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临夏师范陈华

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有低谷,也有高潮;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夯实了德育工作的基础,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总结和概括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经验和实践内容,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较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居安思危,随着改革的深化,德育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矛盾,青少年犯罪和近年来在个别地区接连发生的数起校园恶性事件,猛烈撞击着学校的德育阵营,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德育问题的反思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消极因素相对上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自控力逐渐衰退,学生在校读着一本教科书,在社会上又读着另一本教科书,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不相一致的矛盾,日趋冲突,使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显得无力可施,黯然失色。

二是在知识爆炸的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同步接受社会信息,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无法预测,加之大多数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很少去涉猎新的社会信息。面对变革时期的受教育者,他们渴望求知求新求变,具有极其活跃的思想,他们“年龄不大,阅历不浅”,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特点,而教育者对他们接受的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及时把握,显得困惑与迷茫。大多数教师对德育持观望态度,学校德育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三是教师中“教书匠”俱多,“教育者”缺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教轻育或只教不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内容要全面,不能简单、粗糙。

四是德育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也就显得参差不等,在不断深化教改的今天,有些学校,对待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就大喊大叫”。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强化德育的机制,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真正到位和进一步发展。

二、德育内容的充实与拓展

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自古至今积累了丰厚的德育内容,礼、仁、爱人、忠恕,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它是今天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基础。批

判地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的德育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方文化的逐渐融合,西方发达国家愈来愈重视用东方的文明,培养造就下一代。“孔子热”、“伦理说”在西方悄然兴起,我们的“雷锋也出国了”……如此现象,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却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明确导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使学校德育的传统内容系统化。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和世界观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其育人的内核在很长时期内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传承性。不容置疑,优良的传统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变革时代,一方面要继承与发扬传统德育优良内容,掘其潜质,顺应时代。如:同学们谈电影《焦裕禄》观后感,学生甲说:“焦裕禄是伟大的,但要学习他,不现实,像他那样活,活得太累了。”学生乙说:“我想不通,焦裕禄也是人,作为人为什么没有私心呢……”可见,现阶段尽有良好的德育内容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时代,将传统的德育内容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充实和拓展德育内容,努力创设新的德育领域和育人环境。目前,许多站在教改前沿阵地的学校和教师,经过不断探索,拓展了不少具有实效、新颖的德育内容。如:国情教育、职前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值得借鉴与推广。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因材施教,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将会大大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笔者以为,以环境道德教育为例,可设计为社会环境道德教育(包括环境公德、环境法规)和自然环境教育(包括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全球环境意识)两大类。学校卫生工作、校园美化等,可纳入环境公德教育之中,如将司空见惯的“禁止践踏草坪”、“严禁攀折花卉”等环保标语,改写为“小草与你一样创造美”、“请您的生活沐浴在花香里”。如此设计,很容易唤起学生道德的情感,使他们在美好的情感陶冶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德育新法探索举要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了许多具有实效的、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方法,如平等对话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不胜枚举,在此,我们分析两三个实例,旨在开阔思路,进一步探索德育方法。

方法一,.比较鉴别法:即通过正反比较,鉴别是非,提高当代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辩析能力。

[实例]北京某校,当学生们看过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和《武松》后,议论纷纷:安娜·卡列尼娜和潘金莲,都乱搞男女关系,但评价不一样,难道“洋破鞋”也比“土破鞋”好吗?恰巧有位老师听到这段议论,略有所悟。于是,过

了几天在学校的支持下,搞了一次专题讲座《安娜与潘金莲》,通过比较、鉴别,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影视内容,提高了学生道德鉴别能力。此法也随之推广开来。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巧妙地利用学生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反馈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比较、鉴别。

方法二,积极取代法:就是以高层次的精神品位,取代低级趣味的精神需求;以积极的疏导代替消极的禁堵,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方法。

[实例]广东一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一度出现了“琼瑶热”,他讲道:许多同学都在看琼瑶小说,可惜我没有看过,建议大家都看一看,下周我们开班会讨论……学生高呼:理解万岁。过了几天,并未召开班会,老师借学生们阅读兴浓的时机,又给大家推荐了一些描写豆蔻年华的中外名著,事后召开班会讨论,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琼瑶小说不能当作教科书,那样的话会上当受骗。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渊博的知识,准确把握阅读的正负效因,因势利导。

方法三,赏识教育法: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倡导的。这是一种既新鲜又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教师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笔者在这里特意推荐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就是想把它吸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那将是一种愉悦的具有实效的德育方法。

时代呼唤德育,呼唤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面对诸多新的矛盾,我们只有深刻反思、清醒认识,不断探索与追求,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主要参考书目

1.李意如主编的《德育改革的思路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弘著《赏识你的孩子》(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2001年第4期《师范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