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具体活动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请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过程呢?请同学们看完视频后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回答: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种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讲授新课]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多数作物播种季节。思考后回答1.为什么在春天播种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2.农民播种前后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生:因为春天很温暖,雨水充足,所以春天播种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

生:松土、浇水。

师:(播放松土、浇水、种子萌发的照片)一段时间后种子就萌发了。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复习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提出问题:种子在哪种环境下才能萌发呢?

生:作出假设:讨论后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师:假设是否成立呢?这需要有严格的实验设计来证明。

假如给你绿豆种子(若干)、培养皿(4个)、滤纸(若干)、水……讨论回回答,你是怎么设计实验的?

师:假如2号培养皿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条件,1号探究的变量是水。你是怎么做的?

生:1号和2号培养皿是一组对照实验,往1号和2好培养皿中各放入2张滤纸,各放入10颗绿豆种子,往2号培养皿中滴加水,1号培养皿不加水。将1、2号培养皿都放到橱柜中。师: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样的?

生:1号培养皿不发芽,2号培养皿发芽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师:若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你是怎么做的?

生:往3号培养皿中放入2张滤纸,放10颗绿豆,加入一定水分,使滤纸刚好湿润,把3号培养皿放到冰箱。

师:你的实验结果如何?

生;3号培养皿不发芽。

生:老师:我的3号发芽了?

师:低温使种子发芽过程变得很缓慢,不利于种子萌发。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师:若想知道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你是怎么设计实验的?

生:我往4号培养皿中加入2张滤纸,放入10颗绿豆,加过量的水,淹没种子,把4号培养皿放入橱柜。

师:你的实验结果如何?

生:4号培养皿不发芽。

师:4号培养皿是因为水太多种子不能发芽吗?从4号培养皿和2号培养皿对照中培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是。是因为水太多,导致种子萌发没有空气。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师:从这个探究实验中我们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师:只要给定以上条件种子就都能萌发吗?

生:不一定。种子萌发不仅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且还有有种子的自身条件。

当一粒种子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

师:种子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师:种子要想萌发必须具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三、测定种子发芽率

师:(引入报纸)2004年,云南省元谋县发生了一场“红叶三号”劣质洋葱种子的事故。种子发芽率仅10%,406户农民受害,直接经济损失达44万余元。如果你是农民,在购买种子前会做些什么?

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师:你会怎么测?

生:取100粒种子,给定2号实验的条件,最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连续观察几天,看种子的发芽情况。

师:假如98粒种子发芽,发芽率怎么计算?

生:发芽率=98/100*100% 公式: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种子数*100%

师:别忘记要做重复实验。

四、种子萌发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完后思考回答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播放视频)

生;种子吸水,种皮胀破—萌发出根---萌发出茎和叶

师:回顾种子的结构,根、茎、叶都是由种子的哪些结构发育而成?

生:看书,讨论后回答。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伸长,连接茎和叶。

师:学生讲种子萌发过程时,教师逐一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照片。

五、小结

师:同学们,这结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一、种子萌发的条件:(一)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二)自身条件:种子度过休眠期,胚是完整有活力的。二、萌发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三、种子的萌发过程:种皮胀破-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伸长

六、巩固练习

1、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1号瓶和3号瓶各检验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是一种对照实验吗?

答:不是一组对照实验.1号和3号瓶中水和温度都不相同,研究的因素不止一个,所以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2、春播时有许多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在华北,大麦和豌豆的播种时间比棉早;有些作物的种子在播种前要浸种;土壤需要耕和耙,变得松软。你能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答:在华北,大麦和豌豆的播种时间比棉早,因为:不同种子萌发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播种前要浸种:满足对水分的要求;土壤耕和耙:使土壤有充足的空气.

3、我国北方常在早春播种以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通常称为“地膜覆盖”),这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好处?

答:提高地表层的土壤温度,减少北方干旱的早春土壤水分的散失,促使种子提早萌发。

4、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答:已度过休眠期,储存时间短,饱满,破损率低的种子。

[教后反思]:

这次课堂,让我得到很大的收获,发现这次课许多上的好的地方,也发现许多不足。

较好的地方:使用多媒体,使这个课的信息量很丰富。提早布置实验,学生十分配合,都有在家完成,使学生能很好互动。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合理,前面太紧,后面时间剩较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考讨论不够。以后上课中,可以可以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有关探究性实验的作业布置案例: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案例 哈力旦。买提汗 作业是一种对课本的复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对刚步入到初一的学生来说作业对他们来说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自愿的去做这《作业》呢?在这我们要看老师的布置方法。下面我主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布置《作业》的方法和过程以案例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共享。希望老师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按课本的要求让学生去做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在本班进行了讨论、总结、得出了结论。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此实验以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1)要求他们可用课本中提供的一样的一起,也可以自制。但是要求必须是透明的,不仅可以观察到里面的现象而且便于携带.(带到班里老师打分)(学生用矿泉水瓶子代替了玻璃瓶) 2)所用的材料也可以是课本中提供的也可以自己选,但是要

求易长得种子.(有绿豆和玉米种子) 3)组成小组(四人为一组).这是我给学生说:你可以跟你说到一块的学生组成小组.(总共8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学生把已经萌发的种子带过来,说出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记录过程。)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

《敬畏自然》教学案例与评价

《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从体裁上讲,这篇新诗放在本单元的首篇,可见它的重要性。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相比,现代新诗从写作时间到所取得的成果来说都有自己相对的局限。但是,新诗体现了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性语境下复杂纠葛的现代意绪,创设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这都与现代人的情感相一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接近与共鸣,也更易为学生接受。新诗教育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乃至健全的人格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诗歌的语言无疑是各种文体中最具创设性的,优异的诗歌,足以打开读者心灵上通往世界和语言的窗口,照亮心性,愉悦性情。正是因为诗歌文体对语言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学生在阅读、品味诗歌并尝试写诗的时候就自然会增加对母语的认识以及运用母语的能力。此文会带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这首新诗的学习,也为后续的现代诗歌(例如九年级上册1单元)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

种子的萌发 【学习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过程。 学会用抽样调查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难点: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9——62完成练习) 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和。 2、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是完整的、且是;不处在。 3、萌发过程:种子首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转运给胚根、胚芽和。随后,胚根发育,突破,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为根和劲的连接部位,胚芽发育成和。 4、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来检测,反映总体情况叫。(注意思考取几粒行不行、取一袋好不好呢?) 5、计算公式:发芽率=×100﹪

二、课堂助学 1、情景导入: 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3、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阅读教材P88—P9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预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实验方案: (4)讨论和完善方案; (5)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教材P91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2、种子为什么有的具有休眠期? 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1、阅读P92种子萌发的过程,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习任务四: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阅读P92—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据课本思考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三、诊断评价 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种子的萌发课堂教学案例精品

【关键字】活动、生物、设计、方案、情况、思路、方法、条件、计划、认识、问题、主动、继续、充分、良好、合作、保持、制定、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精神、基础、需要、氛围、环境、重点、能力、结构、水平、设置、检验、分析、激发、管理、引导、鼓励、保证、指导、解决、分工、完善、巩固、促进、提高、实施、规范、重要性 种子的萌发课堂教学案例 引言: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4.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对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一样?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其中“讨论1”,根据生活常识,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讨论2”,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回答,有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的材料用具,只要选择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讨论3”和“讨论4”主要涉及到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问题,也是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讨论4”中除了课本涉及到的,学生提出的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可以告诉学生,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5”和“讨论6”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有共性,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小组间交流讨论的结果,各小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本实验的具体实施在课下完成,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 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 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 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

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 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 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2.1种子萌发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2.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3.转变过去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人与自然关系的图片 师: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自主预习 1.文体知识 本文是严春友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既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论述的思路清晰;二是具有散文的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字音字形 鲲.鹏(kūn)咫.尺(zhǐ)深邃.(suì) 蓬蒿.(hāo) 美味佳肴.(yáo) 相形见绌.(chù) 3.词语解释 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沾沾自喜: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不自量力。 喜形于色: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菜肴。 4.阅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关键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关键语句:“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1.再次阅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第四节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植物的蒸腾失水》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植物的蒸腾失水》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4节。 二、实验器材 校园实验:校园内活体植物、保鲜袋、凡士林、剪刀、胶带、温湿传感器 蒸腾速率测定:直尺、吸水纸、电子称、小烧杯 三、实验创新 (1)融会贯通。在蒸腾作用这一节,课本上主要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演示实验,植物的蒸腾失水;另一个是建议活动,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独来说,植物的蒸腾失水仅仅是一个现象的观察,太过表面;而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相对于前面的教学来说,在内容衔接上跳跃性太大,不易理解。本着生物学的新课程理念,其实本节课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实验串起来,上成一节精彩的实验课:探究植物的蒸腾失水。由蒸腾失水的现象,究其原因,然后设计实验,进行猜想、验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于蒸腾失水从现象到本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2)原生态实验。在观察植物的蒸腾失水实验中,按照书上的方法,我们把枝条剪下来,放到试管里,根据试管内液面下降的多少来判断植物的蒸腾量,我们做了三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同一叶片,不同表面。但是,一个班下来,我们得浪费多少实验材料,怎么办呢?原生态做实验,我们把这三组对照试验,放在咱们校园里活的植物体上,做完实验,把透明塑料袋从植物体上取下,刚开始叶片会有点发黄,过几天就恢复原样了,这样的实验材料量大,易得,又环保。这是我刚从下面摘下来的枝条,看,蒸腾现象很明显。学生通过这个实验确实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更加喜爱我们的校园,在生活中也懂得要保护植物! (3)既然选择活体实验,判断不同对照组的蒸腾量,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就是用肉眼观察小水珠的多少,但是这样误差比较大,我们就想,能不能变定性为定量呢?同学们就想,可以把植物蒸腾的水收集起来,用量筒测;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在蒸腾作用的前期比较适用,用无水硫酸铜,根据其遇水颜色变化来初步判定蒸腾的水量;最精确的一个办法是,用温湿传感器测定植物蒸腾散失的水量,这也是我们这个实验里用的一个新方法。通过宏观的水量的测定,计算蒸腾速率,结合显微镜下微观层面气孔的数目的观察,深入探究植物的蒸腾失水。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1: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校园内的生物及其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对看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二、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照相机等。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设计调查路线 3、调查 4、归类 5、整理 四、讨论 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 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

总结:关爱生物的同时要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实验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通过探究活动明确外界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的习惯。 二、材料用具 10只鼠妇、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 三、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4、实施计划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过程与结果达成共识 四、讨论 1、怎样才能知道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一个有光的组够不够? 2、怎么能说明是光这个因素对鼠妇生活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其他因素呢? 3.、设计多少只鼠妇合理呢,1只行吗? 4、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初中生物学,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理解与掌握,由此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身感受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教学之效率性 在全国新课程推广的时候,教学有效性对于新课程的效果起到加强作用,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高效率理念及意义 教学的高效率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从以前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教学的“授之以渔”,形成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现在新课程的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以多元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得到、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前的枯燥学习转移到现如今的兴致学习,从以前对于学习是应付心态转移到现如今的热爱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在教师手下学习的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良好改变。 二、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最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 学设计 内容简析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因此,本节课就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课,可以设计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实验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由于本实验设计到三个实验变量,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实验变量。所以,本节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对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定位 学生已学过种子的结构,对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在家中完成有关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学会设计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做出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珍爱生命。 方法阐释 本节课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不断运用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只有一组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多组对照实验的设计。通过知识梯度由简到难的自然过渡,能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小循环勤反馈,在每个环节后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完成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瓶子。 环节一利用视频,激情导入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 江忠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教师:非常正确,这不但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也是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 [讲授新课] 教师: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我们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生物园中种植过菜豆,请问谁能把种植菜豆种子的过程描述一下? 学生: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请同学们读课本91页的资料,并结合我们种植菜豆时的经验,做出假设。 学生: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教师: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学生: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学生: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学生:我不同意上述看法,我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 教师:那么到底我们的假设哪一种情况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 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使学生能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②、理解人“敬畏自然”的原因。 ③、课文蕴涵比较丰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④、本文题材特点,了解对比、反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自主学习法、快乐学习法、对比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把握课文蕴涵丰富、深刻的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2、启发引导组织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思想: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所以,我用多媒体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导入,在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与再认识,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实践。采用了“实话实说”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言与思辩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体验和反思中,用口号和标语的形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后,在布置作业中,学生能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3分钟)

种子的发芽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面向高二学生 2、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 3、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从陆地、水中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教材在最后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群,昆虫又是本类中最多的种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昆虫》一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蝗虫的形态结构既体现昆虫类的特征,又体现节肢动物的特征,因此《昆虫》一节是第11章的重点,又是学好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本节知识较为零散,但是许多知识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多媒体投影与指导阅读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迅速寻找答案,寻找重点和疑难点。这样,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观察思维法。即观察现象,探究本质。在教学中,我多处指导学生对标本、模型和挂图等进行有序观察,并结合观察启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观察使学生看到了什么?思维,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观察和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讨论、谈话等有机结合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加强了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习动因。学生在学习中,眼、耳、口、手、脑并用。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操作、分析思维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