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生讲述英国人对房子的观念及看法

英国留学生讲述英国人对房子的观念及看法
英国留学生讲述英国人对房子的观念及看法

英国留学生讲述英国人对房子的观念及看法

.content {font-size:16px !important;font-family:Tahoma,”Simsun” ;line-height:28px !important;color:#333;}

.content p {font-size:16px !important;padding:0 15px !important;margin:20px 0 !important;text-align:left;}

中国普遍有一种传统心理,觉得有房才有家。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窝,哪怕再小也能感觉踏实,仿佛也有了一份归属感和家的感觉。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中国的房产市场才会如此火爆,买房成为很多人的一生奋斗的目标。但其实在国外,大多数人可能终生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会选择租房。如果他们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腻了,可以随时退掉租来的房子,搬到另一个地方,非常洒脱。下边就是一位英国留学生讲述的关于英国人对房子的观念及看法。

我在英国的租住的第一个地方,房东是我们公司市场部的一个品牌经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单身女人。

她的房子是一套联排别墅,两层。门前只有一个很小的花园,因为她没有时间打理;后面是个小院子,用于晾晒衣服。一楼是会客厅,起居室和厨房。二楼有四间房,最大一间她自己住,然后两间卧室分别租给我和一个大学生,还有一间书房,比较小,紧挨着她的房间。入住当天,她说除了她和另一个租客的房间,其他房间我随便进入和使用,只要保持整洁就好了。水电费都全包在房租里了。我当天就发现,每个睡房都没有门栓,我们都只能虚掩房门而睡,这个包括房东自己的房间。很显然,她买这个房子本是自住,可能也没想过要去为陌生的租客们改装一下门锁吧。

每逢周末,她就去曼切斯特探望男朋友,而大学生就总是出去开派对,很晚才回来。我从小到大就没一个人睡过一房,在学校是宿舍,在家是爸妈房间里的小阁楼,这一下一个人守着大房子,怕得要命。我常常拼命看录像带,为了等大学生回来!终于有一天,等到快两点了,他也没有回,我困得不行就去睡了,楼梯和走廊的灯都特意没有关掉。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敲我虚掩的房门,我爬起来睡眼惺忪地跑到房门前,显然大学生在外面玩了个通宵刚回来。他一本正经颇为严肃地对我说,“你昨晚为什么不关灯-”我没好意思说怕黑,只好说忘了,他说,“我们英国是个岛,资源很贫乏的,你以后不要浪费啊!”我听得一愣一愣的,这关个灯都上升到能源层面了-我虚心地点头答应。一个星期后的周末,他出门前,竟然专门提醒我别忘了关灯!

渐渐大房子住习惯了,也不怕黑了。正当我幻想着安定地在大房子里住满一年时,房东告诉我她把房子卖了,工作也辞了,要去曼城结婚了。

我原来觉得,工作和房子都是天大的事。换成中国人,这样的夫妻怎么都得两地分居一段时间再从长计议,但这对于她来说竟然是在一个求婚后的周末就决定了。这房子说卖就卖,看来谁也没想过和房子过上一辈子呢。

关于房子的事,后来终于听到了真正英国人的版本。朋友带我去看望她住在名城York(约克)郊外的一套cottage(农家小别墅)的父母。农家小院只有一层,客厅加三个卧室,房子前后都是很大的花园草地,除了老两口的房间外,另外两个房间都收拾成客房,等成年子女或客人来的时候可以过夜。我去做客的时候,问老人家,你们一定在城里还有房子吧?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房子是退休后才买的,房贷是三十年。这是我们第四套房子了,不过我们从来就没拥有过房子。刚结婚,我们买了一套两房的,生了一个孩子后就换成三房,再生一个又换成四房。现在他们都离开家了,我们也退休了,就换成郊外的三房,圣诞节都回来也是够住哦。每次的房贷都是三十年,就这么一直换着,供着,却从来没有拥有过。现在我们估计到死也不会拥有一套房子啦!”老人家说着说着,爽朗地大笑起来。

拥有快乐的家庭生活,原来和“拥有”一套房子并无多大关系。英国人对房子的洒脱,是来自于岛国文化的开放性和迁移性,还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养老保障体制呢?

大家看了后,应该都会有所感叹吧!咱们年轻的一代,不妨也向他们学习学习,不要被房子、车子压得喘不过气!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与英国人交谈的话题

与英国人交谈的话题 1、天气 英国: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天气变化莫测,在一日之内,忽晴忽阴又忽雨的情况并不少见,雨伞是英国绅士必不可少的装备。首都伦敦,被称为“世界雾都”,有时数天浓雾不散,几步之外什么都看不听清。 中国:中国面积大,气候复杂多样,有五种气候类型。例如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地理 英国: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岛国,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 中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为止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3、风土人情

英国:礼俗丰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不像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 英国人对于妇女是比较尊重的,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如走路时,要让女士先进。乘电梯让妇女先进。乘公共汽车、电车时,要让女子先上。斟酒要给女宾或女主人先斟。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 中国:彼此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近年,学习西方礼仪,也正在养成"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 4、数字和手势 英国:由于宗教的原因,他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数字。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13”这个数字,用餐时,不准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话,则认为这是双倍的不吉利。 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这种“V”形手势,是蔑视别人的一种敌意做法。 中国:喜欢用6、8等数字,表示一切顺利或发财的意思。 用“V”形手势,表示胜利或成功之意。 5、邮局

浅谈英国的生活文化

浅谈英国的生活文化 【摘要】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学习英语来提高自己的交际圈,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整体把握不到位,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异常艰难。我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先了解其文化,要想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其人民——他们来自何处,是什么身份,遵循什么价值观和传统,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交礼仪怎样?基于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总结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按部就班,不温不火,自嘲幽默,作风绅士。 【关键词】英国;生活方式;文化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统于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它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的崩溃,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举足轻重的强国。 一、按部就班 心脏不好的人适应不了这里的节奏,只是看几眼步履匆匆的过客就会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更别说有心思去观赏伦敦城雄伟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了。英国人的生活富有节奏,同时也宽裕很多。这里的宽裕不是说闲散的自我时间很多,而是每个人都会为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有节奏的去穿过贝克街,有规律的走进午餐餐馆,然后去健身屋锻炼身体,每一天都会充实并快乐的生活着。 伦敦就好比是英格兰甚至英国的缩影。英国的方方面面:好的、坏的、令人愉悦的、令人震惊的都或多或少地在伦敦有所体现。贵族和乞丐可以和睦相处,游客和上班族可以互不打扰,安全和犯罪可以共存。这种现象得益于英国人的国民性格。规律的生活是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他们不喜欢毫无章法的活动,任何事情都要有节奏的去完成,比如说每一周的固定一天去固定的餐馆,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吃固定的饭菜。英国人就是用这样有步骤的行为来完成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所以说,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被传统意识所压迫,但是这样却不妨碍他们的冒险探索,因为他们总会把事情考虑的很周详,安排的很恰到好处。 二、不温不火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英国人的“管好自己的事情”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表现留下了“冷淡”的坏名声。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与人相处中,英国人的确不愿意先伸出手,但是如果你伸出手,只要没有干涉他们的隐私,英国人的冷淡会慢慢消融的。 当然冒险不只需要有节奏和有安排的性格就可以达成愿望,还需要与世无争的适应能力,从英国人不温不火的待人处事能力中就可见其冰山一角。在英国与人搭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除非之前认识,或者最近有利益相关的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这不是说英国人很冷漠,相反,他们很热情,这在于互相之间的关系程度。单靠在公园长椅上的聊天是不足以结交朋友的。可以理解为英国人的感情不易外露,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同时,又害怕自己干涉到别人的私人事务。 三、自嘲幽默 在英国如果学不好自嘲幽默就很难能够领略到日常生活谈话中的乐趣。英国人豁达的自嘲缓解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医生在英国不如在美国的生意好。幽默无处不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位英国朋友向你推荐一部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一:时间意识 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属于我们教师的? 案例一: 学习的内容是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上课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引导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生平及作品。 2、阅读课文,找出文章前五自然段中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从 不同的角度做出概括,并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3、阅读课文后半部分,谈谈你从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4、对比前后两部分文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发现。 单从这一课堂设计来看,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突出,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如果运作适当,落实到位,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可事实呢?与愿望大相径庭。第一个环节的操作足足用了21分钟,后三个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设计里的“学生谈”,又变成了课堂中的“老师说”! 评课时,上课教师感到很沮丧,老师们听了他的设计思路后也都感到很惋惜。案例二: 师: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并谈谈你从中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开始阅读。可时间刚过37秒,老师便满脸微笑着开始提问…… 结果呢?学生“思维迟钝”,课堂气氛沉闷。 评课时,不少老师提出,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可上课的老师说:“我怕时间不够用,不想耽误那么长时间……” 问题解读 这里所选的两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其反映的两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陌生,即便是在一些公开举行的优质课竞赛中也不少见。事实上,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课堂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时间意识? 任何科学的课堂设计,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都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案例一是这样,案例二也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意识,并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 首先,需要确立“45分钟都是学生的”这一时间观念。在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会犯案例二中的错误,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老师催着学生赶着学生的现象,理由很充分也很简单——怕学生耽误时间,最后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此,笔者不禁想提个醒,请大家细想一想,课堂上的时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教师

孤傲的英国人性格

孤傲的英国人性格 由於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英国人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著与其他国家人民不同的品质和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性格特点: 1.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徵,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於色。其他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麼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徵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 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现在的性格特点。 2. 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说,英国人需要2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美国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decimal system)。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central heating)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fireplace)和电炉(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著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麼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 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如果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要求别人重复,一般不说what,而是说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4. 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的天性。也许是由於缺乏空间的缘故,英国人喜欢独居(privacy)和个人自由(individualism)。在英国,人们恪守著这样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英国留学日常出行方式介绍.doc

英国留学日常出行方式介绍 地铁、公交、出租车都是英国出行的交通方式,那么哪种方式最好呢?那么和一起看看英国留学日常出行方式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一、伦敦地铁 它通常被英国人称为underground,地铁线路四通八达、运行频繁又经济实惠,是伦敦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线路用不同的颜色在运行图上标出。 目前运行的主要线路有:Bakerloo Line、Central Line、Circle Line、District Line、Northern Line、Victoria Line、Piccadilly Line、Jubilee Line、Hammermith & City Line以及Metropolitan Line。地铁的地图可在任何一个地铁站内免费索取。 地铁行驶方向是分开的,Westbound、Eastbound、Southbound、Northbound 分别表示向西、东、南、北方向,乘坐时一定要看清楚自己要去的站点位于哪个方向。 不同于我们国内大部分地铁用数字编号,伦敦都是用颜色,而且地铁路线构造比较复杂,刚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了再行动。 UCL附近有好几条地铁线,红线、黄线、粉线、蓝线、黑线都有,几乎去伦敦任何一个大景点都能乘坐地铁。 以伦敦市中心为1区,到机场为6区。票价根据地铁划分的区段不同而变化,也会因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而异。 按地区分可分为一个区价(One Zone)、二个区价(Two Zones)、三个区价……六个区价(Six Zones);按时间分可分为一次使用票、一日使用票、周末使用票、一周使用票、一个月使票及年票;按年龄分可分为大人票、儿童(5-15岁)票;五岁以下搭乘地铁、公交车免票;另外还有个人票、家庭票(Family Travelcards)、和团体票(Group Day Tickets)。 如购买周票和月票需要事先到地铁站或火车站填写一张表格,留下姓名和地址,交上一张照片,便可得到一张Photo Card。 遇到检票时要将周、月票和Photo Card一起出示。持票者可在地铁票的票区内随意搭乘市内的地铁、公共汽车和火车。伦敦的学生可购买月票,但车资视学生前往的区域而定。 伦敦地铁不用安检没有电话信号。还有几条地铁线在周五周六是24小时运行的比较方便。 公交车和出租车是英国重要的交通方式,留学英国必须要对这两种出行方式充分了解。的我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英国公交车和出租车详细介绍。 二、公交车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 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2016-04-15 商政参考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广东人,由细喺深圳大,中学去左香港,大学嚟左英国一路到宜家,目前生活在英国Oxford。后生嗰时比较唔生性,到处流浪,去过. 去过温哥华,一路以来睇到不少人和事,都算有返少少经历。在这个版见大家讨论很热烈,希望我的经历可以share俾大家提供下参考。 可能不一点全面但想以我的经历想说几个热点话题: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3.英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5.美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 其他欢迎大家提意见,thx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对大陆北方人的印象说实话真的就只有那两个:

(1)暴发 24镀金厕所那种(2)在香港街上做某些事情经常上头条这都是很客观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印象。 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 也是两个:(1)老表(positive or negative) (2)能够融入香港社会的人,或许因为文化与语言接近,文化认同感较北方人强。3.英国人怎麽看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 我想强调一下,以我的经历来说,英国人听说你来自香港第一反应真的就是"Oh,reallyIts cool! And a lo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re"十个有九个是这种反应,绝对不是某些大陆人YY的什麽「二等公民」「英国人的狗」啊,但是,英国人比较有文化,他们不仅知道香港怎麽样,还知道自己所有的以前的殖民地怎麽样,他们知道美国的很多事,知道大陆的很多事,知道泰国的很多事,甚至是Burma (maybe),还知道香港的Dim sum ,知道香港说Cantonese 而大陆说Mandarin。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在香港是中国的,虽然有时候会把你特别对待,比如班上有几个香港来的,几个日本,韩国,大陆的。他们有时候会把香港的分在一个Team 说Hong Kong team。但是大多数时候把你当做Chinese是真的。尤其是英国受教育不高的人,根本不知道有什麽区别。但是他们却能知道台湾是不一样的。他们知道台湾不是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最让我惊讶的。伦敦是个很colourful的城市,这里什麽人都有,最显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一、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 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 括语言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并不是两种独立的语言。众所周知,美国是由英国 在北美的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英语也是被移民美国的英 国人带去的。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拼写、词汇等方面。 正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英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发 音规律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把英语发音归为英音和美音两类。在 拼写上,美国英语较之英国英语更简洁,更接近发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语 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选词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两国同为移民国家,但人口组成各不相同。 英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不同人种组成,包括伊比利 亚人(Iberians)、凯尔特人(Celts)、古罗马人(Romans)、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北欧人(Danes)、诺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国的日尔曼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英国人热爱的出行方式

英国人热爱的出行方式 如果世界顶级运动自行车品牌MARMOT土拨鼠问你:提起严谨讲究的英国人,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许有人会答,似乎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保持派头,把住腔调。除了被全世界人们敬谢不敏的“英式料理”以外,这个国家有着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和魅力,英国人热爱足球和贝克汉姆,热爱电影和“憨豆先生”,当然他们还极度热爱着时髦与自行车。 英国首都伦敦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着头盔,身着反光亮色服装的骑行者们,尤其到了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骑着炫酷运动单车穿梭在通行道路上的男男女女更是多不胜数,不同于中国骑车上下班的人们,英国人似乎更享受于骑自行车时发力踩踏的感觉,越是遇到上坡便越过瘾的用劲骑蹬,单车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代步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健身锻炼的休闲方式。 伦敦市区随处可见自行车主题的酒吧咖啡馆,人们在这里小憩交

谈,点上一杯漂亮的鸡尾酒或是香浓的卡布奇诺,静静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单车文化。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穷人骑车,富人开车的想法在英国可能是得不到拥护的,这里的人们认为骑车是件时髦的事,当你在大街上跟新交的漂亮女朋友深情拥抱的时候,一辆完美的运动自行车做配件是一件超酷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丢脸。 自行车赛事在英国也广受欢迎,人们为了亲眼目睹一场比赛,能够不惧风雨耐下性子的等上一两个小时,只为选手骑车经过赛道时看上半分钟。可以说自行车已经深深根植于英伦文化之中,无论是英国人对自行车比赛的狂热还是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主题小店,都明明白白的述说了这个事实。

而对于英国人自行车情结的造就,英国政府也算得上功不可没。跟中国北京一样,英国首都伦敦也是一个交通极其拥堵的城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不得不大力倡导骑车出行,以减少道路汽车数,松缓交通压力,之前伦敦市长骑车上班的大范围报道,实际上也是一次官方的自行车文化宣传活动。2012年伦敦举办了第三十届奥运会,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政府投放了五千辆公用出租自行车,人们只需缴纳四十英镑的年费就可以自由的使用车辆,每次使用不超过半小时,可在任意租车点归还自行车,并且将不再产生任何额外费用。不得不说,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人们骑车出行的便捷性和普遍性。 伦敦的市区面积有1500多平方公里,机动车的数量约为四百万辆,自行车的数量则大约是五十万辆,再加上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缓解了近七成的交通压力,伦敦虽然作为一个发达的国际性都市,但交通状况却是比较良好的,其中的原因,或许有很多是我们可以深思和借

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知识的传播与生成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但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整合,形成一种既能突破传统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揭示当代学科课堂教学实质,又能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新的课堂教学理论体系,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 一、教学理念:生命价值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参与者在智力、情感和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现代课堂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的重新确立。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青春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成长过程。正因为如此,其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的生活中,学生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和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其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水平,都会直接影响与体现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学校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不只是完成社会交付他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与人生完美的组成。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体现他自身生命价值的实践活动;教师由此所激发的自觉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的追求,使每一堂课都能使自己获得实现生命价值满足的愿望。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会同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把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不仅体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充分显现出它的主体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 二、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播与生成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是今天课堂教学知识观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活动。这一知识传播与生成过程,可概括为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 学科教材的知识,是对科学知识进行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而形成的。其本源就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蕴含着一种可再生长性和成长性特征;而通过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所形成的能力,应该是一种可再发展性的能力。学科教材知识是以各种非生命的物质载体实现其外化与客体化的,是比较确定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生命活力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力量”才能使之激活。学科教材作为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知识结晶的载体,其对知识的积累、继承、传播和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首先,教师要把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通过积极的能动作用而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书”观念,在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创造性的活动,将知

英国人性格浅谈

英国人性格浅谈 中国有句俗谚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举例来说,中国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勤劳刻苦、节俭持家;美国人精力充沛,不乏冒险精神;法国人浪漫时尚、极爱度假;德国人谨慎守时、纪律严明等。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样的一个国家,她的国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呢?笔者对此表示深有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查找,笔者认为英国的性格大致有下文提到的几点。 从整体而言,英国人显著的特点就是保守骄矜。英国人恪守传统,因而给人因循守旧的印象。英国人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John Bull)",牛的特征之一便是保守固执。假如你作为异客生活在英国,恐怕会感到一种宁静、井然又有些冷漠的气氛。那一座座古老的、外壁已有些变色发黑的基督教堂,那座落在泰晤士河边的古堡式的伦敦塔,那镶嵌着直径二点八米的旧式大钟的英国议会大厦等,无不显露着这个国家固守着一种传统的风格。加上那不易见到阳光的阴暗天气,更平添了一种沉闷的调子。至于英国车辆的右方向盘左行驶,禁止给老房子换窗,以致保暖的中空双层玻璃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屋里常常是冷飕飕的,更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特点之二是喜欢独居,酷爱个人自由。英国人中流传这样的谚语:“我的家就是一座城堡,风可以进来,可未经我允许,任何人,就是国王女皇也不许进入。”许多英国人搬进新居时,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房子四周围上栅栏,把自己与邻居、与外界隔开,他人不可擅入。还有一句英语谚语:“墙高出睦邻”。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许有几分道理吧!

和外国人聊天常用口语(精)

1.How are you doing?(你好吗?) 2.I'm doing great.(我过得很好。) 3.What's up?(出什么事了/你在忙些什么/怎么了?) 4.Nothing special.(没什么特别的。) 5.Hi. Long time no see.(嗨,好久不见了。) 6.So far so good.(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7.Things couldn't be better.(一切顺利。) 8.How about yourself?(你自己呢?) 9.Today is a great day.(今天是个好日子。) 10.Are you making progress?(有进展吗?) 11.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请问尊姓大名?) 12.I've heard so much about you.(久仰大名。) 13.I hope you're enjoying your staying here.(希望你在这里过得愉快。) 14.Let"s get together again.(改天再聚聚。) 15.That's a great idea!(好主意!) 16.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mother for me.(请代我向你母亲问好。) 17.I'm glad to have met you.(很高兴遇到你。) 18.Don't forget us.(别忘了我们。) 19.Keep in touch.(保持联系。) 20.I had a wonderful time here.(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21.Have a nice weekend.(周末愉快。) 22.Same to you.(彼此彼此。) 23.Nice talking to you.(很高兴与你聊天。) 24.Take care of yourself.(自己当心/照顾好你自己。) 25.Thank you for everything.(谢谢你的多方关照/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26.Thank you all for coming.(谢谢光临。) 27.I appreciate your help.(我感谢你的帮助。) 28.You're always welcome.(别客气/不用谢) 29.Forget it.(算了吧) 30.It was my pleasure.(不用谢。) 31.I made a mistake.(我弄错了。) 32.I'm terribly sorry.(实在抱歉。) 33.I must apologize!(我必须道歉!) 34.I feel terrible.(我感觉糟透了。) 37.What do you do?(你做什么工作?) 38.How do you like your new job?(你觉得你的新工作怎样?) 39.I like it a lot.(我很喜欢。) 40.I like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我喜欢阅读和欣赏音乐。) 41.What's wrong?(怎么回事?) 42.What happened?(发生什么事了?) 43.I hope nothing is wrong.(我希望一切顺利。) 44.I know how you feel.(我知道你的感受。) 45.Sorry to hear that.(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受。) 46.Come on, you can do that.(来吧,你能做到的。)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高效课堂”教育理念在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石瓮镇杜家村小学 詹贤哲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石瓮镇杜家村小学 詹贤哲 “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保证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接合我个人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的明确划分,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操作性。 之前我们学习了不少的课堂教学分配的先进经验,如:山东杜郎口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一中的“271”模式等。 在具体时间分配上我个人认为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1、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理解能力会比较差一点,相应的教师就会占的时间会比高年级所用的时间多一点,年级越高,教师就会应相调整,确保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2、根据所代班级的学情,时间也会相应调整。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我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给予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会给予必要的引导,相应也会略有增加教师的时间。 3、在教学中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有所调整。如果教学的内容适宜于自主探究,我们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如果教学内容比较难于理解,不宜于活动,我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

帮助他们理解教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的具体分配是表现出了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对这个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课堂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觉的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让给学生。才不会在我们忘乎所以的讲授中迷失。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成为热心的服务者,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一

1 地理学上的确存在气候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这一说法,首先说下英国。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范围大概在纬度40--60度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手暖湿气流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我们都还记得学过的一篇英语课本中主人公在英国的大雾天迷路被忙人带路的事情吧。英国也被称为雾都。说完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人绅士、不愠不火的性格特点,因为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可能会趋于稳定。英国人见面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关于天气的,也有可能存在变数的天气使得英国人学会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吧!还可以举我国为例,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比如南方人短小精湛灵活;北方人高大豪爽大气等,也是与气候有一定关系的。希望能帮到你吧! 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养成了英国人严谨,保守的性格 比如:到哪都带伞这就非常典型 英国人爱谈论天气,见面时常以谈论天气来代替通常的问候。他们可能会说:“今天天气不错。”“是啊,天气不错。”如果我们想要和一个英国人交谈,而又不知从何谈起时,就可以从谈论天气开始。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可能跟英国的气候有关。英国的气候常常难以预测,变幻无常。早晨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中午就会大雨倾盆。因此,如果有人看到在晴朗的早晨,一个英国人离开家时,手里拿着一把伞,也就不足为怪了。 英国人口:170万平方米35000人0.02人每平方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25909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约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且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国人口密度 =人口÷面积 =13.5亿÷960万平方千米 =140.625(人/平方千米)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一:文雅 英国人待人温文尔雅,社会社会文明守礼,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如乘电梯让妇女先进;乘公共汽车、电车时,要让女子先上;斟酒要给女宾或女主人先斟;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 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拜会或洽谈生意,访前必须预先约会,准时很重要,最好提前几分钟到达为好。他们相处之道是严守时间,遵守诺言。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二:友善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三:幽默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四:自大 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笔者的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 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五:刻板 刻板也是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之一。英国人重法制、守秩序,但如果走极端的话就难免显得不够灵活。“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人的象征动物,代表英国人的性格固执倔强。英国人崇尚“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讲究“女士优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注意仪表,讲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脸,凡外出进行社交活动,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条纹的领带;女士则应著西式套裙或连衣裙。英国人的见面礼是握手礼,戴著帽子的男士在与英国人握手时,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对方示敬。但切勿与英国人交叉握手,因为那样会构成晦气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与英国人交谈时,应注视著对方的头部,并不时与之交换眼神。与人交往时,注重用敬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奉行“不问他人是非”的信条,也不愿接纳别人进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把家当成“私人城堡”,不经邀请谁也不能进入,甚至邻里之间也绝少往来。非工作时间即为“私人时间”,一般不进行公事活动,若在就餐时谈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厌。日常生活绝对按事先安排的日程进行,时间观念极强。 在公关谈判中,英国人说话、办事,都喜欢讲传统、重程式,对於谈判对手的身份、风度和修养,他们看得很重。通常英国客商不太重视谈判的准备工作,但他们能随机应变,能攻善守 英国人交际活动,对以下特殊礼俗和禁忌应加以注意: ①不要随便闯入别人的家。但若受到对方的邀请,则应欣然而往。这无疑可理解为对方在发出商务合作可能顺利实现的信号。但在访问时,最好不要涉及商务,不要忘记给女士带上一束鲜花或巧克力。 ②给英国女士送鲜花时,宜送单数,不要送双数和13枝不要送英国人认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国皇室的隐私作为谈资。英女王被视为其国家的象徵。 ④忌用人像作为商品的装潢。喜欢蔷蔽花,忌白象、猫头鹰、孔雀商标图案。 ⑤忌随便将任何英国人都称英国人,一般将英人称“不列颠人”或具体称为“英格兰人”、“ 格兰人”等。 ⑥英国人最忌讳打喷嚏,他们一向将流感视为一种大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