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16 建能---闲饕

第一章

1.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树居和岩洞居,最后发展为巢居和穴居2.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3.建筑环境学的目标:创造和控制人工因素形成的物理环境,包括建筑室内环境、建筑群内的室外微环境、以及各种设施、交通工具内部的微环境。

4.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2)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第二章

1.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太阳方位角: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3.太阳辐射照度:指1m3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W/m 2 ,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

4.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太阳的辐射照度Io=1353

W/m2。

5.太阳辐射波长的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的主要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6.太阳的总辐射能:7%波长0.38 μm以下的紫外线,45.6 %波长0.38 ~0.76 μm的可见光,45.2 %波

长0.76 ~3.0 μm的近红外线,2.2 %波长3.0 μm以上的长波红外线。

7.大部分的长波红外线则被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所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主要是可见

光和近红外线部分,即波长为0.32 ~2.5 μm部分的射线。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行程的长短及大气层质量。

9.P=I L/Io=exp(-a) ,称作大气透明度,衡量大气透明度的标志,P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

10.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大小取决于地球对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大气透明度。

11.空气的分子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减少,所以气压大体上也是随高度按指数降低的。空气的密度有温度成反比,

所以在陆地上的同一位置,冬季的大气压力比夏季的高。

12.气压的年变化由地理状况决定。赤道区年变化不大,高纬度区年变化较大。大陆和海洋也有显著的差别,大陆冬季

气压高,夏季最低,海洋反之。

13.风特征两个要素:风向、风速。

1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造成赤道和两级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大气从赤道两级和从两级

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

15.地方风:由于地表水路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引起的。

16.风玫瑰图:分为风向频率分布图和风速频率分布图。全年风向频率,实线;夏季风向频率,虚线。

17.逆温层:在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正常情况下日间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空气的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他对自然对流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时空气层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空气层就叫做逆温层。

18.逆温层形成机理:

1)一是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

降温愈快,因此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2)二是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于是

产生逆温现象。

3)三是锋面因素。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

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19.室外气温:据地高1.5m 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0.影响地面附近气温:

1)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决定性作用);

2)地面的覆盖面;

3)大气的对流作用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

21.有效天空温度:地面与大气层辐射换热量为地表温度与有效天空温度间的辐射换热量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

关,而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230~285K,也与地方海拔有关)

22.为什么在晴朗天气的清晨会有结露或结霜?由于晴朗夜空的天空有效温度低,树叶表面与天空进行长波辐射,使得

叶片表面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23.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

1)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以克为单位。

2)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时, 空气中的实际水蒸气含量与饱和值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单位

24.城市热岛及产生的原因: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

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

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云量,大气透明度低,城市风速低,城市内产生热量多为人为热。

25.五个气候分区:(累年温度≤ 5℃和≥ 25℃)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

26.城市微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形式可以影响城市微气候的最好说明。

27.不当的风场问题:

1)冬季住区内高速风场增加建筑物的冷风渗透, 导致采暖负荷增加。

2)由于建筑的遮挡作用, 造成夏季建筑的自然通风不良。

3)室外局部的高风速影响行人的活动, 并影响热舒适。

4)建筑群内的风速太低, 导致建筑群内散发的气体污染物无法有效排除而在小区内聚集

5)建筑群内出现旋风区域, 容易积聚落叶,废纸,塑料袋等废弃物。

第三章

1.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原因:外扰: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内

扰:室内热湿源、照明、人员。

2.对于太阳辐射:围护结构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高,反射率低。

3.普通玻璃对于可见光和波长为3μm以下的近红外光线来说几乎是透明的,但却能有效地阻隔长波红外线辐射。玻

璃能有效地阻隔室内向室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因此具有温室效应。

4.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从室外进入室内的热量取决于:

1)室内外参数;

2)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

3)室内其他长短波辐射热源的强度。(外围护结构受到内辐射源的照射后,通过围护结构内表面对流换热量增加

了,但从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减少了)

5.透光围护结构热量影响因素:玻璃层数,填充气体,气体层厚度和不同发射率的透光外围护结构系数。

6.为什么Low-e 玻璃或Low-e 膜有效降低总传热系数?

1)Low-e 玻璃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反射率和低发射率;

2)能够有效地把长波辐射热量反射回室内,降低玻璃的温升,低长波发射率保证对室外环境的长波辐射散热量也

大大减小。

7.遮阳设施:

1)外遮阳:只有透过和吸收中的一部分成为得热;

2)内遮阳:遮阳设施吸收和透过部分全部为得热(也有在两层玻璃之间的)。

8.室内湿源:

1)若室内有一热的湿表面,水分通过水面蒸发向空气扩散。则该设施与室内空气既有显热交换又有潜热交换;

2)若室内湿表面水分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显热量蒸发的,没有其他加热热源,蒸发就是绝热过程,则室内总得热量为零,只是在水面上有部分显热转化为潜热,即产生了潜热得热和绝对值相等的显热负得热;

3)若室内有蒸汽散发源,则加入蒸汽所含的热量为显热负得热。

9.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差(风压和热压),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外围护结构上其他的小孔或洞口

进入室内的现象。

10.冷负荷:维持一定室内热湿环境所需要的单位时间内从室内出去的热量,包括显热负荷,潜热负荷(湿热负

荷)。

11.热负荷:维持一定室内热湿环境所需要的单位时间内加入的热量,包括显热和潜热。

12.对流和辐射得热之间的区别:渗透空气(显热和潜热)的得热会直接进入到室内空气中,成为瞬时冷负荷。而其它

形式的显热得热的情况比较复杂,对流部分会直接传给室内空气,成为瞬时冷负荷;而辐射部分进入到室内后并不会直接进入到空气中,而会通过长波辐射的方式传递到的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和家具的表面,提高这些表面的温度后,再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逐步释放到空气中,形成冷负荷。

13.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热源的特性

14.在什么条件下,计算空调负荷时可采用稳态计算法?夏季冷负荷计算法为何不能采用此方法?

15.答:当室内外温差的平均值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采用平均温差的稳态计算带来的误差比较小。因夏季室

内外平均温差不大,但波动幅度较大,用平均温差稳态计算将导致冷负荷计算结果偏小;用逐时温差计算,忽略围护结构的衰减延迟作用,则偏大。

第四章

1.人体热平衡方程:M(人体代谢率)-W(人做得机械功)-C(向周围环境以对流形式散发的热)-R(辐射热

量)-E(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S(蓄热率)=0

2.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对流、辐射、蒸发。

3.环境空气温度决定了人体表面与环境的对流换热温差因而影响了对流换热量;空气流速影响对流热质交换系数(皮

肤的触觉感受);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决定了人体辐射散热的强度。

4.服装在人体平衡起的作用:保温和阻碍湿扩散。

5.1clo : 在21℃空气温度、空气流速不超过0.05m/s 、相对湿度不超过50%的环境中静坐者感到舒适需要的服装

热阻。

6.人体的代谢率取决于活动强度,对外做功也取决于活动强度。

7.人体蒸发散热量:人体皮肤的潜热散热量与环境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Pa、皮肤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Psk、服

装潜热热阻有关。

8.人体核心温度:人体的运动强度即代谢率决定,代谢率高,人体核心温度高

9.冷热感觉:人对周围环境的冷热主观感觉. 热感觉并不仅仅是由于冷热刺激的存在所造成的,而与刺激的延续时间

以及人体原有的热状态都有关。

10.冷感觉比热感觉更灵敏:冷感受器与热感受器在皮肤中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冷感受器的数目要多于热感受器,

冷感受器的这种位置分布和密度分布决定了人体对冷感觉的反应比对热感的反应觉更灵敏。

11.下丘脑:前部调动人体散热功能;后部执行抵御寒冷的功能。

12.热舒适投票:TCV;热感觉投票:TSV

13.热不舒适感觉的原因:除热感觉中的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外,物理影响因素:

1) 空气湿度;在偏热的环境中人体需要出汗来维持热平衡,空气湿度的增加并不能改变出汗量,但却能改变皮肤的

湿润度。

2) 垂直温差;由于空气的自然对流作用,很多空间均存在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的状况。

3)吹风感;吹风感是最常见的不满问题之一,吹风感的一般定义为“人体所不希望的局部降温。”

4)辐射不均匀性;对于大多数房间来说,环境辐射温度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均匀。

5)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人种。

14.热舒适:人对热环境表满意的意识状态。方程:M-W-C-R-E=0(前提S=0);热舒适方程反映人体处于

热平衡状态时,六个影响热舒适变量M、t a、P a、t r、I cl、v 之间的定量关系。

15.人体热负荷:人体产热量与人体向外界散出的热量之间的差值。

16.预测平均评价PMV:根据人体热负荷偏离程度决定,PMV = 0 时意味着室内热环境为最佳热舒适状态。

17.有效温度: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度温暖感或冷感影响的综合数值,该数值等效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

止饱和空气温度。

第五章

1.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影响:1.降低生活舒适度,2.危害人体健康3.降低工作效率

2.颗粒物浓度表示:计质浓度、计数浓度

3.空气质量评价:1.主观,依据人的感觉2.客观,依据室内空气成分和浓度

4.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 源头治理:消除室内污染;减小室内污染散发强度;污染源附近局部排风。

2) 通新风稀释和合理组织气流:以氧气为标准的必要换气量;以室内CO2允许浓度为标准的必要换气量;

以消除臭气为标准的必要换气量;满足室内空气质量国家标准的必要换气量;

3) 空气净化:过滤器过滤、吸附净化发法、纳米光催化讲解

其他净化技术、植物净化。 第六章

一般室内环境要求:

1) 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2) 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

3) 保证室内污染物不超标。

室内环境常见营造方法:

1) 自然通风,优点:不消耗动力,节能并且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其次是可以用充足的新鲜空 气保

证室内的空气质量。

2) 机械通风;可控制性强,通过调整风口大小、风量等因素,可以调节室内的气流分布,达到比较满意的方 法。 (方法:稀释法;置换法;局部保障法.)

热压:进风窗孔和排风窗孔两侧压差的绝对值之和与两窗孔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 余压:室内某一点的压力和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余压为 0 称中和面) 风压: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建筑物四周室外

气流的压力分布将发生变化,迎风面气流受阻,动压降低,静压增 高,侧面和背风面由于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和远处未受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的升高或低统称为风 压。

自然风:1.穿堂风:2.单面通风3.被动井通风 4. 中庭通风 自然通风的优点:自然通风对于温带气候的很多类型的建筑都适用;自然通风比其它的机械通风系统经济;如 果开口的数量足够、位置合适,空气流量会较大;不需要专门的机房;不需要专门的维护; 评价气流组织:1.送风有效性参数2.污染物排除有效性参数3.与热舒适关系密切的有效性参数 空气龄:空气进入室内的时间,空气龄越小,空气越新鲜。

换气效率: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活塞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 排空时间:稳定状态下房间污染物的总量除以房间的污染物产生率 排污效率:房间的名义时间常数和污染物排空时间的比值。

通风量N=Q/V

第七章

声音:声源,传声途径,接受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VOCs 、臭氧法、紫外线照射法、等离子体净化和

2.耳对声音的表征量: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音色的不同

3.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声压:介质中有声波传递时,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的介质静压强的该变量。

5.把这个区段的的声压级分为0~120dB。声压变化10倍,相当于声压级变化20dB

6.人耳对2000~4000Hz声音敏感。

7.掩蔽效应:是指人耳对某些频率的声音阻碍另一些频率声音的听觉的现象。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而对于不

敏感的声音,反应则较不为敏感。

8.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绕射与散射

9.把τ值小的称为隔声材料,把ρ值小的称为吸声材料

10.接收点的声强雨点声源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每增加1倍衰减6dB

11.噪声控制原则:1.声源2.传声途径3.接收点

12.噪声控制方法;1.吸声降噪2.隔声3.减振和隔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