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

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

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

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

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二、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

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

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

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三、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和社会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4年全世界约有糖尿病人 1.94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

人数将增加到 3.66亿人。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特别快,

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特别是那些经济和生活水平发生剧变的国家,还有富裕国家中的贫

困民族,糖尿病的流行状况令人堪忧。我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之一,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估计全国糖尿病患者达到2000多万,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

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 4.6%上升到 6.4%、中小城市由 3.4%上升到 3.9%。

四、怎样早期发现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的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而典型症

状的出现,就有可能意味着病程长,病情较重了。尤其是2型糖尿病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发

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中老年、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有以

上情况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另外,当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是否与

糖尿病有关。1.常发生疖肿或毛囊炎等皮肤感染;2.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

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3.女性下身瘙痒,按阴道炎治疗效果不

佳;4.男性性功能障碍,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6.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

五、糖尿病的预防

众所周知,糖尿病与冠心病、肿瘤并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哪三级预防呢?一级预防:是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和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

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性的生活因素和环

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

原因是和人们的进食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

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不要到体重明

显增加时才采取措施。运动要成为生命的一个有机成分,养成终生习惯。运动不但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要杜绝和戒掉一切不良嗜好,要戒烟少饮酒。属于高危人群者,如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者,尤应

注意预防。二级预防:是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

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

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的手段,将血糖长

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不可满足一时的控制。空腹血糖宜在120毫克%以下,餐后血糖在170毫克%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

发现。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

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有学者把糖尿病的预防归纳为四个一点,即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勤动一点和放松一点。

多懂一点,就是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少

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

要少吃。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

就不至于过胖。放松一点,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

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

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六、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一部分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会长期保持糖耐量异常状态,另一部分患者会逐渐恢复正常,还有一部分会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我国每年有大约10%左右的糖耐量异常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之前称为“糖尿病前期”,虽然还不是糖尿病,但同样存在高血糖损害和慢性并发症逐渐发生的可能性。对这部分人群,在认真进行饮食管理与运动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调理,可以对血糖和血脂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50%的糖尿病的发生率。

2.治疗轻中度2型糖尿病临床上,时常可以见到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患者,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范围。

3.对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上,有些经过综合治疗后血糖

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对此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

清热利湿等对症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4.协助降低血糖,减少西药的剂量西药降糖的疗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为了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的西药剂量比较大,而长期大剂量地使用西药必

然给身体带来一定的损害。这时如果加用中药治疗,在方药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减少西药

的使用剂量,协助平稳降糖。

5.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见有肾病、眼底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医还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综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

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实验证实,西药加中药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并

发症的发生率。如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并发症发展;采用补益肝肾、舒筋通脉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神经病变症状。

七、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自己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水平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酶学、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范围从单纯降糖发展到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尽管新的口服降糖药不断涌现、胰岛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中医药综合疗法对于糖尿病及其

并发症的治疗,以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体质,减轻胰岛素抵抗状

态,调节糖脂代谢,增强糖自稳等优点,在轻型、中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占有一定优势,

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疗效显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中医学的相互渗

透,糖尿病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河南康复中心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对

“证”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辨证客观化”、“诊断定量化”、“证候规范化”等与客观指标的

关联体系,使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更高层次,从临床实践中筛选出一批疗效可靠的

方药,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走向世界,与世界医学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糖尿病宣传科普文章

给长期注射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个醒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因病史较长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或因肝肾功能受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必须长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也会带来许多烦恼,如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引起不适、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值忽高忽低等等。如果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会有效的避免这些烦恼。 1、注射针头的使用问题:在三级医院住院期间注射胰岛素,即使注射笔都是患者个人专用,一个注射针头也是只用一次,下次注射换新的,但绝大多数居家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朋友都是一个针头多次使用,一是节约开支,二是多用几次仍然好使,有的患者一个针头最长使用一个月也不感到钝,多数是使用3-7天。与胰岛素注射笔配套使用的这些针头都是进口货,价格降不下来,将来国内能够生产了我们才可能买到价格适宜的针头。注射胰岛素的针头很细且中空,针表面有一层膜,这层膜使得针体十分光滑,刺入皮肤的过程中几乎无阻碍,能有效的减轻疼痛,同时膜中还含有避免细菌滋生的成分,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罕见发生针眼感染,因此千万不要拿酒精棉球擦拭针体,这层膜被破坏后使用中对皮肤的保护措施就没有了,如果多次使用这样的针头就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的皮下硬结, 2、胰岛素的保存问题:即使长期注射胰岛素,一次不要购买太多,最多储备一个月的量,装入笔内的胰岛素很快就会使用因而不需要放入冰箱,放到床头即可(有的患者把笔放入冰箱,

注射时拿出来就用容易形成皮下硬结。正确的方法是提前半小时拿出来,变成室温后再注射),暂时用不着的几支胰岛素放冰箱冷藏室,千万不能放冷冻室,冷冻后再化开的胰岛素已经失效了 3、注射胰岛素一定要配合饮食、运动、血糖监测,才能收到有效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长期注射胰岛素但始终没有控制好血糖的患者并不是少数,一般注射胰岛素应在住院期间开始,专科医师用医嘱调节胰岛素剂量,配合饮食、运动指导,定时监测血糖,血糖数值理想后胰岛素量即确定,出院后患者按医师嘱咐自行注射,此时仍应坚持住院期间的饮食和运动量并定期监测血糖,每周测几次按医师嘱咐。以下常见的几种情况使出院后血糖数值立即变差:①只注射不监测血糖;②不能坚持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把医师嘱咐抛到脑后;③仅凭身体感觉在没有咨询医师的情况下随便自己调整胰岛素剂量;④血糖升高了就增加胰岛素剂量,致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同时血糖越来越高,但又三天两头出现低血糖,终因出现高血糖并发症或低血糖急诊入院。 在我们确定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就应明白使用胰岛素期间还要做好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的思想准备,否则虽然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但使用不当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 二、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三、怎样早期发现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的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而典型症状的出现,就有可能意味着病程长,病情较重了。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中老年、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有以上情况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另外,当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1.常发生疖肿或毛囊炎等皮肤感染;2.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3.女性下身瘙痒,按阴道炎治疗效果不佳;4.男性性功能障碍,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6.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 四、糖尿病的预防 有学者把糖尿病的预防归纳为四个一点,即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勤动一点和放松一点。多懂一点,就是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放松一点,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连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糖尿病科普知识、

糖尿病科普知识 背景 ●中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中国已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30~45岁的“事业型”人士发病率最快。 ●更让人忧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成了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成因 人体靠葡萄糖才能正常运转 ●如果人体是一辆汽车,那么推动它前进的“汽油”就是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 ●葡萄糖是所有哺乳动物的重要生命能源。 ●我们常吃的米饭、面条、面包、水果、蔬菜等都能产生不同量的葡萄糖,通过一、两个 小时的消化转化为血糖,然后转运到血液里,“人体汽车”这样就加满了“油”,可以不停地前进。 饮食结构导致血糖上升、超标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多样化、丰富化,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精, “油箱”里的“油”天天都加得满满的,而且时不时超过了限度。 胰岛素分泌缺乏,形成1型糖尿病 ●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胰岛素就开始天天加班,每顿饭后就去“油箱”窜门,经常带 着“汽油”出去玩,夜不归宿。 ●如果天天加班,胰岛素累倒了,或者出门玩时发生意外了,胰岛素同志工伤了,或者光 荣了,从此没人到“油箱”窜门了,这就是1型糖尿病。 注:胰岛素是人体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糖尿病分类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在糖尿病患者 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妊娠糖尿病及其它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易发人群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比如病毒感染、精神应激、不良生活习 惯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2009(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的科普宣传知识

糖尿病的科普宣传知识 一、2型糖尿病患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往常在糖尿病后期,患者才使用胰岛素。当2型糖尿病被确认为是由于胰岛?细胞逐渐衰竭而导致胰岛素缺失和高血糖症的一种病症后,如何保护胰岛?细胞便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近年,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中,最大改进是建议患者被确认为高血糖,就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早期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二、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40%糖尿病发生 近年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10秒钟就有1人发生糖尿病相关死亡,每30秒钟就有1人因糖尿病坏疽下肢被截断。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专业教育与生活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已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普遍缺乏专业教育与生活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没有减少高危因素,不懂得如何有效控制血糖。大量科学研究证实,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预防减少40%以上的糖尿病发生。来自临床、营养等多学科的中日专家共同呼吁,重视糖尿病防治,加强糖尿病患者科学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该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三、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糖尿病与足护理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足护理。世界卫生组织(WHO)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旨在提醒人们重视糖尿病足的严重性和临床研究,阻断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和蔓延,减轻因糖尿病足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世界卫

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2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有15%病人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四大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的与局部神经病变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的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足的发生几乎均有缺血、神经病变、感染三个主要因素协同作用引起。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皮肤坏死的最终原因是微循环功能障碍。糖尿病足的发生多见于以下情况: (1)缺血:肢体动脉硬化后,引起缺血,血流不畅,发生大小血管栓赛,局部组织血流受阻,以致发生本病。 (2)神经病变:发生血管改变的同时,伴有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血管运动,使局部抵抗力减低,知觉障碍易致外伤发生感染。 (3)感染:某些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胼胝或鸡眼处理不当、袜子缝线的摩擦、皮肤外伤等,均能造成感染。虽然感染不是糖尿病足的唯一发生因素,却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继续演变,使糖尿病足损害进一步加重。 糖尿病足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表现在1、糖尿病足导致病人因截肢而致残。2、糖尿病截肢预后不良。糖尿病因损害机体对感染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足部容易发生感染,并因局部感染引起骨髓炎及败血症,危害人的生命。3、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所带来的医疗费用是巨大的,国内部分综合医院糖尿病内分泌科报告,糖尿病足患者占门诊患者的2%,糖尿病足住院患者的8%-12%,足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在万元以上。 四、腿脚酸痛并非都是正常现象

糖尿病科普文章

30岁的小李在两年前体检时就被查出血糖偏高,但由于不重视,从未就医,且平时爱喝碳酸饮料,不喜欢运动,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身高175cm的他体重达到了80kg。终于在不久前由于乏力、恶心,差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送到急诊抢救室,一查血糖,自己都吓了一跳,血糖高的连血糖仪都测不出了,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目前经过住院治疗并经过医生的指导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糖尿病已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的一大顽疾,随着全球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数量在不断地攀高,截止到2010年3月,我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积极治疗固然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更全面的了解这一疾病,并积极的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有效的防控糖尿病的根本。我国的大庆研究、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和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均已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能有效延缓糖耐量受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从而使这些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降低40%~50%。 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就是吃得太多活动太少。小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改变生活方式首先要控制饮食。第一,饮食的量要合理,这是最重要的,不能没有节制吃很多东西。吃七成饱是最健康的,从理论上讲,七成饱完全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具体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用简易公式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再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要总热量。对于中等体力劳动、不是太胖的人,每公斤体重每天能消耗25-30千卡的热量。第二,饮食结构合理,能量50-55%应来源于主食,20-30%来源于蛋白质,10-20%来源于脂肪。提倡粗粮,同时低脂、低盐饮食,日常膳食中适当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带叶蔬菜、豆芽、海带、菌藻类、杂豆类等(燕麦片尤其推荐糖尿病患者选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部分微量元素,也是糖尿病健康饮食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少喝或者不喝甜饮料以及稀饭或汤水类食物,因为服用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造成血糖波动太大。另外,一些坚果类如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如果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时,饮食上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取,并且要注意食用优质动物性蛋白为主,如肉类、蛋、奶类。 运动也是非常好的预防糖尿病和治疗糖尿病的方式,其种类以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等非剧烈或非对抗性运动为主,每天20-45分钟,每周至少3次以上。但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尽量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宜选择在餐后1/2~1小时参加运动,此时血糖较高,且不易发生低血糖。 对糖尿病的管理倡导“五驾马车”式的治疗方案,从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及糖尿病教育的五个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另外一个主要由患者独立完成的就是血糖监测。刚刚提到的患者小李就是由于血糖从未监测,导致血糖太高,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才来就医。血糖监测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降糖治疗方案,同时反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这里先说几个概念: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 2)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 3)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早、中、晚餐后两小时测定的血糖;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尽可能控制达标,要求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在4.4~8.0mmol/L,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血糖的控制水平可能也有所不同,病人有必要随时向专科医生进行咨询,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血糖的适当范围。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低血糖,制定的血糖标准可略高一点。糖尿病孕妇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血糖要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糖尿病科普文章

30 岁的小李在两年前体检时就被查出血糖偏高,但由于不重视,从未就医,且平时爱喝碳酸饮料,不喜欢运动,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身高175cm的他体重达到了80kg。终 于在不久前由于乏力、恶心,差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送到急诊抢救室,一查血糖,自己都吓了一跳,血糖高的连血糖仪都测不出了,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目前经过住院治疗并经过医生的指导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糖尿病已被认为是21 世纪人类的一大顽疾,随着全球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数量在不断地攀高,截止到2010年3月,我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积极治疗固然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更全面的了解这一疾病,并积极的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有效的防控糖尿病的根本。我国的大庆研究、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和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均已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 能有效延缓糖耐量受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从而使这些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降低40%~50%。 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就是吃得太多活动太少。小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改变生活方式首先要控制饮食。第一,饮食的量要合理,这是最重要的,不能没有节制吃很多东西。吃七成饱是最健康的,从理论上讲,七成饱完全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具体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用简易公式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再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要总热量。对于中等体力劳动、不是太胖的人,每公斤体重每天能消耗25-30 千卡的热量。第二,饮食结构合理,能量50-55%应来源于主食, 20-30%来源于蛋白质,10-20%来源于脂肪。提倡粗粮,同时低脂、低盐饮食,日常膳食中适当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带叶蔬菜、豆芽、海带、菌藻类、杂豆类等(燕麦片尤其推荐糖尿病患者选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部分微量元素,也是糖尿病健康饮食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少喝或者不喝甜饮料以及稀饭或汤水类食物,因为服用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造成血糖波动太大。另外,一些坚果类如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如果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时,饮食上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取,并且要注意食用优质动物性蛋白为主,如肉类、蛋、奶类。 运动也是非常好的预防糖尿病和治疗糖尿病的方式,其种类以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等非剧烈或非对抗性运动为主,每天20-45 分钟,每周至少 3 次以上。但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尽量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宜选择在餐后1/2?1小时参加运动,此时血糖较高,且不易发生低血糖。 对糖尿病的管理倡导“五驾马车”式的治疗方案,从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及糖尿病教育的五个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另外一个主要由患者独立完成的就是血糖监测。刚刚提到的患者小李就是由于血糖从未监测,导致血糖太高,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才来就医。血糖监测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降糖治疗方案,同时反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这里先说几个概念: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 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 2)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 3)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早、中、晚餐后两小时测定的血糖;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尽可能控制达标,要求空腹血糖在 4.4?6.1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在4.4?8.0mmol/L ,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血糖的控制水平可能也有所不同,病人有必要随时向专科医生进行咨询,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血糖的适当范围。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低血糖,制定的血糖标准可略高一点。糖尿病孕妇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血糖要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自我血糖监测简单、方便,但它采用毛细血管血,要比静脉血低15%左右,故只能作为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小结

糖尿病的防治知识讲座小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悄悄的潜入,成为危害健康的阴影,糖尿病的科普知识,诊断治疗方法及日常生活保健与我们平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因而身患糖尿病多时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耽误了治疗时间。 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村卫生所于2017年10月2日我村为广大百姓上了一堂名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讲座。通过讲座向群众们宣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还特别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仔细解释了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身体中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腺功能完全丧失以及不能适当地利用胰岛素所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但是,有50 %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无任何明显的症状。此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外,糖尿病还有一些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不典型症状需要给予注意。另外还特别向糖尿病患者提出了需要要注意几点:一、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测定血糖;二、坚持吃药,不能断断续续;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四、多做运动,保持新陈代谢畅通。五、更改糖尿病药物的剂量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少剂量,严防低血糖或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通过开展了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对普及与掌握糖尿病预防知识,起到了早预防,早治疗的作用。糖尿病的患者们听了今天的讲座后,个个受益匪浅,大家都说,今天的讲座对我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很大帮助。为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确保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良好的心态,我们会定期进行类似的讲座活动,将更多有益的知识传播给村民。 **卫生所 2017年10月2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31619 7B83 箃34745 87B9 螹Mo22689 58A1 墡T @=24560 5FF0 忰24113 5E31 帱20095 4E7F 乿7?p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