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五专题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五专题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五专题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为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逼迫自杀,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2.睢阳保卫战

“睢阳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建于右,形胜联络,是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钱粮来源,掠夺其财富作为持久战争的资本。因此,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落入叛军之手是平定叛乱的基础。唐将张巡、许远率千百人,抗击叛军13万人,从正月到十月,大小共经400余战,杀敌12万,终因粮草匮乏、救援不至,致使睢阳失陷。但是保卫战誓死保卫了唐军给养的大后方——江淮地区,为唐军重整旗鼓、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近7000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36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飞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末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殉难后被追封为御史中丞,故人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1.读准字音

(1)蚍蜉

..(pífú)(2)诟.(ɡòu)

(3)饿羸.(léi) (4)霁.(jì)

(5)泗.州(sì) (6)须髯.(rán)

(7)帙.(zhì) (8)亳.

州(B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远虽材若.

不及巡者:似乎 (2)将其创.

残饿羸之余:伤 (3)士卒仅.

万人:近 (4)弃城而逆.

遁:预先 (5)巡因.

一见问姓名:凭借 (6)具食与乐,延.

霁云坐:请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恨????? 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不满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动词,怨恨,怀恨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

之:动词,不满 (2)志????? 不能通知二父志.:名词,志向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述博闻强志.:动词,记

(3)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动词,绝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形容词,不得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穷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穷尽 (4)擅????? 擅.强兵坐而观者:动词,据有、占有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形容词,任意、擅自 (5)以?????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连词,来而贼语以.国亡主灭:介词,把以.

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介词,因为因乱抽他帙以.

试:连词,相当于“而”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

二父志 古义:透彻地了解,完全知晓。

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2)霁云慷慨

..语曰

古义: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3)一座大惊,皆感激

..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古义:追随、奉事。

今义:多指投身到……中。

(5)吾于书读不过

..三遍

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

(6)颜色

..不乱

古义:容貌神色。

今义:色彩。

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人之将死,其藏腑

..必有先受其病者:同“脏腑”,即内脏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同“识”,作标记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使……断

(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

(3)如巡、远之所成就

..: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勋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结构后置句

(2)其他则又何说:宾语前置句

(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4)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5)城陷而虏:被动句,“陷”与“虏”含被动意

(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8.翻译下列句子

(1)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译文:

(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译文:

(3)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译文:

答案(1)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要点:虽,即使;数,计算。)

(2)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要点:用,打算;擅,拥有。)

(3)坚守一座城池,捍卫整个天下,凭借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和数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作战。(要点:将,带领;滋,增多。)

1. 文章中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作者是如何反驳这些诽谤之词

的?

答:

答案(1)“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责二公以死守”等。

(2)作者用“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几个事实论据来反驳“畏死而辞服于贼”;用“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和“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来反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用正面分析、歌颂二公的行为和反面斥责小人的行为的方法来驳斥“责二公以死守”。

2.简要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位英雄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1)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

(2)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3)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英勇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

3.第5段文字与上文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其与上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答:

答案乍一看本节好像是另起一事,和上文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是金针暗渡,貌离神合,一气贯注的。因为这节事叙述睢阳危急,南霁云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拒绝发兵,坐视不救的事实,正好证实了上文“擅强兵而观者,相环也”这句话;而且,写南霁云的英勇不屈也是前文对许远“畏死投敌”等诬陷的有力回击,因为作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南霁云和许远、张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写南霁云就是写远、巡,他们是相互映衬的。

在写法上,这段从上文的叙述、议论转为记叙、描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本文记叙了很多人物,为什么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呢?

答:

答案本文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充,所以称为“后叙”,虽然记叙了李翰、许远、南霁云、于嵩、张籍等人或事,但这些人或事都是和张巡及《张巡传》有关的,所以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

1.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

答:

答案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许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随着论述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地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几节文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

2.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这是否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答:

答案 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尾是有言外之意的。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由此可见,当时盘踞在多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于是让人在掩卷之余联想到张、许所受到的冤屈。

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开头“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

得 李翰所为 《张巡传》。看到李翰所撰写的《张巡传》。

???(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韩愈的学生。得:获取,得到。翰 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李翰以文章自许,写这篇传也甚为 详密,然 尚 恨有阙者: 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详密,然而(我)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载 雷万春事 首尾。记载雷万春事迹始末。 ?

??不满。阙:同“缺”,空缺、缺失。载:记载。 远 虽 材 若不及 巡者,开 门 纳 巡,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位 本在巡 上, 授之柄 而处 其下,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

无所 疑忌,竟 与巡俱 守 死,成 功 名;毫无疑心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名望;

????

??若:好像。纳:使进入。柄:权柄。竟:最终。成:成就、达成。功:功业。城 陷而 虏,睢阳城失陷后被叛军俘虏, 与 巡 死 先后异 耳。和张巡之死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虏:被俘虏,作动词。异:不同。耳:语气词,罢了。 两家 子弟 材智下, 不能 通知二父 志,以为两家的子弟们才智低下,又未能完全明白两位父辈的心志,认为

巡 死 而远 就虏,疑 畏死而 辞服于贼。张巡被杀害而许远当了俘虏,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叛贼投降。

??????通:完全。知:知晓,明白。就:接受。畏:怕。于:向。辞服:请降。远 诚 畏死,许远如果真的怕死,

何苦守 尺寸之地, 食其所爱之肉, 以 与何苦守着睢阳这么小的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凭借这些条件与

贼 抗而不 降乎?敌人对抗而不投降呢???????诚:如果,表假设。以:表凭借,后面省略了“之”。当其 当他们被叛军

围守 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 欲 忠者,国围困而坚守睢阳城时,外部没有一点援助,他们所想效忠的,就是国家

与主耳;与皇帝;??????当:正当,正在。蚍蜉蚁子:指外援弱小。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者:表判断。而贼而敌人

语以国亡 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告诉他们国家已灭亡,皇帝已不存在,许远见救援未到,而敌人越来越多,

必 以其 言为信。一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语:告诉。益:更加。众:多。以……为:把……当做。信:真实。 外 无 待 而 犹 死守,人相 食且外部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是拼命死守,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

尽, 虽 愚人 亦能 数日 而知 死处矣,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

??外无待:外面没有期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使张巡外无救援。虽:即使。数:计算。 远之不畏死亦明 矣!许远不怕死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之:置于主谓之间,取独。明:明显清楚。乌有城哪有城

坏其徒俱死, 独 蒙愧耻 求活?被攻破而且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来求活命的呢?

虽 至愚者 不忍 为,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

??乌:副词,何、哪。虽:即使。蒙:蒙受、遭受。 呜呼!而谓 远之 贤而 为 之邪?唉!而像许远这样的贤者会去做这样的事吗?

?

??样的;后“之”,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的“蒙愧耻求活”。 说 者又谓 远与巡 分城 而守,城之 陷,

乱发议论的人指责许远和张巡分兵防守(是不明智的),城被攻破,

自 远所分 始。 以此 诟远,此又与

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段开始的。(他们)以此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儿童之见 无 异。儿童的见解没有区别。????

??分:分兵。诟:诽谤。见:见识、见解。人之将死, 其人在将死之前,他的 藏腑必 有先受其病者;引绳 而 绝之,其 绝必有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把它拉断,它一定有断裂的地方。

??????受:忍受、遭受。绝:使……断。观者见其 然,从而 尤 之,其亦 不观者见到这种情况,就跟着责怪许远,这也是不

达于 理矣。合乎情理的。????

??然:代词,如此、这样。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尤:怪罪。达:通晓,明白。 小人 之好 议论,不乐 成人之 美,如 是 哉!不明事理的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到了这种地步啊!

如巡、 远之所 成就,如此卓卓,犹不 得免,其 他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突出,还免不了小人诽谤,那么他人

则 又何说!又该怎么说呢!????

??小人:不明事理的人。成:成全。如是:像这样。卓卓:特异,不同寻常。犹:尚且。 当 二公之初守 也,宁能知 人之卒 不救,当巡、远二公起先守睢阳城时,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弃城而 逆遁?苟 此不能守, 虽 避之他当时就放弃守城而事先转移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别的

处 何 益?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

??宁:“岂”,哪里。卒:最终。逆遁:事先转移。苟:连词,如果、假使。虽:即使。 及 其无 救 而且 穷也,将其 创残饿羸 之余,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陷入绝望之时,率领着残余的伤病瘦弱的士兵,

虽 欲 去,必 不达。即使是想离开睢阳城,也一定做不到了。

???严重创伤、饥饿衰弱的人。达:达到,得到。 二公之 贤, 其 讲 之张巡、许远二公精明、练达,他们的谋划是很 精 矣。精密周到的。??????讲:谋划。精:精密、周到。守 一 城, 捍 天下,坚守一座城池,捍卫整个天下,

以千百就尽 之卒, 战百万日 滋 之师,凭借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和数百万日益强大的大军作战。

??????就:趋向。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滋:滋长,繁殖,引申为“强大、壮大”。蔽 遮 江淮,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

沮 遏 其 势, 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遏制了叛军长驱南下的势头,大唐王朝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沮遏:遏制、阻挡。其:指示代词,这,指“天下之不亡”。当是 时,弃 城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

而图存 者,不可一二数;擅 强 兵坐而 观者,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

相 环 也。睢阳城四周都是。??????图:图谋,谋取。擅:据有、占有。相:动作偏指一方。 不 追世人不去追究

议 此, 而责二公以 死守, 亦 见其 议论这些人,反而去责备二公死守危城,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把

自 比于 逆乱,设 淫辞 而 助之 攻 也。自己放在叛军那边,制造流言飞语帮助叛军攻击张、许二人。

????

??追:追究。责:责怪、责备。比:并。淫辞:淫滥的邪说。攻:攻击。 愈尝从事于汴、徐 二府, 屡 道于两府 间,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任职,多次往来于两府之间,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祀。

???宗下令在睢阳立庙祭祀张巡、许远,名“双庙”。其 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睢阳的老人还常常说当年张巡、许远的事, 云:南霁云 之 乞 救 于贺兰也,说: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去乞求救兵时,

???于:向。贺兰:贺兰进明。时贺兰进明镇守在临淮,拥兵自重,不肯发兵解睢阳之围。贺兰 嫉贺兰进明嫉妒

巡、远 之声 威功 绩 出 己上,不肯出师救。张、许二人的声名威望和功绩都远在自己之上,不愿出兵相救。

??????嫉:嫉妒。出:第一个“出”,超出、高出;第二个“出”,拿出。 爱 霁云之勇且壮,不听他又很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强壮,不接

其 语, 强 留之,具 食 与 乐,受南霁云的求援请求,想强迫南霁云留下,备办了佳肴和音乐,

延 霁云 坐。请南霁云入座。??????听:听从、接受。强:强迫。具:备办、准备。延:延请。霁云 慷慨南霁云慷慨

语曰:“云来时, 睢阳 之人不食 月余 日矣!

激昂地说:“我来时,睢阳城里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

云虽 欲独 食,义 不 忍;虽 食,我纵然想一个人吃,但道义上我不忍心;纵然让我勉强吃,

且不 下咽。”因拔 所佩刀 , 断 一指,我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自己所佩带的刀,砍断自己的一节手指,

血 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 为云 泣下。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惊,都被感动得为南霁云落泪。

??????虽:即使,纵然。咽:咽下。因:于是,就。感激:感动、激动。云 知贺兰 终 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最终也没

为云 出师 意,即驰 去,将 出城,抽 矢 射有替自己出救兵的意思,就驰马而去,将要出城,抽出一支箭射向

佛寺浮图,矢着 其上砖 半 箭,曰:“吾归 破贼,寺中佛塔,箭射入塔上砖有半箭深,说:“我回去破贼后,

必 灭贺兰 ,此矢 所以 志也!”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这一决心的标志!”

????

??终:最终,终究。为:替。即:就。浮图:原指释迦牟尼,后亦指佛塔。着:射中。志:同“识”,作标记。

愈 贞元中 过泗州,船上 人犹 指 以相语。我在贞元年间到过泗州,船上的人们还用手指着这儿相互议论。

城 陷, 贼 以刃胁 降 巡, 巡不 屈,睢阳城被攻破,叛军用刀威胁张巡让他投降,张巡坚贞不屈,

即牵 去,将斩 之;就被牵到一边,将要被杀;????

??胁:威胁、胁迫。降:使……投降。将:将要。 又降霁云, 云 未 应,巡 呼 云曰:叛军又来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大声呼喊南霁云说:

“南八,男儿 死耳, 不可为不义 屈!”

“南八,男子汉大丈夫只有一死而已,千万不能被不义的叛贼屈服!”

云 笑 曰:“欲将 以有为也。 公有言, 云敢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将来要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

不死!”即 不屈。不死呢?”于是不屈而死。

?

??后“为”,作为。敢:岂敢,怎敢。 张籍曰:有 于嵩者,少 依于巡。 及 巡起事,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从小就追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

嵩 常在 围中。于嵩也曾在叛军的包围中。????

??依:跟着、随着。起事:举兵。常:同“尝”。围中:围城中。 籍 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嵩时年 六十余矣。张籍于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

以 巡 初尝得临 涣县尉, 好学 无所不读。因为张巡的缘故,于嵩当初曾得到临涣县尉一职,他爱学习,无所不读。

籍 时 尚小,粗 问 巡、 远事,不能但张籍当时年纪还小,只是粗略地问了一下张巡、许远的事,未能

细也。问得仔细。????

??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临涣:在今安徽宿县西南。尚:还。 云: 巡长 七尺余,须髯若 神。尝 见 嵩读《汉书》,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神人。曾经看见于嵩读《汉书》,

谓 嵩曰:“何为 久读此?” 嵩曰:“未 熟也。”巡

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本书?”于嵩说:“还没有读熟。”张巡

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 诵嵩 所读书,

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终身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

尽卷不错一字。 嵩 惊,以为巡偶 熟此卷,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十分惊讶,以为他偶然对这一卷熟悉,

??????须髯:胡须。何为:为何,为什么。过:超过。因:于是,就。尽:全。偶:碰巧、偶然。因 乱抽 他帙于是随意抽取其他卷帙

以 试,无 不 尽然。嵩 又取架上 诸书试以问巡,来试他,没有不是这样的。于嵩又取架子上其他书,试问张巡,

巡 应口诵 无疑。 嵩从 巡久, 亦不见 巡张巡随口背诵,毫不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看见他

常读书也。 为文章, 操 纸笔立书, 未尝 起草。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来不打草稿。

????

??因:于是。乱抽他帙(zhì):随意抽取其他卷帙。帙,书套,借指书。应口:随口。疑:迟疑、犹豫。初 守睢阳时,刚开始守睢阳时, 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 因一 见 问士卒近万人,城中居民也将近数万人,张巡凭借某次见面时问过

姓名,其后无不 识者。姓名的,此后没有不认识的。????

??仅:近,唐代口语。且:将近。因:凭借。其后:这之后。 巡怒, 须髯 辄张。 及城 陷,贼 缚 巡张巡发怒时,胡须会竖立起来。等到睢阳城失陷后,叛贼绑缚张巡

等数十人坐, 且将戮, 巡起 旋,其 众见等数十人坐在那里,将要杀戮他们,张巡起来小便,其他人见

巡 起,或 起 或 泣,巡曰:“ 汝 勿怖!

张巡站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

死, 命也。”众 泣 不能仰 视。 死,这是天命。”众人哭泣得不能仰起脸看张巡。

???起旋:起来小便。怖:惶惧,害怕。巡 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如平常。张巡就刑时,面色不变,镇定自若像平常一样。

远 宽厚 长者, 貌 如其 心,与 巡同年生,许远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其面貌如同其心,和张巡同年生,

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于

亳、 宋间。 或 传 嵩有田 在亳、 宋间,亳州和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有田产在亳州和宋州之间,

武人 夺 而有之, 嵩将 诣州讼理,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将要到州府去诉讼,

为 所杀。 嵩无 子。张籍 云。为不法军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是张籍说的。

?

??面色镇定自若。阳阳,安详镇定的样子。亳、宋:亳州、宋州。武人:军人。诣:去、往。讼理:提出诉讼。为:表被动。云:说。

舍生而取义

世界上的东西,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去一些东西,才能取

得另一些东西。孟子面对选择,做出了舍生取义。可是,一定要舍生才能取义吗?舍生就是为了取义吗?舍生就能取义了吗?

对于西楚霸王,他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被人们当做大义凛然的真英雄行为,他用死成就了个人大义,而他,却看不到为他战死的千万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对手,失去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对于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千古传颂。可他是在苟且偷生,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凌辱之后,才成就一番霸业的。他失去了尊严,可是却换来了复国的大义。由此可见,取义,不一定要舍生。生和义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罢了。

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舍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搜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他们把钱看做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不仅抛弃了生命,更抛弃了义。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和生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甚至把生和义都抛弃了,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所以,舍生,不一定是为了取义。

而舍生,不一定就能够取义,而且,还有可能灭义。因为他们错把愚义当做大义,为了愚义而牺牲。正如陈宫效忠于吕布一样,吕布本是奸邪之人,而陈宫却对他忠心耿耿,到最后吕布被杀后,他抱着赴死的决心不投降曹操。他本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谋士,却因为愚忠愚义,把吕布当做明主,誓死效忠一个不义的人。类似的还有被谎言欺骗的德国人民,他们曾经支持拥戴一个疯狂的纳粹分子;还有无数个崇尚武士精神而白白战死的日本军人,他们能不怕死而成全义,只是他们错误地把义定位在愚义,而把大义给毁灭了。

可见,舍生取义在今天的诠释不仅仅是舍去生命而成全道义,而是要明智地认识大义,明智地成全大义,不能白白牺牲,也不能效忠愚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蚍蜉

..(pífú)诟.骂(ɡòu)卓.卓(zhuó) B.创.残(chuānɡ) 羸.弱(léi) 遏.制(è)

C.嫉.妒(jí) 须髯.(rán) 松.山(sōnɡ)

D.杀戮.(lù) 卷帙.(zhì) 亳.州(háo)

答案 D

解析“亳”读B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为.

许远立传 为:替,给 B .竟.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竟然 C .外无待.

而犹死守 待:依靠,后援 D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怪罪

答案 B

解析 竟:最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洎牧以.

谗诛 B.????? 赵尝五战于.秦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 C.????? 且焉.置土石焉.

用亡郑以陪邻 D.?????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答案 A

解析 A 项以:因为。B 项于:和/对于。C 项焉:于何/哪里,怎么。D 项而:连词,并且/却。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

巡 B .骊山北构而西.

折 C .朝歌夜.

弦,为秦宫人 D .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 A

解析 A 项为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

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5.作者选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从中看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1)一是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二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三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2)突出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令狐潮①围张巡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②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

答案 D

解析益:增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B.????? 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客从外来,与.

坐谈 D.?????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吴人焉.敢攻吾邑 答案 A

解析 A 项前“且”为连词,并且;后“且”为副词,将要。B 项才。C 项介词,同。D 项哪里,怎么。

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②、⑤、⑥不合要求。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 .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 .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 .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答案 C

解析 不是以天道称赞他们。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

译文:

(2)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译文:

答案(1)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

(2)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参考译文

令狐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狐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狐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狐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狐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狐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狐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狐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十四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高中语文】

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卫东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崔允漷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凸显课程视角和学习维度,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论述的针对性”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但不是“大观念”,“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就是“概念性理解”,是学科大观念(big idea)。 为什么需要大观念?无论是威金斯还是埃里克森,都强调“大观念”作为“透镜”“聚合器”的功能,即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更重要的是,大观念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大单元,没有大观念的“透视”,一篇篇课文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学科大观念有不同层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是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本体性的大观念。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这两个单元指向的区块大观念呢,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啊,是一致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教学当中也会出现啊,更多的学习单元呢,可能在学科大观念上与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科大观念会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呈现上有所不同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做些分析。 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其中,“学习之道”是单元的人文主 1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三篇]人教版高三语文课本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三篇]人教版高三语文课本 1.理解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通过小说激烈矛盾冲突中的人物不同反应的分析,认识其性格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1.<红楼梦>简介 2.<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 小结:<红楼梦>的产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转向极衰,所以这部作品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它的主题"四大家族的兴衰"也与这个背景吻合。 3.理清人物关系<贾政,贾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 导入:《红楼梦》当中最重要的三次大变故是什么 4.宝玉挨打的原因: 直接原因: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根本原因: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5.宝玉挨打各人反应如何?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反应合理吗? 贾母痛惜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王夫人哀痛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 宝钗规劝符合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 黛玉关心志同道合的知音 6.印发小说第40回中一段,让学生体味其中个人的行为,性格特点极其合理性。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捡了一碗 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 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 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 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儿鸳鸯二 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在这个场面中,表现最娇嫩和最放肆的是谁?如果宝钗在这,她 会如何表现? 由这个场景分析,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在这个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俩才是真正的知音,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叛逆。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恩格斯关于"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 理论,即"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甚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篇二:诉肺腑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 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 2.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 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教时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相关的知识网络,快速阅读小说《玻璃》,把握情节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提升专题素养,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小说阅读鉴赏人物重点内容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生阅读小说《玻璃》,思考探究: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具体探究分析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补充: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是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出示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思维提升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参考答案:王有福是一个性情谦卑、胆小怕事、有点固执但又本分善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生活困难,性情谦卑;他不小心撞坏了酒店的玻璃怕让自己赔偿而偷偷溜走;因不相信酒店诚意不敢去打官司,同时心地善良而最后竭尽所能赔偿玻璃。 思维提升 小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方法” (1)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3)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高中语文电子教案

高中语文电子教案 小榄中学高一备课组(2008、9) 必修1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2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好的教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建构教案

生命可贵,抉择有道 —在群文阅读中考量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学生思辨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教学重点】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以“淘金式思维” 探讨评判生死的价值标准 【教学难点】思辨看待生死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认为,生命因为追求的不同,其意义和价值也会不同。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释疑难概念 1.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辩证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2.出示“淘金式思维”概念及特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迅速浏览《渔父》、《项羽之死》、《报任安书》三篇文章及其相关资料 (二)出示探讨的问题 1.阅读《渔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1)屈原选择投江而死是轻率的懦夫行为,还是勇敢高尚的举动,为什么? 2.阅读《项羽之死》,细读“乌江自刎”片段(第四段),探讨问题 (1)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是愚蠢的举动,还是是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 3.阅读《报任安书》,结合8-10段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1)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之后却选择了隐忍而活,你怎么看待他的选择? (三)教给学生阅读“群文”探讨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选定方向(你的观点) 2.迅速筛选文中相关内容作为你观点的支撑 3.通过联想借助你掌握的背景材料和历史素材佐证观点 4.倾听同学发言,同时分条整理支撑你观点的理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 二、教学内容 7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三、单元学习目标 1. 精读古代优秀的经典诗词代表作,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3.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4. 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词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尝试古诗词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5. 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尝试写文学短评,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6.背诵本单元所有诗词作品。 四、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 1.人物卡片 将全班4人一个小组,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每人从以下8位古代著名诗人词人中选择两位做成“人物卡片”; 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要求:包括人物的名、时、地、评、作;人生简要经历(100字以内);理想抱负或者常在诗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风格特点; 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再与全班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建议】 推荐参考文章、书目: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才子传》《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传记; 李长之《李白传》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唐宋名家词赏析》 等等。 (二)把握作品 1.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1)自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体会分别展示了两种怎样的人生状态?你更赞赏谁的人生选择,为什么? 提示:曹操有渴慕贤才,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得积极昂扬,充满进取的精神。——豪强割据,曹操不得不如此。 陶渊明归隐田园,显得消极避世,但是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自由、喜悦。——因为官场污浊,不自由,而诗人本性爱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于更赞赏谁,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孟子·万章下》里提到圣人有四种:“圣之清者”,如伯夷;“圣之任者”,如伊尹;“圣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高一语文整体阅读散文主题阅读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用古诗与花相配,说说它们各比喻哪个女人:①黛玉;②宝钗;③探春;④李纨;⑤湘云;⑥袭人;⑦麝月;⑧香菱。 A.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B.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C.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 D.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 E.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F.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G.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H.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 答案①D ②F ③A ④E ⑤B ⑥G ⑦H ⑧C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1.文体区分 很多同学对于小说和记叙性散文感到迷惑,写作时自己写的是哪一类文体也不大清晰,这些文体上的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效果。所以,我们在学习记叙性散文之前,先对文体以及鉴赏重点进行区分,进而把握好不同文体鉴赏主旨的异同。 文学体裁四分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因为小说和记叙性散文容易混淆,本单元重在区分这两种文体。 ①小说 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也是以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发展及贯穿主题的美学原理为表现的文学艺术作品。 很显然我们通过其定义得知: 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环境,必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三要素中,人物形象为核心,能否塑造出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才是一篇小说能否完美的表达主旨的关键; 而故事、环境这两要素自然皆是为人物形象服务,换句话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作者会倾注全力,借助一切手段打造人物,所以,我们鉴赏时,把握人物形象才是鉴赏的关键,才是把握主旨的唯一切入点。 当然,人物形象的内涵极其丰富,这在以后的小说鉴赏中再详细说明。 ②散文 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兼有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高中阶段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散文从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也叫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我们从以上可以得知: 是否以抒情议论为主是判断散文的标志。散文重视作者的抒情、议论,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会充斥作者饱满欲滴的感情,可见散文是以情动人的文体,这与小说极为不同; 文中会出现重要的抒情议论性文段,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的大致方向,这与鉴赏小说的手段也不同; 具体到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必以抒情、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所以鉴赏主旨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和抒情句的结合,比小说鉴赏关注得更全面。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高中语文教案怎么写

高中语文教案怎么写 【篇一:高中语文写作课教案】 家教资格考试教学设计 附: 1、《细节的魅力》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 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 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 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 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 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 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 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 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 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 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 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 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 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 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 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 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2、《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 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 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 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 这 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 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 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 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 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 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 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 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 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

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 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 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 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 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 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 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 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体 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内容在总结以往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将在生态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于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学中侧重阅读教学。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时期学生语文将在高一和高二时期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为高三语文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本篇目必修部分,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课堂学习精讲。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师引导,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推行课堂学习模式,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对高考题的针对性题型练习,扎实的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课本篇目选修部分,采取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老师制定选修课文部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行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集中学习。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阅读。可以采取隔周阅读的方式,利用语文课堂连堂两节课的时间进入学校图书馆进行自由阅读。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有总体规划,有具体要求,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图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主题单元阅读。这一教学活动以课文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及组织活动能力的锻炼。老师明确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提供与本单元主题相

关的参考资料的篇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外资料的搜索、筛选和阅读。因为之前通过对课本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主题内容,所以在搜集资料阅读时倾向性会比较明显,单元教学目标会得到更深入的实现。老师每周利用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外搜索阅读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出最佳的课外资料和最优的阅读心得。 尔后,班级汇总。以班报的形式编排成阅读资料进行班内传阅。班报采取小组轮流编辑的方式,每周一期,报纸主题切合课本单元主题,版块内容全部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资料搜索和整理,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教学形式既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知识于趣味中,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学期新气象。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对教学领域的突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创造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新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