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课件

神经解剖学课件
神经解剖学课件

一.名词解释

1.Nissl body(尼氏体):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光镜下,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有许多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的致密的物质。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构成。

2. 皮质垂直柱是贯穿大脑皮质全厚的垂直细胞柱,它不仅是皮层神经元网络的某种基本单位,而且可能是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3. Wilbrand后袢: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上象限的纤维,经视交叉向后至同侧视束吻端,作袢状弯曲,经视交叉后缘上方交叉至对侧视束。

4. 外侧嗅纹(lateral olfactory stria)是一小束白质纤维,行于前穿质的前外侧缘,至岛阈(limen of insula )呈锐角向后拐弯,终于海马旁回钩头端的杏仁周区(periamygdaloid area)

5.穹窿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

6.豆核襻(ansa lenticularis ) 起源复杂,起自苍白球的两个部分、壳及其邻近结构,它的部分纤维在沿行程分布的神经元中中继,这些中继神经元称脚内核(entopeduncular nucleus)。豆核襻绕内囊腹侧弯曲并向内侧行继而向背内侧行而与走在红核前区内的纤维相混,豆核襻与豆核束中的某些纤维与底丘脑核、红核前区核及未定带神经元相突触。其余的纤维继向上外行,终于丘脑核团,主要是前腹侧核及中央内侧核。

7. 豆核束(tract lenticularis)豆核束是起自苍白球内侧的纤维,此纤维从苍白球背内侧缘发出后在靠近内囊内侧面时转向内侧,形成一清晰的纤维束,其中有些纤维行于底丘脑的背侧缘未定带的腹侧称Fore1 H 区。豆核束继向内向尾侧行,在达未定带内侧缘处,豆核束与豆核襻的纤维相混,也和红核前区的分散结构及齿状丘脑束、红核丘脑束纤维相混。这一多种成分相混的径路及与之相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红核前区(被盖区)或Forel H区(prerubral or H field of Forel ),尔后豆核束与豆核襻等束纤维继向前向外行,共同组成丘脑束或Forel H 区(thalamic fasciculus or H, field of Forel ),向背侧与丘脑腹侧核联系。丘脑束是豆核束、豆核撑、齿状丘脑纤维及丘脑纹状体纤维的延续部。

8.室旁垂体束: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束起自室旁核和室上核,称为室旁垂体束。

二.简答

1.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2部分。传入纤维有: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的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

2.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该现象的出现见于视放射中后部或视觉皮质区的损害或病变。如右侧枕叶视中枢损伤,双眼左侧视野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对于出现黄斑回避的机制有以下解释:

(1)黄斑区由两侧大脑皮层支配,胼胝体尾部有纤维通到两侧视放射纤维的腹侧,可能是联系两侧黄斑束者,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解释。

(2)由于黄斑纤维广泛的分布在枕叶皮层,通常一个病变很难将所分布的区域完全破坏,故可呈黄斑回避现象。

(3)由于黄斑纤维终于枕叶皮层,该部有来自2-3个血源的血液循环供应,当病变只阻断一支血液循环时黄斑纤维功能不受损。

3.内侧纵束: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darkschewitsch 核及网状结构,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Ⅷ,经中继后再到达前脚运动神经元。其主要作用是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三.问答题

1. 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细胞,第一级神经元为双级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节细胞,轴突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经视交叉(视网膜鼻侧半交叉、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入同侧视束,终止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内第三级神经元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视区,产生视觉。

2延髓内(腹)侧综合征(medial bullar syndrome),多由脊髓前动脉闭锁引起,病变部位位于延髓中上部平面、下橄榄核之前和腹侧区。累及舌下神经根,出现同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指向患侧(对侧颏舌肌收缩,拉舌根向对侧,舌尖则指向患侧),时间长久后患侧舌肌萎缩。损伤锥体束,引起对侧四肢中枢性瘫痪(交叉性瘫痪)。如果病变部位稍向后扩大,则可累及内侧丘系,出现对侧半身深感觉障碍,即关节位置觉、震动觉、分辨性精细触觉丧失(痛温觉可正常)。

3.(查课本)。

4. 脑的动脉包括:1.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部分间脑,2.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1. 颈内动脉:1)行程:分为4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前床突上部,2)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⑴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⑵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豆纹动脉):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⑶脉络丛前动脉: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苍白球⑷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动脉系的吻合支

2. 椎动脉:椎—基动脉系1)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⑴脊髓前、后动脉:供应脊髓⑵小脑下后动脉: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2)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⑴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⑵迷路动脉:供应内耳迷路⑶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⑷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⑸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部、枕叶中央支: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神经解剖学课件

一.名词解释 1.Nissl body(尼氏体):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光镜下,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有许多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的致密的物质。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构成。 2. 皮质垂直柱是贯穿大脑皮质全厚的垂直细胞柱,它不仅是皮层神经元网络的某种基本单位,而且可能是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3. Wilbrand后袢: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上象限的纤维,经视交叉向后至同侧视束吻端,作袢状弯曲,经视交叉后缘上方交叉至对侧视束。 4. 外侧嗅纹(lateral olfactory stria)是一小束白质纤维,行于前穿质的前外侧缘,至岛阈(limen of insula )呈锐角向后拐弯,终于海马旁回钩头端的杏仁周区(periamygdaloid area) 5.穹窿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 6.豆核襻(ansa lenticularis ) 起源复杂,起自苍白球的两个部分、壳及其邻近结构,它的部分纤维在沿行程分布的神经元中中继,这些中继神经元称脚内核(entopeduncular nucleus)。豆核襻绕内囊腹侧弯曲并向内侧行继而向背内侧行而与走在红核前区内的纤维相混,豆核襻与豆核束中的某些纤维与底丘脑核、红核前区核及未定带神经元相突触。其余的纤维继向上外行,终于丘脑核团,主要是前腹侧核及中央内侧核。 7. 豆核束(tract lenticularis)豆核束是起自苍白球内侧的纤维,此纤维从苍白球背内侧缘发出后在靠近内囊内侧面时转向内侧,形成一清晰的纤维束,其中有些纤维行于底丘脑的背侧缘未定带的腹侧称Fore1 H 区。豆核束继向内向尾侧行,在达未定带内侧缘处,豆核束与豆核襻的纤维相混,也和红核前区的分散结构及齿状丘脑束、红核丘脑束纤维相混。这一多种成分相混的径路及与之相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红核前区(被盖区)或Forel H区(prerubral or H field of Forel ),尔后豆核束与豆核襻等束纤维继向前向外行,共同组成丘脑束或Forel H 区(thalamic fasciculus or H, field of Forel ),向背侧与丘脑腹侧核联系。丘脑束是豆核束、豆核撑、齿状丘脑纤维及丘脑纹状体纤维的延续部。 8.室旁垂体束: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束起自室旁核和室上核,称为室旁垂体束。 二.简答 1.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2部分。传入纤维有: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的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 2.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该现象的出现见于视放射中后部或视觉皮质区的损害或病变。如右侧枕叶视中枢损伤,双眼左侧视野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对于出现黄斑回避的机制有以下解释: (1)黄斑区由两侧大脑皮层支配,胼胝体尾部有纤维通到两侧视放射纤维的腹侧,可能是联系两侧黄斑束者,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