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尼采美学

叔本华尼采美学
叔本华尼采美学

设计美学

学号:1312560

姓名:徐天明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李雨红

叔本华尼采美学

摘要:本文将18世纪德国最有名的两个悲剧派代表哲学家叔本华与尼采的惟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进行比较。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字: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

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他指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意志

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艺术家作为天才,可以把握殊相中的共相,通过理念把现象和意志相分离,这种能力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叔本华将之叫作生存意志。作为一种哲学,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从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叔本华却反常理而行,得出人生是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关于世界的本质,尼采也认为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但它并不像叔本华讲的那样是求生存、温饱的生命意志,而是强力意志。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彻底的,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应当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不断产生,正表明了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尼采的本体论已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而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强力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尺度,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价值,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生活进行了透彻的反思。他认为,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强力意志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创造的。因此,既要在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共通处寻找其本质上的区别,又要进一步思考两者哲学上的契合点,才能更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他们在美学这一早期西方哲学的分支。

二、叔本华与尼采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叔本华——“自失”的境界

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且艺术活动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律之外的纯粹“直观”,它能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够避免为意志服务的劳役。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同时,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忘记了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因而也就达到了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主的境界。叔本华称这种审美境界为“自失”,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个体,而是与客体对象混为一体,在客体中忘却自己,成为丧失了自身的纯粹主体。这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审美观。只有在这种状态中,作为观审对象的“纯粹客体“——理念,才是美的,才成为审美的对象。生活中的痛苦可以为艺术审美的愉悦所淡忘,艺术的神奇力量正在于此。

(二)尼采——悲剧艺术

对于尼采来说,他的整个思想被两条道路所牵引,一个是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知识主义以及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绝对霸权地位表示不满,另一个就是希望感官肉体的生命强力意志成为新的价值目标。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随时随地都在驱动着他的,既是他对现今的人的不满足,也是他对真正的人、可能的人的渴求与期望。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尼采是深受叔本华影响的,但他更明确地肯定了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崇扬与升华。尼采也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个体终将毁灭。这是真理,但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真理是丑的、残忍的、令人恐怖的。为了战胜这真理,人们只有求助于艺术,因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有了艺术人“就不致毁于真理”。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他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虽然人生中充满了种种困苦和不幸,但人们在同不幸与痛苦的抗争中,又会感受到宇宙生命力的旺盛与丰盈,体尝到生命的欢乐。而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叔本华那里跃动的生命意志最终为了美被否定了,而现在尼采把它们倒转过来,认为追求感性生命的强力具有更真实、更巨大的价值。

(三)美学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叔本华和尼采都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的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这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和审美便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它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反抗社会对人的控制,使单面的人成为全面的人。艺术是建立新感性的灵丹妙药,可以代替政治革命来克服异化。其实,真正使艺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应该说是自叔本华、尼采开始。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人的分裂为基础的,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人不再是分裂的。

(四)悲剧功能的探讨

叔本华和尼采都非常推崇悲剧,认为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应该说,他们的悲剧理论也是他们的艺术与人生关系理论的一部分。从人生即痛苦的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悲剧“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等悲剧所暗示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所展现的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在尼采看来,悲剧演出的虽然是个体的毁灭、死亡,但肯定的却是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尼采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坚决反对和对现代文化的猛烈批判才具有革命的意义。面对矛盾复杂的社会现实,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人的“拯救”与“超越”,又很容易使人陷入虚幻的空想而导致悲观主义。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尼采主观上极力要赋予他的理论以一种乐观的色调,但他骨子并未彻底摆脱悲观主义。尼采是矛盾和痛苦的。

(五)关于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一直是美学家们殚思竭虑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叔本

华、尼采那里,他们却很少对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作纯粹的思辨,而往往是将它与审美、美感联系起来考察。审美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可能,美感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因而他们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与他们的人生哲学一样,把立足点放在人身上。也就是说,叔本华和尼采是从人的自身去寻找人生和世界的意义的,是从人自身去探寻美的本质的。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

在叔本华看来,由于理念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当我们说美在理念时,还不如说美在意志的客体化,或者更准确地说,美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也可以说,美是意志的完美的客体化。“意志完美地或不完美地客体化,这就正是构成美或丑的东西”。现实中各种事物美的程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理念的等级不同,或者说是因为意志的客体化的完美或不完善所致,理念的等级越高,即意志的客体化越完美,体现它的个别事物就越容易使人作纯客观的观照,这种事物也就越美。叔本华认为,从无机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到人,它们的理念在等级上越来越高级,意志的客体化越来越完美,故人比其他一切事物更美,显示人的本质是艺术的最高目的。叔本华借助柏拉图的理念,将美和意志、美和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美的理念说。

尼采更是明确宣称,美是生命强力的形象显现,是人的自我肯定。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人是美的唯一原因,而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强力意志,因而美不可能是无利害关系的,不可能是无欲的静观。尼采不承认有所谓的“自在之美”,他强调将美和美感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文化不是从灵魂开始,而是从肉体开始。唯有肉体才是艺术的原动力,审美状态依赖于肉体的活力。性的活力代表着生命的永恒回归。因此,性的活力具有源头和前提的意义。人的美感与人的性欲的强弱息息相关。性兴趣是艺术植根的土壤,艺术“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活力向形象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助崇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性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发”。

可见,在叔本华、尼采那里,“美是什么”这一传统美学中最基本且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没有被作为玄而又玄的问题来膜拜,他们对美的思考和探索,已愈来愈远离神秘的殿堂而走向敞开的尘世。如果说20世纪西方美学将形而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而抛弃,是美学研究的一次大转折的话,那么,这种转折实际上在叔本华、尼采那里就已经悄悄开始。

三、传统与现代——叔本华_尼采美学的根本差异

(1)传统与反传统

叔本华和尼采在美学思想史上往往都被看作唯意志主义美学的代表,被看作西方现代美学的开创者而放在一起。尼采对叔本华先是赞扬,尔后又与之决裂,他们之间合而又分的关系也成为人们一直感兴趣的问题,人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其思想的异同,比如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认为尼采之所以不满意叔本华是因为不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很短的时间里,尼采渐渐感觉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人生的真理,最后他毅然走到极端相反的一方面。”但也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是表面上的不合,而实际思想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比如贺麟就说:“虽然两人的学说表面上如此相反,但叔本华、尼采两个名字总是连在一起,而喜欢读叔本华著作的人同时也必定喜欢尼采的书,不禁令我们联想到他们是同心同德又同道。”[1] (p220)但是,如果仅从美学角度看,我认为他们之间却一点不是“同心又同德”的,叔本华和尼采的美

学是有根本区别的。叔本华的美学不是“现代的”而仍属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尼采则完全转到了真正的生存论美学上来了。叔本华和尼采虽然都提生命意志,但叔本华在美学上是认为否定生命意志而达到一种“纯粹观审”的认识状态,这样就会认识到“物自身”而不是“现象界”,而观审到“物自身”就是美,能够认识到最绝对的“本质”就是美,这还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尼采则不否定生命意志,而是强调生命意志本身的“强力”

显现就是美,感性肉体的强力本身就是美。尼采因为叔本华提出“生命意志”的概念而感到欣喜,而为之倾倒,深入之后才发现叔本华提出生命意志原来只是为了最终在美学上否定生命意志,还是一派十足的传统真理认识论的思想面貌,因此大为失望,才完全与叔本华决裂。可以说,在美学上叔本华骨子里还是相当“传统”的,尼采反对的正是这种“传统性”。

(2)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纯粹观审“物自身”就是美

叔本华认为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方式并不能认识事物的“物自体”本身,只有通过一个人的生命直观,当摆脱了为任何意志服务的一个自由的“纯粹主体”直观事物时,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本身。叔本华不满于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认为应该换一种认识方式即生命直观的方式才能认识事物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西方引起了一股非理性思潮,可以说是“现代”的。但他只是不满传统认识事物的方式,他的目的还是要认识事物本身,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传统的,而且甚至“比康德还康德”,因为康德还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叔本华却认为人靠着纯粹观审的方式还是可以认识到“物自体”的。

(3)尼采:肉体生命的权力意志就是美

尼采所做的就是批判与希望,颠覆与“重估”。批判与颠覆的是既有的理性科学价值体系,“重估”的是感性生命的价值。叔本华那里跃动的生命意志最终为了美被否定了,而现在尼采把它们倒转过来,认为追求感性生命的强力具有更真实、更巨大的价值。在《自我批评的尝试》中他说《悲剧的诞生》目的就是要批判科学,他说:“当时我要抓住的是某种可怕而危险的东西,是一个带角的问题……今天我不妨说,它就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科学第一次被视为成问题的、可疑的东西了。”科学对于生命的侵犯,科学造成的人性的萎缩、贫弱、荒芜、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等弊病,都成了尼采批驳的火力焦点:“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

所以,对于尼采来说,美就是那显现感性生命的强力意志的人。在《偶像的黄昏》中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尼采从人的生命强力来判定美的价值,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知识、道德、和谐等判断标准。

四.结语

叔本华关于美学上的某些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境况不顺时的悲观主义情绪,以及一些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产生的苦闷、彷徨、矛盾的心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及理解人生的意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作为一种世界观,它所宣扬的消极的悲观主义和极端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它所主张的非理性主义、人性本恶

及及时行乐的观点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的人生观相反对的。对此我们应取一种批判的态度。

尼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但同样包含着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与19世纪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逆境下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联,因此,我们只有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来自于西方的美学思想,对美学领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自我认知的态度,批判继承先哲的思想理论,才能在今后的学术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在反对理性主义的认知方式上是“现代的”,但他否定生命意志的直观方式只是为了认识到“物自体”本身,他仍然是传统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认识论美学。而尼采则是完全转到感性生存论本身上来了,他是强调生命意志力本身的强力“绽现”就是美,这与叔本华是根本不同的。

参考文献

[1] 郜元宝《尼采在中国》上海: 三联书店,2001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 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上海:大东书局, 1946

[4] 尼采《偶像的黄昏》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5] 尼采《曙光》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00:911

学号:1312560

姓名:徐天明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李雨红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

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 内容提要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老庄、《周易》、佛学(禅宗)思想的关系最为紧密。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在“道”和“虚”这两个方面,庄学是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基石。《周易》经传“生生之德”的义蕴和“无往不复”的理论是宗白华建构生命本体美学的又一形而上资源。同时,宗白华美学还吸纳了禅学的妙悟的体验方式和禅境理论。建筑在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艺术思想基石之上的宗白华美学,是以“生命”为美学本体,以“妙悟”为审美体验方式,以“艺境”为审美价值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简言之就是“生命——艺境美学”。 关键词道禅宗周易妙悟艺境生命境界中国哲学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①本文侧重在探讨宗白华如何接受中国哲学精神与艺术思想之影响,建构起“生命—艺境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道”与宗白华艺术美学 青年时期的宗白华偏爱中西哲学,他曾说:“庄子、康德……相继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1](151)尤其老庄思想对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先秦诸子“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

见解。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2](449),宗白华将庄学看作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渊源所在,庄学成为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美学特质的一块理论基石。总的来看,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虚”这两个方面。 1、道与“空白”的阐释 宗白华认为庄子是极具艺术天才的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在他是 ‘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1](367)在老庄思想中,“道”的本质就是“无”,是虚空。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的理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都重视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古代艺术家常以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画境、乐境里有空间感,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庄子的以艺见道、道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美学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华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1](370)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确是宗白华的创见。在宗白华的艺术美学理论中,作为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主要源泉。 宗白华认为,老庄哲学对画境的渗透,使得中国画在最高的审美境界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 ——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 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 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前两种悲剧是偶然的,较为罕见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如蛇蝎的恶人;也不一定

作文素材:叔本华50句智慧名言

作文素材:叔本华50句智慧名言 01,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叔本华 02,那些难以放松自己心情的人,必须以命运论的观点安慰自己,因为命运论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叔本华 03,我们不应该在犯下明显的错误以后为自己开脱责任,淡化或者粉饰错误,就像我们经常做的那样。我们应该坦白承认错误,清楚明白这些错误的严重性,这样,我们才可以下定决心在以后避免重蹈覆辙。——叔本华 04,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叔本华 05,智慧不仅标示了理论上的完善,而且,还包括实践中的圆满。——叔本华 06,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叔本华 07,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人靠进食维持物质生活,又通过阅读过着精神生活。然而身体只吸收能够同化的食物,同样,读者也只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体系或生活目标的东西。——叔本华 08,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叔本华 09,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 10,同在一个舞台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阁员,有的人是将军、士兵或仆人和其他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种角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却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与焦虑。在人类的生命中就正是这种情况。——叔本华 11,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叔本华 12,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叔本华 13,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叔本华 14,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叔本华 15,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叔本华 1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华 17,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叔本华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 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 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 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 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 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 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 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 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人明显地始终是渺小不堪,永远无法成为伟大,但反过来的说法却 是不可以的,亦即一个人是彻底的伟大,也就是说,在每一刻都是那样伟大; 、为人是用泥土做成,习惯是他的乳娘。——席勒:《华伦斯坦之死》 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歌德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天才人物太过稀有了,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 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没有哪一样罪恶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尚福尔 天才出现在他的时代就像彗星闯进了行星的轨道——彗星古怪的运转轨迹对于行星那、井然有序的轨道而言是奇怪和陌生的,天才很难与他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相反,他把自己的作品远远地抛在前路。而时间只有在随后才赶上他的步子。 “我的时候还没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这样,这些成就马上就能找到常识者。相比之下,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过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其他人也不会直接意识到这种成就。能人就像一个击中了无人能及的目标的弓箭手;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 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歌德 “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以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 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不会找到买家。”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报告

孤独的叔本华 ——《叔本华论述文集》读书报告 有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说,毋宁说他是孤独主义者。 字里行间,我可以看见他的孤独——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或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所以只能学会平淡,学会不计较。正因如此,我深深体会到他的无奈:拒绝人群才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为了探寻世界的本质,天才选择背离人群,而把别人用以寻欢作乐的时间用来思考人生。他是一刻不停地思考,用这种方式来麻痹、掩盖自己的孤独。 一.热爱独处 叔本华曾坦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想,因为独处才能提供人的闲暇,即享受人的理智平静的宝贵机会。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诚然,现实中的叔本华并不否定适度地参与某些志同道合者的聚会,但无疑那是以不违背理智能力为前提而言的,对于玩牌等低劣的而有时难以避免的社交娱乐,他是深恶痛绝的。从他笔下的哲学体系来看,叔本华更爱独处。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接纳独处、咀嚼独处、享受独处。 叔本华的孤独并不是令人费解的个例。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极其普遍的规律: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叔本华甚至曾写道:“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真正受到损害的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凡夫俗子难以觉察,而敏感的天才却将其视为一种理性的伤害和痛苦,因为正如叔本华所承认的那样,天才的感受性远比普通人来的强。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不会比低级的调笑来得受人们欢迎。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而叔本华拒绝为大众平庸的审美而拉低自己理智的能力,因此,他转而把空暇留给思索,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叔本华不能容忍这些不协调,于是他必然孤独,而且他还批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在这方面,他或许是太过严苛了,眼里连小小一颗沙子也无法容下。 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

评述题: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在看到“欲望”、“痛苦”、“匮乏”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即“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摆荡”。叔本华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和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在叔本华眼中,人的本质便是痛苦,因为人类无法逃避死亡,而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来源于此。这里的“痛苦”和叔本华他的“钟摆理论”中的“痛苦”是同一个词语,这痛苦根源于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什么是“欲望”在叔本华的论述中,人们的欲望来源于“可望而不可及”,你有这个需要,你内心想要得到某些你没有的东西,只有你缺少了、匮乏了,你才会无比的想要得到。 人所有的需求来源于欲望,只有达成欲望,才会有快感。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只有先有了欲望,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痛苦的拼搏之后的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快感。所以说“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说在通往心满意足、抵达欲望“终点”(某一个欲望的终点)的过程中,总是痛苦的。而这里的“心满意足”是人经历过痛苦之后好不容易达成了欲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的短暂激情。它只是在欲望满足之后,感到无聊之前的那一小段稍稍幸福的时光,并且这种这种满足的程度往往与痛苦的程度紧密相连,你愈加痛苦,自我满足的程度便越高。因为满足是需要痛苦来为之衬托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满足。为了得到满足的快感,人们就必须不断地经历痛苦。所以,这词语的静态解释中已经包括了一个动态的“痛苦——满足——痛苦”的循环过程。 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原先的欲望、需求由于被满足,其价值大打折扣,已经不再具有魅力,人从而感到无聊,并且有了新的欲望,开始又一轮痛苦的循环。因为人类欲望的没有极限,一个欲望的满足也许会牵引出十个新的欲望,所以人总是不断地痛苦,不断地

叔本华--美学 随笔摘抄

《叔本华美学随笔》 韦启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所知的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地为自己所用。——《论思考》P1 那些热切和匆忙搬出权威说法以定夺有争议问题的人,在请来别人的思想、见解作为救兵时,的确是洋洋得意,因为他们无法求助于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这些是他们所缺乏的。这一种人的数目极为庞大。正如塞尼加所说的,“每个人宁愿相信更甚于判断”。所以,一旦出现了有争议的问题,权威的说话就成了他们共同用以击溃对方的武器。——《论思考》P11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论阅读》P19 历史不光在其论述、编排中有违真实,其实,论述的本质就已经是带

欺骗性的,因为历史总是把所讲述的纯粹个人、个别的事情当作是某种别样的东西给予我们。——《论历史》P35 没有什么比相信这一看法更加错误的了:最迟说出的话语总是更加准确,最新写出的文字肯定更胜之前的文字一筹,每种新的变化都是一个进步。真正思考的思想者、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严肃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人始终只占少数。——《论写作与文体》P64 如果真理是以事实说话,那我们用不着急急忙忙以言词帮腔,因为时间自会雄辩滔滔地为真理主持公道。——《论判断、批评和名声》P159 虽然在每一时代,人们对在此之前的优秀之作表现出尊重,但对在同一时代的好作品却不会赏识;本应留给这些好作品的注意力现在都投向了拙劣之作。——《论判断、批评和名声》P133 由此造成了人们普遍尊崇“专业”人士、开疑和不信任所谓的业余研究者。但其实,对于业余爱好者、研究者来说,他们所乐于研究的事情就是目的,而对于专业人士,这一工作只是手段而已。也只有那些直接感兴趣于他们的工作、开着挚爱投身其中的人才会完全认真地对待这一工作。最伟大的成就永远是由这一类人所创造,而并非那些受薪的雇工。——《论学者与博学》P174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2013-11-21 16:55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包德敏【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的拥有和内在的素质去寻找而不是外在财富与名声,要降低对幸福的期望值,减少欲望,学会简单生活和享受孤独。确立价值理性至上、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拥有健康的身体、学会简约自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来发展,这是叔本华开给世人的幸福秘笈。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启示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和现代人本主义开创者。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可以为今天茫然向外追寻人生幸福的世人提供了一种返回本心的独特思考角度。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 幸福的根本是内在素质而不是身外之物。作为唯意志论哲学思潮的开创者,叔本华主张:“‘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即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比较起来,

主体比客体更重要,没有主体就不成其为世界。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主体决定了幸福的程度,主体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因此叔本华认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论述,也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在当时书坛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30年代以后,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宗白华最推崇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说:“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并因张璪画论名《绘境》而将自己艺论集取名《艺境》。张璪的两句话就是从人和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统一上来谈论艺术的。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宗白华在第一篇书法专论《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开篇便引用西晋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又引用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话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出“这是说书法用笔通于画意”,“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在其1962年发表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艺术美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艺术美学 人们只要提起现当代西方的反理性主义哲学和艺术思潮,大抵总可以追溯到叔本华。虽然他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但就其思想对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影响而言,仍可作为现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起点。鲍桑葵在他的《美学史》中也认为, 据叔本华说,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并认为自己是康德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完成者。鲍桑葵也说:“作为一个理论家,叔本华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叔本华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为“表象”和“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恩格斯曾指出:叔本华的哲学不过是“适合于庸人的浅薄思想”,“是由已经过时的哲学残渣杂凑而成的”。 叔本华把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质,确定为最原初的存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只是意志的表现或客体化。世界不过是意志的“一面镜子”。整个世界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意志的存在。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故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他不仅用生存意志解释人的活动,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还用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说它们都是意志的不同级别的客体化,并明白地承认,“意志客体化的这些级别不是别的,正就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 叔本华认为,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意志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从意志到理念,再从理念到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对于意志,不仅理性不能确切地把握它,而且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可认识的对象。人们只能通过意志的客体化来认识它自身,而且只能用非理性的直观的方法。 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从哲学上看是基本的,是世界的本质;而从伦理学上看,则是邪恶的,是人们永无止境的苦难的源泉。这就是说,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则是悲观主义的。人生不过是空虚的意志的幻影,毫无价值,就像一场漫长的噩梦。生活与梦境本质上并无明确的区别,人生即地狱,人生即痛苦。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意志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受意志的支配也就是受欲望的支配,而一切欲望和追求,又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任何的满足或所谓幸福都只是消极的,每一次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或者说新的痛苦的起点。这种欲望的暂时满足,“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后的目标的,故痛苦也是没有边的,无法衡量的。而且由于人能直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痛苦,这就更增加了痛苦的程度。因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了。所以,人生就像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而所谓无聊空虚,说到底也还是一种痛苦。故叔本华断言,悲观主义才是人生唯一可能的结论,那种对人生的乐观主义观点,只不过是 1

叔本华《关于独处》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人们都要求别人承认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同等的成绩和贡献。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后感----论幸福观

引用韦启昌在译叔本华的《论道德与自由》对叔本华的一些解读来开始我的读后感吧,对于任何高深、复杂的思想体系,要三言两语的所谓概括而又不损害其神韵,以致让读者先入为主,几乎是不可能的。叔本华作品中的朴素的深刻,与那些骗子的复杂的肤浅成对照。连韦启昌这种有学术基础和见解的学士在专门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时,为不损害其作者思想的神韵,都尽量采用引用叔本华优美话语,我就更不用说了。所幸我是带着自身的目的和根据我自身的素质能力来解读的,没有想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还原叔本华思想的意思。而是像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我自己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这便是我的目标。 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