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笪龚文君1,2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

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英国在卫生保健方面,建立的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 ),即“贝弗里

奇”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该模式以高度的公平性和福利性闻名于世,在为国民提供全方位的免费医疗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从而成为当今世界典型的医疗保障模式之一。研究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理念的嬗变及其对实践的影响,能为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理念;启示;新医改[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56-05

2012年9月第34卷第9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Sep.2012Vol.34No.9

收稿日期:2012-06-14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03254459.html,/kcms/detail/13.1356.F.20121011.0909.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109:09:02AM 作者简介:龚文君(1982-),女,四川宜宾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作为福利国家的代表,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取的是当今世界上被效仿最多的典型模式之一———“贝弗里奇”模式①。在此模式下,国家调控和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高度公共化是最为核心的特征。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制度理念的变化及其对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作用,也能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提供启示。

一、前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时期:从“惩戒”思想到国家责任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济贫法》,强调通过惩

治懒惰的贫民来根治贫穷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特别是贫困与失业等社会问题的严重化,英国民众的健康状况也不断恶化,健康问题逐渐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又一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时,英国仍然依据济贫法制度的规定,主要通过济贫医院对那些收入较少、无力支付其他医院较高费用以及接受院内救济的贫民提供医疗服务。由济贫法“惩戒”的基调思想所决定,政府以及当时各个教区对就诊人员的个人品行、医药供应、医疗设备购置以及医疗人员数量和工资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济贫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另外,早在17世纪~18世纪,英国就已经出现了私人医疗保险和工人医疗互助制度,他们成立了“友谊社”、“工人俱乐部”以及“共济会”等民间组织来应对疾病风险的挑战。到19世纪末,这些民间组织已经逐渐发展成地区自愿性包括健康在内的民间自愿健康保险机构,但覆盖规模还极为有限。所以,当时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都难

以满足英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在这个时期,大量学者对英国的贫困和工业化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各方面社会思潮的涌动,有力地促进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自由主义者主张不要政府干预解决贫困等问题,而让个人和市场去调节。亚当·斯密认为,“他(市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自己出于本意要达到的目的……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效益”[1];马尔萨斯则以其人口论说明对穷人的救济只能导致人口增加,从而加剧失业和贫困。

与自由主义者相反,有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贫困不完全是个人的懒惰所致,而是由于国家的经济状态和政治组织的缺陷,解决贫困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责任。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劳动公社,通过改革实验来构造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乃至按需分配[2]。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贫困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最大威胁,也是对社会的威胁,政府必须摆脱无为而治的传统,通过立法来干预贫困问题。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则提出“个人的命运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对个人的命运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英国原有的济贫制度的真正缺陷在于它破坏了人的劳动本能,济贫必须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停止一切院外救济,将一切院外救济活动集中于济贫院进行[3]。

此外,费边社的代表人物萧伯纳、韦伯夫妇等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老弱病残者的需要都应

该由公共福利来承担,这是一种社会责任。那些在健康的时候以及在整个成年时期曾经诚实劳动的人们,在他们生病的时候以及整个晚年都应该享受到劳动报酬,主张政府设立市医院,提供良好的国民健康服务。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主要代表是霍布豪斯和霍布森,他们主张用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来解决贫困和疾病等社会问题,既承认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也反对老自由主义者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

在以上种种学派观点的影响下,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疾病健康保险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中的重要性和通过立法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紧迫性。1911年12月16日,在执政的自由党人劳合·乔治、温斯顿·丘吉尔等人的努力下,“全民义务健康保险法案”得以通过。法案规定,因疾病、生育不能工作者,给予现金补贴和医疗照顾,政府承诺国家在国民健康保障中的责任,标志着英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开始,原有的私人医疗保险和工人医疗互助制度等民间自愿健康保险逐渐被社会医疗保障所替代。

二、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贝弗里奇报告的应有之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社会要求建立有效的国民保健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工党也公开宣布,建立一种针对全体民众的统一的国民保健制度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成立了健康部,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积极改善医疗条件,使得英国民众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是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英国政府为了鼓舞全民一致抗战,承诺要将“战时国家”变为“福利国家”。1942年11月,以贝弗里奇勋爵本人署名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得以通过,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蓝图。在报告中,贝弗里奇将医疗保障看作保护和维持人们的工作与收入能力的手段,倾向用国家补贴加上固定比例社保缴费而非一般税来偿付[4]。考虑到不同的筹资方式和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本,他主张同时从保健筹资和提供两方面入手考虑医疗保险的问题;强调国家和个人均有义务使得患病之人恢复健康。

贝弗里奇报告发表后,尽管当时英国社会对其反应并不一致,但由于普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英国政府不得不对报告采取接受和支持态度,使之成为一份官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文件,并开始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有1944年2月发表的《关于健康服务的白皮书》。到1946年秋,英国议院通过了《国民医疗服务法》(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并于1948年7月正式实施。根据法律规定,英国实行惠及乡村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中央政府进行卫生规划,使医生在全国各地区均匀分布,地方政府则负责规划医院和分配预算的经费,保险经费来源于税收。

至此,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在英国建立起来。该体系具有五大原则:国家对国民负责的集体原则;三层医疗(即由全科医生提供初级医疗服务,专科医生在医院承担专科和住院等二、三级医疗服务,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和社保部门提供公共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提供的综合性原则;医疗覆盖不以收入而以需要为基础的广泛性原则;医疗服务标准对所有患者均一致的公正性原则;医疗专业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私人营运的专业自主原则[5]。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高度的福利性和公平性,实施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运行也基本顺利,但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国民医疗服务法实施后第一年,英国医疗保健的支出就以未曾预料的速度增长,之后每年持续攀升。在过于强调覆盖的广泛性和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同时,缺乏对患者的制约和激励,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患者没有遏止费用上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管理模式,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对信号判断的失真,使得医生积极性不高、医院运行效率低下。患者不得已转向私人医院就诊又导致了国家医疗卫生经费流失、医疗费用变相增长,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因此,不可避免地,这一体系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三、保守党激进改革: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英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福利国家的筹资基础被动摇。由于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的社会保障费用大大上涨,政府被迫提高税赋,税收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进而遏制了经济的增长。在高赤字、高通胀、高失业和低经济增长率之下,英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质量与体系的效率问题。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后,撒切尔政府针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其后的梅杰政府的改革措施也与之一脉相承。

作为传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撒切尔的改革主张体现出鲜明的新保守主义特点。英国新保守主义

社会保障理论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当中都阐述了新保守主义社会保障思想,顺应了当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医疗保障方面,哈耶克认为实行强制健康保险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坚决反对实行单一的国家健康保险制度,而积极倡导发挥市场作用和个人责任。

受到哈耶克主张的影响,并结合当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者的观点,撒切尔认为,福利国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英国的经济问题不是出自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出在供方。因为过高的、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各项政府开支严重超支,导致税赋过高;这又和不断上升的雇员工资等交织在一起,变相提高了投资成本,降低了雇主经济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造成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而工资不断上涨,加上政府的赤字财政又带来了成本推动等形式的高通胀。因此,必须压低,至少遏止社会福利和工人工资的上涨速度,减少税收,降低政府过多的干预,让市场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好转和就业增加[6]。她强调,要减轻英国经济所受的沉重社会保障负担,合理弱化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与地位,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努力做到国家责任和义务与个人责任和义务的基本平衡。

在医疗保障领域,撒切尔政府和1990年上台执政的梅杰政府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采取总额预算控制费用,将卫生支出的比例控制在GDP的6%左右;第二,精简机构,提高管理集中度;第三,引入综合管理制度,提高效率;第四,引入内部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医疗服务购买者和提供者的分离,并重组了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各级管理机构。改革突出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私营化和市场化,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机制的竞争作用既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也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并使得公众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四、“第二代福利”下的新转型: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

英国保守党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以其明确的目标、激进的举措和果断的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正因为保守党政府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广度和深度上的大力推进,使其不仅受到工党的批评,更受到旨在维护既得利益的英国民众的指责。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也更加引起英国民众对保守党的不满。1996年,英国工党在选举中取胜。1997年5月,以托尼·布莱尔为首的工党上台执政。

此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再次面临重要的道路选择。传统的左派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和右派资本主义道路,在实践中都已被证明难以单独成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道路。于是,中间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主要代表是布莱尔的政治导师——

—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或中间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牌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7]。在吉登斯的影响下,布莱尔提出了“第二代福利”的观点。他指出,自贝弗里奇报告发表以来,英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理应进行改革,世界变了,福利国家也应随之变化。福利应该是指在这个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机会和安全,它帮助人们继续前进和奋发向上。要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途径不是社会保障津贴的无限制增加,而是个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不是减少社会保障项目,而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

关于医疗保障制度,布莱尔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真正为全体英国国民健康负责的制度,而不应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其基本宗旨应该是:首先要能够确保国民的身体健康;应该对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推翻,努力有效利用国民保健资源,避免浪费与无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必须能够为所有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8]。总之,布莱尔的主张充分体现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兼容思维,主张要坚持覆盖的普遍性原则,要改革而不要革命,要合作而非竞争,最终要让全民医疗服务体系贴近患者。此外,他还特别重视社区等“第三部门”在保障人们健康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治疗的方针,试图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不降低国民的健康福利,努力在医疗保障领域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求平衡。

1997年12月,布莱尔政府发布了纲领性文献《新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规定增加医疗经费来源,明确病人权利和完善评价指标,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改革内部市场、代理和计划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卫生服务地区[9]。这体现出了既要控制医疗保障费用又要提高服务效果的双重目标,即“在提高筹资来源、规模的基础上比以前更加突出卫生服务提供的公正性、可及性和效率”[10]。

布莱尔政府的改革尽管一开始受到了民众的拥护,但依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英国民众的医疗服务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模

式的改变、社会伦理观念强化、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以及现代医疗和医药科技的突飞猛进而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英国卫生投入大部分来自财政,受制于财政收入的各种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实际上受到了限制,几乎很难有大的提高。这造成了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引起患者治疗的延误。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上,缺乏市场竞争和激励的、高度国家化官僚式管理体制的缺陷造成了医生服务态度差、患者候诊、住院和手术等待的时间特别长,等待人数也特别多,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的时间可及性和公正性在下降。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与近乎刚性的预算约束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医疗服务提供的低效率,逐渐引起了英国民众的不满情绪[11]。

五、联合政府新医改:确保公平,重视效率

由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的英国新政府开始执政后,提出“公平和卓越——

—解放NHS”的核心理念,试图推进新一轮医改。2010年7月,联合政府出台了卫生新政策的白皮书,提出的目标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以病人为核心;改善健康照顾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增强其责任感;减少官僚行为,提高效益[12]。2011年1月19日,新的医改草案公布,旨在减少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实现医疗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分离。

由联合政府发起的新医改,被视为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成立全科医生联盟来承担医疗费用风险是最大的亮点。由全科家庭医生代表患者的利益与医院谈判,承担患者的医疗费用风险,改善其健康状况,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使用,杜绝浪费现象。这将改变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这一政府行政部门掌握医疗经费的现状,而由全科家庭医生代表病人掌握医疗经费,有利于增强全科医生的权利,提高医疗服务的系统管理质量,节省医疗费用,从而实现医疗经费支付的管办分离。此外,改组原有的医院管理层、组建新的管理机构、赋予患者更多权力等改革内容有利于提高制度整体的运行效率、更好地保障国民健康权益。新医改突出的理念即通过医疗服务供需分离来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公平。尽管改革的措施目前尚处于政府计划草案阶段,但成为立法并得以推行的可能性很大,政府和国民都对之寄予了很高期望。因此,对这一场NHS的革命,可以拭目以待。

六、结论与启示

制度理念是一个国家确定制度建制目标和建制原则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度运行的绩效。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建制理念的指导,其运行的轨迹随着制度理念的嬗变而变化,其发展过程反过来也体现着制度理念的变迁。从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变化来看,各个时期的制度理念都处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大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理念嬗变的过程,反映出英国国民对国家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责任和其自身公民权利的逐步认同、医疗保障体制问题的不断变化、英国政府对制度建设思路的调整以及合理利用市场并动员各方面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实现公平和效率并重的举措。

解除国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障以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几度变革,时至今日仍处于重新建构的过程中。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得以颁布,标志着三年新医改的开始。《改革意见》明确指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险一助”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覆盖的人口已经接近13亿,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已基本达到了制度覆盖全民的目标。除了覆盖面的扩大,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参保补贴也在大幅度提升,从2009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200元,今年又提升到人均240元的标准。按照政府的计划,到2015年将达到人均360元的标准,这将直接促进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达到70%左右,并普遍建立了门诊统筹。各地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共有5个省级区域、40多个地市和16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实行了

Changes in Theories of NHS of the U.K.and Their Enlightenments

Gong Wenjun 1,2

(1.Sc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2.Yibin University,Yibin 644000,China)

Abstract:As the first welfare state in the world,the U.K has taken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NHS)which is known as Beveridge model in health care.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of this country is prestigious for its remarkable fairness and welfare and it has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offering comprehensive free medical services to its citizens.Therefore,it has become a typical medical security model followed by many other countries.Studying the changes in theories of NHS of the U.K.and their influence on practice can offer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new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in China.

Key words:the U.K.;NHS;theories;enlightenment;new medical reform

(责任编辑:张丹郁)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21.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

[3]李宏,李娟.社会保障理念基础的演变[J].兰州学刊,2009(9):

123.

[4]W ·

Berveridge.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J].Bulletin of WHO,2000,78(6):847-855.

[5]Allsop Judy.Health Policy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M].

Longman,U.K.,1988:12-16.

[6]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14.

[7]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117-132.

[8]布莱尔.新英国———

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08

[8]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引入内部市场机制[N].国际金融报,

2000-12-27.

[10]医保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N].国际金融报,2000-12-27.[11]丁纯.德英两国医疗保障模式分析比较: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

奇模式[J].财经论丛,2009(1):26.

[12]胡玲.英国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卫生经济研

究,2011(3):22.

医保城乡一体化。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巨大成就。可以认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应该看到,人民的医疗后顾之忧尚未解除,下一阶段的医改工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城乡分割之下的多元制度并存,不仅导致医疗保障权益的不平等,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必须对制度加以整合;另一方面,和医改相关的配套机制必须加快改革。比如,公立医院迄今还并未实现医药分开、管办分离,以药养医仍然是普遍现象;社会办医的多元办医格局并未形成;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相当短缺;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失控;社会普遍反映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此外,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和城乡居民的重大疾病问题仍然很突出,迫切需要有新的

措施来加以化解,等等。

只有科学地定位制度理念、基本国情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保证制度的顺利改革和良性运行。对于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建设覆盖全体国民、统筹城乡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任重而道远,树立科学的制度理念至关重要。因此,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理念中突出公民权利、遵循医疗保障资源享用的平等原则、强调政府有限责任、重视市场力量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强化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公共化等思想,对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值得借鉴的启示意义。在完成制度扩面任务即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之后,通过正确的理念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才能使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真正惠及全民。

[参考文献]

①贝弗里奇模式系按照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爵士的报告设计而成并

因此而得名,正式名称为全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注释]

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摘要:英国是首创议会制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因此,了解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分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英国议会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产物,不仅对英国意义非凡,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采用和借鉴,在世界民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度;发展历程;影响 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 (一)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自11世纪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13世纪,约翰王统治时期经常增加额外的捐税,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还干涉封建法庭的权力,使国王与贵族的关系日趋紧张,并与教皇发生了冲突,被教皇革除了教籍。分离倾向日益明显的强大贵族势力乘机联合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开始了反对国王的斗争。1215年,约翰王被迫接受了他们所拟的《大宪章》。大宪章保证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的“大会议”,只有得到这个会议的同意,国王才能向封建主征收额外的税金。这就意味着在英国长期以来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因此它被称之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到了17世纪,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反封建的要求,对它赋予了新的解释,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的主要依据。 但约翰王并未实行这个宪章,并且准备对贵族进行新的战争。1258年,亨利因为干预意大利战争,不顾农业歉收和饥荒,要求贵族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激起了贵族的不满。贵族武装冲入王宫,亨利无奈,被迫于当年6月在牛津召开了贵族大会,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 《牛津条例》是继《大宪章》之后又一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文献,首次提出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公开宣布王权处

议会制度形成

议会制度形成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1) 作者 : 梁功平 《自由大宪章》和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诺曼征服之初,诺曼王朝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都曾居于优势,但 威廉死后,特别是其子亨利一世死后,诺曼王朝陷入长达20年的内战,王权受到削弱。 1154年,威廉一世的孙女玛提尔达的儿子———法国安茹伯爵亨利 继承英国王位,史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开始了英国史上的安 茹王朝(1154—1399年),或称金雀花王朝(得名于杰弗利所喜欢戴的 金雀花)。 亨利当政时期,实行改革,重振王权。政治上,他整顿中央行政机构,恢复诺曼王朝的御前贵族会议,作为国王的咨询机构。他重建国王 宫廷和财政部,设置枢密大臣和财政大臣等官职。军事上,允许一部分 骑士缴纳“盾牌钱”后免服兵役,这部分钱则用来雇佣骑士服役,自由 民必须按财产状况自备装备为国王服军役。亨利二世也在司法上扩大了 王权。他任用一批法律专家,参照罗马法律、法国(诺曼底)法律和英 国各地的习惯法,统一英国法律,并将亨利一世时期的巡回法官改成巡 回法庭。巡回法庭按期巡游各地,接受民间诉讼,加强中央的司法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审判方式上则采用陪审团制度和宣誓作证法代替原始落 后的“神命裁判法”和决斗。这样就削弱了领主法庭的传统影响,而国

王法庭对骑士、市民和自由农民的保护则提高了国王的威望。 亨利二世的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王权,但在“狮心王”理查(1189—1199年在位)和无地王约翰(1199—1216年在位)统治时期,英国王权却有所弱化。“狮心王”理查残暴无道,而且长年征战在外,毫无建树。无地王约翰则丧失了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从而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他任意没收附庸的领地,干涉领主法庭的审判权力,激起大封建主的愤怒。为筹措对法作战军费,他加征额外捐税,兵役免除税从1154到1199年间增加11倍,而到1216年又增加了11倍,使过去一向支持国王的骑士和市民倒向诸侯。教会也因国王干涉其选举、增加税收而站在诸侯一边。在对法作战上,无地王约翰也是连遭败绩。 1213年8月25日,在圣保罗教堂召开的贵族会议上,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顿宣读了亨利一世加冕时颁布的缓和教俗矛盾的《特权令》。1214年,北方贵族拒绝交付约翰王勒索的兵役免除税。1215年初,他们在斯坦福集会,并向伦敦武装进军。教会、小封建主和市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各阶层的联合行动压力下,约翰王同意在兰尼米德草地举行会谈。1215年6月中旬,约翰王被迫在朗顿和贵族们拟定的“自由大宪章”上签字。 大宪章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献,全文共63条,旨在限制王权,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不受侵犯。大宪章宣称,英国教会享有自由,其权利不受干扰,其自由不受侵犯。不经大贵族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领主征派赋税。国王承认教会的选举自由,对自由人不得任意逮捕、监禁和放逐。

英国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开篇之作,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政治制度揭开了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探究,使学生能了解、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为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欧美其它国家所确立的近代政体作充实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通过阅读等途径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利分配情况和实质;注重合作、探究学习。采用横向纵向的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运用,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珍惜民主,珍视权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采用材料分析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适时引导,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概括能力。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语:(展示世界地图)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跨过一道海峡,有一比陕西面积略大的一个岛国,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曾经自豪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呢?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学习新课:

2018版 第3单元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教材整理1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大宪章》 (1)背景: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概况: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3)影响: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权利法案》 (1)背景 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②1688年,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赶走复辟国王詹姆士二世。 (2)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 ①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③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35[课中思考题],思考:《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提示】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中用法律限制王权、征税必须经

过议会批准、保证议会各项“自由”权利等。 教材整理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2)特点(原则) ①首相与内阁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上台组阁的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在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手中。 2.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基础:代议制。 (2)核心:责任内阁制。 (3)权责 ①国王: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7[课中思考题],思考: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君主制 时间:449——1215 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 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二、等级君主制 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 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 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 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 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 时间:1485——1649 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

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作用: 四、共和制 时间:1649——1653 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 五、君主立宪制 时间:1689——至今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 1、责任内阁制: 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展示《大宪章》纪念亭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

历史趣谈英国议会改革时间 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有哪些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有哪些特点 导语:英国议会改革是指的十九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三次重大的改革,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三 英国议会改革是指的十九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三次重大的改革,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三次议会改革不仅仅大大的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且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得更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使得资本主义民主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一:1832年,这一年的议会改革提升了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中的议席,使得资产阶级获得了比较大多的议席,提升了资产阶级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这次改革使得英国人看到了采用和平的温和的方式获得制度变革的可能性,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获得国家管理权的可能性。也可以说这次改革开辟了英国非暴力革命的先河,直接的促进了以后两次改革的发生。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二:1867年,这一年的议会改革使得资产阶级成为了最高权利机关议会中的主导力量,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由于选举权范围的扩大,使得之后的政党在选举中要关注选民的意见,极大的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得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个时候的工人拥有了选举权。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三:1884年,这次改革再次扩大了选民资格,但是选民的选举权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妇女这个时候还没有选举权,农业工人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选举的权利。 通过以上英国议会改革时间可以看出,英国议会的改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的进行的渐进式的改革,这 生活常识分享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英国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英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的,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在十九世纪一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通过这三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逐渐的获得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并且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步的获得了提升,直至达到资产阶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下面介绍一下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一:英国议会改革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旧贵族掌权时代逐渐的渐进式的演化成为资产阶级掌权的三次变革。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就是提升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中的地位,削弱和限制已经在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旧贵族的权利,通过三次议会改革,旧贵族在议会中所拥有的管理国家的权利逐渐的被资产阶级夺取,旧贵族权利的削弱和资产阶级权利的增强是三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二:英国议会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逐渐的放宽了选民的条件,使得选民从一开始的以身份地位决定选举权,逐步的发展成为依靠财产的多寡来决定选举权,这种改变使得更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三:英国议会改革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占据的形势,加入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得资产阶级在管理国家的权利机构内拥有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使得

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此之后各个政党想要执政就需要得到广大的选民的支持,可以说奠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其效果不亚于暴力革命所起的作用,他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资产阶级与旧贵族互相妥协达成的协议。英国议会改革一共进行了三次: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不同时期的改革具有不同的背景。下面介绍一下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一: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迅速的在英国的各地展开,工业革命造就了大量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起来之后自然会争取自己的利益,要求参与国家的管理,于是工业资产阶级与旧贵族达成了妥协,对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议会进行了改革。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国际形势是法国在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这让英国的当权者看到了资产阶级的巨大力量,如果不能通过改革给与资产阶级一定的权利,那么就可能面临着暴力革命,正是出于对暴力革命的忌惮,所以当权者与资产阶级实现了妥协。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也要求在国家的权利机构议会中占有相应的地位,提高自己参与国家管理的话语权,这个时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无产阶级也要求积极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于是资产阶级要求对议会重新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标解读】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领会: (1)知识与能力:《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比较、鉴别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获取解读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英国法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认识法治的完善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相互关系。 课标解读: (1)了解《大宪章》为英国留下了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 (2)知道《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认识它颁布的历史意义。 (3)了解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的表现,重点掌握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难点:理解法治和民主的关系,认识其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起到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 《英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介绍了英国现代政体的建立和发展完善,内容政治性强、深入理解透彻比较困难。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打破教材的顺序,紧扣课题,归纳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大宪章》---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石”;第二部分“《权利法案》--- 英国现代政体的确立”;第三部分“法制的完善---英国现代政体的发展”。 重点突出“法治完善推动民主发展”这条主线,最后升华出“民主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潮流”这一观点。根据课标的内容,每一版块由材料印证,问题引领,深化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认识,巩固对知识学生合作参与,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力争打造高质量的“生本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法律文献图片,背景音乐使用轻音乐。 导语为:“法治和民主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旋律。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的新制度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英国制度的创新》,探寻英国法治民主之路。” 二、讲授新课 师:找一个学生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首先明确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 问题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找到相关法律文献。 学生齐答:《大宪章》、《权利法案》和《议会改革法案》 时间主要法律文献 13世纪初 1689年 1702年《王位继承法》 1832年 (一)《大宪章》---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石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8 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大宪章》的意义,,《权利法案》的意义和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等基本事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具体条文,具备一定的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确立的过程认识到民主政治的长期性;体会《权利法案》具体条文所体现的限制王权的精神,体会其民主与法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的形成与发展难点: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二、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一)“连连看”:罗列两组(一组是人物和时间,一组是事件)知识点,让学生理清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签署的过程。 二)解决的问题,掌握的知识点1、《大宪章》是哪两着矛盾爆发

的结果,限制了谁的权利?2、英国议会的创始人是谁,议会由几部分组成?3、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结果?4、《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意义?君主立宪制是 什么?5、思考:请从阶级性质方面考虑《大宪章》与《权利 法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线索 “光荣革命前”,国王密室开会——]“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 》内阁权力增大 ------- 〉第一任首相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二)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3个小故事: 故事一:“不懂英语的国王” 1714 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 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尔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请回答:不懂英语的国王逐渐丧失了什么权力?行政大权 故事二:“ 48小时首相” 1746 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 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 被迫辞职,时称“ 48 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三) (2007-01-03 15:22:00) 转载▼ 三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英国选举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仍然存在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工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必然要求增强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力以制定符合自己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然而在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利益浴血奋战的同时,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就是突出的一例。虽然总体上来看,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迫使资产阶级作出了一定的让步。1842年议会通过“矿工法”;1844年通过了“工厂法”;1847年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法”。工业阶级势必继续奋斗。

但当时无论是自由党上台,还是保守党执政,均是只做表面文章。仅仅口头上承认选举制度确实已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做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1857年,英国爆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后,工人运动在1859—1860年伦敦建筑工人罢工以后开始复苏,工人阶级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又表现出来,工人群众要求实现普选权的运动又逐渐恢复。 自由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极力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以拉拢选民,保守党却坚持改革,以限制选举,借以避免威胁到其在议会中的席位。但是却遭到群众的极力抵制。在工业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保有统治地位,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至于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同意支持改革。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8月15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 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十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无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十二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由135万增加到250万。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仍被剥夺了选举权,广大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1867年议会改革虽然没有第一次议会改革那样激烈,但是仍具有重要意义:(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

简述英国议会的形成

简述英国议会的形成 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国会为两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组成。它的形成反映了英国民主进程。 英国民主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是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大宪章》。《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基础,创造了“法治”这一理念。时至今日,《大宪章》中的3个条款目前仍然有效,包括保证英国教会的自由,确认伦敦金融城及其他城镇的特权,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有合法的审判才能被监禁。1215年大宪章中最为重要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所谓“安全法”。根据该条的规定,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这种权力是出自中古时期的一种法律程序,但加之于国王却是史无前例。它所最为关注的是对贵族、自由民的财产保障和人身保障。这是它的核心,也即为,它以明文的方式对自由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作出了规定。《自由大宪章》共63条,其中就有21条论述财产权。自此之后,无论是《权利请愿书》还是《权利法案》都未忽略这一点,就是排斥国王对于私人财产权的可能的侵害。“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谚语体现了财产权首先应该使不受政治权力侵犯的权利“普遍的、平等的、个人化的财产权与专横的政治权力是完全对立的。承认每个人的财产权就意味着统治者的权力要从根本上受到节制。” 1258年,约翰儿子亨利三世再次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郡法庭设4名骑士组成陪审小组;由贵族组成一个永久性的15人会议,参与国家管理,国王在处理国务的时候必须遵从劝导,大会有权利指定首席法官、秘书长和财政大臣;每年举行三次大会议,没有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增加新税,不得没收、分配、监护土地。亨利三世不得不接受条例,向教会屈服,1260年以后他基本

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与演进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与演进-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英国是西方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度的国家,议会制度对英国乃至西方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下院(贫民院)和国王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上院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教会大主教和主教组成,共669名议员,没有任期限制。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共659名议员,任期5年。国王虽然被看成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和“国家的化身”,但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却处于“临朝而不理政”的地位,仅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议会主权是英国宪法的特点,议会曾经拥有几乎是无限的立法权,法国人瑞洛姆曾有一句名言来说明英国议会的万能:“在法律上它什么都可以做,除了把女人变成男人外。” 一、议会的萌芽与产生 宪政史学家罗·巴特认为:英国“议会根源的最深处藏于盎格鲁——萨克逊人进入英格兰之初即有的协商习惯”。盎格鲁——萨克逊部落的原始民主制对国王的权力有一定的约束:国王处理大事须先征得民众的意见和同意,国王必须服从习俗。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萨克逊人乘乱入侵不列颠,随之产生了由少数有影响的权贵要人组成的“贤人会议”,由于参加会议的成员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社会贤哲,故称为“贤人会议”。“贤人会议”有五大职能:一是选举、废黜国王;二是审判大案;三是表达民情;四是协商国务;五是协商立法。据历史学家考证,整个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国王在做任何决定前都要征得贤人会议的同意,没有一位国王是在未先征得贤人会议的意见和同意时就独自决断一件大事的。

世界史英国议会改革

【1832议会改革】 【1867议会改革】 论述19世纪中后期三次议会改革【17湖南师范大学、15陕西师范大学13川大、统考18材料题】 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06东北 论述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最终成果 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特点 论述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在17、18两个世纪中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论述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国力衰退的原因。【16苏州大学】 【1832议会改革】 【1867议会改革】 见下论述题 论述19世纪中后期三次议会改革【17湖南师范大学、15陕西师范大学13川大、统考18材料题】 18世纪的发展,改革不大,特别是议会选举制度不仅没有改革,反而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变化而显得更加腐败,由于议会的选举是在公开的方式下进行的,所以出卖选票,收买选民,以及威胁利诱等,司空见惯。每当选举来临的时候,就展开了收买选民的竞争。议会议员的选举操纵在少数人手中,因此,如何扩大选区和增加选民,议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此次改革方案有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确定选民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租地经营达50镑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即从1831年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 本次议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土地贵族的优势地位,秘密投票,每年选举议会等没有实现,但是改革的意义还是重大的,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工业资产阶级代表进入议会。责任内阁迅速崛起,文官制度在英国建立,两党制度迅速形成,司法制度等一些列的具有当代民主形式的相关制度迅速建立并得到快速发展,与1832年议会改革是分不开的。 2.1867年议会改革 由于第一次议会改革不彻底,英国上层的贵族特征还没有消除,下院还是被土地贵族控制。当时国际环境是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下,迅速在英国扩展。在内外交加的情况下,保守党提出了改革议会方案,在多方协调之下,终于通过了1867年改革方案。1867年议会法规定:凡缴纳济贫税的房主和定居一年缴纳10镑以上年租的房客,可获得选举权;在各郡,凡每年土地收入达5镑的农户或缴纳5镑租金的佃农可成为选民。46个“腐败选区”被清除,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和利兹等大城市拥有3个席位,伦敦有4个席位。 此次议会改革的意义:第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居于主宰地位,旧的贵族政治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选举权的扩大,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第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性的党,也给政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争取选民成为政党的核

英国议会制

英国议会制的上下两院分别有什么作用及权利? 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英国的国会为两院制,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又称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部分是世袭贵族。 上议院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议长由大法官兼任。和下议院相比,上议院的权力相对有限,保留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司法权,有权审查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并通过必要的修正案,还可以要求推迟它不赞成的立法,最长可达一年。 下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众议院,其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下院的主要职权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 英国全国被划分为多个选民人数基本相同的选区(选区的划分由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决定),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下议院议员。大多数选区议员是一个政党的成员,但是没有政党背景的人士也可以参加选举。 通常情况下,英国下议院总有一个拥有绝对多数的政党,该党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下议院第二大党的领袖则成为反对党领袖。 英国是一个单一制、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它的政府体系(即所谓威斯敏斯特体系)直接影响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牙买加等国。 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宪法惯例具有宪法的作用;各种成文法和普通法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英国宪法。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与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与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于1997年5月2日起执政),他必须得到下议院的支持,“君临议会”(Crown in Parliament)代表了英国的国家主权。 政府对议会负责,回答议会质询。政府提出的任何议案如果未获议会通过,就将可能面临议会的不信任动议,而这项不信任投票一旦通过则将迫使首相或宣布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实践中,各政党指任一名“党鞭”,以保证所有该党的议员根据党的政策投票;这确保了一个在下议院中有较大比例优势的政党能够组成一个稳定的政府,但是一个只在下议院拥有微弱多数的政党组成政府,甚或是一个多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就会比较脆弱,有时为了保持政府不垮台必须诉诸极端的措施,例如将生病的议员“抬进”(wheeling in)议会投票来确保取得多数。 1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在英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十九世纪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现代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整个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力量的变化催生了新兴阶级的出现,他们迫切要求在政治领域享有发言权。虽然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此时的英国议会仍旧掌握在贵族寡头手中,新兴阶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议会改革运动。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英国人口大量由传统聚居的东南地区北移,使得一些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工工业城市崛起,人口大量增加。但英国下议院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一些衰败选区,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议士;反之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议士代表。而且议席代表市民数亦失衡,康沃尔在议会有四十四席,而苏格兰有45席,但苏格兰人口却有康沃尔八倍之多。除议会议席分配失衡外,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在英格兰及爱尔兰只有百分之五的成年男性选举权,苏格兰200万人口中更仅有3000人有选举权。而且选举方式上采取公开投票法,选民无法对自己的投票取向保密,很多时候屈服于有势力人士的威迫利诱,被迫投票给他们。 面对这种国内形势,英国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1832年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英国社会要求扩大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广大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新一次的议会改革。在宪章运动和资产阶级激进组织“全国改革同盟”的推动下,保守党德尔比内阁的改革方案获得议会通过,并在1867年8月15日经维多利亚女王签署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