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毛概课后答案

Chapter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上学期没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提出过程

1)李大钊等的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党幼年的认识,一大到四大提出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

3)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4)七大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总: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搞清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尊重实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标准和动力。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内在的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的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上学期没有]

四个全面:

实践依据:(1)四个全面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2)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3)是为了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Chapter 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动力,性质,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①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③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①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A.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相同点:A.所处社会性质相同

B.所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革命的主要对象相同

D.革命的主要任务相同

不同:A.时代背景不同

B.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D.革命的前途不同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1)是什么?/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内容及关系,统一战线)

(1)三大法宝内容及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统一战线:

①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A.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

B.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 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②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从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第一个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③必须处理好两个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A.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B. 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④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有哪些:

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C.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Chapter 4.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根本性质和情况”。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生产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采用的是强烈的专政的办法;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采用的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一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2.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向科学进军”我们的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毛泽东: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日制)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体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Chapter 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主要特征、重要意义及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科学含义: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主要特征: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

3.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

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4.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新阶段的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注:十三大提出,十七大加入“和谐”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②.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B.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

由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上学期没有]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关系: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Chapter 6.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提出:(1)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2)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学内涵:

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二.坚持科学发展[上学期没有]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B.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C.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③.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A.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

B.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意义)[上学期没有]

内容: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前五十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实现路径)

(1) 中国梦的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目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①.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Chapter 7.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

①. 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并阐明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②.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思想: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只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 改革的革命性:

A.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B.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上学期没有]

1.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具体目标:(6个围绕)

经济: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生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建设: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4.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Chapter 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上学期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②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③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④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1.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A.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学期没有]

(1). 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2)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①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目标的具体要求:

A.五个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B.三个依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C.三个法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D.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做到:

A.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B.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民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C.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持,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③建设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吗

B.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 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E.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六.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论[上学期没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处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

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Chapter 9.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③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区。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武力解放台湾岛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hapter 10.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学期没有]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它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纯洁性的体现)[上学期无] 1.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2.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谁会生活法制化才能有序推进。

(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组织,纪律、作风建设

1.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2.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坚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

3.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4.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3)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4)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1.提出: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

2.为什么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3.全面从严治党的含义

(1)全面: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

(2)从严: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从强调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标志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总: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第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第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