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班门弄斧的典故

成语班门弄斧的典故
成语班门弄斧的典故

成语班门弄斧的典故

导读:成语解释:

【拼音】:bānménnòngfǔ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成语典故: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课外阅读】《左传》成语

【课外阅读】《左传》成语 1.东道主《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2.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是说晋国不知满足,往东向郑国扩展疆界,又为所欲为地向西去开拓疆土。今成语“肆其西封”谓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5.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9.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太行山,河:黄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 10.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11.馀勇可贾《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还有剩余的勇力可以卖给别人,即尚有馀力

【夯实基础】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下)

【夯实基础】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下)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考的是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三个历史人物,相关成语典故有“管鲍之交”“一箭之仇”等,新的高考生要备战明年高考,得从夯实基础开始。 51.秋毫无犯 【释义】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人物】刘邦自吹自己占领咸阳后,不拿取一点他人财产尤其是秦宫殿的所有财物!后来被用来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52.望梅止渴 【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元代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明代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人物】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诸葛亮发动了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 【释义】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作者:陈达统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人们的口中,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总是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但是我认为敢于“班门弄斧”的人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误,就写信给华教授,华罗庚真诚地接受了指正并及时进行订正,并因此而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这为陈景润日后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者不会去,自卑者不敢去,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去班门“弄斧”、“献艺”,也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经”。 英国的塞缪约翰说过:“无愧于理性的人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班门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管是科学发展史还是人类发展史,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奥秘、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如果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规,没有挑战,只是一味的崇拜权威,没有革新,那我们的社会还会进步吗?就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无法和现代的科学工艺相比较。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怎能推陈出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飞速进步?所以我们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当然,我们不是推崇盲目的“弄斧”,而是要敢于在专家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艺。 做翻案文章,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做不好,不但不能“推陈出新”,反而容易落人口舌。幸好这是在一个打破迷信的时代,我们的小作者更是敢于“鲁班门前抡大斧”,这几斧头抡得还是蛮像样的。文章先“树靶子”,再亮观点,然后引用陈景润的例子,指出“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接着论证“班门弄斧”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最后总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引例恰当,语言生动精练。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中几个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 中几个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摘要: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但在这众多内容中,毫无疑问以军事事件为主流,由此描绘军事场面的动词也随之极其繁多,如“伐”、“侵”、“战”、“克”等等,一般的译著统一翻为“攻打”,有的学者虽然也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2004年广西师大有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但那是对533个涉及军事方面的词语的产生根源、命名缘由作系统的探讨,对几个关键性的动词没有作详细的区分性的分析,笔者行文,无非通过字词的分析,更细致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形。 论文关键词:伐,侵,战,征,战争,门 有人说,“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左传》中更恰当。尽管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礼仪,但翻开《左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左

传》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左传》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不仅几个大国之间如齐楚、齐晋、秦楚、鲁宋之间常常穷兵黩武,就是一些势力弱、地盘极小的,后人很难记住他们名字的郑国、虢国、卫国、邾国、鄀国,都从没有逃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人统计约春秋二百余年间,各类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次。[2]因此,描绘战争的动词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袭等等,把这些动词笼统作“攻打”来翻译,疏通句意倒也无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个义去理解,显然只能粗线条地了解《左传》。他们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有不同之处。 (一)伐 “伐”在甲骨文中写作,一边是人,一边是戈,像人以戈击脖颈,《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即击杀,攻击义,已是定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似乎将伐、侵、袭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钟鼓”而带有“正义”的色彩,兴师问罪,公开声讨,表明进攻的正义性,这是原文的观点。我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的话语只能强调这三个字是有区别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要说“伐”即正义之战是难叫人信服的。先看“公开声讨、兴师问罪”的一组例

常见成语及典故人物模板

常见成语及典故人物 1、一鸣惊人:比喻平日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 2、一饭千斤: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给予重谢报答。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与洗衣服的老婆婆)3、一目十行:形容读书速度很快。 (《梁书简文帝记》简文帝萧刚) 4、一败涂地:比喻失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容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管子权修》齐桓公时的政治家管仲) 6、七擒七纵:捉了七次放了七次,指使用攻心战让对方心悦诚服。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7、九牛一毛:比喻极为轻微。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8、三顾茅庐: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三国演义》刘备和诸葛亮) 9、大风之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大风歌》)

1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三国演义》诸葛亮周瑜曹操的赤壁之战) 11、义无返顾: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 12、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比喻为人清高有志气。(《晋书陶潜传》陶渊明)13、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脸面再见故人。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14、韦编三绝:用熟牛皮编的竹简书断了许多次,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周易》) 15、中流击楫:船到中央时敲击船桨,比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晋书祖逖传》祖逖) 16、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读书。(《三国志吕蒙传》吴国大将吕蒙) 17、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的食客毛遂)18、出奇制胜:用奇兵、奇计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比喻用出人意料的办法取胜。 (《史记田单列传》齐国人田单)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

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

班门弄斧成语解释及故事

班门弄斧成语解释及故事 班门弄斧的详细解释: [释义]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语出]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正音] 弄;不能读作“lònɡ”。 [辨形] 班;不能写作“斑”。 [近义] 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反义] 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用法] 含贬义。多用来嘲讽别人;有时也用于自谦、自嘲;表示自己的学识、能力不如人家。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英译]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源于《左传》的成语集释

源于《左传》的成语集释 周志恩 【跋山涉水】翻过山岭,趟水过河。形容远行艰辛。跋:翻山。涉:趟着水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班荆道故】把荆条铺在地上,一起坐在上面谈论过去的事。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共叙旧情。班:布置,铺设。荆:荆条。故:旧事,往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人伍举在郑国遇到了他的朋友声子,两人“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晋代陶渊明《陶渊明集?卷七?与子俨等疏》:“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背城借一】在自己的城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泛指跟敌人的最后一战。背城:背向自己的城池,即从城内出兵的意思。借一:借此一战(一决胜负)。《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收集、集合残余的兵将),背城借一。”也作“背城一战”。 【备尝艰辛】任何艰难困苦都经历过。备:全,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币厚言甘】礼物丰厚,言语动听。币:钱币。甘:甜蜜。《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山辟林)。”也作“筚露蓝缕”。 【鞭长莫及】马鞭子虽然很长,但不能打到马肚子上。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莫:不。及:到,达。《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后用以比喻力量达不到。 【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山:太行山。河:黄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代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宾至如归】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接待客人热情周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 【病入膏肓】指病势沉重,已无法医治。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也作“病在膏肓”。 【卜昼卜夜】白天黑夜连续宴乐聚饮。卜:占卜。《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工正(官名),饮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意思是说,齐桓公任命敬仲为工正,敬仲设宴招待桓公,桓公喝得高兴,说,点起灯接着喝。敬仲推辞说:白天饮酒作乐是我占卜过的,夜晚再喝没有占卜,不敢这样做。 【不辨菽麦】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因脱离生产实践而缺乏实际知识。菽:豆类。《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孙周)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逞不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左传?襄公十年》:“初,子肆为田洫(开沟引水),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回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不可逾越】不能超过。形容障碍、阻力很大。逾越:越过,超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不自量力】过高地估计自己。量:估计,衡量。《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唐代韩愈《昌黎集?卷五?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量力。” 【城下之盟】在敌人压境临城的情况下被迫签订屈辱性的条约。盟:盟约,条约。《左传?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大全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大全,和大家一起分享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0574《左传》释词四则

《左传》释词四则 苏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本文就《左传》中“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四个词语的词义展开考释论证。 关键词:《左传》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考证 《左传》作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最为厚重的一经,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校释,本文拟在前贤故训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辨证,力求能有所发明,今公诸同好以请益。 盍姑内省德乎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按:《说文》:‘,却也,从彳日夊1,一曰行迟。,2或从内,退,古文从辵。’按:从内者,内 声也,此内字乃之古文省。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墨子·亲士》曰: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俞先生曰:‘内乃坏字,与进对文。’今观此文,则内、 固以声通矣。《释诂》:‘省,察也。’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 (章太炎1982:26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杨伯峻1990:384) 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相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邓球柏2002:40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邓球柏2002:510)。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可以固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77),《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不藁(豪)”(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81),这里的“”即“”,也就是“退”字。又,从“内”的字亦多有用作“退”的情形,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6),《马王堆汉墓帛书(一)·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10),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

成语故事“班门弄斧”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

成语资料: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读音】bān mén nòng fǔ 【示例】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她乱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灯谜:木匠修教室;老师傅面前显本领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英语翻译】teach one's granny how to suck eggs 出处记载: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 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 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 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 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 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 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 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 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 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 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 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出自左传宣公的成语

读音:bì lù lán lǚ 释义: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造句:筚路蓝缕,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蔡东藩、许廑父第九回《民国通俗演义》) 鞭长莫及 读音:biān cháng m? jí 释义: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造句: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鞭长莫及,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表示距离远而无力相助 近义词:爱莫能助力不从心 反义词:不在话下绰绰有余 狼子野心 读音:láng zǐ yě xīn 释义: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造句:哪晓得这班降兵,本来原是游勇出身,狼子野心,哪里肯安安顿顿的守著规矩过日子,便渐渐的放肆起来。(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 用法:复杂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野心勃勃心狠手辣 反义词:赤子之心耿耿忠心

读音:cáng g?u nà wū 释义: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造句: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之地。”(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 藏污纳垢 读音:cáng wū nà g?u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造句: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藏污纳垢的黑窝。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近义词:藏垢纳污 反义词:藏龙卧虎 魑魅魍魉 读音:chī mai wǎng liǎng 释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造句: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牛鬼蛇神为鬼为蜮 反义词:志士仁人 尔虞我诈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导读: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江边。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于是溺水身亡。有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现身,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上述传说,当然不能信以为真,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写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诗中提到的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祖师爷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巧?换句话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

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梅之涣题李白墓诗》 【求解驿站】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活学活用】人不能自以为是,——.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妙语点拨】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班门弄斧”的时候,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可是,数学天才陈景润不正是在一代大师华罗庚门前“弄斧”,才有所突破的吗?还有许多文坛上的后起之秀,不正是在文学泰斗门前“弄斧”,才写出一篇篇佳作吗?所以,我们期待更多的人敢于在“鲁班”门前弄几下“大斧”.人们拥有了“班门弄斧”的精神与勇气,天才们才会层出不穷,社会才有创新,并不断进步。 【近义】布鼓雷门 【有关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1.班门弄斧的故事及意思 2.班门弄斧的故事 3.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4.班门弄斧成语故事 5.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6.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7.班门弄斧的故事 8.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2017精选中国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小故事

---------------------------------------------------------------范文最新推荐------------------------------------------------------ 2017精选中国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小故 事 导语:初中时期的学生收集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小故事是提高语文写作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 1 / 9

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

成语故事--个例2

1、指鹿为马 【成语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2、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写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圣”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出自左传成公的成语

背城借一 读音: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造句: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近义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反义词:重整旗鼓 病入膏肓 读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造句: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不辨菽麦 读音:bù biàn shū mài 释义: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造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比喻脱离实际,缺乏常识 近义词:愚昧无知目不识丁 反义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惩恶劝善 读音:chéng è quàn shàn 释义: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出自:《左传·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惩罚恶人劝他向善 从善如流 读音:cóng shàn rú liú 释义: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造句:“八毛!”他也立刻懂得,将五分钱让去,真是“从善如流”,有正人君子的风度。(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听从别人的意见 近义词:从谏如流从善若流 反义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盗憎主人 读音:dào zēng zhǔ rén 释义:盗贼憎恨被他所盗窃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二竖为虐 读音:èr shù wéi nüè

最新班门弄斧议论文(15篇)

班门弄斧议论文(15篇)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1篇: 晚上,写完课外阅读笔记,发现有一块空地,荒了怪可惜的,于是提笔画了几根小草,妈妈看见了,说:你的教师能写会画,在他面前班门弄斧,岂不让人家笑话!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浮想联翩。 班门弄斧这个典故是比喻在比自我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领,自古以来都是贬义的。 由此,我想到:学生们学习本领,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假如如教师斥道:学习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强!学生也很谦逊,不再进取,那科学技术怎样能发展到今日这样先进的水平?向教师学习,并非班门弄斧。即使弄几下斧,求教于他人,有什么不好?所以而多学一些本领,又有什么不对?如果水远不敢班门弄斧,人类可能还在吃生肉,披树皮。敢于班门弄斧,正是求教的开始。 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事物总是发展的,后代总是胜于前代的,有许多人在班门前大弄其斧; 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着名数学家华罗庚面前弄斧,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取得优异成绩;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戏剧大师曹禺门前弄斧,写出了话剧《于无声处》,轰动了全。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2篇: 在众人以为:班门弄斧都为自大者不自量力者。遂以为人不可班门弄斧。余不以为此,余以为班门弄斧未必不好,能班门弄斧者,敢于班门弄斧者,必为自信者,其内心修养必为云上之云,遂余以为班门弄斧实属美事。

古书有云:班门弄斧者实义为轻浮高傲着,出自欧阳修之《与梅圣俞书》其书语:一樵夫耍斧于班府前,班,即鲁班,名匠也。所以而有一班门弄斧。樵夫耍斧于班府前,明知班之深资却执意前行,且不知其寒单身耍其刀,证明樵夫心之深与志之高,敢于并勇于试与班,虽知是碰壁,却硬以脆壳之蛋击于鹅卵之石。就此气量,谁与争锋?其二者,班门弄斧可知二者之差距,有利激发后者更为向上。 秦后期,群雄皆起,招揽兵马,率军攻秦着为刘邦、项羽。起初,民不满秦之统治,刘邦、项羽深知民之苦与秦之暴,虽知是寡不敌众,以卵击石,却奋不顾身,救民于水火之中,起大义凛然,盖卷大地,降起义军者不计其数,却一一被击破,长之与久,终能克秦,然始初确实为班门弄斧 余为一儒生,应有班门弄斧之魂魄,次精神可赞也。班门弄斧于师前,不虑其辱,抒所思于众人之前,师知然后释或换其所思,则此生更为向上,不惧失败,此精神尤为可赞啊! 不知谁曾语:虽是败也尤为可试,余以为其义与班门弄斧无二意,一人不惧失败,则成功不远矣! 应有班门弄斧之精神,功成与名就常伴君旁!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3篇: 相传,李白死后葬在采石江畔,来往的文人墨客总爱在他的墓前提诗。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涣的文人经过,见此情景,便愤然在墓前提曰:采石江畔一坏土,李白诗名传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其是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便是班门弄斧的典故。我对梅之涣的认识不敢恭维。 我认为敢于在名家前面显示才能、提出异议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