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第六章语言――学习辅导

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共有特征,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该学科主要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知觉和理解,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语言缺陷,语言和思维、情绪以及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思维和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的特征

语言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很大,它们发音不同,语法规则也不同。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下,所有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性

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具有多个层次,最底层是一套音位,音位之上还有语素、词和句子。在每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组合规则。因此我们说,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随意组织的音位、语素或词通常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不同语言可能遵循着不同的规则。例如,汉语中的“我吃饭”符合汉语语法,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但在日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义,就得把词序改成“我饭吃”。

(二)语言的产生性

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虽然我们对一种语言的使用是受限制的——我们必须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和遵循特定的规则,但是通过一种语言中有限的语音和词汇,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个有意义的句子和短语,这些句子或短语也许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语言的产生性的另一方面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同语言可能在容易度和清晰度上有很大区别,但是每种语言似乎都具备表达任何观点的能力。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同样也可以通过英语、法语或荷兰语来表达。

(三)语言的意义性

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例如,在汉语中,“眼睛”用来指代视觉器官,而英语则用“eyes”来表示相同的意思。不能传达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是正常的语言。有一种叫做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语言障碍,患有这种障碍的人说话很流畅,但是说出来的话是没有任何意

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其脑内负责分析语言意义的脑区受到了损伤。

(四)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此一个人说话的内容,通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的语言是文言文,现代则通行白话文,这种语言习惯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三、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语言是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媒介。人类个体的认识和实践,都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前人的经验能够保存下来,传授给后代,主要是通过语言。如果没有语言这个媒介,同代人间就无法交流经验,世代人间也无法传递经验,社会也就难以发展。人类知识经验的传授,有些是口头上代代相传而积累下来的,但更多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开始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诞生,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字记载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的知识经验。(二)交流和表达的功能

交流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如果说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内部的活动,那么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宣之于外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其他人也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我们的所思和所感。因此,语言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是不同个体发生相互影响的最有效的工具。从原始人类的社会,到今日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语言一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三)思维功能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的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第二节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一、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短语和句子。

(一)音位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例如,鲁[lu]和吕[lü]两个音节,其辅音相同、声调相同,只是元音不同,一个是[u],

一个是[ü],这两个音节是靠[u]和[ü]的不同区分的,所以[u]和[ü]就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两个不同的音位。一般来讲,在英语中,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是也存在例外。有时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a在英文单词hat和hate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有时几个字母合并也可以代表一个音位,如ee在单词feet里代表一个音位。

(二)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例如,“电脑”这个词汇有两个语素:“电”和“脑”。有一种语素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被称为自由语素。如“好”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如“好人”、“美好”、“好运”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还有一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但能作为构词成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被称为黏着语素,如汉语中的“之乎者也”等。

(三)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单位都是词。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如天、地、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人才”、“地球”)。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等。

(四)句子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针对句子结构问题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他认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种语言的转换规则系统,并用这些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目的句子。转换生成语法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其中句法规则又分为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词库。基础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它决定了句子的语义解释;深层结构再经过转换部分的转换规则的作用,产生句子的表层结构,它表明了实际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分别提供句子表示的语义和发音。

二、词汇的理解

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词汇识别时最常用到的方法是词汇判断任务:例如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有些字母构成一个词(如BOOK),有的则是无意义音节(如BKOT),被试的任务是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的判断呈现的字母串是词还是非词。研究者通过词汇识别任务发现,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词频

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研究者通常对某个词在报刊、杂志和教材等语言材料中被使用的次数进行统计来确定词频。豪斯在研究中呈现使用频率不同的单词让被试识别。结果发现,单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越低,单词的识别时间也就越短。反之,词的使用频率低,对词的觉察阈限就高,识别的时间就长。这就是单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

(二)词长

对于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就越长,这就是所谓的词长效应。词长效应说明,单词包含的字母数量会影响到词汇的识别。彭聃龄等人对汉字的研究发现,汉字词汇的识别时间会随着笔画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这说明笔画数量也会影响到单词识别的速度。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研究发现,当两个单词共同呈现时,两者间的语境关系会对目标词的识别产生影响。在汉语语境研究中,彭聃龄等人考察了语境对双字词识别的影响。他们按照语境与目标词语义联系的程度分为强语境(如牢房-监狱)、弱语境(如田野-碧绿)和无关语境(如软禁-细菌),被试的任务是词汇判断。结果发现,语境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词的语义特征也会影响词汇的识别。詹姆斯用词汇判断法研究发现,低频具体词的识别比低频抽象词的识别更容易。黑诺等人的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或单义词更容易识别。

三、句子的理解

句子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按照语言的一套规则把词汇或短语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句子的类型

按照句子含义和句法规则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几种类型,包括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和被动否定句等。研究发现,句子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理解。例如,对否定句的理解一般难于肯定句。例如,对肯定句“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要比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更容易些,而对双重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更困难了。有研究者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张“狗追猫”的图片,然后让被试判断用来描述图片的句子的真假,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对真肯定句(狗追猫)的反应时最短(1.55秒),对假肯定句(猫追狗)的反应时稍长(1.68秒),对假否定句(狗没有追猫)的反应时更长(1.91秒),对真否定句(猫没有追狗)的反应时最长(2.14秒)。这说明,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研究者认为,造成否定句加工难于肯定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否定句的意思更复杂,人们通常在否定之后还要弄清楚肯定的是什么。例如,“我没吃面条”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指“我没吃面条但吃了其他的东西”,也可能指“面条不是我吃的而是其他人吃的”,等等。

(二)词序

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在不同语言中,词序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这种比较固定的词序为句子的理解提供了线索。例如,当听到句子“我看书”时,人们总把“我”当成施动者,“书”是“我”的行动对象。人们有了这种词序的知识,就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书看我”了。

词序的这种作用在有些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两个句子中,尽管使用了语义相反的两个动词“大胜”和“大败”,但是人们根据词序,总是会把中国队理解为胜利者。

当词序发生变化时,人们常常借助于某些句法手段来帮助理解句子。例如,将“我看书”改成“我把书看了”或“书被我看了”后,尽管词序变了,但特定的句法手段提供了正确理解语言的线索,因而不会使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出现问题。

语境对于句子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知识,因而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的理解语言。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常有一些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的歧义句,但只要联系语境,也能够明确句子的含义。例如,英文句子“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就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另一种是“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如果孤立的看这个句子,我们是无法知道其确切含义的,但是如果结合语境,比如前文提到“她有两个很淘气的孩子”,我们就能判断句子所指的应该是第二种含义了。研究发现,只要有语境存在,人们就意识不到句子的歧义性,此时人们对歧义句的反应速度与非歧义句是一样的。

在句子的理解过程中,语义的分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将“阳光充满教室”改为“教室充满阳光”,“汽车盖着雨布”改为“雨布盖着汽车”,在这两组句子中,虽然词序相反,但人们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这说明在理解句子时,人们不仅应用了词序知识,也应用了语义知识。

四、语篇的理解

语篇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通常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语篇的理解会受到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一)推理

推理是指对语篇中没有明确出现的信息的激活和编码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语言材料一般不会提供所要叙述内容的全部信息,所以读者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于世界现象的知识,才能完全正确的理解语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推理可以在话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者在话语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结,最终对语篇的意义建构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解释和心理表征。例如,下面一段话:“自从石油危机以来,商业变得呆滞了。好像没有人再需要那些高级的东西。突然,门打开了,一个衣着讲究的人走进了展览室。张明带着他真诚、友好的表情朝这个人走去。”这段话虽然是某个语篇的一个片段,但我们读完后不可避免的会做出一系列的推理:张明是一个商人,当时商业正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他可能是卖高级轿车的商人,一个人想买轿车,张明想做成这笔买卖等等。这些推理弥补了话语中未出现的信息,使人更完成的理解了上面这段话。

(二)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图式在语篇的理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故事,都是按照图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和结局等内容。研究表明,当故事是按照图式进行组织时,被试较容易理解;相反,如果将故事的图式打乱,被试就只有在读完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后,才能得知故事的主题,此时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就更困难些。

图式还能对语篇中没有提到的信息起到补充作用。比如下面这段话:“一个人走进一家餐馆,要了一碗牛肉面。当服务员把牛肉面端上来时,这个人非常满意。当他离开餐馆的时候,他不仅付了帐,而且给了服务员小费。”如果问你这个人有没有吃这碗牛肉面?你一定能很容易的判断他吃了,但实际上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个人是否吃过牛肉面,你其实是根据已有的对“餐馆”场景的图式做出的判断。

第三节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一、语言产生的概念

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中要传达的意义转变为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句法结构的语音序列构成,能让听话者听到。书面语言的生成是指人们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写作过程。一般来说,口语的生成有对话情景来支持,通常无严格的句法需要,完成的非常快。而书面语言的生成要求无语法错误,详略得当,字斟句酌,因而进行得较慢。

语言活动是受目标指引的一种活动。人们通常是出于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才会说话或写作。当你需要向某人请教数学题的解决方法时,当你希望与别人交流工作的经验时,或者当你希望与某人建立朋友关系时,都会产生说话或写作的欲望。因此可以说,人的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产生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

语言活动又是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的活动。语言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说话目的与动机,而且取决于说话者对情境的分析与对听话者的了解。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一种场合说一种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如果有人问你:“最近怎么样?”你的回答是和询问者的身份以及你对问题的理解分不开的。如果询问者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那么这种询问可能仅仅是出于客套,你可能也就随口回答:“还可以”;如果询问者是你非常亲密的朋友,这种询问就很可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你的回答就有可能更加的具体而详细了。

二、语言产生的过程

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图语言产生的三个阶段(资料来源:Anderson,1998)

(一)构建阶段

语言活动是一种受到目标指引的活动,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是为了影响别人,达到一定目的。所以在该阶段,讲话者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这种构建通常是借助于某种心理符号而非语言来进行的,构建过程受当前任务和情境等客观因素以及动机和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还涉及

许多其他非语言的认知过程。例如,同样是一把“椅子”,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家具、餐椅、太师椅等,具体选择哪个名词来指代这一物体,则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语境和当前的任务情境等因素。构建的结果是形成前语言信息。在后面的阶段,这种前语言信息才会被转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

(二)转换阶段

在该阶段,讲话者会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首先要选择句子的句法结构,即产生句子的总体句法框架,这种整体框架能够引导和限定词汇和词法的形式和选择。接下来,讲话者要确定与句法框架相匹配的语调。语调代表了句子的整体韵律特征,表明了说话者是要提出问题还是做一个陈述。在安排了句子的整体韵律特征后,讲话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词汇来填充句子框架了。首先是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内容词填入句法框架,然后才加入功能词(如冠词、连词和介词)和词缀。语言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把句子表述为音段,即在将内容词、功能词和词缀填充到句子框架后,讲话者要根据语音规则形成音位表征。此时,完整的语言计划就形成了。比如,要表达这样一个句子“你今天出席那个会议吗?”时,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句子的句法结构是主-谓-宾,其次要明确语调是疑问语气,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词汇填充句子,先将“你”、“今天”、“出席”、“会议”等内容词填入句子框架,再将“那个”,“吗”等功能词加入。最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音位表征。

(三)执行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考察人们的自然话语时,研究者发现,讲话者的语言并不总是非常流畅的,有时会出现犹豫和停顿。特别是对于没有准备的语言,当讲话者从一个观点向另一个观点转移是会出现不流畅和停顿的现象。

研究发现,人们的流畅说话和停顿是交替出现的,表现出流畅和停顿的周期性特点。这可能意味着,制定语言计划和执行语言计划是交替进行的:我们先说出想要表达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停下来执行下一部分内容,然后再把它说出来。由于短时记忆的限制,讲话者每次产生和执行的计划不能太长、太复杂。

三、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下表1)。

表6.1 语言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语言技巧

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 1.5 -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

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一)前语言运动的发音阶段

由于呼吸作用于发音器官,新生儿时期能发出“ai”,“ou”,“gu”等声音,2-3个月的婴儿即开始“咿呀学语”,发出“ga”,“bu”等清晰的音节。这些断续、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种机体状态、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反映婴儿是否饱足与舒适,愉快或痛苦,但是还不具有语言活动的对事物的参照意义,发出的声音还不是词。

一般来讲,一岁以内的婴儿还没有掌握语言,他们的咿呀发声也不是在模仿成人说话。因此该阶段被称为前语言阶段。这一阶段的发音是语言发展的前提,这种前语言交际能够使婴儿与成人经常在同一件事情上互相参照,如指向同一物品、做出同一动作或观看同一对象等。

(二)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

婴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说话。他们最初使用的词语通常只有一个音节,如ma或da 等。这个阶段被称为单词语期。早期的单词语发音模糊,较难辨认。这些单词语既可以代表物体,也可以代表物体的作用,通常用一个词素来代表一个句子。如“帽帽”表示“我要帽子”,“觉觉”代表“我要睡觉”等等。这一阶段的儿童有时还会用同一个词代表多个句子。如“饭饭”,既可以表示“我要吃饭”,也可以表示“饭太热了”等。此时,成人就要结合情景去猜测儿童的意思。

18个月后的幼儿会进入语言的飞速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使用词语。一般幼儿会在两岁左右进入双词语期。他们在语言中会经常使用两个字,如“吃糖”、“喝水”、“爸爸走”。开始时,儿童把两个单词连接起来说,中间还有停顿,如“妈妈,饭饭”再进一步发展为双词句:“妈妈饭饭”。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的表现都十分相似。在双词句之后是否有三词句阶段,心理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语言。早期电报式语言的特征是句子简短,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随着电报式语言阶段的发展,功能词便会逐渐加入句子之中。

幼儿在2岁以后就开始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语法,并表达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了。但是语言的精确化则是长期的学习任务,3岁后的儿童语言会变得越来越精细。研究发现,3岁儿童不仅懂得一句话的字面意义,而且懂得说话者的意图。例如,有人敲门问:“你妈妈在家吗?”一个3岁儿童就会去叫妈妈来开门,而不只是回答“妈妈在家”。在人际交往中,3岁的儿童也开始懂得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如说“爸爸,我可以吃一块巧克力吗?”),来控制他人的行动(如说“喝你的牛奶”,“不要扯猫的尾巴”),陈述自己或自己对别人的关系(如说“我爱妈妈”),希望别人对自己作出评价(如说“我是个好孩子,是吗,妈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表示怀疑(如经常爱问“什么”、“为什么”)等。

随着语言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儿童逐步学会根据他们的听者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调节自己语言的内容,逐步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述。绝大多数 4 岁儿童已经知道在一些明显的情境下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语言。例如,他们在与成人谈话时,要比与2岁孩子交谈时使用的句子更长,用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这种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进行更准确、更协调的交谈。

语言的发展一般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一般认为,1岁半至5岁之间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结构更易于接受和获得语言。如果儿

童在关键期生活在一个语言贫乏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锻炼,那么长大后将很难获得同正常人一样的语言。

四、语言获得的理论

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语言能力这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

(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

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包括词与相应的参照物之间建立联系,也包括语言各成分之间建立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在成人的影响下经过学习与强化逐渐建立起来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当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时,婴儿的言语行为(如叫“妈妈”)如果得到听话人的奖赏(赞许、微笑),他就会再次出现这种言语反应;如果收到听话人的惩罚(气愤、漠视),他就会回避这种言语反应。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

相关研究确实发现了支持后天学习理论的证据。比如,出生后3-7个月间的婴儿,如果由父母亲自养育,则咿呀语的反应较多,出生后没有父母照顾一直留在孤儿院的婴儿,出现这种咿呀语的反应就比较少。此外,研究还发现,儿童在3岁前听到父母说过的话越多,孩子掌握的词汇量也就越大。这些都说明后天的强化是影响婴儿初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些语言获得现象却是后天学习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儿童在3岁左右就初步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的说出各种句子。如果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通过强化而获得,那么要把词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句子所需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再比如,有人对不同语种的儿童学习母语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英、德、俄和芬兰等语种的语法规则很不相同,但各语种儿童在开始学说话时都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常犯类似的语法错误。这似乎说明,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受外部学习条件影响的。因此,仅用后天的强化理论是难以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规律做出完善的解释的。

(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

基本的语句。乔姆斯基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

乔姆斯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行为主义的语言发展观类似于向罐子里注水,而他把语言发展看作是“帮助鲜花按其自身的方式生长”,他认为,语言的发展与性成熟一样,只要给予足够的养料,它就会在儿童身上发生。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先天因素说也有局限,关于儿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及普遍语法的存在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人类的几种重要语言中,英语、汉语、日语、俄语等语法构造极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儿童只需学一种语法就可以具备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能力。

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忽略后天的学习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甲骨)文、文、(苏美尔)文、(玛雅)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泪(会意)、拖(形声)、刃(指事)、其(“其中”的“其”)(假借)。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

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一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一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一词。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又可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一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

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教学语言技能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 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用来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语言,就叫做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二、教学语言的目的 1 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 2 教学语言技能要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学环境应该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积极紧张三者的统一。而这正是教师提供的,是教师运用完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的。 3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提请教师关心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他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这就生动地说明,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同其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辩证统一的。 三、教学语言的构成 教学语言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 1、基本语言技能这是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以下诸要素: (1)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有了语音这一载体。才使得表达信息的符号——语言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被感知。在交际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要规范,即要用普通话语音来讲话,方言是交流的几大障碍。如有位教师对“多”和“独”的音区别不开,因此在讲“多幕剧” 和“独幕剧"的区别时,这位教师若不借要求吐字清楚。有助于板书,学生就很难听清楚。 与语音相关的还有吐字问题,人形容吐字不清是“嘴里象含个热饺子”,使人听不清楚。造成吐字确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唇、齿、舌)在发相应的字音时不到位。这种问题,只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_第十章

第五章语义和词用 一:名词解释 1.基本词汇 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 2.多义词 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3.反义词 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 4.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5.焦点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6.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这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7.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8.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大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差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策划能够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汉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其余的是。 三、分析题 1.略 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4.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 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 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 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 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 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 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 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 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 (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三、教学语言技能

二、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它涉及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等方面。总体上,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得体、力求艺术性,甚至借鉴和学习各种语言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以使教学信息传递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素质训练中,应特别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注意学习、模仿和积累有用的语言资料,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系统更能吸引、感染学生,追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教学语言的类型 教师的教学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可将教学语言分成以下几类 1.叙述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是室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内容向学生做客观介绍的语言,使学生获得脉络清楚、系统完整的有关知识或事实。叙述性语言的节奏宜舒缓、形象生动,充分发挥语言的传情达意作用。 2.描绘性语言 描绘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语言。其特点是募态传神,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描绘性语言的语调、语速宜随着内容的变化,高低适度,舒缓得当,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习的兴趣。 3.论证性语言 论证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事实或理论等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语言。其基本要求是语言富于逻辑性,论证合乎推理规则,充分说明现象、事物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语言要简练、准确,具有高度概括性。 4.解释性语言 解释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解说事物、剖明事理的语言。是对事物的成因、功能或相互之间的关系、演变等做清晰准确的解说、剖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概念。解释性语言要求语言简练,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一针见血地讲出问题的实质。 5.启发性语言 启发性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所使用的语言。它常用于启发式讲解、启发式提问中。启发性语言的音量不宜很高,吐词清晰,语速缓慢,语调沉稳平静。启发性语言虽是娓娓到来,却有潜在的吸引力和导向作用.把学生带人“困而学之”的境地,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新知。 6.激情性语言 激情性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语言。激情性语言的特点是以语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激情,创造情感共鸣的气氛,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情性语言多选用形象鲜明的词语,多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其语速快慢、语调抑扬、节奏的徐疾,视讲述的内容而变化。 7.评价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勉励、鞭策的语言。评价性语言以鼓励为主,对指误性的评价也尽量做到从正面人手给以鞭策性指导。评价内容要中肯,用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有很强的分寸感。表扬性评价要热情真诚,充满希望;指误性评价要诚恳耐心,语重心长,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真心爱护的谆谆教导之情。 (二)物理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1 1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答案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 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 (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

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需要语言 (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 (2)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持。(3)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 (4)语言可帮助思维条理化 (5)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人类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分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第六章复习题答案

(3)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非专用性资产。混合并购还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5.简述三种并购的xx效应。 答: (1)一方面,横向并购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损失。 (2)企业间通过实施纵向并购可以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时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达到进入某一行业的目的,完成企业的产业扩张。 (3)混合并购对竞争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些影响可能改善资源配置,而另一些影响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增加福利损失。 6.从公司法角度来看,并购类型有哪些? 答: 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可以分为新设合并型、吸收合并型和控股型。 (1)新设合并型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 采取这种形式的合并,合并双方均解散,失去法人资格。 (2)吸收合并型是指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采用这种方式,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失去法人资格;继续存在的公司称为存续公司,存续公司要进行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存续企业继承。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仍保留其法人地位。 7.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答: 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武汉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2011级、2012级用)

武汉大学文学院简介 文学院中文学科发端于1893年建校之初的自强学堂。起初开设“华文”课,后改称“汉文”。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于1917年设立国文史地部。1922年正式成立国文系,中文学科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1927年改称中国文学系。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设置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出任首任院长。1953年,兄弟学校中文系并入武汉大学组建了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改建文学院。1999年与其他学院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7月恢复文学院建制至今。 文学院暨中文学科创建以来,名流云集,代有传人。在1928 年以前的初创时期,著名学者王葆心、黄福、黄侃、廖立勋、郁达夫、杨振声等等,筚路蓝缕,开启先路,奠定了文学院的坚实基础。其中,黄侃先生与章太炎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文学院的学风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28年之后的数十年是文学院的发展壮大时期。杨树达、闻一多、刘博平、刘永济、刘异、游国恩、苏雪林、叶圣陶、沈从文、朱东润、高亨、冯沅君、袁昌英、陈西滢、徐天闵、朱光潜、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等先辈,鞠躬尽瘁,不断开拓,使文学院的中文学科迅速发展壮大、走向辉煌,跃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尤其是五十年代,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学术中坚声名远播。改革开放以来,是文学院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的时期。这一时期,刘禹昌、吴林伯、王启兴、陆耀东、王文生、吴志达、何国瑞、蔡守湘、易竹贤、罗立乾、陈美兰、李希贤、夏渌、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龙泉明等学者,励精图治,奋起直追,为文学院再铸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等常设机构,还与“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建有海外孔子学院。共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教师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6人。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家规定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8个学位点中,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

语言学纲要各章名词解释

导言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 *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对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 *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瞬间的事情,但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 *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些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坚守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当然是复杂细致的任务。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要动嘴,而且要面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非语言:手、眼神)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的各组民族不同的。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最灵活的,最方便的,信息量最大的,所以是最重要的。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靠语言来维持。 2、语言是为满足人类交际的组要而产生的,其他动物是没有的。 3、其他的交际工具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或语言成分的代用品,而且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 第二章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约定俗成、重复使用。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必须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又富于弹性和灵活性的装置。这装置的重要特点就是分层。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氛围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两种最根本关系。 第三章 *音素:是从音节中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 *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国际音标:是国际语言协会于1888年制定的并开始使用的一套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发音学---音响学---听觉语音学三门学科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研究语言的的进展过程。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门学科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都要利用大量的实验手段。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什么? 1、气流是否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辅音受阻。 2、发音器官紧张状况。发元音时各器官的各部分都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特别紧张。 3、气流强弱不同,发元音气流弱,发辅音气流强。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的分析对拼音文字的

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 一、概念: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以及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学语言的种类: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 三、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教育性、学科性、科学性、简明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四、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 教学语言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 1、基本语言技能是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以下要素: (1)语音和吐字: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吐字发音——正确、清晰。 (2)音量和语速:音量——适度、有控制,科学用嗓;语速——一般情况下,200—250字/分钟为宜。 (3)语调和节奏:语调——抑扬顿挫,与教学内容情景相适应;节奏——和谐。张、弛、停顿合理。 (4)词汇——规范、准确、生动。 (5)语法——符合用词造句的规则。合乎语法、合乎逻辑。 这是基本语言技能,是课堂口语的基础。 2、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 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中而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丛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出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形成了课堂口语的特殊结构。特殊语言技能的三个要素(阶段);引入、介入、评核。 (1)引入:教师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好心理准备,又有若干细节:界限标志;点题、集中;指名。 (2)介入:教师用不同方式、鼓励、诱发、提示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或正确执行教师的要求,又分为:提示;重复;追问; (3)评核: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在“评核”这个要素中,又有若干细节:评价;更正;追问;扩展、延伸。 五、教学语言技能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1. 讲普通话,字音正确 2. 语言流畅,语速、节奏恰当 3. 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4. 正确使用本学科名词术语 5. 语言简明、生动有趣 6. 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7. 语调抑扬顿挫 8. 语言富有启发性 9. 没有不恰当的口头语和废话 10. 体态语配合恰当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六章)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怎样认识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一般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 文字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符号,是人们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任何一种符号都包括形式(能记)和内容(所记)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意义,而文字记录语言则是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的,无论意音文字还是拼音文字都是如此。语言中的语素或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文字的形体便成了语素或词的替代性符号。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字都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任何一种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者是统一于一体的,不存在一种文字只记录声音不记录意义的情况,也不存在一种文字只记录意义不记录声音的情况。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通常是以字形为标志,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即用不同的形体来标记语言中的词或语素。 2.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 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3.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如何认识?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文

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文字和语言既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 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 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伴随着人类 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文字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产生的,文字是记录符号的符号。 2)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是不一样的。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而文字对一个社会来讲,则不是不需 的,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而照样存在。文字只是辅助 语言的交际工具,它只是扩大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 能。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语言没有文字,当然,没有 文字的社会不会是发达的社会。 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和语言都处于不 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语言的变化不能马上在文字中表现出来。因此常常发生 文字与语言脱节,文字落后于语言发展的现象。这样就 形成了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的实际发音的矛盾。文字 作为辅助交际工具的长处是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4)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而语言一般则不能。当文字脱离 语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影响到交际功能时,文字就 得改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文 字。文字还可以借用。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

计算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

本书简介 本教材从“基础”“算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计算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应用。 基础部分(包括一、二、三章)主要讲述计算语言学的数学和语言学基本概念,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关系,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流程等内容。此外,作为计算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语料库语言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关语料库语言学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近年来的一些发展概况在第三章中加以介绍。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读者在不涉及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对计算语言学有一个初步的,同时也是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算法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介绍计算语言学的常用技术和算法。从处理对象来讲,主要包括词法层面的分析技术、句法层面的分析技术和语义层面的处理技术;从处理方法来讲,既有传统的规则方法,也有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方法的介绍。这部分内容的主旨是希望通过本章学习后,使学生能对计算语言学的领域中的一些主流技术(比如隐马尔可夫模型在词性标注中的应用,GLR算法 ,部分分析技术等)有一个概要的认识,并能运用这些技术进行计算语言学相关的工作实践。

应用部分(包括第六、七章)主要讲授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系统很多,本教材只是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系统,介绍这些系统的工作机理、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客观介绍这些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机器翻译系统,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提取系统,文本分类系统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什么是计算语言学  第一节 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计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计算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语言知识的形式化表达  第一节 语言与语言知识  第二节 形式化表达手段  第三节 语法知识的形式化表述理论体系  第四节 语义知识的形式化表述理论体系  第五节 语篇知识的形式化表述理论体系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语料库:语言知识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一节 语料库研究概况  第二节 语料的收集与加工  第三节 语料库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词法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词”的识别  第三节 词性标注  第四节 词义标注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句法分析  第一节 句法分析导引  第二节 广义LR分析算法  第三节 基于线图的分析技术  第四节 其他句法分析技术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机器翻译  第一节 机器翻译概述  第二节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第三节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以及混合式机器翻译  第四节 机器翻译的困难、对策和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面向文本的智能信息处理  第一节 信息检索  第二节 信息提取  第三节 文本自动分类  第四节 小结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与书面语 一、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 甲骨 )文、文、(苏美尔)文、(玛雅 )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就是指( 象形 ) 、( 指事 ) 、( 会意 )、( 形声 )、(转注)、(假借 )。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 )、泪( 会意 )、拖( 形声 )、刃( 指事 ) 、其(“其中”的“其”) (假借 ) 。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与图画的根本区别就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就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就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就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就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就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就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就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就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就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就是大小不同的音

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教学技能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师教学技能分类的原则 1、目的性。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所安排的每一项活动,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2、激发性。教学技能的确定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参与性。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其变化不是被动机械的,而是能动积极的,学生只有自愿地参加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才能保持长久。 4、可观察性。在对每种教学技能学习以后进行实践的时候,是否掌握了这些技能,应该是能够表现得出来,可观察得到的,即这些技能是可观察的。 5、可操作性。在确定教学技能的时候,不仅要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技能进行描述,并且每项技能要能够被分解成不同的类型,以及操作过程的构成要素。 只有技能的构成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才能更强,技能的应用才能更规范。 6、可测量性。对于反馈回来的教学信息如何衡量,首先要为技能的应用提供参照体系,对每项技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或应用原则。只有把自己的实践与要求相对照,才能发现不足与成功,这样就会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师教学技能分类 1、基本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演示技能和讲解技能。 2、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组织技能。 四、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技能。指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1)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a、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b、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c、审题入手,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d、用巧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a、逻辑性。指准确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b、透辟性。指阐发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c、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习的内部诱因,运用适时而巧妙的话语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拔,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a、凝练性。指语言简练、简练要言不繁; b、严实性。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一切以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 c、延伸性。指顺延、伸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 2、板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1)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语言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过滥的现象。 (2)重点突出,有计划性。a、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多样地进行学习,板书语言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b、板书内容要事先计划好,做到少而精,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语言学纲要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它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3.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社会: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7.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 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人义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4.语言符号依存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5.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6.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7.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一、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甲骨)文、文、(苏美尔)文、(玛雅)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泪(会意)、拖(形声)、刃(指事)、其(“其中”的“其”)(假借)。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 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 字意义。但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 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 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 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

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 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 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大小 不同的形体单元。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比如汉文中的 “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 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词。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 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又可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 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 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 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 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