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乳痈 TCD 编码:BWR020

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 ICD-10 编码:N61 01

【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

1.郁滞期: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2.成脓期: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皮肤红肿焮热,局部疼痛明显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伴高热不退,头痛,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此时肿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应指感,查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3.溃后期:急性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溃后脓出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脓腔部位较深,或有多个脓腔,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而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若久治不愈,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自疮口溢出,则成乳漏,收口缓慢,至断奶后方能收口。

(三)证候诊断

1.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3.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1.辨证论治:

(1)气滞热壅(郁滞期)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组成:全瓜蒌15g、牛蒡子12g、柴胡12g、赤芍12g、蒲公英15g、橘叶15g、青皮10g、丝瓜络10g、鹿角霜15g。

加减用药:乳汁壅滞结块明显者加漏芦、留行子、路路通;乳汁过多需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麦芽;热甚者加生石膏、生地;气郁者加金铃子、合欢皮、炒枳壳;新产妇瘀露未净者加当归,川芎、益母草。

(2)热毒炽盛(成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组成:全瓜蒌15g、炮山甲(先煎)15g、皂角刺12g、赤芍12g、当归12g、黄芪12g、牛蒡子10g、连翘10g、蒲公英15g、丝瓜络10g、柴胡10g、甘草9g。

(3)正虚毒恋(溃后期)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组成: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炮山甲(先煎)10g、皂角刺10g、蒲公英12g、白芷10g、甘草10g。

2.常用口服中成药

(1)炎立消胶囊:每次3片,每日3次。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性乳腺炎等感染性疾病。

(2)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乳痈肿痛。

(3)夏枯草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症。

(4)新癀片:一次2~4片,一日3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二)外治法

1.郁滞期:

(1)中药外敷法: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患处;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中药熏洗热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蒲公英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或用蒲公英煎汤沾湿毛巾趁热外敷于乳房或患处等中药塌渍治疗。

2.成脓期:宜切开排脓。在乳房部切口宜循乳络方向呈放射状,在乳晕部宜在乳晕旁作弧形切口,以免损伤乳络而形成乳漏;切口位置宜取低位,以免袋脓。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术:

脓肿形成时,在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后,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穿刺抽脓,采用注射器针筒抽吸脓液。

3.溃后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流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脓腔较大,或切开创口渗血较多时,可用红油膏纱布填塞脓腔,1—2天后改用药线引流。

4.传囊若红肿疼痛按初起处理。若局部已成脓应指,宜再作一辅助切口或拖线引流。

5.垫棉法可用于袋脓或乳汁从疮口溢出者。袋脓者垫在脓腔下方;乳汁溢出者宜垫棉加绑缚,束紧患侧乳房。

6.乳头皲裂处理

(1)复方白芷洗药外洗

白芷12g、苦参12g、硼砂9g、石菖蒲12g、双花15g、公英15g、甘草6g 水煎外洗;

(2)麻油、蛋黄油外涂。

二、技术疗法

(一)手法治疗

1.手法1: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

太冲,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部周围作轻摩,揉法5分钟,再用两手的四指托住乳房,两手的拇指在肿块上交替抹推数次,方向从肿块上方开始,向下到乳头,最后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肿块,由上向下到乳头。根据患者忍受程度,渐渐增强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数遍,尽可能疏通为主,同时可辅以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足三里穴,拿肩井,点按内关、合谷、梁丘、太冲穴约5-10分钟。

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2.手法2: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为度。可配合刮痧疗法、真空罐疗法排乳。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3.针刺疗法:

治法:疏肝和胃,清热散结。

主穴:肩井、期门、足三里、膻中、内关、乳根、少泽。

配穴:肝郁甚者加太冲;胃热甚者加内庭;发热者加曲池;火毒甚者加厉兑、大敦。

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4. 火针疗法

取阿是穴(乳房肿块处),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粗火针,将火针烧红烧透,速刺阿是穴。不留针。深度3-5分。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3次,5次为一疗程。

5. 乳头皲裂乳腺导管开口被上皮覆盖形成“白泡”者,可乳头局部消毒,

以无菌探针刺破“白泡”推拿排乳。

6.灸法

功效:温通活血,化瘀散结,治疗慢性炎性肿块,促使其消散。

取大小合适姜片、或葱白适量洗净后捣如糊膏状,敷于患处,厚约0.2厘米。然后点燃艾条悬灸,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治1~2次,3次为一疗程。

(二)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症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时,需实施手术切开引流。

2.手术方式

(1)乳腺内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口呈放射状,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以得到最佳引流而不致袋脓。

(2)乳晕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沿乳晕与皮肤的交界线、于波动感最明显处作弧形切口,避免伤及乳头下的大导管。

(3)乳腺后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前应再次穿刺以确定部位和深度,切口应选择疼痛最剧,炎性水肿最明显及脓腔的最低位,一般距乳房下反折部1-2cm 处弧形切开后进入脓腔。

三、术后处理

术后换药:

有坏死组织或者脓液较多时应用大黄油纱(自制药);

有少量坏死组织换药时应用创伤膏(自制药);

无坏死组织换药时应用生肌玉红膏。

四、术后并发症处理

垫棉法可用于袋脓或乳汁从疮口溢出者。袋脓者垫在脓腔下方;乳汁溢出者宜垫棉加绑缚,束紧患侧乳房。

五、护理调摄

1.常规护理:负责入院介绍、入院评估、健康宣教。

2.心理护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和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脂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4.外治疗法护理:患乳外敷中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过敏、浸渍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健康教育: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并及早纠正乳头内陷;培养良好的哺乳习惯,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后排空乳汁,防止淤积。

【疗效评定】

(一)评价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

综合疗效评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3.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积分疗效判定

治愈:疗效指数≥90%。

显效:疗效指数70%~89%。

有效:疗效指数30%~69%。

无效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

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难点分析】

1.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2.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或妄加挤压,以致毒邪扩散,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

3.应积极探求中药协定方剂,以方便临床应用。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十个有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偏方

十个有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偏方 急性乳腺炎是女性很常见的乳腺疾病,而用中药治疗比西药更有效,且治疗更彻底,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下一些比较有效且管用的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偏方,仅供参考。 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偏方 1、青皮、陈皮、麦芽各12克,蒲公英60克,乳香、没药各9克,水煎服。适用于急性乳腺炎肝郁证。 2、橘皮30克,甘草6可,煎汤服。可以舒气止痛,适用于急性乳腺炎,对于急性乳腺炎初起者更有奇效。2-3次/天。 3、鹿角霜、路路通、牛蒡子、乳香20克,赤芍、王不留行各15克,地丁、蒲公英 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早期乳腺炎。 4、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连翘、漏芦、赤芍各12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青皮10克,通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7天。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气血壅结证。 5、生黄芪、金银花各15克,党参、白术、当归、陈皮、赤芍、白芍、元参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溃破。 &芙蓉花(叶)适量,加入一些鸡蛋白,共捣烂敷于患处,中间留一个小孔。立时可以止痛,次日就能消肿。适用于急性乳腺炎。 7、绿豆面(炒)50克,川黄连、雄黄各5応大黄15応鸡蛋清适量,川黄连、大黄共为细末,同绿豆面、雄黄混合一块,用蛋清调匀,成膏样摊于纱布上,根据患部大小,用膏贴。适用于急性乳腺炎。 8、青皮、橘叶、穿山甲、王不留行、赤芍、漏芦各9克,瓜蒌12克,忍冬藤15応水煎服。适用于早期乳腺炎。 9、瓜蒌9克,黄酒适量,瓜萎焙焦研末,黄酒冲服。可疏肝清胃,通乳散结。适用于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型乳痛,症见乳房硬结,胀痛。1次/天。 10、硫酸镁100克,桃仁泥20克,穿山甲粉25克,薄荷油3克,上述加凡士林100 克调匀后即成。取此膏125克,在纱布上摊平涂成直径8厘米的圆形,敷于患乳上,包扎并用胶,适用于急性乳腺炎。

院感诊断标准

东昌府区中医医院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院感科印制 二零一五年五月

目录 呼吸系统 (1) 一、上呼吸道感染 (1) 二、下呼吸道感染 (2) 三、胸膜腔感染 (3) 心血管系统 (3) 一、侵犯心脏瓣膜的心内膜炎 (3) 二、心肌炎或心包炎 (4) 血液系统 (4) 一、血管相关性感染 (4) 二、脓毒症 (5) 三、输血相关感染 (6) 腹部和消化系统 (7) 一、感染性腹泻 (7) 二、胃肠道感染 (7) 三、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7) 四、病毒性肝炎 (8) 五、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8) 六、腹水感染 (9) 中枢神经系统 (9) 一、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 (9) 二、颅内脓肿 (10) 三、椎管内感染 (11) 泌尿系统 (11) 手术部位 (12)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12)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13)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3) 皮肤和软组织 (14) 一、皮肤感染 (14) 二、软组织感染 (14) 三、褥疮感染 (14) 四、烧伤感染 (15) 五、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15) 六、脐炎 (15) 七、婴儿脓疱病 (16) 骨、关节 (16) 一、关节和关节囊感染 (16) 二、骨髓炎 (16) 三、椎间盘感染 (17) 生殖道 (17) 一、外阴切口感染 (17) 二、阴道穹隆部感染 (18) 三、急性盆腔炎 (18) 四、子宫内膜炎 (18) 五、男女性生殖道的其它感染 (18) 口腔 (19) 其它部位………………………………….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或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 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 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急性乳腺炎

乳腺炎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需住院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哺乳期女性,可由乳头破损或皮肤损伤引起; 2.早期乳房出现胀肿、疼痛、肿块,处理不及时乳房疼痛加剧,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伴畏寒发热。后期肿块部位可出现搏动感。血常规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3.彩超提示,穿刺抽出脓液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保持乳汁通畅,手法排乳或吸奶器; 2.停止哺乳:炒麦芽等; 3.全身使用抗生素; 4.中医中药治疗; 5.局部外敷:33%硫酸镁、鱼石脂软膏或紫色消肿膏等; 6.脓肿形成后,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 (四)标准住院日为4-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91急性乳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心电图、胸片;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术中引流:纱条引流。 (九)术后住院恢复3-7天。 1.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用头孢类或细菌培养敏感类抗生素,用药时间至体温正常后3天。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引流通畅、脓腔消失、敷料干燥可门诊换药;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 案(2009 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 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或MR 检查。 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 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 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克、陈皮6 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 (2)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1)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取穴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宜清热化痰醒脑之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决明子等。可选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1)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取穴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急性乳腺炎病人的护理

模块六泌尿生殖系统病人的护理 任务十急性乳腺炎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尿路感染常见病原体? 答:大肠杆菌 2.尿路感染最常见感染途径? 答:上行感染 3.尿路感染首选辅助检查? 答:尿细菌学培养 【新课导入】 【案例】 陈女士,27岁,哺乳期。左乳房红肿、疼痛2天,体温39.6℃。体格检查:左乳房外上象限可见2.5cm×3cm×2.5cm红肿区,表皮温度高,有明显压痛。 临床诊断为:急性乳腺炎 思考: 1. 请说出预防本病发病的关键。 2. 如何防止乳汁淤积?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 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急性乳腺炎病人进行引流术后护理的能力;具备为急性乳腺炎病人正确降温的能力;具备为急性乳腺炎病人进行乳房按摩、局部热敷的能力。 2.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急性乳腺炎主要病因、典型临床表现、相应辅助检查及护理措施。 3. 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急性乳腺炎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讲解】 一、定义(图片)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产后3~4周,病人多是产后哺乳的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少数为链球菌感染。 二、病因与病理 (一)病因 1.乳汁淤积当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凹陷),妨碍正常哺乳,或乳汁过多、婴儿吸乳过少、乳管不通畅等导致不能完全排空乳汁等,出现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

2.细菌入侵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细菌也可直接入侵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如婴儿患口腔炎或口含乳头睡眠所致。 (二)病理 急性乳房炎可同时存在数个炎性病灶而先后形成多个脓肿,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脓肿可自行向外溃破,深部脓肿也可向深部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 三、临床表现(图片) 1. 早期 急性乳腺炎在开始时患者乳房胀满,疼痛,哺乳时更甚、乳汁分泌不畅,乳房肿块或有或无,皮肤微红或不红,或伴有全身不适,食欲欠佳,胸闷烦躁等。 2. 化脓期 局部乳房变硬,肿块逐渐增大,此时可伴高烧、寒战、全身无力、大便干燥、脉搏加快、同侧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常可在4-5日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跳痛,局部皮肤红肿透亮,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若为乳房深部脓肿,可出现全乳房肿胀,疼痛,高热,但局部皮肤红肿及波动不明显,有时一个乳房内可同时或先后存在数个脓腔。 3. 溃后期 浅表的脓肿常可穿破皮肤,形成溃烂或乳汁自创口处溢出而形成乳漏。较深部的脓肿,可穿向乳房和胸大肌间的脂肪,形成乳房后位脓肿,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败血症。 四、辅助检查(小先生)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比例增加。并发脓毒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 1.5×1010/L,中性粒细胞常达80%以上。 2. 诊断性穿刺:在乳房肿块波动最明显的部位或压痛最明显的区域穿刺,抽出脓液表示脓肿形成。 3. 细菌学检查 (1)脓液涂片:抽取脓液行涂片检查,一般可见革兰阳性球菌,亦可行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以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 (2)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 (3)血液细菌培养:急性乳腺炎并发脓毒败血症时一般应隔天1次,抽血做细菌培养,直到阴性为止。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预计发生寒战、高热前,可提高阳性率。对临床表现极似菌血症而血液培养多次阴性者,应考虑厌氧菌感染的可能,可抽血做厌氧菌培养。 五、治疗原则(图片)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如何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如何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乳腺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多发于女性哺乳期。一般来说,得了乳腺炎,如果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可以继续哺乳,但如果严重的话,就要终止哺乳了。 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之生活调理 治疗乳腺炎要注意清洁,早期注意休息,暂停患者乳房哺乳,清洁乳头、乳晕,促使乳汁排出(用吸乳器或吸吮),凡需切开引流者应终止哺乳。这是治疗乳腺炎的首要前提。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之用药方法 1、使用回乳药:停止患侧哺乳,以吸乳器吸出乳汁。可适当使用回乳药,口服乙烯雌酚一次l毫克,一日3次,或溴隐亭一次 2、5毫克,一日3次。 2、抗生素:全身应用抗生素。为防治严重感染及败血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选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3、中药治疗:清热解毒剂。早期乳腺炎的治疗,初起阶段主要表现为乳汁淤积,热毒内盛,其治疗原则为解毒清热、通乳消肿。 4、内服药:可服瓜蒌牛蒡汤(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栀子、金银花、柴胡、连翘、穿山甲漏芦、气郁加橘叶、川子)。肿胀痛者加乳香、没药、赤勺。 5、热敷,局部热敷,或用鲜蒲公英、银花叶各60克洗净加醋或酒少许,捣烂外敷。用宽布带或乳罩托起乳房。 6、封闭:0、25%普鲁卡因60一80毫升乳腺封闭,可减轻炎症。选用广谱抗生素口服或静滴。并可用青霉素100万单位溶于20毫升生理盐水中,注射于炎症肿块周围。 7、排脓:已形成脓肿,应切开排脓。切口应与乳头成放射方向,避开乳晕。乳腺后脓肿或乳房下侧深部脓肿,可在乳房下胸乳折处作弧形切口。 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之饮食 1、豆豉粥治急性乳腺炎【功效】祛风,清热,解毒。适用于乳腺炎初起、局部红肿热痛,而脓尚未成者。

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心得(精)

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心得(1) 【摘要】乳房疾病是妇女常见病,包括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目的讨论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心得。方 法配合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对急性乳腺炎患者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并提供心理支持。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护理 乳房疾病是妇女常见病,包括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 女性乳房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胸大肌浅表、前胸第2~6肋骨水平浅筋膜的浅、深层之间。乳头位于乳房中心,周围色素沉着区为乳晕。乳房的外上方形成腋部,向腋窝呈角状延伸。 乳房腺体有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分成若干腺小叶,后者由许多腺泡组成;每个腺叶有各自汇总的导管(大乳管),呈放射状向乳晕集中,开口于乳头。大乳管靠近开口的1/3段略为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乳房的腺叶、腺小叶和腺泡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之间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皮肤及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起支持、固定乳房的作用。 (一)概述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几乎所有病人都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产后3~4周更为常见。乳腺炎初期,乳房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炎性病灶,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浅表脓肿可自行向外破溃;深部脓肿除缓慢向外穿致破溃外,也可以向内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病人进行婴儿喂养姿势是否正确,询问哺乳期病人乳汁分泌情况、婴儿吸吮乳汁的情况等。查看病人乳头是否发育不良。了解病人掌握哺乳期卫生和预防乳腺炎的知识程度。 2.临床表现发病初期乳房胀痛,局部红肿、发热。常伴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局部表现可有个体差异,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局部症状可被掩盖。一般起初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数天后形成脓肿,脓肿可破溃向体外排出脓汁,深部脓肿可穿至乳房与胸肌的疏松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病人可出现寒战、发热、脉率加快,并发败血症。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脓腔的大小和部位。 (3)脓肿穿刺:深部脓肿可穿刺确诊。穿刺选择在压痛明显、硬块中间质地较软、距体表最近处穿刺,吸出脓汁即可确诊。 4.治疗原则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时不宜手术,但脓肿形成后仍以抗生素治疗,则可致更多的乳腺组织受破坏。应在压痛最明显的炎症区进行穿刺,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要及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乳痈 TCD 编码:BWR020 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 ICD-10 编码:N61 01 【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研究诊治新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5), 817-82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8445146.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018445146.html,/10.12677/acm.2020.105125 New Research Progress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Kaidi Zhang, Yong Yang, Yonggao Wang Department of Breast and Thyroid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of Lanling, Linyi Shandong Received: May 1st, 2020; accepted: May 13th, 2020; published: May 20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reviewing with literature, we retrieved 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non-puerperal mastitis in China and foreign. Result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linical studies on non-puerperal mastitis.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speculations on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there are many attempts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divergent views on this type of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For the non-puerperal mastitis, we hav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it, and also have no standardized and unified treatment. Therefore, we need further research on it. Keywords Mastitis, Non-Puerperal Period, New Progress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研究诊治新进展 张开蒂,杨勇,王永高 兰陵县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山东临沂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20日 摘要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临床研究及诊治进展。方法:应用文献复习的方法,检索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外临床研究文献并作综述。结果:目前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众多,中外学者对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5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12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 (1)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女性。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大多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渣样分泌物。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分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瘘管期。初起肿块位于乳晕部,常可发生红肿疼痛,约7~10天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杂粉渣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溃破,形成瘘管,常与输乳孔相通。若反复发作,可形成疤痕,残留僵块,乳头凹陷更明显。红肿化脓时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程度一般较轻。 (2)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 ②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B超在病灶处见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内见增强光点,如有多处低回声可互相连通。 ③病理学检查:乳腺病理学检查可见多种细胞混杂,以浆细胞为多,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2016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结核和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基础上做出诊断。 (1)临床表现: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该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2)辅助检查 ①推荐检查项目 对所有疑似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乳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红,苔黄腻。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肿胀 1.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 2.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 2.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2.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急性乳腺炎诊疗常规

急性乳腺炎诊疗常规 急性乳腺炎和乳房脓肿 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入侵引起的急性乳腺炎症,多见于初产妇产后哺乳初期,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为乳腺发炎部位皮肤发红、肿块、皮肤温度升高、乳房胀痛,伴有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如处理不当可发展为乳房脓肿。 【病史釆集】 1产后喂养方式及哺乳习惯,有无乳头破损或乳汁排出不畅。 2乳房肿块出现时间,疼痛性质,有无波动感,局部曾做过何种处理。 3是否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 【体格检查】 1早期乳房肿块较硬,边界不清,压痛,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2脓肿形成后肿块中央变软,有波动感,后期可有皮肤溃破。 3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乳房B超。 3肿块穿刺抽液。 4全身症状重者做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诊断】 1哺乳期乳头有破损、乳汁排出不惕。 2乳房肿块。 3后期肿块有波动感或溃破。 4起病急,局部有红、肿、热、痛。

5腋下淋巴结肿大。 6伴有畏寒、发热。 7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8 B超探测肿块有液性暗区。 9穿刺抽出脓液或脓性乳汁。 【鉴别诊断】 1炎性乳腺癌。 2乳汁淤积囊肿。 3浆细胞性乳腺炎。 4乳房结核病。 【治疗原则】 1乳房脓肿形成之前: (1)炎症初期可继续哺乳。 <2)用吸奶器或用手按摩协助排空乳汁。(3)冷敷:适用于起病24小时内。 (4)热敷或理疗:适用于起病24小时后。(5)使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2乳房脓肿形成之后: <1)患侧乳房停止哺乳。 (2)如患者不想继续哺乳可用回奶药。 <3)局麻下行切升排脓引流术,引流要通畅。<4)继续使用抗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