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探索_以杭州劝业里为例_赵宁

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探索_以杭州劝业里为例_赵宁
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探索_以杭州劝业里为例_赵宁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最新文档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1背景分析——城市并非树形 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化、经济水平都面临着亟需急速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新城建设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起来。改革开放30 年取得了巨大成效,期间的城市建设虽为城市的扩展和再生提供了平台和依托,但存在盲目扩张、现代功能主义等,不但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资本的低效运转,还导致了树形结构的大量衍生,从而与现阶段 城市规划追求生态、集约、高效的总体理念相差甚远。【2】 在此背景下,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合理组织功能、空间,充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城市开发资金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2西方近代城市建设发展演变的历程 1898年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提出的“田园城市” 1922 年雷蒙?恩温提出的“卫星城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 年8 月提出的雅典宪章;三种理论从功能和空间的角度归结为同心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大伦敦规划(艾伯克隆比,1943 年伦敦规划方案)、东京规划(丹下健三,1945 年东京规划方案),两个规划方案所描绘

的城市都是功能和空间整合后的并列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于 1965 年提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 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马丘比丘宪章( 1977),指出:“规划、 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 网络结构创造了复杂性、 多样性、 交融性和随机性的城市公共空 间。 2、理念阐述一一零空间 零空间指从城市功能、空间、职能等多角度化整为零,按需 组合,从而形成均匀、复合、丰富、开敞的城市空间。 2.1 从功能上化整为零 就像是个功能魔方, 每个颜色代表一种功能空间, 从每一面 是一个颜色通过打散打乱,使得每一面都有多种颜色。即: 化整为零:片状功能点状化一一打散功能片区成功能点 组零为整:点状功能网状化一一功能点的均匀混合、重组 现代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独立、简单、清晰、封闭、集中) 规划后自发的调整(交叠、复合、模糊)打散、重组、生成理念 丰富、开敞、分散) 2.2 空间理念的生成 打散城市中的各功能片区成功能点众多功能点分散到城市 中去相同的功能点遥遥相望形成功能网各功能网相互交叠、 渗透不同的功能点之间相互依存、 彼此吸引形成关系线众多功能 点(城市基本点元素)构建成一张均衡之网(化整为零零空间组 零为整) 3 开发导向――四维时空 城市的空间增长是一个有着深刻时空内涵的四维向量相 而必须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些理论指出半 相互

一部书写尽西湖千年——林正秋《西湖文化景观史》评介

一部书写尽西湖千年——林正秋《西湖文化景观史》评介 杭州西湖,从中国历代文人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描绘她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可是,西湖是怎样形成的,她都有什么雅号,古人如何治理泛滥的湖水,每个时代西湖文化景观是什么形态,和西湖有关的名人、名胜、山水、园林、游船,甚至西湖饮食具有怎样特点?这些史实原来都零散存在于隋代以来千百种的史籍中,未被世人熟知。虽然当代介绍西湖的书籍已然不少,但是依据古代原始史料完整和系统整理西湖文化景观两千余年历史的著作却仍然空缺。 林正秋,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对南宋故都杭州的研究已经有50年的功力。早在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林正秋首部关于西湖的著作《杭州与西湖史话》(与人合著),此后在林教授代表性学术著作《南宋都城临安》等书中专辟章节,研究西湖文化景观历史;并陆续发表了《历代西湖的治理史》、《古代西湖的园林建设史》、《古代西湖游船史》、《雷峰塔的历史沿革》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当代西湖建设过程中,林正秋两次受杭州市政府邀请,以专家身份参加“西湖十景”的评审(1985年和2007年),所以他对西湖历史文化研究从来没有间断。 为弥补国内西湖文化景观研究的不足,林正秋教授在原有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补充、修订,终于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他专门研究西湖历史文化的大作《西湖文化景观史》正式问世了。 《西湖文化景观史》分为上篇《西湖景观简史》和下篇《西湖文化景观诸论》。上篇特点是完整系统,史实考证严谨扎实。此前有关西湖的著作,都是以景点、景观为主的横向研究,该书则是学界第一次以时间为脉络进行西湖文化景观纵向研究的专著,即为西湖千年著史;下篇特点是重点突出,包括诸多对西湖最有特色、最负盛名的文化景观的专论,是对西湖文化的补充研究。上篇宜做工具书,供学术人员研究之用;下篇宜做文化普及读物,可作为西湖文化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丰富西湖历史知识的读物。 上篇《西湖景观简史》的突出价值是里面有研究西湖完备的史料,要了解西湖从形成到晚清的历史,该书是必备的工具书。更为难得的是,林正秋在正文后列出研究西湖的古代文献101种,近人著作45种,一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湖正史,也可由此溯源古籍出处,为学人带来诸多研究便利。 上篇的十一章中,林正秋教授梳理了西湖发展的历史,即西湖早期形成的渊源;隋唐时西湖文化景观初步建设发展;吴越国时期西湖佛寺景观大量兴建;到了北宋尤其是南宋,因为杭州成为首都,城市政治地位提升,随之西湖文化景观建设也达到第一个高峰期,西湖十景被提炼出来;元代西湖虽建设停滞,但仍不失为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到了明代,西湖文化景观得到恢复与建设,是西湖的中兴时期;而到清代,因为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杭州,每次必到西湖游览,又御定“西湖十景”的景名,所以西湖也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促进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的改善,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 上篇有很多精彩的考证和论述。比如在第一章第五节“王晫《西湖考》”中林正秋对清代文人王晫提到的除杭州西湖外的数十个西湖一一做了考辨。王晫《西湖考》一文对全国各地西湖之名,做了汇集与考述,对研究杭州西湖历史多有帮助。林正秋的贡献之一是在《民国杭州府志》卷一四五《文苑》中找到这篇原文,为西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贡献之二是查阅了数十种古书,对王晫提及到的近三十个西湖一一作了考证,这点尤为可贵。如王晫原文提到: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下简称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区内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宗教、文物、园林、房管、农业、交通、工商、文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经费应当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积极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国际援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资金。 第六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区、缓冲区的范围根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确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七条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对象包括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区内南宋至清代(公元13~19世纪)形成的“两堤三岛”整体格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环境、“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西湖龙井茶园、自然山水以及精神价值与审美特征。 (一)“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由苏堤、白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构成。 (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历史空间关系由西湖水域和南山、北山峰峦系列及杭州城沿湖景观构成。 (三)“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为始于南宋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四)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包括:钱塘门遗址、六和塔(含开化寺遗址)、保俶塔、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清行宫遗址、文澜阁(含四库全书)、舞鹤赋刻石、龙井(泉)。 (五)西湖龙井茶园包括龙井、满觉陇、翁家山、杨梅岭、双峰、灵隐、茅家埠、九溪等8村的传统茶园保护基地。 (六)自然山水包括西湖水域的外湖、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北里湖;南山系列的吴山、紫阳山、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九曜山、南屏山、夕照山、青龙山、大慈山、大华山、五云山、狮峰山、天竺山、南高峰、丁家山等;北山系列的孤山、葛岭山、将军山、灵峰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飞来峰、月桂峰、天马山、棋盘山等。 第八条对西湖文化景观各类保护对象实施保护,应当体现以下保护内容或要求: (一)“两堤三岛”整体格局,应保持其历史地点与传统形式的真实性,保护其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完整性。 (二)“三面云山一面城”空间环境,应保持西湖南、西、北三向自然山水的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持东向城市沿湖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关系。 (三)“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应保持历史性视域空间和审美特征,保持其观赏主题、观赏特征、植被特色、景观要素的材料和实体、观赏功能的历史特性,保护其观赏要素、景

旧城的改造与更新

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有限的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的 控制、科学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以单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获取城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应有的限制。 旧城更新:一般有三种含义再开发或改建、整治、保护 注意旧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的区别 北京旧城改造政策创新建议: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237306.html,/detail.aspx?m=24&n=120 (一)限制和引导开发模式的应用。1.旧城改造不套用一、二级开发分开的土地政策:总体上,旧城改造对象分为以保护为主和以改造为主两种内容。凡是以保护为主的对象,包括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适用的政策应彻底摒除房地产开发政策的影响,否则,只要套用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二级开发分开的政策,不论如何谈保护,都不可能有保障。因此,要重新梳理现有政策,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甚至建议中央补充或调整现行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明政策适用范围,纠正由于对旧城改造性质认识不清和政策滥用导致的破坏。2.限制改造规模:在规划上,要体现改造规模的不同,原则是把改造规模限制在不对旧城肌理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在项目审批上,支持小规模、滚动式的改造,要逐步完善制度,减少自由裁量的成分。3.限制改造烈度:在改造烈度上,根据房屋保护价值的大小分类加以适当限制。现在的房屋分级主要是为了区分危房,以确定改造先后顺序。对改造烈度的限制大致也是基于这个分级,但依据主要是房屋的价值,目的主要是尽量减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衡量改造规模和烈度,一是靠定量指标,如投资额、改造面积、拆迁户数、建筑面积、容积率等;二是靠定性比较指标,如改造前后的外观和功能对比、项目与周围环境对比、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综合影响等。4.“肥瘦搭配”的政策:吸取香港等地经验,一是政府组织拆迁和一级开发,先改造哪儿后改造哪儿,以及改造规模大小,即使实行企业主导,政府也可以主动控制;二是在土地出让的时候“肥瘦”搭配,尽量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建立旧城改造资金可持续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旧城改造,资金缺乏的问题不会自动解决,必须建立一个保证旧城改造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关于资金原始来源。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从市、区财政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后注入基金;二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三是发行旧城改造债券;四是完善房改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五是从旧城土地一级开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原始资金只是基础,如果仅限于此,难免坐吃山空。要长期支持旧城改造开展,必须有自我增值能力。关于资金经营增值,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理事会,负责资金的募集、投资、经营、管理,要同时建立起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三)拆迁安置政策2.制订配套的就业安置政策居民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个经济生态的原因。在熟悉环境下谋生显然要比在陌生环境中谋生要容易,因为一是文化认同,二是人脉关系资源丰富,三是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产业生态链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成本低,收入来源可靠。比如许多旧城居民靠做小买卖为生,拆迁以后脱离了市场,很可能原来做的生意就不存在了,即使能够重新开张,也要重新开发产品和客户,而经营情况还是未知数,风险大大增加了;上班族则面临辞职重新找工作,要么就得长途跋涉,增加工作生活成本,压缩休

走向社区发展的旧城更新规划——美日旧城更新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走向社区发展的旧城更新规划——美日旧城更新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洪亮平, 赵茜, HONG Liangping, ZHAO Qia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城市发展研究 英文刊名:Urban Studies 年,卷(期):2013,20(3) 参考文献(13条) 1.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4(04) 2.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学位论文] 1999 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2005 4.曹康;王晖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9(09) 5.沈开举;赵晓毅美国统一土地利用审查程序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国土地 2009(08) 6.胡伟纽约市社区规划的现状述评[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2) 7.王郁日本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24) 8.吴志强城市更新规划与城市规划更新[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1(02) 9.李志刚;顾朝林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 2011 10.王郁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2009 11.何子张空间研究(7):城市规划中空间利益调控的政策分析 2009 12.胡伟美国社区发展的CDBG计划[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1(01) 13.顾朝林;沈建法;姚鑫;石楠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 200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237306.html,/Periodical_csfzyj201303006.aspx

旧城更新理论

精心整理 旧城更新的多种英文译法:Urbanrenewal,regeneration,Urbanrenaissance 一般包括有三种含义: 1. 开发或改建(redevelopment); 对于质量低劣者可根据其不同规模进行“再开发”。 2.整治(rehabilitation); 整治是将比较完整的城市剔除其不适应的方面,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如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2. 保护(conservation) 对于旧城历史地段,则予“保护”; ①UR ②UR ③UR ④UR a 、UR b 、UR c 、UR 作用。 1.(1)(2)(3)(4)2近几年,在原有城市结构进行整体变革和原有城市土地进行大规模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已初见端倪。 (1)从全国来看,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 大规模拆建使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中心区居民大量外迁,给居民就业、上学、交通带来一系列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条件下,大规模拆建也造成居民回迁安置周期长、建成慢、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2)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 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3)开发过密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为经济利益驱使,绿地减少,日照通风标准不能满足。

(4)容量过高带来基础设施超负荷 只注意片面提高容积率,相应城市供电、供水、通讯、供气、排水 等设施没有进行扩容改造,形成“瓶颈”。 (5)更“新”多,保护少,使城市特色丧失 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轻易拆除。 (6)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府干预和调控手段不先进,力度不够。经济利益唯上,使得应该改造的地方未得到改造,而条件尚可的地方反而被拆掉了(武展馆)政府决策成了开发商决策。 (7)旧城改建规划研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编(规划)归编、管归管、建归建。 近年来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形成热点的深层社会经济背景: a b c d e 3. (1) (2) (3) 的回报 (4) (5) (6) 护、“新”, 《城市规划法》解说中提出城市旧区改建的主要原则如下(见城市规划法解说):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城市旧区改建的重点是对危房棚户、设施简陋、交通阻塞、污染严重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城市旧区改建应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和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改善用地结构,优化城市布局。 ——城市旧区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旧区改建应当充分体现传统风貌、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如果系统地归纳,旧城更新的主要原则可归纳为: ①整体性原则 那必须树立综合治理,整体改造的原则。城市是一大系统,旧城是城市一个组成部分,旧城更新应

畅谈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完美结合

畅谈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完美结合 经济学 苗做 提及西湖,一句句优美的诗句不断地闪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之如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这是我们首先在心里的对西湖的美好印象,并且也是西湖吸引人的一种自然人文价值的表现。 杭州西湖,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 具体说来,让我们在欣赏它美丽的风景的同时来畅谈一下它自然景观方面的价值。 第一,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康体娱乐价值等价值。它三面环山,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面积约6.5平方千米。碧水蓝天,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等; 第二,在西湖区域内,景色类型丰富,密度较大,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苏堤和白堤横贯于西湖,把西湖分隔为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外湖和里湖五部分。每当晨光初启,宿雾如烟,湖面腾起薄雾时,便出现"六桥烟柳"的优美风景,是钱塘十景之一。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第三,西湖很多景色旅游品位和等级较高,特色明显,吸引力较大,让人过目不忘的景色比比皆是,比如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栖坞里,为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翠竹成荫,溪流叮咚,清凉无比。长一公里的云栖竹径,两旁翠竹成荫,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整个环境幽静清凉,与闹市相比,格外使人感到恰适轻松,爽心悦目。 第四,旅游资源不仅质量高,而且集群状况好,有山有水有江(钱塘江),这个山比如玉皇山,它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湖山空阔,江天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为玉皇飞云,并以其壮阔、崇高而入选新西湖十景。

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 摘要:本文针对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更新多目标综合改善的要求,从产业升级、交通完善、建筑更新、环境提升、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六方面提出了面向实施的综合更新策略,并提出以统筹、系统的方法,解决旧城更新在拆迁安置、改造资金、规划管理等方面难题,加强旧城更新规划的实施性及可操作性。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urban revitalization of liwan district of guangzhou.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demands,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renewal approach in six aspects: industry upgrade, traffic improvement, building re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 also study some problems in urban revitalization such as removal and settlement, source of fund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关键词:旧城更新;可实施性;多目标;策略 keywords: urban revitalization; operability; multi-objective; strategy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涵盖经济、社会、建筑、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因此,以其为对象的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许多国

旧城更新调研报告

**市旧城更新调研报告 2015年5月

目录 1、概念 (3) 2、工作内容 (3) 3、更新模式 (5) 3.1 旧城更新整体运作模式 (5) 3.2 旧城更新项目开发模式 (6) 3.3 旧城更新地块组合模式 (7) 3.4 旧城更新拆迁模式 (8) 3.5 旧城更新融资模式 (8) 4、开发强度 (9) 4.1确定开发强度的思路 (9) 4.2确定开发强度的方法 (9) 5、关注重点 (11) 5.1针对旧城与新城的差异化控规编制深度策略是控规发挥作用的关键 (11) 5.2城市设计是旧城核心区控规编制的重要依据 (11) 5.3建立旧城控规编制全面、系统与重视个性特征相结合的现状调查工作方法 (11) 6、规划框架 (12) 6.1旧城地区现状分析 (12) 6.2旧城地区发展定位及产业定位 (12) 6.3旧城地区产业规划 (12) 6.4旧城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12) 6.5旧城地区支持体系规划 (12)

1、概念 旧城更新又称旧城改建、旧城改造或者城市再开发,对城市旧区进行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建设活动,其目的在于要解决城市中的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和结构性衰退等问题以恢复城市活力、促进城市有机延续。 所谓物质性老化,是指建筑物和设施超过其使用年限而出现结构破损、腐朽、设施陈旧、简陋、无法再行使用,致使城市自然老化。针对物质性老化的城市更新,可保持旧城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分别采取维护、局部整治、拆除重建的更新改造方式。 功能性衰退,是指城市内部结构的各系统活动和作用配合不好,甚至相互抵触,导致城市功能失调。在我国目前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易被突破,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出现城市功能性衰退。 结构性衰退,是指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不能及时适应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引起城市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调试滞后于发展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结构性衰退。 2、工作内容 旧城更新的主要工作内容涉及调整城市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更新产业布局、完善城市道路、提升基础设施等内容。 2.1 调整中心区的功能及用地结构 2.1.1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中心区中往往分布着大量的工业企业,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以及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许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另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与居民区混杂,其所产生的噪声及空气污染导致区域内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恶化。 因此,对工业企业实施外迁,调整中心区的功能及用地结构是旧城更新规划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引入和培植的第三产业类型,应该着眼于全市整体规划统一考虑,结合其自身的综合条件各有侧重、突出特色。 2.1.2盘活存量土地 调整中心区用地及功能结构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需对中心区现状用地进行全面调查和清理,收回部分企事业单位多占或不合理占用的土地。对于部分开发企业圈占

旧城更新理论

旧城更新理论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旧城更新的多种英文译法:Urbanrenewal,regeneration,Urbanrenaissance 一般包括有三种含义: 1.开发或改建(redevelopment); 对于质量低劣者可根据其不同规模进行“再开发”。 2.整治(rehabilitation); 整治是将比较完整的城市剔除其不适应的方面,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如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2.保护(conservation) 对于旧城历史地段,则予“保护”; 旧城更新的特点 ①UR受历史及现状条件的制约 长期城市发展的历史性沉淀及现状旧城超负荷运转及拥挤状况的限制。 ②UR具有长期性与延续性 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城市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 ③UR具有复杂的关联性 旧城更新的众多因素具有关联性。 ④UR具有综合性 工作复杂,不仅要解决经房紧张、交通拥挤、用地布局混乱、环境条件恶劣等问题,还要统筹安排迁移居民生活,研究社会结构、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活习惯。 新时期旧城更新具有新的特点

a、UR对象从过去以局部环境更新为主转向城市旧城综合机能更新为主,更加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旧城更新的主要动因。 b、UR的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化为目前的效益型。 c、UR的资金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转变为全方位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土地价值规律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旧城更新的主要矛盾及问题产业的原因。 1.旧城历史遗留问题的延伸与发展 (1)土地配置低效益日益突出 一是反映在布局混乱上,工厂、机关、仓库、居住、文物古迹混杂布局。 二是用地集约化程度低,用地构成比例不合理。 (2)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 (3)基础设施滞后与不足与日俱增,给排水、道路交通、环保环卫等领域。 (4)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如武汉展览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2.旧城改建中面临的新问题 近几年,在原有城市结构进行整体变革和原有城市土地进行大规模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已初见端倪。 (1)从全国来看,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 大规模拆建使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中心区居民大量外迁,给居民就业、上学、交通带来一系列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条件下,大规模拆建也造成居民回迁安置周期长、建成慢、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2)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 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摘要:在对中国规划的时代背景及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博弈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旧城更新,本文提出了零空间的设计理念,运用“化整为零——组零为整”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通过紧凑城市和宜居性城市对城市的功能、空间、职能进行评价,并期望将其推广到城市规划的更大领域中。 关键词:零空间;四维时空;旧城更新 1、背景分析——城市并非树形 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化、经济水平都面临着亟需急速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新城建设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起来。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效,期间的城市建设虽为城市的扩展和再生提供了平台和依托,但存在盲目扩张、现代功能主义等,不但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资本的低效运转,还导致了树形结构的大量衍生,从而与现阶段城市规划追求生态、集约、高效的总体理念相差甚远。【2】 在此背景下,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合理组织功能、空间,充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城市开发资金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2西方近代城市建设发展演变的历程 1898年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提出的“田园城市” ;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的“卫星城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年8月提出的雅典宪章;三种理论从功能和空间的角度归结为同心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大伦敦规划(艾伯克隆比,1943年伦敦规划方案)、东京规划(丹下健三,1945年东京规划方案),两个规划方案所描绘的城市都是功能和空间整合后的并列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于1965年提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马丘比丘宪章(1977),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些理论指出半网络结构创造了复杂性、多样性、交融性和随机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2、理念阐述——零空间 零空间指从城市功能、空间、职能等多角度化整为零,按需组合,从而形成均匀、复合、丰富、开敞的城市空间。

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浅析——以杭州西湖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浅析——以杭州西湖为例 作者:黄纳, 袁宁, 张龙, 孙克勤, HUANG Na, YUAN Ning, ZHANG Long, SUN Ke-qi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 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2012,10(2) 参考文献(14条) 1.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期刊论文]-东南文化 2010(03) 2.Taylor K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sian Value:Negotiating a Transition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an Asian Regional Framework 2007(04) 3.徐建华计量地理学 2006 4.孙克勤发展世界遗产旅游--以澳门历史中心为例 2009(02) 5.陈同滨中国文化景观的申遗策略初探[期刊论文]-东南文化 2010(03) 6.韩锋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 2010(09) 7.陈大卫西湖综述 2005(03) 8.侯卫东从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期刊论文]-东南文化 2010(03) 9.Akagawa N;Sirisrisak T Cultural Landscap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Imp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2008(02) 10.Sirisrisak T;Akagawa N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Understanding on the Gap and Categorisation 2007(03) 11.Rossler 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2000(01) 12.孙克勤世界遗产学 2008 13.Taylor K Cultural Landseape and Asian:Reconciling International and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Values[外文期刊] 2009(01) 14.Aplin G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2007(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237306.html,/Periodical_zykfysc201202027.aspx

小城市旧城更新中的问题及规划应对措施探究

小城市旧城更新中的问题及规划应对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17-12-04T14:35:17.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王昱江[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多要求。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2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多要求。同时,我国许多小城市还存在着旧城区域,这些旧城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和整体发展,为此当地政府不断加快了旧城区的建设更新,期望以此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但小城市旧城的建设更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现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未能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甚 至还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急剧降低了旧城区域的经济活跃指数。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城市旧城更新中的问题及规划应对做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希望能为小城市旧城更新及规划应对提供有效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城市;旧城更新;问题;规划应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但是各个城市之间的建设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化,其中小城市的旧城区域相对较多,但人口压力较小,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我国城镇化进度加快的主要方向。同时,我国小城市的人均用地增长较快,相比大城市的粗放式发展有着诸多优势,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以新城作为主要扩张方向显然不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而旧城区域的开发就成为我国小城市的重点建设方向。但是在许多小城市旧城更新之后,这些焕然一新的城区并未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反而存在着活力不高和诸多的城市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旧城区域的繁荣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为有效改变小城市旧城更新的现状问题,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小城市的建设发展。 1.小城市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1.1街区划分与道路交通拥堵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在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小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街区划分的尺度越来越大,这些旧城区域在大幅度改建之后,常常都是以机动交通为基准进行道路重建,而这些新城区的干道间距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街区间距,导致在规划之后的街区可达性显著降低,并增加了多种机动车的使用条件,最终就造成了交通拥堵[1]。同时,许多旧城区域的街区道路网曲弯程度大,每条道路都穿插着商业区、居住区以及休闲区等等,居民过道的时候有许多近路可以自由选择,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多样性,对于居民生活有着较高的便捷条件。但是在规划重建之后,这些旧城街区的道路网被取代成标准的城市道路网,使得旧城区域失去了原有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得旧城区域的生机不复存在。 1.2旧城的生活魅力丧失小城市旧城更新之前,这些旧城区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和聚集的人群,附近居民可以毫无顾忌的在这里停留休息和娱乐,久而久之周围的居民就相互熟悉,不仅使得居民之间的来往机会增多,也使得旧城区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同时,人们在进行消费活动的时候普遍会选择省时省力和较低价格的方式满足于自身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的功能空间聚集在一处,也就是说诸多的生活功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混合特征,使人们能够在最近的地方同时满足于自身的各项需求[2]。而旧城区域的交通方式主要就是步行,进一步使得许多生活功能和购物功能都散布在附近,复合型的城市功能能够满足于居民的不同需求,不仅体现出较高的城市活力,也能够有效吸引附近区域的人流。但是在旧城规划更新之后,这些生活功能和购物功能不复存在,使得旧城区域的生活魅力急剧丧失。 2.小城市旧城更新的规划应对 2.1制定兼容性控制细则通常小城市旧城区域的用地功能就是生活居住、商业购物以及行政办公,这几种用地功能的建设都能够相互兼容,有些城市的规划管理中也针对这几种用地设置了相应的兼容条件,但我国标准规定中对于用地建设主要是明确了对应性质的建筑用地,对于混合用地的支撑和依据存在着严重缺失,例如住宅用地和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都是分离建设的,这就使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于居民生活的便利需求[3]。因此,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应使政策性和功能性得到充分结合,根据用地性质和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兼容性控制细则,并针对各个用地的兼容性项目进行详细记述,从而有效加强用地开发的建设管理。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兼容性项目进行深入分析,详细了解到这些项目对用地的影响程度,将其区分为不可兼容、一定条件允许兼容以及允许兼容,对于允许兼容项目就要根据用地控制指标及开发要求确定兼容比例,对于一定条件允许兼容项目就要通过建设管理部门的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2.2增加混合用地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可以在符合用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对小范围用地进行补充和细化,例如旧城区域的居住用地建设模式可以区分为单位大院和新村,在用地标准未明确此类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补充[4]。同时,对于前商后宅和下店上住等各种混合形式也可以作为补充事项,例如:针对建筑的用地性质设置面积比例,商业建筑的商用面积应大于居住功能或其他辅助功能,既能满足于建筑使用者的商业需求,也能满足于建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小城市旧城区域的土地管理具备一定的可控空间。此外,一般旧城区域都是小城市的中心地带,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不仅价格昂贵,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高,而且在周围地区的建设进度加快下,旧城区域的开发潜力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于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可以设置综合发展区。而在综合发展区的租聘时期,开发人可以在禁止的功能建设之外合理改变用地的混合性质,并定期针对用地规划进行修改,做好土地价值的使用评估,既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也能够有效避免拆建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 2.3建立小尺度混质单元在可兼容的混合用地项目建设实践中,由于用地分类的优化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由上到下的特性,其中涉及到执行体系的变革和相应的规划立法,所以想要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混合功能的用地建设具有较高的难度,但是通过区划模式的设置和调整能够得到区域范围中的兼容性操作条件[5]。因此,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可以根据城市的生活特征和生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到步行尺度条件下街区生活的所需功能,以此体现出混合功能的自生长特性。同时,在针对混合功能进行兼容性控制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城市街区的特点设置小尺度混质单元,例如:结合技术规范和环境特征制定详细的兼容方案,明确兼容形式、兼容程度以及兼容内容等等,从而有效引导用地建设的兼容开发。结语

西湖文化景观

“西湖文化景观”的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包括:钱塘门遗址、六和塔(含开化寺遗址)、保俶塔、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清行宫遗址、文澜阁(含四库全书)、舞鹤赋刻石和龙井(泉池)共10处。其中: 钱塘门遗址:钱塘门遗址是南宋时期(12~20世纪)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特征的直接物证。 六和塔:六和塔是古杭州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见证了10~13世纪杭城佛教文化的兴盛,是西湖景观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的重要物证。 保俶塔:保俶塔是见证杭城五代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状态的建筑遗存,在西湖景观整体视域空间中,与雷峰塔形成著名的“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的南北对景,佐证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 灵隐寺:灵隐寺佐证了佛教、特别是禅宗文化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至今仍为西湖佛寺之冠,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其两石塔两经幢塔雕造精细,仿造木构建筑逼真,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飞来峰造像: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群,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佛教石窟。其中具有浓郁藏密风格的近百尊佛教造像最具价值,它保存了晚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五代至元代的空缺,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它在西湖景观中最具石刻艺术价值,反映出西湖景观中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石刻造像艺术。 岳飞墓(庙):岳飞墓(庙)是人们祭祀、悼念与教育的场所,佐证了中国血缘社会的传统忠孝文化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 清行宫遗址: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该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为清代帝王出行西湖时居住的行宫,是杭州重要的清代帝王遗迹。清行宫是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活动时的居所,佐证了西湖景观获得最大影响的事件。 文澜阁:文澜阁是清代七大《四库全书》藏书阁中唯一的书、阁共存者,也是江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所存《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文澜阁《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佐证了西湖景观“人文渊薮”的特征。 舞鹤赋刻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位于西湖北部的孤山北坡东隅,面向北里湖。推崇林逋隐士风范的“舞鹤赋刻石”,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文化”的见证。 龙井(泉池):本名龙泓,又名龙泉,位于西湖西南风篁岭上龙井寺内,是始筑于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的圆形泉池。龙井以北宋杭州名僧辩才居龙井一带植茶以待客,与苏轼、苏辙、秦观结交,留下吟咏诗篇而扬名天下,其佐证了龙井茶伴随佛教传播行为发展的历史事件,以及明清之后龙井茶的声誉与影响。

杭州西湖旅游景观赏析

《自然景观赏析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工学院 专业: 给排水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 2013年4月20日 成绩: 谈西湖,赏西湖 摘要 杭州地处江南,春夏之间,气候温和,西湖风光,翠柳嫩荷,暖风徐徐,无不展现着应时应景的风采。“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于此时节,漫步西湖边,看湖水碧波荡漾,垂柳摇曳,赏游船画舫星星点点,实乃人间美景,加之徐徐清风迎面而来,杭州西湖实乃大自然和历史的馈赠。 历经历史的洗涤,杭州西湖依然保持着它清丽的风貌,虽有不足,但是却赐予我们美的感受。本文简单阐述杭州西湖的景观及本人数次游杭州西湖的感受。

关键词:西湖景观自然文化气息美感 西湖简介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三面环山,湖体呈椭圆形,水面面积5.06平方公里,岸周长15公里。 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 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湖景观构成因素 西湖的美自然得益于富有灵气的湖。西湖湖面由白、苏两堤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岛。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在这群山中深藏着虎跑、龙井,玉泉等名泉和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等洞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