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疑问句比较

英汉疑问句比较
英汉疑问句比较

英汉疑问句比较

杨翠梅

摘要:英语和汉语疑问句虽然划分的标准不同,种类也不同,但有的却有着很齐整的对应关系。对于学习者来说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问题是影响他们学好疑问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种语言的特点通过语序、疑问词、句调等几个方面的探讨择其茕茕要者对英汉疑问句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指出两种疑问句所存在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及形成原因,希望借此机会来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帮助他们学好疑问句,并供学仁们斧正。

关键词:英汉疑问句;语序;疑问词;比较

English to Chinese question sentence comparison

Yang cui mei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lthough divide standard different, the type is also different, but some has actually the very nea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two languages difference question as for the learner is affects them to lear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 important reason, this article in profits from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the predecessor studies, unified two langu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word order, the interrogative, the sentence accent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discussions selects it alone wanting to make a simple comparison to the English to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pointed out two kind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existed the difference and same place and formed the reason, hoped here gave the learner a reference, helped them to lear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made corrections for study the kernels.

Key word: English to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Word order; Doubt word; Compare

前言

疑问句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句式之一,但因文化背景与语言的民族习惯等的不同,汉语疑问句和英语疑问句在表达的语言形式上即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多差异,这种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干扰,本文不是对英汉疑问句作了一个全面具体的比较,而是结合两种疑问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英汉疑问句语序的差异

汉语疑问句根据表示疑问形式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可以分为四类: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①。英语疑问句有四种:一般疑问句(GENERAL QUESTONN)、特殊疑问句(SPECIAL QUESTION)、选择疑问句(ALTERNATIVE QUESTION)、附加疑问句(TAG QUESTION)②,而在下面的附加疑问句中我们将主要说的是反意疑问句。

(一)汉语是非问句和英语一般疑问句

汉语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与英语疑问句的一般疑问句相当,二者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只能是对整个命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二者的语序不同。汉语是非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而英语一般疑问句需把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也就是说主语和谓语动词要互换位置。例如:

?Are we going to stay here?

我们要一直呆在这儿吗?

? May I go with you?

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

? Do you like to play tennis?

你喜欢打网球吗?

? Have you finished your paper?

你完成你的作文了吗?

从上面的四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英语疑问句都是将作用词置于

─────────────────────────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81-381页

主语之前,也就是说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进行了对换,而汉语却无需这样。

(二)汉语的特指问句与英语的特殊疑问句相当,但语序也有区别

1.汉语的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而英语特殊疑问句除问主语和修饰主语的定语时语序与陈述句相同外,其他语序都与陈述句语序相反,例如:第一种情况,对主语发问:

? What is your name?

你叫什么?

? 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口?

? Who could do the things like he?

谁能像他那样做哪些事?

第二种情况,对修饰主语的定语发问:

?Which of you would like to go with me?

你们中间那一位愿意和我一块去?

?Whose father is a teacher in your class?

在你们班谁的父亲是老师?

? Which book is the most expensive on the desk?

桌子上的书哪一本最贵?

第三种情况,对其他成分的发问:

? What does her sister look like?

他姐姐什么样子?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

我们什么时候再见?

?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here?

你打算在这里呆多久?

? Which of these novels do you like best?

这些小说你最喜欢哪一本?

2.汉语特指问句的语序与英语特殊疑问句不同,而且二者的疑问词的位置也不相

同。汉语特指问句和英语特殊疑问句或由它所组成的短语有“谁”“什么”“多少”“哪”“怎么”等,英语中有“what”“why”“who”“when”“where”“whose”等。汉语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或由他组成的短语不一定总在句首。例如:?你怎么不进去说说?

?你在他家做什么?

?明天早晨什么时候出发啊?

但是,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句首。例如:

?What dose your city look like?

? How many pairs of shoes are there under the bed?

?Which is her husband?

? When can I move into the apartment?

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英语的特殊疑问句还是汉语的特指问句都有省略式,二者的省略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在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省略形式有:

A .只用疑问代词③

?(She said her sister married) What?

? (I’ve just seen Mary ) Where?

? (My father went to Beijing for work ) When?

B. 疑问句+主动词或其他成分④

?(I can’t hear her ) Who can?

? (Tomorrow you must take the book that I said ) What book?

C. 疑问句+介词或介词+疑问句⑤

?(The desk was broken yesterday )By whom?

?(I heard that Xiao ma was fired) What for?

在汉语特指问句中除了有英语特殊疑问句所拥有的3种形式外,如:

?(我看见她了)谁?

───────────────

③④⑤

[转引] 《江南学院学报》的《英汉疑问句比较研究》,1998年第三卷第三期,第95-96页

?(你把那件衣服拿走吧)哪一件?

?(她今天不能去了)因为什么?

还有一种是英语中所没有的,那就是“呢”字问句,汉语特指问句部分可以省略成“呢”字句。如:

?(我的雨伞在家里)你的呢?

?(我买红的他买蓝的)你呢?

?(我们明天去野生动物园吧)明天下雨呢?

4.在英语特殊疑问句中,有一种以疑问词开头的复杂特殊疑问句,常用于日常的谈话中。当问话者征询对方对某事的看法或请求时可以用此类疑问句。

第一,带插入语的英语疑问句,虽有插入语的介入,但在句子性质上仍属于特殊疑问句,因此拒收但此不能用Do you think /suppose/believe/propose 等中的Do 而应使用特殊疑问词。例如:

?When do you think he will come?

你认为他什么时候来?

? Why do you suppose he is so healthy?

你认为他为什么能这么健康?

第二,特殊疑问句结构要求特殊疑问词后边用疑问式倒装语序,但在增加了插入语后,特殊疑问句的内容不再是原来的内容了,而是插入语,素以插入语应使用疑问句式倒装语序⑥。

?What do you believe he will do?

你认为它会做什么?

? Who do you think has stolen your pen?

你认为谁投了你的笔?

第三,插入语虽然不是句子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因其解,原来的特殊疑问句的结构还是造成一定的影响,插入语后应视为宾语从句,采用陈述语序,而疑问词可在宾语从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⑦。

──────────────────

⑥⑦

摘自《第二课堂》朱秀英的《带插入语的特殊疑问句使用四要素》,第21页

?Whose do you think he will do?

你认为他回去哪里?

?How do you suppose he will do it?

你认为它会怎么办?

正如前面指出的,汉语疑问句的形式与英语疑问句的不同,并不涉及到主语与谓语动词、助动词的语序。汉语特指问句也与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不同,并不需要把疑问词移到句首来。例如:

?你认为它是谁?

?你觉得他好不好?

?你人为什么时候走好?

(三)在汉语疑问句中有大量的无主语,而英语疑问句一般都有主语,因此把汉语的无主语句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改变句型,使句子结构符合英语语法的规范。所以,英语疑问句在无主语时,语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

?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吗?

Was the book published in 2005?

?旧的规章制度以废除了吗?

Have the old rules been done away with?

?暴风雨就要来了吗?─

Is there going to be a storm?

?在书店里有我的一位朋友吗?

Is there a friend of mine in the bookstore?

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汉语的这些无主语句子在译成英语时往往转换为被动语态或是应用there be 句型。这是因为在被动语态中表示主语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by后面的施事者通常是被省去的,尤其是执行者不清楚或不重要时或是难以明确说出时总是被省去。而在there be 句型中,它的结构一般是there + be +主语+其他成分,并且由于引导词there在一般句中占据主语位置,他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类似主语的作用。

关于语气词和升降调

汉语疑问句提问的手段有语调、语气副词、语气词或疑问格式,有时只用一种手段,有时兼用两三种。英语主要靠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提前或语调来表示疑问。

(一)英语主要靠动词表达语气,而汉语由于缺乏这些语言所具有的那种形态变化,所以就得借助其他,语气词就是重要的一种。例如:

? Can he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Japanese?

他能给我们提出一些学习日语的建议吗?

? What is the trouble with you?

你怎么啦(了啊)

? What day is it today?

今天星期几呀?

? Is it the coffee too strong?

这咖啡不太浓吧?

? Are you going to school today or tomorrow?

你今天去学校呢,还是明天去呢?

? Everyone is having a good time ,are’t they?

每个人都玩得很愉快,是不是呀?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语气词能表达疑问的语气,当然,有人说为什么要用语气词呢,如例???去调语气词一点都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例?是个特指问句,例?是个选择问句,例?是个正反问句,这些句子中有明显的疑问标志(这将在后面说),不用语气词照样可以表达疑问语气,以点都不影响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加上语气词感情色彩就有了变化,因为语气词往往是这些句子变得舒缓,或表达猜度,商量的一种口气。

如果说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去掉语气词不影响句子的意思的话,那么是非问句就是个特例。因为是非问句的语气与陈述句与其一样,例?和?,如果不用语气词我们可以用语调来表达疑问,但是如果语言环境嘈杂,就很难让人辨别说话者是在陈述一件实事还是在询问一件事,但是加上语气词就没有这种麻烦了。相比之下英语一般疑问句就没有这种情况了,因为英语一般疑问句的主语和谓语是倒装的,这一特点是英语疑问句十分明显的标志。而在汉语中关于疑问语气词“吗”“吧”“呢”“啊”,不同的疑问词疑问程度也不同。在汉语疑问句中,除是非问句的特点没有疑问词也没有疑问

结构外,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三种文具或有疑问词或有疑问结构,他们与陈述句的关系是:

A. 是非问陈述句+疑问语调

B. 特指问陈述句+疑问词

C. 选择问疑问结构+疑问语气

D. 正反问疑问结构+疑问语调

而对于语气词的选择则是:

是非疑问句不用“呢”,其他三个不用“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在是非问句中,几个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

?这事你知道?

?这事你知道吗?

?这事你知道吧?

?这事你知道啦(了啊)?

例?没有语气词,因此用上升调,问话者对事情有一定的猜测⑧;例?有语气词“吗”,一般用降调,靠

“吗”负载疑问信息,因此“吧”“啊”也可以负载疑问信息,只是程度不同。例?一般是存在疑惑而发出的疑问,希望对方给予回答;例?表示半信半疑,是猜度疑问,希望给予验证;例?一般表示提醒,对方可以不回答。因此我们便可以得出它们三个的疑问程度是:

吗〉吧〉拉(了啊)

而在前面我们也知道了四种疑问句中只有是非问句没有疑问词或疑问结构,所以说在选择问句和特殊文句及正反问句中即使没有疑问语气词,我们也能识别出它们就是疑问句,但是非疑问句则不同了。于是我们也可以说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大于其他三种,即:是非问句(吗、吧、啊)〉非是非问句 (呢、啊)。因此,我们便可以得出疑问句中几个疑问词的疑问程度是:吗 > 吧 > 啊〉呢。

(二).无论是汉语疑问句还是英语疑问句都有句调,句调贯穿在整个句子之中,它或

──────────────────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升或降,或曲折,但英语和汉语却不尽相同。

1.汉语是非疑问句如果没有语气词一般都用上升调。例如:

?你真的要带我走↗?

?师范学院的学生都得当老师↗?

如果有语气词,一般用降调,靠语气词负载信息

?他走你知道吗↙?

?你不去福建了,是吧↙?

但也有特殊的例子,如“你家没有电话?”可以用降调,也可以用升调,但是如果用降调要将“电话”二字的音拖长。⑨

除特殊疑问句外,汉语其他疑问句一般都用升调。例如:

?什么时候动身呀↗?

?明天你去还是我去↗?

?你是不是那儿不舒服↗?

但如果为强调疑问语气时,有时也采用降调。例如:

?什么是这么急↙?

?就我一个人呢,还是有其他人↙?

?客人吃不吃饭呢↙?

并且如果句子的结构是:陈述形式+正反问/是非问形式或祈使句+正反问/是非问形式时,如:

?你爸爸是科学家,对不对?

?你是中文系的,对吗?

?我们一起走行不行?

?你别老提他了,好吗?

这种问句前有预设的答案,不是中性的发问,因此用降调。⑩

─────────────────────

《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郭锦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第298页

[转引] 《中国语文》的《“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第349-362.

2.英语一般疑问句用降调,口语也用升调,例如:

? Do you like to play、baseball↗?

? Have they ever grown po、tatoes ↗?

英语特殊疑问句一般用降调,有时也可用低升调。

? Who is the youngest in your class↗?

? Why is he so healthy↗?

而英语的选择疑问句是在前一个供选择的答案用低升调,后一个用降调,如果两个以上则最后一个用降调,其余的都用升调。

? Would you like a ↗gin or whisky or a ↙beer?

? Does he leave at ↗ six or ↙seven?

英语的反意疑问句的陈述部分用降调,一文部分可用降调也可用升调。用降调时,说话人希望证实所陈述的观点,期待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例如:

? Y ou woke here , don’t you ?

?This is a very fast train , isn’t it?

附加疑问句用低升调,是征求别人的看法。说话人期待对方对自己所陈述的内容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例如:

? Few people have agree to this idea ,have they?

?Somebody borrowed my pen yesterday, don’t they ?

汉语正反问句和英语反意疑问句

在汉语疑问句中,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都能在英语中找到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但是汉语的正反问句和英语的反意疑问句只是部分对应。

㈠汉语正反问句粗分有三种句式:(1) V不V,(2)V不省去后一谓词,(3)先把一句话说出,在后加上“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形式,例如:?你去行不行呀?

?小王明天还来不?

?你没有偷这本书,是不是?

1.第一二两种形式即谓语+不+谓语,这种正反问句是比较典型的正反问句。它的

构成是在重复谓语中间加“不”字。叙述句形式的疑问句重复动词或能愿动词,描写句形式的疑问句重复形容词,判断句形式的疑问句重复系词“是”。例如:?你讲理不(讲理)?

?你认识我不认识我?

?你明白不明白我说的?

?这话平时不是我的东西?

其中叙述句形式的疑问句的动词后如果有宾语,例如:

?你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

?你懂不懂规矩?

这种正反问句在汉语口语中用得相当普遍,很像选择问句的缩略形式,如:“你讲理不讲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你讲理还是你不讲理”的缩略形式。英语中也有选择疑问句的省略形式,例如:

?Dou you know him or (do you) not (know him)?

你认识他不认识他?

但这种句型很少见,常见的是一般疑问句,例如:

?Did you really want to go shanghai ?

你是不是真的想去伤害?

?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at my circumstances were?

你想不想只但我当时的处境?

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用自然语序的疑问句带有情态动词的否定形式等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例如:

?Y ou remember my telling you he had written complaining of pains about his heart ?

你记得不记得我告诉过你他在心中抱怨他的心痛病?─

?Can’t you let your brother have a minute to rest ?

你可不可以让你弟弟休息一会儿?

2.第二种形式V不,省去后一谓词。这种形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陈述句+“没(有)”。例如:

?你动身了没有?

?你给他钱了没?

?他爸被判了没有?

这种反问句也可看成是选择问句的省略形式,如例(3)可以理解为“他爸被判了还是没有被判?”英语中与其相对应的句型常常是完成时,过去时或是表示结果的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例如:

?Has your father arrived?

你爸爸到了没有?

?Did you know what I said?

你懂我说什么没有?

?Do you hear me?

你听到我没有?

3. 第三种形式即陈述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例如:

?我一佩服你,就不免有点像挤兑你,是不是?1

?他们要你丢掉她你就能丢掉她,再娶一个阔小姐来配你,对不对?2

向这类句子,也就是说后面家的是“对不对”“是不是”,一般都可以将“是不是”“对不对”说成“是吗”“对吗”。这种正反疑问句与是非问句意思相当,在英语中反意疑问句正好与之对应。例如:

?Y our father expects us to follow him, doesn’t him?

你父亲希望我们跟他去,是不是?

?Y ou amuse yourself there ,do you ?

你在那儿玩得很开心,是不是?

除了反意疑问句,英语中也可以用陈述句后加eh,I suppose ,is that it 等方法来表达汉语这一类正反问句的意思。例如:

?The front was never like this, eh?

前线永远也不会像这样,是不是?

?Y ou have heard the news, I suppose ?

你已经听到了这个消息,是不是?

?Y 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 is that it?

你已经完成了你的家庭作业,是不是?

当然第三种形式,后面也可以使“好不好”“行不行”,例如:“我去请秦医官,给秘

书看看,好不好?”1 英语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但“好不好”通常是用“Shall w e…?”或“Let’s …shall we ?”例如:

?Shall we sit here ?

我们坐这儿,好不好?

?Let’s go in ,shall we ?

我们进去,好不好?

而后面如果是“行不行”,如“你把桌子搬到那边,行不行?”在英语中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可在陈述句后加上“Will that be an right?”“Will that please you ?”例如:?I won’t say that any more, will that please you ?

我不再说了,行不行?

(二).正如上面所说,英语中的反意疑问句同样在汉语疑问句中找不到很整齐的对应关系。英语反意疑问句是在陈述句的后面附加一个简短的问句,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提出相反意疑问句,问对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反意疑问句部分相当于汉语中的是非疑问句,部分相当于汉语中正反问句,但又不相同,例如:

?I don’t think he can finish the work , can he ?

我认为他完不成这项任务,是吗?

?To study Chinese well is easy, it’t it?

学好中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吗?

?Y our farther seldom knows it, doesn’t he?

你爸爸几乎不知道,是吧?

? None of the pupils attended the sports meet ,did they ?

这些学生中没有人参加运动会,是不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英语反意疑问句前后两部分有严格规定:如果前一部分为肯定形式,那末后一部分通常用否定形式;如果前一部分用否定形式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后一部分用肯定形式,而汉语中没有这个规定。其次,英语反意疑问句中前后的时态要保持一致,而且后一部分主语和谓语动词或助动词语序倒装。汉语里没有时态变化既没有必须主谓倒装的习惯,因此也没有这个要求。再者,英语中前后两部分在人称,数都必须保持一致,而汉语中一般很难看出。

除此以外,英语反意疑问句还有很多固定和特殊的用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这里

将不再多说。

综上所述,无论是英语疑问句还是汉语疑问句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在语序方面,汉语疑问句不像英语疑问句有其明显的疑问标志,但是可以通过语气及语气词来传达这一意思,相应,在语气词方面,英语则通过语气,疑问结构,固定词组等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疑问的程度。而对于英汉两种疑问句没有齐整的对应句型时,两种疑问句在理解对方是都采用转换和意译等,所以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两种语言的变与不变,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拙见,请行家们指正。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旭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新编英语语法概要》章振邦、张月祥、强增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5

3 《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商务印书馆,1990年

4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1982年

5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

6 《疑问句研究》石定栩,北京语言文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汉英比较语法》任学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8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齐泸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9 《英汉疑问句比较研究》钱华英,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十三卷第十三期

10《特殊疑问句调核的语用功能探索》余玲丽,外语学刊,2004年第6期

11《汉语与英语语法语序差异比较研究》朱一楠,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吕俊,侯如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对比语言学》许余龙,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年

14《老舍剧作全集》老舍,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15 《丁西林剧作全集》丁西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注释

①⑧《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②《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81-381页

③④⑤[转引] 《江南学院学报》的《英汉疑问句比较研究》,1998年第三卷第三期,第95-96页

⑥⑦摘自《第二课堂》朱秀英的《带插入语的特殊疑问句使用四要素》,第21页

⑨《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郭锦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第298页

⑩[转引] 《中国语文》的《“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第356.页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

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才能构成。 二、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 诗歌创作中,常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更加和谐优美,这种手法被称为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这些使用了同韵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在朗诵时更加铿锵有力、和谐优美或气势磅礴,这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末尾一词都押的是“an”这一韵母,且一韵到底。汉语其他诗歌中也常有偶句押韵,或第一、二、四句押韵等情况。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但因为英语单词有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单词的押韵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中的“押韵”其实指的是“全韵”,也就是押不同辅音后面出现的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而末尾只押辅音的方式称为“半韵”,这在汉诗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诗不用声母押韵,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一诗开头写到: 其中“quietness”和“express”押“s-”的半韵,而“time”和“rhyme”虽然单词字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深掘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帮助两种语言的谚语使用者理解中西文化,使其更理性看待谚语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汉语言文学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斯笑彩 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

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1)Thefairbreeze blew,thewhitefoam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惠风吹拂,白浪飞溅,船儿轻快地破浪向前;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批来客,闯进这一片沉寂的海面)。 此处的“breeze blew”“foam flow”“furrow followed free”和“silent sea”都很好地运用了“b-,f-,s-”的头韵,生动地描写出船儿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组员:冯勤兴、林月敏、叶嘉仪、冯敏仪 指导老师:肖可琦 (培英中学) Abstract: We do research o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sayings and English sayings. From so many examples around us,we have found that the little saying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a co untry’s culture history, custom, and so on. We try to find out if the English sayings can help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thus study English in a better and easier way. (一)课题的提出: 谚语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其内容来自与我们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既然谚语是由下层农民所创,语言当然是通俗易懂,也挺趣顺口和口语化的,有些即使是几岁的小朋友也容光焕发易理解或记住。 我们之所以选择“中西谚语的区别”这一研究性课题,与上述有莫大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喜欢通俗且幽默的谚语。例如:1. Glad it’s all over! 2.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is a piece of cake.这些谚语在引我们发笑后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想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培养我们的语感,同时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若能掌握中英谚语特点,从中了解所涉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在作文中适当用一两句,也是挺惹人欢喜的。这种轻松而又不经意的提高,无论对我们现在还是以后有帮助的。 (二)研究目的: 谚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深”,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很少的话,就能表达深刻的意思。而且它引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列宁曾说过:“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还有鲁迅也说过:“在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好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终止上述,足以让人知道研究其的价值性。 而最令人提起兴趣的是,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法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而这也是我们能从中摄取中英谚语分别的原因,并且借此我们就能很明了地分析出中西谚语的区别,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谚语与说英语的国家的谚语的精髓,提高对这种文化的重视。 (三)课题成果 以下几例中英谚语都有是围绕相同的事物来展开分析的

英汉语言对比练习

Chapter 1 Ⅰ. Answer Questions Direction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English briefly, with examples if necessary. 1. What are synthetic languages(综合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2. What are analytical languages(分析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3. How man formal changes are possible to English words? Is there any formal change(形态变化)in Chinese language? 4. Why English language is more flexible is word order(语序)? Why is it not so in Chinese? 5. What is the usual word order in English sentences? Which are the nine types of inversion in English sentences? 6. What are the E—C differences in formal words(形式词)? 7. How many kinds of formal words (形式词)are there in English language? 8. How is English phonological system(语音系统) formed? How is Chinese one? 9. Does Chinese phonological and characteristic system have any advantage in literary forms? 10. Why Chinese is called Tone Language(声调语言)? Ⅱ. Fill in the Blanks Direction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best answer you have found in the textbook. 11.综合语的特征是,分析语的特征是。 12. 英语有变化,词序比汉语,但相对。 13. 英语属于语言。 14. 、和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15. 形态变化就是词的变化,包括形态和形态。 16. 现代英语的变化主要包括、、、、、、、等变化。 17. 汉语的数量助词有,动态助词有、和等。 18. 汉语结构助词、、类似于应用英语形态变化,但缺乏普遍性。 19. 英汉语在主谓宾的排列上都是顺序。 20. 汉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英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 21.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词,没有从句,名词之前定语的长度。 22. 汉语的事件顺序和逻辑顺序是按照、、的顺序。 23.英语的虚词包括、、、、。 24.汉语的虚词包括、和。 25. 英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26. 汉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Ⅲ.Translation between E/C Language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Chinese/English sentences into their target langu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omission strategy. Try to make your translation brief. 27.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what is right is right, what is wrong is wrong, no matter he is a Chinese or foreigner, dead or alive). 28. 她有野心,她姐姐野心更大,想成为一个大明星。 29. 在当今中国,人人都在练功夫,功夫课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一些中学的必修课。 30.上学的,上学了;下海的,下海了。(some went to college, and the other got into business) 31. 这是一部美国的热门影片。 32. 周恩来举止优雅,待人体贴。 33.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和报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完整版)英语谚语大全一

英语谚语大全一(英汉对照版) A bad thing never dies. 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 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 笨工匠总是怪工具差。 A baited cat may grow as fierce as a lion. 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A bully is always a coward. 欺负弱小者永远是懦夫。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吉人自有天相。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小人物也有些权利。 A clear conscience can bear any trouble. 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A cook is bold on his own dunghill. 狗仗人势。 A constant guest is never welcome. 常客难受欢迎。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 知足常乐。 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 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 A crooked stick will have a crooked shadow. 上梁不正下梁歪。 A deceitful peace is more hurtful than an open war.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A door must be either shut or open. 门非关即开;二者择其一。 A drowning man will clutch at a straw. 溺水之人不放过一根稻草;病急乱投医。 A dwarf on a giant's shoulders sees the farther of the two. 巨人肩上的侏儒看得远;借重他人的经验好处多。 A fault confessed is half redressed.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A fool and his money are soon parted. 笨人难聚财。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 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妇女也一样。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西方妇女拥有独立人格,男子可以追,追不上就只好自怨自艾,痛哭流涕。而过去的中国女子呢,是有钱有势之人的附庸,供人选择。要是丈夫不回家,才女便作首诗,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没本事自己写诗的呢,便只好等着男诗人什么时候替她们写首诗了。 宋玉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韩丽陆梅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英语谚语集锦

英语谚语集锦 1. A burden of one’s choice is not felt. 爱挑的担子不嫌重。 2.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3.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4.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5.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好狗应啃好骨头/ 有功者受赏。 6.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浅学误人。 7.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 死狮不如活狗。 8. A man is known by his friends.什么人交什么朋友。 9. A stick is quickly found to beat a dog with.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10.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口蜜腹剑的人。 11.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2. A work ill done must be twice done. 首次做不好,必须重新搞。 13.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14. A willing helper does not wait until he is asked. 助人者总是主动帮助别人。 15.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16.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 猫在暗中都是灰色/ 黑暗中难分丑妍。 17.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18. 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 光阴一去不复返。 19.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小孩也变傻。 20.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21.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万事好。 22.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3.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 24.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5.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 26.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7.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老狗不乱吠/ 老狗一吠, 就得小心。 28.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 29. As you have made the bed, you must lie on it. 自作自受。 30. Bad news travels fast.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31.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爱叫的狗不咬人/ 咬人的狗不露齿。 32. 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迟做总比不做好。 33. Better master one than engage with ten. 会十事,不如精一事。 34.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提防不吠的狗/ 小心静止的水。 35.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36.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37. Bring down the house. 博得满堂喝彩/ 引起哄堂大笑。 38. Business before pleasure. 事业在先,享乐在后。 39. Business is business. 公事公办。 40. Business is the salt of life. 事业是生命之盐。 41. Call somebody names. 辱骂某人。 42. 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 圣诞一年只一度。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30条经典英语谚语大集锦

30条经典英语谚语大集锦 1、While water can carry a boat,it can also overturn it.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2、he secret of being miserable is to have leisure to bother about whether you are happy or not. 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闲功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 3、A crooked stick will have a crooked shadow. 身不正,影必斜。 4、 here are obviously two educations.One should teach us how to make a living and the other how to live. 教育显然有两种:一种是教人怎样谋生,另一种是教人怎样生活。 5、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do till you try.惟有试过才知道自己的能力。 6、God mak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神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他给你留了余地。 7、Behind every successful man,there is a woman; behind every unsuccessful man,there are two.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两个女人。 8、Anything that has been roped can be unroped. No knot is permanent. 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结。 9、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 滥交者无友。 10、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 真爱过的人更容易再恋爱。 11、If you pay peanuts,you get monkeys.微薪养蠢材。 12、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别太早打如意算盘。 13、Birth is much, but breeding is more.教养比出身更重要。 14、They who know nothing fear nothing. 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 15、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观者眼中出美景。 16、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要饭的哪能挑肥拣瘦。 17、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 书籍和朋友都要少而精。 18、There is time for all things. 凡事皆有时。 19、What may be done at any time will be done at no time. 常将今日推明日,推到后来无影踪。 20、Money spent on the brain is never spent in vain. 智力投资,绝非虚掷。 21、Wit and will strive for the victory. 智慧加毅力一定会成功。 22、To read without reflecting is like eating without digesting.学而不思则惘。 23、A bad workman always quarrels with his tools.手艺不好赖家什。 24、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装。 25、He, who has an art, has everywhere a part.身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 26、Health and cheerfulness mutually beget each other.健康使人快乐,快乐使人健康。 27、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Weep, and you weep alone. 欢笑,世界与你一同欢笑;哭泣,你自己一个人哭泣。 28、What interests me is living and dying for what one loves.我感到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 29、Miracles sometimes occur,but one has to work terribly for them.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拼命努力。 30、A day is a miniature of eternity.一天是永恒的缩影。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