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它包括事物、法则和数字(具有区分

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逻辑性的特点)。

2.测量的要素有参照点和单位。

3.参照点:是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的计算的起点。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代表“无”)

和相对参照点(不代表“无”)

4.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心理测量的单位

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5.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即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

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6.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不能做数

量化分析,即不能说A>B>C,也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7.顺序量表。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这

里的数字包含数量关系,即可以说A>B>C。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心理测量一般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8.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

也可以做加、减运算,但不能做乘、除运算。

9.等比量表。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也能做加、减、乘、除的

运算。

1.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

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心理测验的性质:①间接性;②相对性;③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反应的

量化是客观的和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3.按测验的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5.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6.按测验的方式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7.按测验的要求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8.错误的测验观:①测验万能论;②测验无用论;③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9.正确的测验观:①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②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10.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较多的运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1.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他的贡献主要有:

①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不同遗传的;

②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可以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③为心理测量学奠定了统计学基础。

④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2.卡特尔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得贡献有:

①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②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3.比内—西蒙在1905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4.20世纪以后心理测验主要的发展方面:①操作测验的发展;②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③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④人格测验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致力于测验的本土化,编制适合我们文化背景的智力测验、适应

行为量表等,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6.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7.常模总体的选择包括:①确定一般总体;②确定目标总体;③确定样本。

8.常模团体的条件:

①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③标准化样本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④样本大小要适当

(1)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经济、实用和减少误差等方面来考试样本的大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

(2)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需要100%样本。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少于30或100个。全国常模一般有2000~3000人。

1.取样: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方法有:简单随即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

样;分层抽样。

2.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序可排,可无等级结构存在。其关键是计算组距(K)

3.分组抽样用于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多样性。

4.分层抽样时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方法。

5.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就是导出

分数,所以常模分数又叫导出分数。导出分数的特点是:①与原始分等值;②具有意义;

③等单位;④具有参照点。

6.常模分数所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

7.发展常模:也叫年龄量表,是根据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在这个量表中,个人分数指

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

8.发展顺序量表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运动水平、

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婴儿的感觉运动发展是:

4周:能控制眼睛运动,去追随一个对象看。

16周:能使头保持平衡。

28周:能用手抓握东西并玩弄它。

40周:能控制躯干、坐立或爬行

52周:能控制腿脚运动、站立和行走。

1.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

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的概念的研究。

2.守恒是指两种等量的物体只要无增无减,无论怎样改变组合,它们在质量、重量、长度、

数量及容量等方面仍然是相等的一种认知。

3.皮亚杰发现,儿童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守恒概念,通常儿童到5岁时才会理解质量守恒;

6岁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才能有容量守恒的概念。

4. 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5. 智龄的算法:

①先算出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

②然后再所有个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年龄上,儿童的智龄是基础年龄与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例如某个儿童6岁的题目全部通过,7岁组通过4题,8岁通过3题,9岁组通过2题,其智龄为:6(岁)+4×2(月)+3×2(月)+2×2(月)=6岁+18月=7岁6个月。

6. 年级当量实际就是年龄量表,例如常模中6年级的算术平均分为35,某儿童在算术测验中也得35分,那么就有“该儿童的算术水平是6年级水平”的表述。

7. 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8. 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10050100R N -??- ???

,其中R 是原始分数排列顺序数,N 是指总人数(样本总人数)。例如小东在30名同学中语文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则其百分等级为:1005501008530?-??-= ???

9. 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

10.高考的最高分时695,其中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3,百分等级是1,要求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PP )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10088801695103

PP PP --=--,得PP=575.40≈575分 ★将103到695分成100份,其中第80分对应的分数。

1. 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点分成的四段。十分位数也可以此类推。

2. 标准分数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为他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 分数、Z 分数、T 分数、标准九分数、离差智商(IQ )等。标准分数可以通过线性转换和非线性装换得到。

3. X X z SD

-=其中X 为任一原始分数,X 为样本平均数,SD 为样本标准差。由此可见, z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差是标准差的基本。

4. Z A Bz =+式中Z 为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 、B 为根据需要制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

5. 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就是非线性的。

6. 常态化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

1. 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分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童间的可比性,因此,目前一般都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来表示智力的高低。

2. 比率智商(IQ )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 )与实足年龄(CA )之比。为避免小说,将商

数乘以100:公式是:100MA IQ CA

=

? 3. 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发展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大的被试。

4. 离差智商的优点有:①离差智商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的。

②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所处的位置。

③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 5. 计算离差智商的公式是:'10015IQ z =+

6. 不同的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同时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

7. 转换表,也叫常模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且常用的呈现常模资料的方式。它构成的要素为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和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

8. 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9. 对某些特殊的群体来说,情况很具体而特殊,我们就需要制定特殊常模。

1.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只受随即误差的影响。

2.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 的比率:22T xx X S r S

= 3. 公式222

T

xx XT X S

r r S ==和公式T XT X S r S =表明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4. SE S =SE 为测量的标准误,S X 所得分数的标准差,r xx 为测验的信度系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的关系是: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5. 信度的评估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6.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7. 用重测法估计信度,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者的特点而异,一般是2~4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

8.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

体,然后求的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9.复本信度的优点是:能够避免重测信度的一些问题,如记忆效果、学习效应等。

10.复本信度的局限性:

①复本信度只能减少练习的影响,而不能消除。

②由于第二个测验只改变题目的内容,已经掌握的解题原则,很容易就迁移到同类问题。

③建立复本对很多测验来说十分困难。

11.如果复本信度考虑到两个复本实施的时间间隔,并且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

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

1.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

度。主要包括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2.分办法通常是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在两半

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两半测验内容取样的一致程度。

3.分半法经常会低估信度,必须修正。一般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2

1hh xx

hh

r r r

=

+

其中r hh为一半分数的相关系数,r xx为测验在原长度的信度估计值。

4.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

5.计算同质性信度的公式有:

①库德—理查逊公式。在测验是二级评分(是非题、0~1计分)的情况下,常用K—R20

公式,在难度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还可以用K—R21公式。

②和伦巴赫α系数。适合多重计分的测题。

6.为了衡量评分者之间信度高低,可随机抽取若干份测验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评分标准分

分别给分,然后再根据每份测验卷的两个分数计算相关,既得评分者信度。一般要求在成对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时客观的。

7.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

1.信度系数可以解释为总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实分数的方差决定的,也就是测验的

总变异种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

2.一般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都在0.90以上,有的可以达0.95;而人格测验、兴

趣、态度、价值观等测验的信度一般在0.80~0.85或更高些。

3.要确定信度可接受水平的一般原则是:

①当r xx<0.70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做团体比较;

②当0.70≤r xx<0.85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③当r xx≥0.85时,才能用来界别和预测个人成绩或作为。

4.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5.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时的作用:

①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②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6.某个被试的IQ为100,该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为15,信度系数为0.84,则其IQ的测量标

准误和可能范围分别为:

SE S=

6.0

SE==

IQ=100±1.96×6=100±11.76≈88~112

我们说这个被试的真实IQ有95%的可能落在88到112之间。

7.若两个测验差异显著,那么两个测验的差异分数要比差异标准误(SEd)乘以1.96大。

SEd=

其中,SEd为差异的标准误,S代表两个测验使用的标准差,这两个标准差必须相同。

8.影响信度的因素:

①样本特征。

(1)异质性(一般而言,若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较为异质的话,往往会高估测验的信度,相反则会低估测验的信度);

(2)平均能力水平(不同那水平的团体,题目具有不同的难度,每个题目在难度上微小差异累计起来便会影响信度)

②测验长度。

(1)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

(2)测验越长,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

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应遵循报酬递减率原则,测验过长是得不尝试的,有时反而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③测验难度。

(1)理论上,只有平均难度为50%时,才能使测验分数分布范围最大,求得的信度也最高。事实上,难度为0.50只适合于简答型题目。

(2)各类型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五选一测题,0.70;四选一测题,0.74;三选一测题,0.77;是非题,0.85。

④时间间隔。

(1)时间间隔只对重测信度和重测复本信度有影响。

(2)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因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影响也越大,信度系数便会低。

9.增加题目的数量与测验的信度之间的关系公式:

()

()

1

1

kk xx

xx kk

K

r r

r r

=

-

-,其中K为改变后

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比,r xx为原测验的信度,r kk为测验长度是原来K倍时的信度估计。

1.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的符合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

的准确度。

2.在测验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

差)与总方差的比率,即:

2

2

V xy

X

S r

S

=

3.效度的性质:①效度具有相对性,在评鉴测验的效度时,必须考虑其目的与功能。

②效度具有连续性。

4.信度和效度的关系: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有

效的测验必然可信。即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②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受它的信度制约的。

5.美国心理学会在1974年发行的《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中》一书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和校标效度。

6.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

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

1.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有:专家判断法、统计分析法和经验推测法。

2.专家判断法:请有关专业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的符合性作出判断,看测验的题目是否

代表规定内容。如果专家认为测验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所测内容,则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由于这种估计效度的方法,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所以内容效度有时又称“逻辑效度”。

3.为了使内容效度的确定过程更为客观,弥补不同专家对同一测验判断的可能不一致,可

采用的步骤是:①定义好测验内容的总体范围;②编制双向细目表;③制定评定量表来测量测验的整体效度。

4.统计分析法包括:①计算两个评分者一致性;②复本相关;③再测法。

5.最高行为测验要求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典型行为测验却要求较低的表面效度。

6.构想效度:又叫构思效度或结构效度。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问题,是指测验

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构是否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

7.构想效度的评估方法有:①对测验本身的分析;②测验间的相互比较;③较标效度的研

究证明;④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8.对测验本身的分析主要有:

①测验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②测验的内部不一致性可以推断测验是测量单一特质还是测量多种特质,从而为评估测验

构思效度提供证据;

③分析被试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9.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①相容效度:是构思效度的一个证据,是指需判断内容效度的测验与某个和该测验测量

同一种心理特质,且已有测验效度的成熟测验的相关系数。

②区分效度:是构思效度的一个证据,是指需要判断内容效度的测验与某个和该测验测量

不同心理特质,且已有测验效度的成熟测验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区

分效度越低。若区分效度较低,则证明新测验的效度确实有问题。但若区分

效度较高,却不能说明新测验效度较高。

③因素分析法。

1.较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应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景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

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标准的标准,简称较标。

2.在检验一个测验的较标效度时,难点在于确定合适的效标。因此较标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校标必须具备:

①效标必须能最有效地反映测验的目标,即效标测量本身必须有效。

②效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稳定可靠,不随时间等因素而变化。

③效标可以客观地加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

④效标测量的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经济适用。

3.效标效度的评估方法有:①相关法;②区分法;③命中率法。

4.相关法: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成为效度系数。常用的方法

有:①积差相关法;②点二列相关公式;③二列相关公式;④贾思朋多系列相关公式。

5.区分法: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

6.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

法。命中的情况是指:①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②预测失败而且实际也失败

7.效度的功能有:①预测误差;②预测效度分数;③预测效度指数。

8.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常以决定性系数来表示,就是相关系数的平方,它表示测验正确

预测或解释的效标的方差的总方差比例。例如测验的效度是0.8,则测验的总方差中有64%的方差是测验分数的方差,即测验分数正确预测的比例64%,其余36%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测。

1.估计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Sest S=2xy s代表效度系数的平方,即决

定系数,S y为效标成绩的标准差。

2.最常用的Y对X的回归方程:

^

yx

a b

Y X

=+,其中^Y是预测的效标分数;a是纵轴

的截距,用来纠正平均数的差异;b yx是斜率,亦即Y向X回归的系数;X为测验分数。

3.E值大小表明使用测验比盲目猜测能减少多少误差。例如一个测验的效度系数为0.80,那

么0.60

K==,E=100(1-0.60)=40,这表明预测误差仅为随机猜测所产生误差的60%。换句话说,由于该测验的使用,使得我们在估计被试的效标分数时减少了40%的误差。

4.影响效度的因素:①测验本身的因素;②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③样本团体的性质;

④效标的性质。

5.要保证测验具有较高的效度,测验本身要做到:

①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

②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如是非题);

③测题难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④测验长度要恰当,既要有一定的测题量;

⑤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排序。

6.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

①主试的影响因素:(1)主试本身是否严格的按照测验对主试的要求进行测验的

(2)对于效标效度,测验与效标实施时间间隔越长,测验与效标越

容易受到很多机遇因素的影响,因那次所求的相关必然很低。

(3)测验情景(场地的布置、材料准备等等)也会影响测验的效度。

②被试的影响因素:被试的兴趣、动机、情绪、态度和身心状况、健康状态以及是否充

分合作与尽力而为等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效度。反应定式也会降低测

验的效度。

7.样本团体的性质包括:

①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样本团体越同质,测验效度就会越低;样本

团体越异质,测验效度越高。

②干涉变量:是使得测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年龄、

性别、教育水平、智力、动机、兴趣、职业和任何有关的性质。

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提出了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他们是:

(1)获得差异分数D ,如果D 的绝对值很大,说明测验中可能存在干涉变量。

(2)找出对照组,分别计算效度,找出干涉变量。

(3)对于预测团体,根据某些易见的干涉因素分为预测性高和预测性低的两个亚团体。

预测性高的团体,获得的测验效度会有所提高。

8. 效标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效标本身的可靠性即效标测量的信度;

②效标与测验分 数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线性的,皮尔逊积差

相关系数的前提就是两个变量的关系式现行的。

1. 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2. 难度:是指项目的难易程度。它一般用通过率来表示,即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 来表示:100%R P N =

?,其中P 代表项目的难度,N 为全体被试者人数,R 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3. 通过人数越多(P 值越大),难度越低;P 值越小,难度越高。

4. 二分法积分的项目计算通过率,若人数较少可以直接采用上边的公式计算。若人数较多时。则可根据测验总成绩将被试分成三组:分数最高的27%被试为高分组,分数最低27%为低分组,中间46%的被试为中间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以两组通过率的平均值作为每一题的难度。其公式为:2H L

P P P =+,其中P 代表难度,P H 和P L

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率。

5. 由于选择题可以猜测,所以通过率可能因机遇作用变大。为了平衡机遇对难度的影响,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个校正公式:11

P KP K C -=-,其中C P 为校正后的通过率,P 为实际得到的通过率,K 为备选答案的数目。

6. 非二分变量的项目计算通过率,一般用:max

100%X

P X =?,其中X 为全体被试在该题

上的平均分,X max 为该题的满分。

7. P 值越接近于0或接近1,越无法区分被试间能力的差异。相反P 值越接近0.50,区别力越高。

8. 在实际选择题目时,最好使试题的平均难度接近0.50,而各题难度在0.50±0.20之间。

9. 对于是非题而言,其难度值应该为0.75最为合适;而对于四选一的题目,其难度值约为0.63时最为合适。

10.分数的分布时正偏态分布时,题目较难;为负偏态分布时,题目较易。

1.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队被试的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

2.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是:①鉴别指数;②相关法。

3.鉴别指数法的主要步骤是:

①按测验总分高低排列答卷;

②确定高分组与低分组,每一组取答卷总数的27%;

③分别计算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④按下列公式计算鉴别指数:D=P H-P L,其中,D为鉴别指数,P H为高分组在该项目上

的通过率或得分率,P 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4.若D>0,D越大,说明该项目区分两种不同水平的程度越高。若D<0,则反映高水平组

在该项目上的得分率反而低于低水平组,说明项目有问题。

5.相关法:以某一项目分数与效标成绩或测验总分的相关作为该项目区分度的指标。相关

越高,表明项目越具有区分的功能。

6.相关法主要包括:

①点二列相关:适用于一类变量为二分称名变量,另一类变量为连续变量。

②二列相关: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分成两类。

③φ相关法:适用于两个变量均为二分称名变量时。

7.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者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

队低水平的被试者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者区分度高。

8.项目难度的分布一般以常态分布为好,这样不仅能保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

且可以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者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

1.在编制测验前首先要明确测量的对象,也就是该测验编成后要用于那些团体。只有对受

测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水平、阅读水平等心中有数,编制测验时才能有的放矢。

2.测验用途不同,编制测验时的取材范围以及试题难度等也不尽相同,在测验前就应明确

所编出的测验是要对被试者做描述、诊断、选拔还是预测。

3.测验的用途,一般分为:显示和预测,由此测验可以分成:显示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4.显示性测验:是测验题目和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相似的测验。古德纳夫曾经在显示测验

内部,又区分为样本测验和标记测验。

5.预测性测验:是预测一些没有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

6.显示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是统一的。

7.心理测验的目标:是编制测验是测什么的,即用来测量什么样的心理变量或行为特征。

8.目标分析以测验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

①工作分析;②对特定概念下定义;③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9.对于选拔和预测功用的预测性测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所预测的行为活动作具体分

析,我们称之为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这种分析的步骤是:

①确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要预测的活动达到成功。

②建立衡量被试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称之为效标。

1.题目的来源有:①已出版的标准测验;②理论和专家的经验;③临床观察和记录。

2.心理测验命题的一般原则:

①内容方面:内容符合测验目的;避免贪多而乱出题目;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题目间

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

②文字方面:使用准确的当代语言;语句简明扼要;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最好是一

句话说明一个概念;尽量少使用双重否定句。

③理解方面: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除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外不应具有引起争议的可

能;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题目的格式要

不被人误解。

④社会敏感性方面

菲利普列举的策略:(1)命题时假定被试具有某种行为,使他不得不在确实没有该行

为时才否定,可避免否定答案过多的倾向;(2)命题时假定规范不

一致;(3)指出该行为是常见的,虽然是违规的。

3.编制选择题时,既要编好题干,也要编好选项,必须注意:

①题干所提的问题必须明确,尽量使用简单而且明晰的词语。

②选项切记沉长,要简明扼要

③每题只给一个正确答案,其他属诱答。

④各选项长度应相等,尽量不要有长有短。

⑤避免题干用词与选项用词一致,否则成了选择答案的线索。

⑥选项最好用同一形式。

4.编制是非题时应注意:

①内容应以有意义的概念、事实或基本原则为基础。

②每到题只能包含一个概念

③若是表达意见的题目,最好说明意见的来源和根据。

④尽量避免否定叙述,尤其是要避免用双重否定的叙述。

⑤“是”、“非”题的数目应有适应比例,基本相等,且要随机排列。

5.编制简答题有三个原则:

①宜用问句形式

②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所空出的应该是关键词句。

③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答案要简短而具体。

6.编制操作题的四个原则:

①明确所要测验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

②尽量选择真实性程度较高的项目。

③指导语要简明扼要,主要让被试明白要他们做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做。

④制定评分标准,确定计分方法。

1.在选择题目形式时,需要考虑由以下几点:

①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②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

③各种实际因素

2.审定题目时要注意:

①题目的范围应与测验计划所列的内容技能双向细目表相一致。

②题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数目至少多一倍至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复份。

③题目的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的需要。

④题目的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3.测题编排的一般原则是:

①测题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②尽可能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

③注意根据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排列题目

4.常见的测题排列方式是:并列直进式和混合螺旋式。

5.预测时应注意:

①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正式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

②预测的实施过程与情景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验时的情况相近似。

③预测的时间可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被试都能将题目做完。

④在预测过程中,应对被试的反映情形随时加以记录。

6.测验指导手册的内容:

①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②测验编制的理论背景以及测验中的材料是根据什么原则、应用什么方法选择出来的,

许多手册还提供选择题目的统计指标。

③如何实施测验的说明。

④测验的标准答案和积分标准

⑤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测验分数如何做解释。

⑥测验的基本特征,包括难度、鉴别力、信度、效度和因素分析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

取得的条件和情景,包括调查的样本和时间。

1.主试资格主要包含技术和道德两方面的要求。技术方面主要是指一定的知识结构、心理

测验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道德方面要求主试恪守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主试者的知识结构:是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3.主试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的说是:

①主试者对心理测验的特点和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有清楚的认识;

②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

③熟悉保证心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4.主试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

练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使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等。

5.主试者的职业道德包括:测验的保密和控制使用、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6.测验选择的要求是:(1)必须适合测量的目的;(2)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7.测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①预告测验;②准备测验材料;③熟悉测验指导语;④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8.测验中主试的职责:

①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

②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③不应对被试者的反映做出暗示性反应,应时刻保持和蔼、微笑的态度。

④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9.协调关系是主试和被试之间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一

种关系。

1.指导语一般由以下内容组成:①如何选择反应形式;②如何记录这些反应;③时间限制;

④如果不能确定反应时该如何操作;⑤例题;⑥有时告知被试测验目的。

2.除了典型行为测验,大多数测验都有时间限制。

3.对测验环境条件的要求有:①必须完全遵从测验手册的要求;②记录下任何意外的测验

环境因素;③在解释测验结果时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4.被试者对测验的经验或应试技巧会影响测验成绩,“测验油子“的表现有:①能觉察出正

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小差别;②懂得合理分配测验时间;③常常是各种题型都见过;

④熟悉测验的程序。

5.练习效应的具体表现为:

①教育背景较差、经验较少或智力较高者,受练习效应的影响较大;

②着重速度的测验,练习效应较为明显;

③重复实施相同的测验,受练习效应影响程度大于复本的测验;

④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越大,练习效应越小,相距三个月以上练习效应可忽略不计;

⑤一般的平均练习效应,约在1/5个标准差以下,而且仅限于第一次及第二次重测,第三

次以后练习效应不明显。

6.投射测验受应试动机的影响不太大。

7.影响测验焦虑的因素有哪些?

①能力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较低,而对自己能力没把握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②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③具有某种人格特点,如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测验焦虑;

④测验成绩与被试的关系重大,或被试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使其产生测验焦虑;

⑤经常接受测验的人叫焦虑较低,而对测验程序不熟悉,尤其是测验中采取了新的题目形

式或实施程序会增加测验焦虑。

8.适度的焦虑会提高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

1.反应定势:又叫反应风格,是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

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2.除非“反应速度”本身即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否则应让被试有充分的时间反应,同时应

该注明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以减少求“快”与求“精确”定势的影响。

3.在编制是非题时,“是”“否”题大致相等或答“否”题略多,是控制喜好正面叙述的反

应定势(肯定定势)的有效方法。

4.在测验编制过程中,正确答案的位置在整个测验中出现在各位置的概率相等,就可以控

制喜好特殊位置定势。

5.在编制测验时,尽量使选项长度一致,就可以避免喜好较长选项的反应定势。

6.猜测的反应定势。敢于猜测的被试比谨慎的被试更容易得高分。

1.无论哪种测验,为使评分尽可能客观,有3点要求:

①及时而清晰地记录反应情况。

②要有一张标准或正确反映的表格,即记分键。

③将被试的反应和记分键比较,对反应进行分类。

2.解释分数的原则:

①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点。如在韦氏测验中,通常用测得的IQ加

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来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②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要做到考虑个人的

测验前的经历和测验情景。

③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

度资料。在解释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匹配的情景中获得的资料。

④对于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3.报告分数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不应把测验的分数直接告诉被试本人或家长、学校班主任等任何有关人员,应告诉的

是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

②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③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

④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⑦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情绪管理)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教程第215-216页) 要点: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Galton)。(识记)FrancisGalton(1822-191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达尔文的表弟。 名言:"Every long-established race has necessarily its peculiar fitness for the conditio ns under which it has lived,owing to the sure operation of Darwin’s law of natural selecti on."(1869) 要点: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识记) James Mckeen Cattell(1860-1944)-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性。”“心理测验”一词的提出者。 要点: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识记)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心理学家。研究制作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参考书:郑日昌等,《心聿饬垦А罚嗣窠逃霭嫔纾?999.9,P1-P5 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四单元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教程第220-221页)要点: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必须做到:(领会) 1、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 2、慎重选择测验量表 3、与被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4、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5、注意测验的保密 第五单元分数的解释与交流(教程第221-223页) 知识点:解释分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领会)

(情绪管理方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情绪管理方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教程第215-216页) 要点: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Galton)。(识记)FrancisGalton(1822-191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达尔文的表弟。 名言:"Every long-established race has necessarily its peculiar fitness for the conditio ns under which it has lived,owing to the sure operation of Darwin’s law of natural selecti on."(1869) 要点: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识记) James Mckeen Cattell(1860-1944)-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性。”“心理测验”一词的提出者。 要点: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识记)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心理学家。研究制作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参考书:郑日昌等,《心聿饬垦А罚嗣窠逃霭嫔纾?999.9,P1-P5 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教程第217-219页)

戴海琦版心理测量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1

心理测量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1)心理测量的特点 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到的特质,但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判别特质的性质。 ②相对性——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顺序量表的特征。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测验用的项目,说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解释都需要标准化。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按所测量的心理特征分类:①能力测验②成就测验③人格测验 按接受测量的人数分类:①个别测验②团体测验 按测验目的分类①描述性测验②诊断性测验③预示性测验 按测验要求分类①最高作为测验②典型作为测验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①常模参照测验②目标参照测验③潜力参照测验 3)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 (1)基本定义 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数值; 其是一个在理论上构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得到 观察分数:实测到的分数; 我们希望通过改进和完善测量工具及方法的方式来使得观察分数尽量接近真分数。 CTT 数学模型:观察分数与真分数之间是一种线形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 X T E =+其中X 表示观察分数;T 表示真分数;E 表示随机误差(不包含系统误差) (2)CTT 模型的三个假设公理 ①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真分数;即E(X)=T 或E(E)=0 ; ②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即ρ(T,E)=0 ; ③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即ρ(E1,E2)=0; 平行测验:题目不同的测验测的是同一特质,且题目形式、数量、难度、区分度以及测查等值团体后所得分数的分布一致 (3)CTT 模型的方差关系 ①在一次测量中,被试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其真分数方差与误差分数方差之和 222X T E S S S =+ ②真分数变异还可以分成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和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 222T V I S S S =+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测量的信度 (1)信度的定义: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

心理测量学重点知识整理

1、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奈的10年。 2、比奈与其助手西蒙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就是第一个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3、心理测量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4、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能力测验 2.学绩测验 3.人格测验 (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测验 2.诊断性测验 3.预示性测验(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1.速度测验2.难度测验(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作为测验2.典型作为测验 (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构造性测 2.投射性测验(八)按测验的应用分类1.教育测验 2.职业测验 3.临床测验 5、下面是两种常见的排列方式: 1.并列直进式 2.混合螺旋式 6、对测验项目的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7、误差的种类:一种是随机误差,又叫可变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此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另一种是系统误差,又叫常定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8、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思想:把任何一个测验成绩都看做是真分数和测量误差的和,即:X=T+E (这里X为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T是假设的真分数,E是测量误差) 9、估计信度的方法:①再测信度②复本信度③分半信度④同质性信度⑤评分者信度 10、信度系数有两个实际用处:一是用来评价测验,二是用来对分数作解释。 11、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校标效度。 12、测验间法:①相容效度②区分效度③因素效度 13、分数的合成类型:①项目的组合②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③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 14、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形式的测量可分为:物理测量、胜利测量、社会测量(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心理测量。 15、测量的参照点:a)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b)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16、St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a)命名量表: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b)顺序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的大小次序与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特性上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次序相符合c)等距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差不仅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所测量心理特性上的排序,而且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该特性上的差异程度d)比率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比率能够反映对应个体在测量心理特性上比率 17、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曾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是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1、心理测验: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一种科学手段 2、难度: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4、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因所产生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5、真分数:就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6、信度:人们通常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称之为信度。 7、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8、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 1 章概论 1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 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 分心测验” 的思想。 ( 2 )在中国古代,“ 七巧板” 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 1 ) 1916 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 2 ) 1920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 1921 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 3 ) 1922 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 4 ) 1924 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30 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 5 ) 1931 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 ) 1932 年《测验》杂志创刊。 ( 7 )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 20 种,教育测验 50 多种。 3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 1 ) 1936 年,苏联在批判“ 儿童学” 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 2 )从 1978 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 3 ) 1979 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 ) 1980 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1984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4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 1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15 14:08 共 33人浏览[大] [中] [小]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教程第215-216页) 要点: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Galton)。(识记)FrancisGalton(1822-191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达尔文的表弟。 名言:"Every long-established race has necessarily its peculiar fitness for the conditio ns under which it has lived,owing to the sure operation of Darwin’s law of natural selecti on."(1869) 要点: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识记) James Mckeen Cattell(1860-1944)-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性。”“心理测验”一词的提出者。 要点: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识记)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心理学家。研究制作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参考书:郑日昌等,《心聿饬垦А罚嗣窠逃霭嫔纾?999.9,P1-P5 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教程第217-219页) 知识点:心理测验的定义 要点: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识记) 参考概念:“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P6) 要点:三个基本的要素(领会)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 什么是测量 (一)简单的说,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二)测量定义的三个主要元素: 1) 法则——测量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2) 数字——某一事物或事务某一属性的量化 3) 事物——测量的对象 (三)测量的“数字”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具有: 1) 区分性; 2) 序列型或等级性; 3) 等距性; 4) 可加性。 数的这种逻辑性,是运算的基础。 测量的两个要素 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的两个要素是: 1) 参照点; 2) 单位。 (一)参照点: 1)参照点就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参照点不同,测量的结果便无法相互比较。 2)参照点有两种:

绝对零点——意义是“无”,表示什么都测不到,是理想的参照点。 相对零点——人为定的参照点。 3)参照绝对零点可加减乘除,参照相对零点只能加减(心理测量参照相对零点)。(二)单位: 1)好的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 2)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确定的意义; 相同的价值——相邻两个单位点之间的差别总是相等的。 3)一般来说,心里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测量量表 测量的本质是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S.S.Stevens)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4种水平: 1) 命名量表; 2) 顺序量表; 3) 等距量表; 4) 等比量表。 (一)命名量表:是测量水平最低的量表形式,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务归类。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等等,这样的量表通常叫命名量表。 (二)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水平高,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属性程度。我们通常将学生的考试结果按名次排队,这些名次属于顺序变量 (三)等距量表:比顺序量表进一步,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以相互做加减运算;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0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0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20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 1、首个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一术语的学者是: a 卡特尔 b 高尔顿 c 比奈 d 桑代克 2、被称为智力测验鼻祖的是: a 桑代克 b 麦考尔 c 比奈 d 斯皮尔曼 3、测量的基本要素是d a 参照点和量尺 b 单位和量尺 c 量尺和测量工具 d 参照点和单位 4、由于枪的准星歪斜导致的射击精度下降,其误差来源属于: a 随机误差 b 抽样误差 c 系统误差 d 测量误差 5、延迟复本信度的误差方差属于: a 时间取样和内容异质性 b 评分者差异和内容异质性 c 内容取样和时间取样 d 内容取样和内容异质性 6、不能用于描述一个测验有效程度的概念是: a 内容效度 b 效标关联效度 c 表面效度 d 结构效度 7、如果经过项目分析,测验中某个项目的区分度是0.35,对此项目的评价是: a 很好,可以直接接受 b 良好,修改会更好 c 尚可,仍需修改 d 很差,必须淘汰 8、在向测验对象报告测验结果时,下列那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a 使用报告阅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 b 保证报告阅读者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的是什么,但不必作详细的技术性说明。

c 如采用常模参照,必须告知与什么团体进行的比较。 d 应该强调测验结果的客观性,确保报告阅读者信任测验报告。 9、能力倾向测验的理论基础是: a 双因素智力理论 b 多因素智力理论 c 三元智力理论 d 层次智力理论 10、从测验的开发方法来判断,MMPI属于: a 逻辑分析法 b 因素分析法 c 经验法 d 综合法 主观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题) 1、投射测验 2、结构效度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列表比较四种测量量表的差异 2、简述构成良好效标的条件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什么是测量的信度?影响信度的因素有哪些? 2、请阐述传统智力测验存在的问题 《心理测量学》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 参考答案: 1. a 2.c 3.d 4.c 5.c 6.c 7.b 8. d 9. b 10. c 主观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题) 1、投射测验:一种人格测验类型,是向被试题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被试的人格结构。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心理测量学期末重点整理

心理测量学期末整理 请补充:(第6章1、2节要考98-107页) (计算题) 一.名词解释(4/5道,20分) 1.心理测验: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依据ppt总结) 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书本)2.测量误差:指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的测量效应。 3.系统误差:指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差异值。 随机误差:指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大小和方向随机变化的差异值。 4.真分数(T):目标真分数(V)与非目标真分数(I)合在一起称为真分数,是测量工具实际所测量到的测值。(书本第7页) 5观察分数(X):是一个包括三种分数的混合体,有欲测心理品质的实际值,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种误差值。(书本第7页) 6.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稳定性程度。信度越高,随机误差方差越小,测量结果越稳定。 7.重测信度:指同一测量工具在两个不同时间对同一组被试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8.复本信度:指的是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9.分半信度:把测验题目随机划分为对半的两个部分,估计所有被试在这两部分题目上得分的一致性程度。 10.克伦巴赫α系数:指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 11.评分者信度: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12.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13.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144.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理论构想的吻合或一致程度。 15.实证效度: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 16.校标: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即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参照标准。 17.难度:项目(题目)的难易程度 18.区分度:指测验题目对被试心理特质的区分能力或辨别能力 19.临界比率法(CR值法):取问卷得分中各占被试总人数27%的最高分者和最低分者,进行两者每题得分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如果某题项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该题项缺乏对不同被试反应程度的鉴别力,应予删除。(独立样本t检验)20.相关分析法:采用被试在某题项上的得分与问卷总分求相关,如果该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2,也应予删除。(Pearson相关分析)21.标准参照测验:以测验内容领域为参照背景对个体作评价,是以个体水平是否达到该领域某一固定标准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验。(书本第10页) 22.常模参照测验:以被试团体为参照背景,是以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试。(书本第10页) 23.一致性信度: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平行测验上掌握或未掌握的一致性程度。 24.荷伊特信度:被试方差与误差方差的比值 25.测验等值:将测同一个心理或品质的不同版本的分数通过计算转换统一到一个量尺上可进行评价或比较的过程。(了解) 二.填空题(20个空,20分)

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知识点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 1、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Galton)。 2、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3、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 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4、心理测验的发展 ⒈操作测验的发展 ⒉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由欧提斯所编团体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陆军甲种和乙种智力测验,用于美国军队对官兵选拔和分派兵种的需要。 ⒊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韦克斯勒所编的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首先抛弃智龄这个测量单位,运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将表分言语和操作两部分,不仅可以计算IQ,也可区分智力的不同侧面。 ⒋人格测验的发展:包括对性格,气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的测量。先驱是克雷丕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 5、心理测验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6、心理测验三个基本要素: ⒈行为样本:是一个人对测验题目所进行的反应,所包含的只是全部可能题目的一个样本。取部分代表全体,取样研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即不是任何部分都可以代表全体。 ⒉标准化:指测验编制,实施,记分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重要的是建立有代表性的常模。 ⒊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实施,评分,解释应是客观的,尽量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程度。测题或整个测验的难度水平的确必须客观。 7、心理测验的性质(领会) ⒈间接性: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 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测的结果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⒊客观性:实际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8、心理测验分类(识记) ⒈智力测验: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包括:比内—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内 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 ⒉特殊能力测验:测量个人的特殊潜在能力,为升学,职业指导以及一些特殊工种 人员的筛选所用。 ⒊人格测验:测量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即个 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9、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必须做到 ⒈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①主试者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并接受心理学的训练。②施测者必须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测验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记分方法。③测验的使用者既要有能力,又要恪守一定的职业道德。⒉慎重选择测验量表:了解表的信度,效度,适用范围,年龄范围。⒊与被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主试者的态度应该是关心,热情,真诚和有耐心的。⒋正确解释测验结果。⒌注意测验的保密:①对测验内容的保密,否则使测验失效,因此对测验的出版发行必须严加限制。②对测验结果

心理测量学重点

心理测量学 第一章概论 一、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二、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和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三、测量的基本要素:1.参照点(1)绝对参照点(有绝对的零点,可进行乘除运算)(2)相对参照点(以人确定的零点,只可加减) 2.单位:条件:要有确切的意义和相等的价值 四、测量的量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可进行加减运算)、比率量表(可进行加减乘除) 五、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法则给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指派数字,或者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六、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下列四个基本条件:(1)行为样本。 (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标准化条件: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和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难度或应答率。(4)信度和效度。 七、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提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作业补充题:1、为什么说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分数本质上是顺序量表上的分数? 答:从本质上讲,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1)从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零点; (2)从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与心理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完善。 第二章简史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高尔顿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之中。学生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公式。 (3)卡特尔 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提“心理测验”。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它包括事物、法则和数字(具有区分 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逻辑性的特点)。 2.测量的要素有参照点和单位。 3.参照点:是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的计算的起点。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代表“无”) 和相对参照点(不代表“无”) 4.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心理测量的单位 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5.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即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 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6.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不能做数 量化分析,即不能说A>B>C,也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7.顺序量表。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这 里的数字包含数量关系,即可以说A>B>C。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心理测量一般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8.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 也可以做加、减运算,但不能做乘、除运算。 9.等比量表。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也能做加、减、乘、除的 运算。 1.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 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心理测验的性质:①间接性;②相对性;③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反应的 量化是客观的和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3.按测验的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5.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6.按测验的方式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7.按测验的要求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8.错误的测验观:①测验万能论;②测验无用论;③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9.正确的测验观:①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②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10.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较多的运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1.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他的贡献主要有: ①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不同遗传的; ②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可以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③为心理测量学奠定了统计学基础。 ④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2.卡特尔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得贡献有: ①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②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心理测量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历史量的性质 2、测验标准化条件: (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2)施测条件的标准化 包括:①相同的测验情境。②相同的指导语。③相同的测验时限。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二、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一级定义)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第三节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功能及其正确使用 (五)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来分类 1、常模参照测验(一级定义) 是根据被试对量表中所规定的题目答对多少来评分的,被试成绩的优劣,是根据所得分数在常模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的,不是以是否达到某个标准来决定。 2、目标参照测验(一级定义) 是将被试水平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便评价被试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 3、潜力参照测验 是将被试水平与自身潜力相比较,以评价被试有无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为目的的测验。 三、心理测验使用的注意事项 (1)慎重选择测验量表 (2)与被测验者建立协调关系 (3)控制实施测验的误差 (4)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5)遵守测验的道德 (6)注意测验的保密 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编制 ①确定测验目的与对象②拟定编制计划③设计测试项目④项目的预测和分析 ⑤合成测验⑥测验使用的标准化⑦搜集信度、效度资料⑧编写测验手册 一、确定测验目的与对象 (一)测量对象 测验编成后要用于何种团体。如被试的年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阅读水平等。 (二)确定并分析测量的目标 一般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编制带有预测功能的心理测验。(工作分析) 二是编制针对某种心理特质的测验。(下操作定义) 三是编制标准参照测验。(双向细目表) (三)测验用途(测量目的) 二、拟定编制计划 双向细目表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而具代表性的测验内容。

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一、测量要素: 参照点:1)绝对零点;2)相对零点。在心理测量中不可能找到绝对零点,只能人为的采用相对零点(常模)。 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 二、测量量表:是一个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中水平: (1)命名量表:数字只能用来做标记和分类,不能做数量化分析。 (2)顺序量表: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3)等距量表:有相同单位,其数值可以做加减运算,但没有绝对零点,因此不能做乘除运算。注:等距量表的数值加或减一个常数或用一个常数乘或除,不破坏原来数据的关系。 (4)等比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所得的数值均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如长度、重量和时间都是等比量表。注:心理测量首先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然后运用某些统计学的方法,把这种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到等距数据进行转换。 三、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3、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1、文字测验;2、操作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1、客观测验;2、投射测验(受社会赞许影响不大;受应试动机的影响较小)。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1、最高作为测验(有正确的答案。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2、典型行为测验(没有正确答案。如人格测验均属典型行为测验)。 四、确定常模团体时,要先确定一般总体,再确定目标总体,最后确定样本。 常模团体的条件 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2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的样本; 3、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具有代表性,一般性常模:最低不少于 30 或 100 个)。 4、全国性常模:一般 2000~3000 人为宜。 5、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测量学重点

心理测量学知识重点 1、测量就是一句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从字面上看,包含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艺术性的量。这些数值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如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2、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4、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5、心理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的功能分类: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有两类:问卷法: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投射法:罗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6、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正确的测验观:心理测验时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7、比内,经过他与助手西蒙的精心研究,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 儿童智力的新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8、常模团体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 宜。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 9、取样即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抽样方法:①简单随机抽样:按照随机表的顺序选择被试样本,或者将抽样范围内的每个人或者每个抽样单位编号,再随机选择。②系统抽样:K为组距:K=N/n。③分组抽样。④分层抽样。 10、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导出分数 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他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他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11、发展顺序量表是最直观的发展常模。因为他告诉人们大多的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 常,响应能力或行为早于某年龄出现,说明发育超前,否则即为发育滞后。 12、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13、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百分点、四分位数、十分位数。 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分的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的百分等级为1。 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例题考过原题) 14、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离差智商(IQ)等。标准分数可以通过线 性转换,也可以通过非线性转换得到。 z分数:X为任意原始分数;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差。

心理测量学考试重点

《心理测量学》复习题 一、概念: 真分数: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情境测验:将被试置于特定情境下,由主试观察被试行为反应,从而判定人格的方法。 成就测验:(学绩测验)是对个体在一个阶段学习或训练后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的测定。效标: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 人格测验: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体未来的行为。 投射测验: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测评技术,它的基本方式是向被试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被试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被试的反应推断被试的人格特征。 常模: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 智力测验: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过程。 误差: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的变异所引起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项目分析:根据被试的反应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其功用的程序和方法。 自陈量表:(自陈问卷)是依据所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客观问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去逐一回答,以此测量个人的性格特征。 信度:指测量的一致性或可靠性程度。 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用同一种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施测两次,再根据被试两次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 复本信度:是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同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效度: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分数的转换:按某种规则将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的过程。 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二、问答题: 1. 测量及其测量的误差 测量: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测量的误差(形式):随机误差(是由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她是多次测量产生的不一致的结果,这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和系统误差(是由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引起的一种恒定而又有规律的效应,稳定的存在于每个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 2. 测量的基本要素 参照点:是计算的起点(绝对参照点、相对参照点) 单位: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具备的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等的价值。 3.测量量表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命名量表(类别量表):只具有区分性,没有顺序性、等距性和可加性,不能作常用的数量化分析,只适用于次数的统计。 ②顺序量表(等级量表):具有等级性和顺序性,没有等距性和可加性,不可进行代数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