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学概论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docx

美育学概论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docx
美育学概论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docx

美育学历史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提出创立专门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学科。1793年,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形式写成了《美育书简》,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是最早全面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

在中国,从周代开始就产生了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周成王有所谓“文武俱行,威德乃成”的思想,东周出现了“六艺”教育,包含了如今所说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因素,其中'‘乐和书”不同程度的包含着美育思想。荀子明确指出了乐教的作用:''夫声乐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从历史上看,重视审美的教化功能、情感泄导功能和怡情养性功能,把艺术活动与生活的乐趣、人生境界的升华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教育内容中应包含文艺的修养等等,是我国古代的人文传统。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与灿烂辉煌的古典艺术创造相适应,美育是当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美育有过较深刻的论述,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重要命题。

现代意义上的美育理论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后才形成的。18世纪以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发展迅速,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力量, 社会分工细化,劳动和教育也专门化。因此,人的某些理智潜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人的生存方式更多的受理性规范的支配。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整体,单方面的理性教育和理性发展必然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分裂。现代美育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和活泼的原创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个体在感知、情感、想象、无意识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美育学理论的价值基点。

我国美育学现状:

“美育"(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在20世纪初从西语中译出,并从席勒的美育理论一起一起被译到我国的。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1906年)、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1917年)等论文,都把美育界定为情感的教育,并且把美育与德、智、体一起作为全面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强调美育对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前后不少学者论述美育的性质和功能时, 特别强调其陶冶性情和道德内华的意义。

美,狭义即“优美",广义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蔡元培指出:“优美”的教育能使人超越利害关系,而且“崇宏之美” 能破“利害得丧之见”,“悲剧之美”能破“吾人贪恋幸福之思想","滑稽之美”有讽刺作用等,蔡元培还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儿童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审美形态的教育,此外,蔡元培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方法,开启了我国美育方法论的先河。综上所述,20世纪前半期我国美育理论研究显示了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实践精神,虽无大部头的美育专著,但对美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形态、范围、方法都有所涉及。形成了以美育功能为主干的美育理论框架。

建国以后,从80年代开始,美育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建国前相比,有如下特点:1、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着力阐述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方面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些论者还把美育的倡导和研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强调美育在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方面所能起的作用。2、美育理论趋于系统化,出现了一批概述美育基本理论的著作。这些著作各有特色,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以美育本体论、美育功能论、美育过程论、美育实施论、美育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构成美育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体论:美育的性质和特征从不同角度的到阐发,其中美育是''情感教育”或''审美情感教育”的界说比较普遍。功能论从两个方面展开(特殊功能:体现在促进人的审美发展方面;一般功能:体现在对道德发展、智力发展、体质发展等的促进作用上)。过程论主要阐述美育的手段、途径和美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论主要从美育材料的范围和美育实施范围展开,前者包括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后者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方法论探讨美育活动的方法论原则。综上,使我国的美育理论向深、广两个纬度伸展,并形成了偏重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培养、偏重美育与德育相联系的民族特色。3、各类专题研究的兴起不仅把美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强化了理论的应用性。4、拓宽了美育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不足之处如下:对美育的审美育人特征、特殊规律、特殊任务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欠深度,美育理论与我国当前的美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是美育基础理论的难题之一,注重美育和德育的联系是我国美育理论和实践的传统和特色。从理论上讲,两者确实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提高人格素质、滋养高尚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两者有殊途同归、互助互补之功;另一方面,又有差异, 把美育简单的归属于德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或德育的手段,就势必忽视美育本身不可替代的审美育人的特殊性,影响对美育的特殊规律、任务、方法的深入探索。

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最具操作性的方面。我国对艺术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体现为:1、对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不足,对于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质、艺术教育过程中如何贯彻美育原则以使之发挥应有的美育效果、艺术教育的美育任务和方法研究不深入。2、对各类艺术教育的分类研究也不够,特别是对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影视的美育功能、任务、规律和方法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3、对艺术教育所应达到的美育目标研究不够。

美育理论既有思想性、又具实践性。美育最直接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具体地说,审美发展主要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美育学的对象、范围、特点:

对象和范围:对象就是美育的性质、功能、任务、方法、途径以及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和教育者的审美修养等。涵盖了美育学的整个过程和范围,探讨其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育学的学科立足点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学形态,美育学特殊的性质和规律。特殊性:美育是从感性、情感的层面对人进行教育, 通过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规律性:美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客观性原则。因此,探讨美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是美育学的理论核心。

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1. 人文性: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围绕人这个中心,贯彻对人的成长和培养的关切,体现以人性完善为内在目的地精神态度。美育学重视把美育活动看作是一个以优秀的人文传统影响、熏陶、滋养、陶冶学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美育所采用的审美材料是以人性、人情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体现为一种人文化了的人际关系。因此美育活动也可看作是人与人之问的心灵对话、理解、融和的过程,这是美育活动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即美育是人文教育。

2. 应用性:指本学科对美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美育学的人文性和应用性是不矛盾的:美育是与育人的实践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每次活动或人与环境的交往之中,因此,只有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还应探讨实现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过程。另一方面,美育学应用性又受人文性的指引和规范。可以描述为:人文性是脑,应用性是手。]

3. 边缘性:是跨越了多学科边界的意思。

美育学的科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逻辑规定有二:

其一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关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实现。历史规定:人的潜能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无限的;而人的发展又总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故人的全面发展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

2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人格的内在要素之一,其最终价值就在于它的人生价值。把审美当作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点。

3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美育的性质

第一节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

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美育与感性:美育的本来含义是感性、情感的教育。美育是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塑造僂康人格,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推动社会、文化健康的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美育的这种特性又具体的体现在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两个方面。感性泄导是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文明、健康的途径中释敖感性,使他得到自由。感性升华是将人的感性从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兽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学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的水平,只有在这种提升的基础上,人性才能放射出光芒。

感性教育的意义

1、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性分裂已经编辑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

2、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还造成另一个严重的恶果,这就是,一旦理性的控制减弱,感性获得宽松的表现空间时,由于感性不能正確地抒发和表现自己,它就很容易出现蜕化、物化的倾向,陷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中,仅仅有感性的解放和宣泄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感性的升华,也就是要有审美教育。

3、趣味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4、所谓“趣味教育”,就是指针对人的趣味所作的引导工作,即将人的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趣味与人生有很重要的关联。趣味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评价。好的趣味能使人对生活产生幸福快乐的评价,庚之,则使人对生活作出负面的评价。因此,趣味也使人生必不可缺的一种因素。

三、“健康人格的”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理性并不是构成人格的唯一因素。精神分析家对人格的研究由于更多的针对病态人格来进行, 以至于得出一些非理性的、悲观的结论,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建康人格的概念。

四、健康人格的涵义:“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基本特征有: 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

五、如何理解美育在今天的必要性?

首先,审美教育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其次,审美教育通过促进理性和感性的协调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离不开审美教育。

第二章美育的功能

1、美育在普通教育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同时,美育又较为充分和直接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僂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美育是普通教育的特殊形态,在普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如何理解美育与文明的关系及功能?对文明的作用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美育功能的聂高层面是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它不仅包含着以美引真的内在动力与规律,而且通过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物质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美育自身的审美价值理想、人文意向和精神品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定向和渗透作用;美育作为一种心理培养和人格整体教育的活动,有利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现代化,尤其是美育对人的感性和人文精神的维护有利于心理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内在统一。美育是人的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3、如何理解美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功能?

首先,美育是自觉促进个体社会化角色实现的有效手段。

其次,美育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还表现在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再次,审美教育还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广泛而多样的形式。

4、美育的人文性功能?

美育的人文性功能,其内涵是指审美教育应当从人的成长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出发,充分发挥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价值;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也充分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其核心层面在文化与文明领域。

5、美育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首先,美育具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

其次,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还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美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

6、美育对现代科技文明发展的特殊作用?

美育的特性之一就是富有文化品性,富有在精神层面上塑造完整人格的能力。

促进心理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协调,维护人的完整的个性,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意识。

针对有效克服科技文明的片面性而言,美育应发挥促进心理文化发展的功能。

第三章美育的任务

1、满足和提髙审美需要:

性质:审美需要是人的潜在的审美欲望和追求,是人类表现自己生命力,发展自我并从中获得积极享受的精神性需要,因而也是实现人

的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审美需要作为人表现自己生命力、发展自我的精神性需要,它的目的是追求审美快乐。

意义:第一,美育的目标,是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全面发展的素质。第二,人的审美需要同其他需要的重大差别,就在于它是从人的一般物质生存需要发展而来的精神性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根本上体现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特殊性。

途径:第一,培养和强化人的艺术活动能力,是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的直接方式。第二,深入实现生活的广泛实践领域,是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的根本保证。

2、审美能力的结构因素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情感力等。

3、发展审美能力的意义:

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

审美能力作为审美需要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在实际的审美表现过程中,是使人的情感在感性和理性、个体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中得到实现和提升的关键。

以美育促进审美想象力的发达,不仅直裱关系到审美意象的生成和发展,而且有助于个体在审美理解深刻化、审美情感丰富化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本质,获得高度自由的生命快乐。

4、美育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途径:

以美育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有效的提髙人的审美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使之协调作用与审美活动之中。因此:

第一,鼓励人们经常去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不断提高对于对象世界的对称、节奏、均衡、统一等美的形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是促进审美感知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对感知材料进行充分加工并不断激发和持守一定的审美兴趣,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记忆力的有效途径。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有意识的保障和引发审美想象,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关键。第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养人对一般知识的掌握。第五,内在情感的炽烈、活跃,构成了人的生命发展的最基本成分。

5、审美意识的性质: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并以观念反映与评价形态存在于审美过程之中,具有意义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意义。

6、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第一,审美意识是人对世界的总体性意识,它不能在日常感性认识和科学的知性认识中达到,因为它们都不是面对着整个世界的。

第二,审美意识具有超越性。

第三,审美意识是充分个性化的,他积极地体现了个体独特的价值创造,个体自我在其中得到解放。

7、审美意识的构成: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理想。

8、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审美意识的塑造途径?

第一,审美意识的塑造有其特殊性,不能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只能靠适当的引导。

第二,审美意识的塑造,还必须以现实意识的深化为基础。

第三,確立无私的人生观,是塑造审美意识的又一途径。

第四,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和艺术实践,对于造就、完善审美意识的个性化特征来说也是重要的途径。

9、审美创造:

性质:审美创造使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的"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造形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构成:包括物质的审美创造和精神的审美创造两个方面。

意义:美育对审美创造的促进,有助于具体落实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全面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审美创造的进步,有助于真正实现审美意识的积极功能。促进审美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磨练人们审美观察力、审美传达力、审美构思力等的过程。

途径:第一,培养人的强烈的审美创造动机。第二,培养卓越的审美创造能力。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发展人的丰富个性。

10、审美生活:

特点:第一,审美生活是真与善的统一。第二,审美生活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并且是新颖的、独特的和丰富的、形象的。第三,审美生活积极的体现了人的享受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人的享受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建筑在其创造事件的真实性与积极性上。

范围:第一,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第二,对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产品的审美创造与享受。第三,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与发展。第四,人自身美的创造与欣赏。第五,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

意义:第一,培养和提高人的高品位的生活情趣。第二,强化人们享受自身生活的内在要求。

引导审美生活的方式:第一,树立美好的生活观。第二,从小培养人对自然的亲近态度,鼓励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经常与大自然打交道。第三,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处处有意识的造就一种审美氛围,是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自觉走向审美生活的现实途径。第四,以文艺、体育、游戏、劳动等多种审美实践的修养方式,塑造人们创造审美生活的能力。

第四章美育的操作原则

1、美育操作的原则包括:体验原则;交流原则;个性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其中,体验原则和交流原则体现了美育过程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个性化、阶段性和多样化原则则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美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2、审美体验的美育意义?

第一,审美体验是主体完成对审美对象的领会和评价的主要途径,是引发审美快感、积累审美经验的主要手段。

第二,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各种新知能力。

第三,审美体验也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过程实质上是个体试图以情感方式把握审美客体与情景的努力。

总之,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功能的关键,也是美育最重要的原则,它使美育与其他教育活动区分开来了。

3、如何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一,让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二,鼓励学生的创造与想象。三,澈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四,传授必要的美学和艺术知识。

4、怎样理解情感交流在美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不仅作为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存在,同时也作为教育手段和目标而存在。

二,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三,通过艺术作品、社会现象及自然现象而实现的个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培养学生理解、同情和负责任等高贵品质的有效方法。

四,情感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笑康状况。

5. 创设情感交流场的方法:

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气氛。其次,要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再次,创设审美心理场和物理场。

6、研究青少年审美特征有何现实意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审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整个人格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青少年审美个性的发展也决不只是具有审美意义。事实上,审美个性的发展与青少年的创造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是学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真正使学生成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性和同情心的人。

7、保障审美个性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首先,应遵循个性化教学原则。其次,要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再次,要提高学生对自己审美活动的批评能力。

第五章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

1、比较不同审美形态在情感陶冶、体验方面的特性?

优美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审美形态。它单纯整一,平衡稳定,比例匀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

崇高是侧重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矛盾对立的审美形态,具有冲突、无限、模糊、神秘、粗砺、动荡等特征。悲剧是以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形态。

喜剧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性,唤起欣赏着笑的审美反映。

丑的本质是不和谐,荒诞是丑的极端化。

2、如何理解丑与荒诞的美育意义?

1、丑、荒诞的感性形式给人以造成厌恶感、痛感,那激动人心的审美刺澈又深深地吸引着你,使你调动审美理性,去悟解那深层的, 复杂的意义。

2、杰出的丑与荒诞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意义,它体现了艺术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批评精神,在丑陋、怪异的形象描绘中蕴含着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对邪恶势力的揭靂和批判。

3、丑、荒诞的教育与审美理想密不可分。人们对丑与荒诞形态的认识、理解、需要审美理想的介入、指导。丑、荒诞给人以厌恶感和强

烈的复杂情感刺澈,这种厌恶的反感必然激发人们抑丑扬美的意愿和理想。

第六章艺术美育

1、如何理解艺术教育是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艺术的审美影响在人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作用决定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应当是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即艺术"成人”作用。1、有助于人们充实和反观自身,健全自我意识。2、引导人们匡正自我,完善个性与人格。

2、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

1、艺术兴趣的培养、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

3、艺术造就力的培养。

3、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区别:

第一,目的、功能不同。第二,对象、媒介不同。第三,方法、手段不同。

4、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联系:

第一,有共同的任务和内容。一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的能力。

第二,有共同的特点和方法。

5、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最佳方式?

只有艺术教育培养出人们丰富的形式美感,才能使人们真正领略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不仅是自然教育的基础,也是最佳的美育方式。

艺术教育可以弥补一般审美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对现实美的欣赏和教育,也需要艺术的眼光,并且以艺术的才能和经验为中介的。

6、艺术教育的美育定位:

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方式。

3、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有效手段。

7、音乐的审美特性:1、间接性与概括性。2、表现性与非语义型。3、流动性与序列型。

8、音乐美育的教学特点:1、营造艺术的氛围和教学环境。2、知识传授与审美实践同步进行。3、突岀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原则。

9、绘画的审美特性:1、直观性与暗示性2、寓动于静,以静写动、3、材料语言的形式感。

10、绘画美育的教学要求:1、突出视觉直观性。2、造就空间想象和视象构形的本领。3、把握视觉语言粒技艺的审美性质。

11、书法的审美特性:1、以汉字为依据的造型与抒情。2、直观抽象与人格象征。3、律动感和动态空间感。

12、书法美育的教学要求:1、感悟书法艺术语言的审美特质。2、讲究静观默察的体验方式。3、培育艺术修养和文化的悟性。

13、舞蹈的审美特性:1、动作性与抒情性。2、节奏与韵律感。3、外显性与流动造型。舞蹈美育的教学特点:1、形体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结合。2、把握动作技巧的审美要求。3、拓展形体造型的想象力。

14、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1、综合性与表演性。2、形体动作与语言动作。3、重体验与重表现。戏剧美育的教学特点:1、重视人体动作和黠官的审美要求。2、把握戏剧性的审美内涵与特征。3、注重舞台艺术实践。

15、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1、艺术与技术的综合。2、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3、运动的画面造型。影视美育的教学要求:1、熟悉影视语言的审美特质。2、强调影视观摩与评论的结合。3、涉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把握。

第七章景观美育

1、怎样理解自然景观的历史性?

自然景观,指的是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色和某些人工建造的景物。包括被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过的物体和现象,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建筑物。它们是经过长久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很多有名的诗人都曾体验到这种自然景观同人生、同人的生命相契合的关系。

2、什么是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指的是那些具有人文学科知识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观。人文景观不是独立存在的景观,它往往属于一定的自然景观。

我们所说的人文景观具体指的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被改变的自然界中具有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学、考古学等价值内涵的那一部分景观。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为什么说景观美育能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景观对个体的成长,特别是对个体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能力、道德情操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景观美育又是一种以审美为手段的教育活动,在开展这种活动时,又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让受教育者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情操的陶冶,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

景观美育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引导个体在景观美育活动中以审美的态度而不是以科学认识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进入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当这种活动反复开展时,自然会使受教育者在精神气质,道德情操、风貌举止、兴趣爱好、审美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成为一个走向全面发展的人。

4、为什么说'‘景观美育的完成必须通过个体的精神体验?

由于景观美育的价值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潜隐式的陶冶和感染受教育者,因此,景观美育的完成必须通过个体的精神体验, 使受教育者在体验景观美的同时获得景观的美育价值。这就是景观美育过程的体验特性。

5、景观美育的类型:1、自然风景美育。2、城市景观美育。3、园林景观的美育。

第八章人文学科的美育

1、人文学科的含义:人文学科又称“人文学”。他是人类社会三大学科类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之一的综合性学科,主要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审美等为研究对象。

2、人文学科教育的特征:第一,价值导向。第二,人文修养。

3、人文学科与美育的关系?

人文学科与美育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

一、人文学科中的审美因素。1、理论美。人文学科对各类社会现象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蕴含着对真理的认识,当这些认识以完善的理论形态出现时就有了美的条件。2、艺术美。人文学科常以自然美和社会美为研究对象,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能动反映。

二、人文学科教育对美育的促进。人文学科教育对美育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以善促美。美育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思想、人文学科的知识和全面的智力发展为基础。

4、如何在人文学科教育中渗透美育?

美育可以在人文学科的教材中渗透。教师应当善于发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审美因素。

美育可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

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结构、而且教师的个人形象、授课的语言和姿态等方面,都可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在美的天地里遨游。

5、德育课中的美育途径:我们不仅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和认识各种形式的美,而且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利于实施行为美的各种教学方式。如现身说法、参观采访、自主体验、辨析讨论、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等。

6、语文课美育方法?

语文课的美育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体验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情感和这些人物自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创造美的能力。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问题,安排几个教学板块,带领学生反复的、整体的把握课文,让学生带着搜寻的目光和收获的希望去阅读课文,欣赏美。

如《爱莲说》的教学:

第一步,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第二步,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第三步,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7、怎样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

历史表象的形成,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核心。进行历史课的美育,教师首先必须以历史教材为纲,用生动语言、直观教具、文物古迹,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表象。历史表象分历史事件表象、历史空间表象。

第九章自然学科的美育

]、为什么要以美引真?

自然学科所传授的主要是关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就''真、善、美”三者而言,自然学科主要所传授的是“真”。要想圆满完成自然学科的美育,首先就要摆正这三者的关系。自然学科的美育要在确定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基础上,确定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不仅要以美储善,以美储真,而且要以美引真。

2、自然学科教育的特征:1、自然学科的教育特征主要是来源于自然科学的特征。2、自然学科教育首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是

关于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学问,认识对象是以自然界为主的。3、自然学科教育的另一特征是系统性。

4、自然学科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实践性。

3、自然学科教育的价值:第一,科学的认识价值。第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美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应有哪些侧重?

数学课应当以形式美为核心,抓住数学的精确性和严格性。;物理学课程则应当以对称等形式规律为重点;化学以“多样统一”为突破口;生物学应当区别开植物与动物,在关心生命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多样之美。

第十章校园文化的美育

1、什么是校园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校园文化,广义的理解是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统称,即把包括课堂文化与课外文化在内的学校的整体文化视为校园文化。

狭义的理解,校园文化是除课堂文化之外的校园其他诸种文化的统称。即把校园文化视为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一种'‘课外文化”。

狭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和非实体性校园文化两大类。

2、如何理解校园文化的性质、特征以及审美功能?

性质: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精神文化。属于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

特征:第一,非强制、非压抑性。第二,中介性。第三,渗透性。

审美功能:1、审美凝聚功能。2、审美协调功能。3、审美的情感陶冶、释放、升华功能。

3、建立审美化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原则?

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建立这种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环节。是成为综合性的有效的培养青少年完整、高尚人格的摇篮。

原则:首先,应遵循审美交流的原则。其次,应遵循彼此间理解的原则。再次,应遵循彼此信任的原则。

4、校园环境中有哪些审美因素以及促进校园环境审美化的原则是什么?

校园环境的审美因素包括物质环境的审美因素与精神环境的审美因素两个方面。

原则:一,校园环境的美化应坚持使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美化校园要与绿化、净化校园相结合。三,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坚持物质环境的美化与精神环境的美化同时抓的原则。四,校园环境的美化,应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共同参与。

5、课外活动有何美育功能?如何组织课外审美活动?

功能:校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渠道,它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种教育功能。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

组织:一,校园课外审美活动的开展,首先应突出育人的特色,把着眼点放在育人上。二,坚持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三,要突出直少年的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四,加强对课外审美活动的领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教师队伍。五,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的审美活动相结合。

第十一章青少年的审美发展

1、个体发展的含义:个体发展是在人的一身当中所发生的有系统的变化过程。发展心理学把个体发展分为四个方面: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绪发展。

2、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

首先,从生理上来看,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性机能逐渐苏醒并趋于完善,从而奠定从儿童向成人转化的基本条件。

其次,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儿童期建立起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随着交往和思维深刻性的提高而肢解了,但并没有立刻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观念,常常出现在儿童与成人意识之间摇摆的现象。

第三,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日渐紧密,不再局限于家庭圈子里,这在肯少年个体发展中是个极为重要的转变。

3、青少年审美需要发展的特征:

1、从自发到自觉。

2、从个体到社会。

4、青少年审美能力发展的特征:

1、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

2、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

3、审美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5、青少年审美意识发展的特征:

1、审美趣味的发展。首先,青少年的审美趣味的发展表现为范围上的扩展和选择上的稳定。其次,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日益的与社会影响因素相协调,并且出现了有趣的趣味二重化现象。

2、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发展。

6、你认为青春期的审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是不是必然的?如何才能避免?

我国青少年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多的与传统观念的“修身”相联系,而对于审美活动的直接情感效应的认识则相对退到比较次要的地位,加之目前家庭、学校的课业压力,使中学生的审美需要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因此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及审美能力常处在停滞和衰退状况,是必然的,又是可以避免的。

要重视审美活动的直接情感效应。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对他们的审美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低级趣味的影响。让他们的审美意识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7、怎样运用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青少年的审美发展?他有何意义?

青少年审美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有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它们构成了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1、青少年的内心情感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丰富、强烈,因而产生了表达的强烈动机,在这时要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2、学校的美育状况,社会审美文化的作用都是影响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外部因素。

研究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理解形成青少年审美发展特征的原因,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美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十二章教师的审美修养

1、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品德、审美修养三个要素。

2、什么是教师的审美修养?如何正确理解审美修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修养专指个体依据一定时代、社会的审美理想,自觉进行的自我心性锻炼、陶冶、塑造和提高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

教师的审美修养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的自我美育,它既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一教师心性的锻炼、塑造、陶冶、培养、提高;又是一个静态的行为效应一一教师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具体教学活动的美育效果。

3、教师的审美修养原则:第一,自觉原则;第二,内外兼顾原则;第三,持久原则。

4、教师审美修养的途径:1、理论学习。2、经验积累。3、审美实践。

5、教师的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的培养:

首先,应当从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并善于捕捉每一个变动中的审美信息,利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和工具来加以提炼、塑造,使之成为一定的形象存在。其次,注意激发教师自身的审美兴趣,体现教师个人的鲜明风格。在此,教师广泛参与审美活动,积累经验,有理性的审美反思能力。

6、教师的语言审美化能力的培养:

首先,有赖于教师自身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理论学识等的水平。其次,语言的审美化,又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此外,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清晰、准確的语言表达。

7、教师的审美修养成果将对教学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

2、审美的超越境界。主动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交流广泛。

3、审美个性的自由、自觉。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创造,将教师个人引向全面发展的人格境界。

1历史、我国美育现状

3美育学对象范围、特点、科学依据

4美育的性质、感性教育的意义、健康人格的概念、涵义、美育的功能

5美育的任务

6性质、意义、途径、发展审美能力的意义、美育发展审美能力的途径、审美意识的性质、特征

7审美创造的性质、构成意义、途径,审美生活的特点、范围、意义、方式,美育的造作原则

8引导学生审美体验、情感交流在美育中的作用、创设情感交流的方法、保障审美个性发珍的途径与方法,不同审美形态的教育9如何理解丑与荒诞的审美意义,艺术教育、

10景观美育、

11人文学科美育

12自然学科美育校园文化美育

13青少年审美发展

14教师的审美修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