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

1.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

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着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

2.词语辨析

①斑斓斑驳

“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

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②荡漾动荡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三、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问题导航

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2.两首诗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

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4.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语言特点。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

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无耻谰言()

波澜()

2.文学常识

①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

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

2.新月偶然、我是一片云剑桥

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榆荫.()浮藻.()沉淀.()斑斓.( )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 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 ,向青草更青处 。我 衣袖,不带走 。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 .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 C .寂.寥(jì) 彷.徨(páng) 河畔.(bàn) D .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 .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 .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 .青荇:绿色的水草。 B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 .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 .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徐志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二、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 四、助学资料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主张“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测 (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再别康桥教学案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 2 再别康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 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 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 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 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

《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二、解释下列词语: 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新诗的鉴赏。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

再别康桥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对“读-品-写”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习探索: 1.走近诗人 2.了解写作背景 3.学会品读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三、预习赏析:(----内容上、形式上、写法-情感-效果) 读: 1.选择题:你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弹唱。 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2. 划出诗歌的韵脚。 3.写什么? 怎么写? 为何(谁)写? 品:4.诗歌共七节,你最喜欢诗人写的一节?分享你读后的感受。 写:5.以“再别”为题,仿写诗歌,小组合作组合诗歌并分享。 四、拓展阅读 1.《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 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士欧洲) 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 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 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 我母亲临别的泪痕, 她弱手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 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 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 便想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 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 多少牺牲,都只是枉费无补, 我四载奔波,称名求学, 毕竟在知识道上,采得几茎花草,在真理山中,爬上几个峰腰, 钧天妙乐,曾否闻得,彩红色, 可仍记得?--但我如何能回答? 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 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 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 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 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 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 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 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 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 此日撒向天空的恋意诗心, 赞颂穆静腾辉的晚景,清晨 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 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 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 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情冬夜 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 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 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 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 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故我别意虽深,我愿望亦密, 昨宵明月照林,我已向倾吐 心胸的蕴积,今晨雨色凄清。 小鸟无欢,难道也为是怅别情深,累藤长草茂,涕泪交零! 康桥!山中有黄金,天上有明星,人生至宝是情爱交感,即使 山中金尽,天上星散,同情还 永远是宇宙间不尽的黄金。 不昧的明星,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再别康桥学案(教师版)-精品

再别康桥学案(教师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思路、方法、成就、空间、行动、矛盾、主动、自觉、充分、整体、现代、合理、和谐、民主、合作、研究、特点、突出、情绪、意识、理想、思想、精神、基础、氛围、环境、活力、倾向、能力、制度、方式、特色、作用、结构、主体、造就、分析、主张、营造、提倡、激发、形成、拓展、丰富、保护、坚持、方向、提高、内心、上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 案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 王天宝 一.课前一首诗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后两句写花落。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如:湖畔。本文取此义。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 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 2.康桥是一座桥吗 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 三、课堂跟讲 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

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 (一) (二)段落层次 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四、当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2.如果当年徐志摩在康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那么他的诗作的感情该是怎样的呢 3、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2《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吟诵、咀嚼,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3、能够背诵《再别康桥》。 【学习重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味“三美”,感受诗的艺术性。 难点:能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再别康桥》背景知识: 1.“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格式,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生动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

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预习自测】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自学发现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注意朗诵的三个境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节奏,三、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二、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 长篙()漫溯()斑斓() 笙萧()满载()登载()悄悄()悄然()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次品读,整体感知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而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就构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由客观物象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

《再别康桥》学案[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背景资料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于泰山脚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以为,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再别康桥》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可堪 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

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如今诗人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预习练习 给下列加点注音 荡漾青荇浮藻沉淀 长篙漫溯笙箫河畔 四、质疑讨论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作分析。 五、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4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版

再别康桥 编者:韩明凤肖欢 【温馨寄语】 智慧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永远没有捷径,唯有在课堂内外全心全力地学习,才能让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1.感知本诗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情感美、结构美。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3.激情投入,体会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难点、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课前预习(20分钟) 使用说明:1、借助“教材助读”,整体上了解徐志摩及其创作风格。 2、完成“自主学习”中的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认真书写,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温馨提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着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