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课文 4 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课文 4 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课文 4 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小学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课文 4 古诗两首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放手让学生感悟诗韵——《山行》教学片断及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华山小学吴红燕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第2页共7页

一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2

古诗两首2 一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 2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练习题(带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练习题(带答案)一、拼一拼,写一写 guāng míng gùxiāng qián hòu bàba zhōng wǔjiérìkàn zhe gāo xìng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二首.(sǒu)清泉.(quán)B.温柔.(róu)踪.迹(zōnɡ)C.浮萍.(pín)流.水(liú)D.荷.叶(hú)尖角.(jiǎo) 三、比一比,再组词。 午(______)叶(______)再(______)米(______)色(______)牛(______)叫(______)在(______)来(______)巴(______) 四、选一选,填一填。 ①清②情③晴 (1)小河里的水真(________)呀! (2)天(________)了,妈妈带我去春游!我的心(________)好极了。 ①爱护②保护 (3)小青蛙(________)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4)我们要(________)小青蛙,因为它们能捉害虫。 五、读一读,连一连。

一头星星绿绿的明天 一片黄牛白白的云朵 一颗树林美好的草地 一条乌鸦闪闪的小鸟 一只金鱼可爱的星星 六、课文整体梳理。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 _________形象。 七、月阅读《池上》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小孩_____________,自以为没人知晓,却不知道小船在水面上荡开浮萍,留下长长的水痕的事。 2.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着的思想感情。() A.谴责小孩偷采白莲 B.喜爱小孩的天真童趣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

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故事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教学具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课时:三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一)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练读课文三遍。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三、读诗句,识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

1 / 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 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2 / 6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和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同学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出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效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二、看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

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

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 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 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 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 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 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一、班级情况分析和相应的教学措施 本班31人,现有男生23人,女生8人。学生虽活泼好动,乖巧听话,但班级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氛较差,学生基础落后(上学期平均分16.5分,仅两人及格)。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进行圈、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4、除课堂的写话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 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以此为基础,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三、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之后的课文以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2、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本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这两项内容是不同于前三册教材的全新栏目。设计“我知道”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 学习 古诗的兴趣。 4. 学习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 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

1、出示文中的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袁枚作了一首诗,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图文结合,再读感悟’1、出示课文插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放录音(牧童唱歌)问: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歌声振林樾) 师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a、齐读。 b、指名读。 c、男女读。 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a、引背。b、同桌对背。c、齐背) 读一读,想一想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教案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必备品格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 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19-22)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四篇课文。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观察三幅图,然后交流图上所见,培养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我的发现”中有一些对课文中句子仔细探究后的发现。“日积月累”中是一首12个月花名歌谣。“成语故事”中讲述了一则关于“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铺”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古诗两首》2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3课时 5古诗两首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标版)

古诗两首(课标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小语论坛网友秋夕 发布时间:2004 / 11 / 23 02: 28pm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