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运用浅议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运用浅议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运用浅议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痞除荡,行气散结,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大腹皮下气宽中,四药合用,共同促进肠道排气和通便,保持胃腑通降。 本研究发现,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在排气、排便、缓解术后患者腹胀不适症状及缓解术后12h 以后的腹痛情况等方面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而术后24~48h 腹痛缓解情况,针药组疗效 又更优于针刺组与中药组(P <0.05)。因此表明,针药联合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预防肠粘连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刚文.现代麻痹技术[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226.[2]张靖.穴位针刺对胃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 杂志,2001,9(10):1116-1119.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以腹痛、腹胀、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分 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在我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最为常见,在已确诊的IBS 患者中,D -IBS 约占74.1%[2]。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笔者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以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治疗,对照组40例用匹维溴胺+培菲康口服治疗,4周为 1疗程,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6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05-02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李小兰(1980-),女,甘肃宁县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小兰1,任光荣2 (1.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江苏张家港215600;2.苏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215000) 表5 各组术后各时点腹部疼痛比较(n =20) 例(%) 腹部疼痛程度评分 1分2分3分4分针药组5(25)5(25)10(50)0中药组 1(5)10(50)7(35)2(10)术后12h 空白对照组03(15)11(55)6(30)针刺组0△9(45)△11(55)△0△针药组2(10)△11(55)△7(35)△0△中药组 2(10)△6(30)△9(45)△3(15)△术后24h 空白对照组1(5)5(25)10(50)4(20)针刺组5(25)△5(25)△10(50)△0△针药组5(25)△▲14(70)△▲1(5)△▲0△▲中药组 3(15)△8(40)△9(45)△0△术后48h 空白对照组2(10)13(65)5(25)0针刺组9(45)△10(50)△1(5)△0针药组15(75)△*5(25)△*0△*0中药组 9(45)△ 9(45)△ 2(10)△ 与同时间空白对照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针刺组、中药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中药组比较*P <0.05 针刺组2(10)10(50)8(40)0术后6h 空白对照组09(45)9(45)2(10)405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现代研究具有汗腺分泌、体温、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又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本文通过临床应用体会,验证桂枝汤疗效甚佳。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临床疗效颇著。全篇共113方,其中桂枝汤类19方[1]桂枝汤乃《伤寒论》治病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此方沿用近二千余年。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不仅能固护卫阳,且能燮理营阴,温通心阳,养阴护液,健脾益气,安中和胃,疏通经脉,缓急止痛。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 1桂枝汤的组方

药物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本方为汉代剂量)。方中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表,为君药,配以生姜之辛,以解卫分之风邪,具有降逆止呕之功。芍药味微苦能敛阴和营,用以臣药,配大枣之甘,可滋养营阴之弱。桂枝配芍药以和阴阳为佐药。甘草和中扶虚调和诸药为使。以上五药,内含辛、酸、甘等味,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故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2]。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古今称为“仲景群方之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而它的退热降温作用是通过其皮部所含有的挥发油刺激汗腺来产生[3]。桂枝皮薄、枝细、还要去表皮,那么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伍以生姜助其发表。至于芍药,重在泄营。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解痉止痛、降压镇静、抗菌和抗惊厥等作用[4],与《伤寒论》成书年代相近的《别录》、《本经》所载和营泄邪,通顺血脉,消肿退热,缓急止痛和通利小便等功能亦相近似。且芍药的挥发油也有解热功能闭。生姜助桂枝走表通阳,芍药协桂枝入里泄营,一表一里,形成开合调节。可见生姜在桂枝汤中具有与芍药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一君二臣的主要药物之一。 2桂枝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2.1双向调节作用 2.1.1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桂枝汤对汗腺分泌有双向的调节

临床医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美国的医学教育是成功医学教育典范,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本文通过对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比较,分析了医学教育历史、入学条件、课程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总结了几点值得我国临床 医学教育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美国临床医学教育比较启示 1中国和美国医学教育的差异 1.1医学院校医学史 我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自文献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而西医发展不到200年。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创始于1866年,名为 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医学院)。50年间,相继成立了几所医学院校。1912年成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14 年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17年创办私 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1927年 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各大医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省份成立。西医起源也有 2000多年的历史,1722年美国第一家军队医院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美国医学教育也有250年历史,1765年第一所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 院校成立,1910年,教育学家弗莱克斯勒展开了一场教育革新。经 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典范。 1.2入学条件 1.3医学教育学制 培养一个美国医师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普通本科四年,再进入医学院校完成四年学习,最后是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 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获取普通医师执照。想成为一名专科医师,还需要不少于八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也就是

说,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2年。在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的学制种类较多。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学制进一步规范为3、5、7、8年制。[2]本科生毕业后一年 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如果不继续深造,5年学习就可以培 养一名医生。 1.4课程学习 1.4.1教材美国的医学教材相比中国的教材厚很多,我们不是说 书越厚越好,厚书是内容和逻辑的结合,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更偏向过程与结果,体现故事性。而中国的医 学教材与美国相比较薄,只偏向结果,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注重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 1.4.2课程一方面,美国课程更重视实验教学,他们认为单纯的 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通常可以在实验课上见到顶尖老师、 教授的身影。中国医学院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正好相反,①实 验课大部分都是资历较轻的老师授课;②实验课课时数少于理论 课;③实验课课时费也低于理论课。一方面,美国医学课程更加注重 医学人文教育,每学年都开设有人文医学系列课程,如医患关系、 医学社会学等。从多学科多角度,让学生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为将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正确价值观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 方面,美国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基础 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综合,将一、二学年的基础学科教学同临床 联系起来,并在三、四学年的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 教育。 1.5培养目标 美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分两部分,一是培养临床医生,4年的医学 博士全面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学习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做科研工作,也不用完成科研论文;二是对 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科研类博士。 美国允许学生在修完两年医学博士课程,转修科研类课程,完成学 位论文后,可以继续完成医学博士课程[3]。而中国的培养目标相对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

2008年10月第25卷第5期Oct.2008,Vol.25No.5 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崔向微1,张贵君2,李慧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选择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为载体,按照传统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对其中常见的7个水溶性药效组分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建立符合临床疗效特征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材料 药效组分对照品: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单铵、甘草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饮片: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购自安国祁新饮片厂),经张贵君教授鉴定依次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CAPCELLPAKC18UG120(250mm×4.6mm,5μm);流动相及检测波长:葛根素:甲醇—水(25∶75),250nm[1];黄芩苷:甲醇—水—磷酸(47∶53∶0.2),280nm[2];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35∶65),346nm[3];甘草酸:甲醇—0.05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250nm[4];甘草苷:乙腈—0.5%冰醋酸(1∶4),276nm[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24℃);柱压:90 ̄100Bar;理论板数按各对照品峰计算均大于30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其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浓度分别为0.70、0.16、0.09、0.03、0.042、0.09、0.12g/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葛根芩连汤(葛根8g,黄芩3g,黄连3g,炙甘草2g),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min,先煎葛根,水沸后煎煮20min,再和余药共煎至30min,滤过,残渣加10倍量的水,水沸后再煎20min,趁热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冷至常温,加水调整至含中药浓度为0.1kg/L。精密吸取1.0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4000r/min)10min,分出上清液,得相对中药浓度10g/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标准曲线绘制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溶液进样不同体积,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A,y),对照品进样量(μL)为横坐标(C,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葛根素Y=3116.9X-3926.4,R2=0.9997(n=5);线性范围1.4 ̄7.0μg;黄芩苷Y=592.86X+105.68,R2=0.9995(n=5);线性范围0.32 ̄1.6μg;盐酸小檗碱Y=622.77X-245.2,R2=0.9991(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盐酸巴马汀Y=330.36X-171.91,R2=0.9996(n=5);线性范围0.06 ̄0.3μg;盐酸药根碱Y=205.96X-68.417,R2=0.9996(n=5);线性范围0.084 ̄0.42μg;甘草酸Y=75.218X-41.509,R2=0.9999(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甘草苷Y=205.28X+30.516,R2=0.9993(n=5);线性范围0.12 ̄0.60μg。 2.5精密度实验分别精密吸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分别为0.18%、0.34%、1.04%、1.54%、1.68%、1.35%、0.75%。 2.6稳定性实验分别精密吸取上述7种同一供试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7种药效组分百分含量分别为:葛根素1.67%,黄芩苷0.36%,小檗碱0.085%,巴马汀0.031%,药根碱0.048%,甘草酸0.126%,甘草苷0.174%。[结论]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7种药效组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8)05-0417-02 作者简介:崔向微(1982-),女,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中药鉴定方法学和组分中药及中药药效组分质量标 准体系研究。 417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临床医学的毕业论文

学校 :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年级专业 : 临床医学 姓名: 孙庆庆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论文题目: 阑尾炎的治疗分析 指导教师 : 刘培和 下达时间: 2012 年 3月1 日 论文摘要: 目的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方法通过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采取治疗方法。注意手术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术后护理。合理治疗,疗效满意。 目录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临床鉴别 5 并发症 二讨论 1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2手术方法选择及注意事项 治疗: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3 三结果

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老年人及儿童,阑尾是盲肠的延续肠系膜短于阑尾,又是一个盲端。一条动脉两条静脉导致供血不足。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经B超、血常规、CT、X线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年龄12,48岁,平均28.岁。 1 病因 急性阑尾炎 (1)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造成阑尾管腔阻塞的常见原因有:?淋巴组织明显增生,最常见,约占60,,多见于青年人;?粪石,约占35,;?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等,较少见;?阑尾的解剖结构异常,如管腔细长,开口狭小,系膜短致阑尾卷曲。 (2)细菌入侵:阑尾管腔阻塞后,内容物排出受阻,腔内致病菌繁殖并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上皮的完整性受损,细菌侵入壁内并沿粘膜下层扩散,引起和加重感染。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格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3)其他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肠炎直接蔓延至阑尾。饮食因素,如经常进食高脂肪、高糖和缺乏纤维的食物者可因肠蠕动减弱、菌群改变、粪便粘稠而易形成粪石。 慢性阑尾炎大多数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少部分开始即 呈慢性过程。部分可因阑尾腔内粪石、虫卵等异物,或阑尾扭曲、粘连。淋巴滤泡过度增生等导致阑尾管腔变窄而发生慢性炎症变化 2临床表现 急性阑尾炎 常见症状和体征 (1)常见症状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 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身

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备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摘录《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九)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12T16:26:3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刘煜[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刘煜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210008 摘要: 白虎汤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如外感高热、烧烫伤高热、夏季热、中暑等。笔者常以此方为治疗高热病症的首选经方。 关键词:白虎汤;外感高热;烧伤;夏季热;中暑; 1外感高热 张某,男,19岁,学生。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8℃~40.2℃,伴有头痛、身痛、汗出、口渴欲饮。自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诸症不解,夜间体温39.5℃来急诊求治。血常规示:11.0*10^9/L。查体:神清,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脑膜刺激征阴性。患者体温39.5℃,头痛连及颈项,汗出,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脉洪大有力。脉症合参,辨属阳明气分热盛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生甘草9g,防风10g,芍药10g,粳米9g。煎后代茶频服,服药后2h,体温降至38.7℃,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5℃,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自觉口渴减轻,汗出减少,无头痛、身痛。 按:本例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脉象洪大,是典型的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寒邪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可见烦渴喜冷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为热盛于经所致。本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诸症皆除。 2烧烫伤高热 王某,男,45岁,工人。因工作时掉入热水池中烫伤3小时入院,总面积85%(浅二度20%,深二度45% ,三度20%)。伤后五天,患者创面渗出较多,高热,偶见神昏谵语,烦躁,夜不能寐,口渴,不思饮食,大便4天不行,舌苔黑燥,脉数,心率130次/分-160次/分,体温39.0℃-40.2℃,辨证为阳明经腑热盛。治则:清热生津,通腑泻热。方用生石膏80g,知母15g,厚朴、大黄、枳实各9g,黄芩、金银花、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服药1剂后,大便通,烦躁缓解,体温维持在38.5℃,稍能进食。3剂后,二便顺畅,神清,夜寐安,饮食正常,体温波动在36.9℃-37.7℃。原方去厚朴、大黄、枳实,加人参4g,麦门冬15g,黄芪8g,以生津育阴,托腐生肌,继服5剂后舌红苔润,体温未有较大波动。 按:重度烧烫伤患者,损伤创面大且深,早期火毒内攻,迫津外泄,渗出较多,持续时间久,最终气津两伤。患者烦渴,舌苔黑燥,大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故采用白虎汤清阳明经之邪热,并配乘气汤泄阳明之腑实证。 3小儿夏季热 李某,男,18个月。患儿父母诉其入夏发热不退20天,曾于村中卫生室用抗生素、美林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起热,患儿体温波动在37.5℃-39.1℃。来诊时见:患儿面色无华,神疲,手足心热,无汗,体温38.9℃,舌红苔黄燥,脉数。患儿父母诉其口渴多饮、多尿,大便干结。辨证属暑伤肺胃。治则养阴生津,清热益气。予以白虎汤加减:先以生石膏40g,粳米20g煎汤300ml,再入知母、蝉衣、生甘草各5g,太子参8g,黄芪5g,地骨皮5g,白薇3g。服用1剂后,患儿体温降至38.2℃,手足热退,多尿有所改善。进服3剂患儿体温降至37.1℃,午后偶有38.2℃左右,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嘱其再服7剂,停药后患儿未在发热,胃纳可,无多饮多尿,大便通畅。 按:夏季热多见于三岁一下小儿。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肺合皮毛腠理,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无以输布,故见少汗甚或汗闭。汗与小便,异物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又伤津,故有多饮。方中予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去阳明气分邪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蝉衣宣散风热;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太子参、黄芪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诸药共奏其效。 4 中暑 王某,女,20岁。患者2014年08月来诊,诉前日外出游玩回家后发热,神疲乏力,心中不舒,口渴,汗少,小便黄。来诊时体温38.8℃,舌红苔黄,脉浮数无力。诊断为暑热病,证属:暑伤气津。治宜清热益气生津,予以白虎汤加味:石膏80g,知母10g,天花粉10g,白茅根10g,麦门冬10g,西洋参8g,粳米20g,生甘草6g,药后热退,口渴缓解,3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夜间偶有低热,原方再加地骨皮8g,白薇5g,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方中生石膏辛寒,清泄暑热;知母苦润,清热养阴;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等清热益气生津;甘草、粳米益气和胃,养阴生津;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共奏清泄里热而保津液之效。暑温高热退后,常有低热、自汗、脉虚无力等证候,邪热已轻而津伤较甚,可予以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地骨皮、白薇继服益气生津清余热。 5讨论 高热急症多由外感六淫、疫毒之邪而起,可见于温病各阶段和伤寒三阳病中,但其中以邪在气分和邪犯阳明最为多见。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常以白虎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应用于诸如急性传染及感染性、新陈代谢性、关节性疾病的高热病症治疗。白虎汤[1]药效及临床运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热、抑菌、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在免疫方面白虎汤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再次免疫的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能显著减轻幼鼠脾脏的重量[2]。于强等[3]研究表明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可分别有效降低阳明热证、实证患者血浆内毒素( ET)、TNF-A、IL-6、IL-10水平。夏怡[4]等人以干酵母及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对石膏、白虎汤、去石膏白虎汤,以及煅石膏和CaSO4?2H20分别代替石膏入白虎汤的退热作用进行药效学观察,以证实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功效。张锡纯认为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Ⅰ类方。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由于是里热,所以里

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所以它叫热陷阳明。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黄芩、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厚肠胃,止泻痢。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黄元御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标签:桂枝汤;伤寒论;黄元御;金匮要略 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1 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 1.1 来源 黄氏桂枝汤既有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桂枝汤、桂枝茯苓汤等,也有根据仲景桂枝汤化裁而成者,如桂枝苓胶汤、姜苓桂枝汤等。 1.2 分类 黄氏桂枝汤系列方大致可分为桂枝汤的加方及桂枝汤的变方两类。桂枝汤的加方有桂枝加桂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苓胶汤、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等;其余大部分为桂枝汤的变方,如乌肝汤、玉池汤、归地芍药汤、宁波汤、苓桂半夏汤、苓桂柴胡汤、金鼎汤、茯苓石脂汤、姜苓桂枝汤、姜桂苓砂汤、桂枝人参黄芪汤、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地黄汤、桂枝地黄阿胶汤、桂枝苁蓉汤、桂枝苓泽汤、桂枝姜附阿胶汤等。 1.3 功用 1.3.1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桂枝汤主要功能之一。黄氏对营卫理论有所创新,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能治疗太阳中风以外诸病,其代表方出现在《四圣心源·痈疽根原》。黄氏认为,“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又“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故黄氏以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紫苏叶、生姜)主治痈疽初起属热证者,以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之痈疽。 1.3.2 解肌肉痉挛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出现较频繁的症状之一,该类病证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桂枝汤方证本无肌肉痉挛症,但因方中桂枝能温经通络,白芍配甘草能养血滋阴、舒筋缓急,故黄氏加入生津舒筋活络之品后,可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多种肌肉痉挛症。如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白芍、瓜蒌根、何首乌、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伤卫气、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12例临床分析 : 学校 站: 函授 年级专业 : 姓名: 论文题目: 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12例临床分析 指导教师 : 下达时间: 20** 年 ** 月 ** 日 摘要: 目的总结和探讨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2例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的12例中,8例妊高征心脏病,占66.7%,4例围生期心肌病,占33.3%。12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和轻度贫血,输液量每天在2000,3100ml。结论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的主要原因是妊高征心脏病、过量的输液,在预防上有重要意义。合理治疗,疗效满意。关键词: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预防合理治疗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因 1.3 临床表现

1.4 实验室检查 1.5 治疗及转归 2 讨论 2.1 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的原因 2.2 急性心衰的治疗 2.2.1 体位 2.2.2 吸氧 2.2.3 解除诱发因素 2.2.4 镇静 2.2.5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2.2.6 利尿剂 2.2.7 其他辅助治疗 2.3 剖宫产术后急性心衰的预防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剖宫产手术在基层医疗单位普遍广泛开展,术后并,2011年发急性心衰的病例并不少见,术后的安全不可忽视。现将我院2008妇产科剖宫产后并发急性心衰转入内科治疗的12例病人形成心衰的原因、防治措施,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例患者均经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年龄22,28岁,平均28.3岁。急性心衰的严重程度用KilliP分级,?级8例,?级4例。 12例患者均为妊娠足月剖宫产后病人,其中妊高征心脏病8例,诊 1.2 病因断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