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间纵向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间纵向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间纵向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间纵向关系摘要本文指出了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内在矛盾,进而研究政府间纵向关系不顺的负面效应,藉此探讨了理顺政府间纵向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关系事权与财权

作者简介:吴新亚,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125-02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事权和财权的分级管理构成了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基本框架。然而,当前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分划存在许多内在矛盾,与权责对等规律有很大距离,对各级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政府间的层级行政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对政府改善公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迫切要求理顺政府纵向关系。

一、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内在矛盾

(一)事责与事权的矛盾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的所谓“事权”实质上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公共事务责任范围。第一,政府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当前,上级政府及“条条”部门以法规、政策、指挥命令、检查评比等形式,对下级政府分工负责的各项公共事务往往提出了全面的责任标准和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正文】 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2]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更是直接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 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 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既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其一,市场竞争要求政府为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要承担种种社会职责,如为其职工提供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疾病、生育、工伤及养老保险,等等,即企业办社会。而要搞市场经济,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

府就必须为企业减负,为企业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种相应公共服务,为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其二,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政府解决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问题,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任何市场经济的运作,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都会带来正面的效率和效益,但也都可能产生各种负面的社会问题,如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收入不均、贫富分化、物价波动、通货膨胀,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对此,政府除了对经济和社会实施相应规制外,还必须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提供信息服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提供廉价有效的解纷机制等。否则,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就无法保障,市场将无法正常运作。 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主政治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第一,公民权利观念的增强要求政府变“管理者”身份为“服务者”身份。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主政治不发展,公民权利观念薄弱,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均体现出一个“管”字,其处处以“管理者”自居。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权利观念日益增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不得不逐步放下身段,主动或被动地以“服务者”身份面对相对人;第二,公民纳税人观念的增强对政府形成了为纳税人服务的压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公民很少私有财产,从而也很少纳税。那时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私有财产越来越多,各种税收也相应增多,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公民个人和企业的税收。政府花的钱既然直接出自纳税人之手,其自然就得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也自然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政府为其服务;第三,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民结社权、话语权的加强进一步确立了政府的服务地位。我们在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不重视民主政治,对公民结社权予以了诸多限制。公民不能根据

浅析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

浅析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 摘要:社会保障的政府间关系包括社会保障部门的政府间关系,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政府间关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政府间关系呈现出如下变革:一是从行动主体的多样性及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二是互相合作;三是地方分权。但目前社会保障中政府间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及合作中的问题。关键词:社会保障;政府间关系;网络模式 一、社会保障中政府间关系不同的学者对政府间关系有不同的理解,林尚立认为政府间关系主要指“各级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它包含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政府间的横向关系虽然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也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陈振明指出政府间关系已超出了纵向与横向的简单脉络,朝向复杂的网络体系发展,所以政府间关系指的是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涉及承担社会保障职能的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实质上属于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内容,并且侧重于行政层面的研究。二、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的内容 1.社会保障部门的政府间关系。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从横向层面上看:从中央层面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计署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从纵向来向,涉及中央层面社会保障相关的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的社会保障司、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计署与省级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厅局、地市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局、县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局之间的垂直关系,除垂直关系之后,还有斜向关系,即上级部门与下级非垂直领导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纵向层面上,地方与中央的机构设置相对应,以实现任务的层层下达,保证政策有效实施。社会保障部门的政府间关系还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政府间关系,比如不同省之间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问题。 2.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政府间关系。在中国社会保障被划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社会保险主要涉及中央层面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养老保险司、失业保险司、就业促进司、医疗保险司、工伤保险司、农村社会保险司、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规划财务司等部门和卫生部的规划财务司、农村卫生管理司,省市县相应部门。社会保险的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提起政府与社会,很多人会想起“政府是社会的长子”这句话,因为它基本说明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政府来源于社会;政府在拥有社会赋予的权力的同时,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义务;政府的行为可能与社会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的行为对社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政治学认为,政府是国家的代表,政府的行为就是国家的行为。政府是社会的产物。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第二,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二、我国传统的政府——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等级性的行政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以及农村组织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承担着国家行政机关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级政权的附属物。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不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社会成员因为只有依附于某一个组织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无从体现,从而导致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 (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与矛盾 中国政府的层级是当今世界最多的——有5级之多。中央政府一般只能管到省部级,省再管地市,地市管县,县再管乡。这种层层节制、只向上负责的管理流程造成信息和权力传递的双重困难:越是上级政府,越不直接面对民众,关于民众的信息也大都来自下级政府的汇报。这种责任和权力逐级下放、而全国财政却逐级向上集中的情况,使得基层政府失去了服务能力、基层治理毁坏严重。 (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GDP的48.5%,上缴税收占全社会的37%,是中国经济中比重最大、活力最强、成长最快的部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仍未建立起现代民营经济的政府服务和管理体系。行政垄断、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市场准入限制多,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社会危机治理不善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一、新形势下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政治发展意义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是中央与省级辖区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政府间关系相比,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侧重于政府体系的垂直结构的层级节制,而不包括水平性的政府间横向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是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将政府权力视为封闭体系,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竞争的状态。其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应该是开放体系,是处在不同层级的平等的行为主体。从博弈的角度看,其关系是“非零和”博弈,是能够达到双方“共赢”。 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完全受制于中央政府,几乎看不出地方利益和自主权力的诉求和体现。中央政府虽然也主动尝试了对地方权力的调整,但以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放权和60、70年代的“收权——放权——再收权”的失败收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体制转型初期简单的放权让利到分税制改革后的选择性再分权,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权力下放的力度加大,中央向地方和企业双重放权,并扩大了大中城市的管理权限,地方利益诉求随着地方权力和职能的扩大而膨胀,促使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区域内独立的具有经济发展目标和自我利益诉求的行为主体。由于权力下放较快,约束不足,由于利益驱动,有的地方各行其是,在一些干部身上暴露出来本位主义、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从政府的结构来看,我国中央政府缺少自己的执行机构,中央政策的执行依赖于地方政府。我国中央行政机构国务院的部、委、局、署是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这些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宏观规划与指导,几乎都没涉及到政策的执行。我国的国务院主要起一个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以及总的最高的监督职能的作用,中央的政策是通过中央——省——市——县——乡(镇)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逐级向下执行的。地方政府毕竟不等同于中央政府的执行部门,代表地方的利益并更容易产生自己独立的利益(分税制加剧了这个情况)。中央立法不执行,委托各地方政府执行,在执行上,中央依赖于地方,这是中央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中央受制于地方,地方也受制于中央,做事的时候两级政府很难行动,难以发挥“两个积极性”。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 1、非政治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国家,山峦江河的纵横交错,使许多地方被分割成彼此隔离、经济上相对封闭且有独立性的区域。这些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政府间纵向关系。为了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统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特别是落后偏僻地方更优惠的财政补贴。也因为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地方发展极不平衡,在资源贫乏的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就更多,所以,在这些地方实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更容易,而在资源丰富的经济发达地方,往往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构成极大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有效的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是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反复变化,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紧张,发展落后的地方对中央产生怨恨,以为中央政府分配的资源不公平,经济发达地区对中央产生离心,不愿将财富分与他人共享。还有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各地的距离,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便利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能更有效的实行。 2、政治因素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权力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划分形式,但是却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政策的形成机制和执行机制。在中央集权制条件下,中央政府集中国家权力是最主要的方式,地方受中央的制约,中央政府负责协调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全国性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地方所制定的政策不能与中央政府的政策相违背。在地方分权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独立制定自己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地方政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不过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改革开放后,由于“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在很多领域内,获得了较大的权利,而地方政府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扩张,改变了它们在政府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这当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放弃了经济上统管权力,地方经济自主能力的增强无疑扩大了自己的权力领域,使得它们由集权体制下单纯的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转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从而也就极大地改变了垂直控制模式下那种被动执行政策,消极执行命令,不独立思考和行事,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的行为模式。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处理政府间纵向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制约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没有两个国家的政府间纵向关系发展模式完全相同。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相当于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滞后的,这给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关的政府间纵向职能配置、权责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也不够彻底,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色彩,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协调发展必须克服的症结。 三、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适度放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下列不属于地方政府政治作用的是()。 A影响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 C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中央完政府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本题选择是:? 2、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 A行政体 B自治型 C混合型 D特殊性 本题选择是:? 3、议决权和执行权归属于一个中心的体制称为()。 A议行合一体制 B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C议行分离体制 D相对议行分离体制 本题选择是:? 4、()在协调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政党组织 B议会 C内阁 D君主 本题选择是:? 5、政府预算收支数字必须正确估计,不能过高或过低,以免出现因收入数不落实而支出无法执行等情况,这体现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 A完整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本题选择是:? 6、()是中国持续最久的地方政府单位。 A省 B市 C县 D乡 本题选择是:? 7、不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履行职责运用公共权力,通过选举直接来自于当地居民的地方政府是()。 A行政体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8、行政体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 A地方政府 B中央政府 C当地居民 D议会 本题选择是:? 9、()一直都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实质内容。 A财政关系 B人事关系 C行政关系 D法律关系 本题选择是:? 10、()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所奉行,坚持“团体自治”,认为地方自治权利不是天赋的,而由国家主权所赋予,国家可以随时撤回这种权利。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本题选择是:? 11、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 A血缘关系退出公共管理权力分割的舞台 B中央政府有权划定行政区划和任命不世袭的地方行政区的行政首长 C疆域的扩张 D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本题选择是:? 12、法国都得市长议会制的核心内容是: A混合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人事监护制度 D议行分立的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13、()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其行使要求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在行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层层授权,职权明确、权责一致、追求效率,其承担着大多是行政首长个人。 A立法权 B行政权 C议决权 D执行权 本题选择是:? 14、下列国家属于集权模式的单一制的是() A英国 B法国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

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doc 7页)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doc 7页)

浅谈地方治理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它是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形态和国家权力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而我国在此时也正努力探寻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政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央放权、地方分权化改革、农村村民自治改革等正轰轰烈烈进行着。在未来的10-15年,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地方治理将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手段,今后将有可能走向一种地方管制的新时代。 在新时期,地方治理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及其功能,建立健全公民组织、公民社会,促进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完善与增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重点发展完善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健康关系,达成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方法是政府善治、

市场调节和公民参与结合起来,建立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合法的地方治理模式。为此,地方治理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 地方治理的主体包括除地方政府外的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等,强调多主体的合作对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看到,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治理的目标也应该是有限的。构建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制度是民主行政发展的总趋势,民主行政治理与公民参与公共行政是一致的,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的实践考察中发现:具有民主治理的公民参与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国家,或者终结政府,但是它却改变了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以及治理的模式。在公共行政中公民至少扮演两个角色,一是公共管理的参与者,一是公共管理的对象。需要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寻找一个满意的平衡,需要通过建立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来实现。公民参与是建立在公民自愿基础之上的,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表现主要是公民对公共利益达成适度的共识。为了锻炼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国家和政府要积极设置和培育公民社会和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强化公民的美德和公民意识,构建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制。 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一合作型模式,即在治理模式中保留政府主导的因素,增强双方的合作因素。在此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重视与其他组织的广泛合作,重视治理目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正确处理政府_市场和社会的关系_马振清

2016年3月河北学刊Mar.,2016第36卷第2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6No.2 学人论坛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马振清1,2,王勇军1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力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未来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经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廉洁政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等都需要进一步推进,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精简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社会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法治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14JD710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执 政面临的风险与考验及其应对策略研究》(SKZZY2014001) [作者简介]马振清(1962—),男,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力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勇军(1971—),男,山东省滨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滨州学院社会科学基础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6)02-0194-05[收稿日期]2015-04-0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及其目标的实现等问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解读,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阐释。本文认为,只有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政府、 市场和社会之关系的界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理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当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层建筑的主体是执政党中共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使政府的职能、作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相适应,也就是正确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一)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须厘清其内涵及标准。对此,有学者从西方新公共治理理论出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民主化;三是法治;四是效率;五是协调[1]。有学者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应从历史的角度,从执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主张基于中国的国情、社情与民意,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注意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还有学者纯粹从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认为“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 491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改革和发展的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一)、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模式,政府与企业基本是“父子”关系。1978年以来,国家对原有的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的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成分,也就造就了一些新的政企关系。目前来看,在我国几种典型的政企关系同时并存。“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仍然保持着父子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警与司机的关系”。事实上,现实中的政企关系是不断变动而且更为错综复杂的,如政府对民营企业大体是“交警与司机”的关系,但“交警”受过去传统习惯的影响,不是为创建合理的交通秩序服务,而总是试图对“司机”进行超越自身权限的管辖,而“司机”为了得到方便,也对“交警”进行公关。(二)、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并规定了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机制作为补充,但“重心下移”原则在实践中贯彻不力。为了理顺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应急管理的权贵重心应当确定为城市城府而非县级政府。无论由哪一级政府承担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都应当保证权力与职责相匹配,避免权责倒挂。,应当进一步规定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条件和程序,防止其过度包办下级政府的应急职能;同时赋予下级政府以先期处置职责,形成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2-0061-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22日发生在山东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爆炸,是一次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这次

事故的处置过程暴露了我国现行公共应急体制中的诸多缺陷,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纵向府际关系是其巾的突出问题之一。按照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所公开的调查报告,地方政府对此次事故的基本应对过程如下: 2013年11月22日2时31分,黄岛开发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称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南门附近有泄漏原油,黄岛派出所出警。3时10分,110指挥中心向开发区总值班室报告现场情况。至4时17分,开发区应急办、市政局、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人员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51分、7时46分、7时48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工委书记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10分至5时左右,开发区应急办、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市政局及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石化区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先后到达原油泄漏事故现场,开展海上溢油清理。7时49分,开发区应急办副主任将泄漏事故现场及处置情况报告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8时18分至27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调度青岛市环保局、青岛海事局、青岛市安全监管局,要求进一步核实信息。8时34分至40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应急办副主任。8时53分,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并电话通知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9时01分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理解社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16210530 舒晓晴 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出发,正确认识、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握三个主要的维度: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核心是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供求、竞争和价格的波动,调节生产,配置资源。不过,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包括法律体系、竞争规则、宏观环境、社会保障等,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存在局部失灵问题以及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二是国情和发展阶段。现实的市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受技术、经济、法律、政治和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传统浓厚而独特,生产力发展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经济体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过程之中。在这种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极为罕见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它们的规模、结构、运行方式和体制机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照搬照抄别国的理论和经验,是行不通的。三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也是决定一定社会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在这样的根基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就会被瓦解,深化改革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一方面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则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上,前者是实现途径,后者是制度基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二、澄清若干片面认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三中全会的《决定》有明确概括。《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具体讲,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计划统筹。政府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调节,代替自发的市场调节。宏观调节。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矛盾运动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供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市场监管。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为经济运行提供正常的市场环境。制度创新。政府通过自觉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 思考 按:经历30 多年的改革,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在理论解释上,威权主义视角更强调上级的权威性和下级的服从性,构建了“命令—服从”模型;理性选择视角更强调下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了“讨价还价”模型;非正式政治视角则注意到非正式政治因素在上下级政府互动中的 作用,构建了非制度化模型。现有视角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没能完整呈现出复杂、动态、冲突的各种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强调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探索一种既能促进不同理论之间对话又能呈现中国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更好理解上级与下级之间共识达成过程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撰文|倪星谢水明倪星,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水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纵向

政府间关系到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学术界众说纷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视角,分别是强调上级威权的“命令—服从”模型、强调下级自主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尝试协调两者的“非正式政治”模型。应该说,这三种理论框架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各自从一个特定的维度出发对纵向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毋庸讳言,现有的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亟待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真实世界。通过系统爬梳现有理论对纵向政府间关系和运行机理的解释,本文探讨了既有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认为这三种视角之间依然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要突破这一困境,亟待借助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公共治理的真实世界,更细致分析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从而构建基于本土经验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型。一、威权主义视角下的“命令—服从”模型 强调上级政府在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主导甚至压制性作用,是威权主义视角的基本立场。该理论认为,中央的权威性保证了它可以反制来自地方的任何博弈行为,能够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这种观点得到了赞同“中央控制论”的学者们的广泛支持。在这种关系模式状态下,下级政府被视作纯粹的政策接受者和执行者,乃至被动的客体或传送上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