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

西南财经,刘诗白,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是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与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想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成为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政治经济学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分为三类:

一、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二、共有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三、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规律性质与类型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分为:

一、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经济规律或共有经济规律;

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个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运功的规律,即适用于人类社会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哪些?

略。

4.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

略。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1)任何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2)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3)有些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它们也不是商品。

其次,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2.怎样理解认识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原因是:(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回答了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用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社会资本在生产理论、地租理论等。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任何生产劳动率下,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各种自然条件等引起生产劳动率的变化,于是使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用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原

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有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作用有: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1)形式上的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2)经济内容的区别: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3)内部本质上的区别:

商品流通价值不一定增值,商品流通运动极其有限

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2.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W—G’(G’=G+△G)

资本总公式包含的矛盾即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值。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

3.怎样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达到增值的结果,而劳动力就是一种被使用后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比自身更大价值的特殊商品。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代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新特点?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一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第一、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二是剩余价值的载体发生变化(有形到无形);三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国内到世界)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资本的本质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为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是否发生价值增值,若发生价值增值,则是可变资本,否则为不变资本。如此划分对于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其中可变资本带来的;其次,划分后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率,可以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6.怎样认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属性?

资本的一般属性是:垫支性、增殖性、回归性和补偿性

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何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变化?

工资的本质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产阶级从长期剥削经验中懂得了缓和阶级矛盾比加深阶级对抗对资本主义制度更为有利。实行小恩小惠,采用“把蛋糕做大”的政策,更容易欺骗工人群众;用物质利诱,比棍棒加饥饿的几率,更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第三章

1.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有什么意义?

首先,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简单再生产是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的起点。

其次,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新特点。1)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造成资本家养活工人的假象,而实际上是工人养活了自己的同时还养活了资本家;2)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是由与付酬劳动无关的原始积累而来,实际上却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

2. 怎样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利,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346467.html,/NCourse/ep/ANALYSIS/chapter3/324.htm

3. 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积累是由客观经济原因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发财致富。正是这个内在动力推动着资本家不断进行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原因。

竞争是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基本积累的外在原因。

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由于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而,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积累量的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是: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4)预付资本总量

4. 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三者的关系?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马克思说:“积累与伴随积累而起的积聚,不仅是分散在几个点上;并且,机能资本的增加,也要由新资本的形成与旧资本的分割而受到阻碍。就因此故,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与劳动支配权的愈益增大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个别资本相互间的排斥。”

5. 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

劳动过剩人口的形成原因在于:

一方面,工人绝对数增加和总资本增长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资本对工人的需要相对减少,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不可用变可用、没实力竞争、竞争失败)。

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原因有:1)结构性失业;2)淘汰出局;3)周期性失业;4)摩擦性失业;5)隐性失业

6.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特殊性和世界范围内贫困存在的一般性?

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是资产阶级剥削的结果,而世界范围的贫困是部分地区生产力尚且不足的结果

7.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否定:无积累到积累

否定之否定:个人积累到社会积累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1.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采取哪些形式?有几个循环形态?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G—WA,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W…P…W’,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第三阶段:W’—G’,商品转化为货币。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三种形态:(一)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

两个条件:(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 生产资本有哪两种划分?这两种划分方法有何不同?

一种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另一种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区别:(1)二者划分目的不同

(2)二者划分依据不同

(3)二者划分的物质内容不同

3. 什么是资本周转?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

资本周转是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意义:(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2)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

(3)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资本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

4.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有何现实意义?

略。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而且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而且包含个人消费。

(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一般商品流通。

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1)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由的生活需要。

如果Ⅰ(v+m)>Ⅱc,第Ⅰ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资料过剩,从而影响再生产,同时,这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如果Ⅰ(v+m)<Ⅱc,第Ⅱ部类就不能全部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而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同时,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不能全部得到实现。

(2)Ⅱ(c+v+m)=Ⅰ(v+m)+ Ⅱ(v+m)

每年生产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Ⅱ部类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

如果Ⅱ(c+v+m)>Ⅰ(v+m)+ 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就会有一部分卖不掉

如果Ⅱ(c+v+m)<Ⅰ(v+m)+ 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不足以维持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状况,从而使简单再生产无法进行

(3)Ⅰ(c+v+m)=Ⅰc+Ⅱc

生产资料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同以消费资料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所以,等于在社会总产品中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1)Ⅰ(v+△v+m/x)=Ⅱ(c+△c)

(2)Ⅱ(c+v+m)=(Ⅰv+Ⅱv)+(Ⅰm/x+Ⅱm/x)+(Ⅰ△v+Ⅱ△v)

(3)Ⅰ(c+v+m)=(Ⅰc+Ⅱc)+(Ⅰ△c+Ⅱ△c)

3.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类型理论。

略。

4.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那些重大现实意义?

略。

5.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源是什么?

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的内在矛盾。具体有: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6.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的、过渡的性质

7.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8. 通过对案例资料1分析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形的原因。

略。

第六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 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移动,形成平均利润率,由此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来那个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

另一方面,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2.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变成了成本,剩余价格就变成了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相等,质上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利润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不见了,从而掩盖了它和劳动的关系。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只不过是用剩余价值量与不同的资本量相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它们的相对值不相等,利润率总是比剩余价值率小。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还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市场价格不再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5.怎样认识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原因:竞争是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而使剩余价值减少,同时导致资本周转速度变慢本质:不排斥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总量增加,不意味剩余价值率降低

6.怎样认识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略。

7.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途径是什么?

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的产生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对产业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8.怎样认识商业资本周转的作用?

略.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1. 借贷资本是怎么形成的?

借贷资本主要来自于资本家的闲置资本,闲置资本主要来源为:

(1)固定资本折旧费开始提取,而物质形态尚未更新

(2)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

(3)还不足以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

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有什么特点?

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彼此提供的信用。其具有如下特点:(1)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业资本,提供商业信用的过程,就是商品资本实现为货币的过程;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业资本家,因而这种信用体现着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从而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是一直的。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其具有如下特点:(1)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

(2)银行信用范围不受不同行业,、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银行信用可以提供给任何一个职能资本家;

(3)银行信用的动态与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产业资本的动态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状况。

3. 试述信用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1)信用增加了投资机会,促进了资本的而自由转移,从而可以改变对资源的分配结果,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

(2)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

(3)信用加快了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了就通费用;

(4)当信用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后,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可以作为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促进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有效运转。

4. 银行是怎么产生的?银行的一般职能是什么?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是充当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信用主要由银行来办理、提供。

银行的一般职能是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给需要货币的企业和生产者。

5. 为什么说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产生的基础?

(1)资本联合的方法(2)资本联合的激励

6 试述证券市场与借贷市场的区别和一般性。

略。

7. 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怎么产生的?

略。

8.试述虚拟资本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略。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

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在改革中新提出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概念题 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答: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含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户(即农民家庭)。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也就是由企业、个人和农户这三类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还有两类微观基础值得注意:一是政府,二是境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后者在经济开放条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制度 答: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企业 答:企业是一种生产性组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供给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活动,必须大量地从要素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从而又是生产要素最大的购买主体。企业对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大量的生产要素的购买在整个社会所有交换活动中的比重占有支配性地位,进而决定了企业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两个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①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发生彻底分离,产生了职业化的“支薪管理人员”,即企业的经理阶层;②资本社会化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管理层级制”,即企业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在企业的高、中层级的决策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①现代企业拥有由出资者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②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③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④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⑤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5.法人治理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那么无论贮藏多少年,也决不会产生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

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第4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见表10-1)★★★★★

表10-1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行为选择(见表10-2) 表10-2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行为选择

2.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见表10-3) 表10-3 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3.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与类型 (1)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 ①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8年) 企业是单一的国有企业,直接由中央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其生产计划和基本建设接受指令性计划指导,生产和物资供应大量使用实物指标,产品和物资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其本质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附属物。 ②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 a.国有企业改革(1979~1992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是一种不对传统体制形成根本性冲击的表层化分权式改革。 b.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至今):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展开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由分权让利转向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由表层的行政性分权转向企业制度创新——创建公司制,由企业改革的单项突进转向以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式改革。 c.企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也可以是公司制的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种特殊的非国有企业,即乡镇企业。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包括上述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外,还包括“三资”企业,即外商投资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类型 ①根据所有权性质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A. B. C. √ D. 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A.各种经济制度的趋同化 B.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同一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致化 A. B. C. √ D.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B.实现共同富裕 C.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 D.防止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A. B. C. √ D. 4.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 A.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有时成反比有时成正比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A. √ B. C. D.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 A.经济关系不能完全市场化 B.公有制企业采取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C.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限制 D.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A. B. C. D. √ 6.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 A.人们规定的 B.金银等贵重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货币的本质所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D.人们相互协商确定的 A.

B. C. √ D. 7.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C.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 D.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A. B. √ C. D. 8.与投入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实际资本不同,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商品资本 B.财产资本 C.非所有权资本 D.虚拟资本 A. B. C. D. √ 9.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A. B. C. D. √ 10.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一般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A. B. C. √ D. 11.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 B.社会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C.财富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生产的 D.价值和财富的源泉是一致的 A. B. √ C. D.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B.全社会劳动者 C.各种所有制企业 D.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A. B. C. D.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 复习笔记 一、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即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运作机理,是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为各经济行为主体构建了制度框架或行为空间,其具体运行过程表现为借助于经济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①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政治经济学中,二者同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 ②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1.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含义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用途之间分配各种有限资源,使这些资源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2)经济运行中配置的资源的分类 这里所说的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一切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海洋、气候、环境等资源)和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资源)。在经济学中往往把最基本的资源表述为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