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习重点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习重点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习重点

民族概论笔试复习资料

一、 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流行的场所和流行的人群阶层的分类。

二、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的分类。

三、 民歌的艺术特点。 (1) (2) (3 四、

分类。

1 2

定义

(1)实用功能: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等

2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

1 2 3 4 5

六、山歌的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叫法。山歌按照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北方 陕北的《信天游》 山西的《山曲》 内蒙的《爬山调》 青海的、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 四川的《神歌》等

南方 客家山歌 弥渡山歌 兴国山歌 柳州山歌 分类

1. 按歌唱场合的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2. 按歌唱方法的分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七、

a

b

八、

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十、山歌的音乐特征。 1

2

3

4

1《月儿弯弯照九州》、东北的

2花

3荷

4

十二、地方性小调的定义。以及按照歌曲题材和内容的分类方法。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1四川的《庄稼调》、《采花》、河北

2

3南的《鸭婆子呷呷》、

十三、歌舞性小调的分类。以及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1

2

3云南的《十大姐》、

4

5

6. 跑旱调《跑旱船》

十四、戏剧与戏曲的关系、中国戏曲的定义、戏曲唱腔结构的分类。

关系

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定义

分类

1. 昆山腔

2. 高腔

3. 梆子腔

4. 皮黄腔

5.

6.

7.

8.

十五、剧种与声腔的定义及各自的分类。

剧种定义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习重点

民族概论笔试复习资料 可能不全面大家参考 一、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流行的场所和流行的人群阶层的分类。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的分类。 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三、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2)、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表演过程的即兴性、曲调传统的变异性 四、汉族民歌的分类角度常见的有两种 分别是按民歌体裁和按民歌产生所在地的色彩区分类。 按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按色彩 1 北方色彩 东北、华北、西北 2 南方色彩 江南、闽粤、湘鄂、西南 五、劳动号子定义及劳动号子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分类及音乐特征 定义 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 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功能 (1)实用功能: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等功能 2表现功能:能抒发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 分类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特征 1 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风格 2 歌词创作的即兴性 3 节奏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段接、句接、密接、重叠 5 曲式结构 乐句反复段落 回返式 六、山歌的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叫法。山歌按照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北方 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

青海的、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等 南方 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 分类 1. 按歌唱场合的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2. 按歌唱方法的分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七、陕北信天游的流行区域 歌词特点以及音乐特点。 流行地区: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 歌词特点:喜用比兴、叠字 音乐特点:曲调多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上句呈开放型 下句呈收拢型。 曲调类型 a、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较宽 音调高亢开阔 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 b节奏较匀称固定 旋律较平和抒婉 比较接近小调的性格 八、青海花儿的分布地区 唱法以及曲调和歌词特点。 分布地区 宁夏、甘肃、青海 唱法 尖音 假声 、苍音 真声 、真假声并用 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曲调歌词 花儿的曲调多称为“令” 之前冠以地名、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词格式多样 衬词丰富 曲调结构也较多样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九、山西山曲的分布地区 内容题材。 流行地区 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神木 内容 以“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 乐曲结构短小 多为上下句结构 旋律起伏度较大 情感真挚粗犷。 十、山歌的音乐特征。 1 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和拖腔 2 歌词多在自然景观的联想下即兴创作 喜用语气衬词 3 演唱形式以独唱最多 此外还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等 4 音乐结构多为一段体 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超五句和联八句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以及主要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发展以及主要特点 民间歌曲,这一人类社会中最本真最原汁原味的音乐,是人民大众心声的自然流露。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局限于劳动,还有反映祭祀的祭歌,婚恋等等。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用自己的歌唱方式传递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的学习,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是如此博大精深,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民族器乐 我国民族器乐主要按照演奏形式划分为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两类 民间歌曲 我国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按照歌唱场合和音乐特点将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别民间歌舞 按照音乐与舞蹈二者结合的方式将民间歌舞音乐分为舞歌(或歌舞)和舞乐(或乐舞)两大类型 说唱音乐 按艺术风格划分:我国汉族的说唱曲种大致可以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戏曲音乐 按剧种、民族分为越剧、沪剧、评剧、吕剧、藏剧、壮剧、白剧、侗剧等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西周 西周的宫庭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

也 秦汉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隋、唐时期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 明清时期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 近现代时期 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 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 中国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借助口头传唱二、乡土性 也可称为地方性或地域性,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方言语音等形成了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 三、即兴性 中国民间音乐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形成了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四、流传变异性 同一支民间基本曲调在不同地区流传时,会因为当地的方言语音、审美特点等而在演唱风格、表现功能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五、人民性 广大人民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通过民间音乐不同的风格体裁表达出来,受众面是最广的、最大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丁慧主讲 周次 6 日期课时安排 2 10.6-10.1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课题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教学的 重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的概念和特点。重点与 难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类别和体系。难点 教学 掌握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目的 教学方 法和教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研究法,结合学生 学手段的实际写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华民族的民族音乐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既包括了汉族音乐, 也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在汉语中,中国民族音乐可简称为“民族音乐”。

二、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自然传承的音乐。它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按照音乐的 流行的社会层面特征所划分出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它包括号子、山歌、小调、 教长歌等。 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分类 学一、我国民族音乐的涵盖范围:我国民族音乐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 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的 过音乐。 三、本课程教学提倡的分类:我们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可按照流行的社会层面 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分为若程 干小类: 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二、乡土性;三、 即兴性;四、流传变异性;五、人民性;六、多功能性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王光祈将世界音乐 分为三大体系:一、中国乐系;二、欧洲乐系;三、波斯-阿拉伯乐系课后作业请书面回答:简述民间音乐的特点和类别。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民族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民族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 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是集音乐、舞蹈、表 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 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 同剧种的标志。 戏曲发展概况: 一) 宋以前——戏曲艺术的孕育期 二) 宋元年间——戏曲艺术的形成期(戏曲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 三)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戏曲艺术的第二个繁盛期)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 对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和独白的总称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演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一切自然状 态的喜剧材料,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 趟马 走边 自报家门 跑龙套 档 一、 昆腔: 又名昆曲、昆山腔,为百戏之祖。 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 带,是南曲与当 地民间音乐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梁辰鱼等艺 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 板为主,辅以笙、箫、三弦、琵琶、月琴等的 伴奏乐队,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 腻,人称‘水磨腔'。两人合作 的《浣纱记》誉为昆腔传奇,代表着昆腔的改良。 昆腔的套曲结构: 引子+正曲 +尾声。 节拍形式: 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散板和加赠板的四八拍 代表作—— 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选段 游园惊梦 传统剧目—— 《十五贯》、《钟馗嫁妹》、《雷峰塔》 一、 高腔: 即明代的弋阳腔,产生在江西省弋阳一代。弋阳腔以不用丝竹 乐,仅用锣鼓铙 钹等打击乐伴奏和运用人声帮腔而区别于其他声腔。行腔灵活 自由、通俗、纯朴等特点。属 戏曲声腔的剧种 根据各地方言,音乐曲调的异同、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 中国 戏曲的艺术总称。 戏曲的特点: 1 综合性: 2 写意性: 3 程式性: 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规整的戏 剧(起霸 子 对子 刷下场 抬轿 跑圆场)。 4 虚拟性: 对时间的虚拟 对空间的虚拟 戏曲中的 主要声腔和代表剧种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号子音乐的是( B ) A、脚夫调 B、崔咚崔 C、孟姜女 D、小白 菜 2、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曲基本曲调是( C ) A、茉莉花调 B、绣荷包调 C、孟姜女调 D、银纽细丝调 3、下列民族使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是( C ) A、维吾尔族 B、塔吉克族 C、哈萨克族 D、蒙古族 4、蒙古族有一种独特的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的歌曲叫( C )。 A、木卡姆 B、安 C、浩麦 D、鲁 5、下列属于“孟姜女调”的作品有( C )。 A、放风筝 B、五歌放羊 C、月儿弯弯照九洲 D、对鸟 6、下列属于山歌音乐的有( B )。 A、挑担不怕扁担弯 B、信天游 C、放风筝 D、茉莉花 7、热瓦甫等是( A )族的民间乐器。 A、哈萨克 B、蒙古 C、维吾尔 D、藏族 8、下列对“信天游”指述正确的有( D ) A、流行在甘、青、宁一带的山歌歌种 B、旋律舒展直畅,大多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 C、代表作品《横山包下来些游击队》《下四川》等。 D、歌词大都两句一段,且多用比兴手法。 9.“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这描写的是( C )。

A、远古时代 B、南北朝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汉代 10、“秧歌”在下列文献( C )中有所记载。 A、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B、清李调元《粤东笔记》 C、清吴锡麒《新年杂咏抄》 D、刘勰《文心雕龙》 11、梆笛曲《喜相逢》是由改编。( A ) A、冯子存 B、胡天泉 C、闫肃 D、刘德海 12、筝曲《寒鸦戏水》属于流派。( C ) A、山东派 B、江浙派 C、广东潮州派 D、广东客家派 13、《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改编。( D ) A.八板 B.老六板 C.三六 D.倒八板 14、清道光、咸丰以后逐渐兴起的著名女苏州弹词艺人是( B ) A、朱雪琴 B、徐月娥 C、侯彦秋 D、骆玉笙 15、当今单弦的表演多以一人以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 B )伴奏的演唱形式。 A.琵琶 B.三弦 C.高胡 D.柳琴 16、______的唱腔按行当分为生腔和旦腔两大类。( A ) A、皮黄腔 B、二黄腔 C、梆子腔 D、昆山腔 17、下列曲种属于时调小曲类的是( A )

民族民间音乐重点

1.我国音乐主要分为? 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 2.我国传统音乐的分类? 少数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 3.我国民间音乐分为? 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吸取音乐和民间器乐 4.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行变异性、地域性变异、情感渲染性变异、表现功能拓展性、人民性、多功能性。 二、民间歌曲 1.民歌的定义? 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工作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的创作、口头流传。 2.民歌的首次文献记载? 由孔子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记录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年间15国民歌。 3.汉族音乐题材?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4.什么是号子? 号子又叫劳动号子,是协调与只会老董的有实用功能的民间音乐。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 5.我们学过的农事号子? 《催咚催》—湖北潜江一带的打麦号子,曲调明快,活泼,有地方特色运用了湖北特有的三声腔。 6.我们学过的船渔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 7.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直接、简谱变现方法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号子主要区别于山歌的地方是节奏。节奏具有”律动性“,(节奏固定的、周期犯法id节奏。) 号子节奏分为长律(相当于一个乐句,伴随劳动平稳)。平律(长度相当于一个乐节,伴随劳动速度适中。) 短律(以一拍为一个律动单位,劳动速度快。)调子曲式结构简单,乐段独立性不强。

8.上个的种类? 一般山歌、田秧上个和放牧山歌。 一般山歌包括?信天游(流行于陕北;宁夏及甘肃东部,山西西部,蒙古西部。分上下句、字数无限制上下对 称,多为七字一句。代表歌曲有《兰花花》上句歌词常用“比”“兴”手法(以人物比物或人)。下句多叙事。 山曲(山西西北部与陕北,山曲又称“酸曲儿”主要歌唱爱情戴白哦歌曲《提起歌歌走西口》由于文化交流, 出现了山曲与蒙古民族歌的混合体《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有蒙古民歌大条的特点。花儿(又称作“少年” 或称野曲有男女交往定情之意。花儿的唱词特点:1头尾齐,四句词,即两对上下句,每句字数答题一致。2在 四句词的形式上加上两个半截句,被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江浙山歌(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 音域较窄,音乐委婉。运用剁板,单字单音节奏上有劲感。代表歌有《红菱牵到藕丝根》。四川山歌(四句式 起承转合,音域宽、银城跳动大,代表作有《槐花几时开》。云南山歌(风格多样性,多民族性有的旋律起伏 大如赶马调),有的非常细腻文静如《弥渡山歌》。)湖南山歌(分为高腔、平腔、低腔,高腔节奏自由,平 腔渐远悠长,低腔优美柔和,歌词多用五句体,代表歌曲有《板栗花开》乐句件采用连锁式进行)。 田秧山歌是什么? 田秧山歌在民间又称“田秧歌”,或“田歌”,"秧号子"多是农忙时节唱。 放牧山歌是什么? 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所唱,主要是少年儿童所唱。 山歌的艺术特点? 坦率,直露,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曲调高亢,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尤其表现在北部西部山歌。 山歌曲式结构? 北方山歌大多是对应式的上下句,南方山歌则常见四句体。在四具体的结构上,后两句重复前两句。 什么是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俗曲。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种。 吟唱调(儿歌,摇篮曲),谣曲(诉苦歌,情歌,情歌在小调中占得比例很大,艺术水平也较高,如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生 活歌,反映日常生活如山西祁县,太谷的《看秧歌》.生活歌还有《打酸枣》《绣红灯笼》《放风筝》。嬉游歌,属于游戏小调 歌词主要嬉戏逗趣一类的内容。特点,一字多调,颂唱速度快。)时调结构严谨变化丰富,(“孟姜女调”以起,承,转,合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

第一章 1 1传统音乐是什么:是指具有一定的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出来的(清代以前的即可称为传统)。 2民族音乐: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就是民族音乐。 3.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4.以1840年,分为古代音乐和近现代音乐:以音乐形式分为;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为:形式及风格不同,而不是创作时间的先后。 5.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6.民间音乐的特点: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二乡土性:三即兴性:四流传变异性:五人民性:六多功能性 7.我国民间音乐的体系分类:欧洲体系: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特点:1音的固定性2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旋律具有功能和声的意义。3节拍上均分律动的功能性。波斯--阿拉伯乐系: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特点:1乐音有条件的地带腔2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没有功能和声的意义。中国乐系:包括汉族和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还包括朝鲜,日本,蒙古)特点:1乐音的带腔性2音调具有五声性3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应用非均分律动4织体的单声性。 第二章 1.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2.民歌的功能:1教育与传承动能2人生礼仪功能3祭祀与祛邪功能4交际功能 3.民歌特点:结构短小,善于运用精炼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4.汉族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号子是产生并应用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的民间歌曲。号子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分为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山歌的艺术特征: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2自由悠长的节拍,节奏。3高亢的音高4曲式结构最常见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小调又称小曲,俗曲。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小调艺术特征:1叙事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致的音乐风格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3曲折,多样的旋法4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三类节奏的特点:1号子音乐节奏具有律动性2山歌节奏自由,悠长3小调节奏规范、 均衡。 ●少数民族民歌中长篇叙事歌曲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中,习俗性民歌为数众 多,实用性强。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曲调悠长,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短调曲调紧凑, 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民间歌曲与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民间歌曲是其他民间音乐的基础。 第三章 ?民间舞蹈定义:在民间形成,流行于民间的舞蹈艺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 地方风格。 ?民间舞蹈形式有: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在我国各民族德尔民间舞蹈中,载 歌载舞,歌舞乐三者结合更具有代表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2、中国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主要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五大类。3,民族音乐特点:有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人民性和多功能性。4、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包括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和波斯-阿乐伯乐系。 5、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 2、宫庭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3、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具有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鲜明浓郁的特点和感人脏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 民间歌曲:汉族民歌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2、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的民间歌曲。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1、节奏的律动性,2、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3、领、和相结合的歌唱形式。搬运号子(如《哈腰挂》),工程号子(如打硪号子)、农事号子(如《催咚催》、船渔号子(如川江船夫号子)。 3、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艺术特征: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曲调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多两句体和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乐句变化形式多样。 “花儿”: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当地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花儿的音域宽,旋律的起伏度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它的节奏宽广、自由,大多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北和宁夏、甘肃东部一带,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多,旋律高亢奔放、深沉质朴,歌词多即兴创作,上下句结构(七字句)较多,多用比兴手法。代表曲目:《兰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山曲”:流行在陕西西北部、陕北和内蒙西部一带,在内蒙西部地区又叫爬山调。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离乡背景到内蒙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中生离死别、相互思念的情感。多为上下句结构。代表曲目:《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走西口》。 4、小调亦称小曲,一般曲调比较流畅,音乐结构比较规整,表现手法细腻、丰富,艺术加工较多,唱词相对固定,流传范围较广。小调分为呤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艺术特征: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曲折、多样的旋法。 时调:是一种除了在日常生活传唱外,还经常用于商业性卖唱的小调。演唱者大多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它具有完整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一般有器乐伴奏。内容广泛,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表现各种情绪和感受。音乐主要来自谣曲,小部分吸取了山歌和其他体裁的音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绣荷包调等 少数民族民歌部分:1、内蒙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节奏自由,情感深沉,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牧歌、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后笔记 赵昭 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思想停止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学生来到学校为的是学习知识,而知识是学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现在的小学生看到的见到的事物也是越来越多,想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的知识也不在局限在课本上了,学生要学习,老师更要进步。 读一本好书,什么样的书才所是好书呢?对学生有用的书就是好书。现在的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歌曲都显得没有兴趣,而对于听不清楚歌词,节奏悠长的流行歌曲却听几遍就会。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古代人们耳中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好奇我找到了一本好书——《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这本书共有两册,一册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文字部分》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基本内容是围绕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而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脉络,体裁分类形式,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 同时,这本书兼顾汉族与少数世族的歌种、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的音乐形态做了细致分析,并附以完整的谱例对其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进行介绍;对宗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做了一般性叙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对这本书的阅读,对于我国音乐史的发展也有了肤浅的理解。中华古乐,源远流长。史实为证中华文明是古乐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承载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也埋藏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宝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皆蔚为大观。历史蹉跎,许多曾经广为流传的乐章已成残曲败谱,甚至于成了千古绝唱,更有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乐器到如今却已埋骨黄沙,永久的失传了。诸多怀古之辈,一直不停的追寻着民族古乐的芳踪,却也只能触其冰山一角。古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固有局限,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乐谱符号也与现今的通用七音不同。 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民间攻于笙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这类古琴大家和家喻户晓数千年的《高山》和《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齐出,百家争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发展得相当繁荣,儒家、墨家、道家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更有人将那时的宫廷贵族乐和民间乐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唐朝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在这盛世天朝下自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而此时外来文化的传入也囊括了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绪言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1.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 2.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一、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 从广义来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从狭义来讲,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三、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1.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都不是用笔头书写成的。简言之,是口头创作。 2.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共时或历时)经他人改造(即再创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时不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山歌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3.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原型)产生了子体。 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演唱(奏)者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 (二)传承性和演变性 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征,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成、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 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向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摘要:民族民问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使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求多的民族和人口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就成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部分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当代我国音乐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民间音乐,根之于天,本之于人,是生存在一方水土之人、人天(自然)、人人(社会)和构之静动蕴运心音惫象,是建立在"天人文化”之基础之上的本原性、根源性、民族民间性音乐.乃天人和合对映、和谐共存之音乐。 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民族民间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剑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人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入里

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讲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一、传统音乐的概念 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 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道教音乐是在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 4、民间音乐:这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 我国的民间音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统治阶层对它持鄙视和压制态度,是它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甚至是扭曲生存的状态,但它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多的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并且直到近代、当代仍在继续。如河南说唱曲种向曲剧的演变,山东琴书向吕剧的演变,东北二人转向吉剧、龙江剧的演变等。 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

民族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是集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 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 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标志。 戏曲发展概况: (一)宋以前——戏曲艺术的孕育期 (二)宋元年间——戏曲艺术的形成期(戏曲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 (三)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戏曲艺术的第二个繁盛期) 戏曲声腔的剧种根据各地方言,音乐曲调的异同、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的艺术总称。 戏曲的特点: 1综合性: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对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和独白的总称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演手段,也叫‘开打’ 2写意性:舞台布臵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程式性:一切自然状态的喜剧材料,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 格律规整的戏剧(起霸趟马走边自报家门跑龙套档子对子刷下场抬轿跑圆场)。 4虚拟性:对时间的虚拟对空间的虚拟 戏曲中的主要声腔和代表剧种 一、昆腔:又名昆曲、昆山腔,为百戏之祖。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带,是南曲与当地民间音乐 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梁辰鱼等艺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板为主,辅以笙、 箫、三弦、琵琶、月琴等的伴奏乐队,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腻,人称‘水磨腔’。两人 合作的《浣纱记》誉为昆腔传奇,代表着昆腔的改良。 昆腔的套曲结构:引子+正曲+尾声。 节拍形式: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散板和加赠板的四八拍 代表作——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 传统剧目——《十五贯》、《钟馗嫁妹》、《雷峰塔》 一、高腔:即明代的弋阳腔,产生在江西省弋阳一代。弋阳腔以不用丝竹乐,仅用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 奏和运用人声帮腔而区别于其他声腔。行腔灵活自由、通俗、纯朴等特点。属高腔的剧种有川剧、 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腔调等。 高腔的特点:1滚唱——即在唱词之前加叙,或唱词之后加以补明,使唱词通俗易懂。2帮腔——帮腔源于民间秧歌中的‘一领众和’形式。3仅用打击乐伴奏。4高腔的唱腔结构属曲牌体。 川剧高腔的特点在于帮腔、锣鼓、唱腔三者的高度结合,俗称帮、打、唱。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代表作有《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喷火》《变脸》。 二、梆子腔:清代产生于陕西民间音乐基础上的一种戏曲声腔,初见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故名同州梆子, 又名秦腔或陕西梆子。是中国戏曲中最早采用板腔体结构的戏曲腔体。结构严谨,较规整。唱词属诗赞体系的整齐句式,以对偶性的七字句,十字句为主。 音乐分为‘欢音’(花音、硬音)和‘苦音’(哭音、软音)二者属不同的音阶组织。 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枣木梆 剧种: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山西梆子(晋剧)、山东梆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