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十大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的有限性,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对贸易中受益少的人补贴)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制度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2、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促进效率方面: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情况。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促进公平方面:消除福利的巨大不对称。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与生活水平成正相关。影响

生产率的因素(生产要素,以后章节有具体表述)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周期(波动):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

第1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假设的作用: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而且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容易。

经济模型: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都为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例如:循环流量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企业是卖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企业是买者。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实证表述(分析):世界是什么样(描述性)。规范表述(分析):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规范性)。它们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涉及价值观和事实。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1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2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第2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亚当·斯密提出)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它是专业化的动力。(大卫·李嘉图提出)一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

贸易的好处: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国家同理)

贸易的形成:对从贸易中获利的双方而言,它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做题步骤:1根据表画生产可能性边界图2计算出生产每种物品的机会成本3贸易双方进行比较确定谁具有比较优势4确定各种物品的生产者和贸易价格

应用:1人与人之间2国与国之间(进个人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出口品反之)

第3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产业:某类企业的集合。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没有人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它们是价格接受者。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区别于需要(有意愿,但不一定能够买)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使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使每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变动,需求变动,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的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影响需求量,而不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减少的两种物品。

注:其他的相对物品

必需品与奢侈品(缺乏与富有需求弹性)

正常物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

低档物品:负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供给曲线: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向右上方倾斜。

使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区别:价格影响供给量其沿着供给曲线变动。

均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均衡数量。过剩(超额供给):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短缺(超额需求):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导致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2确定曲线移动方向3用供求关系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注:供给、需求同时变动时,看二者方向是否一致;幅度决定增减。例如:供给增加,需求

减少,问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价格下降,数量增多;当需求减少,供给不变时,价格下降,数量下降。所以当二者都发生变化时,价格下降,数量不能确定(要看幅度)价格是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

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如果对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对变动的反应小,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可获得则弹性大);必需品(缺乏)与奢侈品(具有)、市场的定义(范围小的市场需求弹性大于范围大的市场,因为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时间框架(在长期内富有弹性)

中点法计算:需求价格弹性=(Q1—Q2)/[(Q1+Q2)/2] ÷(P1—P2)/[(P1+P2)/2]

当弹性大于1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小于1时,缺乏弹性;等于1时,需求具有单位弹性。曲线垂直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曲线水平时,需求完全有具有弹性(纵轴价格,横轴数量)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总收益=P*Q 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上升会导致总收益减少;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时,价格上升会导致总收益增加。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上部弹性大,下部弹性小。虽然线的斜率不变。

判断弹性大小,通过做切线。弹性大意味着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大,更敏感。

其他需求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正常物品与低档物品(收入弹性为正与负)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两个是替代品时交叉价格弹性为正,互补品交叉价格为负。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因素:买者调整生产能力的灵活度;时间维度(越大越有弹性)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对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利。

做题步骤:1根据三步骤判断现在的均衡(技术进步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数量上升)2判断总收益的变化:总收益变化取.决于需求价格弹性

3判断谁获利(农民受损,则社会获利;反之亦然)

在石油方面,短期中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opec联合提高价格会有利;在长期中供给和需求都较富有弹性;提高价格没有利。

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控制对富有弹性的供给(需求)影响大。限制性价格控制在长期中影响比短期大。

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对市场的影响:情况一: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它是非限制性的,对市场没有影响。情况二: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它是限制性的,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上限。结论:施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买者,但不是所有的买者都可能从这政策中获益。

应用:石油的价格上限。现在物价上涨,控制价格的政策。

价格下限:……最低价格。

对市场的影响:情况一: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下限,价格下限没有限制作用。情况二:均衡价格低于价格下限,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下限,限制性价格引起过剩。

应用:最低工资(会画图分析),最低工资产生劳动过剩,出现失业。最低工资增加了有工作工人的收入,减少了那些找不到工作人的收入。最低工资的影响取决于工人的技能与经验。技能高的人不受影响,因为他们的均衡工资高于最低工资,对他们来说,最低工资是非限制性的。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劳动市场的影响最大。因为青少年属于技能最低而且经验最少的劳动力成员。它影响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最低工资的支持者认为他是增加贫困工人收入的一种方法。反对者认为,较高的最低工资引起了失业,鼓励了青少年退学,并使一些不熟练工人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在职培训。而且,并不是所有领取最低工资的人都是竭力帮助自己家庭脱离贫困。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税收的结果:抑制市场活动、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要求:会画图分析。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要求:认识图分析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学问。

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

支付意愿: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它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反映了经济福利。如果决策者想尊重买者的偏好,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好的衡量标准。用需求曲线衡量

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用供给曲线衡量。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是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注:对垄断市场也适用,指示市场效益(效率)不是最高而已。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点之间的总面积代表该市场的总剩余。

市场结果的观点: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在生产量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改善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之间的生产配置来增加社会福利。自由市场生产出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在没有到达均衡时,增加产量和消费量会增加总剩余。

应用:倒卖门票(自由市场的力量)证明了自由市场的观点。为了有效配置资源,一个经济必须把物品给予那些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消费者,增进市场福利。

第8章赋税的代价

税收收入=税收规模*销售量用它来衡量从税收中得到的公共利益

要求填表、识别图p170

有税收时的变化:生产者剩余部分变为卖者得到的价格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部分;消费者剩余部分变为需求曲线与买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部分;税收收入增加了矩形部分;产生无谓损失。福利发生变化: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而政府的状况变好了。(总剩余)总福利的变动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收入。买者和卖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入。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产生的原因: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贸易的好处)小于税收时,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阻止了互利贸易。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就越大。

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无谓损失逐渐扩大,并且它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扩大。

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税收收入先是增加,但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的非常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P176

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通行的价格

存在比较优势。贸易前,一种物品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则该国是进口国;反之是出口国。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好。它使得国家可以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低价进行交易,增加总剩余。

出口国的得失p187 允许贸易后,价格上升为世界价格,国内供给量增加=国内需求+国外需

求,生产者剩余增加,状况变好;国内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剩余减少,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进口国的得失p189 允许贸易后,价格下降为世界价格,国内需求量增加=国内供给+国外供给,消费者剩余增加,状况变好;国内供给量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注:在这两种情况下,赢家的收益大于输家的损失,因此,赢家可以对输家进行补偿,补偿之后赢家的状况仍然是比以前更好。

关税:对进口物品征收的税

关税的影响:p191关税后,国内价格提高,国内需求减少,消费者剩余减少,状况变坏;国内供给增多,生产者状况变好;进口量变少;产生政府税收收入(关税*进口量);总剩余减少,产生无谓损失。

进口配额:另一种限制贸易的方法。共同点:它减少了进口品的数量,提高了该物品的国内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引起无谓损失。它与税收的唯一差别:关税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进口配额为那些得到许可证的人创造了剩余。进口许可证持有者的利润是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的差额。如果政府对进口许可证收费,关税和进口配额就更相似了。家丁政府确定的许可证费等于国内价格与世界价格之间的差额,那二者就一样了。它容易产生腐败。贸易的其他好处: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竞争;加强了思想交流。

限制贸易的观点:工作岗位论、国家安全论、幼稚产业论、不公平竞争论、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第10章外部性

要求:会分析图,会论述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

解决方法: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市场均衡数量仅仅反应了私人成本,所以均衡数量大于社会的最适量。可以通过例如,征税(庇古税)来解决。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税收规模(外部成本)大小,与原来的需求曲线相交,产生新的均衡。

正外部性:社会价值=私人价值(需求)+外部利益与上面情况相反,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通过对正外部性进行补贴:对公立学校和政府助学金补贴教育,专利的保护等。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用道德规范和约束来解决(乱扔垃圾)

2慈善行为(校友对学校的捐赠)

3靠有关各方的利己来解决(把不同类型的经营整合在一起,苹果园主人和养蜂人)

4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说明:有关各方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私人有时不能解决的原因

1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及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2谈判容易破裂:各方都竭力要达成对自己更好的交易。

3当利益各方人数众多时,达成由效率的协议困难,因为协调每个人的代价过于高昂。

当私人协商无效时,政府有时可以发挥作用。

政府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

2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a矫正性税收与补贴

矫正税(庇古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在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矫正税应该等于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成本。矫正补贴应该等于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利益。

在减少污染方面,政府偏爱税收,因为它花费较低的社会成本来减少污染,并且对环境更有利。矫正税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矫正税与其他税不同,它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它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B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从经济效率的观点来看,这一交易使两个工厂状况都变好,因为他们是自愿达成交易的,而且这种交易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因为污染总量仍然是相同的。并且,污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的初始配置使无关紧要的。

它与税收的共同点:企业都要为污染付费,通过使企业产生排污成本而把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不同的:因为污染的需求曲线不能确定,因此就不能确定征收多少税才能达到控制污染的某个目标。但是交易许可证可以直接控制最多的污染量,更容易确定。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要求:p233图

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有竞争性。

自然垄断:没有竞争性。(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资源:没有排他性有竞争性。(环境、资源、拥挤的不收费的道路)

公共物品:没有竞争性。(国防、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适用该物品的特质。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质。

公地悲剧: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会被过度使用。

应该把产权界定清楚

第13章生产成本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经济学家提到某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时,包括企业生产其物品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显性加隐性,与之前的机会成本不一样)。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和隐性。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总成本曲线: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总成本。

固定成本:一些成本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A VC)。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为什么边际产量递减?=为什么边际成本递增?二者相互反映。

当产量少,工人少时,容易把许多闲置的资源投入使用,额外增加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很大,同样,额外多生产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很小。当产量多,工人多,生产空间拥挤,设备都充分利用,甚至等待使用设备,产生协调问题,额外增加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很小,同样,额外生产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很大。

各种成本曲线图形p285

平均总成本:“U”形,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单位的产品上。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平均可变成本一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在产量水平极低时,平均总成本很高,尽管平均可变成本低,但由于固定成本只分摊在少数几个单位产品上,所以平均固定成本高。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开始下降地很快,

后来越来越慢。结果,平均总成本也在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成本递增,平均可变成本的增加开始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平均总成本开始上升。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拉锯战使平均总成本曲线呈U形。(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规模经济联系) 三个重要特征: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平均总成本呈U形。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即有效规模点

U形曲线的底端对应着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这种产量被称为有效规模。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规模收益不变:----------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品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规模不经济是因为任何一个大型组织中固有的协调问题。长期平均总成本呈U形的原因:生产水平低时,企业从扩大规模,实现专业化而获利。同时,协调问题不严重。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严重。

第14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特征:1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2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3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产量。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利润存在的条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

由于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P=MC

停止营业是指由于当前的市场条件而在某个特定时期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退出是指离开市场的长期决策。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可变成本TR

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短期中固定成本是沉没成本,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时不予考虑。固定成本的大小对供给决策无关紧要。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企业就退出市场TR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位于平均总成本之上的部分。

竞争企业图形衡量利润:TR—TC (P—ATC)*Q

短期市场供给:各个企业供给量之和。

长期市场供给: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

企业会对激励产生反应。当有利润时,新企业进入;反之,离开。这中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被推向相等时,进入与退出过程才能结束。

竞争企业通过选择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来使利润最大化。

因此,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即平均总成本最低点,有效规模点。即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企业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行。

只有一种价格与零利润一致,那就是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的价格,因此,长期市场供给曲线必然是这种价格的水平线。是一条完全富有弹性的供给曲线。有足够的企业可以满足所有需求。

如果竞争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它们要留在市场上?

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而总成本包括企业的所有机会成本。具体而言,总成本包括企业所有者经营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在零利润均衡时,企业的收益必须能补偿所有者的上述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是包括显性成本,不关注隐性成本。它们衡量使货币流出企业的成本,但他们不涉及货币流出的机会成本。因此,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但会计利润是正的。

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移动p308

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15章垄断

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的唯一的卖者,而且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垄断企业。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壁垒。

主要形成原因:

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如:专业法、版权法

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是自然垄断。当相关产量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例如:供水。

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之间的关键差别在于垄断企业影响其产品价格的能力。每一个竞争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都是完全富有弹性的。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由其市场势力获得利润的能力。

垄断者如何做生产与定价的决策P322图

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当垄断者增加它的销售数量时,总收益有两种效应:1产量效应2价格效应

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与竞争企业相似)

区别: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P=MR=MC P>MR=MC

利润最大化的价格:需求曲线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销售量联系起来了,因此,在垄断企业选择了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之后,就可以用需求曲线找出它能收取的最高价格并销售该产量。

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垄断者的利润:(P—ATC)*Q 与竞争企业一样

垄断的福利代价:无谓损失

1垄断者销售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的产量;社会计划者选择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的产量。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

2市场需求曲线描述了价格和物品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所以无效率的低产量相当于无效率的高价格。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潜在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高于其边际成本而低于垄断价格,他们不会购买物品。因为这些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大于其成本,交易量变小,所以这个结果是无效率的。

垄断利润是一种社会代价么?

1垄断不会影响总剩余。从消费者向垄断者转移

2垄断市场上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量低于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无谓损失衡量经济蛋糕变小了多少。这种无效率与高价格相关。

3例外,如果企业维持垄断要增加成本必然游说政府。则社会损失既包括这些成本,也包括由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引起的无谓损失。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管制垄断者的行为;把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变为公共企业;不作为。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出发点)但协同效益:合并利于降低成本

第16章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一个有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特点:1许多卖者2产品差别3自由进入和退出

垄断竞争与垄断比较: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因为产品有差别,所以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遵循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规律:选择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然后用其需求曲线找出它可以出售的价格。短期中与垄断企业相似。

长期均衡:1正如在垄断市场上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P>MR ,MC=MR 相同点2正如在竞争市场上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自由进入和退出经济利润零第二个特征表明垄断竞争如何不同于垄断。由于垄断者是没有相近替代产品的唯一卖者,因此即使在长期中,它也有经济利润。于此相反,由于空段竞争市场可以自由进入,因此,这种类型市场上的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与完全竞争的共同点)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比较:差别

1生产能力过剩:在长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在有效规模上生产(边际成本交于平均总成本最低点),此点的产量大于垄断竞争企业的生产量(需求曲线与平均总成本的切点)。即在垄断竞争之下有过剩生产能力。

2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对于竞争企业来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为企业总有某种市场势力。

零利润职能保证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并不能保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企业在其平均总成本曲线向下的部分运行,因此,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总成本(数量少)。这样,在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时,价格必然高于边际成本。

广告的争论:批评者:a企业做广告是为了操纵人们的偏好。许多广告是心理性的,而不是信息性的。b广告抑制了竞争。广告向消费者夸大各产品之间的差别。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时,每个企业都要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辩护者:A企业用广告向顾客提供信息:提供物品的价格、新产品的存在和零售店的位置等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顾客更好地选择想购买的物品,从而提高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B广告促进了竞争:广告使顾客能充分地了解市场上的所有企业,这样顾客可以更好地利用价格差。每个企业的市场势力变小了。此外,广告使新企业更容易进入,它赋予进入者从现有企业中吸引顾客的手段。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信息不在于广告的内容中,而在广告的存在与其价格昂贵中。价格昂贵还做广告说明产品质量高。

第17章寡头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本质是只有少数几个卖者。市场上任何一个卖者的行为对其他所有企业的利润都可能有极大的影响。以一种竞争企业没

有的方式相互依存。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的状态。

结果: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他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

寡头数量如何影响市场结果:寡头数量上升引起两种效应:1产量效应2价格效应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对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它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间合作的集团。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人们有时能够合作的原因:参与者可以解决囚徒困境时因为他们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达成协议并提出违约的惩罚.

第18章生产要素小市场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经济中的资本代表正用于生产新物品和劳务的过去生产的物品的积累。区别于金钱。

第19章收入与歧视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能力、努力和机遇

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广告的信号理论)教育的信号理论:正规学校教育并没有使生产率实际提高,但工人通过在学校花费数年的意愿向雇主发出其与生俱来的生产率的信号。与广告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下,所采取的行动并不是为了其内在的利益,而是由于采取那种行为的意愿向关注这种行为的某人传递了私人信息。

教育的两种观点:教育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使工人生产率提高;根据信号观点,教育与天赋是相关的。这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为什么受教育多的人往往比受教育少的人赚得多。但这两种观点对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的效果有完全不同的预期。人力资本观点,提高工人的教育水平会提高所有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应该提高工人工资。根据信号理论:教育

并没有提高生产率,因此。提高所有工人的教育水平并不影响工资。

超级明星:产生在两个特点的市场上:1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2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的是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与一个电影演员不同,一个木匠只能为有限的顾客提供他的劳务)

高于均衡的工资: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要点 1.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 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 黄油 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 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表述: 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 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 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点

1 运用弹性理论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2 (1) 等产量线的含义,[没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 ) 等产量线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3.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第一,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有利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以厂商无需做广告,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生产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4.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5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经济学原理总结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 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 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 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 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 这一点〉市场失灵)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一一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一一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 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一一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一一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前者,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后者,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 上如何相互交易。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货币和失业率的关系,那么你所关心的话题应当是宏观经济学。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公司如何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决策,你所关心的应当是微观经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题型 一:单选 10*1.5’ 二:名词解释5*4’ 三:简答题 5*8’(其中必有一题计算题,一个关于博弈论的题) 四:案例分析 两题 一题10’一题15’ 考试重点(但不是只考这些哦!!!!!) P1 产业的概念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P6 那张图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P17 规模经济定义 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P18判定系数 。 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本,规模收益不变,在,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如果平均成本曲线上升; 加,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当平均成本曲线下降; ,,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当1FC 1FC 1FC MC AC FC =<>= P19 范围经济定义,要会判断是否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原有的生产或销售鬼才来生产或销售多于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科学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 反垄断法 政府管制 市场绩效

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 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 ,(),()(件可用下式表示: ,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所发生的总成本单位的产品和单位的产品)表示一个企业生产,(令y x y x y x y x Q 0TC 0Q TC Q ,Q TC Y Q X Q Q Q TC +< P36 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 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子宫 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度。 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接近于小的部分;相反的,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意味着最大的接近于数之和。额、资产额、或职工人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 表示前;买方的数目)(计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职工人数;额、资产额 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列的第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前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式中,1n 0n N n 111n n n i i i n N i i n i i n CR CR X i X CR X X CR ∑∑∑==== P38赫希曼指数知道概念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HHI ,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代表该产业内的企业数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第代表企业的规模;代表代表市场总规模;式中,n i /i X )(HHI n 1 221X X S X S X X i i i i i n i i ===∑∑== 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 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 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 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 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 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 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 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 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 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 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

曼昆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设计(超全)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作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占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如果经济福利的市场分配结果不是合意的,税收或福利政策可以改变经济蛋糕的分配方式。(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虽然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们降低了效率。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 A.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效率与公平)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B.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专业化,社会分工)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C.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产率: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 及可用的技术)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一年)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实验困难:世界碰巧提供的数据,即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预测)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而且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经济模型: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简化。(通常是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劳动,土地,资本[建筑物和土地])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边界内的点:没有达到,没有效率。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即曲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意味着递增的机会成本。外移说明技术进步)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7186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Reading experience of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

2016北师行管考研唐任伍《经济学原理》核心讲义,

第1章导论 本章节包括4个大知识点,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和经济学研究方法。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后分析教材的例题知道怎么去掌握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就能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易错点到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1.1本章知识点串讲 【知识点1】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 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 产 【知识点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名师注:相当重要) 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得同样简单明了,他把价格在经济的作用简要归 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作者观点: 1.市场价格能传递信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市场价格提供了重要信息从生产的角度说,市场价格提供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评价的最新信息。市场价格也为生产过程中豺资源 或要素的使用提供重要信息。 2.市场价格能协调人们的行为。 3.市场价格能提供有效激励。 4.市场价格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最终会使需求与供给相等。当需求等于供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分配于各种用途,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 化得以实现,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维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提出来的,用来评价资源使用和配置是否有效率,是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经济学原理总结-曼昆

曼昆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好理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业率〈其实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我们会把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来看待呢? 经济学家同样的需要去观察世界,冷静地建立并且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因为你不可能为了去验证一些数据去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所以说经济学里的“实验”不是那么好做的。 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建立理论,再去进一步的观察(检验!)…… 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会有利于我们的观察。当然,假设并不是永远的成立。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商店就在门口,我们可以假设买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话,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经济模型。 两个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定义一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可以见名见意。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 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最新经济学原理总结

单项选择题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假设。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人们权衡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的利弊,所基于的假设是() A. 机会成本 B. 稀缺性 C. 生产可能性 D. 理性选择 3. 报酬递减规律指以下哪一种现象() A. 资源是稀缺的,但某些资源比其它资源更稀缺 B. 一国居民拥有的某种东西越多,他们获得更多这种东西的愿望就越低 C. 当两种资源中的一种投入不断增加,而另一种资源数量固定时,产出增加,但是增加量越来越少 D. 当两种资源中的一种投入不断增加,而另一种资源数量固定时,产出最终减。 4. 在供求力量自由作用的情况下,一次谷物欠收的效果通过()显示在市场上。 A. 政府规定的个人谷物购买量限制 B. 谷物价格上 C. 报纸上劝告人们减少谷物消费量的广告 D. 谷物价格下降 5. 替代品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 A.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减少 B. 需求曲线右移 C. 个人减少他所消;的所有商品的数量 D. 需求曲线左移 6. 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 A.公共物品 B.消极的外部性 C.交易成本 D.积极的外部性 7. 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笔住房补贴 C. 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 在经济衰退时期,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将上升。 A 过渡性的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 季节性失业 D 结构性失业 9. 当联邦储备委员会买卖政府债券时,它是在() A.操纵贴现率 B.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规定 C.对贴现窗口业务进行配额限制 D.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10. 在均衡价格下() A. 价格趋于下降 B.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C. 价格趋于上升 D.价格不应变动 11. 如果在现有价格水平,需求量超过供给量() A. 需求量增加,供给量不变 B. 供给量增加,需求量不变 C. 该种商品价格趋于上升 D. 该种商品价格趋于下降 12. 如果一个企业提高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收入下降,这意味着() A. 商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 B. 商品需求具有单位价格弹性 C. 商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D. 商品需求富于价格弹性 13. 一种商品需要交税,那么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A. 消费者和销售商平均分担税收的机会也越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