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7-20课+答案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7-20课+答案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7-20课+答案

本单元学案答案

17《公输》参考答案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以“见”字一线穿珠。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3、墨子:热爱和平不辞劳苦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五、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达标检测

1.⑴先生,是墨子的弟子们对他的新尊称⑵对男子的尊称,您⑶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⑷懂得,明白2.C 3.⑴你有什么见教?⑵宋国有什么罪?4.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⑵请献十金。5.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6.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

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3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六、达标检测答案:

1、⑴池:护城河。⑵委:放弃。⑶有:或,要么。

2、B(2分)

3、

⑴(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五、达标检测答案: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

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4、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5、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9《鱼我所欲也》

四、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六、达标检测:

(一)1、加.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举例义生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