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

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

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 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 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 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 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

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3.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 读。 原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注音: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 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字词解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3.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 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 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 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 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 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 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 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 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 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 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在风神韵味上,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 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 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 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 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 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 雨,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个人资料 :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 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21、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耸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一)指导朗读中重点理解以下字词: 一、二两句: 1、断——想像: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开——想像: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 2、回——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 3、一、二句连起来读。 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日边来——想像: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 雨, 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人教版【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17 饮湖上初晴后雨1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的诗意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 不同的景致, 让苏轼都很欣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 诗意,供大家理解这两首诗的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 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 一天, 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 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 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 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 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 不管她怎样打扮,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 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 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 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 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 女西施, 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 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 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 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
1/6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学习总结(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幸福的个性签名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帮会名字 因喜“山色空?佑暌嗥?”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貌。[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貌。[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学习总结(2)】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1】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十分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2】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十分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诗意1】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

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 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 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 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 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 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 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 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 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 雨, 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 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 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 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 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 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 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 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 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 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 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共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 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 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 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 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 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 一个哦。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 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 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 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

饮湖上初晴后雨1(最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昭乌达小学王会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三、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预习了21课《古诗两首》,谁来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哪的景色?那你们更喜欢先学哪一首?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西湖,因为它太美了。你看,(出示图片)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它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看过她的人,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倾倒。 二、明诗题 西湖的美真是无处不在呀,宋朝大诗人苏轼,一生曾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西湖的美景情有独钟。话说,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和好友泛舟

湖上,饮酒赏景。湖面上先是——晴空万里,后来又——细雨蒙蒙,诗人看到这样不同的景象,有感而发,不禁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那么这西湖的晴姿雨态,在诗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这首古诗,走进美丽的西湖吧。 三、读诗句 自己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想读一读? 诗中还有几个生字呢,会读吗?谁来读?一起读。字音读准了,相信你们能把古诗读得更好了。咱们一起读。 四、解诗意,悟诗情 读通古诗,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我们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的内容和感情,还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一首诗的?(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结合插图、看图片、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 总结了这么多方法,你们可真会学习。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在预习的基础上完善你的批注,有不懂的地方,和小组同学商量商量。 汇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同学们,看看这两行诗句,你都读懂了什么? 1、学生汇报:水光潋滟;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水光潋滟”的?看注释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那请你来读一读吧。 就第一行诗句,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吧。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 文译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

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 》中,诗人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可谓精妙无比,以下是 YJBYS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以及创作的背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 解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 《东坡乐府》 等。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美食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 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 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 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 》 是一首即景诗,作者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 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 、大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 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拓展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悟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 的金光;而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 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 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 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忆一件事
1/6

这首诗是苏轼 36 岁时写的,当时,他因反对王安石 变法被贬,离开了京城,到杭州当了个小官。这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 上饮酒。开始时,天气晴朗,可没过多久,天竟然变得阴沉沉的,下起雨来,真 是“初晴后雨”。 才喝几杯酒的时间里,诗人便饱览了西湖 “ 晴 ” 和 “ 雨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陶醉了,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知一个人 北宋大文豪——苏轼,43 岁时被贬到黄州(在今天的湖北省), 后来他和家人在黄州的东山坡上垦田种地, 过着清贫的日子。 很巧, 这个东山坡, 还曾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经常去散步赋诗、种树栽花的地方,苏轼特别敬慕白居易,于是他就以东山 坡为名,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东坡居士,这个名号日后可真是响彻天下。 苏东坡不仅诗写得好,他写的词、赋、散文 也是顶呱呱的,而且,绘画和书法也很棒,是我们中国文学 艺术上罕见的全才。 得一点法 苏轼的写景诗脍炙人口,很多人都爱读,因为他善用比喻的手法。 《饮湖上 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 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你知道苏轼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是因为什么吗?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 娜多姿的柔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有“天然去雕饰”的美,不用借 助外物,不必人为地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 蛾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 往。苏轼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 的别称。 赏一处景 西湖处处有胜景, 简单来说, 主要以一湖、 二峰、 三泉、 四寺、 五山、 六园、 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最著名的有,南宋时期定名的“西湖十景 ”和 1985 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2/6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苏轼描写西湖的一首经典诗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欢迎参考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 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 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 正好; 下雨时, 西湖周围的青山, 迷蒙苍茫, 若有若无, 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 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 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又很笼统, 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 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 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 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 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 还是盛装打扮, 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 那么不管是晴是雨, 是冬是春, 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 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 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 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b/474htm,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