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鼓开裂产生原因及其维修规范标准

空鼓开裂产生原因及其维修规范标准
空鼓开裂产生原因及其维修规范标准

空鼓裂缝产生原因及维修标准

一、编制目的为加强墙地面空鼓开裂的预防,提高维修质量,特编制本标准。本标准作为空鼓开裂维修时工作指引,同时也希望在维修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二、墙地面空鼓、裂缝防治与维修工艺

(一)墙面空鼓

1.产生原因

(1)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砂粒过细,含泥量大,水泥过期,水泥安定性不符合要求等);

(2)抹灰前基层清理不干净,不同材料的墙面交接处未按照规范规定设置钢丝网,钢丝网未先抹灰打底固定;基层凹凸不平,抹灰前未进行剔凿补平;墙面未按不同基层情况浇水,浇水不透或不匀,影响粘结能力;

(3)甩浆质量不合格:浆料过稀,甩浆稀疏,无毛刺感;

(4)门窗边、开关盒边填补不密实,电气线路暗敷管埋设过浅且暗管未作固定,暗管未分开而是并在一起,埋设过深的暗管未采用细石砼嵌填,嵌填砂浆一次而未分次与砖墙面找平,沿嵌缝未设钢丝网,导致沿埋管开裂;

(5)对于踢脚线部位,还有水泥砂浆直接抹在混合砂浆底层上,及受地面清錾时铣刨机碰撞的影响;

(6)分次抹灰前,未刷一层掺有环保胶水的素水泥浆(界面剂),未随抹随刷;

(7)一次抹灰过厚,没有分层抹灰或抹灰时间间隔太短,收缩不匀或表面撒干水泥;抹灰总厚度大于35mm时未采取加强措施;

(8)各层抹灰层配合比相差过大,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砂浆粉刷在强度等级较低的面层上,砂浆强度不适当或使用已凝结落地灰;

(9)高层受穿堂风影响,抹灰快速干燥,造成空鼓;

(10)气温过高时,砂浆失水过快或冬季施工受冻;抹灰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或养护周期不够。

2.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砌块龄期及含水率,砌筑时灰缝饱满,并双面勾缝;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交接处,应用20mm*20mm木条预先留缝;抹灰前,应取出木条浇水湿润并加贴钢丝网,晾干后再用1:3 膨胀水泥砂浆嵌实;

(2)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应留有50-80mm的空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分两次嵌填密实,填塞应在墙体砌筑完成后不小于7 天的间歇期后进行;

(3)砂浆宜用强度等级为32.5MPa水泥配制,严禁将已硬化的落地灰加水泥后再用,禁止使用过期水泥和含泥量过高的砂;

(4)基层处理:抹灰前对凹凸不平的墙面必须剔凿平整,凹处、墙面脚手眼和其他孔

洞,用1:3 干硬性水泥砂浆或干硬性细石砼填实找平;砼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或进行化学毛化处理,轻质砌块基层应采用化学毛化处理来增强基层的粘结力,毛化处理前,墙面应清扫干净,毛化喷浆配比应合适,墙面毛刺应凸出墙面3-5mm,喷浆后养护不少于3 天;

(5)不同材料交接处必须使用钢丝网加强,每边搭接宽度≥150mm,固定钢丝网的射钉间距为150-200mm,宜三排固定,先打底压实,避免钢丝网崩弹;

(6)门窗边、开关盒边应先湿水后嵌填密实,门窗边缝宽宜在20-30 mm间,过宽的应用砂浆找补或支模浇细石混凝土;

(7)管线暗埋:①管线均必须采取切割开槽施工,以减少打凿开槽时对墙体的振动,开槽应先采用切割机根据槽宽、槽深在墙体上进行切割,之后在切割范围内进行墙体凿除形成管槽;②水、电线管径不宜大于25mm,安装在槽内后,应采用铁钉对其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槽内粉尘清理干净,再用1:3 水泥砂浆嵌槽固定管线,嵌槽应密实,嵌槽砂浆应完全覆盖管线且与墙体表面平齐;③严禁在墙体上交叉埋设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抗裂网片等抗裂材料;④管线暗敷和线盒等已安装结束,且开凿的槽口已按规定铺贴抗裂网后,才能进行内墙抹灰;

(8)抹灰前一天轻质砌块墙面应浇水湿润,混凝土墙面在抹灰前应淋水湿润,如遇干燥天气,抹灰前还应用喷雾器喷水湿润;

(9)分层抹灰每层厚度不应大于10mm,抹灰严禁一遍成活,罩面应在底灰完成且表面干燥后施工,以避免因一次性抹灰层过厚导致空鼓/ 裂缝;每遍抹灰前,必须对前一遍的抹灰质量(空鼓、裂缝)检查处理,空鼓应重粉,只裂不空的应用素水泥浆封闭后进行,两层抹灰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7d ,各抹灰层接缝

位置应错开;抹底灰前,必须对基层墙体涂刷界面处理剂(掺胶素水泥浆),其余每遍抹灰前宜对前一遍抹灰面进行界面处理,界面剂随抹随刷;

(10)加气块粉刷必须整铺一道抗裂耐碱纤维网格布,两网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mm,网格布在面层施工时压入抹灰层内部,施工完成后必须确保抹灰面不漏网;(11)外墙抹灰:①面层抹灰宜掺入聚丙烯抗裂纤维;②抹灰面层必须设分格缝;(12)抹灰完成,用彩条布封闭,减少穿堂风影响,并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3 天;

(13)施工洞、脚手眼等后砌洞口补砌时,应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填实砂浆;外墙等防水墙面的洞口应采用防水微膨胀砂浆分次堵砌,迎水面表面采用1:3 防水砂浆粉刷,孔洞填塞应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办理专项隐蔽验收手续。

3.维修方法 切割:采用切割机沿超出空鼓边缘 50mm 左右位置将抹灰层切成方形 1

(如空鼓面积较大,可在内部多切 几道);

修补:修补找平用砂浆宜与大面积 抹灰所用

砂浆配比相当,其强度等 级不得与大面积抹

灰砂浆相差过 大。抹底灰前,先将墙体基层

浇水 湿润,晾干后刷一层掺有环保胶水 的

素水泥浆(界面剂,随抹随刷)

3 再抹底灰,底灰以 1:3 水泥砂浆为 宜,每遍抹

灰厚度控制在 7mm 左右, 不宜过厚,抹

完后将表面搓毛;第 二天再抹面层,面层

配比以 1:2.5 水泥砂浆为宜,表面原浆压

实,禁 止洒干水泥收光;

养护:抹完灰后对修补部位应设专

4 人洒水养护,养护时不得污染或损 坏四周已刮完腻子的部位;

步骤 内容

清理:人工凿除空鼓部位砂浆块,

2 并清理干净;

批白:养护一周后再进行复查,确认没有空

鼓裂缝才能进行批白。批腻子前在抹灰基层

涂刷一遍环保胶水,不得涂刷清漆。

(二)墙面裂缝

1.产生原因

(1)砌块产品龄期不够(加气块龄期不小于28 天);

(2)施工时,忽略砌块含水率问题,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加大收缩量;

(3)灰缝不饱满,通缝、透缝,未按照要求进行勾缝及压槽;

(4)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顶部塞缝前间歇期小于7 天或塞缝不密实;

(5)窗台压顶未按照要求伸入墙体不少于20cm或砌筑至窗台高度时,未施工窗台压顶,待窗两侧墙体砌筑完成后才施工窗台压顶;

(6)抹抹灰前基层清理不干净,不同材料的墙面交接处未按照规范规定设置钢丝网,钢丝网未先抹灰打底固定;基层凹凸不平,抹灰前未进行剔凿补平;(7)抹灰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砂粒过细,含泥量大,水泥安定性不符合要求等);

(8)电气线路暗敷管埋设过浅且暗管未作固定,嵌填砂浆一次与砖墙面找平,导致沿埋管开裂;埋深过深的暗管未采用细石砼嵌缝,暗管未分开而是并在一起,沿嵌缝未设钢丝网;

(9)一次抹灰过厚,没有分层抹灰或抹灰时间间隔太短,收缩不匀或表面撒干水泥;抹灰总厚度大于35mm时未采取加强措施;

(10)各层抹灰层配合比相差过大,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砂浆粉刷在强度等级较低的面层上,砂浆强度不适当、使用已凝结落地灰;(11)高层受穿堂风影响,抹灰快速干燥,造成裂纹;(12)气温过高时,砂浆失水过快;抹灰后未适当浇水养护。

2.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砌块龄期及含水率;

(2)砂浆宜用强度等级为32.5MPa水泥配制,严禁将已硬化的落地灰加水泥后再用,禁止使用过期水泥和含泥量过大的砂;不同材料交接处墙面抹灰挂网应采用丝径0.6 ~0.9mm,网眼10~13mm的镀锌钢丝网;轻质砌块墙体抹灰层中应满挂网眼4~6mm 耐碱玻纤网格布;

(3)砌筑要求:①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交接处,应用20mm*20mm木条预先留缝,嵌15-20mm深的槽口;在加贴钢丝网前取出木条浇水湿润,晾干后再用1:3 膨胀水泥砂浆嵌实或采用发泡剂、泡沫条等柔性材料填充,从而设置变形缓冲带;②柱墙拉结筋在填充墙中应满足砌块模数要求,不应打弯压入砖缝;③每天砌筑高度宜控制在

1.5m 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并应采取严格的防风、防雨措施;④宽度大于300mm的预留洞口应设砼过梁,并且伸入每边墙体的长度应不少于250mm;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应留有50-80mm的空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分两次嵌填密实,填塞应在不小于7 天的间歇期后进行;

(4)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60d 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d;

(5)基层处理:抹灰前对凹凸不平的墙面必须剔凿平整,凹处、墙面脚手眼和其他孔洞,用1:3 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实找平;甩浆前清扫干净,再湿水;甩浆配比应合适,墙面毛刺应凸出墙面3-5mm,甩浆后养护不少于三天;

(6)不同材料交接处必须使用钢丝网加强,每边搭接宽度≥150mm,固定钢丝网的射钉间距为150-200mm,宜三排固定;挂网前先对凸台面抹平,避免钢丝网崩弹;

(7)门窗边、开关盒边应先湿水后嵌填密实;门窗边缝宽宜在20-30 ㎜间,过

宽的应支模浇混凝土;

(8)管线暗埋:①管线均必须采取切割开槽施工,以减少打凿开槽时对墙体的扰动而产生墙面裂缝,开槽应先采用切割机根据槽宽、槽深在墙体上进行切割,之后在切割范围内进行墙体凿除形成管槽;②水、电线管径不宜大于25mm,安装在槽内后,应采用铁钉对其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槽内粉尘清理干净,再用1:3 水泥砂浆嵌槽固定管线,嵌槽应密实,嵌槽砂浆应完全覆盖管线且与墙体表面平齐;③严禁在墙体上交叉埋设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抗裂网片等抗裂材料;

(9)抹灰前一天轻质砌块墙面应浇水湿润,混凝土墙面在抹灰前应淋水湿润,如遇干燥天气,抹灰前还应用喷雾器喷水湿润;

(10)分层抹灰每层厚度不应大于10mm,抹灰严禁一遍成活,罩面应在底灰完成且表面干燥后施工,以避免因一次性抹灰层过厚导致裂缝;抹底灰前,必须对基层墙体涂刷界面处理剂(掺胶素水泥浆),其余每遍抹灰前宜对前一遍抹灰面进行界面处理,界面剂随抹随刷;

(11)加气块粉刷必须满铺的网格布,网格布在面层施工时压入抹灰层内部,施工完成后必须确保抹灰面不漏网;

(12)抹灰完成,用彩条布封闭,减少穿堂风影响,并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3 天。

3.维修工艺

采用抗裂砂浆对余下槽口进行分层

抹灰,并挂耐碱纤维网格布

养护:用滚筒蘸水对槽口抹灰处进行养

护,水尽量不要过多,保证槽口砂浆湿润

为宜;养护3d

批腻子:抗裂砂浆干硬后,对修补

7 处批腻子,修补槽两侧与原墙面交接处需加加

强布或纸条

打磨墙面:对墙面腻子的刮痕、粗

8 糙部位进行打磨处理,保证墙面的光滑

对于贯穿裂缝,槽口填塞应同步对称进行。对

于微细裂缝,可以不必施打发泡胶,同样沿裂缝两

侧各5cm 切槽,人工将抹灰层剔凿,裂缝处剔凿成

深宽各

15mm的V 字槽,同样进行清理,刷掺胶素水泥浆

(界面剂)后,采用抗裂砂浆分层抹灰,并挂耐碱纤维网格布,后续工序同上表(三)楼地面空鼓、裂缝

1.空鼓产生原因

(1)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尤其墙边角处清理不干净。基层通常是混凝土垫层、灰土垫层,基层表面上粘结物、灰尘、油污等杂物没有认真进行清洗湿润,易造成垫层与面层的隔离,从而导致地面空鼓;

(2)基层表面没有提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或基层浇水过多,地面基层有积水,造成砂浆强度等级降低,使面层与基层粘结不好,产生空鼓;

(3)涂刷水泥浆结合层方法不当:在水泥砂浆地面抹灰前需在基层上涂刷一遍水泥浆,以

增强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力;有些工程中先涂刷一大片水泥浆,而铺设砂浆速度跟不上,已刷上去的水泥浆很快干燥,不能增强基层与面层间的粘结,反而起到隔离作用,造成空鼓;还有的工程采用干撒水泥面再浇水后用扫帚来回扫的办法直接在基层上配置水泥浆,由于浇水不匀,水泥浆干稀不均匀,也影响基层与面层的粘结质量;

2.裂缝产生原因

(1)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泥安定性差或用刚出窑的热水泥,凝结硬化时的收缩量大,水灰比过大、砂子过细、含泥量大等;

(2)对预埋管未预先采取措施,埋管周围开裂;

(3)施工方法不当:水泥砂浆表面压光时间过早,使得砂浆内部的水分重新回到面层上,降低了表面强度;压光时间过迟,水泥砂浆已硬化,造成施工难度大,且容易破坏已经硬结的表面砂浆结构;垫层或底层不平整,面层厚薄不均,都易在表面产生收缩裂缝;水泥砂浆干缩大,没有在收面后再次抹压或三遍抹压;

(4)首层地面填土质量差,回填土沉陷;

(5)养护方法不当:没有及时覆盖塑料薄膜、锯末浇水等措施,养护周期不足,造成砂浆强度降低;

(6)地面强度未达到足够强度时过早上人走动或拖拉重物,对面层造成破坏;或地面上荷载不均匀及过量,造成面层变形不一样而产生裂缝。

3.防治措施(1)基层、踢脚线上口砂浆、混凝土渣铲除干净,禁止在楼面上拌制砂浆;(2)基层充分湿润但应确保无积水;

(3)水泥砂浆面层要涂抹均匀,随抹随用短杠刮平;砼面层浇筑时,应采用平板振动器或辊子滚压,保证面层强度和密实;

(4)成排管道需加铺钢筋带;

(5)严格控制水灰比,水泥砂浆稠度应≤35mm,用于铺设地面的砼坍落度应≤

30mm;掌握和控制压光时间,应在终凝前不少于两次抹平压光;

(6)地坪与墙体周边留缝,可用苯板或泡沫填进行填塞,以减小约束。

(7)面层做好24H 后,保持湿润养护,关键是前3 天;抗压强度应达到5MPa 后方可上人行走,抗压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常使用;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防冻。

.\ 4.维修工艺

步骤内容

切割:采用切割机沿超出空鼓或裂缝

边缘50mm左右位置将抹灰层切成

方形(如空鼓面积较大,可在内部多

切几次,对于只裂不空的部位可采

用素水泥浆封闭)清理:人工凿除空

鼓/ 裂缝部位细石混凝土块,清除

残留渣粉进行凿毛处理,并用清水冲

洗干净后,在槽内蓄水24H湿润基

层,修补前将积水清理干净;禁止

采用风镐进行切割后的凿除

修补:在槽内刷界面剂处理,然后用

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修补,并进行二

次收光,禁止用洒干水泥进行收

3光

养护:修补后对修补部位应设专人洒

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 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