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

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
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

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

从三月中旬到月底,一直在参加培训,先是参加省教科院义教中心主办的2018中考研讨培训,之后又参加了由县教科局主办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再后来又参加了学校主办的教研提升培训。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仅有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也有教改卓有成效的名校的教改经验分享,还有一线名师的教学实例学习,更有同行教师的教学方法交流。有幸参加这样高质量的培训,使我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学方法上有了更为灵活的改变;教改思路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教育热情上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

首先,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在省城培训时有幸听了李萍主任对于2017年中考试题策略的解读,她强调2017年的中考命题“围绕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在于以“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培养当代“全面发展的人”!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把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进一步把文化基础划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把自主发展划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把社会参与划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同时又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品质和能力的人。再深入一步,一个当代“全面发展的人”,是要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还要有社会担当的品格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院的刘庆昌教授建议了如下途径:一、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生发展的第一意义。二、让学生通过自主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校教育绝不只是让一个人的心灵打上人文和科学的底色,还要考虑让学生因好和聪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和生活。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曾认为,教育为学生完善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传统的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是思想、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而他们的老师则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原则。这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的,进行课改势在必行!

三、让学生通过社会参与,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教育者到了必须欣赏学生生命活力的时代了,要激发学生的精神活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进行科学到位的指导,使他们朝着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方向不断进步。

这些深入透彻的分析讲解使我如醍醐灌顶,教学中若只是以老师死教知识,学生死学知识的理念去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改变传统观念,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进行教改刻不容缓!

其次,就是如何进行教改的问题!进行教改经验分享的清徐二中和太原市37中都是教改方面已取得成效的学校,就连外省市的兄弟学校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两所学校虽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教改模式,但方式却有所不同,清徐二中侧重于“小组捆绑式评价”,以评价方式为突破口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课改;而太原市37中则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实行“双态课堂”的教改模式。但两所学校都抓住了“教师要敢放,学生要敢想”的精髓,教师的放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付出的更多,始终要结合学情以及学生的发展作出合适的引导,所以学生才能“敢想”,而不是“乱想”。这也令我们

明白盲目模仿别人的方式方法,只会“东施效颦”,越改越糟,必须要认真研究本校学情及师资探索适合自己的教改模式!

紧接着教科院的培训,县教科局又面向全县的教师专门聘请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的名师和专家有针对性的结合各种科目课题进行示范性教学,让老师们在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更能体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如何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鲜活的教学案例,亲身体会到名师如何把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统一到课堂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他们对教材的熟悉,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引导,切实感受到他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课堂,看到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积极性,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这些培训和交流,核心素养不再是书里遥不可及的理论词汇,而是引领今后教学的正确方向!

也正基于此,我校领导结合省教科院的培训和县教科局的活动认真部署安排了针对全校不同学科的专门的教研提升培训,研讨今后如何在我校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改活动!同科目的老师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培训,老师们转变了观念,对教改活动不再排斥、拒绝,而是积极参与,信心倍增,大家踊跃发言,献言献策,认真分析研讨找出适合三中的教改模式,经过这样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培训,有了好开头,相信三中的教改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成效!

2018年4月10日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心得体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 贵州兴义敬南镇李波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

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新发中学校长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

最新立德树人内涵是什么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也是最注重道德教育的民族之一。“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左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立德树人是根本讲课稿

立德树人是根本

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马淑荣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在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 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出处。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 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 二是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人生的“三不朽”;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者爱人”;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是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深化。 这个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

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

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

(完整版)学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学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汶南二中朱凤丽 一、创新育人模式,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应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育力度,时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学。 其次, 道德与法治课外,其他学科也应当渗透德育的理性内容,这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比如,语文课在培养学生酷爱祖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另外在其他学科教学进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触及国情、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各学科教师都应建立德育意识,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留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 再次,课堂教育不但限于教师讲授知识,还应适当创新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努力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内化效果。因此,可把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诸如座谈、演讲、讨论、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感悟妍媸、感悟人生,多渠道增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进步。 二、一切为了学生,增强德育效能。 教书是育人,学校管理更要服从和服务于育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教师队伍的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学生纪律的管理,校园文化的管理,后勤服务的管理等都和学生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都和学生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如何更有益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单单是口号,而必须是目标,并付诸行动。教师教都应当苏醒地熟悉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必须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坚持塑造人与服务人相统一,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坚持塑造人与发展人相统一,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益的校园氛围,才能使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一、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悉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健全人格是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品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着眼于专业化发展,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加强能力锻炼和岗位培养,增进交流学习,造就讲团结、有水平、能战斗的德育骨干队伍。学科教师基数大、分布广、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点队伍。 二、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的原则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熔铸师魄。立德为先,树人为本。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振奋人心的是,此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比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意蕴更为深远悠长。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德育为先,立德树,从我做起.这让我感到,党和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并且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人民教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师德建设顺应潮流,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认为教育者应该做到:立德树人,以德立教。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教书,兢兢业业育人。以身立教,以苦为乐,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谱写人生华美乐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我们执行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我们老师说的、做的是什么样子,那么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甚至会改变孩子们习惯的形成。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道德,树立自己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是前提,爱是主旋律。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就是帮助所有学生成器成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心永远和学生在一起。心系学生,情倾未来。当前对学困生、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需要格外关注。将人文关爱,送进学生心灵,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田。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永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永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人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搭建起教育教学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学人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推动教育走向成功。我愿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并给学生表现自我才能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便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行为习惯的养成者,还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尝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在达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邓滨雁 (铁岭电大 112000 辽宁铁岭) 内容摘要:继续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社会,积蓄继续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继续教育的方式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继续教育是体现大学职能的又一重要手段,继续教育的进行使得高校和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学生们能够进行双向的交流,与社会接触密切,能够更快的掌握社会上的信息,对高校的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高校可以尽快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为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因能知晓高校的专业知识,接触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而受益无穷。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在企业招聘中,受过继续教育的人员占比逐年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更新知识,为自己的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条件,也说明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体现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延续和提升。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和当代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紧密相连。 一.继续教育的价值体现 教育改革的车轮前行至今,继续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生和大学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继续教育既为在过去的时间中不能接受教育的成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了专业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 (二)形成全员广泛参与的多样化办学格局 目前继续教育的种类多、队伍大。继续教育本质上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占比逐渐变小,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继续教育面对的人群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方式。广播、电视、网络在继续教育中均有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为社会人员进行不受时间、地点及学习方式限制的继续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社区教育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自2001年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蓬勃发展。各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如何让十八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首先是深入读懂十八大报告,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而纵览十八大报告,什么内容让我们印象最深刻,我想,应该是对民生的关注。事实上,如果非要说出十八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莫过于“人民”二字。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甚至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那么,什么是人民最关注的事情?非教育莫属。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解读十八大精神的文章中,与“教育”有关的阐释最能吸引眼球的原因所在。 振奋人心的是,此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比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意蕴更为深远悠长。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古人说,“立德”、

“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没有道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做教育的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面对厌学睡觉的学生,面对毕业撕书的学生,更有甚者,面对那些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成人种种自私冷漠的行为,他们是否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的人”? 立德,必须从现在开始。我们深知,试卷会渐渐发黄,成绩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 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的现代的人。

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7991484.html, 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常肖晶邢馨月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立德树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立德树人”具有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也是对教师育人树人的殷切期盼。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这个核心点。高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遵循着正确的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立德树人”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一、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立德树人”是对古代“三立”价值观,即“立德、立功、立言”的继承与发扬。“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是思想的先导,新时期新形势,“立什么样的德,如何立德,树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树人”在新时代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的现实依据以及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种种道德困惑甚至道德迷失,由此引发的社会失范行为使得人们对学校德育产生质疑。校园欺凌事件影射出的人性恶劣,屡禁不止的校园裸贷风波,缕缕不绝的高校自杀事件,这些时代之殇,无不刺痛着家长、教师的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渠道主平台。然而学校教育出现的培养考试机器的现实和培养人的理论呼吁之间的矛盾,学生综合素质与时代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让国家反思什么是教育的根本,什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最终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