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南版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南版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潍坊锦程中学孙朋朋

【内容简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常规化验单两部分内容,这也是本章内容的重要部分。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对于血液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展示、视频演示等方法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结合实际,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

【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一下学期的同学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生物学实验,尤其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往往还不容易在表象背后深刻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点拨。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认识三种血细胞。

【能力目标】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

【学习重点和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视频演示分析法、列表归纳法

【活动方式】以实验室同桌和前后桌为小组,在学习实验过程中共同进步。【评价方式】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装有分层血液和凝固血液的试管(26组)、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各种血常规化验单,分发给学生准备的导学案和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结合前两章的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问题:

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怎么会运到各个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怎么会运走?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导学(相信自己,我最棒!)

【课内探究一】认识血液的组成

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右图A试管中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静

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现象。

2.由图A可知,血液由和组成。

前者约占血液的,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

主要功能是运载,运输和。后者包括、和。

3.图B试管中未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现象。血块周围淡黄色的液体是。

4.图A中的血浆和图B中的血清最大的区别是。

【百度搜索】

血液的组成https://www.360docs.net/doc/80881252.html,/v_show/id_XMTM3MDE5MjE2.html

【课内探究二】认识血细胞

1.血细胞包括、和。

2.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最少的血细胞是;血小板最不易被看到,因为它的数量,且体积。

【百度搜索】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81252.html,/v_show/id_XOTA0MjAxMjQ=.html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反应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81252.html,/v_show/id_XMTM3MDIwMDcy.html

3.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4.什么是贫血?

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白细胞有的作用;血小板有的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各分组观察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交流讨论。

教师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分层各部分的比例和红细胞的颜色。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交流。

学生以同桌为分组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参照课本45页思考问题,学生填写第6表格前三行内容,并在实验报告单上用铅笔真实画出在视野中看到的血细胞。

结合视频“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和“气体与血红蛋白的反应”师生共同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完善表格填写内容。

【反馈检测】

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血浆

2.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

A.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

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D.个体小、无细胞核

3.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

A..成熟的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4.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

A.游离态B.与红细胞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血浆结合

5.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其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

A. 红细胞

B.血浆

C.死亡的白细胞

D.死亡的细菌.

6.如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 、B 、C 、D 四支试管中,其中

A 、

B 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

C 、

D 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

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

7.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③的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①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

C.②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6.填表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征。 项目 血细胞类型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状 有无细胞核 大小、数量 功能

临床应用 【课内探究三】识别血常规化验单,关注身体健康 1.比较化验单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如果 的数量偏少或 的含量不足,此人可能患 病。 2.如果某人身体有炎症,此时血常规化验单中 的测定值将偏高。 【盘点收获】 血液

多媒体展示收集的血常规化验单,师生共同分析各化验单提供的信息并比较各化验单的显示项目,提出更方便患者查看的改进建议。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小组交流收获。

D.①②③三种血细胞中只有③没有细胞核

8.在“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人体的10毫升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后

一段时间,出现了左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分析回答以下的问题:

(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主要是图所示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

(2)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来运输。

(3)能吞噬病毒的结构存于图中的,能对止血和凝血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存在于图中。

(4)静置一段时间后,量筒中B的部分呈色,C部分会变成。

【链接中考】

(2009年山东威海)下图是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用图中标号回答)(1)当人被细菌感染而发炎时,图中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当图中的数量明显下降时,会引起人体皮下出血。

(3)当图中的数量过少时,会造成人体贫血。

(4)担负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课后提升】

李老师从青岛赴西藏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血浆

请用学过的知识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知识拓展】

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难以靠自身机能止血。病情严重的患者只要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就会流血不止,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压迫止血等措施可以止血,但出血时间会比一般人长。不过,这种看得见的出血并不是最可怕的,看不见的内出血才是威胁血友病患者的“不定时炸弹”。科学研究逐渐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缺乏正常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蛋白质。普通人不慎受伤出血,血液会在伤口附近凝成血痂并自动止血。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80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递,如果当中缺了一张牌,整个过程就会突然中断,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止血。血友病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凝血因子疗法,也就是给患者注射血液中所缺少的凝血因子Ⅷ或凝血因子Ⅸ。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止血,还可以用于预防出血。20世纪90年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的出现,则为血友病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择。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血友病患者如今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但科学家对血友病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正在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血友病,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组

织缺血、坏死。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教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将“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改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更仔细,对血液的分层和凝固现象认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学习兴致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过程充实有效。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4.背诵全文。 二、重点和难点: 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 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三、教学评价: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济南泉城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小黑板。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也有许多着名的城市。 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题目来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城市名)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泉城。(生齐读课题)同学们读的真响亮啊!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关于泉城的资料,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看看你对泉城了解了多少。(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看来课前下了一番苦功。现在谁能告诉我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你看到了一个的世界? 2.是啊,世界是多彩的,神奇的,今天我们就从英国的彼得.西摩的作品中感受世界的有趣。板题。 3.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奇妙)它就是题眼。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86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很认真,词语也来祝贺你们了(投影出示词语),会读吗? 3.出示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4.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请各位同学当小考官,同桌两人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同桌读不好,请你教教他。开始吧! 5.小考官们,现在我也要考考你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吗?指名读,领读。 (1)适时理解“雕饰”,(雕刻,装饰)拆分法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2)振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也会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 (3)噼噼啪啪:这是怎样的声音?(雨滴、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4)蜡烛:“蜡”最早指蜂蜡。成熟蜂巢用沸水融化、过滤、冷却,就会得到蜂蜡。“虫”字旁指的就是蜂巢。(昔:旧的,成熟的)

《济南的春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春天》教学设计 下面这篇《济南的春天》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 1、知识目标: 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朗读、品读课文,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两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为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 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

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教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教案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特色的自然景观。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教案,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教案1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悬崖昼夜暄腾晶莹剔透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过程环节及情境创设中中心镇台县王庙山(东 省鱼盛红梅)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81252.html,/submission/she ngwu/6041911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计了四个环节,成的,敬请指导老师和专家指点。教学过程环节设计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分钟)1.多媒体展示“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由此可见血液对人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我接着导入陈述: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35分钟)参

与活动,探究新知(2. 获取真知观察思考活动一会就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我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⑵接着我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⑶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讨论后填写《导学案》中的观察报告。 ⑷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自己动手分组实验 ⑴按照课本实验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探究实验报告中。⑵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最后各组推荐一位发言人以接力的形式明确成果。⑶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状图片。⑷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观看血液的科教视频,探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在探究红细胞功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红细胞功能的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 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 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 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 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 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 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 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 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 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 合作探究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 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

成知识的前提。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3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荷花 篇二:《荷花》第一课时公开课 《荷花》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评: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 2.荷花又称莲花或者芙蓉,它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和大作家叶圣陶一起走进这片荷花池,一起品味这一池的荷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带拼音) 指名读,讲解莲蓬:出示莲蓬图,读好轻声 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谁能读准它。 露出:它还可以读露(水)。 挨挨挤挤:生做动作,一个挨着一个,形容数量很多。翩翩起舞:跳舞很轻快,很美。读美。

3.去拼音,分行读词语,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板书:闻到花香 观察形状 欣赏姿势 想象成荷 回到现实 5.过渡: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品位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跑” 3、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想看荷花的心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篇三: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自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揣摩品味文本用词造句生动贴切,想象各种泉水的形态和声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 切细致,并有感情地朗读。 2、发现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以此为抓手练习背诵。 3、激发学生对泉城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济南之旅,去——《泉城》(指题目,生读题),经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 知道济南泉城是泉多、水美,故而是——天下闻名。(板书) 2、那你们能用上这其中的词来形容一下泉水的美吗? 【PPT出示美词】白浪翻滚银花盛开 晶莹剔透明珠散落 虎啸狮吼秋雨潇潇 师:嗯,真要感谢作者用这真切细致的描绘将泉水的美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能背诵吗?(PPT出示,师感情配乐引背第1自然段中描写泉水形态和声音美的句子。) 过渡:哎呀,济南的泉水是如此之多,如此之美,怪不得会——天下闻名,怪不得人们会称济南为——泉 城。好,就让我们赶快跟随作者去四大名泉游览吧。 二、精读感悟 1、欣赏珍珠泉美景: (1)先让我们步入珍珠泉。【PPT出示珍珠泉】 师:济南的珍珠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珍珠泉)(生答) (2)师:【PPT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品读】 师:看,课文的第2自然段就给我们介绍了珍珠泉,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细细品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的珍珠泉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3)交流汇报: 师:好,谁先来交流?你从中知道些什么呢? A、位置:泉城路北 B、珍珠泉的特点: 泉池大:泉池一亩见方(一亩=667平方米,大约三四十间教室那么大) 泉水清:清澈见底(一眼可以看见水底) 泉水美:a、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一串串——说明泉眼非常多;往上涌——很多的泉眼中串串银色的水珠翻涌而上,看上去那么像串串珍 珠,难怪人们把这泉水叫做——珍珠泉。) b、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水面上来。(“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这些珠串有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颗圆润的大珍珠,有时又散开,仿佛颗颗珍珠散落了满地;有时断断续续,有时上升得快,有时又升得慢。是啊,这三个词,非常动感地写出了泉水往上涌的变化,实在是神奇极了!)(板书:神奇) (还从哪体会到泉水的神奇呢?“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泉水能拎吗?那这个“拎”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呢?这里其实是说珍珠泉里的水珠一颗接着一颗不断地往上涌,就好像有谁用手拎住 了这串珍珠项链一样。) (4)此时此刻,我们忍不住发出赞叹:珍珠泉真——神奇、美丽啊……谁来读出它的神奇与美丽?【PPT出示珍珠泉图片、文字】(指名读)大家都会读了吗?【PPT出示第2自然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珍珠 泉的神奇与美丽!(齐读)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优课雷雨第一课时1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 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

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泉城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泉城课文教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quanzheng text teaching plan 第 1 页共 5 页

泉城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义乌的小商品享誉世界,所以义乌也称 为----小商品城。 那么你知道,冰城是指哪座城市呢?为什么被称为冰城呢? 师:冰城的“冰”直截了当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哈尔滨的 冰天雪地。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大声读课题! 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地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能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地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呢? 第 3 页共 5 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 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3、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4、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难点:主动运输 五、教学思路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泉城》教案

《泉城》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对文本学习,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并能根据学习趵突泉的方法学习第2—4自然段。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加上恰当的想象,学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泉水。 教学难点: 1、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 2、能通过对文本学习,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美美地读),泉城指的是哪座城市?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词语。 出示:3组词 同学们读了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很棒,你很会观察,又很会思考。 那么请同学们再自己读读上面两组和下面一组词,从词义当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济南泉水形态和声音上的特点,谁来完成填空。 出示: 这些泉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有的(),听起来()。 4、济南的泉水不仅形态美,而且声音美,让人看不厌、听不够!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泉水的多而美!(注意读出对比的感觉)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5、引读: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了。(板书)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在这四大名泉中,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是哪个泉?想不想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趵突泉的图片。 3、问:看了趵突泉,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4.这是同学们的感受,那么书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趵突泉的位置在哪? (2)它有哪些特点?每个特点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 5、交流: a、大——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评价:泉池真大呀!) 清——清到什么程度呢?真是清澈见底!(评价:池水真清呀!)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符合生物学新课标“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心脏如同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大体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流动的方向,了解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两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与学习 体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右心房。 3.通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 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利用动态的体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体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板书)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设计意图】通过动态体循环示意图的观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循环的途径,通 过师生共同书写,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点拨: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与营养物质一起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又扩散进入血液,这样交换完了之后血液含氧气少了,颜色变暗红,我们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称为静脉血。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 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也正是体循环的意义所在。 肺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_。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______→左心房

《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符号证明这个规律,并探索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

四年级语文《泉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年级语文《泉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镇虹桥小学姚亚星 214500 (1)[课题(学科和年级)] 课题:9、泉城 学科和年级: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教材简解]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介绍了泉城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多而且美。第二段(第2-5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其中4个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描绘泉的特点。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多”;黑虎泉的“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的描绘生动而详细,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泉城名字的由来。 (3)[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4、背诵全文。 (4)[重点、难点] 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 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5)[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

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6)[设计思路] 由谈话导入到初读课文,学习新词再到品读首尾自然段,整个教学的过程要如同泉水一样晶莹剔透,清晰可见,教学过程做到重点分明,层层递进。 (7)[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济南素有“泉城”之美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称赞道: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城内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那么,济南的泉水到底美在哪?还是让那个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亲身感受下吧! 2、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板书:天下闻名)理解:什么叫“天下闻名”? 3、济南的泉水为什么会天下闻名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15) 1、要求:正确、流畅、响亮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泉水有名在哪?(清、多、美) 师:怎么多?(72泉) 理解”著名”(交流) 师:72泉,选其中最著名的4个泉,这是一种选材的好方法。 3、完成填空: 课文先写了济南有__________,然后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再总写济南的泉水___________。 看出课文的结构了吗?(板书:总-分-总)这叫首尾呼应。 三、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过渡:要读好、读美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过生字新词这一关。 1、检查自读情况: 分组出示生字词: 白浪翻滚晶莹剔透明珠散落银花盛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