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的信念》说课稿[1]

9《我的信念》说课稿[1]
9《我的信念》说课稿[1]

<<我的信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

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二)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到得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

4﹑讨论研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1)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质疑问难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6 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有关居里夫人与其他科学家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7 课堂总结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8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工作态度环境需求理想信念

(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忍不拔 ) (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探讨真理不求财富沉醉科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另外, 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漫游语文世界》说课稿

——生活处处有语文

彭山县观音中学高玉群

一、说教材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的第二综合性学习。编者之所以将其安排在此,意在让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明白:语文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二、说学情

我来自彭山县的一所乡镇中学,我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占绝大多数。上初中后,从家长到学生自己都淡化了小学阶段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认为语文不如英语和数学重要,学生课后的大量时间主要是花在英语和数学学科上,从而忽视了对母语的学习,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纠正这种倾向呢?我认为,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堂初中起始阶段的综合实践课,扭转七年级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局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适应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逐步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根据我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有如下教学设想:、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

1、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素材,并进行整理。

2、了解生活和学习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并能初步进行纠正。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收集整理所收集的资料。

2、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法

1、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并归纳整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点拨。

2、采用此教法的依据:课标要求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是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要求学生多方收集资料,这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收集资料的范围限制在学生的生活圈子之中,一方面利于收集材料,另一方面也利于将此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亲身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能认识到我们身边还有不少不规范的用语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教时安排

课前准备:用2周时间,其中一周收集资料,一周用来整理资料。

课堂展示:一课时(45分钟)。

五、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1、围绕“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个主题,把学生分为4个组:

①校园、网络流行语收集组。

②精美广告语收集组。

③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组。

④错别字收集组。

2、要求:

(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2—15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小品、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在准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各组准备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二)课堂展示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婴儿在世间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什么吗?是“哇”的一声哭喊,从这“哇”的一声开始,就注定了我们将终生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读书看报,还是聊天上网,是鸿雁传情,还是慷慨言说,都离不开语文,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文,就没有生活的精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世界,让生活与语文来个最亲密的接触吧。下面请各小组组长带领我们走进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

2、学生自主展示成果。

由学生主持,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完毕后,由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点评、鼓励。

第一组:校园及网络流行语收集组。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语文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古板、枯燥,它是与时俱进的,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

如:我校学生中流行的:当某人做事成功时,他们便说“吃粑了”;当竭尽全力做某事时,他们便有“亮剑”精神:“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此外还有诸如:粉丝、大虾、GG、MM、886、晕、汗、倒等网络流行语。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世界的精彩,也初步认识到使用字母、数字代替正规语言对母语的冲击,认识到其优缺点及使用范围。

第二组:精美广告语收集组。

广告语成为生活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其目的仅在于为销售计,但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精美的广告语同样历久弥香。

如联想公司的广告:“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它用问句引发人们思考,也用双关的修辞,既告诉人们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对人类的重要性,又告诉人们联想品牌的电脑产品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再如牙刷广告,活用成语“一毛不拔”,告诉人们牙刷质量很好。

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广告语中使用的谐音、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避免受到广告语的误导。

设计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妙处,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组: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组。

方言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同时成为学生学习规范化语言的阻碍,对学生学习掌握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等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彭山方言中把“住”说成“坐”,把“团结”说成“tán结”,把“左”说成“zhǔ”,把“笨拙”说成“笨zhū”等,这些发音不规范的方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进行书写和注音。所以,设计这一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分场合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和方言。

第四组:错别字收集组。

之所以安排这组活动,是因为在学生中一些常用字的书写错误比较多发,必须狠下决心加以纠正,而采取这样的活动方式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也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如,“吃”字在右边“乙”上多写一短横,“看”字上方多写或少写一短横,“震撼”和“震憾”不分等。此外,在街头的各种招贴、广告、传单、菜谱等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如将“招工”写成“召工”,将“酱肉丝”写成“将肉丝”,收购“麸皮”写成收购“夫皮”等,往往闹出笑话。

3、活动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总结此次活动,并要求学生根据此次活动的收获或感受,完成作文《我在__________中学到了语文》。

附:板书设计

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美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 一、说教材 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个快板,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填完直尺图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2、观察比较法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学生列出7<8 8>7 8<9 9>8 7<9 9>7 后,我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发现两个数字位置换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数点子图时,我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8、9的基序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数字增大必然增加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操作活动,让学生出来拿数字卡片做游戏,学生通过找,握握手等实践活动,明白8和第8,9和第9的区别,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老师敲快板,学生数数,引出课题:8和9的认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二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加深数数和认数的技能。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

(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渡中学的马明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我“研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表述: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包括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方面、说课标 1、本单元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用途2、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4、知道元素含义,了解所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分析合作交流2、能够学会探究、学会表达3、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2、建立科学物质观3、能够形成主动参与意识4、养成良好科学品质 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将“物质构成的奥秘”划分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方面: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方面: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认识化学元素方面: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面: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和的认识说课稿

和的认识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上良中心小学于亚妮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 8、8 > 7;8 < 9、9 > 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案及说课稿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案及说课稿 教学设计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 miǎn)呢喃(n 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 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看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 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 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 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平、认 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 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 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 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取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和9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

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和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真挚爱国情。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又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理解诗歌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借鉴本诗的写法创作小诗。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我则主要运用诵读法、品读法、欣赏法、评价法来进行解决。 三、说教法 1、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讨论归纳法。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 3、写作训练法。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 4、迁移训练法。补充舒婷的《思念》一诗,让学生与自己的诗句对比、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学法 1、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初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抛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而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所以学习本诗的主要方法则是诵读、品味、悟情。 3、诗歌中情感的表达,都借助了许多准确恰当的意象。因此理解诗的情感一定要揣摩好诗的意象。于是在鉴赏本首诗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高涨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利用已学知识即兴选取恰当意象表达“思念”。然后再出示诗人舒婷的《思念》。二者对比,让学生进行鉴赏。再次培养学生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新旧知识联系,引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有关爱国的古诗词,从而点出爱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它贯穿中国诗坛,然后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目录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4)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6)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10) 配方法说课稿(二) (14)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18)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2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2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二) (28)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31)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35) 第22章二次函数(12) (38)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38)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38)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1)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二) (45)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9) 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52)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说课稿(二) (57) 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62) 22.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二) (64)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7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二) (73) 第23章旋转(9) (76)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76)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二) (81) 《中心对称》说课材料 (85) 23.2.2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90)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说课稿 (93)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说课材料 (97) 第24章圆(16) (100) 24.1.1 圆说课稿(一) (100)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103)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二) (106) 24.1.3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一) (110)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二) (113)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一) (118)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二) (127)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29)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3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二) (135) 24.3 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一) (139)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说课稿(一) (141)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说课稿(二) (144) 第25章概率初步(12) (147) 25.1.1 随机事件说课稿(一) (147) 《随机事件》说课稿(二) (149) 25.1.2 概率说课稿(一) (156) 《25.1.2概率》说课稿(二) (160) 《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r (162) 3.3应用新知,深化拓展 (169)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说课稿 (172) 九年级下册 (176)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176) 《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76)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课标、说教材、说措施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肩上的使命是重大的,但又是光荣而神圣的.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年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课题. 经过了初一、初二两学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记课堂笔记,质疑提问等.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开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因此,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本期教学的重点. 从本学期起,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以往经验表明,除课堂时间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学语文的.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中考能否考好,这要看教师能否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有较多时间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此种情况也是本学期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点. 二、说课标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三、说教材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内容分为五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下面,我将分项进行具体分析. (一)阅读. 九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议论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 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本单元编选的5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教学本单元,教师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 教学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要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注意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是本套教材中的最后一册。这册书包括4章,约需42课时,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26章反比例函数(约6课时) 第27章相似(约13课时)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约12课时)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约11课时) 现在我从三个大方面进行说课,具体内容如下: 一、说课标 1、新课程标准对九年级下册书的基本要求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函数进行描述;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2)能用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在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定理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能画三视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几何直觉。 (3)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中的反比例函数部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锐角三角函数要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记忆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中的相似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认识投影与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材 1、本教材的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如“反比例函数”一章,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反比例函数知识,形

8和9的认识 说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 和 9 的认识说课稿 8 和 9 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8 和 9 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 54 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教科书第 53~54 页上8、 9 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 6、 7 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 6、 7 的要求稍微高一些。 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 7 那样明显。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 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 关于 8、 9 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 6、 7 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 8 只蝴蝶和从左数第 9 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 8 和 9 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 8和 9 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 8 和 9。 (2)知道 8 和 9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1 / 14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 8 和 9 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 8 和9。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 8、 9 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 8 和 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1)出示挂图,学习数 8 和 9。 (2)出示直尺,教 8 和 9 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 8 和 9 的大小比较。 (4)学习 8 和 9 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 8 和 9 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 8 和 9 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 9 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 7 添上1 是 8, 8 添上 1 是 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 78、 8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说课稿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毛泽东) 2 雨说(郑愁予) 3 *星星变奏曲(江河) 4 *外国诗两首蛔蛔(济慈)与蛐蛐夜(叶赛宁) 1.《沁园春?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

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导入新课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四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