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绪论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前提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b、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2、国际贸易概念:(见书)

对外贸易概念:国际贸易在一个国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在海岛国家(英、日等)用“海外贸易”。

3、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一)相同点

1、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2、交易过程大同小异;

3、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二)不同点

1、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得多(语言差异、法律风俗习惯不同、贸易障碍多、市场调查困难、交易接洽、争议处理困难多)

2、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不同、商业习惯不同、货物运输与保险更复杂、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国际汇兑复杂)

3、国际贸易风险大(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贸易值和贸易量

1、贸易值(Value Of Trade):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对外贸易值:各国或地区各自的进口和出口的总和。

国际贸易值: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反映贸易实际变化的规模。

(二)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出超)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逆差(入超)

(三)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用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贸易条件>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不变。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

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Z=(X+M)/GNP(GDP)*100%

出口依存度:Z

=X/GNP(GDP)*100%

X

=M/GNP(GDP)*100%

进口依存度:Z

M

(五)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某大类或某种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六)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经济集团的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表明各洲、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即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表明一个国

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四、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贸易的标的物分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2、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

特点:1)多为无形的、不可储存的;2)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时进行;3)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在各国海关统计上查不到。

(二)按商品的流向分

1、进口贸易

2、出口贸易

3、过境贸易:在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包括:1)直接过境:运输外国商品的船只、火车、飞机等工具,在进入本国境界后不卸货,而在海关等部门的监督下继续输往国外(货物在第三国不作停留)。 2)间接过境:外国赏评进入国境后,先暂时存放在海关仓库内,然后再提出运走。

原因:1)出于运输成本和运输线路的考虑;

2)与交易过程中贸易双方的意向发生变化有关;

3)考虑到仓储费用的高低。

(三)按贸易参与者不同分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1)直接转口:货物直接运输、交易程序由第三国参与完成。

2)间接转口:货物经过第三国运输。

原因:1)利用第三国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熟的贸易渠道和网络;

2)与利用第三国配额的盈余和原产地证有关;

3)由于政治、军事方面的一些因素。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

1)过境贸易中第三国不直接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转口贸易则须由转口商人来完成交易手续;

2)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税等等,而转口贸易则以盈利为目的,要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

(四)按国际贸易的统计方式不同分

1、总贸易(General Trade):以国境划分(我国采用总贸易体制)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以关境划分。

(五)按支付手段的不同分

1、自由结汇贸易(现汇结算贸易)(Cash Settlement Trade):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以经过计价的货物互相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特点:1)只涉及贸易的双方、如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企业对企业或政府对政府; 2)易货商品按照各自的需要,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串换; 3)贸易合同往往是短期的;

4)在清偿时,既可以是逐笔支付平衡,也可以是定期综合平衡。

(六)按货物的运送方式分

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等

(七)按交易者的多少分

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多边贸易

(八)按有无纸单证分

1、有纸贸易: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并履行合同的一种贸易方式。

2、无纸贸易:即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一种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信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各有关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利用计算机,按国际统一规定进行商务处理的新型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是资本主义产生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上半叶,17世纪下半叶趋于瓦解。

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关于财富、对外贸易和国家作用的看法上。

1、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叶

1)财富就是金银货币,金银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2)财富的源泉是对外贸易;

3)以多卖少买(多出少进)为政策。(强调少买)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标志;

2)财富的源泉是对外贸易——保持国际贸易顺差;

3)认识到静止不动的货币是不能增值的,“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强调多买)

区别:早期:严格限制货币外流

晚期:不绝对反对进口,不绝对限制货币外流,鼓励手工业、航海业。

3、缺陷(理论错误)

1)混淆了财富和货币的关系;

2)认为财富增长的源泉是对外贸易。

4、积极作用:

通过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重视对工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绝对成本(利益)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

基本思想来源于分工理论,由个人、家庭推及国家。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显然前者作用更大。

“绝对成本说”: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例:

产量/劳动力小麦布

英国50/100 20/100

法国50/150 20/50

1)英国只生产小麦,法国只生产布

100小麦+80布>100小麦+40布

劳动生产率提高,总产量增加。

2)英国用自己生产的一半小麦换法国生产的布,假定交换比例1:1(交换比例必须位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英国:1布=2.5小麦,法国:1布=5/6小麦),交换后,

英国:50小麦+50布>50小麦+20布

法国:50小麦+30布>50小麦+20布

(交换比例越接近法国,法国获益越小,英国获益越大。)通过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消费水平提高。

3)若保持原来的生产状况:100小麦+40布

分工后需劳动力100×100/50+40×50/20=300个

节约400-300=100个劳动力。

分工节约了社会劳动时间。

总结:1、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成本的差异是由有优势的自然禀赋和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造成的;

2、以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分工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各国

都可以取得贸易利益;

3、主张实行自由的经济贸易政策。

三、比较成本(利益)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要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这解释了落后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象。

例:

产量/劳动力小麦布

英国12/20 4/10

法国4/20 3/10

1)英国只生产小麦,法国只生产布

18小麦+9布>16小麦+7布

总产量增加。

2)交换比例P(2/3<P<3/2),假定交换比例1:1,英国用自己生产的6个单位小麦换法国生产的6个单位的布

英国:12小麦+6布>12小麦+4布

法国:6小麦+3布>4小麦+3布

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

3)节约劳动力

英国:(20+15)-(20+10)=5

法国:(30+10)-(20+10)=10

总结:1、国际贸易的基础只要有比较成本的差异就可以形成;

2、国际贸易要分工专业化,以比较成本的差异采取“两优取其重,两

劣取其轻”的方法,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四、相互需求理论

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的补充。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以相互需求论为基础,阐述了互惠贸易的范围,贸易得利的分配和贸易条件的变动。

李嘉图主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论证国际商品交换的利益分配,而穆勒将需求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以说明贸易条件决定的原则。

1、什么是相互需求?

他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交换,双方在交换中出售的商品构成了各自的购买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构成对另一方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即为相互需求。

2、相互需求法则:

1)国际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获得该商品所需支付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也就是说外国商品的价值由国际贸易条件决定。

2)在两国间互惠贸易范围内,两国间的国际交换比率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法则: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越对本国有利。

国际交换比率要稳定下来,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甲商品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乙商品国际价值

3、穆勒补充了两个问题,充实了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容:

1)互惠贸易的范围,即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应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2)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问题:两国的交换比率越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本国获利越少;相反,越接近于对方国内交换比率,本国获利越大。

五、保护贸易理论

1、产生背景:在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国家经

济还欠发达,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或正在成长时期,为了保护这些国家的幼稚工业,产生了保护贸易理论。

2、美国政治家、金融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提出了

保护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

认为自由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英、美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强调在工业化早期,应排除外来竞争,保护本国市场,促进幼稚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用关税壁垒保护新兴制造业。

3、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

1)保护贸易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理论,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一切创造财富的能力。它的发展是一国财富力量的根本源泉,一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应着眼于提高生产力。

2)保护贸易理论的依据是经济发展阶段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以部门经济作为划分标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不同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农业阶段,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阶段,经济发展已达较富强时,保护贸易政策;农工商业阶段,足以同世界先进国家竞争时,自由贸易政策。

3)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

一是保护的目的性,保护幼稚工业,发展生产力,对农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不限制进口;

二是采取必要手段,通过提高关税全部或部分地某些工业品进口;

三是保护要有重点,重点保护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工业;

四是要有条件,被保护的必须是处于发展中的幼稚工业,即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竞争而又无法相抗衡的新兴工业;

五是保护程度不同,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度不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对其保护程度也不同。

第二节西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谢尔—俄林模型)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研究,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如果各国劳动生产率相同,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中,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论。

概念:指各国生产要素(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如有的国家劳动力丰富,有的资本丰富,有的技术丰富,有的土地丰富等等。

1、赫克谢尔—俄林模型:

Q 1=f

1

(m

1

K

1

,n

1

L

1

,……), Q

2

=f

2

(m

2

K

2

,n

2

L

2

,……)

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f

1=f

2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

1)要素价格差异(要素丰富度):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2)要素密集度: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即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

2、逻辑思路:

要素丰富度——要素供给

——要素价格——生产成本高低——商品价格

高低——贸易产生

1)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

2)各国国内商品价格交换比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3)在生产函数、要素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要素价格的高低;

4)在偏好相似假设的前提下,要素价格的不同在于要素禀赋的不同。

3、总结:

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的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资本丰裕

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超保护贸易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把就业理论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阐述了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其中特别强调了有些人称为“新重商主义”的政策思想,形成了典型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着实际就业量,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就不会实现充分就业,从而出现失业现象。

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方法,其具体目标就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为了实现和保持一国的贸易顺差,凯恩斯主张重新实行重商主义的各项措施,并运用政府对财政和货币的宏观控制,进一步有效地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对本国出口商品采取退税、补贴、低息贷款、出口担保等鼓励措施,对外国商品通过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增加课税等措施进行禁止和限制。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当国际贸易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将会提高一国国民收入量,而且其收入量的增加将是贸易顺差增加量的若干倍。旨在强调贸易顺差越大,将使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越多,从而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能解决得更好。

第三节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试图验证赫—俄学说,却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的资本密集程度,从而得出的结论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反。

二、劳动熟练说(要素非同质论)

由里昂惕夫首先提出,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它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即按美国工人的劳动量乘以3计算),那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之所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管理水平高,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人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

美国经济学家雷宁验证后,欧美工人效率差不多,因此,不同意此种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基辛调查后发现,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人力资本说

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

人力资本是指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正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可以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从而人力资本充裕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存量,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由此来看,美国仍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需求偏好相似说(偏好相似说、收入贸易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贸易与变化》书中提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林德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一国的比较利益,影响出口产品,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起抵消作用。国际贸易的发生,首先是国内需求的满足,如国内需求特别偏好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生产要素的商品,那么就会使这种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相对需求而言却是稀少的,因而会改变原先的贸易结构,进口而不是出口这类产品。

从国际范围来看,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能适用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由供给方面决定,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由需求方面决定。

工业制成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喜好和收入水平而产生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人均收入,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越强,贸易交往就越密;而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越大,需求偏好则越不同。这就是说,即使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但由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它不同,而对其产品没有需求,这种产品就不能称为贸易产品。

五、产品生命周期说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他引入销售学中的概念,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生期,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阶段。创新国(如美国)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新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本,这是的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由于它垄断了制造技术,因而美国厂商就垄断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新产品一般很昂贵,其消费者也只能是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其产品也是首先出口到创新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

第二阶段,成长期。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开始生产原来只从创新国进口的新产品。无须花费创新国必须的大量科研开发费用以及无须支付国际运费和关税,使发达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变成技能或资本密集型。许多生产技术由于标准化而变得容易学会,这些国家开始大量生产新产品。这样,原进口国生产了这种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创新国的出口减少甚至停止。

第三阶段,成熟期。创新国以外的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参与创新国的出口竞争,由于产品在这些国家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随着这些国家出口的扩大,创新国逐渐丧失了国外市场。

第四阶段,让与期。新产品仿制国的厂商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有条件进行大批量生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以致产品可以打进创新国市场。创新国成了该产品的净进口国。新产品在创新国的生命周期结束。

虽然在创新国结束了,但在其他国家还在继续着,可能处于第二、三阶段上。这是,生产已进入标准化时期,技术和资本已逐渐失去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劳动费用低廉,低价便宜,生产币哦啊准花产品几句竞争力,于是生产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这些国家最终会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把产品出口到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总结: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就不一样:

1、象美国那样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生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2、发达国家资本丰裕,且具有相对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第二、三阶段的资本密集型成熟产品具有相对优势。

3、发展中国家有相对丰富的不熟练劳动,弥补了相对缺乏的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生产成熟标准化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六、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分为:

1)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

2)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又同时进口某类型制成品。

指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相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即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分为:1)同质产品: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

2)异质产品: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2、产业内贸易理论

1)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由于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装潢等的不同,这些产品就是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即: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即: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来源;

3)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门内部产品分工,它们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相似,都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的需求,从而发生产业内贸易。即: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了产业内贸易的数量。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和作用

1、保护本国市场;

2、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3、积累资本或资金;

4、开拓本国产品的海外市场;

5、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1、含义:一国在贸易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中所施加的各种影响措施。

2、分类:

1)自由贸易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

3)公平贸易政策

广义: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共同遵守有关的国际贸易规则,相互提供对等的互惠贸易待遇。

狭义:一国或地区利用贸易手段来反对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第二节关税措施

一、关税的概念和作用

1、关税的概念

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和其他税种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稳定性。

属于间接税:关税主要对进出口商品征税,其税负先由进出口商垫付税款,然后把它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加在货价上,在货物出售给买方时收回这笔垫款,关税负担最终转嫁给买方或消费者。

税收主体:进出口商

税收客体:进出口货物

2、关税的作用

二、关税的种类

(一)按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分

1、进口税(Import Duties)

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分为最惠国税(正常关税)和普通税两种。

2、出口税(Export Duties)

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会提高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降低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扩大出口。)二战后,征出口税的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目的是:

1)增加财政收入(税率不高,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一般征收1-5%左右);

2)保护本国生产(通常对于出口的原料征税);

3)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为目的。

3、过境税(Transit Duties)

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二战后,大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征收过境税,只收少量的准许费、印花税、

登记费和统计费等。

(二)按征收的目的分

1、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

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2、保护关税(Protective Traiff)

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税率高,以达到保护目的。

分为工业保护关税和农业保护关税。

(三)按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

1、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es)

又称特别关税,对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

目的: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

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

对国外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

针对个别国家、个别商品征进口附加税,有两种:

1)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y)

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税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税额一般按“补贴数额”征收(非惩罚性)。

征收的重要条件:

2)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

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征收的重要条件: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

2、差价税(Variable Levy)

又称差额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

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

随着国内外价格差额的变动而变动,属于滑动关税。

3、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y)

是指对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不适用于从非优惠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

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

4、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

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这种税称为普惠税。

主要原则: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目的:增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外汇收入;

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

加速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四)按征税一般方法或征税标准分

1、从量税(Specific Duties)

以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

大多以重量为单位征收,方法主要有:毛重法、半毛重法、净重法。

从量税额与商品价格无直接关系。

2、从价税(Ad Valorem Duties)

以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一定比率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

3、混合税(Mixed/Compound Duties)

又称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

4、选择税(Alternative Duties)

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在征收时选择其税额

较高的一种征税。

(五)按关税保护的程度和有效性分

1、名义关税(Nominal Tariff)

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率越高,对本国同类产品保护程度越高。2、有效关税(Effective Tariff)

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有效关税保护率=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该业的最终产品的增值比率

如:棉布的名义关税税率30%,纺织业的最终产品“增值”部分为40%,有效关税保护率为75%。

二、关税的经济效应

征收关税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一国的生产消费水平。主要包括:对一国国内生产、消费、贸易、福利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结合供给、需求曲线,使用局部均衡分析。

《国际贸易法》教学大纲

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国际贸易法》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035017 总学时:48学时(实验12课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预修要求:民法学、商法、国际公法、国际贸易等。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以关于国际贸易的国际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课程。在掌握我国有关贸易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接触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了解调整贸易活动的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异同,作为进行涉外经贸活动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注重国际贸易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法学本科专业。大纲与教材配套使用,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重点及难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国际贸易法概述2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与发展。 重点难点: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第一节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一、国际贸易法的概念 二、国际贸易法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法的调整范围 四、国际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货物贸易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法的渊源 二、国际贸易法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法的作用 复习题:论述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第二章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与惯例6学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2016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授课班级:工商管理14级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时:1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 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产生框架性的认识,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对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熟悉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工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贸易政策划分、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按国境与关境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按清偿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 一、教学对象:汉语词汇1200到2500左右的本科二年级外国留学 生 二、教学内容:17个生词和一篇课文 课文内容: (1)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就是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衡量国际贸易发展得 怎么样,我们有一定的统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贸易额和贸易量、贸易 差额、国际贸易条件、贸易的商品结构等。 (2)贸易差额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就是贸易差额。如果一定时期 该国的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就是贸易顺差;反之,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就 是贸易逆差。如果出口额等于进口额,那就是贸易平衡了。贸易平衡是比 较理想的状态。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贸易要么处于顺差状态 下,要么处于逆差状态下。贸易顺差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 各国都在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专业词汇; 2. 让学生学会运用“要么···要么···”句型进行正确表达。 四、教学重点: 课文、相关专业词汇、“要么···要么···”句型的使用 五、教学时数: 1课时(10到15分钟) 六、教学教具:PPT

七、教学步骤: (一)引入教学:通过图片启发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初步理解 (二)学习新词:国际贸易,劳务,交换,进口等词语 (三)课文阅读: (1)请同学阅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什么叫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 下面哪一项不是衡量国际贸易的指标? (2)请同学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如果一定时期该国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就是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都在追求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越多越好。 (四)学习常用表达式:“要么······要么······” 请同学举例造句 八、复习课程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 (一)、复习课文一二段中的内容 (二)、预习课文第三段(阅读过程中不要太依赖字典)了解“以···为主”表达式,下节课提问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系部:商务英语系 班级:17级商务英语1-4班

《国际贸易》教案 授课班级17商务英语1-4班授课时间2018年5月课型新授课节数2节标题第五章国际贸易 任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 技能辩证地看待与分析问题 掌握国际贸易学习方法 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国际贸易的任务 教学难点“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教师活动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程 二、①教师讲解国际贸易的 概念 ②研究对象 教师列举生活例子第一课时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1.国际贸易(intemationaltrade)又称世 界贸易(word trade),是指不同国家 (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 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关 系的基本形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主 体对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商 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则称为这个国 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由于这种交换活动是由商品 由学生自己举例 说明,更能激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解,让学 生了解并进行阅 读。 让学生了解管理心 理学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挥自主能动性去探 寻问题,

2.让学生了解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 3.了解和掌握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的方法 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外贸易又称为进出口贸易或 输出入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或 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 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台湾等,还 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overseas trade).传统的贸易形式,是指有形商 品贸易,它是由商品进口和商品出 口构成.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交换方式的改进,无形贸 易也随着有形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 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 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 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除传统的商品 贸易外,构成现代国际贸易重要内 容的无形贸易也日益发展,它使生 产领域的要素与流通领域的要素, 经济要素与科学技术要素交织在一 起,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国际贸易 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方法 i.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为 指导 ii.从基本概念入手 iii.联系实际、勤于思考 iv.温故知新、吸收消化 学生举例 学生课堂提问 在分析中可提出 疑问 小组讨论, 记录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通过对 内容的赏析认 识。 人类行为八大基 本规律 结合以往加以说 明 学生说明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和言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及自信心。 任务驱动式学习方 式让学生能够主动 学习书本知识内容 提升整个教学的目 的性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 表达,也有利于学生 的自主学习,概括的 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教案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A、导入新课 B、讲解新课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 一、国际货物买卖的特点和风险 二、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及惯例 三、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准则 第二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法律及惯例 二、合同条款 三、合同的商定和履行 四、贸易方式 第三节进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 一、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 二、进口贸易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C、总结 课外作业: 阅读参考书目:教材

课后体会: 教师姓名任课班级 2001年2月27日星期三第3、4节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商品名称第二节商品的质量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商品名称和质量的定义、种类,以及掌握商品品质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商品品质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商品品质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解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A、复习旧课(提问) B、导入新课 C、讲解新课 第二章合同标的 第一节商品的名称 一、定义 二、命名品名的方法 第二节商品的质量 一、商品品质的概念 二、商品品质的表示方法

三、有关品质机动幅度的规定 四、对外订立品质条款应注意哪些问题 D、总结 课外作业: 阅读参考书目:教材 课后体会: 教师姓名任课班级 2001年3月3日星期一第5、6节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三节商品的数量第四节商品的包装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商品数量及包装的含义及种类,了解及之相关的交易条款。 教学重点公量的计算唛头 教学难点公量的计算唛头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解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A、复习旧课(提问) B、导入新课 C、讲解新课 第三节商品的数量

国际贸易双语教案问题答案Pugel_14_SG_AKEY (14)

CHAPTER 14 TRADE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bjectives of the Chapter Chapter 14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 begins by o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he link between growth and foreign trade, on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Third World, on the collective political voice gained b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fter World War II, and on the movement toward market-oriented economies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ovement urged that incom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be raised through cartels to restrict trade in primary products, schemes to stabilize primary product prices, and preferential tariff reductions to foster developing country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Several alternatives to free trade have been proposed specific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industries can be nurtured by restricting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Price-raising cartel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prices of primary product exports. Finally, there are attempts to increase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to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pecial obstacles are faced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se countries are trying to move from isolation, central planning, and a goal of self-sufficiency to openness, capitalist markets, and a goal of increased national income. After studying Chapter 14 you should know how to 1. contrast the growth rates for high-, middl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2. identify the forms taken by the increase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voi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3. explain how declining prices for primary products can work against developing countries. 4. explain the concept of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how this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a strategy of promoting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5. describ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ransition economies moving from central planning to market- driven trade with the world economy. Important Concepts CMEA: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 (1949-1991), an organization of Soviet Bloc countries intended to promote and coordinate multilateral trade within the centrally-planned economies of the bloc. Engel’s Law:Because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food is less than one, as per capita incomes rise in the long run, demand will shift away from food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food will fall.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0023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Trad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国际商品贸易与要素流动,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注重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开放条件下微观经济分析的初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各国生产、消费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等;不同条件下的贸易模式;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分析;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问题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开放的经济世界并掌握开放条件下进行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microeconomic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trade and factors movements, one of major courses tha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ust master in our senior education. with emphasis on fundamental theory and analysis too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main topics include:caus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vements, and their effect o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ocial welfare of trading countries; the determinants of trade pattern; the analysis of trade and industry polic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aiming to help students to know the real economy world and grasp the basic way of microeconomics to analyze reality in the open economy condi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

国际贸易电子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什么是国际贸易?几个最常见的国际贸易术语。了解:国际贸易是如何分类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比较有何区别?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与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活动,是构成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2.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3.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4.国际贸易的重大现实问题 5.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的内容十分广泛,性质也非常复杂,为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以不同的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式,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非实物形态的劳务和技术的进出口,包括由于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一切从属费用的收支,如运输费、保险费、银行费用、商品加工费、装卸费、修理费等。 二、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向国外输出。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输入本国。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它国(地区)的出口商品途经本国(地区)再运往另一国(地区)的贸易活动。 三、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可以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贸易,多实行于外汇管制的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通过吸收第三国或更多的国家参加协议,建立多边贸易关系,可以使参加国之间的收支互相冲销,彼此都能达到进出口平衡。 四、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国际物流课程教案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授课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物流的概念、种类及物流的“七要素” 教学难点:物流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国际物流的特点与需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内容介绍 二、导入新课 通过案例“海洋运输”引入国际物流的相关内容。 三、学习新课 教学后记: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分类

1、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概念:是物的流动或实物流通的简称,是实现物质实体转移的过程。 ①美国定义: ②欧洲的定义: ③日本的定义: ④我国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通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2、各国物流定义的相同之处 ①物流是物质实体转移的活动 ②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 ③是由诸项活动要素组成的 ④运输为主体 二、物流的“七要素” 1、流体:物流的对象,“物”,物质实体。 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③价值密度: 2、载体:流体借以流通的设施和设备(货物)

3、流向:是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矢量 4、流量: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向与流量不可分割 ①流量参照流向分类:自然、计划、市场和实际 ②根据流量本身特点:实际和理论流量 5、流程:通过载体的货物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基径的数量表现。 6、流速:单位时间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的大小。 7、流效:物流的效率和效益:用最少的成本完成转移,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体现效率和效益。 三、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运输:①实现物体空间位移、②降低运输费用 2、储存:①自愿库存的需要、②降低库存成本、③降低储存作业成本 3、装卸搬运:保护商品使用价值和节省物流费用,降低商品损耗 4、包装:重要的环节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 5、配送:二次运输终端运输。 6、流通加工:流通领域中的物流过程中的加工。为销售或运输及提高物流效率进行加工,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延续。 7、流通信息处理:为物流系统服务的子系统。①事务处理:②商流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案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教材版本】 肖文,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 2.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辨析。 3.能应用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计算。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以及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辨析,对外贸易量的理解与计算,国际贸易条件的理解与计算,外贸依存度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途径】 1.用身边的事例引出国际贸易的经济现象。2.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演示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90 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国际贸易有很多基本概念,是一门涉及知识非常广泛的学科。 第二环节新授课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 分组讨论] 请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致的还是不同的? [ 讲解] 1.国际贸易亦称为“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如不把服务贸易包括在内,则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 辨析]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联系在于:都是越过国界 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国际范围,站在全球的立场;而对外贸易则立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站在一国(或地区)的立场。(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国际贸易既包括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又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而对外贸易仅指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不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 二、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 讲解] 1.一国的对外贸易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如1个月、1 个季度、1年),一国的出口贸易值与进口贸易值之和。 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 世界出口贸易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出口贸易值之和。 世界进口贸易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进口贸易值之和。 各国一般都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其中不包括保险费和运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往往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 辨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安排 共5学时,其中第一节为2学时,第二节为2 学时,第三、四节为2学时。第五、六节为2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教学要求 1.掌握出口货物价格构成、作价原则与方法、计价货币的选用与折算、成本核算、各种价格之间的换算以及价格条款等内容; 2.掌握出口报价和还价核算;熟练运用和填制价格条款内容; 3.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 重点难点 1.成本核算、价格换算、佣金和折扣的计算 2.价格条款的填制。 第一节进出口商品价格 重点难点:进出口商品的成本核算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规定合同中的价格条款,是交易双方最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业务中,正确掌握进出口商品价格,合理采用各种作价办法,选用有利的计价货币适当运用与价格 有关的佣金和折扣,并订好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对体现对外政策,完成进出口任务和提高外贸经济效益,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贯彻作价原则 在确定进出口商品价格时,必须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一)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国际市场价格是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是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是我 们确定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客观依据。 (二)要结合国别、地区政策作价 为了使外贸配合外交,在参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同时,也可适当考虑国别、地区政策。 (三)要结合购销意图 进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基础上,可根据购销意图来确定,即可略高或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二、注意国际市场价格动态 国际市场价格因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有时甚至瞬息万变,因此,在确定成交价格时,必须注意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市场价格涨落的趋势。 三、考虑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 (一)要考虑商品的质量和档次 (二)要考虑交货地点和交货条件 (三)要考虑运输距离 (四)要考虑季节性需求的变化 (五)要考虑成交数量 (六)要考虑支付条件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此外,交货期的远近、市场销售习惯和消费者的爱好等因素,对确定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案1.3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教材版本】 肖文,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 2.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辨析。 3.能应用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计算。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以及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辨析,对外贸易量的理解与计算,国际贸易条件的理解与计算,外贸依存度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途径】 1.用身边的事例引出国际贸易的经济现象。 2.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演示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国际贸易有很多基本概念,是一门涉及知识非常广泛的学科。 第二环节新授课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分组讨论] 请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致的还是不同的? [讲解] 1.国际贸易亦称为“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如不把服务贸易包括在内,则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辨析]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联系在于: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国际范围,站在全球的立场;而对外贸易则立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站在一国(或地区)的立场。(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国际贸易既包括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又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而对外贸易仅指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不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 二、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讲解]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案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教材版本】 肖文,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二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 2.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辨析。 3.能应用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计算。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以及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的各个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辨析,对外贸易量的理解与计算,国际贸易条件的理解与计算,外贸依存度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途径】 1.用身边的事例引出国际贸易的经济现象。 2.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演示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国际贸易有很多基本概念,是一门涉及知识非常广泛的学科。 第二环节新授课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分组讨论] 请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致的还是不同的? [讲解] 1.国际贸易亦称为“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如不把服务贸易包括在内,则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辨析]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联系在于: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国际范围,站在全球的立场;而对外贸易则立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站在一国(或地区)的立场。(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国际贸易既包括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又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而对外贸易仅指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不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 二、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讲解] 1.一国的对外贸易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如1个月、1个季度、1年),一国的出口贸易值与进口贸易值之和。 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

国际贸易教案

绪论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前提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b、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2、国际贸易概念:(见书) 对外贸易概念:国际贸易在一个国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在海岛国家(英、日等)用“海外贸易”。 3、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一)相同点 1、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2、交易过程大同小异; 3、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二)不同点 1、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得多(语言差异、法律风俗习惯不同、贸易障碍多、市场调查困难、交易接洽、争议处理困难多) 2、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不同、商业习惯不同、货物运输与保险更复杂、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国际汇兑复杂) 3、国际贸易风险大(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贸易值和贸易量 1、贸易值(Value Of Trade):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对外贸易值:各国或地区各自的进口和出口的总和。 国际贸易值: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反映贸易实际变化的规模。 (二)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出超)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逆差(入超) (三)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用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贸易条件>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不变。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 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Z=(X+M)/GNP(GDP)*100% 出口依存度:Z =X/GNP(GDP)*100% X =M/GNP(GDP)*100% 进口依存度:Z M (五)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某大类或某种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六)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经济集团的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表明各洲、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即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表明一个国

国际贸易课程复习总结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总结 一、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科学,也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该课程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和财会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承担《国际贸易实务》授课任务的是财会科租。我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既有资深的高级职称老师又有具有多年业务与管理实践经验的中级老师。他们兢兢业业,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经验。 二、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国际贸易教研室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既有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更多的则是高学历、理论功底扎实的青年教师,并且制订有科学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已形成一支适应新世纪的懂得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整体概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现有主讲教师4名,其中高级教师1名,中级教师3名。 教师学历结构合理,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合理梯队,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努力造就学科带头人,积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 (二)教师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 本课程所有教师都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教法,购买大量教学参考书,应用于教学。注重自身的学历提升,争取深造和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能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利用计算机、Internet来了解世界本专业最新动态及最佳教法,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在教学方面认真备课、上课时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用极大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

《国际贸易实务》教案

《国际贸易实务》教案 教案说明 第一章国际贸易术语 第二章合同的标的物 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 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第五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第六章国际货款的收付 第七章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第八章出口合同的商订与履行 第九章进口合同的商订与履行 第十章国际贸易方式(自学) 参考资料

教案说明 本教案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管理规程制定,适用于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专业不同则课程地位不同(如专业骨干课、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导致课时量不同,本教案以54课时设计。 课程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主体结构体系。此体系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讲授34学时,辅助训练4学时;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讲授6学时,辅助训练4学时;三是防范贸易风险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包含在以上两模块当中,讲授4学时以上,辅助训练2小时以上。此外还有模拟实验课及毕业实习等。 三大知识模块构成了本课程的三个方面的重点,即国际买卖业务内容,也即合同条款;进出口贸易程序;以及含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防范。难点为贸易惯例和价格术语解读,以及对贸易内容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过程。 重点难点的解决途径是三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一是课堂精讲,辅以讨论和答疑,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二是案例教学,培养进出口业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模拟仿真教学,通过传统的业务填单方式或微机模拟环境,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套方法组合可有效实现知识向动手能力的转化,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应用相结合、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提供了完整的教学模式。 教材、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在内容的结构(宽度、深度、重点)上相对接;依电子教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务知识和操作要领,同时分三个阶段进行知识点考核;学生不少于2周的实验室模拟操作,并进行操作考核;在电子题库中抽取综合试卷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总成绩。该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能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向业务操作能力的转化,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教案采用纵横结构,纵向以10章内容顺序展开;横向依九项要素展开,即采用教材、教学目标、计划学时、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手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以及作业训练等。这样根据每章的特点,通过立体化教学,使本教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促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