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陈煜(1979-),男,甘肃天水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甲壳素、壳聚糖的改性及应用,E mail:bityu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310530.html,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陈 煜1,窦桂芳2,罗运军1,谭惠民1

(1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1

2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北京 100850)

摘要:天然高分子甲壳素和壳聚糖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止血、止痛、抗

菌、促进伤口愈合并减少疤痕等优点,在伤口敷料方面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甲壳素

和壳聚糖适于作为伤口敷料的优异性能从机理上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通过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

生物制备性能优异的伤口敷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伤口敷料;机理

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起着控制体温,防止感染及体液流失,免疫及传感的作用。由于创伤、擦伤、皮肤溃烂和烧伤等原因,可能导致皮肤的大范围伤害。皮肤的损伤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体液流失并引起各种并发症[1]。通常采用伤口敷料对伤口进行保护,防止伤口的感染和脱水,在伤口处维持有利于治疗的潮湿环境,改善治疗效果,促进伤口愈合。

通常对于伤口敷料有如下要求[2~7]:

(1)具有与人体皮肤相近的柔软性能,在湿润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和强度;

(2)能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有较好的吸收伤口分泌物的能力,并有一定的透气性;

(3)敷料无毒,对人体不发生有害的反应和刺激,而且必须能够阻止细菌进入创面以防止造成二次感染,避免伤口接触粒子和有毒的污染物,无热源;

(4)最好有止血、止痛等作用,可促进肉芽生长和皮肤再生,加速愈合,减少疤痕;

(5)贮存稳定性好,最好具有可降解性能,废弃物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甲壳素是从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以及菌、藻类低等植物的细胞壁中提取出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衍生资源。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是自然界中唯一的

碱性多糖。一般来说,甲壳素的N -乙酰基脱去50%以上就可以称为壳聚糖[8]

图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示意图

Fi gure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tin and chi tosan

近年来,甲壳素和壳聚糖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9],在伤口敷料、可吸收手术缝

合线,缓释药物载体、酶固定、凝血剂和抗凝血剂,减肥药,抗癌药,眼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都有研究,甚至

有些研究已经商品化。而甲壳素和壳聚糖由于具有独特而优异的生理活性,在伤口敷料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其在生物材料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1甲壳素、壳聚糖在伤口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止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减小疤痕,抑菌、良好的生理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异的性能,非常适于作为伤口敷料的原料。

1.1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止痛作用

甲壳素和壳聚糖对伤口疼痛有很好的舒缓作用[10]。Allen等[11]发现壳聚糖与伤口接触时能起到清凉而舒服的润肤作用。最近Okamoto等[12]对甲壳素和壳聚糖对由于稀乙酸溶液诱发的炎症疼痛的止痛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后发现壳聚糖由于吸收了乙酸在发炎部位释放出来的质子而起到止痛作用,而甲壳素则主要是由于吸收了血管舒缓激肽而起到止痛作用。

1.2甲壳素和壳聚糖促进伤口愈合及减少疤痕的作用

甲壳素和壳聚糖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目前对其机理已有了一些研究。伤口的愈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炎症的形成,肉芽组织的生成和生物基质的重建。甲壳素和壳聚糖可促进内白细胞杀菌素和巨噬细胞的迁移。Usami等研究发现,甲壳素和壳聚糖对犬的嗜中性粒细胞有趋化性吸引作用[13],在体外也能使犬的多形核白细胞(P MN)产生趋化性迁移[14]。他们认为[15],甲壳素和壳聚糖对P MN迁移作用的增强是通过产生趋化因子C5a而影响补体的活性。伤口分泌的高浓度趋化因子对PMN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性吸引作用[16]。PMN细胞在发炎部位能够起到吞噬(细胞)作用和杀菌活性[17]。Mori等通过体外实验证明[18],甲壳素和壳聚糖可以诱发纤维母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8(IL-8)。I L-8具有血管增殖作用[19,20],并且对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有趋化性吸引作用,可以促进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此外,还发现甲壳素和壳聚糖能诱发产生前列腺素E2,IL-1,白三烯B4(L TB4)类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类似物(在狗体内)以及IL-1B(在人体内)等可以促进血管增殖和细胞迁移的介质[21,22]。随着血管的增殖作用,可以为纤维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肽链所含的脯氨酸和赖氨酸的羟基化过程提供所需的氧及维生素C,从而促进了胶原蛋白分子的形成[16]。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表明[19],用甲壳素和壳聚糖处理的伤口,可以加速ó型胶原蛋白的分泌,从而促进了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的形成。

由于伤口处?型和ó型骨胶原的不平衡而易形成大面积的疤痕,而在对狗和老鼠进行实验后发现[24],将壳聚糖作用于伤口后,不会产生大的疤痕。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处可以抑制I型骨胶原的产生从而减少疤痕[25]。它们还可以在伤口处通过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的生成,减少伤口的收缩,从而起到减小疤痕的作用[26]。

1.3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抗炎作用

通常,表面带正电荷的材料由于强烈的不可逆的细菌粘附性,作为医用材料时很容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27,28]。虽然壳聚糖分子中的伯氨基在酸性介质中很容易产生-NH3+结构,但它通常不会引起炎症。从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表面的Zeta电势[29](见表1)可以看出,由于壳聚糖的弱碱性,其表面的Zeta电势不是很高的正值,这表明壳聚糖膜不会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30,31]。

表1壳聚糖膜的Zeta电势

Table1Zeta potential of deacetylated chitin films

C-0(chitin)C-69C-73C-84C-90C-100(chi tos an) Zeta potential(mV)0.520.120.660.61 1.060.28

注:C-69表示脱乙酰度为69%的壳聚糖

1.4壳聚糖的凝血作用

壳聚糖具有止血作用,能促进凝血和血栓的形成[32]。Bhaskara等[33]进行血液凝结实验表明,壳聚糖有加速止血的作用,对人和动物血液中的红血球都有凝聚作用,认为这是由于壳聚糖分子链所带的正电

荷和与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胞壁酸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粘合作用,由于壳聚糖与红血球的粘合作用引起细胞的聚集,从而促进血液的凝结,起到止血的作用。

1.5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抑菌作用

甲壳素、壳聚糖和它们的衍生物对细菌、酵母、真菌等微生物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一般人体表皮存在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热带白色念珠菌以及烧伤病人易出现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4]。目前,对这类材料确切的抗菌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一种看法认为[35,36]:由于壳聚糖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菌的蛋白质和其它细胞成分的泄漏而产生抗菌作用。pH值较小时,壳聚糖分子链上的C-2位置所带的正电荷比甲壳素多,其抗菌性能也比甲壳素好。Cuero等[37]认为,壳聚糖由于分子内丰富的羟基和氨基,可以作为鳌合剂选择性地键合微量金属从而抑制毒素的产生和微生物的生长。此外,壳聚糖可以激发许多组织的抵抗能力[38];作为一种水性键合剂并抑制不同的酶[39];低分子量的壳聚糖可以进入微生物的细胞,通过抑制DNA转变为RNA来抑制细胞的生长[40]

1.6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可降解性能

甲壳素和壳聚糖可以被壳多糖酶和溶菌酶降解。在伤口处迁移的嗜中性粒细胞可以分泌溶菌酶、壳三糖酶和NO等,并对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分子起到吞噬作用,从而促使其降解,其中的NO分泌物受N-乙酰葡糖胺单元的影响较葡糖胺单元更为显著[33,41]。由于上述原因,甲壳素和脱乙酰度较低的壳聚糖分子受酶的降解作用较为显著,而高脱乙酰的壳聚糖的降解作用相对较慢。Tomihata等[29]对甲壳素和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进行的体外和体内降解性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用甲壳素和壳聚糖制成的伤口敷料由于其降解作用,可以被肌体吸收[42],从而消除了揭除时的流血以及疼痛,此外也不会因为留下碎屑而延缓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非常适宜于作为伤口敷料的原料。目前,对其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有了一些研究。

2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方面的应用

甲壳素、壳聚糖以及它们的衍生物非常适于作为伤口敷料来治疗由于烧伤、擦伤、皮肤溃烂、皮肤移植等形成的伤口。

2.1甲壳素、壳聚糖与其它材料共混制伤口敷料

虽然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但由于它们所形成的膜较脆,力学性能不好,往往需要通过与其它材料共混改善其力学性能。通过共混的方法也可以把不同材料的优异性能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伤口敷料的治疗效果。

Tanabe等[43]用角蛋白、壳聚糖与甘油共混制膜。用壳聚糖来改善角蛋白膜的强度,用甘油来改善膜的柔韧性,制得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的共混膜,该膜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可以促进纤维母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加速伤口的愈合。

Kaessamann等[44]用壳聚糖和甘油混合成膜作可密封的伤口敷料。其中甘油作为增塑剂,并可使材料表面成孔而增加其透气性。在膜中同时加入具有抗菌,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皮肤角化和牛皮癣生成的活性成分,通过酶降解作用可促进活性成分的释放。共混膜对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伤害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其缺点是抗感染性不太好,易脱水,难于制备。

Pandit[45]将壳聚糖与海藻酸盐通过湿法纺丝共混,制得了具有止血,防霉,抑菌性能并可促进伤口愈合的敷料。共混材料可以吸收自身重量28倍的排出液,而海藻酸盐只能吸收其本身重量10~15倍的排出液。

Lim等[46,47]制得壳聚糖-藻酸盐聚电解质复合膜(Cs-AL PEC)。该膜对白鼠和人的纤维母细胞都有很好的相容性,有加速伤口治愈的效果。组织观察表明,给药14天后伤口表面有成熟的表皮和正常厚度的角化层长成。21天后,生成厚的骨胶原束及成熟的纤维母细胞。

Hirano等[48]将壳聚糖纤维与酸性葡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布肤素、肝素)通过湿法纺丝共混,所制得的纤维中含有5%~33%的葡糖胺聚糖。将这种纤维浸泡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中后,可以释放出85%~97%的粘多糖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2.2水溶性壳聚糖伤口敷料

由于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亲水性能,与受伤的组织有更好的相容性,并可溶于皮肤纤维母细胞的细胞培养介质中,这更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

Cho等[49]采用碱处理以及超声波等方法来控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及分子量,制得了水溶性壳聚糖敷料。将这种敷料用于白鼠皮肤表面的较深的切口时,7天后上皮组织完全恢复,伤口处的肉芽组织几乎完全被纤维化和毛发的卵泡代替,长成的皮肤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在新生成的皮肤处胶原纤维的量与正常的皮肤相当。

羧甲基壳聚糖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无毒,可降解,可刺激皮肤纤维母细胞细胞外酶活性的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Park等[50]发现该衍生物对正常的皮肤纤维母细胞可起到增殖作用,而抑制瘢痕瘤纤维母细胞的增殖;羧甲基壳聚糖可抑制瘢痕瘤纤维母细胞中I型骨胶原的分泌,从而降低了瘢痕瘤纤维母细胞中I型和III型骨胶原的比例,而对正常的皮肤纤维母细胞中I型和III型骨胶原的分泌没有影响,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少疤痕的优异性能。

Muzzarelli[51]制得了水溶性的5-甲基吡咯烷酮壳聚糖。该衍生物与明胶、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等都有很好的相容性。该衍生物比壳聚糖更容易被溶菌酶降解,在伤口处分解成低聚物,从而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规则的骨胶原沉积,促进血管增殖,减少炎症,并可减少疤痕的产生与收缩。

2.3水凝胶材料

水凝胶所特有的柔软性能可以促使其与伤口更有效接触,且能为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湿润环境,对促进伤口愈合有很好的效果。甲壳素和壳聚糖很容易通过交联反应制成水凝胶。

Ishihara等[52,53]通过将叠氮苯甲酸和乳糖酸与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进行缩合反应(产物表示为Az-CH-LA)后用紫外光照射60s制成水凝胶。细胞培养实验表明Az-CH-LA和由它制得的水凝胶没有毒性。该水凝胶对兔子的颈动脉和肺部的刺孔有很好的密封和止血效果。将20L l的Az-C H-LA水溶液(浓度为30mg P ml)涂敷在白鼠的伤口上[54],在手指的压力下用紫外光照射30s就可达到完全的止血效果。将约100L l的Az-C H-LA水溶液(浓度为20mg P ml)涂敷在白鼠背部较深的切口处,用紫外光照射90s,该水凝胶对伤口表面不同蛋白质分子的吸引力可以加速伤口的密封与治愈。组织实验表明,给药30天后,水凝胶产生部分降解,部分水凝胶被巨噬细胞吞噬,在水凝胶周围诱发产生了肉芽组织。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常需要采用将导管插入动脉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可能会由于止血不当而产生失血、血肿等现象。Hoekstra等[55]通过一个动脉护套将微晶壳聚糖(MCCh)螯合CaCl2形成的凝胶作为密封剂来改善导管插入时的止血性能。MCCh在刺破位置形成一种凝胶状的结构从而对动脉起到密封作用。对狗的实验表明,不使用MCCh凝胶时,对血管手工施压平均需要1617(?811)min达到止血;而采用MCCh凝胶时,在手工施压下平均只需611(?811)min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实验的后处理阶段没有并发症,实验结束后无血肿和感染现象。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动脉内腔没有血栓症发生。可见, MCCh凝胶是一种可以达到动脉止血目的的安全而有效的生物材料。

214新型双层壳聚糖基敷料的研究

近来对双层壳聚糖敷料有了很多报道,这种敷料通常由海绵状的内层和起保护作用的表层组成,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并可防止伤口的感染和脱水。

Shyu等[4]采用/浸渍-沉淀相反转法(Immersion-Precipitation phase inversion method)0制成不对称壳聚糖膜敷料。其微孔状的高密度表层可阻止细菌的渗透和伤口表面的脱水,但可使分泌物排除。而大孔海绵状的内层可通过毛细作用排除伤口处的分泌物,促进组织重生,加速伤口愈合。该膜还有很好的透气性和止血性。

Mi等[56]用湿P干相反转法(Wet P dry phase inversion method)制得了双层壳聚糖膜,该膜有高密度的表层

和海绵状的内层,有很好的透氧能力和较好的吸水能力,可以控制水蒸气的转移速率。向敷料中添加磺胺嘧啶银(AgSD)来抑制伤口的感染,该膜对AgSD有缓释作用。体外和体内抗菌性实验表明,该膜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Loke等[57]制成了一种外层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材料,内层为充满了洗必太葡糖酸盐的壳聚糖乙酸酯泡沫的双层敷料。水凝胶层可以阻止微生物的进入,并可吸收伤口排出的分泌物。体外实验表明,内层对抗微生物的药物有缓释作用,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糖球菌等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该敷料可以克服目前使用的敷料在治疗烧伤时容易产生感染的缺点。

Yusof等[58]将甲壳素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P5%氯化锂(D MAc P5%LiCl),再加入乙醇作为促凝剂制得单一尺寸分布的珠状甲壳素。以50%(w P v)NaOH溶液活化珠状甲壳素,使其与119M一氯乙酸P2-丙醇溶液反应,在珠状甲壳素中引入羧甲基化表层。该产物可吸收自身重量95倍的水,可在治疗伤口的同时吸收伤口处的分泌物。

215其它形式的甲壳素、壳聚糖伤口敷料

Su等[59]从灵芝的真菌菌丝中提取出多糖甲壳素(Sacchachitin),它能显著加速伤口的愈合,与已商品化的BeschitinW的治疗效果相似,对白鼠的纤维母细胞的体外细胞培养以及体内免疫实验均没有发现副作用。

Chung等[60]以高大毛酶和布拉克须酶作为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对纤维母细胞的细胞形态学的研究表明,布拉克须酶和较少量的高大毛酶对细胞有吸引作用,当把它们用于伤口敷料时,布拉克须酶的孢囊柄和高大毛酶的菌丝体可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长,并为纤维母细胞提供可以固定的基体,从而可以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伤口的愈合。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增殖和肉芽组织形成,加速伤口愈合作用的聚多肽分裂素。但将其用于伤口治疗时,很容易随分泌物流失或被伤口敷料吸收,使疗效大大降低。Mizuno等[61]将bFGF与水溶性的羟丙基壳聚糖结合制膜,该膜对bFGF有缓释作用,从而提高了伤口治疗的效果。动物实验表明,缓释膜比单独采用壳聚糖时对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作用和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要更加显著。

在日本,已有五种由甲壳素和壳聚糖制得的新型伤口敷料上市,分别是:Beschitin W,Beschitin F, Chitipack C,Chitipack S和Chitipack P。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Morihita Resere公司以甲壳素细丝制成的无纺布(BeschitinW)作人造皮肤。这种皮肤在透气性和吸水性方面优于由骨胶原和猪皮等制成的人造皮肤,对伤口表面有很好的亲合作用,最重要的是其对皮肤的增殖作用非常明显[59]。Mina mi等[25]将甲壳素加入聚酯无纺布中(即C hitipack P)植入牛腱,并以聚酯无纺布作空白实验。结果表明,C hitipack P可促进血管的增殖,增加具有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ó型和?型胶原的产生,而成熟的I型胶原的产生却比空白实验少,可见Chitipack P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并减少疤痕。C hitipack P可大大增加给药处弹性纤维的量,使组织的拉伸强度增大,而断裂强度大约是空白实验的两倍。Kojima等[62]进一步通过对老鼠的皮下植入实验对这种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由壳聚糖所引起的组织反应是甲壳素的5~10倍,在聚酯无纺布中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最佳剂量分别为110~10mg P mL和011~110mg P mL,过量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将诱发过量的肉芽组织的产生以及肿胀、产生渗出物等发炎反应。

在第八届国际甲壳素及壳聚糖学术会议中,Dung等[8]介绍了他们通过非晶化蟹壳制备的甲壳素产品Vinachitin,用该产品对超过300名重度烧伤、外伤和溃疡患者的临床使用表明对伤口愈合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甲壳素和壳聚糖材料所特有的适合于伤口治疗的优异性能,并且来源天然,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使得它们在制备伤口敷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粉、膜、无纺布、胶带、绷带、溶液、水凝胶、干凝胶、棉纸、洗液、乳膏等多种形式制成伤口敷料。目前对甲壳素和壳聚糖基伤口敷料的研究已经成为甲壳素和壳聚糖研究的热点,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也将进一步促使天然高分子甲壳素和壳聚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oulin V,Auger F A,Garrel D,et al.Burns,2000,26:3~12.

[2]Winter G D.Nature,1962,193:293~294.

[3]Purna S K,Babu M.Burns,2000,26:54~62.

[4]Mi F L,Shyu S S,Wu Y B.Biomateri als,2001,22:165~1731.

[5]Matsuda K,Suz uki S,Isshi ki N,et al.Biomateri als,1993,14:1030~1035.

[6]Hi nrichis L J,Lommen E J,Wildevuur C R H.J Appl Biomater,1992,3:287~303.

[7]Wu P,Fis her A C,Queen D,e t al.Biomaterials,1995,16:171~175.

[8]Eugene K,Lee Y L.Biomateri als,2003,24:2339~2349.

[9]Majeti N V,Ravi K.React&Funct Polym,2000,46:1~27.

[10]Ohshima Y,Nishino K,Yonekura Y,et al.Eur J Plas t Surg,1987,10:66~69.

[11]Allan G G,Altman L C,Bensinger R E,et al.Zikakis J P,In Chi tos an and Related Enzymes.Orland,FL:Academi pres s.1984:119~133.

[12]Okamota Y,Kawakami K,Miyatake K,et al.Carbohydr Polym,2002,49:249~252.

[13]Usami Y,Okamoto Y,Minami S,e t al.J Veter Med Sci,1994,56:1215~12161

[14]Usami Y,Okamoto Y,Takayama T,et al.Carbohydr Polym,1998,36:137~141.

[15]Usami Y,M i nami S,O kamoto Y,e t al.Carbohydr Polym,1997,32:115~122.

[16]Ri ngler D J,In Carroll C,edi tor.Veteri nary Pathology.6th ed.M D,USA:Williams and Wil kins,19971p.113~158.

[17]Minami S,Masuda M,Suz uki H,et al.Carbohydr Polym,1997,33:285~294.

[18]Mori T,Okumura M,M ats uura M,et al.Biomateri als,1997,18:947~951.

[19]Koch A E,Polverini P J,Kunkel S L,et al.Science,1992,258:1798.

[20]Ueno H,Yamada H,Tanaka I,et al.Bi omaterials,1999,20:1407~1414.

[21]Okamoto Y,Southwood L,Stashak T S,et al.Carbohydr Polym,1997,33:33~38.

[22]Usami Y,Okamoto Y,Takayama T,et al.J.Biomed M ater Res,1998,42:517~522.

[23]Ni shi mura K,Ni shi mura S,Nishi N,et al.Vaccine,1984,2:93~99.

[24]Okamoto Y,Minami S,M atsuhashi A,et al.J Veter M ed Sci,1993,55:743~747.

[25]Minami S,Okamoto Y,M inyatake K.Carbohydr Polym,1996,29:295~299.

[26]Ishihara M,Nakani shi K,Ono K.Biomaterials,2002,23:833~840.

[27]Ki shida A,Iwata H,Tamoda Y.Biomaterials,1991,12:786~792.

[28]Okada T,Ikada Y.J Biomed M ater Res,1993,27:1509~1518.

[29]Tomihata K,Ikada Y.Biomaterials,1997,18:567~575.

[30]Tamada Y,Ikada Y.J Biomed Mater Res,1994,28:783~789.

[31]Kato K,Sano S,Ikada Y.Colloi ds Surf.B Biointerfaces,1995,4:221~230.

[32]Amiji M M.Colloids Surf.B Bi ointerfaces,1998,10:263~271.

[33]Bhas kara R S,Sharma C P.J Biomed Mater Res,1997,34:21~28.

[34]Allen G G,Altanan L C,Bensinger R E,et al.In Chitosan and Related Enz ymes.Academic Press,1984,New York,pp119.

[35]Chen C,Li au W,Tsai G,et al.J Food Bi otechnol,1998,61:1124~1128.

[36]Tsai G J,Su W H.J Food Prot,1999,62:239~243.

[37]Cuero R G,Osuji G,Was hington A,et al.Biotechnol Lett,1991,13:441~444.

[38]El Ghaouth A,Arul J,Asselin A,et al.Mycol Res,1992,96:769~779.

[39]Young D H,Kohle H,Kaus s H,et al.Plant Physiol,1982,70:1449~1454.

[40]Muz zarelli R A A.In Chitin in Nature and Technology.Plenum Press:New York,1986,p.206.

[41]Peluso G,Petillo O,Rani eri M,et al.Biomaterials,1994,15:1215~1220.

[42]Pangburn S H,Prescong P V,Heller J.Bi omaterials,1982,3:105.

[43]Tanabe T,Okitsu N,Tac hibane A.Bio materials,2002,23:817~825.

[44]Kaes smann H J,Hark K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310530.html,P5597581,1997.

[45]Pandit A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310530.html,P5836970,1998.

[46]Yan X L,Khor E,Li m L Y.J Biomed M ater Res,2001,58:358~365.

[47]Wang L,Khor E,Li m L Y,et al.J Biomed Mater Res,2002,63:610~618.

[48]Hirano S,Zhang M,Nakagana M.J Bi omed Mater Res,2001,56:556~561.

[49]Cho Y W,Cho Y N,Chuna S H,et al.Biomaterial s,1999,20:2139~2145.

[50]Chen X G,Wang Z,Park H J.Bi omaterials,2002,23:4609~4614.

[51]Muz zarelli R A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5310530.html,P5378472,1995.

[52]Ono K,Sai to Y,Is hihara M,et al.J Bio med Mater Res,2000,49:289~295.

[53]Ishihara M,Ono K,Saito Y,et al.Int Cong Ser,2001,1223:251~257.

[54]Ishihara M,Nakani shi K,Ono K.Biomaterials,2002,23:833~840.

[55]Hoeks tra A,Struszcz yk H,Kivekas O.Biomaterials,1998,19:1467~1471.

[56]Mi F L,Wu Y B,Shyu S S,et al.J Biomed M ater Res,2002,59:438~449.

[57]Loke W K,Lau S K,Yong L L,et al.J Biomed M ater Res,2000,53:8~17.

[58]Yusof N L B M,Li m L Y,Khor E.J Bi omed Mater Res,2001,54:59~68.

[59]Su C H,Sun C S,Juan S W.Biomaterial s,1997,18:1169~1174.

[60]Chung L Y,Schmidt R J,Ha mlyn P F,et al.J Biomed Mater Res,1994,28:463~469.

[61]Mizuno K,Ya mamura X,Yano K,et al.J Bi omed Mater Res,2003,64:177~181.

[62]Koji ma K,Okamoto Y,Miyatake K,et al.Carbohydr Pol ym,2001,46:235~239.

Application of Chitin and Chitosan in the Wound Dressing

C HE N Yu1,DOU Gu-i fang2,LUO Yun-jun1,TAN Hu-i min1

(1School o 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jin g Institute o f Technology,Beijin g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Blood Trans f usion,The Academy of Milita ry Me dical,Bei j ing100850,China)

Abstract:Chitin and chitosan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wound dressing as their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biocompatibility,biodegradability,nontoxicity,hemostasis,acesodyne,sterilization,accelerating the healing up of the wound and reducing the scar.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of chitin and chitosan in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 are discussed,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wound dressing with excellent property prepared via chitin,chitosan and their derivant are reviewed.

Key words:Chitin;Chitosan;Wound dressing;Mechanism

(上接72页)

The Extrudate Distortion and the Non_linear Viscoelasticity

of Linear PE and its Copolymer Melts

W U Q-i ye,W U Jin-gan,WE N Xue-ming,W ANG Xin,LI Peng,WANG Shu-ying

(Qingdao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 gdao266042,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of extrudate distortion and the non-linear viscoelasticity for HDPE,POE,EPD M etc were studied by capillary rheometer.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melt slip at wall and the extrusion pressure oscillation were easy occurred in linear macromolecule melts and difficulter occurred in polymer melts having biger side-group or broader molecule weight distribution,or having a lot of short side-chain.More the chain entanglement,and more the shear stress between melts and the wall of capillary,the melt slip at wall and the pressure oscillation became stronger.The melts fracture behaviors were influenced more by the e xtensional viscosity,but less by the steady shear viscosity of melt.

Key words:Linear PE melts;Extrudate distortion;Melt slip at wall;Pressure oscillation;Non-linear viscoelasticity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_杨晋青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Vol.24, No.10 1079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 杨晋青,叶盛权,郭祀远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由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很多优良的应用特性。本文着重综述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 介绍其在生物医学,食品工程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展, 并展望其研究和开发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磁性壳聚糖微球;改性;医学;食品工程;废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Q333.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673-9078(2008)10-1079-04 Review o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YANG Jin-qing, YE Sheng-quan, GUO Si-yuan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made from novel polymer materials showed outstanding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s of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in biomedical, food engineering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were also introduced and their bright futures were prospect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modification; medicine; food enginee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新型的高分子微球材料因其具有很多优良特性为而被广为应用。如粒径小、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可通过共聚、表面改性赋予其多种功能性基团(如-OH 、-COOH 、-CHO 、-NH2、-SH 等),进而可结合各种物质,使高分子微球具有多种功能。对于磁性高分子微球,由于其具有磁响应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很方便地分离、回收。因此,在许多领域有广阔的开发前景[1,2]。 壳聚糖(CTS)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碱性多糖,可由蟹、虾壳中的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而制得。其资源丰富,安全无毒,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易于化学修饰、生物可相容性和可再生性等功能。它的胺基极易形成四级胺正离子,有弱碱性阴离子交换作用。壳聚糖在酸性溶液中会溶解,稳定性差[3,4]。将壳聚糖进行交联制成磁性壳聚糖(MCS )微球[5,6],不但可提高其稳定性及机械强度,而且使其易与介质分离,利于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工等领域[7]。本文通过对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方法及其在生物医药,食品工程和废水处理方面应用的综述,介绍磁性 收稿日期:2008-04-27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50561014) 作者简介:杨晋青(198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类分离提纯新方法新技术 通讯作者:郭祀远,教授 壳聚糖微球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展望其发展 的前景。 1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1.1 乳化交联法 常用的磁性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法有乳化交联法[8]。将磁性Fe 3O 4粒子加到一定浓度的壳聚糖溶液中,经均质分散,再在适当的温度,pH 和搅拌条件下逐滴加入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产生乳液,在常压下自由挥发或用真空抽提使溶剂挥发,通过洗涤、过滤和干燥等过程即可制得磁性壳聚糖微球[9,10]。 1.2 包埋法 1.2.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运用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等方法将磁性粒子分散于高分子溶液中,通过雾化、絮凝、沉积、蒸发等过程得到内部包有磁性粒子的高分子微球,常用的包埋材料有壳聚糖、纤维素、尼龙、磷脂、聚酰胺、聚丙烯酰胺等。徐慧显利用葡聚糖制备了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磁性葡聚糖微球[11],董聿生采用反相悬浮包埋技术合成了多分散性的磁性葡聚糖微球[12]。 1.2.2 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以(NH 4)2Fe(SO 4)2·6H 2O 、NH 4Fe(SO 4)2·12H 2O 和壳聚糖为原料,经羟丙基化、胺基化,采用一步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胺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13]。此方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08.10.005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性论文)

绿色原料——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 09化学1班 XXX 指导老师:沈友教授 (惠州学院化学工程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本文综述了绿色原料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壳聚糖在食品,水处理,生物药用,造纸业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壳聚糖应用食品水处理 前言 原料在化学品的合成中非常重要,其可以成为影响一个化学品的制造、加工与使用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化学品的原料对环境有负面的影响,则该化学品也很可能对环境具有净的负面影响。要实现绿色化学,在选择原料时应尽量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材料,避免使用枯竭或稀有的材料,尽量采用回收再生的原材料,采用易于提取、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使用环境可降解的原材料。 自然界的有机物,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蛋白质,排在第三位的是甲壳素,估计每年生物合成甲壳素100 亿t。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壳聚糖就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原料。 壳聚糖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壳聚糖的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状固体, 略有珍珠光泽, 可溶于大多数稀酸如盐酸、醋酸、苯甲酸等溶液, 且溶于酸后,分子中氨基可与质子相结合, 而使自身带正电荷。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壳聚糖无毒无害,具有良好的保湿性、润湿性,能防止静电; 化学稳定性良好, 但吸湿性较强, 遇水易分解。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 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在许多物化性质方面都得到改善,其应用也更加受到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壳聚糖在食品,医药,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展。

壳聚糖的制备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甲壳素(chitin)在自然不仅含量十分丰富,而且可生物降解,是环境友好产品,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虾蟹壳为原料,可生产出甲壳素,变废为宝,净化环境。甲壳素经浓碱处理去掉乙酰其后得壳聚糖(chitosan),分子结构如下: O O CH2OH OH NH2n O 壳聚糖经化学改性可得系列的衍生物,如:羧甲基壳聚糖、低聚壳聚糖等。这些系列产品在许多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如在医学方面可作为抗癌制剂、手术缝线、人造皮肤、药物载体等;在轻工业上可作为化妆品填料、增白剂、固发剂或增强纸张的光洁度;在环保方面可作为絮凝剂、吸附剂,用于污水处理,还可用作饮料的澄清剂、无毒包装材料等;在农业方面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诱导植物的广谱抗病性,还可用于生产生物农药,用于果蔬保鲜。因此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有很好的潜在需求和市场前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概况; 2.学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3.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变废为宝; 4.制备2~5g的产品。 二、实验内容 1.利用强碱制备壳聚糖; 2.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三、实验原理

甲壳素是酰胺类多糖,壳聚糖的制备过程,就是酰胺的水解过程。酰胺有如下几种结构: 酰胺可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水解,对于低分子的酰胺,水解可以进行得比较 完全,但对于多糖来说,强酸更容易水解糖苷键,所以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一般 情况下不采用强酸水解;相对说来,强碱造成糖苷键的断裂不像强酸那么严重, 所以都用强碱来脱乙酰基。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是壳聚糖的自由氨基呈碱性,可与酸定量地发生质子化反应,形成壳聚糖地胶体溶液: 溶液中游离的H+用碱反滴定,这样,从用于溶解壳聚糖的酸量与滴定用去的碱量 之差,即可推算出壳聚糖自由氨基结合酸的量,从而计算出壳聚糖中自由氨基的 含量。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 1.实验设备与仪器 水浴锅,电炉,烧杯,三角瓶,碱式滴定管,电子天平。 2.实验材料与试剂 甲壳素,NaOH,HCl,甲基橙指示剂,乙醇、丙酮。 五、实验步骤 1.壳聚糖的制备 (1)取三个烧杯,编号1﹟、2﹟、3﹟,于每个烧杯中加入甲壳素5g,于1﹟ 烧杯中加入40%NaOH 100mL,2﹟烧杯中加入50%NaOH 100mL, 3﹟烧杯中加入 60%NaOH 100mL,100℃煮沸2h,脱乙酰基。 (2)反应完毕取出,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再用乙醇、丙酮洗涤后,干燥,即得 白色壳聚糖。 2.脱乙酰度的测定 准确称取上述方法制备的三种壳聚糖各0.5g,分别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 赵朝霞(114203222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1级本科 摘要: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脱除乙酰基的产物是壳聚糖,作为新型功能生物材料,它们已在水处理、日用化学品、生物工程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以及将其应用到医学、食品、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化学和物理修饰方法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改性与修饰物理改性与修饰功能材料 甲壳素的化学名称为(1,4)一2一乙酰氨基一2一脱氧一β—D—葡聚糖,它是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的线性生物高分子,分子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甲壳素脱除乙酰基后的产物是壳聚糖,其化学名称为(1,4)一2一氨基一2—脱氧—β一D—葡聚糖。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与纤维素很相近的化学结构,它们的区别仅是在C位上的羟基分别被一个乙酰氨基和氨基所代替(如图)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有较大差别。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和生物效应等许多独特的性质,尤其是含有游离氨基的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1-4]。因此,它们已在废水处理、食品工业、纺织、化工、日用化学品、农业、生物工程和医药等方面得到应用。 医药领域 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粒广泛用于蛋白、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给药。由于PL-GA纳米微球表面缺乏可用于共价修饰的基团,所以难以在表面负载生物活性物质如DNA、配体和疫苗等,不易于通过受体或抗体进行靶向给药。因此,人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将PLGA 表层包裹不同的聚合物以达到物理改性PLGA微球表面的目的。如阳离子表面修饰是基于PLGA表层负电荷而设计的,这种方式使PLGA的表面活化成为可能。将壳聚糖(CHS)选做纳米微球表面修饰材料是因为它具有阳离子电荷,生物可降解,黏膜黏附性等特性。阎晓霏等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将改性PLGA与溶菌酶通过化学键结合并以CHS修饰得到一种新型阳离子纳米微球,达到增大纳米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并促进蛋白类药物吸收的目的[5]。 壳聚糖在医药测定方面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Zhang等[6]首先制备了壳聚糖包覆的CdSe /ZrKS量子点作为Her2/neu基因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载体。并通过跟踪量子点的荧光信号证实药物载体靶向传送到乳腺肿瘤细胞,利用荧光索酶和酶联免疫分析验证导入细胞的siRNA的基因沉默效应。钟文英[7]等壳聚糖包覆的Ccrr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建立了吉米沙星定量测定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合成新型疏水色谱填料[8],有效分离提纯枯草芽孢杆菌α一淀粉酶、鸡卵粘蛋白、AS 1.398中性蛋白酶以及伪单孢杆菌脂肪酶[9],以壳聚糖为载体的亲和吸附剂和壳聚糖固定化蛋白酶均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壳聚糖羧甲基化后,与磷酸钙生成螯合物,它可促进骨骼的矿化,在医药上可作为成骨的促进剂[10]。 二、化工领域 武美霞[11]等以壳聚糖为络合剂、稳定剂或保护剂,通过简单的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超小尺寸的非晶态NiB.CS催化剂,并且使活性组分Ni分散均匀。壳聚糖修饰炭黑负载Pt—Au 催化剂,对原电极有相当好的物理极化学性质的改良作用。Sugunan[12]等认为,壳聚糖之所以能够捕获并起到稳定金纳米粒子的作用,一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静电作用;二是壳聚糖具有足够大的立体位阻效应,从而避免了金纳米粒子的聚集并能使金纳米粒子功能化。因此,

甲壳素_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

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 郭建民1,徐晓军2,李林1 (1.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宁波315010; 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甲壳素/壳聚糖是一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简介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 常见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功能化甲壳素/壳聚糖近期的研究状况;综述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展望了我国甲壳素/壳聚糖资源的开发利用趋势。[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制备;功能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Q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78(2004)07-0126-03 甲壳素(chitin )学名为无水-N -乙酰基-D -氨基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其结构与纤维素相似,通常分子量为几百万,是多糖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聚氨基葡萄糖。甲壳素因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的甲壳而得名。它也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如真菌、藻类的细胞壁中。据统计,自然界中每年甲壳素的生物合成量在1000kt 以上,可见其自然界储量之丰富。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而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由于壳聚糖分子中有大量游离氨的存在,其溶解性大大优于甲壳素,兼具有甲壳素的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与易于降解等优点,所以壳聚糖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应用价值。人们对壳聚糖的研究十分活跃,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 我国有着丰富的甲壳素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区域优势,加强对甲壳素的开发研究及产业化是我国甲壳素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甲壳素的提取 目前,甲壳素主要还是从工业废弃的虾、蟹壳中 提取。把甲壳中的甲壳素,蛋白质和无机物质分离开,最后再进行脱色,获得纯净的甲壳素,其工艺流程为:虾蟹壳—水洗—酸浸(6%HCl )—碱煮(10% NaOH )—脱色(KMnO 4)—干燥—甲壳素成品。可见甲壳素的制备过程主要由简单的酸碱处理 工艺组成,技术难度不大。但是以这种传统的工艺制得的甲壳素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溶解度不高,溶液过滤性差等。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使传统工艺得到了改进。如采用浓度递减,循环酸浸以及脱蛋白质交叉工艺制取的甲壳素可以获得较高的粘度。但是在甲壳素的制取过程中,对于动物壳中 的蛋白质和有机肥料的综合利用程度低及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大等缺点,仍然是甲壳素制备工艺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此外,从蚕蛹壳、蝉和蝇蛹中提取甲壳素都有过系统的报道。 由于壳聚糖还是真菌细胞壁的常见组成部分,因此以微生物发酵来制取壳聚糖也有着巨大的环保意义。陈忻等采用生物发酵放射毛霉为原料制备了壳聚糖。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250r/min ,p H 为7.4~7.6,培养时间为45h 的条件下,壳聚糖对菌丝体产率为15.68%,脱乙酰度85%~90%。谭天伟等提出了以发酵工业废菌丝体为原料生产壳聚糖的新工艺。该工艺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可观。 2 甲壳素的功能化改性 活性侧基的存在,赋予甲壳素较之其他多糖更强的功能性,而通过化学修饰在高聚物骨架上引入其他基团,从而改变高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赋予其新的功能,即高分子的功能化。它已经成为甲壳素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甲壳素/壳聚糖的功能化主要是利用分子结构中的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通过对其进行酰化、酯化、交联、醚化等反应来完成。功能化后的甲壳素/壳聚糖的物化性质得到了改善而具有优异的功能。2.1 交联反应 为了使壳聚糖得到很好的应用,需要把它制成[收稿日期]2003-12-18;[修订日期]2004-02-12 [作者简介]郭建民(1977— )男,河北省宣化市人,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保药剂的开发与三废处理技术研究。 ? 621?2004年第24卷 化 工 环 保 ENV IRONMEN TAL PRO 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 Y

壳聚糖特性及其应用

壳聚糖特性及其应用 作者简介:孔佳琦,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专业:制药工程。 力芬,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摘要: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各种优良的性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壳聚糖的特性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情况,为壳聚糖的研究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壳聚糖;特性;应用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纯甲壳素和纯壳聚糖都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透明的片状或粉状固体,无味、无臭、无毒性,纯壳聚糖略带珍珠光泽。在特定的条件下,壳聚糖能发生水解、烷基化、酰基化、羧甲基化、磺化、硝化、卤化、氧化、还原、缩合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可生成各种具有不同性能的壳聚糖衍生物,从而扩大了壳聚糖的应用围。本文就壳聚糖的特性和应用进行阐述,为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

1.特性 1.1抗菌性。壳聚糖是唯一一种天然的弱碱性多糖在弱酸溶剂中易于溶解,溶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氨基(NH2+),这些氨基通过结合负电子来抑制细菌。壳聚糖的抗菌性会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2吸附性。壳聚糖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特别是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如对铜、汞、铅等离子的吸收。壳聚糖的吸附活性可以有选择地发挥作用。当然还可以吸附胆固醇、甘油三酯、胆酸、油脂[1]等。 1.3保湿性。壳聚糖衍生物分子中有许多活泼的亲水极性基团如-OH、-COOH及-NH2,这些基团可以使其显示出保湿性。对于羧基化壳聚糖,其羟基的含量远大于其他衍生物,且羧基的亲水性所以能够结合更多的水分。因此羧基化壳聚糖的吸湿、保湿性也就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壳聚糖衍生物。 1.4成膜性。壳聚糖是线性高分子聚合物,理化性能稳定,可生物降解,粘合性好,成纤成膜性能优良。吴国杰[2]等人研究了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探讨了壳聚糖溶液成膜的最佳工艺条件。 1.5调节作用。壳聚糖可激活体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使其能分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并杀死癌细胞。还能调

壳聚糖在医药材料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在医药材料上的研究进展 吴苏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08药学一班 042008118 摘要:甲壳素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随着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研究的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篇文章对壳聚糖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作了阐述,对壳聚糖基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了介绍,并指出壳聚糖的定向接枝和修饰正在成为生物材料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关键词:壳聚糖,医药材料 Application Process of Chitosan-based Medical Materials Wu Suya Abstrac:Chitinwas an abundantnatural resource, and chitosanwas the productof the deacelation reaction of chi-tin.Chitosan and their derivatives have been studied for long time by more and more group. Their ap-plication field becomes wider and wide.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as biomedical materials were described. Furthermore,current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 biomateria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were introduced.It is also proposed that the selec-tive graft and 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is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in the fields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Key words: chitosan; medical material 壳聚糖是甲壳质的主要衍生物,又称为甲壳胺、壳多糖、几丁(聚)糖、可溶性甲壳素、脱乙酰甲壳素、粘性甲壳素、聚氨基葡萄糖等,化学名为聚-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多糖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物亲和性,其分子链上丰富的羟基和氨基使其易于进行化学修饰而赋于多种功能。由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安全性良好,且具有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因此在医药材料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壳聚糖制成的医药材料,除了具有普通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稳定以及可接受消毒等相应处理的特性外,还能够在生物体内酶解成易被吸收、无毒副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并且不会残留在活体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

壳聚糖制备

甲壳素的化学名称为(1,4)222乙酰胺基222脱 氧2β2D葡萄糖。当甲壳素通过脱乙酰基反应转变为壳聚糖时,由于游离胺基的产生,应用性大为增加。壳聚糖分子链上的胺基和羟基都是很好的配位基团,使其具有很多纤维素不具有的用途,它既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螯合剂,可与重金属离子如Hg2+、Cu2+、Ag+形成稳定的螯合物,用于提取回 收金属和从污水中去除有害的重金属离子[1,2] ,又是一种天然的阳离子型絮凝剂,能使水中的悬浮 物凝聚而沉降,用于污水的净化处理[3] 。表征壳聚糖性能的主要参数有: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它们都受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控制。因此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是基础性研究工作,虽然已有一些论文报道了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的研究结果[4] ,但尚不系统完全。另外由于壳聚糖的缩醛键结构,在H+ 的攻击下很容易水解,随着存贮时间的增长, 壳聚糖溶液的粘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给应用带来影响。因此,对壳聚糖溶液存贮期间粘度变化的研究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1 实验部分 111 试剂及原料 所用试剂都是分析纯。甲壳素由青岛某生化公司提供。112 测定方法 脱乙酰度测定采用线性电位滴定法[5] ,溶液 粘度测定采用NDJ24型旋转粘度计测定 [6] 。 113 壳聚糖的制备 将甲壳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在三口烧瓶中混合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回流一定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产物即为壳聚糖。114 壳聚糖的水解延缓将壳聚糖分别溶于醋酸水溶液,醋酸2乙醇水溶液,醋酸2甲醇水溶液,醋酸2丙酮水溶液,醋酸2丙酮2甲醇水溶液,常温下测定放置不同时间的上述各溶液的粘度。 2 结果和讨论 211 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条件 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需在浓碱介质中进行,加温可有效地加速乙酰化反应,提高碱液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也可以提高脱乙酰度。但是随着脱乙酰化反应条件的强化,甲壳素主链的降解也越来越严重,这又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碱液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都是主要影响因素。控制脱乙酰化反应条件,就可获得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目前,常采用高温短时间反应和低温长时 间反应的壳聚糖碱液制备方法。韩怀芬等[7] 研究在100~120℃下反应2~4小时制备壳聚糖,脱乙酰度达89.31%。本实验在低温段80~90℃下反应12~16小时。 本实验首先进行三因素三水平L9(34 )正交实验,各因素和各水平见表1。实验结果见表2。对每个样品测其脱乙酰度。 表1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壳聚糖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点击数:271 发布时间:2013年2月22日来源: 【摘要】在常规水处理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絮凝剂是铝盐和铁盐,在已处理过的水中残留的铝盐会危害人体健康,残留的铁盐会影响水的色度等;在大多数废水处理中,难以克服污泥产生量.... 在常规水处理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絮凝剂是铝盐和铁盐,在已处理过的水中残留的铝盐会危害人体健康,残留的铁盐会影响水的色度等;在大多数废水处理中,难以克服污泥产生量大、污泥难以处置等二次污染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的天然产品来代替铝盐和铁盐絮凝剂,是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选择性好、用量小、安全无毒、可以完全生物降解,故而在众多絮凝剂中备受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性能、用途不同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其中淀粉类、木质素类、壳聚糖类和植物胶类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1、壳聚糖性质 壳聚糖(chitosan)结构式见图1,是一种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的片状固体,难溶于水但溶于酸,为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一般而言,甲壳素中的N-乙酰基脱去55%以上就可称之为壳聚糖。甲壳素是动物、昆虫的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存在的数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2大天然有机化合物。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具有天然、无毒、可降解的性质。壳聚糖的大分子链上分布着许多羟基、氨基及一些N-乙酰氨基,可在酸性溶液中形成高电荷密度的阳离子聚电解质,也可借助氢键或离子键来形成类似网状结构的笼形分子,从而络合去除许多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着广泛的用途,不仅在纺织、印染、造纸、医药、食品、化工、生物和农业等众多领域具有许多应用价值,而且在水处理方面,可用作吸附剂、絮凝剂、杀菌剂、离子交换剂、膜制剂等。由于其在给水应用和水处理中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美国环保局已批准壳聚糖作为饮用水的净化剂。 2、壳聚糖的制备 2.1、传统工艺制备壳聚糖 传统制备壳聚糖的一般方法是:虾、蟹壳漂洗——脱钙及无机盐——脱蛋白质及脂——脱碱、漂洗——水洗、烘干——甲壳素产品——浓碱处理——水洗、烘干——壳聚糖粗产品——提纯——壳聚糖产品。此法较为繁琐,且生产的壳聚糖产品存在灰分含量高和氨基含量高的缺点。

壳聚糖的功用详解

壳聚糖的功用详解,每位卫康家人必备的资料 壳聚糖的应用 1、食道癌——壳聚糖兑水,虫草兑水喷。每小时交替使用。 2、降压——壳聚糖每天6粒。 3、拉肚子——孩子1粒壳聚糖抖在饭里。 4、孩子长的过快——肌肉裂断,加壳聚糖。 5、癌症——每天50粒,可以活命。 6、身上所有包块——均需壳聚糖。 7、肾衰竭——壳聚糖加虫草。 8、减肥——壳聚糖加银兰。 9、肠胃不好,便秘——壳聚糖。 10、白癜风——壳聚糖,虫草,金苓,五个月。 11、糖尿病——壳聚糖加虫草。 12、脑血栓——壳聚糖,银兰,虫草。 壳聚糖溶液的作用 2粒壳聚糖+纯净水35毫升+白醋2毫升——壳聚糖啫喱水 一、浓度:加200毫升纯净水 1、去角质,每天2-3次 2、足,手上的白癣 3、伤口愈合,淡化瘢痕 4、喂鱼5-10毫升 二、浓度:1000毫升

1、皮肤过敏 2、黑斑,汗斑,湿疹,皮炎 3、香港脚,富贵手 4、代替洗发精 三、浓度:2000毫升 1、面疮,颜面白癣 2、荨麻疹 3、基础化妆 4、男士剃须后使用 壳聚糖的妙用 1、外伤:有外伤、烧伤烫伤、溃疡时可以将产品直接敷于伤口处,有止血止疼、止痒、杀菌、消炎之功效,且愈后不留疤痕。 2、治带状疱疹:用白醋把产品调成稠糊状,涂抹于患处,3-7天可痊愈。 3、治褥疮:将伤处清理消毒后,把产品直接敷于患处,1-3天可结痂愈合。 4、治口腔、食道溃疡:将产品直接倒入口中含放2-3次/日,1-2天可痊愈。 5、治红斑狼疮:内服:每日3次,每次4-6粒;外涂:把产品用白醋调匀,涂抹于患处,一个疗程可痊愈。 6、治面瘫:每天3次,每次3-4粒,2-7天(麻痹的面部神经修复)痊愈。 7、治便秘:早晚服2-4粒/次,饭前服用,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效果明显。对肠胃炎和痔疮有奇效!8、治脚气:将产品直接敷于患处,2-3天痊愈不复发。用白醋调和以后,涂抹于手脚表面可预防、治疗脚气、手脚发痒、脱皮。 9、治疗湿疹:用白醋把产品调匀,涂于患处2-4天可痊愈。此法对治疗男女阴部瘙痒、阴湿、湿疹有奇效!2-3次可痊愈。 10、减肥:早晚服用,每次6-10粒,饭前服用,配合晚餐少吃主食效果显著。

壳聚糖的应用及发展

壳聚糖的应用及发展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姓名:代奎学号;s20085311019 摘要:高分子缓控释材料因其原材料来源广泛药剂应用能力强受环境影响因素多而成为调节药物释放载体材料的研究重点,极具发展前景分类祥述了壳聚糖的性质,生物活性,抗菌性,衍生物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并简明介绍了壳聚糖的研究价值与动向。 关键词:壳聚糖;降解;抗菌性;缓释材料;衍生物 壳聚糖(chitosan)又名β-1,4聚葡萄糖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具有良好成膜性、安全性、生物降解性,在化工、食品、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壳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天然医用生物材料虾蟹类作为壳聚糖的原料,在我国具有分布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从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1)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的材料不仅无毒无污染,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壳聚糖的研究,以开发更多的产品本文综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制备体内降解过程及其在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等方面。 一、壳聚糖的生物活性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化合物,与机体之间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壳聚糖的研究进展物活性有:(1)壳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在弱酸溶中结合一个质子,生成阳离子聚合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一种良好的絮凝剂(2)带有正电荷的壳聚糖与带有负电荷的粘多糖蛋白多糖等相互发生静电作用,这一特性是相当有意义的,因为大量的细胞浆和生长因子的移动都和粘多糖有关,特别是对于肝磷脂和类肝素硫酸盐,包含有壳聚糖和粘多糖的支架借助于细胞繁殖可以维持和促进生长因子分泌(3)壳聚糖可以做成不同的几何结构,例如容易形成多孔结构,多孔支架可用于体内细胞生长和骨重建(4)壳聚糖具有抗菌性,研究表明它可以减缓实验白兔金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感染壳聚糖在细菌细胞膜表面可以抑制生物合成,破坏穿过细菌细胞膜的能量传输,加快细菌的死亡此外,壳聚糖还可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如与羟基磷灰石等复合能够持续释放万古霉素和磷霉素,在骨科感染疗程中发挥作用2) 二、壳聚糖的抗菌性 壳聚糖具有广泛抗菌性, 对几十种细菌和霉菌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分子壳聚糖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吸附在细胞表面, 破坏细胞壁原有结构,造成细胞代谢混乱,从而起到抑菌杀菌的作用。小分子壳聚糖通过渗透进入细胞内, 与带有阴离子的生物大分子发生絮凝!的作用,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物功能, 改变核酸代谢,阻断DNA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此外,甲壳素能诱导微生物产生甲壳素酶, 促使细胞分解, 从而抑制细胞生长。 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促进凝血和伤口愈合 壳聚糖是一种新型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兼容性好且可降解吸收, 有促进创 面愈合的作用。壳聚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可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止血材料。壳聚糖还具有抗菌、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腹膜粘连等一系列作用, 可用于伤口填料物质,具有灭菌、促进伤口愈合、吸收伤口渗出物、不易脱水收缩等作用。 2、作为药物的缓释基质 壳聚糖能被生物体内的溶菌酶降解生成天然的代谢物,具有无毒、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特点, 因此用它作药物缓释剂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国际上已有以壳聚糖作

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1)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 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 摘要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由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产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和功能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方面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它的特性,简单的化学法制作,并着重介绍壳聚糖在食品,药物制剂,生物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壳聚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脱乙酰甲壳质药物制剂生物技术 前言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质;可溶性甲壳质.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后的产物。壳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如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污染等。壳聚糖分子中的活性侧基为氨基。可酸化成盐。导入羧基官能团,取代合成侧链铵盐、混合醚、聚氧乙烯醚等等,制备具有水溶性、醇溶性、有机溶剂溶解性、表面活性以及纤维性等各种衍生物。壳聚糖(chitosan)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患者,壳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报告。 1、壳聚糖的特性 壳聚糖是由大部分D-氨基葡萄糖和少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组成,以β(1,4)糖苷健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化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其结构类似于纤维素。 壳聚糖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是天然多糖中推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因而具有一系列特殊功能性质。壳聚糖有αβγ三种构象,其分子键是以螺旋形式存在,α-型研究较多,因为这种构象的壳聚糖存在最多也最易制得。β-型则关注的相对较少,然而这种构象的特征是具有很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并且被确定在不同的调节反应中会显示出比a-型更高的反应能够活性和对溶剂的更高的亲和力。在壳聚糖结构中存在四种类型的糖苷键,但由于C2-氨基或乙酰氢基的存在而使得糖苷键都较难水解。壳聚糖分子中含有羟基,乙酰氢基和氨基,决定了壳聚糖可进行多功能基化学反应。 2、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这里介绍一下化学法生产工艺[1] 2.1、主要原料主要原料有虾蟹壳、4 %~6 %的工业盐酸、10 %和40 %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亚硫酸氢钠(工业级)、去离子水、水。 2.2、生产工艺要点 1)将剔除肉质的虾蟹壳加水煮沸抽提得到净甲壳; 2)将净甲壳加入4 %~6 %盐酸浸泡除去钙盐等 3)将除盐后的甲壳质加入质量百分比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脱除蛋白质,得到粗品甲壳素。 4)将粗品甲壳素先用1 %高锰酸钾脱色漂白,再用2 %亚硫酸氢钠溶液还原,并洗净沥干,即得到不溶性甲壳素; 5)将不溶性甲壳素加于脱乙酰基反应釜内,用40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百分比)在80~100℃下进行脱乙酰基反应。反应终结后经洗净、脱水、烘干得可溶性壳聚糖产品。

伤口愈合“神器“——壳聚糖功能性敷料

伤口愈合“神器“——壳聚糖功能 性敷料 传统的医用敷料仅能覆盖伤口,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伤口护理的需求。近年来,壳聚糖作为现代医用伤口敷料的应用受到高度重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适用于医用伤口敷料,具有能抵御伤口受机械等因素(如损伤、碰撞、炎症等)损害,污染和化学剌激;防止伤口过于潮湿或过度干燥,预防伤口二度感染;极大地减少电解质及能量丢失,对伤口实行全面保护;能通过主动影响伤口愈合过程,创造促进伤口愈合的微环境。 医用敷料行业专家还归纳了如下壳聚糖功能性敷料的5大作用,不难看出,壳聚糖功能性敷料是伤口快速愈合的”神器“。 止痛作用 壳聚糖功能性敷料对伤口疼痛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壳聚糖与伤口接触时能起到清凉而舒服的润肤作用。研究发现,壳聚糖由于吸收了炎症部位释放出来的致痛因子而起到止痛作用。 凝血作用

科学家进行的血液凝结实验表明,壳聚糖有加速止血的作用,对人和动物血液中的红血球都有凝聚作用,认为这是由于壳聚糖分子链所带的正电荷和与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胞壁酸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粘合作用。由于壳聚糖与红血球的粘合作用引起细胞的聚集,从而促进血液的凝结,起到止血的作用。 抑菌作用 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细菌、酵母、真菌等微生物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以及烧伤病人易出现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壳聚糖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菌的蛋白质和其它细胞成分的泄漏而产生抗菌作用。此外,壳聚糖可以激发许多组织的抵抗能力;作为一种水性键合剂并抑制不同的酶;低分子量的壳聚糖可以进入微生物的细胞,通过抑制DNA转变为RNA来抑制细胞的生长。 局部免疫作用 刺激巨噬细胞等移行至伤口部位,提高伤口部位的局部免疫力。 促进愈合,减少瘢痕

伤口敷料粘贴技巧

伤口敷料粘贴技巧 医用胶布种类繁多,可起到固定、避免脱落等作用。但胶布对人体皮肤而言是一种异物,长时间的接触、摩擦及刺激可引起皮肤各种不同的反应。如果选用或使用不当会引起病人皮肤损伤等问题。同时由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性,伤口敷料固定较为困难,虽可用绷带或弹性网套作外固定,但往往由于病人躁动不安或活动而导致伤口敷料容易脱落,增加病人的治疗费用和护理时数;另外,病人担心伤口敷料脱落而不敢翻身或下床活动,影响伤口和疾病的康复;特别是应用新型敷料处理伤口时,新型敷料单价较高,如伤口敷料无脱落、渗漏和污染等情况可5~7天更换一次,这样可保持伤口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如频繁更换不但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而且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选用合适的医用胶布和正确使用,避免皮肤损伤,以及如何粘贴特殊部位的伤口敷料,使伤口敷料粘贴稳妥、牢固持久,既便于患者活动又使其感到舒适,同时利于伤口愈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胶布粘贴常见问题与护理 (一)张力性机械性损伤 是胶布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 1.原因通常是由于在粘贴胶布时牵拉过紧、先粘贴一端然后粘贴另一端或粘贴部位出现肿胀、膨隆而导致。 2.临床表现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或水疱,典型病例为胶布两端出现张力性水疱。 3.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皮肤和全身情况,选用合适的医用胶布; (2)尽量避免粘贴胶布于肿胀部位,如局部出现肿胀应重新粘贴; (3)正确粘贴胶布,避免物理性的摩擦或牵拉。粘贴时不可粘贴一侧,再加拉力粘贴另一侧,引起皮肤张力或牵拉力而导致皮肤损伤;应将胶布平放于粘贴处,使之与皮肤贴妥,然后由胶布中央往两边用手指抹压胶布,保证胶布与皮肤粘贴处无张力。 (二)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 1.原因皮肤因胶布选择不恰当(黏性太强)或不正确的揭除而受到损伤。 2.临床表现皮肤红肿、破损、刺痛。 3.预防措施 (1)了解病人皮肤和全身性情况,选用合适的医用胶布。

伤口种类及对敷料的要求

中央电大护理专业 本科生毕业科研论文 题目:伤口种类及医用敷料应用新进展 学生:谢娜 指导教师:李英 2015年10月14日 伤口种类及医用敷料应用新进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伤口种类的分类、医用敷料的种类及特征、伤口对于医用敷料的选择的描述。意在为以后伤口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方法,以更好服务患者。 关键字:伤口种类医用敷料应用进展 随着对伤口愈合过程的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伤口愈合过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导致了伤口敷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新型敷料是一类重要的医用纺织品[1]。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伤口复愈的原理和伤口护理过程的理解,许多新型的材料已大规模地用在医用敷料的生产中。各种伤口对于医用敷料的需求是不同的,本文对不同类型的伤口在新型敷料选择上的要求阐述如下。 1.伤口的定义及伤口的种类 伤口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致的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伤口的种类 伤口种类颜色伤口的特征 干燥型伤口黑色伤口上覆盖着一层干燥的伤疤,流出液很少 湿润型伤口黄色伤口一般在发炎过程中,而且产生的渗出液很多 肉芽型伤口红色伤口处在伤口愈合的最后阶段,红色的新皮肤已开始形成。表皮化伤口粉红色一层粉红色的表皮细胞覆盖,伤口已经基本痊愈。 感染型伤口绿色伤口一般产生很浓的气味及具有很高的渗出液。 2.医用敷料的种类及特征 敷料的种类及特征 敷料的种类相应的特征举例(具体产品) 被动型敷料被动覆盖伤口和吸收渗出液出物,为天然纱布,棉垫等 伤口提供有限的保护作用。 相互作用型敷料敷料与伤口之间存在着许多形式的相薄膜敷料 互作用,如吸收渗出液,保持气体的泡沫敷料 交换,从为愈合制造一个理想的环境,水凝胶 阻隔性外层结构,防止环境中的微生水胶体敷料 物侵入,预防伤口交叉感染等。藻酸盐敷料

新型医用敷料

新型医用敷料

料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得分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日 学生填写: 姓名张彩堂学号2110177 专业纺织工程导师王洪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课程学分 上课时间20 11 至2012 学年第 1 学期星期五 递交时间年月日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

料 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新型医用敷料 摘要 文章首先叙述了医用敷料的功能和类型,然后重点介绍了聚氪酯泡沫和薄膜、水溶性高分子和橡胶的复台体、水凝腔体海藻酸纤维和织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及各类复合敷料等的几种典型的高科技医用敷料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关键词:医用敷料医用纺织品开发研究

料 医用敷料是一类重要的医用纺织品。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伤口复愈的原理和伤口护理过程的理解,许多新型的材料已大规模地用在医用敷料的生产中。新型的敷料结合了生物、生理、手术、护理、营养等各方面的先进知识,把病人对敷料的各种需求,诸如物理、生物、临床等问题结合到的产品设计中。 1、医用敷料的功能 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屏障功能,起着防止水分及电解质等物质的流失,以及免疫、传感等功能,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阻止微生物入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创伤、烧伤及皮肤溃烂等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细菌感染、新陈代谢加剧、水分和蛋白质过度流失、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等,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皮肤损伤后,通常需要采用皮肤的替代品医用敷料来保护伤口,防止创面感染和严重脱水,提供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促进创面愈合[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