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第二章 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第二章 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第二章: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从消费者接收商品信息开始,直至做出购买行为,始终要与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这个认知过程直接相关。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消费者认知中的感知觉、注意及记忆。

一、感觉

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又可并成为感知。感知是个体接触信息及理解信息的过程,它始于消费者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即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通过眼睛识别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通过手指识别物体的软硬、温度。通过耳朵分辨声音等等。也正是通过感觉才认识了商品的颜色、味道,从而进一步认识这是什么商品?有何用途。因此商家才会在产品的个别属性上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吸引消费者注意商品。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刺激来自于有机体外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视觉。人脑所接收的外界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视觉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可以利用色觉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比如,提起百事可乐,会让人想到蓝色加冰块、蓝红色商标、蓝色的广告背景,而蓝色本身具有清爽舒适和放松的心理效应,红色则有醒目、感性的心理效应。因而让人感觉在夏日喝上百事可乐能让我们在燥热的时候获得清爽的感觉,这正是通过颜色的媒介作用影响了消费者对百事可乐品牌的形象认知。下面介绍两种视觉现象: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

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当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同,叫做正后像;和刺激物相反,叫做负后像。在注视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的形象,位于黑色的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电影?)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日光灯的光

线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不出它在闪动;高速转动的风扇,我们看不清每扇叶子的形状,都是由于闪光融合的结果。(红绿灯的指示小人,静止与行走)

(2)听觉。外界信息大约有11%左右来自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舒适的、情绪愉快的广告音乐,对广告的态度和广告信息的记忆都有积极影响。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极大的提高商品的知名度。例如,张含韵给蒙牛酸酸乳代言的广告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节奏明快,生动的刻画了青少年的思想与生活,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扩大了酸酸乳的知名度。

(3)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人的嗅觉相当灵敏,能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在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酒商发现,各国评酒专家对包装简陋的某种中国酒毫不注意,于是故意将一瓶酒摔破在地,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最后获得了大奖。这就是利用嗅觉宣传了自己的产品。

(4)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如果将舌头表面擦干,将糖或盐洒在上面,起初没有味道,只有当唾液将糖或盐溶化后,才能尝到他们的味道。人的味觉有酸甜苦辣四种。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苦最敏感。因此,尝甜味通常用舌尖,而吃药时,喉头对苦味的感觉很久才消失。

(5)皮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做皮肤觉,也叫做肤觉。包括触觉、冷觉、温觉、痛觉四种形态。没有痛觉意味着人对危险的警觉和自卫意识丧失。痛觉——引起痛觉的刺激很多,比如点击、针刺等等。疼痛可以提醒我们损伤或疾病的存在,可作为一种保护机制。例如,如果你把手放到热火炉上,你会立即缩回手,从而使可能出现的损伤最小化。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觉”,根本不知道疼痛,将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不幸的是,极少数小儿出生时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没有痛觉感受器,医学上称为无痛儿。无痛儿因为没有痛感,常从事各种冒险活动,身上遍体鳞伤。由于他们意识不到危险,很难存活到成年,多数因外伤、感染而死亡。由此看来,疼痛是一种警告信号,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比如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人们也不会感觉到灰尘落在皮肤上,这些都是感受性问题。

2.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大小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即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感觉越

敏感。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阈限是制定广告、市场策略时经常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则广告字幕太小,达不到字体大小的绝对阈限,消费者无法看清,信息就无法有效的传达。再如,电视广告一般通常不少于3秒,以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差别感觉阈限是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一个同学1.72米,一个同学1.74米,看起来没有差别;一个苹果200g,一个苹果210g)。伴随物价上涨,方便面的价格却没有变化,但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方便面的面饼重量减轻了。而这十几克的重量差别,用手掂量,很难觉察。这正是差别阈限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差别阈限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四)几种常见的感觉现象

1.感觉的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有的引起感受性提高,有的使感受性降低。

(1)味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

(2)嗅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

(3)视觉的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当我们由

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者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会发生暗适应的过程。开始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说明感受性提高了。值夜勤的消防队员,在执行任务前,需要带红色眼睛在灯光下活动,目的是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到亮处使人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走到明亮的户外,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这就是明适应。利用明适应和暗适应的规律,可以避免在异常情况时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塌方,在井下被困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事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日光会灼伤他们的眼睛。

播放电视广告时,比如脑白金和益达口香糖,为避免随着消费者的感觉适应而失去对广告的兴趣,要常常变换广告的内容。

2.感觉的对比

(1)味觉对比——先吃糖,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所以同一顿饭,应该将哪些食物搭配在一起,哪道菜在前,哪道菜在后,都会影响到进餐时人们胃口的好坏。

(2)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将一个灰色的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显黄色;放在黄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带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3.感觉的相互代偿: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以代偿。例如,在一个完全漆黑的屋子里,听觉会格外好,原因就在于视觉方面的不足增强了听觉。前段时间中央1台播放的电视剧《推拿》里看到盲人听觉非常敏锐,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盲人靠按摩为主,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触觉要比一般人强。

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要求被试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床上,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东西;手上带上手套,并用纸卡卡住。吃喝都由主试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身体的任何部位。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实

验开始,被试还能安静地睡觉,但稍后,他们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的寻找刺激,他们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指手套相互敲打。换句话说,他们变得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实验中,虽然被试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即使这样,也难以让他们坚持2-3天以上。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二、知觉

(一)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区别在于感觉只是对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形状;而知觉则是关于对象的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的基础是感觉,只有通过感觉使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反映,才能使人脑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如,现在呈现给你一个苹果,它是红色的、圆形(视觉),摸了摸有点硬(触觉),尝了尝,甜中带酸(味觉),闻起来有点清香(嗅觉),综合以上感觉获得的信息,并且依靠经验和熟悉的概念,才能把感觉到的个别属性结合成整体形象,从而确定,我们知觉到的东西,是苹果。知觉的准确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二)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也叫做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但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多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成一个组织的整体。我们在对商品的识别过程中,既关注商品的个别属性,也会将知觉到的整体,做一个性价比的估量。(不完整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例如现在上课,有来自灯光的视觉刺激,坐在椅子上,有触觉的刺激,除了老师讲课,还有其它同学在小声说话,这是来自听觉的刺激,假如有同学带晚餐在课堂上吃,可能还有来自味觉的刺激,晚上没吃饭,有来自内脏的刺激,肚子疼,有来自痛觉的刺激。但是不是这些感觉都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加以处理呢?肯定不是,因为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这些信

息全部进入大脑进行加工,早就超过负荷了,所以个体只注意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反映其他则被忽视,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例如逛商场时,有件商品深深吸引了你,可能商场的音乐,其他人的交谈声,都成为知觉的背景而被忽略掉了。(两歧图形)

3.知觉的恒常性。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不停的变化着,我们看到的物体,有时离得近,有时离得远,有时处在阳光下,有时又处在阴影中,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苹果,是不是变成浅绿色就不认识它了?是不是今天看到的苹果,因为储存时间久了有点软,你就不知道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的话,人类的经验就无法积累了,每次见到苹果都不认识了。幸运的是,自然选择给予了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的特性——即恒常性。恒常性的种类主要有:

(1)形状的恒常性。当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图)

(2)大小的恒常性。(图)

(3)明度的恒常性。

(4)颜色的恒常性。

正是因为有知觉的形状恒常性,一把立起来放的伞和斜着放的伞,我们都认识。因为有大小的恒常性,远处柜台放着的方便面,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可能只剩下一个小圆点,我们也知道那是方便面。因为明度的恒常性,在阳光下和月光下的白墙,我们都认识。因为颜色的恒常性,虽然店铺了打着蓝色的光,我们还是知道衣架上挂着红色的衣服。

4.错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知觉的恒常性,我们能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率。但有时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有些商家制作和一些名牌十分相似的商标,比如“杉杉西服”和“彬彬西服”,“维维豆奶”和“唯唯豆奶”。研究发现,在消费活动中,这些刺激确实能够引起品牌的错觉。

(1)长短错觉。在生活中,旁人穿横条的服装,显得横向的线条变长,看上去更胖;而瘦人穿竖条的衣服,显得纵向的线条边长,看上去更瘦。

(2)形重错觉。1kg的铁和1kg的棉花重量是相等的,但人们对二者加以比较时,总觉得1kg的铁比1kg的棉花要重,这是由于我们往往对体积大的物体的估量过高,而对体积小的物体重量估计过低造成的。

(3)大小错觉。我们会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

(4)方位错觉。在一个会场听报告,人们听到的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传出来的,

但听众总觉得它是从主讲人那里传出来的。

奇妙的形状效应。体积相等的两个容器,一个较高,一个较矮,因为体积相等,较高的容器其底面直径必然较小,较矮的容器,其地面直径必然较大。让人们对两种容器的体积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对前者的体积估计值通常大于后者,这就是影响产品体积知觉的形状效应。这个结果可以应用于饮料瓶的设计。20世纪30年代,包装专家切斯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种产品有两种不同的包装设计,一种包装印有圆形图案,另一种印有三角形图案,80%的人喜欢印有圆形图案的包装,问其原因,大部分人回答说,圆形比三角形看上去质量更好。可见,错觉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知觉。

三、注意

(一)含义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的注意其中一个或一些。那么注意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简单的说,就是心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后,保持并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而抑制或避开其余无关的因素。消费者把注意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上,而把其他商品和周围环境当做背景加以抑制。

(二)分类:

1.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消费者急于购车,就会有意识收集大量有关轿车的信息,反复比较,将注意集中在特定的汽车品牌上。通常只有一定购买需要的消费者才会采取有意注意来锁定消费对象。

2.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比如,消费者去超市本来是打算买巧克力的,可在付账的时候,偶然看见了陈列在收款台附近的口香糖,忽然想买一些,就是无意注意的作用。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方面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色彩鲜艳、新奇的、活动着的、变化着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霓虹灯广告等就是利用人们无意注意的特点来达到引起注意的作用。此外,和人们的需要和兴趣有关的事物,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消费者先通过有意注意,对消费对象产生兴趣,然后不用意志努力也能继续保持注意。比如,如果老师讲课非常枯燥,为了应付考试,同学们需要克服懒惰、走神,不得不听。假如,大家伙去听郭德纲的相声,完全被妙语连珠吸引,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不需要意志努力听得就很入神。士力架的广告运用的就比较好,为了宣传产品,幽默、有趣的广告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推动消费者从有意注意发展成有意后注意,从而不费力就能记住广告的作用。

(三)注意的特征

为什么消费者有时候注意到该商品的信息,有时候只注意到其中一部分,有时候又很快被其他刺激吸引了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1988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雨人》里有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的哥哥是一名所谓的“白痴天才”(实际上是自闭症患者)。他天赋异禀,能在瞬间正确地说出打翻在地上的火柴棍的数量,令现场观众惊讶不已。他这一天赋中包含了极强的注意广度,使他能在极短时间内清楚的观察到对象的数量。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成人平均的注意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汉字3-4个,几何图形3-4个,所以在呈现视觉广告的时候,不是同一时间内,呈现的内容越多越好,多也是浪费的,因为注意的广度有限,内容多了,反而使人们有可能忽视商品最重要的信息。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现象)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长久还是短暂的特性。注意不稳定通俗的讲叫做分心,指注意力不自觉的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吸引。为什么我们一个单元的课要分成两课时来上,中间还要休息一下?就是因为长时间听课,会使人产生疲劳感,从而注意的稳定性降低,不能保证听课质量。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动症儿童”就具有注意力缺陷,他们不能长时间的将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事物上,好动只是他的症状。目前注意力缺陷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早产和剖腹产有关。

3.注意的分配。我们见到过有人能够“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小时候也见到过妈妈编织毛衣边和邻居阿姨聊天,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活动的重要条件。有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能照顾到全班同学的活动,谁开小差了,谁在递纸条,谁在偷看课外书,都能一清二楚。驾驶技术精熟的驾驶员能在正常驾驶的同时,还能注意路边的广告,甚至同时收听广播节目。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需要关注的活动的熟练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

活动都比较熟悉,那注意的分配就较好。同学们有没有体验,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没有办法和同伴自由交谈,学会以后,不仅能交谈,还能边骑车边打电话了。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分配在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比如骑车打电话。分配在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边练习英语听力,边做数学题。

4.注意的转移。消费者在逛商场的时候,一会看看新款的手机,一会又注意到食品的促销活动。这就是注意的转移,即人们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有意识的把注意的对象从一个转到另一个上。而后者是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反而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四)影响注意的因素

生活中,许多广告会请明星来代言,电视剧开播前或结束后会用来插播广告,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真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具体来说,有哪些因素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呢?

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

广告的版面越大,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广告播放多次可以提高人们记忆的效果;彩色广告比黑白广告更多的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刺激物的体积、面积大小、出现频率的高低、音量大小、色彩的明亮程度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关注此商品的概率。

2.个体因素

消费者的需要和兴趣是影响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知觉外界刺激是有限度的,有了需要,那些符合需要的产品信息,更容易被人们关注到。兴趣也使个体更倾向于关注与某品牌和商品有关的信息。

3.环境因素

商家都会激烈的竞争与消费者视线平行的货架位置,是因为处于视野正中的物体,比处于边缘的物体更容易被注意到,这是物理环境对注意的影响。悠闲的人比匆忙的人更容易关注到周围的刺激物,这是因环境导致的暂时个人特征。购买任务会使消费者有目的地注意商品,而更少关注无关刺激。此外,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必然会影响他的注意和购买行为。

四、记忆

一张纸被折过后,会留下一道印痕;平静的湖面掉进一个石子,会泛起阵阵涟漪。所有自然界中的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时,似乎都会留下痕迹。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只不过它的形式和内容要复杂的多。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记忆这种有趣的心理现象,以及它对消费活动的影响。

(一)定义

记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和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例如,分别多年的老朋友,虽然他并不在我们眼前,但是我们仍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意义非凡。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人就不能分辨周围的事物。吃了100个苹果,见到第101个,你都不认识那是苹果。人们要发展行走、奔跑及各种劳动技能,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一种好的或者坏的习惯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离开了记忆,个体什么也学不会,他们的行为只能由本能来决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人类现在的文明。

(二)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者曾经去过某个地方。但由于情景记忆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年代久远或位置转换,记忆就受到影响。

(2)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它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法则和常识等等。我们最头疼的被英语单词和文言文,都属于语义记忆。以前我们会背《岳阳楼记》,来到天津,仍然没有忘记,所以,由于语义记忆受时空的影响不大,所以很少受到干扰,比较稳定。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例如刚才讲到的背诵《岳阳楼记》就是一种外显记忆。

(2)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我们根本不知道拥有这种记忆,但是在某种特殊的任务中,能够自然的表现出来。我们进商

店逛了一圈回来,当时并没有刻意记住某种商品,但事后朋友偶尔提到某种商品时,我们可能对它产生更多的好感,这就是内隐记忆在起作用。

3.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常识,都属于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会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记住一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经过我们不断的练习,把知识变成了动作技能,真正学会了在水中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当刺激停止作用后,信息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大约0.25-2秒,记忆容量很大,对瞬时记忆的信息加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幅静止的图像,但是我们却能够将这些图像看成是运动的,就是由于瞬时记忆存在的结果。

斯柏林——局部报告法,证明瞬时记忆的存在,且其容量巨大。

他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如下12个字母,呈现时间为50毫秒,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试在呈现字母后,根据声音的提示,报告出与之对应的一排字母。实验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

高音X M R J

中音 C N K P

低音V F L B

(2)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是5秒-1分钟。它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它的容量很有限,约为7±2。另一种成分是工作记忆,即我们队输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它虽然保存的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加工的时候,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内容发生联系,所以编码后的信息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单元。一个数字可以看成是一个组块,一串数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组块。比如,1、9、1、9、5、4,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可以将这6个数字看成是一个组块191954,因为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

但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这组数字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对他们来说,就是6个组块。再如A/P/P/L/E,这五个字母,对于没学过外语的人来所,就是5个字母,5个组块。对于学过外语的人来说,这是单词apple,苹果的意思,就是一个组块。由此可见,个体的经验对于组块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组块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深度加工之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的存储,保存时间在1分-终身不忘。

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如何存储在记忆中的呢?信息首先进入到瞬时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瞬时记忆才会进入到短时记忆,瞬时记忆的作用是做一个登记,登记之后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进过在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那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数两叠钞票,在数到第二叠的一半时,有人插进来和你说话,干扰了你的数数,这时你可能还记得第一叠钞票有多少张,但第二叠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是因为你把第一叠的钞票数放进了长时记忆,第二叠数由于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加工,所以只存在短时记忆中,而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5秒-1分钟。

(三)遗忘

1.定义。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地回忆或再认。遗忘是对记忆品质的一种考察,形容一个人记忆好,常用“过目不忘”或者“倒背如流”来形容,那就说明,他遗忘的少。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遗忘。

2.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广告记忆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

实验对象是家庭主妇,第一组家庭主妇,在实验中,对某个品牌进行连续13周的播放,某周播出一次广告。另一组家庭主妇,每隔4周播放一次广告,连续播放13周。也就是说,两组实验对象,她们观看广告的总次数是一样的。结果,63%的第一组家庭主妇能够回忆起广告内容。13周过后不再播放广告,遗忘曲线开始发挥作用:开始遗忘得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缓下来。停止播出广告20周后,广告回忆率不到30%;但过了9个月,还有将近10%的人记得该广告。第二组家庭主妇的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广告的记忆缓慢,到年底才有48% 的人记住该广告。上述实验表明,如果希望短时间内提高产品知名度,高密度的广告轰炸效果显著,但广告停播后,遗忘的速度也很快。如果希望长期建立品牌知名度,广告应在较长的时间内有规律的间隔播出。

3.遗忘的影响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的影响,还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记一篇文言文和一首歌词,哪个更容易一些?同样是李白的诗,《静夜思》和《将进酒》哪个更容易一些?答案不言而喻。

A:对熟练的动作遗忘得较慢

B:形象材料遗忘得慢

C: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多求硬事率上”,对前者的遗忘要慢。再背诵文言文的时候,也都是老师把整篇文章讲完了,才要求大家背诵,目的是将记忆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材料,便于记忆。

D:记忆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遗忘得慢

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跟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够无误背诵,叫做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记忆的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限度,花费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的浪费。通常,学到150%的程度最为合适,也就是说,识记一篇材料,能够一次无误的背诵还不行,为了记忆效果更好,还需要学习一段时间。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材料的时候,材料呈现的顺序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在一项实验

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学习后马上进行回忆。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单词,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单词,最后回忆的是中间呈现的单词。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的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4.遗忘原因

对于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

(1)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终消退。比如,记忆一份材料,如果不经常复习,会逐渐淡忘,这种说法较容易为人所接受。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记忆效率的下降,也有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1949年,安德伍德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的第一组被试在学习单词表的时候,先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练习,而第二组被试没有进行这种练习。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只记住了单词表的25%,而第二组记住了70%。那么这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现象就叫做前摄抑制。明星给服装品牌做广告,就不能再给其他服装品牌代言,以防止由于相互干扰而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识记。

后摄抑制则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也叫倒摄抑制。詹金斯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要求第一组被试识记一篇材料,然后立即入睡。另一组被试识记同样一篇材料,然后照常进行日常的工作。结果表明,照常工作的这组被试回忆的效果较差。

(3)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佛洛依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他在给精神病人实施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事件,但这些事在常态下是回忆不起来的。佛洛依德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起他们,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于是拒绝他们进入意识层面,而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在日程生活中,人们也常常由于情绪紧张而发生遗忘。比如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一些学过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

(4)提取失败说

有的研究者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提取线索。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就是想不起来。这种情况也叫做“舌尖现象”,好像知道,但说不出来。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适当的线索,我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图书馆找一本书,我们不知道书名、作者或者检索编号,虽然它就放在书库里,我们也很难找到它。提取失败说提示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单纯的背诵英语词典,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在阅读英语材料的时候,记住该单词出现的词组或者语境,会帮助我们造句时想起这个词。

?案例分析题

20世纪90年代初,在方便面的广告大战中,“康师傅”方便面以“好吃看得见”一语深入人心。“统一”牌方便面知难而进,以古喻今,广告画面上出现一位古代的戎装勇士,威风凛凛地喊出“统一面”,给人以热烈的情绪感染,取得了初步成绩。这种宣传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企业又推出了与前一广告格调不同的画面:一男一女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出各自喜欢“统一面”的理由,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请分析“统一”牌方便面是如何成功地利用广告引起消费者注意的。

答案要点:

1.商品广告成功的基础在于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往往是无意注意,受到刺激以后,引起兴趣,转为有意注

意。“统一”牌方便面的第一个广告以古喻今,画面新异,引起了消费者的有意注意后,又因其风趣的画面,推动消费者从有意注意发展成有意后注意,从而不费力就能记住广告。

3. “统一”牌方便面的第二个广告与第一个广告形成对比,使有意注意“统一”牌方

便面的消费者进一步注意到新的广告词,加深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消费心理学 题库(带答案版)

消费心理学题库: (一)单选40个 1.在消费心理学研究中,通过控制自变量变化来研究因变量变化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访谈法 2.天气越来越冷,小张准备为自己添置一件大衣,她走进无锡八佰伴的三层女装部,远远地就被某柜台的一件亮丽的黄色大衣所吸引,这在心理学上属于( B )A.分析 B.感觉 C.知觉 D.喜欢 3.东风标志汽车公司在2005年调整其营销策略,对其旗下的307轿车均大幅度降价,其中一款基本型从15.18万直接下调至12.98万,销量大增。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 C )在起作用。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联合 4.沃尔沃轿车一上市就大力宣传其“安全性”,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也跟进强调安全性能,但都没有成功,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沃尔沃轿车的这一“安全”概念,这是因为( A ) A.知觉背景在起作用 B.感觉是相对的 C.对比律在起作用 D.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5.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经常在各大电视台频繁做广告,这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 D )原理。 A.首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支配人的消费行为基于两种消费心理:1、本能性消费心理。2、( D ) A.通常消费心理 B.消费心理 C.群体消费心理 D.社会性消费心理 7.满100元立减10元,满200元立减20元的活动叫做( B )效应 A.首因效应 B.锚定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8.依据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 A ) A.空想 B.联想 C.梦想 D.臆想 9.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大脑运用( A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A.分析 B.对调 C.理解 D.分项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概念形成 简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被试可以任选其中1个。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即结束。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结果与讨论: 结果文件第一行是被试达到标准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其后的结果分三列印出:第一列是遍数;第二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三列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交叉参考: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报告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 好端端的一个双十一,被时下单身的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而随后国内电商大佬们更是将其打造成了“购物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大网络销售平台纷纷打出了各式各样的优惠促销手段来吸引广大的消费者们。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存在怎样的消费心理呢?我们知道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行为,所以,我将在淘宝“双十一”活动的背景下对这对因果关系进行综合阐述。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节”起源于一个另类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节日——“光棍节”,而形成光棍节的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则是受到“宅文化”的影响;因为宅,所以光棍,所以网购。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在越来越多的宅群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与形式的文化;它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象征。而“宅文化”则催生出“宅经济”,“宅经济”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在家中办公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如吃饭叫外卖、购物叫快递等。而淘宝“双十一活动”迎合了宅男宅女们的这种“宅经济”的消费习惯,这也导致了“双十一大网购”这种消费行为的快速崛起;充分展示了淘宝的经典广告语“没有人上街,不代表没有人逛街” 2.2.1“双十一”疯狂的购物行为的消费心理分析如下: 1、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2-1 促使你双十一网购的因素数据来源:问卷星-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 由上图2-1可以看出有免费红包、折扣幅度大、多样折扣活动和包邮总共占双十一网购因素的74%,占绝对主力,这就是贪便宜或求廉心理的绝对写照;另外,据调查,双十一参与购买的时间段有52%的人群选择在凌晨,这说明“仅此一天”的口号起了作用。 2、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 3、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4、寻找参与感:这么火热的全民运动,不参加的话,跟办公室同事就没有共同话题。 5、图炫耀,有表达的欲望:亲身体验双十一,过后再对双十一大加吐槽,或者进行各种晾、晒;表现欲借助全民运动得到充分满足。 6、有成就感、有面子:双十一过了,一包一包的快递到了你的办公室,瞬间,你就成为办公室的话题;而一旦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不但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一片艳羡,虚荣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 副本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以STROOP效应为例 王飞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来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是被试内还是被试间或者是混合实验设计等。用一句话讲就是: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实验范式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做为模板,并根据自己的新要求进行修改。Stroop效应是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之一。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实验程序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

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 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最近两年有研究者通过ERP 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数字的Stroop效应;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减少;执行功能中抑制能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在应用领域,有报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可通过Stroop效应(酒精—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也有人将Stroop效应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一种方法,研究饮食无序的患者;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烧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等等。 本文研究者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过程是在安庆师范学院选取被试,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四种不同材料水平刺激的反应时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1.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学者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冯特D.比内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A.前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注意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和概括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起伏性和转移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B.反射和抑制C.兴奋和抑制D.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对比 B.后像C.分配 D.适应 6.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这种现象是【】 A.似动 B.真动C.诱发运动D.想象运动 7.根据视觉三色学说,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接受【】 A.黄、蓝、紫B.红、绿、蓝C.黑、白、灰D.黄、绿、蓝 8.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容量为7±2组块,该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登记 9.后学习材料对于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向抑制D.负向抑制 10.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该种想象方式是【】A.典型化B.夸张C.拟人化D.粘合 11.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A.注意 B.编码C.复述 D.提取 12.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具体思维 13.提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苛勒C.西蒙D.赫尔 14.听觉的适宜刺激的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20-5000HZ C.200-20000HZ D.16-20000HZ 15.决定声音音色的是声波的【】 A.频率B.振幅C.波形D.响度 16.智力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很快,显著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其智商在【】 A.80以上B.100以上C.120以上D.140以上 17.关于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A.卡特尔B.艾森克C.斯皮尔曼D.加德纳 18.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A.外延 B.范围C.内涵 D.广度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 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就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就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就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就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就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就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就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就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就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与就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与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就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就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就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瞧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就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就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就是“就是”反应,还就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与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就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忆项目与测验项目相匹配以后,加工过程就停止下来,这种搜索比较方式称之为“自行停止”。其意义就是指每当被试发现记忆项目中

第二章 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第二章:消费者的认知心理 从消费者接收商品信息开始,直至做出购买行为,始终要与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这个认知过程直接相关。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消费者认知中的感知觉、注意及记忆。 一、感觉 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又可并成为感知。感知是个体接触信息及理解信息的过程,它始于消费者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即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通过眼睛识别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通过手指识别物体的软硬、温度。通过耳朵分辨声音等等。也正是通过感觉才认识了商品的颜色、味道,从而进一步认识这是什么商品?有何用途。因此商家才会在产品的个别属性上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吸引消费者注意商品。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刺激来自于有机体外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视觉。人脑所接收的外界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视觉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可以利用色觉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比如,提起百事可乐,会让人想到蓝色加冰块、蓝红色商标、蓝色的广告背景,而蓝色本身具有清爽舒适和放松的心理效应,红色则有醒目、感性的心理效应。因而让人感觉在夏日喝上百事可乐能让我们在燥热的时候获得清爽的感觉,这正是通过颜色的媒介作用影响了消费者对百事可乐品牌的形象认知。下面介绍两种视觉现象: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 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当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同,叫做正后像;和刺激物相反,叫做负后像。在注视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的形象,位于黑色的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电影?)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日光灯的光 线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不出它在闪动;高速转动的风扇,我们看不清每扇叶子的形状,都是由于闪光融合的结果。(红绿灯的指示小人,静止与行走)

实验心理学10个经典实验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 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 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 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 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 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 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 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 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 “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 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 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 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 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 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

对Renitz的实验改进后实验设计(中国版) 一、实验目的:探究集中注意与分散注意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 二、实验方法 1、被试:被试随机选取,种族均为汉族,视力与智力正常,样本容量应较大 2、实验设备: 2.1实验材料:在中国情绪库里选取40张中性正面面孔(其中男性面孔20张,女性面孔20张),美丑程度中等,面部无明显标志,背景为白色,经专业软件处理后达到分辨率、亮度、对比度等基本一致,照片的高度、尺寸、在背景框中所占比率一致。结合面孔随机组合(含2—3人的特征)。 2.2E-prime软件编程,图片单张呈现,每张图片呈现适当的时间,在分散注意学习阶段要求被试数圆点数,并要求将正确的圆点数目输入所给方框内。图片呈现阶段面孔上有圆点,测验阶段无圆点。 3试验程序: 3.1 将实验材料照片均分为A、B两组,每组10张男性面孔,10张女性面孔;将被试随机分甲、乙为两组;在呈现面孔时,在面部随机出现4—7个圆点,圆点数4、5、6、7在A、B两组材料的出现次数相同。测试阶段呈现本组面孔的结合面孔10张,旧面孔10张,结合面孔所用图片不与测试阶段旧面孔重复。 3.2 利用E-prime软件编程,甲组被试先在集中注意情况下学习A组图片,指导语为:“欢迎您参加本次测验,接下来您会看到一组面孔图片,请尽量记住这些面孔,读懂此段话的意思后请点击‘继续’开始”。呈现完毕后,休息2分钟,指导语为“学习完毕,请您休息2分钟”,休息完后进行测验,指导语为“接下来您将看到一组面孔图片,有一些是刚刚见过的,另一些是没有见过的。请判断下面呈现的图片是否见过,见过的请按左键,没见过的请按右键”。 再让甲组同学在分散注意的情况下学习B组图片,指导语为“欢迎您参加本次测验,接下来您会看到一组面孔图片,面孔上有一些圆点,请在注意面孔的同时数出这些圆点的数目,并将正确的数字填到下面的方框中。读懂此段话的意思后请点击‘继续’开始”。其他程序如上。 3.3 乙组被试先在集中注意的情况下学习A组图片,进行再认测试。再在分散注意的情况下学习B组图片,进行再认测验。程序如上。 3.4统计两组被试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的再认结果正确率,有需要时可分析其反应时。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字词优势效应 马世伟 咸宁学院邮编437100 摘要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实验被试:马世伟 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结果:并未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1.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实验假设:如果存在字词优势效应则实验的结果应该被试对于字词类的刺激正确率最高。2.方法 2.1被试:马世伟 2.2实验设计:通过向被试提供字词类,非字词类,字母类三类刺激,测试被试的反应正 确率。 2.3实验工具与器材: 2.4实验流程: 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选项是2个字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3.结果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认知 情绪 意志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认知情绪意志 消费作为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需要,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消费者都是一个个具有不同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表现的个体,他们的购买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规律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也可以说,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且每个消费者都有其特定的心理活动方式。 一、简述概念与内容 消费者从进入商店之前到把商品买去的整个过程,由于周围存在着影响心理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其心理变化是复杂的。概括起来为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有一定的区别,又相互联系。心理学中把处于发生、发展动态变化中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消费者的种种心理过程,无论是极简单的还是很复杂的,都是周围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 1、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是先对某一商品有笼统的印象,接着去收集各种有关此商品的信息,然后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初步地分析,最后综合地加以理解。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即指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接收、分析和理解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其中感觉和知觉属消费者的认识形成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是消费者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有关商品信息及其属性资料的过程;而记忆、想象和思维则属消费者的认识发展阶段(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是消费者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加深对商品的认识,完成其认识的过程。 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觉发展到思维的过程。但到了思维阶段并不是不再要感知了,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并交织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购买的前提。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认识过程就必然采取购买行为,这中间还须对积极情绪的促进和推动。 2、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情绪过程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既是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不都是理智的,在不少场合,倒是消费者的情绪在起主要作用。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时,由于他们所处不同环境的影响和不同需要的支配,使购买过程出现不同的感情色彩。消费者这种对商品或劳务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购买心理的情绪过程。情绪过程和认识过程一样,发端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当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生理的反应。它与认识过程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