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德育校本课程_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_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_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关于选题

1、课题的提出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往往

取决于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2、研究意义

《基础教

3、研究前准备工作

①收集初二学生人际烦恼问题(10个班)

②整理学生人际放烦恼困惑,并分类统计

③制定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方案课程

二、研究条件论证

如何证明你们有能力来完成这项课题?

1、有怎样的老师研发团队?有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

学校每周一次课,八年级11个班级课程均提供进行人际交往的课题研究。

该课题得到贺永宏校长的支持,并成为理事会的成员之一。课题的研究得到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欧云霄,副主任甘蓉的全力支持,在研究过程中欧老师和甘老师亲自指导并根据学生上课情况给予及时评价,以确保达到研究目的,提高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尽可能解决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的问题。

2、有怎样的辅助工具?有怎样的研究资源?

体验式活动室:配有大屏数字投影仪,大音响,无线话筒,地毯式地面,塑料小凳子若干,大黑板,优雅安静的环境,大屏宣传墙刊

心理咨询室:配有大沙发,茶几,办公桌,资料柜,优雅舒适的环境

3、有多长的研发时间?

从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成立2012年6月至今已有一年时间,预计3013年1 2月结题,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界定

什么是人际关系?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许多不同之定义,此将较具代表性的如下列出并做比较:

人与人之间互相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了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所以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法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2、人本主义理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对师生的社会化远没有对师生的个性化重视;他们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个人本位论思想。这种思想与我们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十分契合,对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校园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创建和谐的校园,也是十分有效的。

3、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合作意识、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初中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5、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初中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题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起“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等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在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中学生。

(二)具体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高德育活动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成长,认识,了解学生发展心理及此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

2、学生成长目标:树立积极主动的交友态度;善于倾听;发现自己的性格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成分在人际交往中尽量完善自己;能解决自己的人际冲突,与他人和谐相处。

3、课题成果目标:

(1)开发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形成赫山实验学校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课堂人际交往主题教学体系。

(2)为人际交往训练编写相关的教学建议、教学参考设计等。

(3)积累相关的学校德育活动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4)编撰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论文、专集。

1、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目前初二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

①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心态?

③如何倾听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④怎样的性格特征能赢得更多好朋友?

⑤如何解决人际间的冲突?

(二)课题研究方法与措施

1、本课题是采用体验式研究,让学生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得到感悟,得到提高。每一次课程效果,及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作用均通过课后学生感言的形式呈现,从学生多说的话中来判断课堂效果。

2、问卷调查法。对于某些课程,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前后对比,以观察课程效果,改进教学研究策略。课题开始之前,通过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人际困惑,并根据分类来设计课程。

3、个案研究法。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与课题相结合,通过心理咨询的辅助,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七、课题研究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立足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发挥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量,培养学生确立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和自治观念,从而完成他律到自律的德育目标。

2、开放性原则。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社区、家庭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广阔的德育天地,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3、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教育影响的系统性、一致性原则。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围绕统一的目标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使1+2>3。

八、课题研究步骤

1.调查目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通过体验式素质教育课堂针对学生的人际现状进行体验式训练,收集学生感想及收获。

5.及时分析学生感言及收获,改进体验过程,以便在下一个班级能有更好的效果,并及时收集学生感言及收获。

6.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

7.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

1、文字成果: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教材使用报告、问卷调查报告等)、论文集(科研论文、活动设计、个案集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教学建议、典型课例、其他德育辅助教材等)、研究过程资料(包括各主题活动方案、阶段计划、总结、“三贴近”德育特色育人方法、学生手抄小报、成长记录袋、各种讲座与报告资料、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等)。

2、影像成果:录像、照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十、组织机构

课题研究小组:赫山实验体验式德育研究中心

成员:程宇、欧云霄、甘蓉、洪婉妍、李伟强

十一、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 柳夕浪主编.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屈卫国.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4] 黄爱玲.论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及正确导向[J].东南学术. 1998(S1)

[5] 胡莉芳.学生的功能性探讨[J].青年探索. 1997(0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