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文-25页word资料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文-25页word资料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文-25页word资料

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5.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7题。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

王彬

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代都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元大都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它的设计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在都城的内部要修筑九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南北走向的道路称“经”,东西走向的道路称“纬”,“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九轨,是指九辆乘车。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注】一带(见附图),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依次递减。首先是大街,

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火巷”则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

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48米。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

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东经115度25分至 117度30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度,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度。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为宜。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

□□干道之间,□□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开拓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走向的原则构筑胡同。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的原则基本适用于北京旧城其他地区的胡同。

长度与宽度的悬殊比例

胡同是一种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以内城的东四头条到九条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宽5米;二条长386米,宽9米;三条长722米,宽8米;四条长726米,宽7米;五条长78l米,宽7米;六条长715米,宽9米;七条长724米,宽9米;八条长717米,宽8米;九条长718米,宽7米。东四头条与二条,之所以在长度上相对于三条等胡同短了许多,是由于后世在这两条胡同的东部修造了新的建筑物,把它们截断了。如果不把这两条胡同计算在内,那么三条到九条的总长是5103米,平均长度729米;总宽55米,平均宽度约7.8米。长与宽的比例约为93:1 。

外城的大栅栏地区,从廊房头条到甘井胡同一带的胡同总长是2159米,平均长度167.6米;总宽41.6米,平均宽度3.2米。长宽比例约为52:1。

高宽之比的美学原则

胡同两侧基本是单层建筑物。街道的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如果是6米,二者之间的比例是2:1,如果是3米,二者的比例是1:1。

在外城的商业区,两侧的商业性建筑往往采取传统的两层木构架的形式,其檐口高度一般在6米左右,如果胡同的宽度以6米计算,那么高与宽的比例是1:1,如果胡同的宽度是3米,那么,二者的比例是2:1。

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至2:1时,道路的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的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北京大多数胡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超过这个限度,胡同的聚合感与幽深感便会加强,过于强烈,便会产生一种压迫的、如同穿越峡谷的感觉。一些狭窄的小巷(比如夹道、廊下之类的胡同),会产生压迫感的原因就在这里。

空间形态的变异

北京的旧城格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长安街以北,是元大都遗存,在这个范围里的胡同基本是认真规划的产物。

前门东大街与前门西大街以南,是明代的外城,没有经过认真规划,而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胡同多弯曲、偏斜的形态。

具体到某一个小的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比如,受河流影响,那里胡同的走向也难以遵循人为的约束。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口的激增,使得许多胡同被挤占,导致胡同的宽度缩小。②而新出现的胡同也难以遵循原来的规划。③一些新建筑的出现,往往使原本畅通的胡同变成死巷。④这些胡同与元大都对于胡同空间的规划产生了颇大的偏差。对此,北京人的做法是通过形象的名称,表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

1.下列对《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一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A. 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代都城基础上进行规划的。

B. 元大都严格遵循了《考工记》中建造都城的原则。

C. 内城的胡同宽于外城,外城胡同的长宽比更大。

D. 北京大多数胡同的高宽比保持在1:1至2:1,不会给人以压迫感。

E. 对异形胡同的形象称谓,体现了北京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思考。

2.今天一个成年人迈出一步,大概是0.75米左右。本文中却说“二十四步阔,

折合今36.96米”,一步约合1.5米左右,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劝学》中相关的句子加以解释。(3分)

3.填入“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第三段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坐东朝西

B.坐西朝东

C.坐南朝北

D.坐北朝南

4.东四头条的“头”表示序数排列的“第一”。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没有这个

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阿.毛

B.初.伏

C.元.年

D. 正.月

5.依次填入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所以却

B.不是而是才

C.即使也要还

D.如果或者则

6.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3分)

7.南锣鼓巷一带的道路系统体现了北京胡同空间形态的哪些特征?请分条陈

述。(5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5题。

(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

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

..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

黄帝所以

..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伐而.掇之

B. 岂以善.酿得名

翼而.飞善.乎,酒之移人也

C. 酒所以

..醉人者 D. 岂特.浇其礌磈者耶

黄帝所以

..治疾耶特.戏事尔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苦茶久食,益意思

长期饮用苦茶,有助于提高思考的能力

B.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你既然不能发扬我的品行,为什么还要浪费我平时的积蓄呢

C.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

后世的人们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

D.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到酒中的意趣

10.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既爱酒,又爱茶。下列诗句没有

..表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B.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C.看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D.泛酒煎茶俱惬当,满前腊雪化春风。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浆、酒、茶这三种不同性质的饮品,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B.饮茶需要冲淡平和的心境,在惊惧慌张、手足无措的时候是不能饮茶的。

C.“茶”字有三种写法,每种写法都表现出了“茶”作为植物的本质属性。

D.人类酿酒的历史非常久远,仪狄、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名闻天下。

E.有些人因过量饮酒而导致失去理智、伤害身体,这并不是酒本身的过错。

1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

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取材于《淮南子》)13.在下文方格中填写与酒有关的语句。(任选四处)(4分)

有人说,如果能从古典文学中榨出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就是酒。酒可以“助江山之兴”,也可以宣泄情绪。苏轼①□□□□(《赤壁赋》),与友泛舟赤壁;范仲淹②□□□□(《苏幕遮(碧云天)》),难解思乡之苦;而陶渊明则③□□□□□□(《归去来兮辞》),自得田园之乐。酒是诗的催化剂。无论是畅叙幽情的④□□□□(《兰亭集序》),还是热闹酒宴上的⑤□□□□(《醉翁亭记》),即使是闺房中的⑥□□□□□□(《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可以催生感人至深的诗词美文。

14.根据文(一)(含链接材料),概括“茶”有哪些功用。(4分)

15.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现今社会,各种

口味、各种功能的饮料层出不穷;但是,茶,仍然是很多人钟爱的饮品。

请用一个词表达茶留给你的印象或感受,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对这种印象或感受进行解说。(6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6题。

水调歌头隐括①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②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附】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6.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江水浸云影”,描写江水倒映出天空之云。一个“浸”字写出了一

江秋水的澄澈。

B.“风景今朝是”两句,意即美好的自然现在依然存在,而曾经登临的昔

人已成为过去。

C.“无尽今来古往”三句,词人从时空变换角度抒发了人生短暂、时有危

机的无奈之感。

D.富有理趣,是宋代诗词的特点之一。此词由景入情,表达了词人对人生、

世事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3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

到黄河文明的表情。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我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庄严,在我内心伸展、蔓延、弥漫。我有理由文学地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5464公里身长所幅.射的疆域。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④我忽发奇想,假设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我们还有日子的表情吗?黄河流域的大地之下,到底还有多少超越5000年的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受认识的局限,我们姑且屈从传统定论,把华夏文明封顶到5000年。也许,我们仅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