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rson与机制设计理论

Myerson与机制设计理论
Myerson与机制设计理论

Roger Myerson与机制设计理论

2007年Roger Myerson 与Leonid Hurwicz、Eric Maskin共同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学会对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得奖原因是这样描述的:“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我们这篇小文章主要目的是简要的介绍机制设计理论以及三位诺奖得主其中之一的Roger Myerson。

机制设计理论的产生首先源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一场大论战。这次大论战的焦点主要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能够永续地存在下去。论战的一方以Mises与Hayek 为代表,非常明确的反对社会主义。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不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予以批驳,而是认为,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不可能获得维持社会有效运转的信息。他们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看作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每一个基层单位或企业向中央机构传送有关技术、成本、消费需求方面的信息,再由中央计划机构制定出非常详细的计划并下达给企业。这样,中央计划机构就需要知道并处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因此,他们认为,经济社会不可能获得社会主义计划所需要的信息并合理的使用这些信息。论战的另一方以Lange与Lerner为代表。他们认为,虽然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但是资源(这里的资源不包括投资,仅仅只对消费领域而言)的流动还应由供求关系确定。对于企业而言,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边际成本等于中央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产品价格确定生产水平。因此,他们其实主张的是一种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机制旨在解决信息需求过大的问题。尽管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信息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又产生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激励基层单位完成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任务并且按照真实的边际成本定价组织生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

机制设计理论的产生还源自于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经济的讨论。传统的经济分析把经济体制看作是给定的。比如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主要把市场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它讨论市场机制如何运转,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及局限性。对计划经济机制的讨论也是如此。但是,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计划体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都是资源配置的机制,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因此,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除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的机制?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原先那种将制度视作给定的做法就不再可行了。而Leonid Hurwicz(1960)最早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这也标志着机制设计理论的产生①。

所谓机制,它是指那些人为能够控制的用于组织与协调经济行为的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机制一定能为人们——具体而言,是那些设计者——所控制,而那些不能够被控制的要素被称为环境(environment)。机制设计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的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

①关于机制设计理论产生更为详细的论述,请见田国强(2001)。

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同时,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信息运行的成本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对机制设计理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机制设计主要是在一定的环境约束下,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但是,在达到这个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设计者而言,许多关键的信息他是不知道的,比如相关主体的偏好。不知道这些信息,设计者就无法有效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强迫,强制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设计者强迫相关的主体把关键的信息说出来。另一种就是让相关的主体自愿把他们的偏好等信息显示出来。前者显然是大家无法接受的,而后者听起来可能更合意。因此,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使相关主体自愿地把他们的偏好显示出来的可能性存在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面我们也提到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机制,而在这些机制当中,哪一个对设计者最有好处呢,哪一个最有效率呢?机制设计理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只要阅读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文献,你就会反复发现“Roger Myerson”的字样,这也反映出了Roger Myerson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正如瑞典皇家学会的评价,Roger Myerson对机制设计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Roger Myerson现在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教授,1951年生人,获诺奖之时才56岁,在历届诺奖得主中算是比较年轻的。Myerson有很好的数学背景,是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博士(其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合作博弈的)。因此,无论大家是看他写的论文还是教科书都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数学。也正因为这样,在克服了数学上的障碍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论文还是教科书书,Myerson的表达都相当的清晰,观点极具原创性。在Roger Myerson 1976年拿到博士学位一直到他2001年转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之前,他在西北大学待了25年的时间,而这次使他获得诺奖的贡献都是在西北大学期间做出来的。从其个人的照片中,Myerson教授给人的感觉是很有亲和力,很谦逊,脸上始终都带着微笑。从那些和他有过交往的人对他的描述中,我们也知道Myerson教授待人非常的谦和,他的思维非常的快,非常的跳跃。而他的语速显然有些跟不上他的思维,所以有的时候在上课时表现的有些结巴。上面是我们对Myerson教授的直观印象,下面我们主要看看Myerson教授对机制设计理论的贡献。因为机制设计理论有时非常的抽象,加之教授本人的数学背景,我们从一些相对具体的例子当中介绍Roger Myerson的主要贡献。

前面我们讲过,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可以设计出很多的机制。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有许多的选择,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面对几乎可以说是无穷多的机制,我们如何评价其效果;作为机制设计者,如何从这些机制中选出一个比较好的机制;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又如何对这些机制进行研究呢?许多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做出了相应的回答,在机制设计的文献中把这个回答称为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而Roger Myerson(1979)则是对这个原理最为完整的表达②。显示原理的大致含义是:那些间接机

②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其他文献有:Gibbard (1973), Green&Laffont (1977),Dasgupta,

Hannond&Maskin(1979)。

制所达到的结果都可以由一个直接机制来实现。那什么是间接机制,什么又是直接机制呢?在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关键信息——比如,他们的偏好——是不知道的,而这些信息又是由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他的性格,智商或情商等,但又远远不止这些)决定的,而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当然是私人信息。因此,为了达到目的,设计者会千方百计地让利益相关者显示自己的类型,而利益相关者显示自己类型的方法无疑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间接地体现自己的类型,比如在同样的一件事情当中,一个利益相关者表现的极有特色,那么通过这种表现他也就部分显示了自己的类型;另一种是利益相关者直接向设计者报告自己的类型(当然,可能会撒谎)。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机制就称为间接机制,而后一种方式对应的机制就称为直接机制。但是,显示原理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告诉我们;一个间接机制所达到的效果不仅可以通过一个直接机制实现,而且可以通过一个说真话(truth-telling)的直接机制实现。说真话的直接机制是指在一个直接机制中,利益相关者都向设计者如实地报告自己的类型。这样的一个机制也称为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也就是说,讲真话是利益相关者在这个机制下的最优选择。当大家理解了显示原理的涵义,自然就会明白它在机制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显示原理的存在,设计者在评价某个机制的结果时,完全可以把一个复杂的机制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而作为研究人员,他只要研究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就可以满足要求,这大大地降低了分析的难度。

机制的定义可以非常的一般,其形式也可以各种各样,但是在经济学分析中利用如此众多的机制似乎不太可行。如何在经济学分析中得到一个相对一般的构造机制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Roger Myerson(1981)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在Myerson(1981)中,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卖方可以在许多机制当中进行挑选,那么他应该使用哪一个机制来出售单个不可分割(比如一幅名画,一件古董)的物品,以使他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呢?Myerson把这个问题称为“最优拍卖问题(optimal auction problem)”。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定理,称为Myerson引理或收益等价定理。因为Myerson提出的问题称为“最优拍卖问题”,那么我们就用一个拍卖的例子来说明收益等价定理。拍卖其实就是一种机制,拍卖的卖方通过拍卖这样的一个机制,使得竞标者通过竞争把他们关于拍卖商品的偏好尽可能的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卖方用相对少的信息租金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收益。而拍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典型的拍卖形式有四种:一级价格密封拍卖,即每个竞标者都告诉卖方一个价格,但这个价格除了其本人及卖方,其他的竞标者都不知道,最后出价最高的竞标者中标,并支付他所承诺的价格;二级价格密封拍卖,即每个竞标者都告诉卖方一个价格,但这个价格除了其本人及卖方,其他的竞标者都不知道,最后是出价最高的竞标者中标,所不同的是,他所支付的价格是所有价格当中第二高的价格;荷兰式拍卖,卖方先定一个很高价格,然后逐步地降低这个价格,在降低的过程中,第一个应价的人即是中标人,其支付的是他所应承的价格;英国式拍卖,卖方先定一个极低的价格,然后逐渐提高这个价格,在提高的过程中,那些认为价格已经超出自己估价的竞标者不断退出,最后剩下的就是中标者,他支付当时的

价格水平。既然有这么四种拍卖形式,那么现在摆在卖方面前的问题是:他可以使用哪一个拍卖形式,使自己的收益(所赚的钱)最多。而Myerson(1981)的工作就是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这四种拍卖形式对于卖方的期望收益是相同的。同时,他还给出了构造能够使卖方能够收益最大化的直接机制的一般方法。③

机制设计理论早期的一个著名问题是,当买卖双方的类型不确定时,是否能够在两方之间设计出一个有效的交易机制?这个问题也常常被看作是双边垄断或双边贸易问题。在许多的领域,都认为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是存在的,并把这个结论称为效率公理。但是,如果我们在不完全信息下来讨论这个公理,那么它是否能够成立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因为在日常的买卖过程中,卖方和买方彼此之间并不了解,经常会讨价还价:卖方是漫天要价,而买方则是坐地还钱。如果卖方所要的价格始终和买方所能承受的价格始终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失去交易的机会。这只是我们的直观认识,想要得到一个一般的结论必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证明。而Myerson和Satterthwaite(1983)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一般的答案,这个答案被称为Myerson-Satterthwaite定理。这个定理说的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在相当广的条件下,不存在一个同时满足个体理性,激励相容和预算平衡约束的有效交易结果。这里的预算平衡约束是指卖者的所得等于买者的价格。直观的讲,就是我们必须损失一些交易的效率使买卖双方说实话,避免发生上面的那种因为漫天要价导致的交易机会的损失。这也应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以上我们对机制设计理论和Roger Myerson教授的贡献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把视角拉回到中国的改革过程当中。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实践机制设计理论的试验场。因为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旧的制度必须予以革除,在革除旧制度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建立新的制度。而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这些新的制度都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资源配置全部是由中央政府以计划的形式进行的,在经济的纵向结构中,越是基层的经济主体却缺乏自主性,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服从国家的计划。而这些计划所要求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术语讲,计划体制不是一个激励相容的体制,这样的体制终将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而当时,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农民,他们每天辛勤劳作都是为了集体,而一年到头自己却得不到多少实惠,时间一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变的非常的低,农民不再勤劳,拖延怠工成了一种常态。农民的这种表现使得集体的粮食产量变得很低,同时其自身状况也不断的恶化。在1978年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开始为自己劳动,原先的那种激励不相容的制度转为了激励相容。这样不仅使农民本身的情况变好了,同时也使国家,集体的状况大为好转。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财政、金融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持续将近30年的告诉增长,是体制转化,原先被压抑的效率被释放出来的结果。

此外,中国现在还处于体制不断转轨的过程中,进一步对制度进行变革是保持经济能够③见Myerson(1981)。

持续、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们也已经认识这个问题,“制度创新”的字眼也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用语与书面文件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制设计理论更能有其用武之地。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机制设计理论都可以指导决策者们设计出更有效率,更能有效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制度。

参考文献:

1.Myerson, R. (1979).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a 47: 61~73.

2.Myerson, R. (1981). “Optimal Auction Design.”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6:58~

63.

3.Myerson, R. and M. A. Satterthwaite. (1983). “Effient mechanisms for bilateral trad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8: 265~81.

4.田国强(2001).“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田国强主编,商务印书馆。

激励机制设计的五个原则

激励机制设计的五个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必须要研究员工的需求,依照各种激励理论将不同的激励方法加以适当组合。只有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使用相应的激励手段,才能对企业团队和员工个人实施有效地激励。因此,民营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必须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绩效原则、公平原则等基本原则,并且有所侧重,必须想方设法了解并满足员工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员工潜能,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从管理学上说,激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也叫薪酬激励;另一类是精神激励,又叫成长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只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总以为有钱才会有干劲,有实惠才能有热情,精神激励是水中月、镜中影,好看却不中用。正是这种片面的理解,致使一部分人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甚至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给组织环境和社会风气都带来极大危害。另有一些人总爱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以为大家靠喝西北风也能有干劲,这些人恰恰忘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为了避免以上两种片面性的发生,防止“单打”现象的出现,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不是说不需要有所侧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对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层次与程度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并随主客观条件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从社会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的物质需求就会比较强烈,而在社会经济文件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要则会占主导地位。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的品德修养也会对需要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

机制设计理论辨析_邱询旻

机制设计理论辨析 邱询旻,冉祥勇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第3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在机制设计理论领域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极 大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成为上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诺贝尔奖的颁发使 机制设计理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更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围绕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渊源、内涵、影响对其进行理论综 述,以期为我国今后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做好基础。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实施理论;马斯金单调性 [中图分类号]F014.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09)04-0001-05 [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邱询旻(1960-),男,辽宁丹东人,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冉祥 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力。 第3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 )作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机制设计理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机制设计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对社会惯例和市场的分析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改变了以前经济学家认为在政府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不能进行优化社会惯例和规章的观点,它对现在和以后的政策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1]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使亚当?斯密所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清晰,并且可以利用“这只手”去实现计划者的目的。正如笔者(2008)在《“环中国圈国家”的战略和作用及其三大基础》中强调的,地区性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加强各国经贸、文化交流,促进文明 间的对话了解,实现“环中国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里奥尼德?赫维茨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因此而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之后,美国经济学家马斯金和迈尔森进一步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他们的理论研究核心是如何在信息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学者们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也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论述的。 赫维茨(1960)把机制设计理论定义为: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合理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经 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3]赫维茨强调机制具有机械性、标准性和程序性,他的意 图是使社会各学科都像化学、物理学一样精确化,如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像发射火箭一样被精确地预期和准确地击中目标。马斯金的弟子钱颖一给机制设计下的定义大致与赫维茨的相同:给定一个组织的目标(比如企业的利润、政府的税收、经济的效率、社会的公平),是否可以和如何设计一套游戏(或博弈)规则,使得每一个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基本假定:人是理性的或者说自私的,即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掌握各自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行事,其最终博弈结果能够到达该组织设定 的目标。[4]我国学者丁利等认为可以把机制设计理论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 行为按照博弈论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社会目标。[5] 可见,机制设计理论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具有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对收到的不完全信息进行准确、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决策;其次,各个行为体都应该符合自由制度主义主张的自私、理性等特性, 第25卷第4期 2009年7月Vol.25,No.4Jul.2009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经济理论与实践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关于所罗门王的睿智的故事在流传了两千年后,有好吹毛求疵的经济学家跳出来说,故事中的假母亲是不够聪明的,如果她和真母亲说同样的话,那所罗门王该怎么办呢?当然,仅仅会责问别人还不是好样的,我们的经济学家有备而来。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及其一个主要部分执行(implementation)理论几乎是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后,有车族可 能要以纳税的形 式为汽车排放的 尾气买单了……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它和所谓的信息经济学也几乎是一回事,只不过后者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但毫无疑问所有信息经济学成果都可以在机制设计的框架中处理。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的著名论战。后来赫维茨在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近几十年来,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人物除了赫维茨,还有里特尔,拉德纳,马斯金,梅耶森,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汤姆森,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缪林,乔丹,摩尔,帕尔弗雷,波斯特维特,施克米德,杰克逊,阿布鲁,森,斯尧斯特拉姆,史瑞娃施塔娃,田国强(赫维茨的华裔学生),周林等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赫维茨和马斯金。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一个机制的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那么信号空间的维度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信息问题就是要求机制的信号空间的维度越小越好,当然必要时还须考虑信息的复杂性。而激励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激励相容,这是赫维茨1972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博弈解前提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机制设计理论家们几乎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马斯金贡献的概念)的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最初,占优策略均衡受到青睐,因为占优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我的策略总是不差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别人怎么样总说真话就是一种占优策略。但经典的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ma nipulation)定理讲,能被占优策略均衡所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即好和坏由一个人说了算。赫维茨1972年的著名结果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在信息分散的个人经济环境里,不存在一个有效率的机制让人有动力显示他的真正信息。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孔祥发 课堂教案设计工作在教案理论和教案实践工作中,是偏重于教案实践的一项课堂教案的准备工作,是从课堂教案理论向课堂教案实践过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课堂教案设计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从其理论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具有自己的一套指导课堂教案的基础理论;从其实践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要接受教案理论的具体指导,以使教案设计更符合自己的课堂教案实践,使课堂教案收到更优秀的教案效果。 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具有十分相像的作用。理论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理论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思维的框架。在规范行为的范畴内,课堂教案设计理论时常提醒教案设计者,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是必要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必不可要的。理论作为一种框架,主要作用是为课堂教案设计者限定了一个思维空间。使教案设计者在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时常想一个对于课堂教案来讲十分具体的问题,即如何设计是合乎理论的,如何设计是不合理的;如何设计是合乎教育教案规律的,如何设计是与教育教案规律不相符合的。 理论具有很强的迁移性。成型的理论可以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比如,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才被人们接受的。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在学习理论、教案理论、传播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正是利用了上述理论,经过上述理论的整合产生了课堂教案设计的新理论。具体地说,就是上述领域所涉及的理论解释了课堂教案设计中的某些做法的和理性,否定了课堂教案设计中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归根结蒂,理论的作用对于还没有付诸于实践的行为,具有一种方向的指示作用,告诫课堂教案设计者如何设计更符合教育教案规律;对于已经付诸于实践的行为,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在于判断设计中行为的和理性,肯定和理成分,否定不合理的成分,使今后的课堂教案设计更趋于合理。系统论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系统论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中处理所涉及问题的一系列的方法体系。我们所涉及的一切教案单元环境,都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案系统。初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必然不同于高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原因就是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自学辅导式的教案设计不同于计算机辅助教案的教案设计,原因也是自学辅导与计算机辅助教案分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不同的教案系统其组成教案系统的要素自然不同,不同的要素组成自然会涉及不同变量的变化。系统中不同的组成要素,不同变量,以及不同变量的不同变化,必然产生调控各种变化保持在系统内有序变化的机制。课堂教案设计也是一样,其本身就属于一个设计系统,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必须要保持在系统内以动态的、有序的、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进行。 控制论也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课堂教案设计属于一个开放的设计系统,一个开放的系统如何保障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属于控制论所研究的理论范畴。比如,对于系统内诸影响因素的分析调控,对于自变量、他变量、无关变量、相关变量、干扰变量的分析调控,对于各种变化不超越系统的保障,对于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对于及时矫正、修正、调整教师的自身行为,对于教案系统中多种因素可能对教案系统产生作用而使教案系统发生变化的预测与调控,以保障课堂教案设计与课堂教案实践的相对吻合,使课堂教案收到接近预期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课堂教案设计的指导理论,因为课堂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得. 更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理想的学习效率。学习理论对于课堂教案设计的具体指导渗透于教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案设计者对于课堂教案过程中的学习者、学习者需要接受的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设计需要管理人才 1.1高校艺术类专业是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天然基地 人才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新性、复合型要求越来越迫切,尤 其是设计管理人才的稀缺,正是面临这样的需求,我们更应顺应时代,尽快建立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但当前国内大学的设计管理教学存 有以下问题:首先,为数甚少,只有几所专业类大学展开了研究生以 上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国际政策研究,对于设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培养缺失;职业培训层面的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案例研究或浅层的 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大都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实践基础。而综合性大学(如中国传媒大学) 的多学科交叉形成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展 开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最坚实的学术保障。同时,外部的社 会大环境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创意时代,创意设计更需要系统的管理, 而学生们正是设计创作、设计管理的后备力量,所以建立完善的设计 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是 社会的需求,当然,当前也具备了最好的时机和环境。 1.2中国的设计管理教育要充分国际化,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世 界化 设计管理的理论在国外已经提出了近半个世纪,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在国内仍属于新兴学科,讨论也仅限于在产品设计等领域,而视觉 传达设计领域则是“人迹罕至”,理论部分也尚属空白。但随着中国 实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设计管理的概念进入中国。我们要将照搬引起的“水土不服”转变为立足于本土的教育理念 的改革,将国际的设计管理理论融入当代中国,不以国别为界限,以 自我发展为目标,博采众长,吸收普适性原则,大胆创新,创造出真 正属于自己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的同时,我们的设计 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理念中包含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国际化并不

机制设计理论简析

目录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 (2) 二、机制设计的显示原理 (3) 三、机制设计的实施理论 (5) 四、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6) (一)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选择中的运用 (6)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拍卖理论中的运用 (7) (三)机制设计理论在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中的运用 (7) (四)机制设计理论在绿色支付政策(green payment)中的运用 . 8 五、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8)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设计 (8) (二)金融系统的机制设计 (9) 六、机制设计理论最新的发展 (10) (一)合谋 (10) (二)产权残缺(imperfect property right) (10) (三)委员会(committee)决策的信息获取 (11) 七、小结 (11)

机制设计理论简析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Leonid Hurmicz、Roger B.Myerson以及EricS.Maskin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Hurmicz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收入不均衡问题以及投票理论等等。Myerson主要的研究包括经济学领域中的博弈论以及政治学领域中的投票体制等等。Maskin日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博弈论、激励理论、拍卖理论以及社会选择与社会福利,研究的课题为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收入不均衡问题以及投票理论。 “机制没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文稿中称,“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良好的市场,它帮助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 亚当-斯密曾经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如何在理想状态下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然而,现实的市场条件往往是不完美的,市场失灵经常发生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信息市场及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等场景中,市场无法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设计理论,加深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优化分配机制的属性、个人动机和私人信息的理解,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其他机制来改进市场的作用。在赫维茨看来,机制就是参与人彼此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机制中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即为了获得最大的预期效用或收益,参与人可以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发送错误信息。机制正如收集并处理所有这些信息的机器,而且还规定了信息博弈的行为规则,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实施博弈的均衡解。不同机制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对信息博弈的不同均衡解的比较。也就是说,在不影响每个参与者追求个人利益的激励约束下,制度设计者可以设计出公共产品“反搭便车”的内生机制,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予以“合成”,以调配并激励私人的力量为公众的目标所奋斗。由此可见,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设计出一种经济机制(博弈规则),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制度设计者的既定目标相吻合。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传统经济分析把市场机制看作是给定的,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处于引进的状态,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理论构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反思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转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决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自动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技术自80年代“移植”到我国以来,通过借鉴——协同——融合——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开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设计二正作者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进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形式,它依赖理论的指导,针对教学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七八十年代,国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不断涌人我国,肯普(J.E.Kemp)模式,史密斯—雷根(P.L.Smith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重点

绪论 1、设计的的本质是由功能到结构的映射过程,是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构思、计划并把计划变为现实可行的机械系统的过程。 2、计划具有个性化、抽象化、多解性的基本特征。 3、现代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辅助人们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是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方法,它以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根据设计所追求的性能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在满足给定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有限元设计就是利用假想的线和面将连续的介质内部和边界分割成有限大小、有限数目、离散的单位来研究。 稳健设计通过质量工程方法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求把产品设计完美、健全,不受或尽量减少生产线波动带来的影响,以保证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效果。 虚拟设计是一种新技术,它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用交互手段对在计算机内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改,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和一次设计成功率。 创新设计、智能设计、表面设计、绿色设计、动态设计、摩擦设计、协同设计、工业设计等。一 1、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技术,是集计算、设计绘图、工程信息管理、网络通信等领域知识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即计算机辅助分析,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即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8、CAD的特点:1)规范化、高质量规范设计流程,统一文档格式,提高设计质量。9、CAD发展方向:脱离图版,实现全自动无纸化设计、生产和制造,是CAD发展的最终目标。 10.CAD的基本功能及优点:1)人机交互 2)几何造型 3)计算分析 4)系统仿真 5)工程绘图 6)数据管理 11、CAD系统组成:CAD系统的硬件结构:计算机、图形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CAD系统的软件:软件系统、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二 1、优化设计:是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设计方法。它以数学中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根据设计所追求的性能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在满足给定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2、P49页:例2-1 黄金分割法求函数,3无约束优化方法:坐标轮换法、牛顿法、 约束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惩罚函数法、复合形法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问题、主要目标法、统一目标法 三 1、有限元法的概念:把复杂的结构看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整体的一种设计方法 2、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化整为零,积零其整,把复杂的结构看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整体 3、弹性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微小性假设,无初应力假设 2、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边界条件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一、导言(更新观念) 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案例: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掌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2.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差别 备课是以教材为依据,侧重于解读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依据,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习。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理念上的差异 教学大纲立足于教师的教学。明确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教学大纲以教师及教学为主体。规定教师怎么教?教什么? 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和需要出发。规定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差异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 教科书←教师学生→教科书

↘↖ 学生教师 二、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根据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且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目标,循序推进。 2、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立足于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4、强调理解,不鼓励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5、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活动,应及时作出信息反馈。 6、应规划学生除教科书之外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案例:机制设计理论与赫维茨的不可能定理

机制设计理论与赫维茨的不可能定理1 众所周知,如何设计机制为经济主体提供合理的激励已成为当代经济学的核心主题。 因此,“机制设计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的热门理论。在“机制设计理论”出现之前,分配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基本上等同于市场理论,也就是亚当·斯密曾用“看不见的手” 来比喻市场如何在理想状态下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传统的经济分析证明了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保证效率最大化。然而,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市场竞争不一定是完全自由和充分的,在很多领域信息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例如,消费者不可能得到他想了解的全部信息,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企业也不了解前来应聘人员的全部信息,行政管理人员也很难十分清楚下属是否在十分努力地工作,甚至政府也很难全部了解个人和企业的纳税能力。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市场分配问题,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潜在威胁,是否能设计出更好的经济机制,以实现效率最大化乃至社会公平等既定目标,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机制设计理论”诞生的主要原因。 赫维茨196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拉开了“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序幕。他后来相继发表了《无需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系统》等论文,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的基础,1973年赫维茨在最富盛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基本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所谓机制就是一套博弈中的制度和规则,是参与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系统,每个人在这个系统中都可以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即为获取最大的效应或收益,他可以隐藏对自己不利的私人信息或告知别人错误的信息。而机制设计就是指“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当然,你在设计规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们在掌握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自于自身利益会作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所有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分散化决策。赫维茨认为,机制设计理论就是要研究在信息不完全、决策分散化、自愿选择和交换条件下,如何设计出一套经济机制,避免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损失,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等既定目标的理论。 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在这个理论模型下,经济机制不必看成是给定的,而是未知的、可设计的,并且只要满足一个好的经济制度的三个条件(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激励兼容),就可以研究和比较各种经济机制的优劣。机制设计的目标可以大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制度设计,也可以小到只有两个参与者的经济组织管理。这一理论说明了即使在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实现效率最大化目标时,社会仍能通过选择某种经济机制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机制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信息和激励。任何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机制设计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将博弈论引入到新制度经济学中,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在现实中也有助于人们找到有效的交易机制、管制手段和投票程序,丰富了现实中可供人们选择的经济制度。然而,赫维茨在考察了只有私人物品的环境下,提出了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任何机制既能使每个人透露其真实信息,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他认为,在信息分散的私人物品环境下,市场机制本身也面临信息无效和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达到效率的最大化。至于在公共物品的环境下,信息无效的问题更突出,更无法满足激励相容的条件。赫维茨认为,所谓激励相容就是指,如果某个机制使得真实显示偏好策略成为占优的均衡策略,那么这一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也就是说,在制度或规则的制定者不能了解所有个体信息的背景下,可以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使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机制所制定的目标。 1祖强.机制设计理论与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机制设计理论

里奥尼德·赫维茨 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1917-):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机制设计理论最早提出者 赫尔维茨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赫尔维茨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了先锋性的探索,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制和机构设计以及数理经济学。他曾于1990年由于“对现代分散分配机制的先锋性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里奥尼德·赫维茨简介 里奥尼德?赫维茨教授是犹太人,1917年出生于波兰, 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20多年以来,一直被提名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候选人。一直没有获得。终于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到美国,最高学位是在波兰时拿的相当于硕士学位的一个法学学位,来美国后,他没有去拿博士学位,就直接从助教授做到正教授。 赫维茨教授在学术上获得许多荣誉,比如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院士(一年只有一个,比美国科学院院士更难拿),总统奖获得者,明尼苏达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等。 当然,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激励或激励兼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应用该激励机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创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人理论的密勒斯(James Mirrlees) 和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兴趣,到中国访问过多次。为了访问中国时方便,他还自学中文,认识好几百中国字。 赫维茨这个人特有意思,可能是犹太人的原因,虽然拿着高工资,却有时象我这个穷学生一样到处找免费停车的地方,而不去要交费的地方停车。赫维茨教授还有一大特色,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经济学知识的多少和训练的不同,用非常通俗或严谨的语言把高深问题讲得异常地透彻。他的课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但他的考试却很难,他手下的学生一般要学6、7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很多人最后往往拿不到学位,所以他的博士生不多。但是,“严师出高徒”,他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比如他的学生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奥尼德·赫维茨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赫维茨做了许多其它开创性的工作: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早在1947年就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 理性预期学派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使得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分别获得1995年和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当中的其他几个大人物,象萨金特, 巴罗(R. Barro) 今后也很可能获奖; 赫维兹对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可积性结果 也作出了重要工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效用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效用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国内政治经济教科书中,效用一直受批判;他和阿罗(Kenneth J. Arrow)等人还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赫维茨与机制设计理论 利奥·赫维兹在上世纪70年代对经济机制理论做了开创性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部分均衡设计。在他那里,概括地说,经济机制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

(教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帮助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教学重点】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教学难点】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讲授新课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授:首先,我们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结论一: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教师讲授: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探究与分享二: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

什么是教学设计-总结完整版

《什么是教学设计》 总结精选(1):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 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

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学理论 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表演式:一组动作; (2)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 (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 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讲解

教案 系教研室翻译系 课程名称口译理论与实践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首页】 课程类型必修课 院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 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实践课() 考核 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32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32 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中级口译教程》第四版 出版社及 作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梅德明编著 指定参考书作者出版社出版 时间 1.《高级汉英口译教程》2.《实战口译》 3. 《汉英口译入门》 4. 《商务口译教材》 5.《新编经贸口译教程》王逢鑫 林超伦 李长栓 梅德明 王学文 外文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4版 2004 2000版 2004版 2004版

课程名称:口译理论与实践章 节 名 称 第一讲口译基础知识授 课方式理论课(1);实践课(1); 实习()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口译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了解口译历史发展、定义、特点、标准、过程、类型、模式 3.了解理论研究现状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口译的分类、标准和学习方法 教学 手段 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教学主要内容 时间 分配 一.引言 二.主要内容 1、掌握口译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口译历史发展、定义、特点、标准、 过程、类型、模式、理论研究现状 2、译员的素质和训练(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语言、知识结构、 健康体魄等) 3、口译课程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方法讲解以及口译各类考试介绍 4、口译技巧(一)听辨(范例分析与集体实练相结合) 5、自主学习(一)口译小组安排、计划、听辨训练 三.布置作业和思考问题 课时分配: 1、2 约为1.25 课时, 3、4 为0.75 课时,5 为课后1 小时 复习思考题 1. 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口译概论 2. 思考题:衡量口译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后记 本章课堂教学讨论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做好一名口译员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问、启发、讨论等互动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口译定义、特点及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