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念

1.产业内贸易: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2.外汇倾销:指出口商品利用本国货币贬值,占领国际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3.海关税则: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它是国家根据其关税政策和总体经济政策,以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及按照商品类别排列的关税税率表.海关税则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海关课征关税的规章条例及其说明;二是商品分类及关税税率一览表.种类:1.单式税则:单式税则是指一个税目下只有一个税率,该税率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无差别待遇,故又称一栏税则.目前仅有巴拿马、阿尔及利亚等为数不多的发展中国家仍沿用单式税则.2.复式税则,又称多栏税则.是指一个税目下设有两个或多个税率,以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类进口商品采用不同的税率.复式税则的特点是歧视性,对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实行有差别的歧视性待遇.复式税则中又包括二栏税率、三栏税率、四栏税率、五栏税率等.我国目前采用二栏税率,由普通税率和优惠税率组成,以区别对待与本国定有和没有定有贸易互惠条约或协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三栏税率,通常由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和普惠制税率组成.在单式税则或复式税则中,依据制定税则的权限,又可分为自主税则、协定税则和混合税则三种.(1)自主税则是指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照关税自主原则单独制定和修改的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关税税则.它不受对外签订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约束.(2)协定税则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与其他国家订立贸易条约或协定共同制定的关税税则.这种关税税则的制定不是完全自主性的.协定税则又分为双边协定税则、多边协定税则和不平等协定税则.WTO是最典型的多边协定税则.(3)混合税则是指一国关税税则的制定同时采取自主税则和协定税则方式.一国税则的制定以自主制定应税税目的税率为基础,结合与其他相关国家通过协定方式确定的应税税目的税率组合而成.4.关税配额:关税配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量不加限制,而是对配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免税、减税或低税的优惠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关税.特点是将关税和配额结合起来,主要是依赖经济手段调节进口水平.绝对配额:指在一定时期,进口国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在该限额内允许进口,超过限额则不准进口.分为1.全球配额:指的是对一种商品只笼统规定一定时期

内其进口的最高限额,但不作国别或地区分配.不论哪国的出口商申请出口时,先申请者先被批准出口,直至配额用完为止.2.国别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进行分配,各国家和地区按配额使用,超过便不准进入.国别配额又可分为(1)自主配额;(2)协议配额.5.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通常指的是劳动、土地、资本等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比如劳动的工资、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息等.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要素的相对比例.相对价格法:根据一国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如果劳动力的价格为w,资本的价格为r,则其要素丰裕度可以表示为w/r;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6.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的简称,是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出口产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优惠的一种减税制度.普惠制有三条主要的原则:普遍性(普遍的优惠)、非歧视性(不受歧视,无例外)、非互惠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单方面的).在提供关税优惠待遇的同时,又在普惠制给惠方案中做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1.对受惠国或地区的规定.选择时,依据经济发展状态与政治状态. 2.对受惠商品范围的规定.农产品给予少,工业产品一般都给予,纺织品、皮革、鞋等不给.3.对关税削减幅度的规定.4.对普惠制有效期的规定.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决定,普惠制的实施期限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5.对给惠国保护措施的规定.为了保护本国的工农业生产,给惠国在实施普惠制方案时,一般都定有保护措施.主要有四种:(1)例外条款,又称免责条款.当给惠国认为从受惠国优惠进口的某项产品的数量增加到对本国同类产品(或有竞争关系的产品)的生产者造成或将造成严重损害时,给惠国保留对该产品完全取消或部分取消关税优惠待遇的权利.(2)预定限额 .(指对受惠商品预先规定限额)(3)竞争需要标准.如果在一年内,来自某一受惠国的某项产品的进口额超过规定的进口额度,则取消下一年度该种商品的关税优惠待遇.(4)毕业条款 .”产品毕业”,”国家毕业”.6.对原产地规则的规定.原产地规则是衡量受惠国出口产品能否取得原产地资格、享受优惠的标准.原产地规则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原产地标准.原产地标准把原产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的原产品;另一类是指含有进口成分但经过加工后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的商品.所谓实质性变化有两个标准:①加工标准.指根据制成品中进口成分的税则号在加工以后的变化来确定其是否已经过实质性改造的标准.(欧盟,日本等国)②增值标准.指根据进口成分(或本国成

分)占制成品价值的百分比来确定其是否达到实质性变化的标准.(2)直接运输规则.是指原产品必须从出口受惠国直接运至进口给惠国.但多数情况下,因地理或运输困难,允许受惠产品经第三国领土转运,但货物必须一直处于过境国海关的监督之下.(避免在途经第三国时可能进行的再加工或包装等)(3)原产地证书.它是受惠国的原产品出口到给惠国享受普惠制减免关税待遇的官方凭证.该证书由受惠国政府授权的机构签发.我国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由中国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设驻各地检验检疫局负责签发.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后果的学说,是赫-俄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产生的要素价格差异.8.对外贸易乘数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因此得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获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9.乌拉圭回合:即于1986年9月至1993年12月举行的的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因谈判始于乌拉圭古城乌拉圭回合.乌拉圭回合旨在制止和扭转贸易保护主义,消除其对贸易的扭曲,维护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推动总协定目标的实现,并发展一个更加开放的具有生命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该谈判的一大特点是增加了三个议题即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问题.10.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由于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较难比较,所以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得到一种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由此计算出的贸易条件指数如果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贸易条件恶化了.11.有效保护率:亦称有效关税率,是指在有关税保护条件下生产单位商品附加价值的增加率,也

是指关税对本国产品的实际的、有效的保护率.公式: E=(V’-V)/V.E:有效保护率;V:某制成品在自由贸易时的单位产品附加值;V’:征收关税后的附加值.意义:(1)研究此问题,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制订进口税率和更好地保护本国工业.(前面的研究表明,当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大于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率时,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大于对它征收的名义关税率.反之,则小于对它征收的名义关税率.)对进口原材料征税,就是在向利用这种原材料的国内企业征税,必然会造成该类企业产品成本上升,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研究此问题,也同时解释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现象:即为什么发达国家愿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减免关税待遇.(如”普惠制”、”洛美协定”).因为发达国家在关照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是在扶植本国的制造业.因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较少,出口缺乏竞争力,对发达国家的工业构不成威胁.12.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3.混合税:又称复合税.它是指在税则的统一税目中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同时使用两种税率计税,计算公式为:混合税额=从价税额+从量税额.14.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俄林的资源赋予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与资源赋予论所述不符.
(一)简述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1.日本教授小岛清在考察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的理论基础以后,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核心观点: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体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内容: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场统一产业政策,由国家间的计划决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协议性国际分工.达成协议性分工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生产.在这种条件下,互相竞争的各国之间扩大分工和贸易,既是关税同盟理论的贸易创造效应,也是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的目标.然而,在要素禀赋比例或经济发展

阶段差异较大的国家间,某个国家可能由于比较成本差异较大或实现完全专业化,那么比较优势原理仍起主导作用,则并无建立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必要.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一般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商品.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不容易达成协议.这种产业优劣主要取决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和随着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以及增长率.上述三个条件表明,经济—体化或共同市场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即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同时也表明,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畴的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互相类似、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二)简述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及其政策主张.1.”中心——外围论”.普莱维什认为,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除在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是非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地带.在他看来,中心国家依靠着自己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部分好处.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效率低下,又缺乏资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只是靠出口些农副产品和矿产品来与中心国家发生经济交往,并成为他们的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在这样一种经济体系中,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因此,普莱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仍然依靠传统的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永远无法消除自己的贫穷落后状态.2.普莱维什在政策主张上积极提倡外围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改善外围国家的被动处境,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受剥削受控制的必由之路.第一.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需求弹性.(1)利用高关税和数量限制等措施,可以降低进口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2)利用出口补贴、低估本币汇率等措施使出口产品价格便宜,可以提高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第二.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以彻底改变”外围”的地位.各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中心国”还是”外围国”,是以各国的工业化程度为划分标准的.民族工业在建立和发展初期难以经受外来产品的强大竞争压力,自由放任的外贸政策将会把这些工业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外围国家必须推行保护贸易政策.第三.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以利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普莱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建

立区域性共同市场,认为这会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个方面是可以使几个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工业化国家的商品入侵;另一个方面,共同市场内部的商品流动和商品竞争,有利于提高幼稚工业的活力和效率,可以弥补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所产生的某些负效应.第四.主张中心国家向外为国家开放市场.普莱维什认为,外围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不会妨碍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他指出,中心国家应该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这会起到一种实际上的互惠作用: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的出口增长后,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增加从中心国家的进口.因为外围国家外汇收入增加后,便会从工业国进口机器设备以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 (三) 简述偏好相似说.(1)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资源赋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然而,战后的国际贸易状况却是相反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用偏好相似说解释了上述情况.(2)相似偏好说的基本内容是:1.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国际贸易-国内生产-出口贸易.2.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偏好就越相似.偏好是指人们对某类商品的偏爱与否,需求偏好受到人们支付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而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3.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发生贸易的机会就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的可能性决定了两国的重合需求.(四)简述当代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原因.当代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点:(1)世界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中心向服务业调整.二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其产业结构以此不断提升,逐步由工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由工业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世界各国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国际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各国经济能力的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及大规模调整,增加了对国际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了向国外的输出,增长了国际市场的服务供给.(2)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同国际商品贸易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会随着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和自由化而不断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在商品贸易高速增长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也相应在数量上、规模上成倍地增长;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大和形式多样化,同样会使广义服务贸易项目的投资收益(股息、利息、利润)流量加大.

国际直接投资还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促进了与其相关或为其服务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3)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首先,高新技术不但使越来越多的新服务被创造出来,而且使服务业”可贸易性”急剧提高,使许多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变成”可贸易”的服务,从而使构及服务贸易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其次,由于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其传统产业向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后两类国家则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赚取服务型外汇周如,形成大规模的境内服务输出.(4)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社会生活的国际化直接导致国际服务贸易的增加.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冷战”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对抗日趋淡化,加之交通、通讯工具的便利,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消费越来越多的外国服务.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同社会生活国际化相关的服务贸易将会有更大的发展.(5)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促进.60年代以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由于消除了服务在成员国之间流动的障碍,因而有了一个如同商品在一体化组织内流动一样的”贸易创造”也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 进口替代战略:该战略是指一国适当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用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和完善本国的工业化体系,以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扶植民族工业的成长.产品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这种战略的目的,是以发展进口替代品工业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配套政策:1.保护关税政策: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广泛使用高关税政策,其目的是保护本国刚开始起步的民族工业.分级关税制,对不同的进口产品采用不同的税率.2.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 为了保护国内工业,也为了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一国政府经常采用带有明显行政管理色彩的进口配额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对进口产品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正在替代的同类产品,高关税;设备,材料,低关税;高档非必需品(为平衡外汇),高关税.3.高估本币币值:汇率高估,一国货币的汇率高于其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在自由外汇上,汇率由外汇供求关系决定,一般不存在高估现象.而在由官方外汇机构制定汇率时,则会出现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过高地估计本国货币的价值,提高本国货币汇率的现象.币值高估的结果是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而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实行此类政策的国家的产品市场重点在国内,所以高估本币对出口的抑制不会影响进口替代战略目标的实现.使用本币高估的目的,是使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便宜,以便降低国内工业使用这些进口产品的成本.4,复汇率和外

汇管制政策:复汇率:是”单一汇率”的对称.是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的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一种产物.又称多元汇率或多重汇率.政府采用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利用汇率的差别达到限制或鼓励某些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的买卖进行严格限制,以便把有限的外汇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用到经济建设最急需外汇的地方.有效地限制了非必需产品的进口.5、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替代产业都是非传统产业(例如自行车行业),这类新兴和刚起步的产业往往缺乏竞争力,不仅是缺乏与进口同类产品的抗衡能力,而且与国内其他产业和行业比较起来,也有风险大、利润率低的特点.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进口替代产业难以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提供优惠贷款,减免国内税,进口料件免税等间接补贴政策.或价格补贴(易遭反对)积极作用: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保护落后国家的(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差的)幼稚工业.(例如中国的汽车工业)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表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合理化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消极作用: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市场小);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进口多而出口少)4.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结构失衡.产品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一国资源的稀缺程度. (六) 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带有吵过架的性质.(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应:缔结关税同盟后,同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导致一部分原先在关税保护下由国内生产的商品被来自成员国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商品所代替,于是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扩大,带来资源利用率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效应:缔结关税同盟后,同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导致贸易流向发生变化,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从同盟外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者转向同盟内较高成本的成员国,从而恶化世界资源配置,造成福利

损失.净福利效应:一国参加关税同盟后,可能会面临双重的影响,一是贸易创造效应引起的福利增加,二是贸易转移效应引起的福利损失,二者的差额即是关税同盟的净福利效应.(2)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1) 经济福利提高.关税同盟由于取消了内部关税,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2)获得规模经济.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结为一体,自由市场扩大,因此可以获得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利益.(3)刺激投资.关税同盟建立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奉献不稳定性降低,从而吸引成员国新的厂商增加投资.(4)促进技术进步.关税同盟建立后,壁垒取消,市场扩大,竞争加强,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以上因素将促进生产厂商更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发展计划,导致技术进步.(5)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关税同盟建立后,市场趋于统一,生产要素可以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因此,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6)促进了经济增长.如果以上各有利之点都能成立,则关税同盟的建立,必将促进成员国经济加速增长.(七)简述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1)从商品的效用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产品的效用大小则是由该类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呈递减状态.商品随着数量的增加而效用降低.举个例子来说,英国生产毛呢,德国生产钢铁.英国出口毛呢进口钢铁,德国出口给英国钢铁而进口英国的毛呢.对德国来说,随着进口毛呢和出口钢铁数量的增加,国内市场上毛呢的数量在增加而钢材的数量则在减少,其结果是,钢材因数量减少而效用提高,毛呢则因数量增加而效用下降.正是由于这两类商品的效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德国出口同样数量的钢铁必须换回比以前更多数量的毛呢,这才使它愿意继续夸大这种国际间的贸易.英国亦然. (2)从商品的成本角度分析.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则与商品的产量密切相关.对德国来说,随着钢铁出口数量的增加,国内产量必须要增加,由于总产量的增加,使钢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其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就决定了用一定数量的钢铁必须交换更多的毛呢,德国才愿意继续扩大进出口量.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两条提供曲线朝不同的方向发生弯曲.(八)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生产国际专业化的分工.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2)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对于国际分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分工的早期尤其如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推动国际分工向较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也能够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政府经常借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推行各种对外政策,以改善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九)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生产国际专业化的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革命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和加速了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在这种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各国古老的、独成一体的民族工业慢慢被侵蚀,被整合,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都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进了国际分工的一体化之中.(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不断创造着新的部门和领域,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着新的机会与条件.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上的进步日新月异,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整个世界正在变为一个”地球村”,国际分工也随之深化和发展.(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以其雄厚的资金和高精的技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但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从形式看,各种新的分工形式不断出现,国际分工已越出部门经济的分工,发展到了企业内部、工种、工艺间的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发展.2.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对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分工发展

的早期尤其如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作用正在不断下降.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这种跨国生产,既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可以绕开关税壁垒,把一部分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农矿产品生产者了,而是从发达国家手中接过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生产和一部分高技术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开始逐步改变以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被动地位.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也能组稿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政府经常借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推行各种对外政策,以改善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为加强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推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利用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政策挡住外来产品,并利用各种出口补贴政策把本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十) 出口导向战略:该战略是指一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让外国竞争者较广泛地进入本国市场,并努力把自己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这种战略的目的,是以出口工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配套政策:1.降低贸易壁垒:全面降低海关关税,拆除一部分非关税壁垒.2.汇率政策由以前的高估本币币值转为低估本币币值,并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市场汇率.3.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企业和个人相对自由地持有,兑换和使用外汇.4.鼓励出口政策:向外向型企业出口退税,使用进口原材料减免关税,减免各类国内税,提供低息贷款等.5、利用外资政策(负债经营)一是利用国外的直接投资,举办”三资企业”等.二是利用国外间接投资,借入国外贷款等.积极作用:1.向世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本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双重因素-外贸因素和外资因素.比如从外资的因素看,本国的利用外资政策使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大量流入,全面促进和推动了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使比较成本原则得以贯彻,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干预减弱,市场调节增强,使资源合理使用.3.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既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贸的不平衡状态.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逐渐扭转了进口替代时期长期存在的外贸逆差状况.消极作用: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易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2.过分追求比较利益,不利于本国重要工业部门的发展.比较礼仪

学说指导着这些发展中国家放弃本国暂时没有优势的重要工业的保护与发展计划,使长久性地保持一种次要工业的地位.3.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若干重要经济部门的发展.不仅使大量企业利润流到国外,而且使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在这种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生存.抑制国内重要工业部门发展,一些重要经济部门被外资企业控制.4.经济运行易受债务危机困扰.如恶循环的拉美负债经济.(11)用图简述技术周期说.1.技术周期说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他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1)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间;(2)模仿滞后,指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到别国已熟练掌握这段时间.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掌握滞后,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2.技术周期说图.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3.影响滞后长短的因素:在模仿滞后中,反应滞后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家对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决策意识;掌握滞后的长短取决于引进技术国家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如科技人员素质和配套设备水平等;需求滞后的长短则取决于两国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在这里的作用十分重要,有了一定的消费水平,才有了对新产品的消费,也才有了该类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的引进.(图2)
(一)论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终落脚在对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上,他以此来说明商品交换中贸易条件的确定及变化,也是以此来阐述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变动和贸易利益的分配.(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含义.相互需求方程式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国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确定.以英德两国生产两种产品为例.英国国内毛呢与钢铁的交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0:20.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毛呢与钢铁的国际交换比例应介于二者之间,假定为10:17.依据穆勒的分析,在10:17的贸易条件下,英德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必须是10:17的公倍数,两国的贸易才能达到均衡,两国的需求强度才能相等,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成立.如果公倍数为1000,就表明英国对钢铁的需求量为17*1000,既需要17000单位的钢铁;德国对毛呢的需求量为10*1000,既需要10000单位的毛呢.英国为换取自己所需的17000单位钢铁,愿意出口10000单位的毛呢;而德国正好需要10000单位的毛

呢,并愿意以17000单位的钢铁相交换.此时的相互需求均衡,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摁钉在了10:17上,这也可以被看作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此时的相互需求方程式为:10:17=10000:17000.(3)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失衡与恢复.市场上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常常会发生变化,这种需求变化会立即反映到商品的价格上来,引起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商品的需求.假设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英国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发生了变化,在10:17的贸易条件下,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17000单位降为13600单位,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00单位.在此种交换比例和此种相互需求情况下,原来的相互需求方程式会失去平衡:10:17≠10000:13600.以前双方产品供求的均衡状态已经被打破,曾存在过的均衡价格就必然会发生倾斜.这种价格的倾斜对德国是不利的,因为在英德这两种产品的相互贸易中,德国对英国产品的需求更强烈.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的毛呢,就要降低钢铁的相对价格.假设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由10:17变为10:18,则产品的交换比例即相对价格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变化.在这种新的交换比例中,毛呢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因此德国对毛呢的需求由原来的10000单位减至9000单位;钢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原来的13600单位增至16200单位.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动调整,相互需求方程式在10:18的贸易条件下重新得以恢复:10:18=9000:16200.如果相互需求强度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英国的需求强于德国,则贸易条件就会变得对英国不利,比如变为10:16.综上所述,在两国间的贸易中,一国所获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条件靠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既靠近上限还是下限.国际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反之,越接近于对方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而交易条件是靠近上限还是下限,则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的.简言之,穆勒是用相互需求强度的大小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化.(二)画图解释关税A.对一国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征收关税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一国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所以关税的征收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福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我们假设(1)进口国的进口量占世界市场该种商品交易量的极小比例,所以,征收关税后不会影响到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2)本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生产的成本因素不变,居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偏好也不变.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保护贸易时期,关税对家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下图,甲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经济少收进口商品的冲击,决定对进口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税率为P1P2.1. 关税的价格效

应.甲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P1P2,由于关税是一种间接税,会被进口商通过提价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征收关税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并带动国内商品价格上涨,由P1上升到P2.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供求关系的变动,形成了新的供给曲线FAS2,,并形成新的供求均衡点B.2.关税的生产效应,也称关税的保护效应.关税通过最终提高进口商品的价额各起到了保护本国产业的作用,从而复制了国内幼稚产业的成长,保护了国内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是,这种保护国内生产者利益的结果也是以效率损失为代价的,厂商比过去多消耗了相当于GAC面积的生产成本,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和价格扭曲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3.关税的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后,甲国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从Q2减少到Q1,而且高于自由贸易时的价格水平明显增加了消费者负担,降低了消费水平,使消费者损失了相当于P1P2BH面积的消费者剩余.4.关税的财政收入效应.这个收关税后,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可用图中的ABDC面积表示.5.关税的再分配效应.征收关税后,通常发生消费者的收入转移给生产者的再分配现象.消费者剩余损失了P1P2BH部分,其中P1P2AG成为新增加的生产者剩余,ABDC成了政府的关税收入,还剩余了两块面积GAC和DBH,这两块面积所代表的利益损失没有被其他人所获得,因此形成了社会的净损失.其中面积GAC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恶为消耗,属于效率损失.面积DBH是由于征收进口税是产品价格提高后,消费者被迫减少购买量所遭受的消费需求上的损失,属于福利损失,这两部分由消费者付出的净损失可视为关税的社会保护成本.B.征收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对国际贸易量的影响;(二)对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的影响;(三)对扭转外贸逆差的影响.提高关税税率确实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扭转外贸逆差的不利局面,保持外贸在平衡中稳定发展.然而,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提高进口关税与一国扭转外贸逆差的初衷又往往是相悖的.提高关税对一国外贸平衡发展的负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进口关税,会使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并会带动使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的国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削弱了这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2.提高进口关税,会对本国企业起到保护作用,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进步机制,从而使本国产品降低出口竞争力,不利于产品出口和扭转外贸逆差.3.提高进口关税,常常会引发贸易伙伴国的对等报复,不利于商品的出口,不仅无益于外贸逆差的扭转,而且对总体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无益.C.关税水平的降低趋势:欧盟内部互相取消关税,使世界关税总水平下降,关税下降的趋势

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趋势.(图1)(三)试述大市场理论.1.大市场理论是以共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它是超越静态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西陶斯基和德纽.2.这种理论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把市场分得过于细小而缺乏弹性,因而只能提供狭隘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把那些被保护主义直接的分散的孤立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部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大市场的核心有两点:⑴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⑵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也可以一般表述为,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得市场扩大,将比较分散的生产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的大生产,这样,机器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更加专业化、社会化,高新科技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竞争更加剧烈,从而生产成本下降,加之取消了关税及其他一些费用,使得销售价格下降.这必将导致购买力的增强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增加,消费的增加又促进投资的增加.于是,经济便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之中(3)西陶斯基从西欧的情况出发,提供了一个西欧曾存在的”高利润恶性循环”或”小市场与保守的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的命题.得出了共同市场可以提高效率,达到大市场—竞争激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的良性循环.(4)德纽认为,只有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由于大市场化,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的应用、竞争的恢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再加上取消关税也可能是价格下降一部分,这一切都将导致购买力的增加和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消费增加和投资增加,经济就会开始滚雪球式的扩张.大市场理论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果.西陶斯基和德纽的论述面较窄,人们对大市场理论仍存在争议.(四)试述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富裕论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剖出发,通过几个层次的严密逻辑分析,最终揭示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要素供给比例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差异.价值规律引导着各种商品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商品经营者就会从中获利;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就

能带来利益.第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只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价并不一定能够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是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也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第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是指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报酬;各国要素价格比例,是指这些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及生产函数密切相关,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生产函数.由此,要素价格的比例不同决定了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第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所谓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就是指生产要素在各国的相对供给不同,即与要素的需求相比,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是不同的.俄林认为价格由供求决定,则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其供给决定,而其中供给是主要的,因为生产要素的供给在一个国家中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样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中,供给的制约大于需求的制约.在各国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的要素供给不同,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也就不同,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昂贵,所以,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总之,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说明:各国不同的要素供给比例决定着各国不同的要素价格比例,进而决定着各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还决定着各国间商品价格的决定差异,而这正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五)举例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的影响.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对本国贸易的双重效应:(1)外汇倾销的本币贬值会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例如:1987年6月至1994年6月美元与日元的比价由1美元=150日元下跌到1美元=100日元,美元贬值了33.3%.假定一件在美国售价为100美元的商品出口到日本,按过去汇率折算,在日本市场售价为15000日元,而美元贬值后售价为10000日元.美国的出口商品有了价格竞争力.(2)外汇倾销使外国货币升值,会提高外国商品(如日本商品)的价格水平,有利于控制进口规模.例如,按过去1美元=150日元的比价,一件在日本售价为15000日元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值100美元,而美元贬值后(1美元=100日元)同一商品在美国的售价就为150美元,这必然给日本产品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外汇倾销的

上述效应具有滞后性,暂时性,有限性等确定,因此其有效性受制于三个条件:(1)货币对外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2)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3)其他国家不同时进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措施.(如亚洲金融危机时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以抵消影响)
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因为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待的贸易活动,所以称其为对外贸易.出口:指从本国输出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值的统计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规定,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均应按离岸价格计算.但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却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将出口商品按出口国离岸价格(FOB)计算,进口商品按进口国到岸价格(CIF)计算.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同一批商品时,出口国在出口时的价格要低于进口国在进口时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为国际贸易中的运费和保险费.进口:指从国外输入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净进口: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时,如果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称为净进口(进口产品价值与出口产品价值的差额)(原油,煤炭,天然气,大豆,玉米等在中国的净进口商品名单中)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出口.(例如印度由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一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该国的出口额+进口额.国际贸易额是一定时期世界各国(地区)出口贸易的总和,统计国际贸易额必须把世界各国(地区)出口贸易额折算成同一货 币后相加.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发生变动,用价值表示的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国外贸的实际规模.如果用贸易量,即用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重量等来表示,则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就某一种商品来说,用计量单位表示十分容易,但就一个国家的全部进出口商品来说,就无法直接用计量单位表示,因商品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难以直接相加.因此,应记住下面这个消除价格变动的贸易量计算公式: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100贸易差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有顺差和逆差之分)顺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顺差”,或”盈余”或”出超”;顺差又称为”黑字

”.逆差: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逆差” 或”入超”或”赤字”.各国政府一般的外贸发展目标是”平衡中略有顺差”贸易的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国际贸易商品一般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只是简单加工过的农矿产品;后者则是指经过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一个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和进口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则相反.自由贸易:又称贸易自由化,是指主张放松乃至取消国家间的贸易限制,以使商品和劳务在各国市场上自由流动的一种理论或政策.保护贸易:又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主张由国家采取措施来管理和干预进出口贸易的一种理论或政策.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外贸依存度可以细分: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一)按商品流向划分为:1.出口贸易:是指一国将自己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2.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入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3.过境贸易:是指当某种商品从A国经由B国输往C国销售时,对B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这种贸易对B国来说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仅是商品过境而已.直接过境贸易:是外国商品纯系转运性质经过本国,并不存放在本国海关仓库,在海关监督下,从一个港口通过国内航线装运到另一个港口再输往国外;或在同一个港口从这艘船装到另一艘;或在同一车站从这列车装运到另一列车后离开国境.有时候直接过境甚至不需要卸货和转换运送工具.间接过境贸易:是外国商品运到国境后,先存放在海关保税仓库,以后未经加工改制,又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出,再运出国境.(二)按商品形态划分:1.有形贸易: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商品的活动,也称为货物贸易.2.无形贸易:是指买卖那些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活动,也称为劳务贸易.无形贸易活动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般包括一是从属于有形贸易的各种活动.如运输、保险、加工、装卸、船只修理等.二是与有形贸易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活动.如金融、输出劳务、旅游,技术许可等.(三)按贸易有无第三国划分:1.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

为.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3.转口贸易:是指某国进口商品后,对该类商品不做加工或只做轻微加工,再把这些商品出口到另一国的贸易行为.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于转口贸易.(四)按统计标准划分: 1.总贸易:是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英国,噢大利亚等都采用这个标准.2.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的则不算专门进口.德国和意大利等国采用这个标准.3.边境贸易:是指两个毗邻国家通过协议,在两国的边境接壤地区(一般为边境两边各15公里内)准许当地居民在指定的集市和边境口岸上,按照规定的金额、品种进行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小额贸易.这种贸易一般不是为了赚取外汇,而是为了边民互通有无,因此一般无需办理海关手续,也不计入当事国的外贸总额.国境:指一个国家行使全部主权的国家空间,包括陆,海,空.关境:是国家行使海关主权的执法空间,又称”税境”一般情况下国境等于关境.二战后,关税同盟,自由区,自由港的大量出现,国境等于关境的原则被打破.比如,欧盟,其成员国的关境大于各自的国境;自由港,自由区虽在国境之内,但从征税看,它可以视为在该国国境之外,此时关境小于国境,例如香港.(五)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2.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例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贸易.(六)按清偿工具划分:1.自由结汇贸易:又称现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2.易货贸易: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是两国间直接以货物交换货物的贸易.特点:一般履约期较短,交易无需支付外汇,同时双方都把互换货物的单价确定下来保持不变.因此交易双方都不存在任何外汇风险.简单的易货贸易,只需双方签订一个合同,进行一次性交易.复杂的易货贸易是双方在合同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以下)分批交换一定金额的货物,到期出现差额仍用货物补偿,也就是一个合同下的多次性交易.
国际贸易的特点:(一)语言与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首先遇到的障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二)面对的经济环境不同:1.国内贸易活动面对的是本国单一的平面经济环境.2.国际贸易活动面对的则是一种双层的立体经济环境,相对讲

就比较复杂多变,并且不太容易把握.第一层是国际经济大环境.第二层是国别经济环境.(三)各国的政法制度不同:立法完善、司法严格等方面各国的差异很大.有些国家的法律很不完善,即便正式制定和公布了很多法律条文,其贯彻和执行也很不严格,使外商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没有安全感.(四)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可能仅仅会由于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汇率大幅升值,使某些从事外贸的企业瞬间暴富,同时也将另一些企业推向了破产的边缘.国际上,一般使用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五)手续与操作较复杂: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与国内贸易相比,手续相当复杂.这主要表现在出入海关的手续上.以商品进入一国海关为例,一般要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产地证明书、卫生检疫证书、海运提货单、进口报单、商业发票等等.这其中,一项不完备,全部进口商品都将被卡住.表现在市场调查,交易磋商,信用证、承兑交单等方式.(六)面临的风险较大:面对的是一种相对陌生且多变的经营环境.(1)信用风险,违约.(2)价格风险,市场价格波动.(3)汇兑风险,汇率波动.(4)运输风险.(5)政治风险,政权更迭,军事政变,民族纠纷.(例如:海湾战争)(七)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业务人员,除了要学习和掌握商业流通理论、商品知识、市场学和谈判技巧等基本理论与技能外,还要求学习和掌握与对外贸易有关系的一些专门知识:(1)外语.(2)外贸实务知识.(3)国际金融知识.(4)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般作用:(一)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在生产上都有其所长,也都有其所短,因此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应试图去生产本国所需要的一切产品.生产相对优势大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二)利用国际市场,使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产品产量已大量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出现了大批过剩产品,不得不依靠国外市场来保障国内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使用: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劳动,土地,矿产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会遇到很多障碍,而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则要容易得多.于是,人们便通过生产过程,将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转化为商品,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换.(资源禀赋理论)各国的供给比例不同,发达国家有资本技术,发展中国家有劳动力,矿产资源.(四)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大规模的生产量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怎么能容纳得下?因此,就要借助于国际市场.(规模经济理论)(五)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