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1011110112)

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这就是“东林党”的来历。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手是齐楚浙党。双方从争国本开始,以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余波,相持不下。

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按理说,这是他们治理国政的最佳时机。然而此时,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

阉党是以魏忠贤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团。熹宗不喜欢管理朝政,只喜欢木工,经常沉溺于此,不觉厌倦,而魏忠贤总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来让熹宗批阅,而熹宗这时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时间长了,朝中大小事务都由要先请示魏忠贤,魏忠贤也就执掌了朝政大权,被东林排斥的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魏忠贤排斥异己、收罗爪牙、建立了便布各地的特务网络,说了魏忠贤坏话,很容易就招致杀身之祸。朝中巴结魏忠贤的人也越来越多,魏忠贤也被人称为“九千岁”。

阉党的行为引起了正直官员的痛恨。杨涟上书陈述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反而被罢官,从此,魏忠贤就对东林人恨之入骨。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后来这5人加上自杀的顾大章被称为“前6君子”)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7人,(史称“后七君子”)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在短短四年后就被宦官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掌握政权的时候坐失良机。作为当权的群体力量,他们没有赶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案,又对阉党的丧失警惕,提出了一个“笼络群奄”的错误政策,姑息养奸,试图劝告魏忠贤不要干政,这显然是没有用处的。面对着日益强大的阉党,他们不用武力做后盾,在阉党步步进逼的时候,一味息事宁人,妥协退让。所以很快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被阉党轻而易举地消灭,成为千古冤案。

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到袁崇焕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

从表面上来看,明朝的统治者消灭了一群不安分子,保证了当权者的权位,是统治者的胜利,但是这对王朝而言与其说是凯歌不如说是挽歌,像东林党人这样不惜一己安危,用自己的信念和道义来扶持王朝,挽救世道,最后却被他们所信任和效忠的统治者所屠杀。一个封建王朝到了靠屠杀忠臣以维持一时的所谓“稳定”时,这个王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走向灭亡与晚明病态的政治分不开的,不论是东林党之争还是阉党当政都走不出这个范畴。

说到晚明的病态政治,人们自会联想到宦官专权,然而宦官专权其实不过是病态政治的种种表现之一。病态政治的根源在于政体。明太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集权专制,废除丞相职务,由所谓的“内阁”秉承圣意处理政务。但内阁的意见“票拟”往往是君主施政的主要依据,因此说“内阁”仍具有一定的权力,只不过它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批红”。对于勤于政务的君主而言,内阁作为其行政秘书,不难予以驾驭;而一旦君主怠于政事,则内阁的权力便会急剧上升,为权力所诱惑的官员也会为了内阁的执掌权而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内阁首辅要保证其地位,又必须获得那些代行“批红”的权阉的支持,从而形成腐败的官僚——宦官集团,攫取各种政治私利。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疲软,引发官僚对于权力的争夺,形成政治利益集团,使腐败日益加剧,这是明代一再发作的政治病症,也是一切专制政体难以避免的通病。

对于一个专制君主来说,天下的地土民众都是其家产,而将这份财产经营得当,传与子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官员则如他的管家与仆人,负责管理家业,维持家中的开支用度。一个善于治家的主人,不仅要选择胜任的仆人,也要密切监督考察,规范其行为操守,还要善于培养仆人们的忠诚度。明太祖支给官员们难以接受的低廉俸禄,但其严苛的监管与残酷的刑罚遏制了官吏的渎职腐败。而时至晚明,荒淫贪婪的明神宗、玩乐无度的明熹宗无暇监管,致使整个官场的腐败登峰造极。隆庆、万历之交明廷推广“一条鞭法”,将诸项赋役归并后折银缴纳,本意在于减化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然而各级官吏为中饱私囊,在正税外滥行科派,臭名昭著的“火耗银”便源于此时,其少则占正税的十之二三,多则达正税的数倍。百姓艰于完税,不得已或售卖地产,或逃亡他处,或诡寄地产于豪绅名下,极大地刺激了土地兼并,加之明廷动辄滥赏宗室地产,以致催生出一批地跨万顷,田连阡陌的藩王与官僚地主。与此同时,据顾炎武估计,富甲天下的苏州、松江等地,晚明时9/10的民

户沦为无地的佃农。大量的失产民众与严重的两极分化,体现了晚明社会的空前危机,剧烈的社会动荡迫在眉睫。

而由于东林党人在重新执政后的一系列错误措施,在本来就一孱弱的明朝身上狠狠撒下了一把盐。

政治军事上东林党和阉党反复斗争,用党争取代了国是。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为打倒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两党相互培植人马,打击异已,在对北方军事和内政税收各方面,看问题,做决策,不是对国家是否有利,而是对党派利益是否有保障和增益。

东林党人有执政失误,那要极力保护,以便东山再起,而非东林党的阉党,甚至其它非东林的中立派,如淅党、秦党、楚党等,就是工作再努力,军事上再正确,也要坚决打击至下岗身死。例如熊廷弼经略辽东,以沉稳为主。但因为熊是楚党,即使熊在辽东经营的再好,东林党人也千方百计要把他拿掉;而真正丢失辽东广宁重镇的王化贞因为是东林党人,东林党内部一致决策把王的过失推到熊身上,导致熊“传首九边”.

明朝最后的统治者崇祯帝是东林子弟,从小接受的也是东林儒生的教育。崇祯帝上台后,东林党人一举除去阉党,独霸朝纲。

经济上东林党维护代表的是东南地区商人地主的利益,对西北、中原、两广广大农民的利益毫不关心。

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

东林领袖顾宪成不卑货殖,并认为经济人才不仅能有益于一方,而且能有益于国家的财政。

另一领袖高攀龙也十分关注商贸问题,认识到国家征收商税是对整个经济的破坏,指出征收商税是“夺民之财”,

提出应取消白粮的钞关复税并保护铺行,体现了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利民思想。

高攀龙认为天子不应有私财,而崇祯帝确实是这样做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钱都给了东林官僚和大商人。

在明朝后期,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

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

“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

“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

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

明代的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税收。

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顺应并代表了江南工商业的利益,忽视了北方和中原农民的利益!

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

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资本家中收入收税。

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

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

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

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最后,北方和中原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东林党好不容易抢夺把持到的朝政

,也推翻了东林弟子崇祯帝的大明天下。

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

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

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遗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可见,东林党于明朝有功有过,功不少,但祸及亡国,本人认为,一个被对宦官仇恨少昏头脑的执政党,就算功再多,终有一天会犯下亡国打错。崇祯的遗恨不是没有道理,可叹其从小生在东林党中,自即位开始就逃不出东林党的手心。

总而言之,晚明的病态的政治体制衍生出了宦官当权和东林党执政,这两个虽都有功,但是过大于功。是明朝前期的遗留的政治问题的最后爆发,也是历史潮流的推进,不论如何让评价,历史已去,今人只是痛心明朝的灭亡吧,毕竟这是汉名族最后一次的彻底沦陷。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 【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 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③“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

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 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 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 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 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 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 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 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已完成1 按照派系来分,叶向高属于: ?A、浙党 ?B、东林党 ?C、阉党 ?D、楚党 我的答案:B 2 既在《东林点将录》中提到,又属于东林书院的人物有 ?A、叶向高 ?B、李三才 ?C、全都是 ?D、都不是 我的答案:D 3 东林党人面临的政治困境如同? ?A、牛李党争 ?B、朱熹的“伪学逆党”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我的答案:B 4 朱熹在活着的时候其理学就提到官学的地位 我的答案:√ 5

李三才自认为是东林党人。 我的答案:× 6 只要有不服从魏忠贤的人都被冠以东林党我的答案:√ 7 东林党这个称号侍从对手那里得名的 我的答案:√ 8 《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谁参与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9 《东林点将录》参照哪部著作写法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我的答案:C 10 天启年间谁是阉党的首领 ?A、胡惟庸 ?B、严嵩

?C、魏忠贤 ?D、冯保 我的答案:C 11 “众正盈朝”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天启年间 ?B、万历年间 ?C、洪武年间 ?D、崇祯年间 我的答案:A 12 众正盈朝是指正直的人纷纷被启用。我的答案:√ 13 天启年间的“阉党”的代表人物是()?A、王喜 ?B、魏忠贤 ?C、王振 ?D、冯保 我的答案:B 14 南宋时期谁曾被批为“伪学逆党”? ?A、王阳明 ?B、韩非子 ?C、朱熹 ?D、阮籍

我的答案:C 15 东林党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没有发生变化。我的答案:× 16 最初,被称为“伪学逆党”的是: ?A、朱熹 ?B、程颐 ?C、顾宪成 ?D、李三才 我的答案:A 17 《东林点将录》将叶向高比作: ?A、晁盖 ?B、宋江 ?C、李逵 ?D、鲁智深 我的答案:B 18 希望调和阉党和东林党关系的是: ?A、杨涟 ?B、李三才 ?C、叶向高 ?D、魏忠贤 我的答案:C 19 崇祯初年,曾出现众正盈朝的局面。

从明朝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

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朝中后期吏治 腐败的原因 【摘要】: 明朝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的形态。它体系严密,纵横交错,既包括对人的监察,也包括对事的监督。在如此完备的监察制度下,明代在中后期任然出现了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吏治极端腐败的现象。上至天子,下至县令,受贿行贿已是司空见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也不过三代便在贪墨之风中为人所淡忘。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本文主要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代吏治腐败的原因,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为当代我国官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明代监察制度吏治腐败原因 近二十年来明代监察制度学术研究回顾: 明代的监察制度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近二十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明代的监察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明代监察制度的组织构成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比较出名的有罗辉映先生关于明代监察内外系统的研究;丁易先生关于特务政治的研究;钱晓鸿关于广义与狭义监察概念的研究;方志远、林乾、刘秀生等学者关于督抚的研究以及明朝监察机构特色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明朝监察组织构成中的一些疑惑而进行的。 二、对明代监察制度中内阁、言官与皇帝的关系的研究。 随着对皇帝与皇权研究的深入,监察与皇权的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皇权与科道监察的关系上主要以言官与皇帝的关系为研究的主流。在这方面的研成果有很多。涉及此类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如:余兴安《明代考选科道制探析》;孙与常《明宣宗对监察职官的考核与罢黜》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 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主要是从监察作用的划分,明代中后期言官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是侯明先生。 总的说来,关于明代监察制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监察制度本身的层面上。大多数学者都是把它放入中央集权模式的系列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明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另一社会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来进行研究。因此,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探析明代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还是比较有创新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已完成1 东林书院建立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B 2 一下人物中,推崇朱子理学的是: ?A、高攀龙 ?B、李贽 ?C、王阳明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3 东林书院的建成时的院规规定,讨论的范围是: ?A、《四书》 ?B、《诗经》 ?C、《集注》 ?D、《朱子》 我的答案:A 4 东林书院第三代领导人是: ?A、顾宪成

?C、陈献章 ?D、高攀龙 我的答案:B 5 天启五年,东林书院被禁毁。 我的答案:√ 6 《明末的东林运动》的作者是贺凯,他认为东林运动是一场改革政治的士大夫运动。我的答案:× 7 东林书院的建立跟一下的()有关。 ?A、顾宪成 ?B、戚继光 ?C、胡宗宪 ?D、A和B 我的答案:A 8 东林书院在明代的建成是在: ?A、隆庆2年 ?B、正德15年 ?C、万历32年 ?D、崇祯11年 我的答案:C 9 东林书院什么时候毁灭 ?A、洪武年间

?C、万历年间 ?D、天启年间 我的答案:D 10 创办东林书院的是几个人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B 11 东林书院是下野的官员办的 我的答案:√ 12 我国历史上明朝的“东林书院”这个书院名字在明朝第一次出现我的答案:× 13 东林书院存在了21年。 我的答案:√ 14 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是()。 ?A、顾宪成 ?B、高拱 ?C、张居正 ?D、徐阶 我的答案:A

15 高攀龙一直反对东林书院。 我的答案:× 16 东林书院毁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C 17 顾宪成曾以“桃花源人”自称自己在东林书院的心态我的答案:√ 18 东林书院并不注重讲学而是热心政治。 我的答案:× 19 东林书院从明朝创办开始一直存续到清雍正年间我的答案:× 20 东林书院的第二任领导人是谁? ?A、顾宪成 ?B、吴觐华 ?C、高攀龙 ?D、钱一本 我的答案:C 21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清实录》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

明朝官吏制度

明朝官员品级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主要机构有:六部;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监察机构;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六科;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五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特务机构;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龙生平 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

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万历十四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

一的主张。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衰败期,神宗长期不理政务,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使朝政混乱,国力日衰。高攀龙从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务疏》,提出要改变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首先必须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以革新政治。但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后来,首辅王锡爵等权贵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过程中,大肆排斥异己,被贬削者总计达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员为之一空。高攀龙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王锡爵怂恿明神宗将之削职为民。高攀龙

明代政治史研究的思考

明代政治史研究的思考 2014-05-23 11:59:5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林金树 明代政治是近年来明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发展较快,论著甚多,成绩可喜。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有关一代政治史的综合研究,目前尚显得薄弱。兹就以下几个问题略陈一孔之见,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明代社会与明代政治史研究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又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明代政治,同样是明代经济的集中反映。明代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明代社会的性质。明代政治史的研究,必须以明代社会性质为出发点,定准基调,把握时代脉搏。 明代,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国,迄公元1644年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灭亡,为时276年,前后经历四个世纪。当时,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整个世界政治形势正在发生着空前未有的大变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亦已进入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但封建制度终归尚未解体。一般认为:明代是中国由古代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其主要特征为:虽然仍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国家,但君权至尊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有所动摇;虽然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形态,但新生产方式的萌芽已经在个别地区出现;虽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尚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在地主阶级内部毕竟形成了一股新的微弱的政治势力;虽然整个国计民生仍为封建官僚地主所操纵,但国民大众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反抗超经济剥削的呼声已经日益高涨;虽然对外仍是闭关自守,但在某些方面封闭的局面已被打破,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入侵,中国领先世界的风采渐渐不复存在,而有些领域则开始面向世界,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逐步深入。总而言之,在明代旧势力仍居主导地位,而新因素业已出现。世界政治变动的大背景、明代社会的特殊性,无疑应成为明代政治史研究的基本思路。唯有如此,才能透视出明代政治的历史烙印与时代特征。 明代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明代政治史在中国政治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深入开展明代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明代社会的千姿百态,为明代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明代政治史毕竟只是明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领域,或者确切地说一个专门史,因此,它必须具有专门史的独特色彩。根据政治史的性质及其研究任务,我们认为:一方面,明代政治史应有别于明代政治制度史或明代政治思想史,不同于对明代各种政治事变或政治事件的一般描述;另一方面,又必须严格规范政治史的内涵和外延,不要随意扩大。虽然明代仍处于阶级社会,各种制度、各种问题仍带有浓厚的阶级痕迹和政治色彩,但作为一个专门史,政治史还是必须紧紧围绕政治这个主题,不必将所有与之有关联的问题都搬进去。明代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只能是明代政治范畴之内的问题,切忌包罗万象,漫无边际。泛而不专,决不可取。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最近,我重读了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读来感觉焕然一新。但我并不打算从这个视角来评论这本书。由于我最近读了大量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再加上专业影响,我准备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纵观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朝虽然历经风雨,但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国家大事由君臣共同决定,官僚们各有职责,又相互牵制。如果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是权力制衡的几近完美的创作。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甚至于太监与皇帝、大臣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下面仅就这种制约关系阐述如下: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皇帝与宰相围绕权力占有展开无休止的较量。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但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首辅相对于以前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内阁拟票,皇帝裁决;皇帝的决议需要征求内阁的同意,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决议不妥可以“封还”,这就与当今三权分立下美国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与内阁的制约实质上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制约。文官集团的成熟时明朝政治的一大特征。明朝有一个重要的不成文的规定:重用文官。明朝的官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些人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接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地文官品格,即:直言敢谏,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这种性格让明朝的皇帝非常头疼,甚至恐惧,文官集团的势力对于皇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这个事件中充分表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是时常发生的,由于明朝独特地政治文化,直言敢谏、被皇帝处罚的人会马上被世人敬仰,这促使了无数大臣去跟皇帝作对,虽然有些时候对朝政是不利的,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很有益的,对皇帝的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 文官集团内部的制约也是明朝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特征。首先,从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分管不同事务,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部门之间协作、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的思想,防止了权力的过分膨胀。其次,在品级设置上,权力大小与品级成反比,这也是明朝政治中一个巧妙地设置。比如,内阁辅臣相当于前朝的宰相,国家大小事务都需要内阁辅臣的拟票,皇帝的决定也需内阁的同意,权力很大,但是内阁辅臣的品级大都很低,只有正五品,相对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来说可谓是小官。再如,明朝的御史是皇帝派到各地的特殊人员,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所以在地方上权力很大,但是,御史的品级相当低,还不如地方的知府。从这些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明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二、自主预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政治日益腐败,造成中央对社会控制力的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员对百姓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等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军发展迅速,成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年4月,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推翻明朝,崇祯帝自缢。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亡后,李自成推进统一全国之时,驻守山海关的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最后失败。 三、小组合作 1、明朝朝政腐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2、明朝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是什么? 3、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3、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 立法思想: 一、刑乱国用重典。 原因:1、吸取元朝“宽纵”亡国的历史教训;2、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3、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 二、礼法结合,明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设置了极具礼教特点的“申明亭”制度,指全国各地建立名为“申明亭”的基层司法组织,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的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 立法活动: 一、《大明律》的制定 明代律法意义: 1、律法经历了逐步完善、前后相继的制定过程。 2、明律的编制体例展示了立法者高超的立法技术。(1)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2)仿《宋刑统》篇下分门的体例,便于寻检条文。(3)条文简、凝练(4)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5)律例并举,创一代形式法典编制体例之河 二、《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三、大诰和榜文: 朱元璋采辑官名犯罪的重要案例,编成《大诰》四编。《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组成,《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大诰》对比《大明律》的特点: 1、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 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 3、同一犯罪,量刑较重 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 为处理民间细微纷争以及减少诉讼,朱元璋命令颁布了《教民榜文》 四、条例编篡和修订: 1、第一阶段:明中期前的单行法规时期。条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敕”。 2、第二阶段:明中期后的条例汇编时期。明神宗时期,刑部尚书舒华等重新辑修《问刑条例》将其附于《大明律》,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 刑罚制度: 1、充军: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分为(1)“终身”,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一生(2)“永远”则罚及子孙,犯罪者死亡后官府可至其家乡拘子孙一名来代替。 定罪量刑的主要变化: 一、轻其所轻: 对于初犯礼教伦理,典礼仪式以及户婚田土方面的轻微犯罪,明律较唐律都进一步减轻二、重其所重: 对反逆、盗窃、贪赃等重罪,明律的量刑进一步加重。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已完成1 牛李党争并不是两个政党之间的斗争。 我的答案:√ 2 东林党更接近于() ?A、政党 ?B、党派 ?C、派系 ?D、以上均不对 我的答案:C 3 《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作者是() ?A、胡适 ?B、季羡林 ?C、李约瑟 ?D、黄仁宇 我的答案:D 4 “牛李党争”出现在()。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汉朝 我的答案:B 5

中国古代的“党人”具有“派系”、“帮伙”的贬义。 我的答案:√ 6 政党最先出现在: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C 7 顾宪成给()写信,受到攻击,形成党争。 ?A、李三才 ?B、叶向高 ?C、石三畏 ?D、魏允贞 我的答案:B 8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中国古代的“党”也有政党的含义。我的答案:× 9 “东林党”中“党”的意思是 ?A、政党 ?B、Partis ?C、朋党、派系 ?D、与“牛李党争”中的意义不同 我的答案:C

10 “东林党人”在下也之后重整道德的重心为? ?A、君臣之间的道德 ?B、学术道德 ?C、社会道德 ?D、为官之道 我的答案:B 11 东林党力图整顿道德建设 我的答案:√ 12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谁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13 东林党是党派组织 我的答案:× 14 牛李党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A、秦汉 ?B、汉 ?C、隋唐 ?D、明

我的答案:D 15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哪国人写的?A、法 ?B、意大利 ?C、英 ?D、美 我的答案:C 16 党的称呼在古代具有褒义。 我的答案:× 17 “东林党”是东林书院的学者对自己的自称我的答案:× 18 “东林党”是一个政治团体 我的答案:× 19 下面对朱熹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为人清正廉洁 ?B、主张修政事攘夷敌 ?C、主张北伐 ?D、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的答案:D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 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

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王振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4)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使得50万明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坐了阶下囚,同时在复位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可谓不得人心。明武宗(朱厚照),他宠幸大太监刘瑾,沉迷于玩乐,建立豹房,荒淫无度,为世人所诟病。明神宗(朱翊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一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一个极度贪财的皇帝。他最擅长的就是罢朝。有论者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5)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大太监魏忠贤,将朝政交给了他,成就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一位太监,也有了后来的魏忠贤乱政。明思宗(朱由检)时期,一代忠臣袁崇焕抗清反辽,功劳显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6)但明思宗生性多疑,从而中了反间计,错杀一代忠臣袁崇焕,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速度。二就是奸臣把持乱政。如明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严嵩是明朝大臣,善于阿谀媚上,“嵩无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吏员与明代行政运作 姓名:李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王延武;余和祥 20050524

摘要 吏员为明代政府各级官衙内承办日常具体事务的公务人员他们名目繁多 数量庞大与官员胥吏共同组成了明代行政管理体系 明代初期朱元璋吸取了元代教训重新将官吏分途对吏员制定了严格的 选用迁转任职等相关制度在明初几代皇帝励精图治重典治吏的情况下 吏员对明代政权的稳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明朝中后期 随着政府机构的日益臃肿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风尚的转变吏员在明代社会 中的消极作用暴露无遗 本文主要讨论吏员在明代行政运作的作用及影响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前 言对明代以前吏员制度沿革做了一番粗线条的勾勒并简单分析了明代行政体系 中官吏胥的职任及区别对明代吏员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短的综述 第二章从吏员基本概况入手整理归纳了其名目选用制度迁转制度通 过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分析了明代吏员的社会流动从明初到明末吏员社 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处于低贱的官僚体系底层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 系统整个吏员阶层完全处于一种凝滞的状态吏员阶层的价值取向就会和官僚 系统主流价值取向相背离吏员阶层和官员阶层的整合也会出现问题这样整个 官僚系统内官员利益集团和吏员利益集团的关系必然不够融洽和均衡从而最终 导致明代官僚系统出现机能失调或功能障碍 第三章从吏员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声誉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吏员的社 会地位然后从吏员的权利与义务行为模式两方面探讨了吏员在在官僚政治体 制中的社会角色并进而初步剖析其群体心态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的复杂性造成 了其社会角色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吏员自身角色不清以及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 括吏员角色自身内部的冲突和吏员与官员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社会角色的失调妨碍和破坏了正常的行政运作程序吏员的群体心态总体表现为重利轻义在机构内而言以奴性为主在职责上言以循例为主在社会上言以阴狠为主 最后以此为基础从吏员与吏治吏员与行政效率吏员与官民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明代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归纳充分肯定了吏员在行政运作中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和一定的行政效率并对官员起到一定的制衡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地方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揭露了吏员对行政运作的巨大危害但吏员弊端是明代极端专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的衍生物明代政府自身是无法解决的 关键词明代吏员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心态行政运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古代的政治制度完整版

古代的政治制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 【课标要求】 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________建立,两种方式,影响深远?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________把一定的________和 ________,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 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及军事权)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演变: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6、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实质:按________亲疏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决贵族间在________、财产、________继承上的矛盾。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封建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