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水文地质整理

供水水文地质整理
供水水文地质整理

供水水文地质整理

By Guo Xinzhang

绪论

1、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之为地下水。

2、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供水水源具有优势:P1

1)地下水在地层中渗透经过天然过滤,水质良好,一般不需净化处理

2)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因有上部岩层作为天然保障,一般不易受到污染,卫生条件较好

3)地下水水温较低,常年变化不大,特别适宜于冷却和空调用水

4)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可适当地靠近用水户,输水管道较短,构筑物较简单,基建费用较低,占地面积也小

5)水量、水质受气候影响较小,一般能保持较稳定的供水能力,因此在很多缺少地表水的地区(如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地区、沙漠、岩溶山地),地下水常常是唯一的供水水源

6)可以利用含水层调蓄多余的地表水,增加有效水资源总量,工业上还可以利用含水层的保温盒隔热效应,开展地面水的回灌循环,达到节能、储水、节水的目的

3、我国总人口的75%引用地下水

第一章地质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构造与形态

1、地球赤道半径6378.16km,极半径6356.755km,两者相差约21.4km

2、地球内圈特征: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P3

3、外圈特征:大气圈、水圈、生物圈P4

4、地壳表面特征:最高: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

最深: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平面以下11034m

5、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P5

6、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岛弧,深海(大洋)盆地,洋

中脊等

7、地壳中的主要成分的硅、铝的氧化物

二、矿物与岩石

1、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晶形、颜色、光泽、条痕、硬度、解理和断口、相对

密度等详见P8表格

2、岩石的分类:P9岩石是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岩浆岩:P9岩浆沿着地壳岩石的裂隙上升到地壳范围内或喷出地表,热量逐渐散失,最后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就叫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浆上升侵入周围岩层中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又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两大类。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

常见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分为:深成岩:在地壳深处冷凝成,产状多为岩基和岩株,

例: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

浅成岩:在地壳深度较小处冷凝成,产状为岩盘、岩床、岩脉等

例:闪长玢岩、花岗斑岩、

喷出岩:岩浆流出地表冷凝而成,也成火山岩,产状为岩流和火山锥

例: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2)沉积岩:P11沉积岩是在地表环境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早期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溶解等外力地质作用的破坏而产生的岩石

碎屑、溶质等物质,在原地或经过搬运在适宜的环境(如山麓、湖沼、海

洋中)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

形成过程:风化、剥蚀阶段——搬运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P11例: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凝灰岩、白云岩、盐岩,划线的分布最多,几乎占沉积岩类95%以上

3)变质岩:P15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地质作用下,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受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发生相应变化,所形成新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常见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块状构造

例:见P16

三、地质年代表P18

四、地质构造

1、地壳运动: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2、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位置上的状况通常是用岩层产状来表示的,岩层的产

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三个要素P21

3、岩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接触、火成接触、断

层接触

4、褶曲P22

5、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强度极限时岩石所发生的破裂,同

时产生一些破裂面,使岩石丧失了连续完整性。可由地壳内部构造作用力引起也可由地质外应力引起

1)裂隙(节理):P25是岩层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的破裂

按成因分:非构造裂隙、构造裂隙

按形成时应力特点分:张裂隙、剪裂隙

按裂隙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相互关系分:走向裂隙、倾向裂隙、斜交裂隙2)断层:P27 岩层断裂后沿断裂面两侧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这种构造叫断层。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层带、断距

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状况分: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自然界一般为平推正断层或平推逆断层

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分: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断层

按断层形成的力学性质分:压性断层、张性断层、扭性断层、压扭性断层、

张扭性断层

断层的判断方法:P29

构造标志、岩层标志、水文地质标志、地貌标志

第二章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一、地下水的储存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1、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

重要影响。空隙的成因是构成空隙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可分三类:松散

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2、孔隙:P32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孔隙度: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公式:见P32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岩石的密实程度、颗粒的均匀性、颗粒的形状、颗粒的胶结程度

3、裂隙: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4、溶隙

5、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存在形式P36

岩石“骨架”中的水:矿物结合水,主要形式: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吸着水、薄膜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6、岩石的水理性质:P39指当空隙的大小和数量不同时,岩石在水作用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容纳、保持、给出、透过水的能力。衡量不同岩石地下水储存和运移性能,其中空隙大小最具决定意义。

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

二、含水层和隔水层

1、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P42

形成条件:1)岩层要具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2)有储存盒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3)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3、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划分是相对的,同一岩层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地

质意义。

三、地下水的类型P45

1、埋藏条件:指含水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课将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埋藏的共同特点是在透水性较好的岩层中夹有不透水岩层。

特征: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动态变化很不稳定。

意义:水量受季节控制特别显著,当隔水层分布较广时可作为小型生活水源。

缺点:水的矿化度较低但水质易被污染。

3、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成为潜水。

特征:与大气相通,具自由水面,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动态受气候影响较大。潜水面形状受地形影响。

意义:在自然界分布范围大,补给来源广,水量一般较丰富,加之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不大,是便于开采的供水水源。

缺点:但因含水层之上无连续的隔水层分布,水体易受污染和蒸发,水质容易变坏。

潜水等水位线图 P48

潜水等水位线可用于 1. 确定潜水流向;2. 确定潜水的水力坡度;3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4. 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5. 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变化;6.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7. 确定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的范围

4、承压水:指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特征:不具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水头压力;分布区和补给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不易受地面污染。

形成条件:P50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

1)向斜盆地中的承压水

2)单斜地层中的承压水:1.透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的承压斜地

2.含水层发生相变或尖灭形成承压斜地

3.含水层被断层所阻形成承压斜地

4.侵入体阻截承压斜地

等水位线图P53 ps:等水压线实际中并不存在

四、地下水的循环

1、水的分布于循环

2、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作用称为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人,以及大气中水汽和土壤中水汽的凝结,在一定条件下尚有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的补给2)地表水的补给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人工补给

3、地下水的排泄:

(1)泉水排泄

泉的形成:由于地形受到侵蚀,使含水层暴露于地表;其次是由于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岩石透水性变弱或受到局部隔水层阻挡,使地下水位抬高溢出地表;如果承压含水层被断层切割,且断层又导水,则地下水能沿断层上升到地表亦可形成泉。

按其补给来源分:上层滞水泉、潜水泉、承压水泉

根据泉的出露原因可分:侵蚀泉、接触泉、溢出泉、断层泉

研究泉的意义P59

(2)向地表水的排泄

(3)蒸发排泄

(4)不同类型含水层之间的排泄作用

4、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称为径流。

(1)产生:自然界中的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径流是整个地球水循环的一部分。大气降水或地表水通过包气带向下渗漏,补给含水层成为地下水,地下水又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最后在地形低洼处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或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如此反复地循环就是地下水径流的根本原因。

(2)影响因素:1)含水层的空隙性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3)补给量4)地形5)地下水的化学成分6)人为因素

(3)地下径流量的表示方法P62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转化

(1)自然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化

1)河水位的变化

2)地下水分水岭的改变

(2)人类活动引起的转化

1)修建水库

2)人工开采和矿区排水

3)农田灌溉与人工回灌

第三章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P65-67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一般指: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相对密度、导电性、放射性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地下水中常见的化学成分P67-70

2、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总含盐量与总溶解固体(TDS)

氢离子浓度

硬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侵蚀性二氧化碳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按化学成分分类P71-74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变

1、原始成分的影响

2、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

1)溶滤作用2)浓缩作用3)离子的交替和吸附作用4)脱硫酸作用

5)脱碳酸作用

四.不同环境地下水化学特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P77-80

第四章地下水的运动

一、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P81

1)曲折复杂的水流通道

2)迟缓的流速

3)层流和紊流: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有秩序地呈互相平行而不混杂的运动,称为层流运动;水质点相互混杂而无秩序的运动称为紊流运动。地下水流大多数都呈雷诺数值很小的层流运动,在大裂隙或大溶洞或人工开采地下水时会出现紊流区

4)非稳定、缓变流运动

2、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P83

1)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适用范围:只有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地下水运动才服从(层流)

达西定律求出的流速不是真实流速,地下水真实流速大于求出流速

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

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基本类型

1)垂直取水构筑物:潜水完整井、潜水非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非完整井

2)水平取水构筑物

2、地下水流向潜水完整井—计算题P85-89

裘布依(Dupuit)假设

1)天然水力坡度等于零,抽水时为了用流线倾角的正切代替正弦,则井附近的水力坡度不大于1/4;

2)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含水层的底板是隔水的;

3)抽水时影响半径的范围内无渗入、无蒸发,每个过水断面上流量不变;在影响半径范围以外的地方流量等于零;在影响半径的圆周上为定水头边界;

4)抽水井内及附近都是二维流(抽水井内不同深度处的水头降低是相同的)。裘布依公式可以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在水源勘察时常常是通过现场实测Q、S、H0、R、r,然后计算含水层的k值。

2).预计潜水完整井的出水量Q——在水源设计时往往是已知或假设公式中的参数H0、S、k、R、r,然后推算出设计井的预计出水量Q。

3.地下水流向承压水完整井

4、裘布依公式的讨论

1)抽水井流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

2)抽水井流量与井径的关系

3)水跃对Dupuit 公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4)井的最大流量问题

5、裘布依型单井稳定流公式的适用范围P91

6、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1)承压水非完整井:马斯盖特公式,求流量,适用范围: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

2)潜水非完整井:求流量,公式适用范围: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3)直线补给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三、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运动

1、非稳定流理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评价地下水的开采量

2). 预报地下水位下降值

3). 确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2、基本概念

1).弹性储存的概念P96

2).越流的概念P96越来系统的三种类型

3、无越流含水层中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导水系数T=KM,储水系数P98-99

泰斯公式井函数P100

4、越流系统中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P109

1、渗透系数K是表示含水层渗透性能的参数计算见P109-116

2、导水系数T是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大小的参数

3、给水度μ

4、储水系数μ*

5、水位传导系数a=T/μ

6、影响半径R是表示含水层补给条件的参数计算见P106-118

7、越流系数

8、越流参数

9、补给系数E

10、降雨入渗系数a

五、研究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法和物理模拟方法

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物理模拟法

第五章不同地貌区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一、河谷平原区的孔隙水----要求看细一点

1、河流的沉积作用和冲积层

冲积物指常年性河流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在新构造运动的制约下,沿程水动力条件差别极大,呈现上游河段下蚀作用强,中游为侧向侵蚀,下游河段以堆积为主,形成冲积层不同的岩性与结构,造成从上游到下游,冲积物不断增厚、变细、分选性提高等规律。

1)河流上、中游河谷的冲积层

上游山区河谷地段:主要表现为向下侵蚀,河谷呈V形,堆积作用弱,冲积层分布不连续。详情见P151

中游低山丘陵区:河谷加宽呈U形,以侧方侵蚀为主详情见P151

2)河流下游平原的冲积层

3)河流发展过程中的阶地沉积

阶地是分布在谷坡上的,一般不被河水所淹没的一些有陡坎的平台。阶地是新构造运动使地壳间歇性上升和河流作用的共同结果。

阶地类型:侵蚀阶地沉积阶地

2、河谷平原冲积层中的孔隙水P158

河谷冲积层构成了河谷地区地下水的主要孔隙含水层。河谷冲积物孔隙水的一般特征:含水层沿整个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宽广河谷则形成河谷平原,由于沉积的冲积物分选性较好,沿河流纵向延伸,横向受阶地或谷边限制。在垂直剖面上,含水层具二元结构,复杂结构也常为多个二元结构的组合。

1)河流上游河谷冲积层中的孔隙水

2)河流中游阶地冲积层的孔隙水

3)下游平原冲积层孔隙水

二、山前倾向平原冲洪积物孔隙水P155

冲洪积扇构成了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含水层的主体,而洪积扇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貌条件下实现的。Ps:很多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中,有经常性水流(河流)在同时作用,使暂时性水流的洪积物和经常性水流的冲积物间歇或混杂堆积,因

此,很多洪积扇亦称为冲、洪积扇。

有山前分散流的水动力条件控制的洪积相堆积物,其空间分布规律:P157 在纵向上;在横向上;在垂向上;

1、冲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1)上部砂砾石带

2)中、下部粗细沉积交错过渡带

3)边部黏性土带

2.山间盆地中的地下水

三、黄土地区、沙漠地区、湖泊沉积地区、冰川堆积地区、滨海岛屿地区的地下水P159

1、黄土地区的地下水P159--161

1)黄土含水层的基本特征

2)黄土中地下水的埋藏形成

黄土层中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宽缓的沟谷、塬面的洼地及丘间盆地

黄土塬是黄土覆盖的位置较高、面积较大的平地,又称为黄土平台。

2、沙漠地区的地下水P162—163

1)山前倾斜平原边缘沙漠中地下水

2)古河道中的地下水

3)大沙漠腹地的沙丘地区地下水

3、湖泊沉积地区的地下水P163

4、冰川堆积地区的地下水P163--164

在地质时期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第四纪是地史上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时期。

5、滨海岛屿地区的地下水——关心一下P164—166

四、不考

五、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掌握透彻P177-185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的地质现象的总称。储存和运动与可溶性岩石中的重力水称为岩溶水。也叫溶洞水或喀斯特水。

岩溶水的流量、水位时空变化大,流动速度大,多为集中排泄。

1、岩溶发育的规律

1)岩溶发育的条件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纳为: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含侵蚀性CO2的水;水的流动条件四个方面。

2)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地质构造对岩溶的控制主要是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使岩石的渗透性能增加,提供了水与岩石接触的可溶机会,因而加强了岩溶发育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岩石透水性能沿构造的一定方向发生了变化,迫使地下水亦沿构造的一定方向运动,从而控制了岩溶发育范围和延伸方向,使岩溶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①岩溶主要沿断裂带发育

②岩溶常在褶曲轴部或平行于褶曲轴成带状发育

③构造体系及复合关系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2、岩溶含水体系

岩溶含水系统是在以裂隙系统为初始渗透条件的基础上,在重力作用下,经

差异性溶蚀的“管道化”过程,形成的更不均匀的裂隙管道系统。

在双重补给(局部洞穴灌入和大面积分散入渗)和集中排泄的制约下,形成了两种径流模式共存相融的径流格局:1)灌入式集中补给——管道流——集中排泄2)大面积入渗补给——管道周围裂隙系统分散流——管道流——集中排泄岩溶含水系统多级次的含水结构特征:1)大尺寸的岩溶管道2)小尺寸的岩溶化裂隙系统3)大面积的原生孔隙和缝隙 上述不同成因和不等尺寸的各级次空隙,按一定的序次结合成具统一水力联系的裂隙——管道系统

1)岩溶管道——岩溶含水系统主要部分

①溶隙类管道

②溶洞类管道

③暗河类管道:呈不规则线状、梳状和树枝状

2)岩溶化裂隙网络

3)原生孔隙与缝隙

3、岩溶水的基本特征——打星P183

1)岩溶水补给与排泄特征

集中排泄与灌入式补给是岩溶水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存在大面积的入渗补给。

2)岩溶水的径流特征

3)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岩溶水动态与降雨以及岩溶系统的规模、结构、介质的空隙特征等因素关系密切。若有地表水渗漏是,还受水文因素的影响。我国南北岩溶水动态区别很大。4)岩溶水的分布特征

岩溶水并不是均匀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只埋藏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之中。

岩溶发育以水的流动为前提,而雨水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侵蚀基准岩所控制的水循环条件。

在垂向上,厚层块状可溶岩分体地区,岩溶水循环条件的演变过程依次表现为:①垂向入渗带②垂向与水平交替带③水平循环带

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

岩溶水在河谷地区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上述分带现象的完整程度首选取决于裸露区可溶岩的厚度;其次地壳应保持长时期相对稳定状态。详见P185

在埋藏区,岩溶水循环条件随埋深的增加而趋弱,并呈现一定的分带性。

在开发利用岩溶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必须掌握垂直方向的分带规律。

六、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开发P185-188

形成和储存地下热水的地质环境也称为异热型储水构造。一般温度高于20-25℃的地下水都可称之为地下热水。

1、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

地热增高率大于平均值的地区叫地热异常区,寻找这样的异常热区是热水水源勘探的首要任务。

2、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

1)地下热水的普查与勘探

寻找地下热水,主要是勘探出埋藏浅、水温高的地段。应当与普查地热异

常现象、井孔温度测量、水化学调查和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结合起来。

2)地下热水的利用

①发电②供热取暖③农业生产④医疗和提取工业原料

第六章供水水质评价

一、水质指标与水质分类

二、地下水质量评价

三、饮用水水质评价

四、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评价

五、工业用水水质评价P201-209

1、锅炉用水的水质评价《工业锅炉水质标准》

1)成垢作用

水煮沸时,水中所含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依附于锅炉壁上形成锅垢,这种作用称为为成垢作用。锅垢包括硬质的垢石(硬垢)和软质的垢泥(软垢)两部分。

硬垢系数

2)起泡作用

主要指水煮沸时在水面上产生大量起泡的作用。

起泡系数

3)腐蚀作用

由于水中氢置换铁使炉壁受到损坏的作用称为腐蚀作用。

腐蚀系数

2、地下水的侵蚀性评价

1)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

①分解性侵蚀②结晶性侵蚀③分解结晶性侵蚀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在对混凝土侵蚀性进行综合评价时,除考虑水中的化学组成外,还应考虑场地环境、气候、土层的渗透性等综合影响。关于场地环境大体上分3个类别弱腐蚀;中等腐蚀;强腐蚀P206

2)地下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3、其他工业用水对水质的要求

不同工业部门对水质要求不同,其中纺织、造纸及食品等工业对水质要求较严。

六、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第七章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一、概述

寻找地下水源而开展的各项工作统称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或水源勘察。

目前我国地下水源的设计工作是在三种情况下进行的:见P212

在水源勘察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应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综合性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地质普查及矿产勘察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资料。

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任务:见P212-213

2、勘察工作的内容与程序:见P213

勘察工作程序是指从接受任务、确定工作方案、编制勘察纲要、野外作业、资料整理、提交报告到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等整个过程。

3.勘察阶段的划分:初勘阶段和详勘阶段P213-214

4、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二、水文地质测绘

1、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和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水源勘察的基础,因此应遵循先测绘后勘探的勘察原则。

目的和任务P215

2、水文地质测绘的方法

测绘范围取决于工程要求及水文地质条件。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是通过野外填图来完成。

成果以文字报告和图件表示。基本图件包括见P216

整个水文地质测绘应划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室内整理3个阶段。

3、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

1)地质调查

2)地貌、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水文、气象调查

5)地下水化学调查

6)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4、不同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特点

1)山前冲洪积扇地区

2)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

3)滨海地区

4)黄土地区

5)沙漠地区

6)基岩地区:①碎屑岩分布区②可溶岩分布区③岩浆岩与变质岩分布区5、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1)多波段卫星图像和航片的应用

2)热红外成像的应用

6、核技术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三、不考

四、水文地质钻探P229-233

水文自动钻探是勘察和开采地下水的重要手段。

1、水文地质钻探的要求

1)钻孔口径2)钻孔深度3)钻进冲洗液要求4)孔斜要求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6)止水要求7)取样要求8)洗井要求

2、水文地质钻探孔布置的原则P231

1)基本原则——6条

2)不同地区的布孔特点

①山前冲洪积扇地区②山间河谷地区③冲洪积平原地区④滨海地区⑤基岩山区

五、抽水试验——知道类别、目的,了解技术设备

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4条P233

1、抽水试验类型

基本类型: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试验性开采抽水

详情及其他分类见P233-235

2、抽水井的一般构造和抽水设备

1)抽水井的一般构造

2)抽水设备及量测工具

①卧式离心泵②立式深井泵③空气压缩机(空气扬水机)

测量工具:量水桶、水表、三角堰和孔板流量计;测钟和电测水位计

3、不考

4、抽水试验方法举例

单井稳定抽水求渗透系数K

5、抽水试验资料的现场整理与分析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绘制出Q-s曲线P240

六、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水质(化学成分和气体成分)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随着时间而有规律的变化。

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概况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P241

1)气候及气象因素

2)水文因素

3)地质因素

4)人为因素

2、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的选择和布置原则:P242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内容

4、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整理

七、地下水资源评价——看1-3节

地下水“储量”和“资源”两词,分别来自矿产地质学和水文学。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在水质有保证的前提下对地下水作出的定量判断。

1、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P244-246

2、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评价原则

1)评价内容:①地下水水量评价②地下水水质评价③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

④开采后评价

2)评价原则:①运用地下水与大气水、地表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水量评价②充分发挥储存量的调节作用③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④水质、水量统一评价

3、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和储存量

1)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

补给量应考虑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两个方面。

①综合补给量②降水渗人补给量③地下径流流入补给量(侧向补给量)④河水渗人补给量⑤越流补给量详细计算方式见P247-252

2)地下水资源的储存量的计算

①容积储存量②弹性储存量

八、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熟悉P269-27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各种水文地质图件以及各种原始资料(水文地质钻探资料、抽水试验资料、水质分析资料等),是给水水源设计的重要依据。

1.文字报告的内容:序言、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山脉地势、水文、气象、地质概况、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结论与建议。

2、水文地质图件:单项水文地质图、综合水文地质图

3、其他资料:钻探资料、抽水资料、水质分析资料

4、勘察报告的阅读和分析

第八章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一、地下水污染概述

1、地下水污染的含义P274-275

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地下水污染”Ps:在天然环境中产生的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是“天然异常”判断条件:1)水质朝着恶化的方面发展2)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2、地下午污染的特点P276

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延缓性

3、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P276-285

1)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①城市液体废物:Ⅰ生活污水Ⅱ工业污水Ⅲ降雨径流

②城市固体废物:Ⅰ生活垃圾Ⅱ工业垃圾Ⅲ污泥③农业生产及采矿活动

天然污染源:主要是海水,以及含盐高和水质差的地下水

如果按照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点源,线源和面源

2)地下水污染物

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

①按污染物物理性质分:溶解物、乳状物、难溶解物

②按污染物生物性质、化学性质分: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

③按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性态的稳定性分:保守性污染物和非保守性(衰减性)污染物

3)地下水污染途径

污染方式: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污染途径: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注入径流型

二、不考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包括两方面内容:防止和保护天然优质地下水不受人为污染;处理和净化已经受到人为污染的地下水源,使其水质恢复为清洁水源。

1、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1)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

①一般性技术措施:P294-295

②建立水源地卫生防护制度P296-297

③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点P197-298

2)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法律措施

2、污染地下水的处理和净化P299-313

1)包气带土层治理技术

2)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①曝气技术

②热强化技术

③抽取-处理技术:技术要点、需注意问题5条P302

④原位反应墙技术

⑤生物净化方法

3)水动力截获技术

第九章地下水资源管理

一、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任务和目的P314

2、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3、允许开采量的确定

4、地下水的环境容量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产生的公害及其防治P317-324

1、区域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原因:1)过量开采

2)水文地质条件改变使补给因素减少

3)开发利用地下水设计规划的过失

不利影响:1)造成大量的生产井报废或吊泵,由于动水位逐年下降,大量浅井抽不上水二报废,不少深井出现吊泵现象

2)单井出水量减少

3)含砂量增加

4)设备维修周期缩短,耗电量增加

2、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承压含水砂层的释水压密

粘性土的释水压密

3、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咸水入侵

4、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

三、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

1、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

1)补充地下水源,增大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季节性和多年性调控

2)控制地面沉降

3)防止或减少海水入侵含水层

4)改变地下水的水质

5)改变地下水稳定

6)保持地热水、天然气和石油地层的压力

2、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和水质要求

用作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地表水(为主)、工业回水和工业废水,城镇公共供水(自来水),地下水等。

水质标准3个原则:P327

3、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法及适用的水文地质条件

1)直接法

①地表入渗补给法:Ⅰ淹没或灌溉入渗补给法;Ⅱ水盆地渗人法;

Ⅲ渠道渗人补给;Ⅳ河流渗人补给

②井内灌注渗水补给:Ⅰ自由回灌;Ⅱ真空回灌;Ⅲ压力回灌

2)间接法——诱导补给法

四、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及管理方案的制订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 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勘查程序,去查明某个地区的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影响条件下的状态,并阐明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具体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 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情况; 2、对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进行水量、水质评价; 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实施意见和措施。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一、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制订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埋藏分布条件以及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比例尺:一般<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任务:较详细地查明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比例尺:一般>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结合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或其他项目,对地下水的动态和均衡要素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为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监测项目: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水质以及 降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地下径流量等。 监测持续时间:1)暂时性监测网:为综合性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监测资料时,监测时间一般持续1~2年;2)永久性监测网: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综合目的而进行的检测工作时,监测时间应是永久性的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一、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1、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经历一个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过程。 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必须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相一致,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同的。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 不同任务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阶段的划分一般是各不相同的;不同部门对同一任务,划分的阶段数和阶段名称也不尽一样。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把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普查阶段:概略评价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有无满足设计所需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初步推断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几个可能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为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4、开采阶段:在开采动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水源地的改、扩建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 脱碳酸作用: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层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贮水系数(S):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有效孔隙隙度: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 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供水水文地质

供水水文地质样卷一 一、选择题(2’*10) 1.何种地形是指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宽阔平坦或稍有起伏、四周常 有崖壁与较低的地形单元分界的地区。( )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2.下列矿物的硬度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A金刚石、黄玉、萤石、滑石B金刚石、萤石、黄玉、滑石 C金刚石、滑石、黄玉、萤石D黄玉、金刚石、滑石、萤石3.温度每增加10C所需要的深度(m)称为地热增温级,一般平均每()升 高10C。 A33 B34 C35 D36 4.一般地下水无气味,当含有()时有鱼腥气味. A硫化氢B氧化亚铁C腐殖质D氯离子 5.TDS含量低的淡水常以()为其主要成分。 A HCO3- B SO42- C Cl- D Na+ 6.当水中含碘量在3ug/L以下时,则会在该地普遍地发生() A甲状腺肿病B大骨节病 C克山病D侏儒症 7.以下哪种地下水运动服从达西公式。() A层流Re小于1~10 B紊流Re小于1~10 C层流Re小于1~20 D紊流Re小于1~20 8.在地质时期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是地史上最大的一次冰川活 动时期。 A寒武纪B侏罗纪C第三纪D第四纪 9.卫星相片中常用MSS7波段相片的波段波长为多少,属于什么波段?() A 0.5~0.6um 绿色波段 B 0.7~0.8um 红色与近红外波段 C 0.6~0.7um 红色波段 D 0.8~1.1um 近红外波段 10.下列哪个属于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 A地质调查B地貌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C地下水露头调查D以上三项都是 二.题空题(2’*10) 11.地球表面上,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大气圈、和生物圈。 12.是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矿石和岩石的组成单位。 13.按成因可把自然界的岩石划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和变质岩 14.按照地壳运动的特点,可简单归纳为两种类型:升降运动和 15.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容水性、、给水性、透水性 16.存在于地下水中的离子、分子和微粒(不包括气体)之总含量称为地下水中 的,通常以g/L表示。 17.组成地下水物质组分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溶解物质和胶 体物质。 18.勘察阶段分为初勘和。 19. 岩层在空间位置上的状况通常是用岩层产状来表示的,岩层的产状包括走向、、倾角三个要素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86738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37 第十章孔隙水··40 第十一章裂隙水··42 第十二章岩溶水··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4服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9暗室逢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15收复失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29QWDD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40是多少第十一章裂隙水.....................................................42三分法第十二章岩溶水.....................................................45we福娃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16.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20.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安康机场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终)

安康富强机场迁建项目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

安康富强机场迁建项目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项目负责:杜增育 编写人:李坤马媛刘惠中 审核人:王武刚李新友 审定人:冯琳 总工程师:李稳哲 院长:刘咸斌 报告编写单位: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报告编写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1 序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任务及要求 (1) 1.3勘查依据 (2) 1.4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规划 (2) 1.5工作方法 (3) 1.6工作过程及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5) 2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7) 2.1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7) 2.2 气象、水文 (8) 2.3 地层岩性及构造 (11) 2.4 水文地质条件 (13) 3勘探工作成果分析与水源地水资源分析 (17) 3.1 勘探工作成果分析 (17) 3.2 论证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分析 (31) 4 供水工程施工设计 (34) 4.1水源地建设方案 (34) 4.2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35) 4.3 可动用含水层水量计算 (38) 4.4 开采后地下水水位预测 (41) 4.5 生活用水水质分析 (41) 4.6 生活用水取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41) 4.7 取水设施工程量 (42) 4.8 取水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44) 5 经费预算 (45) 6 结语 (46) 6.1结论 (46) 6.2建议 (47)

附件: 1.建设工程预算书 2.水质检验报告(5份) 附图: 1.安康市富强机场改扩建项目水源地水文地质图 2.地质地貌剖面图1-1'、2-2'、3-3'、4-4'、5-5' 3. 钻孔柱状图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自然界水循环的动能和外因是太阳能和大气运动。 3、在对河川径流特征分析与计算过程中,资料缺乏情况下选用方法为等值线图法和水文比拟法。 4、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一般要求高水部分延长不应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变幅的30% ,低水位部分延长不应超过10% 。 5、水文统计对水文资料的要求包括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 6、某枯水位Hi的频率P(H≥Hi)=95%,那么此枯水位的重现期为20 年,称为20 年一遇,其余几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此枯水位,平均有95% 的可靠性。 7、在相关分析中,同期观测资料一般要求n ≥12,相关系数│r│>0.8,且回归线误差Sy≤(10%~15%)y 。 8、岩石的水理性质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四个方面。 9、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等三类。 10、水文地质钻孔对孔斜的要求是,一般规定孔深在100m深度内孔斜度不大于 1.5°。 11、水量平衡的原理是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12、河湖中的水位涨落、冰情变化、冰川进退等水文循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水文现象。 13、我国大部分地区洪水系列的经验点据与皮尔逊Ⅲ型曲线配合较好,一般均选用该曲线作为洪水频率曲线的线型。 14、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5、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节理、断层。

16、我国水文计算规范规定,水文频率计算中都采用数学期望公式求解经验频率,用以近似估算总体的频率。 17、正确使用水文比拟法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参证站。 -是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主要来自于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18、HCO 3 19、抽水试验中,影响半径综合地反映了含水层的规模、补给类型和补给能力。 20、由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特点决定了地下水污有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和延缓性三个特性。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我国的洪水以雨洪为主,洪水过程常表现出峰高、量大、涨水急剧而落水较缓的特征。(√) 2、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相等,径流源于净雨,所以径流随净雨停止而停止。(×) 3、当供水充分时,下渗率大于下渗力,供水不充分时下渗率小于下渗力。(×) 4、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曲线是单峰曲线,只有一个众数,是一条两端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 5、断层的上盘就是上升盘,下盘就是下降盘。(×) 6、重力水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呈层流运动,具有冲刷、侵蚀和溶解能力。(×) 7、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 8、稳定流抽水试验对最大水位降深的要求是,潜水s 在含水层厚度的1/3~1/2 max 不得大于承压水头,并应尽量接近生产实际的动水位。(√)之间,承压水s max 9、断裂破碎带的透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匀,打井取水时应首先确定富水部位。(√) 10、两眼井在不同含水层中同时工作,井间距小于两个影响半径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形成干扰井。(×) 11、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就是恰好每隔一百年一定会遇上一次的最大流量。(×)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 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岀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 (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 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岀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 ?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 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 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 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径流带、岩脉含水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 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 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蓄三节:地下水的运动(饱水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既有重力水乂有结合水。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乙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 ,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匸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手册》 作者:刘正峰 出版社:银声音像2010年5月出版开本:16开精装 册数:四册+1张CD 定价:998 元 优惠价:430 元 详细目录 第一篇水文与水文地质总论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第二章水文学基础 第三章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第四章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第五章泉的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二篇工程建设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第一章坝基岩体稳定问题 第二章隧洞围岩稳定问题 第三章坝库区的渗漏问题 第四章水利环境地质问题 第五章坝址和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第三篇水文地质勘察 第一章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及任务 第二章水文地质勘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第四篇地下水运动及其转化与平衡 第一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第二章地下水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方法 第四章地下水的转化 第五章地下水的径流交替 第六章地下水的动态和均衡 第五篇地下水文要素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二章降雨(或灌水)入渗补给 第三章潜水蒸发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六篇地下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第一章含水层参数群的系统动态分解求参技术第二章含水层参数率定模型 第三章利用试验资料确定含水层参数 第四章常用各种含水层参数的经验值 第七篇工程地下水计算 第一章地下水动力的物理模型及数学方程 第二章直接积分法计算工程地下水 第三章有限差分法计算工程地下水 第四章地下水动力的有限单法 第五章有限单元法计算工程地下水 第六章滨海含水层淡、咸水界面流 第八篇地下水监测 第一章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布设 第二章地下水的监测 第三章地下水监测资料的整理 第九篇地下水质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地下水质

第三章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及海水入侵 第四章地下水环境保护 第十篇地下水调控及其开发管理 第一章地下水、盐动态及监测预报 第二章南方渍害地区地下水调控 第三章北方平原受旱、涝、盐渍威胁地区的地下水调控第四章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管理 第十一篇各种工程建设水文地质研究 第一章坝的工程水文地质研究 第二章边坡工程水文地质研究 第三章渠道工程水文地质研究 第四章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五章水库工程水文地质研究 第十二篇地下水力学与工程水文基础知识 第一章水静力学 第二章水动力学基础 第三章地下水动力学 第四章流动型态、水流阻力和水头损失 第五章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第六章明渠衡定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