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深处破解一元多次方程

大巴山深处破解一元多次方程
大巴山深处破解一元多次方程

大巴山深处破解“一元多次方程”

记者马永黄普根通讯员周生春马爱霞

位于四川东北大巴山深处的镇巴地区,极其复杂的地表和地质条件,让这片风景旖旎的秀美之地成为地震勘探不得不面对的“世界级难题”。

2012年2月10日,镇巴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圆满收官。经过三方对地震资料处理的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采集较该区以往资料有很大改善。

在峰谷交叠、沟壑纵横、植被茂密的施工区域,有太多的因素制约着勘探结果,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整个地震数据采集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东方物探吐哈物探处2220队是如何破解大巴山深处这道“一元多次方程”的呢?

队伍规模庞大,地形复杂多变,如何破解项目运作难题?科学生产,精细管理是一把金钥匙

镇巴三维是2011年东方物探极其重要的一个重点攻关项目,地质目标要求高、施工标准严格。项目在线每炮道数的设计也创造了国内山地之最,每炮高达8064道接收,是常规地震勘探的5倍多;施工人数高峰期一度达到2600多人,相当于常规地震勘探项目人数的3倍多。如何组织项目运作,是摆在面前的首个难题。

吐哈物探处处长王琪是第一个走进工区踏勘,看到复杂的施工环境,王琪当即决定,派出副处长阮静军担任组成项目组组长,并派出三个特级队经理参与项目运作,集众人智慧,力破复杂山地项

目运作难题。镇巴项目工区内峰丛奇胜、河谷纵横,区内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其他大大小小的山峰更是满眼环绕,不计其数。项目组深知,越是复杂的地方,越需要科学缜密的生产运行计划。项目开始前,阮静军和2220队经理吴克就带领测量员、地质员、安全管理人员对工区进行详细踏勘。随后对项目运作进行模拟推演。在推演放线工序时,出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纵向滚动采集,这种方案风险小,但需要重复铺设11万个检波点,仅放线工就要2400人。对应的方案是横向滚动采集,只需要铺设5万多个检波点,但放线班22个小组必须密切配合,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这对我们的生产管理也是一次大的考验。”吴克说。经过权衡,项目组选择了挑战,并拟定出每天250炮的均衡生产目标。每天生产250炮,就意味着放线班要在峰陡崖深、施工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山区里铺设好15312道排列。野外采集生产时,每放一炮,放线班必须保证74平方公里的施工面积内,排列不能出现1/8064的差错,否则全线就要停工。采集刚开始的时候,项目组组织队经理、生产班组长进行反复模拟推演,细化采集工序施工方案。针对深谷断崖等困难地段,2220队分等级管理,成立由专业登山人员组成的“突击队”,全力保障放线工序的顺利进行。为使生产计划实现无缝衔接,2220队采用“地震队—分队—班组—小组”的四级管理模式,细化管理单元,规定管理属地,使每个生产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在灰岩区、河道砾石区用五、六个小时才能打一口井;遇到断崖,六、七百斤重的钻机又背又扛,两、三天才能搬个点;一场雨下来,随随便便困个三、五

天挪不了窝…”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吴金珠这样描述复杂山区钻井的尴尬境遇,“就像黄牛陷泥潭,有劲使不上啊。” 钻井生产效率上不来,整个生产就要滞后。针对这种困境,吴金珠带着解释组,结合高精度卫片及DEM地理信息,按照“避灰就砂、避虚就实”原则,通过不整道距恢复炮点,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优选炮点位置,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断崖、兀立山脊区,降低钻机工作难度。通过研究卫片和高程数据,吴金珠带领钻井项目长对工区进行详细踏勘,所有钻机难到位的地方他都亲自爬一趟,研究钻机上线的时间和难度,制定了最终的钻机布设方案,有效减少了钻机搬家距离和次数。同时,加强工区道路维护工作,及时修复下雨毁坏道路,提高钻机搬迁效率等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调动钻井工的生产积极性。钻井是计件工资,2220队根据这一特点,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好又快完成生产任务的小组,在下一区块分配任务时可以优先挑选容易的地形,并在完井下炸药时给予“优先下药”的特殊待遇。在科学的生产组织下,整个施工期下来,2220队没有因为管理原因停工过一次。川陕交界的镇巴地区,山高谷深、陡崖林立,交通险难,极尽巴蜀之巅。工区内可供车辆通行道路较少,且均沿沟谷分布,偏、窄、陡、险,路况极差,一到雨天,极易发生落石、塌方、滑坡现象。施工中的交通安全如何保障?“把工作做到前面,预防措施到位了,安全是可控的。”专门支持镇巴三维项目安全工作的吐哈物探处安全环保科科长苏景奇说。项目踏勘期,2220队就对工区内所有道路进行摸底分级,绘制出1:5万的道路交通图。镇巴地区

天气多雨,极易发生滑坡、塌方、落石危险。针对这种不可预知的交通风险,2220队多次对施工道路进行详细踏勘,聘请专业地质员对不同路段山体岩性进行分析,请教当地客货车司机,如何观察危险的征兆。对易发生滑坡、塌方、落石地段采点,现场设置警示标识,并将该点标注在工区路线图上。努力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10月24日清晨,2220队一名驾驶员途经设有警戒标识的区段时,发现不时有碎石屑散落。该驾驶员立刻停车。被堵在后面的司机正想向他发火时,一块巨石突然滑脱山体、翻滚掉落在道路中央,将路面砸出一个大坑。交通安全为项目顺利施工装上了一把“放心锁”。

地质结构复杂,目标屡攻不破,技术思路如何创新?一体化攻关应用新技术破勘探瓶颈

镇巴地区勘探目标层系多、勘探领域广,油气储量丰富。然而,经过十年的艰苦攻关,却未能磨得一“剑”。“我们在借鉴前人成功经验之外,更注重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屡攻不破。”吐哈物探处副总工程师安树杰整个项目期间都驻守在第一线。破解这个难题是从东方物探公司高层领导发仞的。从这个项目的设计开始,东方物探就派出了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专家詹世凡亲自挂帅。测量、仪器、处理、静校正等均派出最得力的技术专家,充分发挥采集、处理一体化的优势,为该项目提供强大技术后盾。经过认识分析以往的地震资料,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导致目的层反射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差是所有问题的症结。针对制约镇巴地区地震勘探的“技术瓶颈”——的问题“这个症结,不是哪一个方面技术强化一下就能

解决的,需要多个方面的合力。我们的技术思路创新就是梳理制约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难点,找准关键,一一击破。” 安树杰副总工程师说。首要是观测系统。在以往的项目攻关中,曾进行过普查、二维宽线、普通三维施工,效果均未达到预期。针对这种现象,东方物探2220队在设计时,从优化观测系统入手,利用以往攻关资料建立地下时深模型,进行模型正演对比分析,查找改善复杂地下结构成像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覆盖次数,降低横向滚动距离,选取较大观测方位,采用28线288道3炮的正交观测系统,使得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更为均匀,压制噪音效果更好。在历次的项目攻关中,灰岩条带整体资料品质一直都很差。在前期点试验时,技术人员发现,在同一区域,相距3-5米的同井深、同药量的两个激发点,资料效果就会存在较大区别。“很可能已经跨了不同的地层。”2220队地球物理师佟志伟说。“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们在灰岩区采用间隔5-6米的双井激发,过渡带加大井深和药量,对灰岩区资料较差的地段进行炮点加密,以提高资料品质。” 在优化接收参数方面,对比不同检波器类型接收效果,采用灵敏度更高、接收性能更稳定的新型检波器。对比各向组合效应相同的圆形和突出压制横向干扰的线性图形,最终选择半径为1-3米的圆形组合进行采集,保证了在各个方向上接收信息的一致性。在接收效果差的灰岩区布设两串检波器,提高接收效果。最终的采集资料要交付处理,东方物探采集、处理一体化的优势在项目实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从技术设计环节,处理人员就参与其中。对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时,采集处理人员共同优化施工

参数,施工过程中采集、处理密切结合,资料边采集、边进站、边反馈意见。而在后续处理过程中,采集人员参与静校正试验和预处理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2220队技术人员梳理出来的首个难点是测量的精准问题。镇巴地区山体高大、植被茂密,人员登山困难,卫星信号弱,常规的单星定位仪会造成测量点位的偏差。针对这一状况,东方物探迅速将全公司仅有的65套双星测量仪器,抽调45套性能最好的投入该项目。同时,2220队按理论点位—室内选点—实地偏移的顺序严格执行放样。理论点利用高精度DEM数据和卫片进行优选,室内选点控制最大偏移量和覆盖次数分布,室外利用GPS 和GLOBLE MAP双星测量仪进行核对,确保了测量点位的精确性。再优化的设计,没有严格的执行,也只能等于零。项目启动前期,在钻井招标会上,9家钻井分包商有6家主动炒了2220队的“鱿鱼”。队经理吴克很是纳闷:相比于同类型钻井的市场价,我们开出的价格已经很高了,怎么还会发生被“炒”的怪事呢?事后,一分包商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吴克笑了。这名分包商说:“你们的管理太严格!” 为杜绝钻井井深不够而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现象,2220队实施“集中下药、滚动封井、留井待查”法。钻井与下药分开进行,下药的井监一旦发现井深不够,就会立即拒绝下药,因为一旦给不合格的钻井下药,他将要承担全部的事故责任。钻井工人不知道谁会给他的井下药,下药的井监也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钻井工人。这就可以完全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浅井废炮现象。

山高谷深、陡崖林立,千难万险如何克服?勇于拼搏无私奉献

是项目攻难克艰的动力之源

非到不得已,按照施工要求不允许空道。为了核实断崖处两个测量点位是否必须要空,2公里的山路,解释员朱志伟、聂明涛竟然攀爬了近7个小时。整个施工季下来,53760个检波点,最终只空了6个。在大巴山深处,无论你站在什么地方,不管你朝哪个方向看,都是山,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这里的山体狭长高大,山峰锐利直耸,山间距离小,峰谷落差大,施工区域内11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50多座。这里千山一绿,密林中断木横生,锥刺暗藏,测线所经之处,大多根本无路可走。就在这样的深山里,镇巴勘探项目要施工检波点53760个、炮点10449个,合计2986.32公里路程。是什么力量撑起了这群物探人的脊梁?是对事业的忠诚、忘我的奉献精神。镇巴工区内的山数以万计,但横穿工区的道路只有一条。每天早上,2220队上的车辆准时把测量员送到山脚下,剩下的路全靠测量员自己爬,对他们来说,一天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是很正常的事情。山泥稀滑胶着,测量员驻着竹竿、树枝,一步一步向上爬;山道灌刺丛生,测量员随身带着砍刀,走一路砍一路;山林茂密繁盛,测量员钻密林、折树枝,硬从林中挤出一条路;山高路陡崖深,测量员攀岩爬树绕断崖,把一座座山、一道道沟甩在身后。“最多的一天我过了四条河。”测量员吴涛笑着说,似乎已经忘记寒冬腊月刺骨的河水。项目干了两个多月,他瘦了二十多斤,衣裳没有一件不破口子,裤腿里啥时候都藏着泥,鞋子经常潮得发凉。有一回,他随手把鞋垫子抽出来,鞋垫底下竟然长满了绿毛!这样的故事随处都是。

“不论穷富,回家过年。”春节前,当地外出务工的人们陆续返家。万源市仁村镇的老乡们对仍然租住在那里穿红信号服的人很是不解:你们难道不回家过年吗?要钱不要家?“回家,谁不想?”满手油污的设备副经理王少斌回过头来说:“但是项目还没结束,我们谁都不会回去!” 说完又钻回车底下,继续工作。这辆在修的东风大卡车是专门用来给工地运送电瓶的,它一抛锚,电瓶就不能及时到位,采集生产就会立马停工。王少斌一大早就忙碌起来。2月1日,2220队解释员张锋毅的生日。这一天,他一直为核对测量点位忙碌到天黑。地球物理师佟志伟打电话为他祝福,他才记起这事。1月23日,大年初一,乡镇的饭馆大都休假关张,勘察地形的队员午餐只好靠啃方便面充饥。问起镇巴当地人,他也许可以告诉你,国道从哪里穿过、省道可以通到哪里,但他或许不知道,哪里有一条不过3米宽的机耕道可以到达位于半山腰的枣树坪,哪里有一条30公分宽的“大路”可以绕上海拔1013米的野猪寨。然而“做客”到这里几个月的时间,2220队的员工们,却可以清清楚楚的讲给你听。他们每天行走在这边山区,将施工区域内大大小小的山路摸得“门儿清”,他们是这片山地的征服者,他们奏响的是一曲忘我奉献的赞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