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知识讲解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知识讲解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高考总复习: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复习建议

1.判断与计算地方时、区时、日期范围

2.利用地转偏向力来判断自然现象

知识清单

1.产生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________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

(2)区时:全球共分为_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时区的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________偏转,南半球向________偏转。

(2)影响:在________和气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参考答案

1.太阳直射点、24、中央经线

2.右、左、水流

考点聚焦

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

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上中天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跨经度15度的区域使用同一时间为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

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它纬度地区,与

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

方时为日落时刻(如右图)。

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

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

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

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

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

约15分钟。

【典型例题】

【高清课堂:高三总复习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续】

天安门广场(东经116°)上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9月23日这一天升旗的北京时间(东经120°)应是:

A.北京时间6点16分

B.北京时间6点04分

C.北京时间6点整

D.北京时间5点44分

解析:这道题目是考察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区别,北京的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指我国通用的标准时,即东八区是区时。9月23日是秋分日,所以北京天安门广场(116°E)升旗时间是6:00,那么北京时间(东经120°)为6:00+(120-116)*4分钟=6:16。

答案:A■

有关时间的计算

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公式: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注意: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公式: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注意:①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②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③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

公式:(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取商的整数)

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方法

公式:某地时区序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

注意:①除零时区外,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

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

注意:①若所求地区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②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日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日0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第二天,因此,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加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前一天,因此,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减一天。

【典型例题】

【高清课堂:高三总复习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续】

例题1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α=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2.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解析:第1题对时间的换算。由于该小组所在地方为110°E,在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120°E以西,相差10度,所以当110°E为正午时,120°E已经过了正午,两个地区之间每相差一度就相差4分钟,因此相差10度就相差了40分钟。

第2题考查时间的换算。当该小组在110°E地方进行观测时,地方时为12点,在3月21日春分,此时旭日东升的地点是6点钟,所以根据110°E地方时为12点算出此时为6点钟的地方所在经度为20°E,题目中问的是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答案:1. B 2.B■

例题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对外联系得到不断加强,开辟了不少国际航线。读“极地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开辟“极地航线”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北京时间7月8日下午3时从上海直飞洛杉矶(西八区),到达时当地时间是7月8日上午10时,该飞机的飞行时间是。

A.19小时

B.1l小时

C.8小时

D.15小时

(2)现在东航公司成功地开辟了从芝加哥飞越北极地区直达上海的新航线,它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3)看图判断极地航线经过了下列哪些国家的领空 (双选) ()(3分)

A.瑞典 B.日本 C.俄罗斯 D.加拿大

(4)该“极地航线”示意图原刊登于某报,运用你学过的地理知识,改正图中经度注记的错误之处:①;②。(2分)

解析:根据两地的时差以及题目已知条件可知,飞机起飞时洛杉矾时间为7月7日23:00,而飞机7月8日10:00到达,所以在途中飞行了11小时。极地航线可以大大缩短运输距离。亚欧大陆的中部应为90°E,而北美东海岸应为60°W。

答案:(1)B

(2)缩短了航线和飞行时间。

(3)CD

(4)90°W应改为90°E,120°E应改为60°W。

日期界限

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界限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180度经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另一条是0点(或24点)所在的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征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实际的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而是有几处折曲(俄罗斯楚克奇半岛、美国阿留申群岛、太平洋中部斐济群岛附近)。

由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由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

日界线的应用

①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今日范围 在地球上分隔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二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此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与日界线恰好相反,即0时经线以东日期早,以西日期晚。

随着地球自转,0时经线是不断向西移动的。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处在同一日期,随后,0时经线不断西移,新一天的范围不断扩大,旧一天的范围不断缩小。

②关于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和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的区别

将全球分为两个不同的日期:①当零度经线是零点时刻,全球平分成两个日期;②当零点所在经线在东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③当零点所在经线在西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典型例题】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 ①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 分为7月7日,则北京时间为:

A .6日8时

B .7日8时

C .6日20时

D .7日20时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半球的判读、区时的计算以及日界线的应用。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所以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180度经线东侧是昨天(6日),西侧是今天(7日);0时经线东侧是今天(7日),西侧是昨天(6日);据此可知图中右上侧经线是180度经线,左下侧经线是0时经线(0度经线);0度经线是0时,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相差经度120度,时差为8小时;所以东经120度在0度经线东侧,北京时间是0时+8时=7日8时

答案:B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

【典型例题】

下图表示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图中a 、b 、c 表示等高线,××××表示河流受侵蚀较为严重的河岸),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b>a ②a>b>c ③表示南半球 ④表示北半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等值线阅读、地转偏向力的应用。按照“凸高为低”规律,可知c>b>a (即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再根据河流左岸侵蚀较重,可判断位于南半球。

答案:A

专题三 地球运动计算题

专题三地理常见的计算题 一、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 (一)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 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与西经°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 (1)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2)东时区度数越大,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 (3)西时区度数越大,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4)东时区早于西时区; (5)中时区夸东西经。 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4、区时 (1)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 (2)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例如,当东八区是12点钟时,东九区已是 13点钟(下午1点)了,而东七区还在上午11点钟。 (3)求时区的方法:所在经度/15,若得整数,即为时区数;若有余数,>的进上去,整数部分加一,<的舍掉,即所得整数为时区数。 (4)两时区的时间差:“同减异加”若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用减;若各在东西时区,则用加(12区-东X区)+(12区-西Y区) (二)地方时 地方时是该地所在经度的时间。 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 (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 (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 (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 [例题1] 一艘轮船,于2004年1月25日上午10点从,上海港起航,经过90整天后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西八区),问到达地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精选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精选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020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 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 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 界线日期加一天。★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和零时经线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730E——1350E) (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 大气环流);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地球运动练习题 答案

地球运动基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向北极上空看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看自东向西 B.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C.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赤道处最大 D.恒星日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A. 产生昼夜现象 B.使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D.公转速度是在近日点最慢,远日点最快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此日后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5.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24°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7.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赤道以北地区 8.冬至日,我国白昼最长的地点是: A.曾母暗沙 B.武汉 C.沈阳 D.漠河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10.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面与地轴的夹角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D.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夹角 11. 当晨线与20°W经线重合时: A. 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 B. 西半球与昼半球重合 C. 70°E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D.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12.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3.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季节变化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自转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特征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特征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二) 选择题 1.(2017·北京101中学期中)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甲沿南纬60°逆时针方向飞行;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乙沿北纬60°顺时针方向飞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自东向西飞行 B.都是自西向东飞行 C.都是向低纬飞行 D.都是向高纬飞行 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故A正确。答案A 2.(2017·杭州一模)2016年的第一场流星雨出现在1月4日,左下图为某观测者在我国某地通过长时间曝光(捕捉流星)拍摄的一张照片。右下图为示意图,图中能显示流星和照片曝光的时间分别为( ) A.①、30分钟 B.③、6小时 C.④、2小时 D.④、一整夜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图中呈圆形运动的轨迹表示的是恒星,而运动轨迹不与上述圆形一致的一般为短暂存在的流星,故④表示流星;②弧线其弧度约为30°,则连续曝光时间约为2小时。故C正确。 答案C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

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4.与②地相比,⑤地自转的速度(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D.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解析第3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结合图示信息知,②地所在经线为135°E,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结合经纬网知①地位于⑤地的西北方向,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第4题,⑤地纬度比②地高,所以线速度小于②地,角速度与②地相同。 答案 3.D 4.C 读下图,完成5~6题。 5.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的效果图,则A点位于B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6.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A点大于B点 B.自转角速度A点小于B点 C.A、B两点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12月22日白昼A地长于B地 解析第5题,由图中的箭头方向可以判断,该图是南极上空俯视图,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第6题,A、B两地角速度相等;B地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大于A 地;A、B两地相差约90°,地方时相差约6小时;12月22日白昼时间A地长于B地。 答案 5.B 6.D (2017·湖北省百校联考)下图示意2016年10月1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阴影部分表示夜长)。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

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 1、 关于区时计算 知识回顾:区时划分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 1) 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 (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 T5。所得的商若 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 求时区差 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贝U:区时差=(大时区数一小时区数) X1小时; 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贝U: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 X1小时(不过日界线, 不超过12个时区) 或区时差=:(12 —东时区数)+ ( 12-西时区数):刈 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 线两侧即过 日界线的时差); 3) 求区时 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一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 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一 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一区时差+ 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己知区时 士 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 )注意:在区时的计 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大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 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 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 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 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 因为日界线西侧的 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地球自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知识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加西减。 2.地球自转的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用于科学研究计时)。1太阳日:24小时(以太阳为参照物,昼夜交替周期,用于生产生活计时)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4.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5.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7.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可用来判断节气)8.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9.地方时性质: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10.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 11.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5°,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13.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看东西时区。 1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15.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 16.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17.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18.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和零时经线重合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19.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地球运动练习题(基础练习,能力提升)

基础练习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运动的是 ( )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 ) A.一个太阳日 B.昼夜更替的周期 C.24小时 D.23小时56分4秒 3.北京和广州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5. 与诗句“坐地日行八百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W 71°N 6、与地球公转远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A.春分B.冬至 C.夏至D.秋分 7、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A.23°26′ B.66°34′ C.90° D.随季节变化 8、当我们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情况是() A.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9、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能形成物影,且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南的地区()A.南回归线以南地区除去南极点 B.赤道以北地区 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D.赤道至南极圈之间10、“五一”这一天()。 A.北京昼夜等长 B.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7°W)没有黑夜 C.伦敦(0°,51°N)昼长夜短 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 11、关于地球公转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③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周期为一个月 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地球上连续的白昼和黑夜现象只出现在 A.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B.南、北纬66.5°的纬线圈上 C.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D. 北极圈至北极点之间 13、当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南半球是夏季 B.此时我们学校正处于冬季 C.南京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大值 D.此时赤道上才会昼夜平分 14、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A.6月21日或22日 B.3月20日或21日 C.12月22日或23日 D.9月22日或23日 15、天安门广场每天国旗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节日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是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 D.“十一”国庆节 16、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 A.西半球 B.南寒带 C.东半球 D.中纬度 17、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课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的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内容的突破:(1)经线的东西方向的确定;(2)地方时的计时规则。只有在教学中突破了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常握本部分的其它相关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虽然初中学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1.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课时:1.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有个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何解?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活动: (1)思考地球为何会有昼夜 (2)如何来确定和区分晨线和昏线 (3)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上有无昼夜更替?如果有,周期是多长? 从而得出: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4小时),它被作为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继续观察上述动画,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 思考: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末知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末知地在已知地东侧“+”,西侧“–”)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情景问题: 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同升落,3月21日左右时,升旗时北京(116oE,40oN)的地方时为?120oE的地方时为?14oW的地方时为? 当学生计算失误时,引导学生反思其出错的原因,启发其尝试运用“纬线圈定向法”,确定两条经线东西方向的相对关系,从而解决地方时的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设问:地球上有多少个地方时?若每一个地方均使用地方时作为时间标准,方便吗?引出时区。介绍时区的划分,引导学生找出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特点。介绍任意经线找时区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度数= 时区数×15° 例:(1)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2)西九区的经度范围为? 求时区数:某地经度/15°= 该地所在的时区号数 (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数加1) 例:求158°E、82°W分别属于什么时区? 讲解区时的概念 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当55o W的地方时为12点时,求其所在时区的区时? 归纳计算公式:末知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间隔×1(小时)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提高发现及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日常现象及实验,推理、想象地球自转方向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本节利用拟人化手法虚拟了一个贯穿整体探究过程的情境――爱运动的“地球先生”。利用画外音的方式以“地球先生”的口气设疑并贯穿整节课,促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关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利用充气地球仪作为道具模拟地球自转,增强空间想象力。实验演示“昼夜更替”这一内容,因考虑到并不能完全保证在暗室中进行,故由教师参与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情境:地球先生出场(配乐:《非诚勿扰》男士出场曲)。 教师引导:你们了解这位先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回忆旧知。 2.新课教学 活动1:区分自转与公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这是我平时和我的几位兄弟一起做运动时的视频,你们能找到我吗?观察一下我不停地在做几种运动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及地球自转、公转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尝试描述并区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明确主题】“自转”运动 活动2:感受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你们能感受到我在自转吗?”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自转。 ①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吗?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③每组选择1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各组的想法。④4分钟后将本组想法与大家分享。 【补充】傅科摆运行的GIF动画及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傅科摆奇妙的运行轨迹,思考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共同总结: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感受“地球先生”的自转。 活动3:观察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及其方向和周期知识点模拟考试_0.doc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及其方向和周期知识点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要求. (1)图中地轴短线上的箭头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代码) (2)图中大海和小山两位同学,时至深夜酣睡的是( ). (3)图中A 点所在的温度带是( ),属于高、中、低纬度地区的( )地区.A 点所在的大洋是( ). (4)一年中,A 点有( )次太阳光直射现象 本题答案:(1)②; (2)大海. (3)热 本题解析:(1)②; (2)大海. (3)热带;低纬度;太平洋;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4)2. 2、问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2008年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点,在这里能够观测到在地球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代表全球特征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1)我国南极科考队在下列什么时间到南极考察合适______ A、春节前后 B、五一前后 C、暑假期间 D、国庆节前后 (2)途中南极科考队经过我国考察站B______(站名),该站有无极昼极夜现象______(有、无),该站在我国科考站C站的______方向. (3)在图中D处线条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4)下面关于南极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风库 B、白色沙漠 C、冰雪高原 D、南极的主人--北极熊 (5)请你写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______. (6)当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时,此时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点是______. 本题答案:(1)A; (2)中山站;有;东南; (4)D; (5)冰川消融、冰层变薄等; (6)炎热干燥.

高中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地球部分(1)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o经线,这时其所在的地点的区时不可能的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2~4题。 2.该地的经度约为()A.120°E B.125°E C.115°E D.110°E 3.该日可能在()A.11月B.9月C.7月D.5月 4.该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南海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印度洋B.印度洋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南海 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5-7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 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8、右下图为某学生自制的刻有钟点时间的圆盘,中心垂直插上一根高为10厘米的标杆,7条放射状线是该生在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标杆阴影的长度。正午时标杆影长10厘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此地纬度可能处北纬45° B.此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 C.此地可能位于南半球 D.此日全球昼夜平分 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 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 在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可能看到它。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中心点为极地。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0.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E)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 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自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除两极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角速度都为15°/时。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 证明地球自转 1.牙签法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在北半球,牙签作顺时针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2.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现象,人们分析射出的炮弹运动的方向,就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3.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也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4.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5. 傅科摆 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____年发明的。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观察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摆锤底部装有指针。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当摆静止时,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把摆锤沿参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

(完整版)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练习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①1个恒星日②1个太阳日③23小时56分4秒④24小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考虑,高纬度发射火箭的条件比低纬度更加有利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3.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都相同

B.1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用了23小时56分4秒 C.北纬40度自转的角速度,约为每分钟0.25度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即自东向西 5.8月30日,某天文爱好者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测,21点整牛郎星进入镜头。如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8月31日牛郎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是:()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整 D、21时56分4秒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并于1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快后慢 D.最快 7.在“神舟”十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10.1-10.7),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10.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D.丁点 11.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高中地理复习】关于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的思考---------- “奇妙”的地球自转 一、麦哲伦的日志怎么“少”了一天? 1519年麦哲伦船队向西作环球航行,于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时,当地的日历上是9月8日,而水手们每天记录的航海日记上却是9月7日。怎么会丢失一天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明白何为“一天”? 古时人们没有精确计时的工具,也并没有一天24小时的概念,只是把经历太阳升起—落下—再升起这样一个轮回(即1白天+1夜晚),叫做一天,即一个自然日。 那么,不管这个人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要太阳处于他的正顶上,都应该是正午,即12:00,晚上最暗的时刻,应是子夜24:00。如果他的白天黑夜刚好一样长,那太阳升起的时刻,就应该是早上6:00,刚落下的时刻,就是晚上18:00。 可是,当位于本初子午线上的伦敦处在太阳当顶的正午12:00的时候,位于西半球的圣地亚哥其实天才刚亮不久,对那里的人们来讲,时间才是早上7:00;而东半球的北京太阳已下山近2小时了,那里的人们已准备上床休息了。正是这种阳光照射的差异,导致了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时差的变化(见附图1)。

人们把地球经线分成360°后,发现不同地方所处的经线如果相差1°,他们的时差就会有4′钟,如果相差15°,时差就正好为1小时。而且东边的时间早,西北的时间迟。所以,人们为了计时的统一方便,就把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15°。 所以,人们只要从东向西移动一个时区,不管他花了多长时间,按道理他的时间就要往回调一个小时,因为这相当于他沿着地球表面反转了15°,太阳相对于他而言也就退回了一个小时的时程,这样他的时间就会比呆在原地没动的人们慢一个小时。而麦哲伦航行方向是向西穿越大西洋,再向西穿过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正好绕地球一圈,所以他的时间就会比别人“少”24小时,正好少了一“天”。 二、奇妙的“时光倒流”和“时间停止”现象 1、假设某人从某月3号的早晨8:00出发,沿纬线自东向西移动,即逆地球自转方向,将会: ①、如果他足够快,正好12小时跑半个地球,则他会发现,时间对他好像停止了,太阳位置没有动,时间也没有变,他到达的时间还是当天早晨8:00(时区不同而已)(注:如果没跨过日期变更线,则为3号当天时间;如果跨过了日期变更线,则要人为将时间往前赶1天,改成4号早晨),而且,对他而言,太阳始终刚刚升起,会处在东方地平线上方一动不动。 ②、如果他花了16小时跑半个地球,则会发现时间好像过得很慢,到达的时间将是12:00(注:时区不同,且也存在日期是否变更的问题),而且,太阳似乎走得也很慢,好像只走了4个小时,处在它平时12:00所处的位置。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7 地球自转运动 含解析

考点07 地球自转运动 考点热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地球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AOB ︵ 为晨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3)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①定义:因不同经度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②特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3)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 人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180°经线 3.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考向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 ?0~837 km/h→高纬度837~1 447 km/h→中纬度1 447~1 670 km/h→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整理

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整理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练习,为高考奋战,下文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

地球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地球运动基础练习题(Shanbingxiangbianji)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方向北极上空瞧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瞧自东向西 B、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 C、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赤道处最大 D、恒星日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A、产生昼夜现象 B、使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公转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D、公转速度就是在近日点最慢,远日点最快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此日后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5、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24°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就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7、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中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就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赤道以北地区 8、冬至日,我国白昼最长的地点就是: A、曾母暗沙 B、武汉 C、沈阳 D、漠河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10、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赤道面与地轴的夹角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D、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夹角 11、当晨线与20°W经线重合时: A、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 B、西半球与昼半球重合 C、70°E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D、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12、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3、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季节变化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同 14、在下列地点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就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15、轮船在40°N航行,当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就是10时,此时该船的经度位置就是 A、75°E B、94°E C、150°E D、165°E 16、根据提速动车组列车时刻表,乘坐下表中那一车次的旅客到终点站时瞧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 动车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开车时间终到时间 D21 北京长春07:15 13:31 D201 南昌长沙08:00 11:15 D584 宝鸡西安11:11 12:23 D776 深圳广州11:18 12:28 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 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3′E), A、D21 B、D201 C、D584 D、D776 17、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就是( ) 18、下列节日中,哈尔滨白昼最长的就是( ) A、劳动节 B、建军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19、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就是( ) A、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快→慢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就是大→小→大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就是小→大→小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就是短→长→短 20、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的地方位于( ) A、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B、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21、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就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南昌 D、广州 22、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就是( ) A、海口 B、汕头 C、上海 D、北京 23、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就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