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鉴赏》说课稿-教学设计参考

人美版《美术鉴赏》说课稿-教学设计参考
人美版《美术鉴赏》说课稿-教学设计参考

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教学设计参考

设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

1.引入新课

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时,不禁要问,该

如何欣赏呢?

学生思考后作答。由问题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刚才,同学们就上一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很积极。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1)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高中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却不知该如何欣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2)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呢?(把刚才学生谈的看法初步汇总一下。)

总的来说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②对内容的理解、体验;

③对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这样去欣赏的呢?如果是这样,你就将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做好准备,继续思考,为下一

步学习做好准备。

怎样才能成为欣赏美术作品的

内行呢?(学生思考)

原来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

以培养的。(学生思考)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

齐白石的《虾》为例,尝试运

用老师所示的三个步骤来谈谈

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照课

文中的图片及分析。)

受到鼓舞,信心倍增。

就问题自然展开

本课教学。

从学生的愿望出

发,加强进一步学

习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我

能行”的自信心。

运用所学方法,尝

试解决具体问题。

进一步鼓励学生。

3.问题与讨论

(1)你能举例说明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吗?

(2)请从本课其他作品中再选一幅作品,尝试分析其形式和内容。分组讨论后,将本组的主要观

点记录下来,准备汇报。(分组

建议:①按现有的行列分为6

或7组;②每组自选作品或教

巩固所学知识,进

一步尝试解决具

体问题。

师分配。)

4.课堂小结

下面,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公布一下。

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看多分析,定会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将本组的讨论后的主要观点公

布给大家。

交流欣赏经验,促

进共同提高。

5.宣布下课结束本课。

设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

1.引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将我提供的一组美术图片分类(帕特农神庙、清明上河图、斜卧像、彩色玻璃瓶、流水别墅、金色的秋天、瑞士军刀、米洛特的阿芙洛蒂特),比一比,看谁分得快又准。分类后请大家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分类

准备作答。

由具体形象入手,提出

问题,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下面,请大家就刚才的分类情况汇报一下。

情况一

分出四类,绘画、雕塑、工艺与设计、建筑艺术。情况二

其他没有正确分类的情况。

大家表现得很好,能说出你们分类的理由吗? (说对了,给予表扬;说错了,给予纠正和必要的鼓励。)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美术作品,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总难免带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人的爱好不能强制。但是,审美情趣又确实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高尚与低俗之别。

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分类的理由。

师生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

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这就是说健康的纯正的审美情趣是对艺术作品深刻思想内容和精湛艺术技巧的专注,而不是低层次的猎奇。要培养健康的情趣,就要多接受艺术熏陶。

“诗人和美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他们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美挖掘描绘出来,使人从他们的作品中领略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现的东西,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板书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谁愿做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呢?然而,审美能力又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和学生一起研讨,得出结论: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通过现实美的欣赏、艺术美的熏陶,使人们能超越日常生活的实用眼光去看待美的艺术,从容地欣赏艺术,深刻地理解艺术,并通过艺术鉴赏加深人们对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艺术符号、艺术语言表现意蕴的理解。理解京剧脸谱的象征意义,更便于认识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审美对象深刻意蕴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进行大量的审美实践,一次次地体验、揣摩、品味,才能达到。

你是怎样欣赏美术作品的呢?

(请学生看书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欣赏方法呢?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实践一下,看一看哪一组表现出色。领会前辈的审美心得。

学生摘记引言。

讨论一下,为什么说“诗人

和美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

金的眼睛”?他们的眼睛和

一般人有哪些不同?

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欣赏课件或教材内作

品,分组讨论如何比较深入

地去赏析作品。

美术欣赏活动的几个步骤:

(1)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

习兴趣,从理论高度引

导学生关注美。

唤起对美好人生的热

爱。

进一步将问题引向深

入,使学生加深理解,

提高认识。

树立我能行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

探究,水到渠成地逐步

掌握初步的欣赏方法。

由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或

读书。

手;

(2)对内容的理解、体验;

(3)对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4)承认偏好。

3问题与讨论

(1)请从本课开始时老师提供的几幅作品中选1幅作品,尝试分析其形式和内容。

(2)请每组(全班分为4组,分别介绍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与设计作品和建筑艺术作品)派代表将本组所选作品用恰当的形式表演出来,时间2分钟。学生分析、讨论。

选取恰当的形式排练本组

的作品内容。

运用所学方法,尝试解

决具体问题。

在活动中提高兴趣,加

深印像,让每一位学生

都参与进来。

4.课堂小结

下面,请各组将本组所选的内容当众表演出来,看哪一组的表演最受欢迎。

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看多分析,定会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表扬表现出色的组,希望下次课继续努力。鼓励学生在日常对艺术作品多加注意,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学生开始表演。(其他组同

学试着评价打分。)

进一步感受作品的内

涵,尝试运用恰当的形

式演绎作品。

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教学设计参考

设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演示课题)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期待、倾听。使学生了解本

节课的教学内

容,懂得艺术形

象在艺术作品

中的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

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那么,美术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演示文字)请比较——

我们把几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作一个比较(演示不同艺术作品:诗《静夜思》、曲《春江花月夜》、画《星夜》) 观察、倾听,从对几种艺术作品的比较中,进

入学习状态。

通过寻找不同

种类艺术形象

的特点,体会美

术形象是一种

视觉形象、空间

形象、静态形

象、造型形象,

具有鲜明、具

体、生动的特

征。

我们欣赏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

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

它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同一个艺

术形象——月亮。请同学们讨论一

下,这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

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思考、议论。

(演示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在塑造月亮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发言。

文学艺术作品用语言文字塑造了月亮形象。从床前的月光,到天上的月亮,用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思乡之情。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触动人们的心灵感觉活动,使人们以艺术虚构的方式,想象、感受月亮形象的美感和存在。

(演示文字)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

语言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想

象形象。

音乐艺术作品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塑造了月

亮形象。委婉的乐曲,描绘出夕阳落江面、圆

月上东山的淡雅美丽景色。

音乐艺术作品通过音响、节奏、速度、强弱等

的表现,触动人们的听觉感官,使人们以艺术

联想的方式体会、理解月亮形象的审美内涵。(演示文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是

听觉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音

响形象。

绘画艺术作品用造型、色彩等塑造了月亮形象。

明亮的月亮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给

人一种真实的空间的美感享受。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形体、构图、色彩、明暗等

的塑造,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官,使人以直接感

受的方式,看到具体动人的月亮形象。

(演示文字)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

视觉形象、空间形象、静态形象、造

型形象。

(演示文字)通过以上的对比,美术作

品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

什么呢?

回答。

看得见,听不见,有形象,有色彩,鲜明具体,静止不动,占有空间,表现事物的瞬间形态。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自己体味“美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美术形象是以空间存在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受。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是以空间的静态的造型形式,使欣赏者直观感受的视觉艺术形象。加深对美术形象基本特征的认识。

同学们准备了美术作品,请展示出来

大家欣赏,并作简单的介绍。

展示美术作品,作简单介绍。

同学们带来的美术作品,有人物形

象、动物形象,也有山川河流等风景

形象;有的作品是单一形象,有的作

品中是许多形象,这说明什么呢?请

观察下面几幅作品。(演示文字)

观察、思考问题。

(演示《击鼓说唱俑》、《死与生》、《灵鹫》)请同学们简单地谈谈对几张作品形象的感受。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

美术作品,从中

品味美术形象

的基本含义。《击鼓说唱俑》以雕塑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

个真实、生动的说唱艺人的形象。他的表情、

动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油画《死与生》用色彩表现了生命的主题,死

与生有密切的关系,画面上,它们是一个整体。

《灵鹫》表现的是动物形象,用高大的山石村

托了灵鹫的姿态。

理解主体与周

围环境之间的

重要关系。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

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艺术形

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

强化概念。

美术形象是静止的空间形象,决定了美术形象是瞬间形象,不能够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瞬间形象必须能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必须表现典型形象。例如:我们要表现“跳高”这一主题,从助跑、起跳到跃竿、落地,要表现瞬间,哪个环节更具有典型性呢? 观察、思考。通过分析使学

生了解,创造艺

术典型是美术

形象的本质性

特征。

跃竿。

显然跃竿动作最典型地表现了跳高运动。

(演示文字)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

具有一定深度的美术作品,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呢?如罗丹的《思想者》,同学们还记得他的形象吗?请到前面做一下他的动作。做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体会艺术家的

构思。

(演示《思想者》)罗丹为什么要以这思考,回答。

样的动作形象表现《思想者》呢?为

什么不用老人、儿童、女人形象?

成年男人更能体现《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更

具有思想深度。

罗丹借助人体动态、神情这些表象,去表达某

种内在的思想、感情,给观者以启迪。

这种形象是深思熟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

的创作意图和高超的造型能力。

《思想者》用鲜明而生动的个性面

貌,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

艺术典型,而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

象的本质性特征。

请同学们对比观察下面的几张作品,艺术家是怎样创造典型艺术形象的。(演示《长城》、《连年有余》) 观察、比较、发言。通过分析,使学

生了解创造艺

术典型的方法

和过程。

国画《长城》用线条概括了长城连绵起伏的形

象特征,表现出长城蜿蜒地矗立在高山之巅。

年画《连年有余》以明快的色彩,表现了中国

儿童天真、可爱的特征。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客观对象的特征。

(演示文字)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性特征。

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艺术形象像不像原有的自然物象?

强化理解,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像,艺术地表现长城,就要像长城。

不太像,有原来形象的感觉,但不太一样。

(演示文字)观察下面的作品,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这种似像非像的感觉呢?艺术与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对比观察下面的几幅作品,并讨论。(演示《母亲阿莉奴》等) 观察、讨论、发言。理解艺术形象

源于生活又高

于生活,是人类

精神创造的产

物,是艺术形象

的本质属性。

油画《母亲阿莉奴》与照片《阿莉奴》是一个

再创造的关系,说明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

《墙外有朝阳的山景》是凡高从病房往外看的

景色,在他眼中,把病人与外界隔绝的铁窗是

不存在的。这张画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凡高的

内心情感,既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又不等

同于客观现实,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创造出

来的。

中国画《漓江》的作者,把自己游历漓江的感

受用线条表现了出来。

生活、自然是物质的,艺术形象是精神的,精

神要高于物质,艺术要高于生活。

美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

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

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审美评

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

的。它的形象特点是源于生活而高于

生活,这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

演示文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美术形象的本质属性。强化概念,形成理论基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演示的

几张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存在着那些

差异呢?

(演示文字)下面几幅静物作品在创

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演示三张静物作品。) 观察、发现问题,回答。

在美术形象的创作中,由于艺术家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创作方法与艺术手法不同,而出现了艺术类型或风格上的多样性,有的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其创作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以叫作再现性形象;有的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形象创作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

主观世界的感受,所创造的美术形象

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及主观

意念的描绘,可以叫作表现性形象,

其创作的艺术手法有具象性形象、意

象性形象和抽象性形象。请同学们把

下面的作品分成具象、意象和抽象三

个部分。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有不同的创作

类型和风格。

(演示《牧羊女》等。) 分组讨论,说明本组的意见。

美术形象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既反映着客观现实和客观真理,又反映着作者的主观感受、主观认识、主观理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今天的课程总结一下。

强化课程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理性概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基本

含义和一般特征;更明确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

生活的道理,美术形象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懂

得了美术形象是典型形象,是通过生动具体的

艺术形象塑造的;了解了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美

术形象,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是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

对美术形象的了解,是我们欣赏美术作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应用到欣赏实践中去。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并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分析一下范例中出现的艺术形象,使欣赏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

设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度就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形象。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美术形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同学们对美术形象了解多少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美术形象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把课文默读一遍。期待,倾听,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了解本

节课的学习内

容,懂得艺术

形象在艺术作

品中的重要意

义。

默读课文。学习课文内

容,使学生对

美术形象有总

体认识。

同学们能简单地总结出课文讲了哪些关于美术形象的知识吗?(通过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关于美术形象的概念。) 举例:人物、动物、景物、建

筑、器物、自然现象、几何形

体……

(能否谈出抽象形象?)

培养自学能

力,分析课文

的知识点。美术形象是鲜明、具体、生动

的视觉艺术形象。

学习总结,提

炼重要知识

点。

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

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

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

象。

美术形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

质性特征。

美术形象有再现性形象和表现

性形象。

美术形象分为具象、意象和抽

象性形象。

课文从以上不同的侧面帮助我们了解了美术形象,并用不同的艺术作品解读了关于美术形象的理论,为了加深理解,同学们分组做一个研究。一共六个课题,每组任选一个:1.美术形象与其他种类艺术形象在表现方法上选择研究课题分组研究,自主

学习。

逐步加深对美

术形象的理解

和认识。

的不同。2.美术形象的基本概念。3.美术形象与生活的关系。4.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5.再现性形象与表现性形象。6.具象性形象、意象性形象和抽象性形象。

了解课题分组情况,统筹安排,参与各组讨论,并做适当引导。

课题研究汇报的要求:1.选择适当的美术作品,以艺术形象说明本组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2.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具有一定的内涵深度。3.向大家演示、说明、汇报的形式新颖独特,具有一定吸引力。4.用一周的时间做准备,下周的美术课以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学习一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美术形象,提高理论水平。

第二课时

组织学生演示、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互相学习,提

高研究能力。

增强、巩固对

美术形象的感

性认识,提高

口头表达能

力。

以不同的形式演示、说明、汇报小组研究的结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锻炼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含义、特征、性质、来源和类型,为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做了准备。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美术家依照自身审美理想并按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结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艺术欣赏中,不断强化对美术形象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课程小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第三课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新授:

第一环节:

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

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5,探索重点

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6,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高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提高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形容男子很潇洒的词语有哪些形容女子很漂亮的词语有哪些

同学说出的这些词语不管用在哪一位男同学或女同学身上,都不会介意,但如果把某位同学比喻成"鹌鹑",其肯定不乐意.

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偏偏把自己

以鹌鹑自喻,媒体展示:《鹌鹑图》朱耷

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鹌鹑呢从而引出本

节课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

意象艺术"

这种设计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对意象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鹌鹑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媒体展示:

什么叫意象艺术

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老师归纳,师生共同探讨,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通过具象艺术作品与意象艺术作品的对比,探索意象艺术的特征.

媒体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

欣赏图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两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结合学案让学生思考并整理出答案)

(4)媒体展示: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式怪异(媒体展示名作《内战的预感》油画·达利)

(5)学生讨论,回答:

(6)老师引导,归纳:

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7)请同学讨论: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媒体展示《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委拉斯凯兹与《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油画·培根,《蒙娜丽莎》油画·达

芬奇与《马蒂斯夫人》油画·马蒂斯)

(8)学生回答:

(9)老师引导,归纳:

强调四点:

A,"意象"是艺术家的

"意中之像".

B,意象艺术更倾向于

心理的真实.

C,意象艺术形象更集

中,典型.

D,意象艺术超越了时

空的限制

(三)提问与反馈

(1)媒体展示:

(2)学生讨论,回答:

(3)老师引导,归纳:

具象艺术(工笔画)与意象艺术

(写意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

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朱耷把自己以鹌鹑自喻,并非自己的样子长得象鹌鹑,而是借画家笔下鹌鹑的神韵抒写自己孤傲冷漠的精神状态.

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应设置一个能唤起学生自问,自答,探求知识的课堂环境.如每组互提,互问,互答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四)练习与巩固

(1)你最欢喜的一幅画是意象艺术作品还是具象艺术作品

(2)你怎样理解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

(3)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见学案)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课下活动

1.搜集印有意象艺术作品的邮票一枚

2.试着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如欢乐,痛苦,不安,激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各位专家,评委: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讲述授课过程的集体备课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新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且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得到的结论和方法进行恰时恰点的点评,矫正和确认,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就是围绕这种理念展开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描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体察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在艺术中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抽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美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艺术特点(分析性)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把一滴墨水滴入一个盛满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墨水滴在清水中的形态和运动的过程.

问题1:同学们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到的吗

(学生普遍采用的词汇有:轻灵,飘动,柔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抽象的形象同样可以给人艺术的享受和情绪情感的体验,用形容词是因为本身就具有抽象性,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什么是抽象艺术

由前一体验引出本课课题.

欣赏抽象艺术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31 》

问题1:从上面两幅抽象作品中你们读懂什么了呢

(学生会觉得很茫然,看不懂,不明白画家画的是什么,觉得一点艺术性也没有.)

设计意图:如果他们不能从画布上得到明确的信息,他们既会认为这样的绘画是无意义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体验,事实上每一个事物至于眼前的时候都会引起相应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在进行艺术赏析了,在此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这些,只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已,至于如何解读抽象艺术将会在以后的环节突破.

问题2:什么是抽象艺术呢(学生普遍的说法是:什么都不是,谁也看不明白的就是抽象艺术)

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理解并告诉学生抽象艺术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表现任何客观形象的艺术统称为抽象艺术.

2,抽象艺术是怎么诞生的

问题1: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画,画上究竟要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从最初的茫然,接下来自然会产生疑惑,此时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即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出示一组图片:

《少女的脸》,《水果》,《带露珠的小草》,《一池湖水》

问题2:这四幅图片,分别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用语言对每一张画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池湖水》让人觉得宁静,清爽,觉得心情很舒畅……教师分别把学生对四幅图片描述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问题3:如果用形容词提炼四幅画面的共同美感特征,你会用哪一个呢

(从黑板上提炼出的词汇,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共同的美感特征:清新或相类似的词语.)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具体事物概括,抽离出主观感受的过程,目的是为理解"抽象艺术的目的是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作铺垫.

问题4:从不同的事物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清新"的美感,那么是不是"清新"就是少女的脸,就是一池碧水或是其它的什么呢

(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他们会发现"清新"显然不是一个苹果或是其它具体的什么,这是不可逆的,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因为不可逆的,于是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此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在解决本课p26页的教学难点:抽象艺术的特点——分析性.

问题5:如何理解抽象艺术大师马列维奇"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完全隔离的."这句话呢

(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理解大师的话,并用语言解读这段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解读大师的语言,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清晰,理解透彻,从而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观点.

问题6:不能还原成具体的事物,那该怎样表现"清新"这样的主题呢

(具体的事物是行不通的,如果学生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基本的语言元素进行创作,而语言元素是在第二课的教学中学过的,例如:用颜色表现清新…….)

师总结:

因为具体的形象不足以准确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作品,以及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

当然抽象艺术的诞生也不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有些抽象艺术的灵感是偶然间获得的,(简述康定斯基偶然"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结合美国波洛克的"滴洒艺术"加以说明)但是在经历最初的偶然之后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然后进行有意的艺术创作了.同时照相机的发明挑战了艺术家具象艺术创作的极限,于是促进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导致艺术内容的地位逐步降低了,除此以外音乐也给抽象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听爵士乐,结合《百老汇的爵士乐》加以说明.(学生了解促成抽象艺术诞生的几个条件和因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带领学生再次欣赏两幅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31》

(只出示作品,不出示题目,以避免因题目产生的联想,干扰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欣赏抽象作品,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赏析的过程中,抽象艺术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切忌把关于作品的资料一股脑的强加给学生,从而削弱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红,黄,蓝构成》为例,学生可能会说:"没什么感觉."其实这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什么感觉是不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体察到:原来没什么感觉即意味着内心的平静,祥和,理性,单纯.当学生体验到这些的时候,教师把蒙德里安的一句话告诉学生:"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感觉是多么敏锐,情感是多么丰富.)

设计意图:观念上的澄清已经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国人"叙述性"的审美定势,开始关注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了.

师总结:可见我们不是不能欣赏抽象艺术,而是我们误以为只有看的出来具体是什么才是看得懂了.

3,两种抽象艺术类型

冷抽象和热抽象的概念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已经介绍,在此不作过多解释.

(学生进一步理解冷抽象:理性,冷静,科学的,热抽象是感性,情绪和运动的.)

4,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吗

问题1:抽象艺术看上去如此的单纯和随意,是不是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让学生参与活动):

活动1,把事先准备好的国画颜料稀释,然后在宣纸上利用各种手段,如泼洒,用刷子刷,废纸团印染等使颜色附着,融合,完成后让学生相互欣赏,并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进行无意创作,体验抽象艺术形式的单一和随意.

活动2,听《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说感受,并把听觉形象用色彩"翻译"成视觉形象.

(学生概括出:优美,恬静,纯净,曲折有致,淡淡离愁,幽美而邈远,惝恍迷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进行有意创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此活动的目的不是进行艺术创作,而是让学生体验抽象艺术创作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师总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抽象艺术

能:一是因为具有偶然性,例如:泼洒在白纸上的颜料.

二是因为抽象艺术更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感觉和意识,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愿望,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艺术语言表达这些情感和观念了.

不能:一是虽然有偶然性,但是之后还是经历了艺术家思考和总结,最终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结合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加以说明).

二是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和意识,但很难用恰当的形式把它准确的表达出来.

5,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抽象艺术的创作有哪些规律

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基本的语言元素和形式手段本身有哪些特点及美感.

线的形态:

(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一组直线和一组曲线,让学生感受线条本身使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直线:理性,冷静,严肃,单纯,硬的

曲线:活泼,灵动,柔软,运动.

欣赏冷抽象与热抽象艺术作品

色彩

红色:热情,饱满,冲动,不安全

黄色:闪烁,明亮,尖锐,娇气

.......

欣赏《1954》(作者克里福特·斯蒂尔)和《群猫》(作者冈察洛娃).

构图

疏:简约,理性,宽松

密:紧张,压抑,局促

欣赏《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作者马列维奇)和《作品36号》(作者波洛克).

肌理

粗糙:朴实,稳定,笨重

细密:华丽,轻快,润滑

欣赏雕塑《击鼓说唱俑》和《和平少女》

师总结:抽象艺术的美是借助艺术语言和形式手段自身的特性得以传达的,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建立起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恰当的运用点,线,面,色及形式手段,才能实现最初的创作目的.当然,实际的艺术创作要复杂的多,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是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正是由于语言的抽象性,作品的不确定性,抽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难以把握,也更难于理解.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美术鉴赏第六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1、本节内容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

《爱书、藏书》说课稿

《爱书、藏书》说课稿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以下是关于小学美术《爱书、藏书》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 《爱书、藏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爱书、藏书》是标准教材浙美版第八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藏书票与书签的设计制作。我以藏书票的设计、制作作为重点教学展开说课,因为这个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不仅要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开发的关注,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对此,我们学校以藏书票教学作为学校的美术特色进行开发,我也上了这一节课,所以选择这个内容来进行说课。 2、教材分析:藏书票起源于德国,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小装饰画。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等美称。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衬的美丽的藏书票,这是藏书票独有的形式美感,对于所爱的藏书能起到装

饰的效果,体现了藏书票的装饰价值。然而,除了它的装饰功能,它还有很多其它的功能,比如:它的欣赏功能、收藏功能、交流功能等,内容上突出表达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和兴趣为主的创作题材,教材中的教学设计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形式美的装饰功能。但是,它还有一个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就是它的“读书价值”,或者可以说它有“促进读书的价值”,这一点也就成为我设计这节课的教材背景。于是我把藏书书票教学的设计重点重组,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表现为:借助版画藏书票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创作藏书票的过程中,理解读书的意义;激发读书的兴趣;学习通过文本阅读获取创作藏书票的灵感的方法。带动版画技艺提高的同时,加强对美术创作方式的体验。 3、学情分析: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版画基础知识,并在课堂学习中尝试过制作简单的版画,但如果要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方法的情况下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四年级的学生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开始,设计出来的作品肯定是不具有内在含义的,近似于想像画一样。所以,要体现藏书票特有的内含,体现藏书票的“读书价值”必然要将藏书票与读书的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藏书票的价值并能够掌握通过文本阅读获取藏书票创作的方法。

小学美术人美版12册说课稿(精心整理)

小学美术人美版12册说课稿(精心整理)

六年级美术说课稿 第一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课题追寻文明的足迹课型欣赏·评述课时 2 教材 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根据对拉斯科岩洞绘画布局的研究发现,凡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绘制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温顺的牛、马、鹿等,大都绘制在朝里的岩壁上这说明,这些壁画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义。大概通过这些图,来表达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和理解。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对世界文化遗 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收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了 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古风古韵的美。 教法难点 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并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具课件、世界地图等。学具制作宣传海报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案)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把学生分成4个组: A阿布辛拜勒神庙(非洲)组 B库库尔坎金字塔(美洲)组 C法隆寺(亚洲)组 D奥林匹亚遗址(欧洲)组。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信 息、整理信息的能 力,以及小组合作、 探究的意识。

鼓励学生制作课件。 2.每个学生根据书中的问题,查找最下边一行的图片资料。 生: (1)阿布辛拜勒神庙组:建造于什么地方、什么时代、有什么特点?神庙前的四尊雕像是谁? (2)库库尔坎金字塔组:介绍库库尔坎金字塔所在地、建造的时间、艺术特色。说一说埃及金字塔和库库尔坎金字塔两者从外形看有什么不同? (3)法隆寺组:法隆寺的建筑特点,它和中国传统的塔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奥林匹亚遗址组:介绍奥林匹亚遗址所在地、艺术特色。《掷铁饼者》 《竞技表演》表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一、师生问好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看看老师手里拿得是什么?世界地图!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外出旅游去,好吗? 二、故事导入、欣赏、分析拉斯科岩画 师:先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1940年,在法国拉斯科地区,4个来自蒙蒂尼的法国少年,想去探究30多年前因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而遗留下来的洞穴的秘密。这个洞穴的通道把他们引向拉斯科山坡附近的另一个洞穴,结果惊奇地发现在洞中的岩壁上画着数百个动物,经考古学家考察后发现,这是15 000年前原始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出示拉斯科岩画)师:从画中你还能看出哪些内容? 画面是以粗壮、雄浑的黑色线条勾勒出轮廓,表现出动物的体积感,使整体效果雄伟壮观。 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地球上还有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海洋中,感受先人留给我们的辉煌文化----追寻文明的足迹 三、小组交流 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分小组对世界文明的足迹进行分头收集资料了,下面时间啊,我们就要展开我们的探秘之游了。我们先到—— A 阿布辛拜勒神庙组交流: 欣赏非洲文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建筑和雕塑,简单了解非洲其他建 筑——金字塔 1.阿布辛拜勒神庙。倾听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感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全套教案含教学反思(精品推荐看)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建筑或是艺术作品? 可见,艺术美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鉴赏身边的艺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 1、美术鉴赏的概念 2、美术的分类 播放幻灯片同学们请你们研究以下的作品,从美术分类的角度,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种类型?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按照其他角度又能如何划分? 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六大类 3、鉴赏美术作品的步骤 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 a.下面以《捣练图》和《拾穗》为例,相同题材对比分析欣赏这两幅作品前提:题材相同,同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场面,

分组: 第一组:从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第二组: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请同学们表述讨论结果: 形式上对比分析: 《捣练图》:中国传统绘画,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长卷,展现宫中妇女的完整的捣练劳动过程,具有连环画性质,人物造型工细,线条劲键,用色富丽华贵,明确传达盛唐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画面质朴真诚,人物造型结实,展现真实的生活气息。 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 《捣练图》:作者张萱,圣唐时期著名人物画家,宫廷画师所画人物雍容华贵,丰颊肥体,突破了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烈女”“孝子”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拾穗》:作者米勒(法国)站在同情农村贫穷妇女的立场上暗示阶级对立,歌颂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 总结:两幅作品国度不同,形式不同,两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不同。 b.《黄山日出》这幅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绘画作品的意境是否相同?摄影的工具是否最重要的? 教师引导: 第一,摄影属于美术的范畴,摄影的意境和绘画的意境有共同的追求。 第二,摄影和绘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摄影所受时间、空间、工具的限制比较大,比较多的反映现实社会。绘画相对来说限制较小,画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形式可以更加自由。 第三,摄影工具非常重要,但作品的主题和反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她和绘画作品一样,最终是要和观众进行交流。 结论: 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形象。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形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等。 2,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宗教、

浙美版第五册《我们爱劳动》说课稿

浙美版第五册《我们爱劳动》说课稿各位评为老师好: 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五册第2 课《我们爱劳动》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说科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的内容。按课标的要求,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着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本课通过对不同的劳动的认识,逐步对其解析,了解劳作时的基本动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操作目标: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和创造力活跃,而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得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课前准备 前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可否成功的实施成功美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准备美术的工具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二、教法学法 都说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我在教学上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炒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结合学生的心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美版小学美术说课稿图画文章

《图画文章》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图画文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图画文章》是湘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美术,抓住文章的主题,给文章进行配画,体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美术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四、说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

重难点为: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五、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美术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和发展”。 根据上述要求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打算采取游戏法、启发引导法、师范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游戏导人 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四年级上美术说课稿塔_浙美版

第七册美术《塔》说课稿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2课《塔》。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塔》这一课,我就被书上那些别致、美观的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塔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课学生已学习了《家乡的桥》,学生已能用线描或其他形式为家乡设计一座理想的桥。这一课与《家乡的桥》很类似,有这个基础,加上我校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塔文化的喜爱,我想本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堂课。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解塔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用线描来表现书本上的塔或家乡的塔,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第二课时是用粘土或其他材料对塔进行立体的造型表现。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难点确定为: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塔的建筑特点与构造。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塔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最后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合作学习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是:说说教学准备: 块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面具教案

校本时间研修成果 教学课题:《面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种族的信仰、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最早体现在原始 乐舞、武术、图腾崇拜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 地域种族差异形成了各自的体系,风格迥异争奇斗艳。 面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学生就带着猪八戒、孙悟空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想象、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非洲的原始面具艺术和我国少数民族的面具艺术。分析多种风格的面具,感受其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利用多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从制作中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四、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和制作。 五、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 六、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CAI课件,面具实物 学具准备:有色纸袋,废旧物品(毛线,纽扣,鸡毛,布头,金属片……) 剪刀,胶水,双面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听音乐入室。 二、导入:欣赏原始森林的音乐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段很优美的原始森林的音乐,请大家仔细的听一听,想象一下,你从音乐中联想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原始人要穿什么服饰,头上要戴着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原始部落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情感得到诱发。 三、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做——“面具” 四、讲授新课 1、欣赏非洲面具: 师:你看过远古人类的面具吗?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看了这些面具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从哪里看出来吓人,恐怖? 有谁知道原始人为什么要戴这么恐怖的面具吗? 小结:原来,在古代的原始部落里,人们对一些疾病或自然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他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恶,于是他们就戴上这些他们认为能给人们带来神奇力量的面具,手舞足蹈,来驱妖降魔。还有些将士在打仗的时候,带上凶猛的面具,使自己显的更威武,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 2、欣赏傩戏面具: 设计意图:用提问形式欣赏非洲面具和中国傩戏面具,使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美,并为建立世界多元的文化态度奠定基础。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来自贵州的傩戏面具,这几个面具的特点是怎样的?色彩是怎样的? 古代的人们把面具当作除魔消灾的工具,那么我们现在把面具用来干什么呢? (装饰,娱乐,演戏) 3、出示现代面具,引导欣赏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这些艺术品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师:同学们,你们在商店里看到过或者买过哪些面具,你喜欢哪个?(孙悟空,奥特曼……)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身边的面具,开拓学生思维,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4、探讨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几个面具,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几个

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线条的魅力》说课稿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七课《线条的魅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 今天的说课。b5E2RGbCAP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线条的魅力》这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线条所带来的情韵,所带来的魅力。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 自然曲线给我带来了韵律美和装饰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给人飘逸连绵纤细雅拙的韵味。让不得不惊叹大 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进《线条的魅力》世界,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它是一堂集欣赏性、 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 10 课我们已学习了《跳舞的点和线》,学生已经认识 了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这一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 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并且我想通过本课 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 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p1EanqFDPw 因为在本节课后面又安排了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风儿吹过》、《生长的植物》等课,这几节课主 要也是通过线条这一造型语言来表现画面,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DXDiTa9E3d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 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 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 定了以下目标:RTCrpUDGiT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 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 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 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5PCzVD7HxA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jLBHrnAILg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 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能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 组成的纹理。难点确定为: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 织。xHAQX74J0X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 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LDAYtRyKfE 1、自主探究学习法 :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 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Zzz6ZB2Ltk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线条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 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

最新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及分析 一、班级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2、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植物写生 课时:2课时 课型:绘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植物的形象特征,用线描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2.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 3.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内容分析 1.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直接以线作画的能力。 2.难点:植物的结构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解 四、教学手段:演示、讲解 五:板书设计 1、植物写生

一年级下美术说课稿画自己人美版

《画自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八课《画自己》。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显了新课标的精神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中的我就是美的塑造者。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独特之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今天我主要从绘画层面,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提高审美表现力和观察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我的信心,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中的“我”,可能是类似童话故事中主人公,也可能是现实的“我”。绘画偏重于主观的感受因此如何用具体绘画的形式语言去展现出来却抓不住特点。而且本课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创作人物画。好在一年级学生从上学期开始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勾线、涂色、剪贴、撕画的技能,他们敢动手、爱提

问,喜欢想象,大多数同学能自信、大胆、自由地用美术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就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了解自己的外形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形象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学会能抓住自己的主要特征并用简练流畅的线条画出自画像并加以装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自己、夸自己,提高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初步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用绘画表现方式提取生活经验进行情趣化、个性化的表现。 五、教学准备 上好本节课,课前师生需作如下的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信封、镜子、画纸、油画棒、大相框 学生:小镜子、画纸、勾线笔、照片、油画棒或彩笔(蜡笔)等 六、教学方法

7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

《彩旗飘飘》是浙美版教材第 2 册第15 节。本节课属于应用设计领域,通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在节日演出集会会上都会见到,学生大多对彩旗的形状都有大致的了解,这就为设计旗子做了铺垫。 这课的编排主要侧重学生对形的认识,通过制作彩旗了解彩旗的作用和形式。在制作中进行形的变化从而锻炼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作业主要采取剪贴的形式,重点是对形的选择以及装饰。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形的变化 2、通过绘画或剪贴的形式做一面彩旗,并能用其美化环境。 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设计制作 能力。 教学重点;彩旗形状的变化,美化及设计制作 难点:各种形的认识组合以及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这节课的导入我主要是结合嵊泗当地的地域文化,嵊泗黄龙每年9月都会举行开捕节,现场鼓乐阵阵、彩旗飘飘.黄龙渔民开捕节也成为了渔民兄弟祈盼丰景、平安幸福的美好传统节日。成为了他们中平安祈福的精神寄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龙样本”群众文化品牌,还展示了黄龙良好面貌与形象,更促进了当地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2、在彩旗飘飘这节课的导入中我着重截取开捕节彩旗飘飘,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引出本课题彩旗飘飘。通过对开捕节彩旗飘飘图片的欣赏,引出彩旗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二、看一看 通过学生平常对彩旗的观察以及课堂图片的欣赏, 学习过程中能保持学生40分钟的注意力集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但是学习中如果能在环节过渡中设疑提问、制造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有碰撞、有触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松怠。例如:在学生分组剪完各种自己喜欢的旗子后,我埋下伏笔,设疑提问孩子们:这样的旗子好看吗?在逐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上,我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在单调的旗面上增添各种配饰将更美。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个人制作一面彩旗,有可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是一个小组或多人合作完成一面彩旗的制作,那时间是绰绰有余的。还有一句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合作,能集中大众智慧,为个性作品提供了有利时机。但

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全集

最新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第一课植物写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一课《植物写生》。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即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从内容看,本课属于小学美术中线条系列,其编写意图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线条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之一,学生对线条的已有初步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但是运用线条进行实物写生是初步接触。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目标的规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用线表现植物的特征及前后关系。 方法过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在绘画的过程中提高线造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预定本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观察、交流探究、传统示范及学生的动手实践”。写生的前提是正确的观察,近距离的观察、触摸可以清楚了解植物特点,也与课标提出的“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目标相吻合,师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技法,而老师的示范可以更直接从视觉让学生了解画法,学生的实践活动则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从视觉去观察,从触觉嗅觉去感受,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认识,最后在绘画实践中运用线条写生。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按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谈话引入新课。 首先学生谈谈日常所见的植物名称、植物作用,再引出摄影师镜头下充满美感的植物写真,从而激发学生植物自然美的欲望,并相机揭示课题,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2探究新知

人美版高一美术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教案及说课稿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3.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黄筌,以及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第二部分“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第三部分“怎样鉴赏具象艺术?”这里既运用了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从肖像艺术和主题性艺术两大分类中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这里涉及到了具象艺术的典型性问题,主要是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这两个概念下面将作具体解释。 第四部分“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是从具象艺术的功能——社会记录和社会干预的角度来说明的,这两个功能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的主要特征。具象艺术的意义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厘米×7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筌(五代) 黄荃,四川成都人氏。前蜀王衍时,选入画院为翰林待诏,后蜀时孟昶让他

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美丽的拼画浙美版

浙美版小学美术《美丽的拼画》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分析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8册第12课《美丽的拼画》一课(课件),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三大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教学的认识。(课件)先来说说教学分析 我把教材分析又分为三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课件) 第1点、教材简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新课标对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划分,确定本节课属九年义务教育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它是在第一学段“体验造型·表现活动的乐趣”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第三学段的“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好铺垫。 第2点、教学目标(课件) 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时期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结合本阶段儿童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 认知领域:欣赏传统剪纸、刺绣,了解传统拼画的艺术形式 操作领域:学习运用绘画、剪纸、刺绣等方法创作一幅美丽的拼画,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学习精神。 第3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课件)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用剪纸拼贴完成单张图的创作,并将单张图拼贴成完整的拼画。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具有创意的拼画作品。 再来说说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也分为了三点(课件) 第1点、学情分析(课件) 四年级学生对于剪、拼、贴的纸工作品其实早有接触,因此并不陌生。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第2点、教法和学法(课件)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以及美术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自觉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将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通过适当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课件)学法①自主探究学习法 学法②合作交流法 第3点、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层面:彩色纸,手工工具。

人美版小学美术《设计生活标志》说课稿

人美版小学美术《设计生活标志》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生活标志》是人美版第8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是以生活标志为载体,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常见标志,进而设计标志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节“设计 .应用”课,在学生已具备了初步造型,设计,制作的能力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如画、撕、剪贴一些基本形,并会拼摆设色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设计生活标志的热情,设计、制作身边的标志,同时学生的联想概括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情况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知目标:识别生活中的标志,初步认识标志的作用,特点及分类; 2、技能目标:初步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

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感,加深对生活的热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同学们应自主、主动,合作探究、主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生活质量。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设计了“设计校园标志”这一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始终以“设计校园标志”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四个环节中达成教学目标。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我演示PPT中:武穴知名的商店、学校大门(注:已被遮挡了标志和名称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学生都在努力猜想,可是想猜对很困难,接着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么难猜?有的学生说:这些地方有点像蒙面人。有的学生说没有名字等。在老师揭开神秘面纱时,很多学生都猜出来了。我提出疑问:“大家是根据什么能准确地猜出来的?”大部份学生回答:“认识到标志”。由此引出课题“设计生活标志”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