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起始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人教A 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的起始课.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等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起始课,从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为什么学”而展开,凸显了常用逻辑用语的重要性.一方面,常用逻辑用语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是语言表达的工具、信息交流的工具;另一方面,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述、判断、推理的工具,学习数学离不开常用逻辑用语.然后为具体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整章的内容,理解命题的概念,感受生活中的逻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学情诊断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命题,但是不够系统和详细,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教学实例学习新内容,会将命题等价地写成“若p ,则q ”这个形式.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方法.

3.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实例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逻辑的重要性和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必要性;在生活实例中体会逻辑思想;

(2)理解命题的概念,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3)体验知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发展思维的严密性,优化思维品质.

4.教学策略分析

运用生动新颖的“生活中的逻辑”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兴趣;运用“问题变式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重要性、必要性,展示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过程和方法.

5.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班长王哲通知几位班干部、尹格、刘晗、秋菊商量学校运动会的事物,请了四人,开会时来了尹格、刘晗、秋菊三人,易明没来. 王哲就嘀咕了一句说: “该来的没来!”. 尹格听了,转身就走了,王哲看尹格走了,又说: “不该走的又走了!”. 刘晗一听,起身走了,王哲急了,忙去拖他: “我说的不是你呀!”这句话说完, 秋菊也走了.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说话缺乏逻辑性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直观感知逻辑, 其中学生自编短剧能让学生产生学习→ → → → 情景引入 新知建构 历史回顾 合作探究 归纳小结 趣味逻辑

兴趣,积极参与发现与探索.更深层次的用意是让学生认识数学从生活中来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必要性.)

2.回顾历史

由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逻辑历史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用ppt 展示图片和历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逻辑发展过程中的魅力.进一步体会逻辑与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新知建构

问题一: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句式)

(1)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是奇数;

(2)把门关上.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

(4)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1>x

(6)27是9的倍数;

(7)武汉多么美呀!

(8)若1,12

≤≤x x 则

问题二:这些陈述句能否判断真假?

(1)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是奇数;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1>x

(4)27是9的倍数;

(5)若1,12≤≤x x 则

(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出命题的定义,不突兀,给了学生充分酝酿感受思考的时间.) 命题的定义: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

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问题三: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是奇数;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27是9的倍数;

(4)1,12≤≤x x 则

师:一般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

(设计意图:对同一例子一探再探,逐步增进学生的理解.)

问题四:这些命题中有哪些关联词呢?

(1)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是奇数;

(2)1,12≤≤x x 则

从而引出命题的形式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问题五:请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27是9的倍数;

师:一般如何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命题的定义又得到了命题的形式,水到渠成.)

4.合作探究

师:刚才我们已经判断了命题判断命题“若x2≤1,则x≤1”的真假;现在再给出三个相似的命题,请继续判断它们的真假,大家讨论一下

请大家分组合作完成探究一:

1:判断命题“若x≤1,则x2≤1”的真假

2:判断命题“若x2>1,则x>1”的真假;

3:判断命题“若x>1,则x2>1”的真假;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第一个命题与后面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有着这些特殊关系的命题会如何定义?它们的真假性之间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本章第一节《命题及其关系》将会为我们诠释.

(设计意图: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产生疑问.再由老师抛出疑问,引起学生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师:刚才我们已经判断“若x2≤1,则x≤1”为真命题,也就是说由条件x2≤1有充分的理由得到结论x≤1成立.因此,称x2≤1是x≤1成立的充分条件,也称x≤1是x2≤1成立的必要条件.在本章我们将会研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断、证明、探求和应用.

师: 命题“27是9的倍数”是真命题,我们已经判断过了,再来判断命题“27是7的倍数”的真假;

师:请完成探究二,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判断命题“27是7的倍数且27是9的倍数”的真假;

2:判断命题“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的真假;

3:判断命题“27不是9的倍数”的真假.

师:这些都是“且”“或”“非”将两个命题联结而成的新命题.问题又来了,这些由“且”“或”“非”联结而成的新命题的真假性和原来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性有没有关系呢?若有,又是何种关系?这些疑问,我们会在《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这一节中找到答案.

就剩最后一节了,是什么呢?《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我们从这两个命题入手研究1:判断命题“对所有的x∈R,x>1”的真假;

2:判断命题“存在一个x0∈R,x0>1”的真假

学生回答

师:这里“所有的”和“存在一个”两个短语在数学中用符号如何表示?这两个命题又有没有特殊的称谓?我们将在最后一节《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中学习.

命题及其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突出研究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重要意义. 在合作探究期间四次提出疑问,引出本章的知识脉络,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旧知识的联络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 )

5.归纳小结:

(1)本章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命题?

(3)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只见歌德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

(设计意图:以动画片给出,做到了首尾呼应,说明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人回味无穷.)

6.课后作业

1.预习全章的内容;

2.收集整理我们初高中已学的与逻辑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训练,进一步感受逻辑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后反思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了很多与生活、逻辑、数学密切相关的故事.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

本课主要分成两大块,历史与新知.其中历史与典故相结合,新知问题串与变式探究相结合,将本章的数学知识有机串联,也便于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小品演绎,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使起始课变得有趣。

最后由于课型要求,一是对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及后续几个命题的关系没有深挖,导致学生后面判断命题真假时讨论时间较长;二是可以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语句,判断是否是命题及其真假。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

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小结与复习(教案) 【知识归类】 1.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 四种命题的构成: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 ?则?则p ?. ?;逆否命题: 若q q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真命题. 逆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是同真同假. 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同真同假.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p是q充分条件; q是p必要条件; p q ?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 p q p q 4. 逻辑联接词: “且”、“或”、“非”分别用符号“∧”“∨”“?”表示,意义为: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按要求写出下面命题构成的各复合命题,并注明复合命题的“真”与“假”. p:矩形有外接圆; :q矩形有内切圆. 或矩形有外接圆或内切圆(真) p q : 且矩形有外接圆且有内切圆(假) p q : 非p:矩形没有外接圆(假) 5. 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的”、“每一个”、“一切”、“任给”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6.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常用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 “有些”、“有的”、“某个”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 称命题. (1) p 与p ?的真假相异,因此,欲证p 为真,可证p ?为假,即将p ?作为条 件进行推理,如果导致矛盾,那么p ?必为假,从而p 为真. (2) “,p q 若则”与“q p ??若则”等价.欲证“,p q 若则”为真,可由假设 “q ?”来证明“p ?”,即将“q ?”作为条件进行推理,导致与已知条件p 矛盾. (3)由“,p q 若则”的真假表可知,“,p q 若则”为假,当且仅当p 真q 假, 所以我们假设“p 真q 假”,即从条件p 和q ?出发进行推理,如果导致与公理、 定理、定义矛盾,就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就证明了“,p q 若则”是真命 题. 后两条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否定结论,推出矛盾”. 【题型归类】 题型一: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例1 命题“20(b a b +=∈2若a 、R ),则a=b=0”的逆否命题是( D ). (A) ≠≠若 a b 0∈(a,b R),则20b +≠2a (B) ≠若 a=b 0∈(a,b R),则20b +≠2a (C) 0≠≠若 a 且b 0∈(a,b R),则20b +≠2a (D) 0≠≠若 a 或b 0∈(a,b R),则20b +≠2a 【审题要津】命题结论中的a=b=0如何否定是关键. 解: a=b=0是a=0且b=0,否定时“且”应变为“或”,所以逆否命题为: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文科)

A . p 或 q B . ?p 或 q C . p 且 q D . p 且?q 5.在厶 ABC 中,“ A B AC = B A BC ”是“ |AC|= |BC|"的(A) 6.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 ) 与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命题 ,e x > 1,命题 q : ? x € R , x 2+ x + 1<0 ,贝U p V q 为真 B 为A 的一个“保均值子集”.据此,集合1, 2 , 3, 4, 5的“保均值子集”有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文科)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 1.已知全集 U = R ,集合 A = {x|x = 2n , n € N}与 B = {x|x = 2n , n € N}, 则正确表示集合 A 、B 关系的韦恩(Venn )图是(A ) 2.已知集合 M = {y|y = x 2+ 1, x € R}, N = {y|y = x + 1, x € R},则 M n N 等于(D ) A . (0,1), (1,2) B . {(0,1), (1,2)} C . {y|y = 1 或 y = 2} D . 2x + 1 3?若集合 A = {x||2x — 1|<3} , B = {x| <0},则 A U B 是(C ) 3 — x 1 、 A . {x|— 1 1} 1 B . {x|23} D . {x|— 21 B . p 是真命题, ?p : ? X 0€ [0 ,+^ ), (log 32)x 0>1 C . p 是假命题, ?p : ? x € [0 ,+^ ), (log 32)x > 1 D . p 是真命题, ?p : ? x € [0 ,+^ ), (log 32)x > 1 9 . 非空数集 A a 1 , a 2 , a 3 , L , a r > (n N *)中 则 x 2— (a + b)x + ab z 0.D .若 若 x = a 且 x = b , C . ) a 1 a n ,所有元素的算术平均数记为E ( A ),即 E(A) a 2 a 3 L n .若非空数集B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B A ;②E (B ) E (A ),则称 A .命题“若p ,则q ” B .命题 p : ? x € [0,1] A . 5个 B . 6个 C. 7个 D . 8个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 一、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 2p : ?x 、y ∈R, sin(x-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 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 =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 是 ( )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8、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x R ∈,120x -> B. ?*x N ∈,2(1)0x -> C .? x R ∈,lg 1x < D. ?x R ∈,tan 2x = 9、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ABC ?中,“A B >”是“sin sin A B >”的充要条件; ②若命题:,sin 1,P x R x ?∈≤则:,sin 1p x R x ??∈>; ③不等式210x x >在()0,+∞上恒成立; ④设有四个函数111332,,,,y x y x y x y x -====其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函数有3个。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 二、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选修2-1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M ={-1,0,1},N ={x |x =ab ,a ,b ∈M 且a ≠b },则集合M 与集合N 的关系是 (C ) A .M =N B .M ≠?N C .N ≠?M D .M ∩N =? 2.已知p :|x |<2;q :x 2-x -2<0,则?p 是?q 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在△ABC 中,“AB →·AC →=BA →·BC →”是“|AC →|=|BC →|”的( C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α、β、γ为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命题p :若α⊥β,β⊥γ,则α∥γ;命题q :若α上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α∥β.对以上两个命题,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C ) A .命题“p 且q ”为真 B .命题“p 或?q ”为假 C .命题“p 或q ”为假 D .命题“?p 且?q ”为假 5.已知集合A ={x |y =1-x 2,x ∈Z },B ={y |y =x 2+1,x ∈A },则A ∩B 为( B ) A .? B .{1} C .[0,+∞) D .{(0,1)} 6.下列结论错误的... 是( C ) A .命题“若p ,则q ”与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命题 B .命题p :?x ∈[0,1],e x ≥1,命题q :?x ∈R ,x 2+x +1<0,则p ∨q 为真 C .“若am 21 B .p 是假命题,?p :?x ∈[0,+∞),(log 32)x ≥1 C .p 是真命题,?p :?x 0∈[0,+∞),(log 32)x 0>1 D .p 是真命题,?p :?x ∈[0,+∞),(log 32)x ≥1 8.“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的否命题是(D ) A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B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 C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D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 9.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x =2n ,n ∈N }与B ={x |x =2n ,n ∈N },则正确表示集合A 、B 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A )

高中数学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整理含答案)

高中数学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命题“存在x0∈R,2x0≤0”的否定是() A.不存在x0∈R,2x0>0 B.存在x0∈R,2x0≥0 C.对任意的x∈R,2x≤0 D.对任意的x∈R,2x>0 2.“(2x-1)x=0”是“x=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与命题“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等价的命题是() A.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6整除 B.不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6整除 C.不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3整除 D.不能被6整除的整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4.若向量a=(x,3)(x∈R),则“x=4是|a|=5”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已知命题p:?x∈R,2x<3x;命题q:?x∈R,x3=1-x2,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p∧q B.綈p∧q C.p∧綈q D.綈p∧綈q 6.在三角形ABC中,∠A>∠B,给出下列命题: ①sin∠A>sin∠B;②cos2∠A<cos2∠B;③tan ∠A 2>tan ∠B 2. 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A.0个B.1个

C .2个 D .3个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命题“?x 0∈R ,使得x 20+x 0+1≥0”的否定是“?x ∈R ,使得x 2 +x +1≥0” B .实数x >y 是x 2>y 2成立的充要条件 C .设p ,q 为简单命题,若“p ∨q ”为假命题,则“綈p ∧綈q ”也为假命题 D .命题“若α=0,则cos α=1”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8.已知命题p :?x 0∈R ,使tan x 0=1,命题q :?x ∈R ,x 2>0.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命题“p ∧q ”是真命题 B .命题“p ∧綈q ”是假命题 C .命题“綈p ∨q ”是真命题 D .命题“綈p ∧綈q ”是假命题 9.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命题“若log 2(x 2-2x -1)=1,则x =-1”的逆否命题是“若x ≠-1,则log 2(x 2-2x -1)≠1” B .设α,β∈? ???? -π2,π2,则“α<β”是“tan α<tan β”的充要条件 C .若“(綈p )∧q ”是假命题,则“p ∨q ”为假命题 D .“?α∈R ,使sin 2α+cos 2α≥1”为真命题 10.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a ≥b >-1,则 a 1+a ≥ b 1+b ;②若正整数m 和n 满足m ≤n ,则mn -m 2≤n 2;③设P (x 1,y 1)是圆O 1:x 2+y 2=9上的任意一点,圆O 2以Q (a ,b )为圆心,且半径为1.当(a -x 1)2+(b -y 1)2=1时,圆O 1与圆O 2相切.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给出命题:“若函数y =f (x )是幂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__.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附答案.pdf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山东济宁·高一月考)命题“ ”的否定是( )2,220x x x ?∈++≤R A .B . 2,220x x x ?∈++>R 2,220x R x x ?∈++≤C .D . 2,220x x x ?∈++>R 2,220x x x ?∈++≥R 2.(2020·安徽省六安中学高二期中(文))设p :x<3,q :-1x R ?∈2 230x x ++≤C .,D .,x R ?∈2230x x ++≥x R ?∈2230x x ++>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命题“直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直角”和“相等” B .语句“最高气温30℃时我就开空调”不是命题 C .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是真命题 D .语句“当a >4时,方程x 2-4x +a =0有实根”是假命题 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语句: ①;②作射线AB ;③;④有一个根是-1;⑤.32>sin 3012= 210x -=1x <其中是命题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 D .②⑤ 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不等式x +3≥0的解集是A ,若a ∈A 是假命题,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3 B .a >-3 C .a ≤-3 D .a <-3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高三复习、教案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一、知识清单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这些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2)常用的集合表示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数轴或图像表示法;④venn 图法 2.集合的特性 3.常用的集合 特 性 理 解 应 用 确定性 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 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 合 互异性 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1.判断集合表示是否正确; 2.求集合中的元素 无序性 集合的不同与元素的排列无关; 通常用该性质判断两个集合 的关系 集合 (){}0|=x f x (){}0|>x f x (){}x f y x =| (){}x f y y =| ()(){}x f y y x =|, (){}x f y =

常见数集的记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有限集合中子集的个数

【提醒】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5.集合的运算 集),写作C S A。

二、高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 2.集合问题常见题型 (1)元素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2)集合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有限集(数集)间集合的运算; ②无限集间集合的运算:数轴(坐标系)画图、定域、求解; ③用德·摩根公式法求解集合间的运算。 【针对训练】 例1.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 ∈A ,y ∈A}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 B.3 C.5 D.9 例2.设集合{} {}R x x x P R x x x y y M ∈≤≤-=∈--==,42|,,12|2 ,则集合M 与P 之间的关系式为( )

常用逻辑用语高考题集锦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 一、选择题: (每题5分) 1.(湖南卷2)“12x -<成立”是“(3)0x x -<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重庆卷2) 设m,n 是整数,则“m,n 均为偶数”是“m+n 是偶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福建卷2) 设集合A={x |1 x x -<0},B={x |0<x <3},那么“x ∈A ”是“x ∈B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广东卷6)已知命题:p 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q 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5.(2009浙江文)“0x >”是“0x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浙江文) “2 1sin =A ”是“A=30o”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2009江西卷文)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 ) A .若11x y =,则x y = B .若21x =,则1x = C .若x y =,=.若x y <,则 22x y < 8. (2009天津卷文)设””是“则“x x x R x ==∈31,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对于下列命题: ①,1sin 1x R x ?∈-≤≤,②22,sin cos 1x R x 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高中数学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讲义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一、命题 1、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语句,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2p q 、一般形式:“若则”. 二、四种命题 () () () () p q p q q p q p p q p q q p q p ????????????原命题:若则逆命题:若则否命题:若则逆否命题:若则 例:原: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真) 逆: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这个数是负数.(假) 否: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假) 逆否: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不是负数.(真) 结论:①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同假. ②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的真假无关.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p q p q q p p q p q q p p q q p p q p q p q ?≠>???、若称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2、若称不是的充分条件,不是的必要条件. 3、若而且记作“”,称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是的充要条件. p q p q p q p q ≠????注:可以借助集合关系来判定: 是的充分条件.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例: 四、复合命题真假的表格. 1、 2、 3、 五、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 01:,:,p x M P x p x M P x ?∈??∈、全称命题它的否定 ()()00:,:,p x M P x p x M P x ?∈??∈2、特称命题它的否定 例:“四边形都有外接圆” ():,.P ABCD A B C D ?四边形都有、、、共圆全称命题 ()() 0111111:+=20.P A B C D A C A B C D ??∠∠四边形其中,其中、、、不共圆特称命题 200020x R x x ∈+≤“存在,使+2" 2000:20P x R x x ?∈+≤,使+2 2:20P x R x x ??∈+>,+2 ()()??“福州人”“福建人”集合“福州人”“福建人”命题“福州人”是“福建人”的充分条件.“福建人”是“福州人”的必要条件 .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教案

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小结与复习(教案) 【知识归类】 1.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四种命题的构成: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 ? 则q ?. ?;逆否命题: 若q ?则p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假不一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真命题. 逆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真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是同真同假. 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同真同假.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p是q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p q ?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 p q p q 4. 逻辑联接词:“且”、“或”、“非”分别用符号“∧”“∨”“?”表示,意义为: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按要求写出下面命题构成的各复合命题,并注明复合命题的“真”与“假”. p:矩形有外接圆; :q矩形有内切圆. 或矩形有外接圆或内切圆(真) p q : 且矩形有外接圆且有内切圆(假) p q : 非p:矩形没有外接圆(假) 5.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的”、“每一个”、“一切”、“任给”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6.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常用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 “有些”、“有的”、“某个”等,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称 命题. (1) p 与p ?的真假相异,因此,欲证p 为真,可证p ?为假,即将p ?作为条 件进行推理,如果导致矛盾,那么p ?必为假,从而p 为真. (2) “,p q 若则”与“q p ??若则”等价.欲证“,p q 若则”为真,可由假设 “q ?”来证明“p ?”,即将“q ?”作为条件进行推理,导致与已知条件p 矛盾. (3)由“,p q 若则”的真假表可知,“,p q 若则”为假,当且仅当p 真q 假, 所以我们假设“p 真q 假”,即从条件p 和q ?出发进行推理,如果导致与公理、 定理、定义矛盾,就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就证明了“,p q 若则”是真命 题. 后两条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否定结论,推出矛盾”. 【题型归类】 题型一: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例1 命题“20(b a b +=∈2若a 、R),则a=b=0”的逆否命题是( D ). (A ) ≠≠若 a b 0∈(a,b R),则20b +≠2a (B) ≠若 a=b 0∈(a,b R),则20b +≠2a (C ) 0≠≠若 a 且b 0∈(a,b R),则20b +≠2a (D) 0≠≠若 a 或b 0∈(a,b R),则20b +≠2a 【审题要津】命题结论中的a=b=0如何否定是关键.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卷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x是实数,则“x>0”是“|x|>0”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由x>0?|x|>0充分,而|x|>0?x>0或x<0,不必要.答案:A 2.命题“若x2<1,则-1<x<1”的逆否命题是() A.若x2≥1,则x≥1,或x≤-1 B.若-1<x<1,则x2<1 C.若x>1,或x<-1,则x2>1 D.若x≥1,或x≤-1,则x2≥1 解析:-1<x<1的否定是“x≥1,或x≤-1”;“x2<1”的否定是“x2≥1”. 答案:D 3.下列命题中是全称命题的是() A.圆的内接四边形 B. 3 > 2 C. 3 < 2 D.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析:由全称命题的定义可知:“圆有内接四边形”,即为“所有圆都有内接四边形”,是全称命题.

答案:A 4.若α,β∈R,则“α=β”是“tan α=tan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当α=β=π 2时,tan α,tan β不存在; 又α=π 4,β= 5π 4时,tan α=tan β, 所以“α=β”是“tan α=tan β”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D 5.命题“?x>0,都有x2-x≤0”的否定是() A.?x0>0,使得x20-x0≤0 B.?x0>0,使得x20-x0>0 C.?x>0,都有x2-x>0 D.?x≤0,都有x2-x>0 解析:由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应为B. 答案:B 6.命题p:a2+b2<0(a,b∈R);命题q:(a-2)2+|b-3|≥0(a,b∈R),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q”为真B.“p∧q”为真 C.“?p”为假D.“?q”为真 解析:显然p假q真,故“p∨q”为真,“p∧q”为假,“?p”为真,“?q”为假. 答案:A 7.如果命题“p或q”与命题“?p”都是真命题,那么() A.命题p不一定是假命题 B.命题q一定为真命题 C.命题q不一定为真命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3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a2+ b2,则x >2ab, (2)若ab =0,则a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a2+ b2?x >2ab, 所以“x >a2+ b2”是“x >2ab”的充分条件,“x >2ab”是“x >a2+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4x +3 =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文科)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x =2n ,n ∈N}与B ={x |x =2n ,n ∈N}, 则正确表示集合A 、B 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A ) 2.已知集合M ={y |y =x 2+1,x ∈R},N ={y |y =x +1,x ∈R},则 M ∩N 等于( D ) A .(0,1),(1,2) B .{(0,1),(1,2)} C .{y |y =1或y =2} D .{y |y ≥1} 3.若集合A ={x ||2x -1|<3},B ={x |2x +13-x <0},则A ∪B 是( C ) A .{x |-13}D .{x |-12 1 B .p 是真命题,?p :?x 0∈[0,+∞),(log 32)x 0>1 C .p 是假命题,?p :?x ∈[0,+∞),(log 32)x ≥1 D .p 是真命题,?p :?x ∈[0,+∞),(log 32)x ≥1 9.非空数集{}*123n A a a a a n =∈N ,,,,()中,所有元素的算术平均数记为E A (),即 123n a a a a E A n +++ +=().若非空数集B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B A ?;②E B E A =()(),则称 B 为A 的一个“保均值子集”.据此,集合{}12345,,,,的“保均值子集”有 ( C )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高中数学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 供题人:金丙建 2012 9 15 一、选择题: 1.函数f (x )=x|x+a|+b 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 A .ab=0 B .a+b=0 C .a=b D .a 2+b 2=0 2.“至多有三个”的否定为( ) A .至少有三个 B .至少有四个 C .有三个 D .有四个 3.有金盒、银盒、铅盒各一个,只有一个盒子里有肖像.金盒上写有命题p :肖像在这个盒子里;银盒上写有命题q :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铅盒上写有命题r :肖像不在金盒里.p 、q 、r 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则肖像在( ) A .金盒里 B .银盒里 C .铅盒里 D .在哪个盒子里不能确定 4.不等式 04)2(2)2(2<--+-x a x a 对于R x ∈恒成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2,2(- C .]2,(-∞ D .)2,(--∞ 5.“a 和b 都不是偶数”的否定形式是( ) A .a 和b 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B .a 和b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C .a 是偶数,b 不是偶数 D .a 和b 都是偶数 6.某食品的广告词为:“幸福的人们都拥有”,初听起来,这似乎只是普通的赞美说词,然 而他的实际效果大哩,原来这句话的等价命题是( ) A .不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B .不拥有的人们可能幸福 C .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D .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 7.若命题“p 或q ”为真,“非p ”为真,则( ) A .p 真q 真 B .p 假q 真 C .p 真q 假 D .p 假q 假 8.条件p :1>x ,1>y ,条件q :2>+y x ,1>xy ,则条件p 是条件q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2x2-5x -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21<x <3 B .-21<x <0 C .-3<x <21 D .-1<x <6 10.设原命题:若a+b ≥2,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情况是( ) A .原命题真,逆命题假 B .原命题假,逆命题真 C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 D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假命题 二、填空题: 11.下列命题中_________为真命题. ①“A ∩B=A ”成立的必要条件是“A B ”; ②“若x2+y2=0,则x ,y 全为0”的否命题; 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逆命题; ④“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逆否命题。

最新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附答案)

麻博达《常用逻辑用语》单元训练 1 2 班级:姓名: 题号 1 2 345678910答案 3 一、选择题: 4 1.函数f(x)=x|x+a|+b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5 A.ab=0 B.a+b=0 C.a=b D.0 2 2= +b a 6 2.“至多有三个”的否定为() 7 A.至少有三个 B.至少有四个 C.有三个 D.有四个 8 3.有金盒、银盒、铅盒各一个,只有一个盒子里有肖像.金盒上写有命题p:肖像在9 这个盒子里;银盒上写有命题q: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铅盒上写有命题r:肖像不在10 金盒里.p、q、r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则肖像在() 11 A.金盒里 B.银盒里 12 C.铅盒里 D.在哪个盒子里不能确定 13 4.不等式对于恒成立,那么的取值范围是() 14 A. B. C. D. 15 5.“a和b都不是偶数”的否定形式是() A.a和b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B.a和b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16 17 C.a是偶数,b不是偶数 D.a和b都是偶数

6.某食品的广告词为:“幸福的人们都拥有”,初听起来,这似乎只是普通的赞美18 说词,然而他的实际效果大哩,原来这句话的等价命题是 ( ) 19 A .不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B .不拥有的人们可能幸福 20 C .拥有的人们不一定幸福 D .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 21 7.若命题“p 或q”为真,“非p”为真,则 ( ) 22 A .p 真q 真 B .p 假q 真 C .p 真q 假 D .p 假q 假 23 8.条件p :,,条件q :,,则条件p 是条件q 的( ) 24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5 C .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6 9.2x2-5x -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 27 A .-<x <3 B .-<x <0 28 C .-3<x < D .-1<x <6 29 10.设原命题:若a+b≥2,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与其逆命题的真30 假情况是( ) 31 A .原命题真,逆命题假 B .原命题假,逆命题真 32 C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 D .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假命题 33 二、填空题: 34 11.下列命题中_________为真命题. 35 ①“A∩B=A”成立的必要条件是“A B”; 36 ②“若022=+b a ,则x ,y 全为0”的否命题; 37 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逆命题; 38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

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