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1年至2012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教案

教学班别:2010级工艺美术

2010级数码产品维修(1)班

2010级数码产品维修(2)班

老师:谭坤宁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

【课题】5.1 角的概念推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

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

(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

(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教学设计】(1)以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引例,引入学习新概念——角的推广;

(2)在演示——观察——思维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理解终边相同的角;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学习演示用具(两个硬纸条一个扣钉).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新知识概念: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位置的射线OA叫角α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OB叫做角α的终边,端点O叫做角α的顶点.

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正角(如图(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图(2)).当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也认为形成了一个角,这个角叫做零角.

(1)(2)

类型:经过这样的推广以后,角包含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⑵?210°;⑶225°;⑷?300°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90°、?330°和30°角,这些角的终边有何关系?

探究:390°=30°+1×360°;?330°=30°+(-1)×360°.

即390°、?330°与30°角之差都是360°角的整数倍数,它们是射线绕坐标原点旋转到30°角的终边位置后,分别继续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再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

推广: 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还有:

750°=30°+2×360°; -690°=30°+(-2)×360°;

1110°=30°+3×360°; -1050°=30°+(-3)×360°;

…… ……

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度数,与30°角的度数之差都恰好为360°的整数倍数.它们(包括30°角)都可以表示为30°+k ?360°()k ∈Z 的形式.因此,与30°

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S ={β︱30360,k k β=+?∈Z o o }.

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多个,它们所组成的集合为S ={β︱360,k k βα=+?∈Z o }. 例1 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其中在?360°~720°内的角写出来:

⑴ 60°; ⑵ ?114°26′.

解 ⑴ 与60°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β︱60360,k k β=+?∈Z o o }.

当1k =-时,60(1)360300+-?=-o o o ; 当0k =时,60036060+?=o o o ;当1k =时,601360420+?=o o o .所以在?360°~720°之间与60°角终边相同的角为300-o 、60o 和420o . ⑵ 与?114°26′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 S ={β︱11426360,k k β'=-+?∈Z o o }. 当0k =时,11426036011426''-+?=-o o o ; 当1k =时,11426136024534''-+?=o o o ; 当2k =时,11426236060534''-+?=o o o .

所以在?360°~720°之间与11426'-o 角终边相同的角为11426'-o 、24534'o 和60534'o . 例2 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

36090218090k k ??+?=??+?, 360270(21)18090k k ??+?=+??+?,

其中k ∈Z .⑴式等号右边表示180°的偶数倍再加上90°;(2)式等号右边表示180°的奇数倍再加上90°,可以将它们合并为180°的整数倍再加上90°.

本课小结: 利用定义求三角函数值,首先要求出r 的大小,判断角α所在的象限,注意三角函数的符号。

作业:第93页 练习5.1.1 1 (1) (2) 2,

教学后记: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练习的时间还是不够。

【课题】5.2弧度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弧度制的概念;

⑵ 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 (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教学设计】 (1)由问题引入弧度制的概念;

(2)通过观察——探究,明晰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关系;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计算技能;

(4)在操作——实践中,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5)结合实例了解知识的应用.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将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记作1弧度或1rad .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

若圆的半径为r ,圆心角∠AOB 所对的圆弧长为2r ,那么∠AOB 的大小就是 22r r =弧度弧度. 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分析

由定义知道,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等于圆弧长l 与半径r 的比,即 l r

α=(rad ). 半径为r 的圆的周长为2πr ,故周角的弧度数为

2π(rad)2π(rad)r r

=.

由此得到两种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 360°=2πrad ,即 180°=πrad .

换算公式 1°=π(rad)0.01745rad 180≈ 1801rad ()57.35718π

'=?≈?≈?. 说明

1.用弧度制表示角的大小时,在不至于产生误解的情况下,通常可以省略单位“弧度”或“rad”的书写.例如,1 rad ,2rad ,π2rad ,可以分别写作1,2,π2

. 2.采用弧度制以后,每一个角都对应唯一的一个实数;反之,每一个实数都对应唯一的一

个角.于是,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1 把下列各角度换算为弧度(精确到0.001):

⑴ 15°; ⑵ 8°30′; ⑶?100°.

分析 角度制换算为弧度制利用公式1°=π(rad)0.01745rad 180

≈. 解 ⑴ ππ15150.26218012

?=?=≈; ⑵ π17π8308.58.50.148180360

'?=?=?=≈; ⑶ π5π100100 1.7451809

-?=-?=-≈-.

例2 把下列各弧度换算为角度(精确到1′):

⑴ 3π5

; ⑵ 2.1; ⑶ ?3.5. 分析 弧度制换算角度制利用公式1801rad ()57.35718π'=?≈?≈?.

解 ⑴ 3π3π18010855π

?=?=o ; ⑵ 1803782.1 2.112019ππ

??'=?=≈?; ⑶ ?3.51806303.520032ππ

??'=-?=-≈-?. 本课小结: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作业:第99页 练习5.2.1 3、4、 5。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学生能很好的接受这个换算,多给时间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评,小结,收到不错的效果。不足的是时间有点紧。

【课题】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

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

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

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教学设计】(1)在知识回顾中推广得到新知识;

(2)数形结合探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3)利用定义认识各象限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

(4)数形结合认识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5)问题引领,师生互动.在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中,提升能力.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设α是任意大小的角,点(,)

P x y为角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原点重

合),点P

到原点的距离为r=

那么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定义为

sin

y

r

α=;cos

x

r

α=;tan

y

x

α=.

说明:在比值存在的情况下,对角α

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分别有唯一的比值与之对应,它们都是以角α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叫做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

由定义可以看出:当角α的终边在y 轴上时,ππ()2k k α=

+∈Z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x 的值都等于0,此时tan y x

α=

无意义.除此以外,对于每一个确定的角α,三个函数都有意义. 概念: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如下表所示:

当角α

数是以实数α为自变量的函数.

1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2,3)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分析 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的坐标,求角α

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时,首先要根据关系式r

=P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r ,然后根据三角函数定义进行计算. 解 因为2x =,3y =-,所以r ,因此

sin y r α==, cos x r α===3tan 2y x α==-. 新知识:

由于0r >,所以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由终边上点P 的坐标来确定限.

当角α的终边在第一象限时,点P 在第一象限,0,0x y >>,所以,sin 0,cos 0,tan 0ααα>>>;

当角α的终边在第二象限时,点P 在第二象限,0,0x y <>,所以,sin 0,cos 0,tan 0ααα><<;

当角α的终边在第三象限时,点P 在第三象限,0,0x y <<,所以,sin 0,cos 0,tan 0ααα<<>;

当角α的终边在第四象限时,点P 在第四象限,0,0x y ><,所以,sin 0,cos 0,tan 0ααα<>< .

归纳: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如下图所示.

+ +

- - x y + + - -+ + - -

x x y y sin α cos α

tan α

例2 判定下列角的各三角函数正负号: (1)4327o ; (2)275

π. 分析 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时,首先要判断出角所在的象限.

解 (1) 因为4327123607=?+o o o ,所以,4327o角为第一象限角,

故sin43270>o ,cos43270>o ,tan 43270>o .

(2)因为27225ππ=?π7+5,所以,275π角为第三象限角, 故27sin

0π<5,27cos 0π<5,27tan 0π>5. 例3 根据条件sin 0θ<且tan 0θ<,确定θ是第几象限的角.

解 θ取角的公共范围得θ为第四象限的角.

1.判断下列角的各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

(1)525o;(2)-235 o;(3)19π6;(4)3π-4

. 2.根据条件sin 0θ>且tan 0θ<,确定θ是第几象限的角.

由于零角的终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所以对于角终边上的任意点(,)P x y 都有,0x r y ==.因此,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有0sin 00r ==,cos01r r ==,0tan00r ==. 同样还可以求得0、

2π、π、32π、2π等三角函数值. 归纳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三角函数定义推出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希望同学们牢记这六个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作业:第106页 练习5.3.1 、 练习5.3.2:1、 2。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三角函数的符号,学生对三角函数符号的理解不够好。

【课题】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 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 ⑵ 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

【教学重点】 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

【教学设计】 (1)由实际问题引入知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

(2)认识数形结合的工具——单位圆;

(3)借助于单位圆,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4)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5)拓展应用,提升计算技能.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2sin cos 1αα+=,sin tan cos ααα=

. 说明:

前面的公式显示了同角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间的平方关系,后面的公式显示了同角的三个函数之间的商数关系,利用它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其他各三角函数值. 例1 已知4sin 5

α=,且α是第二象限的角, 求cos α和tan α. 解 由22sin cos 1αα+=

,可得cos α=

又因为α是第二象限的角,故cos 0α<.所以

3cos 5

α==-; 4

sin 5tan 3cos 5

ααα==-=43

-. 注意:利用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求三角函数值时,需要进行开方运算,所以必须要明确α所在的象限.本例中给出了α为第二象限的角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需要对α进行讨论.

练习:1.已知1cos 2

α=,且α是第四象限的角, 求sin α和tan α. 2.已知3sin 5

α=-,且α是第三象限的角, 求cos α和tan α. 例2 已知tan 2α=,求3sin 4cos 2sin cos αααα

+-的值. 解1 由已知 tan 2α=得

sin 2cos αα=,即sin 2cos αα=, 所以 3sin 4cos 2sin cos αααα

+-=3(2cos )4cos 10cos 102(2cos )cos 3cos 3αααααα+==-. 解2 由tan 2α=知cos 0α≠,所以

3sin 4cos 3tan 464102sin cos 2tan 1413

αααααα+++===---.

例3已知α 解 α为第一象限角,故tan >0α,所以

原式tan α===

本课小结:同角三角函数的三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 利用平方关系时,往往要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作业:第106页 练习5.4.1 、 练习5.4.2:1、 2。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例题。

【课题】5.5 诱导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 “360k α+?o ”、“α-”、“180°α±”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 (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利用单位圆数形结合的探究诱导公式;

(2)通过应用与师生互动,巩固知识;

(3)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体会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 (4)提升思维能力,以诱导公式为载体,渗透化同的数学思想.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5 . 5 . 1 α+k ·3600 (k ∈Z) 的诱导公式

概念: 终边相同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同.

即当k ∈Z 时,有

sin(2π)sin cos(2π)cos tan(2π)tan k k k αααααα+=+=+= sin(360)sin cos(360)cos tan(360)tan k k k αα

αααα

??+=??+=??+=

说明: 利用公式,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 例1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9cos

4π; (2) sin 780o ; (3) 11tan()6π-. 解

(1) 9cos cos(2)cos 444πππ=π+=

(2)sin 780sin(236060)sin 60=?+==

o o o o

(3)11tan()tan (1)2tan 666πππ??-

=-?π+=????

练习: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7cos 3

π ; (2)sin 750o .

5 . 5 .2 -α 的诱导公式

设单位圆与任意角α,α-的终边分别相交于点P 和点P ',则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如果点P 的坐标是(cos ,sin )αα,那么点P '的坐标是(cos ,sin )αα-.由于点P '作为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其坐标应该是(cos(),sin())αα--.于是得到

cos()cos αα-=, sin()sin αα-=-.

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知

sin()sin tan()tan cos()cos αααααα

---===--. 概念 sin()sin cos()cos tan()tan αα

αααα

-=--=-=-

利用这组公式,可以把负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正角的三角函数.

例2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 sin(60)-o ; (2) 19cos()3π-

; (3) tan(30)-o . 解

(1) sin(60)sin 60-=-=o o (2) 19191cos()cos cos(6)cos 33332

ππππ-==+π==;

(3) tan(30)tan30-=-=o o .

5 . 5 .3 1800±α 的诱导公式

设单位圆与角,π+,πααα-的终边分别相交于,,P P P '''三点,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由此得到

cos()cos()cos αααπ-=π+=-,

sin()sin()sin αααπ-=-π+=.

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知

sin()sin tan()tan cos()cos αααααα

π-π-===-π--. 同理: sin(π+)sin cos(π+)cos tan(π+)tan αα

αααα=-=-= sin πsin cos

πcos tan πtan αααααα

-=-=--=-()()()

说明:以上公式统称为诱导公式(或简化公式).这些公式的正负号可以用口诀:“2πk加全为正,负角余弦正,π减正弦正,π加正切弦正”来记忆.利用它们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9

cos

4

π

;(2)

8

tan

3

π

;(3) cos870o;(4) sin690o.

解(1)

9

cos cos(2)cos 444

πππ

=π+=

(2)

8

tan tan(2)tan()tan()tan

33333

π2π2πππ

=π+==π-=-=;

(3) cos930cos(2360210)cos210

=?+=?

o o o

cos(18030)cos(30)cos30

=+=--=-=

o o o o

(4)

1 sin690sin(236030)sin(30)sin30

2 =??-?=-=-=-

o o o.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诱导公式,

作业:第112页练习5.5.1 (1)(1)、练习5.5.2:(1)、(2)、(3)。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诱导公式,学生对诱导公式理解不够好,主要是三角函数符号记不牢,还要加强复习前面的知识。

【课题】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

(3) 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 (1) 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

(2) 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3) 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 =sin x 在[]0,2π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周期现象,介绍周期函数;

(2)利用诱导公式,认识正弦函数的周期;

(3)利用“描点法”及“周期性”作出正弦函数图像;

(4)观察图像认识有界函数,认识正弦函数的性质;

(5)观察类比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备品】 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板,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对于函数()y f x =,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 ,当x 取定义域D 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x T D +∈,并且等式()()f x T f x +=成立,那么,函数()y f x =叫做周期函数,常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由于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对α∈R ,恒有2π()k k α+∈∈R Z ,并且

sin(2π)=sin ()k k αα+∈Z ,因此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并且 2π,4π,

6π,L 及2π-,4π-,L 都是它的周期.

通常把周期中最小的正数叫做最小正周期,简称周期,仍用T 表示.今后我们所研究的函数周期,都是指最小正周期.因此,正弦函数的周期是2π.

说明: 由周期性的定义可知,在长度为2π的区间(如[]0,2π,[]2,0-π,[]2,4ππ)上,正弦函数的图像相同,可以通过平移[]0,2π上的图像得到.因此,重点研究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即在[]0,2π上的图像.

问题: 用“描点法”作函数x y sin =在[]0,2π上的图像.

解决:把区间[]0,2π分成12等份,并且分别求得函数x y sin =在各分点及区间端点的函数值,列表如下:(见教材)

以表中的y x ,值为坐标,描出点(,)x y ,用光滑曲线依次联结各点,得到[]sin 0,2y x =π在上的图像.(见教材)

推广:将函数sin y x =在[]0,2π上的图像向左或向右平移2π,4π,L ,就得到sin ,y x =∞+∞在(-)上的图像,这个图像叫做正弦曲线.(见教材)

概念:正弦曲线夹在两条直线1y =-和1y =之间,即对任意的角x ,都有sin 1x …成立,函数的这种性质叫做有界性.

一般地,设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上有定义,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 ,对任意的),(b a x ∈都有()f x M …,那么函数)(x f y =叫做区间),(b a 内的有界函数.如果这样的M 不存在,函数)(x f y =叫做区间),(b a 上的无界函数.

显然,正弦函数是R 内的有界函数.

归纳: 正弦函数x y sin =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具有下面的性质:

(1)是R 内的有界函数,其值域为 []1,1-.当2()2

x k k π=+π∈Z 时, 1max =y ;当2()x k k π=-+π∈2

Z 时,1min -=y . (2)是周期为2π的周期函数.

(3)是奇函数.

(4) 在每一个区间(2,222

k k ππ-+π+π)(k ∈Z )上都是增函数,其函数值由?1增大到1;在每一个区间3(2,222

k k ππ+π+π)(k ∈Z )上都是减函数,其函数值由1减小到?1.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三角函数定义推出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希望同学们牢记这六个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作业:第120页 练习5.6.1 1、2、3、4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作图能力比较差。

【课题】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

(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

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设计】 (1)精讲已知正弦值求角作为学习突破口;

(2)将余弦、正切的情况作类比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认知学习;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已知正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 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ππ,22

-)范围内的角; (2) 利用诱导公式sin(180)=sin αα-o 求出90°~ 270°(或

π3π,22)范围内的角; (3) 利用诱导公式sin(360)sin k αα+??=,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1 已知sin 0.4x =,利用计算器求0°~360°范围内的角x (精确到0.01°). 分析 由于sin 0.40x =>,所以角x 在第一或第二象限,即所求的角为锐角或钝角.按照所介绍的步骤,可以求出锐角,再利用公式sin(180)sin αα-=o ,求出对应的钝角.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 1=23.58°.

利用sin(180)sin αα-=o ,得到所求的钝角为: 2180x =-o 23.58°=156.42°. 故0°~360°范围内,正弦值为0.4的角为23.58°和156.42°.

例2 已知sin 0.4x =-,求区间[0,2π]中的角x (精确到0.0001).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 ππ[,]22

-内的角为 0.4115x ≈-.

利用sin(π)=sin αα-,得到π3π[,]22

中的角为: 1x ≈π?(?0.4115) 3.5531≈; 利用sin(2π)=sin αα+得到3π[,2π]2

中的角为: ()22 5.8717x ≈π+-0.4115≈. 所以区间[0,2π]中,正弦值为?0.4的角为3.5531和5.8717.

练习: 1.已知sin 0.2601x =,求0°~ 360°(0~2π)或范围内的角x (精确到0.01°).

2.已知sin 0.4632x =-,求0°~ 360°(0~2π)或范围内的角x (精确到0.01°).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3cos()5

π-= ?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 :cos 0.32x =,则x = ?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余弦函数值,只能显示出0°~ 180°

(0~π)或之间的角. 概念: 已知余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 利用计算器求出0°~180°

(0~π)或范围内的角; (2) 利用诱导公式cos()cos αα-=求出?180°~0°

(π~0)或-范围内的角; (3) 利用公式cos(360)cos k αα+??=,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3 已知4.0cos =x ,求?180°~180°范围内的角x (精确到0.01°).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在0°~180°范围中的角为x = 66.42°.

利用cos()cos αα-=,得到-180°~0°范围内的角为: =x ?66.42°.

因此在?180°~180°范围内余弦值为0.4的角为66.42±?

练习: 已知cos 0.2261x =,求区间[0,2π]内的角x (精确到0.01).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tan 43226''o =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 :tan 1.43x =,则x =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正切函数值,只能显示出?90°~ 90°之间的角. 概念: 已知正切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ππ,22

-)范围内的角; (2)利用公式tan(180)tan αα?+=,求出90°~270°(或

π3π,22)的角; (3)利用公式tan(360)tan k αα+??=,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4 已知4.0tan =x ,求0°~360°范围内的角x (精确到0.01°).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 =21.80°.

利用周期性得到相应第三象限的角为: 218021.80x =+o o =201.80°.

所以在0°~360°范围内,正切值为0.4的角为21.80°和201.80°.

练习: 已知tan 0.4x =-,求区间[0,2π]内的角x (精确到0.01).

作业:第124页 练习5.7.1 1、2 第125页 练习5.7.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 《谁的得分高》教学设计 复备人: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加与减》第2页:谁的得分高。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24+30+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 3 0 5 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下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 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再算十位。结果是95 5 4 + 4 1 9 5 生2: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 4 3 0 + 4 1 9 5 (2)计算笑笑的总分:23+44+29=96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笑笑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第三单元 (共三课时) 主备人:志芳(单元分析、第一课时)主备人:王章顺(第二、三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黄县马上乡第七小学志芳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3.通过折纸和剪纸,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思考: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空间观念。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主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问题解决:通过对平移和旋转的初步认识,能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轴对称图形…………………1课时 2 平移和旋转…………………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 (教学方案)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认识图形(教学方案)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6~57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第三册小兔安家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三册小兔安家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