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微生物的适冷性及其应用

低温微生物的适冷性及其应用
低温微生物的适冷性及其应用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课程论文) 姓名:艾孜提艾力?阿卜力克木 班级:农学091班 学号:093131112 2012-5-14

微生物农业中的应用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对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如酿酒、制醋等。近代,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 微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由于其生长周期短, 易于大规模培养等优点, 已经被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随之出现了被称为“白色农业”的微生物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对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近年来, 以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 1微生物饲料 能够用于微生物饲料的生产及调制的微生物, 主要有细菌、酵母菌、担子菌及部分单细胞藻类微生物等。其主要产品是: 单细胞蛋白(SC P ) , 发酵饲料, 微生物添加剂, 酶制剂, 赖氨酸等。乳酸菌广泛用作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饲料发酵剂, 它是动物肠道内寄生的一类正常有益菌, 在动物肠道内和饲料中, 乳酸本身既是营养物质, 又有抑制其他致病性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的作用。SC P 不但蛋白质含量丰富, 而且还含有脂肪、糖、核酸、维生素和无机元素, 因此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多功能食品或饲料, 在饲料生产中, 主要由微型藻类及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微生物产生。但是由于SCP 核酸含量较高, 核酸在畜体内消化后形成尿酸, 而家畜无尿酸酶, 尿酸不能分解, 随血液循环在家畜的关节处沉淀或结晶, 引起痛风症或风湿性关节炎。为此应发展脱核酸技术, 生产脱核酸SCP , 未脱核酸

农业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业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对于农业环境的修复,应采用以微生物修复为主,物理修复及化学修复 为辅的方式,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修复效果。该文就农业环境的微生物修复 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出农业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现阶 段的研究进展与相关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环境修复;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近年来,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农业环境修复势在必行,选择适 宜的农业环境修复技术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有的物理修复技术及化学修复技 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同时难以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应用,使其难以在现代社 会发展中得以有效应用。在此时代背景下,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环 境修复中,是确保农业环境得到有效修复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农业环境现状 1、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主要的农业污染问题均集中在水源及土壤方面,部分地区的水源 供给不足及严重的水源污染,使农田无法在生产期得到良好的灌溉,大量的农作 物在幼苗期干枯而死,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 打击,使农业用地的土壤肥沃程度不断下降。久而久之,更多的林业用地被强行 开垦,进行农作物种植,导致土壤沙化与盐碱化严重,各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 洪水及沙尘暴等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重大威胁。 2、农业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食品安全问题即农业环境所带来最为严重的问题。动植物在吸收有害物质后,被人所食用,而后经过消化系统的转化,使更多的有害物质转移至各内脏器官中,从而引起严重的疾病及相关器官的衰竭,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农业环境的问题处理与修复 目前,世界较为主流的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主要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微生 物修复为主。物理修复的主要优势在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同时修复安全性 高可靠性更强,适宜长期发展与应用,但短期内见效慢,所需的时间过长。化学 修复则具有见效快、修复面积广等特点,但存在着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 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不具有较好的保障性。微生物修复是近阶段较的主要修复 技术,该技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不仅在修复时间上有所提升,同时安全性也优 于物理修复,在各方面就均具有较为良好的优势。 二、农业环境问题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1、农业环境有机物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1)可用于修复的微生物种类 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微生物种类较多,目前主要食用的微生 物种类主要以拟革盖菌属、链核盘菌属、平革菌属、多孔菌属、希瓦氏菌属、分 支杆菌属及寡养食单胞菌等为主。 (2)微生物修复机制 1)微生物直接作用于靶标物质 该机制主要通过与酶的化学反应进行降解,降解产物为CO2,而后通过吸收 其余无机物及有机物的养分来进行生长[1]。 2)共代谢 该机制的降解效果并不完全,通常需要采用间接降解的方式,如能获得碳源

最新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 用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并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微生物肥料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农业生产应用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作物得到特定肥效的生物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使用微生物肥料还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要使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更好的应用,就要清楚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作用效果、优势,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开发,微生物肥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等。为明确这一新型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现从以上列举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1 根瘤菌肥料根瘤菌能和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利用该菌生产的微生物肥料,称为根瘤菌肥料。属于这种共生固氮体系,除了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外,还有费氏菌和非豆科植物,鱼腥藻和红萍两个体系。 1.2 固氮菌肥料自生固氮菌不与植物共生,没有寄主的选择,独立生存于土壤中,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分子态氮,并能将其转化成为植物可利用的化合态氮素。自生固氮菌和自生固态氮统称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利用该菌生产的肥料,称为固氮菌肥料。 1.3 磷细菌肥磷细菌能分解土壤和有机物质中有机磷化合物或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利用该菌生产的肥料称为磷细菌肥料。如磷细菌、解磷真菌、菌根菌剂等。磷酸盐菌肥能把土壤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的磷酸盐及磷灰石进行分解,释放出钾,如磷酸盐细菌、其他解盐微生物制剂。 1.4 钾细菌肥料钾细菌又名“硅酸盐细菌”,能强烈分解土壤中硅酸盐中的钾,使其转化为作物可利用的有效钾。此外,兼有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磷的能力。利用该菌生产的微生物肥料成为钾细菌肥料。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微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二()陈立嵩 医药领域食品领域工农业领域 1。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门类,轻工业生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微生物生产,还有一部分虽不能算微生物生产,但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①发酵工业就是微生物生产的行业。(食品领域) 发酵工业是轻工业中重要的一个行业,其产品包括(1)所有的抗生素类药品、微生素类药品、绝大部分激素类产品和其他转基因类药品和疫苗;(2)酱、醋、酒、酱油、味精等日常生活用品。 ②微生物在轻纺工业中的应用 植物轻纺是利用植物的纤维素,动物轻纺则利用动物蛋白质,但植物和动物的原料都不仅仅含纤维素和蛋白质,还含有其他物质,去除这些不需要物质的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微生物降解法。 ③微生物在环保工业中的应用 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物质由于其分子量太大不能参加生物小循环而成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降解成为小分子进入生物小循环,污染物就变成了资源。例如分解利用分解塑料的细菌分解塑料。 2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生物固氮 利用固氮微生物进行生物固氮,既能减少生产投入,又能避免环境污染,且能提高作物产量。 ②生物农药 利用能够导致农业害虫至病或者分泌物能直接毒死害虫的微生物,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成本低且能维持生态平衡。 ③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是一类能够为人类直接食用的微生物,农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大规模培育这种微生物,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 ④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生产的一种农用肥料,俗称农家肥,是绿色食品生产所采用的主要肥料。 1.生活:a:维持人或动物体内代谢正常如大肠杆菌负责制造人体所需维生素; b:制造燃烧气体如甲烷细菌是沼气的制造者 c:引起疾病如破伤风杆菌引起破伤风; 2.医药:a:各种生物毒素(消炎药)的制造:如阿莫西林片(胶囊)、环丙沙星片(胶囊)、罗红霉素片(胶囊)、阿奇霉素片(胶囊、注射剂)、氯霉素片(注射液)、四环素、土霉素等 b:用防线菌改良后制造紫杉醇(抗癌药) 4.农业: a:帮助植物维持生理需求如根瘤固氮菌 b:提高土壤肥力如硝酸杆菌和亚硝酸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形成无机盐) c:生物农药:利用能够导致农业害虫至病或者分泌物能直接毒死害虫的微生物,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成本低且能维持生态平衡。 d:食用菌生产:食用菌是一类能够为人类直接食用的微生物,农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大规模培育这种微生物,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 e: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生产的一种农用肥料,俗称农家肥,是绿色食品生产所采用的主要肥料。 5.工业: a:基因工程里的载体如土壤农杆菌 b:细胞杂交的生物手段 c:细胞侵染实验的方法 d:食品里制醋,酒,酸奶,面粉发酵

微生物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微生物科学技术在中国农业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中国研制出多种微生物制剂,以防治园林和蔬菜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在农业环保中,中国利用微生物处理水污染,化学农药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利用微生物生产沼气,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节约了能源。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必将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部门研究的重点。 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现状与前景概述 众所周知,微生物和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索有“微生物大本营”之称的土壤中,微生物扮演质循环的主要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废物而将其转化成为腐殖质,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许多土壤微生物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和转化各类有机物,不断为植物提供可有效利用的碳、氮、磷、钾、硫等各类营养元素.自然界还广泛存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病菌的拮抗微生物,它们可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而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另外,通过微生物繁殖和发酵能生产有机酸、氨基酸、生长激素、抗生素、各类酶制剂等多种产品,可分别用作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等,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地球上的农业微生物资源虽然极为丰富,人类对其利用也有久远的历史.但是,传统常规的微生物技术主要是筛选各类天然微生物菌株并加以利用,不仅效率低、周期妊、成本高,而且选出的菌株通常还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因而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基因工程技术能够迅速实现遗传物质在不同生物种之间的转移,因而已经农业微生物遗传改良的主要手段.对野生型菌株进行遗传改良,可以提高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量、延长表达时问、产生新的优良性能.固氮菌重组后的固氮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一些具有杀虫和防病作用的菌株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毒力效价提高,效力变得迅速和持久,防治对象范围扩大,应用更加广泛.有的土壤微生物具有降解化学工业污染物的能力,但当环境中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时往往难以发挥作用,通过改造后这一缺陷就可克服.面对人口剧增、耕地锐减、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严峻挑战,农业微生物基因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将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已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为活跃,最具创新性的前沿领域之一,并且取得了不少重大的进展. 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是指非化学合成、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等.这一类微生物包括杀虫防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一种生物制剂,它是通过从自然界采集患病体,进行分类筛选病原体或病菌拮抗微生物,经人工培养、收集、提取而制成的。这些病原体和拮抗物及其产物为昆虫吞食、动植物接触感染后,由于微生物自身活动产生毒素,导致昆虫新陈代谢受阻,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有害植物病毒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微生物激素微生物激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以极低的浓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发育,使植物茎杆伸长,叶面增大,刺激果实生,或者促进作物提前抽穗开花,提早成熟,也能打破种子休眠激素作用机理是在植物体内促进或抑制酶类、糖类合成,诱导植物细胞发育,达到促进增长的效果。现在使用普遍的有五大类植物激素:赤霉索、生长索、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其中,前三种为促进型激索,后两种为抑制型激素。激素生产一般用阎体发酵或r[业发酵进行。

最新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

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 姓名:XXX;学号:XXXXXXXX;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通信X班; 摘要:以科技为先导转变农业结构和机制是农业现代化必经之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生物技术包含分支繁多,其中的微生物工程及酶工程是最主要的分支之一,在农业应用中极为广泛,如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在农业生态中都有应用,并且仍有巨大的开发价值。石油工业对当今世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微生物与石油工业紧密相连。从石油的开采、炼化到后期污水处理等流程,微生物技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比于传统工艺,有着极大的优势。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生态农业;微生物;石油工业;采油;除污。 一.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作物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施入土壤后,通过特定菌株的快速繁殖,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释放土壤中固定态的磷、钾元素,使得环境的养分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为作物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在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集固氮、解磷解钾和作物生长刺激素于一身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履行着主要分解者的作用,推动着自然界养分元素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是大自然中元素的平衡者。 2 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特殊作用 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微生物一方面分解有机物质形成腐殖质并释放出养分,另一方面又转化土壤碳素和固定无机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对于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和植物有效性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微生物自身含有一定数量的C、N、P、S等,可看成一个有效养分的储备库;二是土壤微生物通过其新陈代谢推动着这些元素的转化与活动。 3 刺激和调控作物生长 许多用作微生物肥料生产的微生物种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对植物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生长素、吲哚乙酸、维生素、氨基酸,能够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物生长健壮,营养状况改善,进而有增产效果。 4 减少或降低植物病(虫)害 研究证明,多种微生物可以诱导植物的过氧化物酶、苯甲氨酸解氨酶、脂氧合酶、葡聚糖酶等参与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 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 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 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 学反应。 E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 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 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并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微生物肥料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农业生产应用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作物得到特定肥效的生物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使用微生物肥料还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要使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更好的应用,就要清楚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作用效果、优势,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开发,微生物肥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等。为明确这一新型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现从以上列举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1 根瘤菌肥料根瘤菌能和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利用该菌生产的微生物肥料,称为根瘤菌肥料。属于这种共生固氮体系,除了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外,还有费氏菌和非豆科植物,鱼腥藻和红萍两个体系。 1.2 固氮菌肥料自生固氮菌不与植物共生,没有寄主的选择,独立生存于土壤中,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分子态氮,并能将其转化成为植物可利用的化合态氮素。自生固氮菌和自生固态氮统称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利用该菌生产的肥料,称为固氮菌肥料。 1.3 磷细菌肥磷细菌能分解土壤和有机物质中有机磷化合物或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利用该菌生产的肥料称为磷细菌肥料。如磷细菌、解磷真菌、菌根菌剂等。磷酸盐菌肥能把土壤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的磷酸盐及磷灰石进行分解,释放出钾,如磷酸盐细菌、其他解盐微生物制剂。 1.4 钾细菌肥料钾细菌又名“硅酸盐细菌”,能强烈分解土壤中硅酸盐中的钾,使其转化为作物可利用的有效钾。此外,兼有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磷的能力。利用该菌生产的微生物肥料成为钾细菌肥料。

微生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摘要:叙述了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微生物在食品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应用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工业发酵应用前景。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总类繁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适应能力强,正是上述特性,使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微生物不仅在自然界物资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中也非常广泛。本文叙述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微生物的广阔发展前景。 一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今天基因工程、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发掘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巨大发展潜能。微生物在食品工业生产中有非常大的好处,例如可以制作面包,酒;霉菌可制作豆酱、酱油;乳酸菌可制作泡菜、酸奶等;当然也有危害,我们要充分利用微生物有利的方面为食品工业服务,消除器有害影响,为人类造福。 二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食醋 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著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2.面包 面包是产小麦国家的主食,几乎世界各国都有生产。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鸡蛋为辅料生产的发酵食品,其营养丰富,组织蓬松,易于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酵母是生产面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软剂。面包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真菌类,学名为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以椭圆形的用于生产较好。酵母为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发酵。 3.酿酒 我国是一个酒类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酒文化文明古国,在应用酵母菌酿酒的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独特的酿酒工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深受世界各国赞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生物的应用

微生物的应用 一、微生物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个体小、面积大、新陈代谢能力强、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速度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如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酶及酶抑制剂以及微生态制剂都有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利用“工程菌”作为制药工业的发酵产生菌可生产出更多低成本、高质量的药物,使得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对于微生物对生物医药的主要应用为抗生素的制备,主要途径为:从自然界分离并筛选新抗生素产生菌;改造现有的抗生素的产生菌,再经筛选获得新抗生素产生菌;对已知的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经筛选后获得新的半合成抗生素;新的筛选方法,应用定向生物合成和突变生物合成的原理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产生新抗生素。 目前应用微生物工业把发酵由微生物扩大到植物、动物,因此工业微生物学家将所有通过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或经过生物工程改造了的“工程菌”的培养来制备工业产品或转化某些物质的过程,统称为发酵。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也就是利用深层培养,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所需要产品的过程。微生物发酵一般分发酵与提取2个阶段。其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二、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用于食品制造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食品工业中,可利用细菌制造出许多食品,如乳酸饮料、味精及种类繁多的调味品等。 (1)食醋 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它是利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 (2)发酵乳制品 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分为球菌和杆菌两种。 (3)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其中有八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作为调味料;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等等。 (4)黄原胶 黄原胶别名汗生胶,又称黄单胞多糖,是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发酵产品。它是由甘蓝黑腐病黄单胞细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通风发酵、分离提纯后得到的一种微生物高分子酸性胞外杂多糖。其作为新型优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用途越来越广泛,可代替多种胶体。 (5)酵母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 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和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壹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且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壹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见,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俩大类。另有壹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仍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

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医学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 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必须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2.抗原决定簇 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中决定抗原性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抗体 是指B细胞识加抗原后活化,培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和特异性结合球蛋白。 4.调理作用 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5.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6.补体 正常人或动物中存在的组与免疫有关的、并具有酶活性球蛋白。 7.细胞因子 一组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 8.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资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二、填空 1.免疫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__、免疫自稳和_免疫监视__。 2.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是__异物性、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化学组成和机体因素_等。 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__病原生物和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 肿瘤抗原、超抗原和同种抗原等。 4.Ig的水解片段是__Fab段_和_Fc_段。 5.IgG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___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激活补体、调理促吞噬作用(Fc、 C3b调理)、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抗感染的主要抗体等。

应用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应用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孢: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3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4放线菌发酵培养基: 5群体生长: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 6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俗称细菌肥料,简称菌肥,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 7分批培养:分批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8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9碳源:是微生物生长一类营养物,是含碳化合物。 1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芽孢金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2酵母菌: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3霉菌: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

4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是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5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 6对数生长期: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对数增加,一般细菌对数生长期维持4~8小时。 7灭菌: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8发酵乳制品:发酵乳制品是指凡以乳液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酸产品。9发酵: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 10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 二选择题空题 1应用微生物在医药卫生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C) A: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B:微生物的(初。次生)代谢产物 C:微生物疫苗 2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D) A:微生物农药 B:微生物杀虫剂 C:微生物除草剂 D:微生物肥料(菌剂)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七章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本章考点: 1.概述 (1)微生物致病性 (2)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2.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2)病原体 (3)正常菌群 (4)菌群失调 (5)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力 (6)抗细菌免疫 3.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1)细菌表面成分 (2)细菌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与归宿 (3)细菌的毒力 (4)细菌的侵入数量 (5)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6)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4.机体的抗菌免疫 概念与类型 5.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概念 (2)细菌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3)免疫病理损伤 (4)病毒侵入途径与传播 (5)抗病毒免疫 6.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1)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 (2)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 (3)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7.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1)病程发展阶段 (2)常见症状与体征 8.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1)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2)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 一、概述 (一)微生物致病性 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

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二)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是一种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够接受其他任何生物体存在的机体称宿主。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功能,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顽强的增殖并扩散、蔓延,产生临床症状和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三)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是生物体共生关系中的一种状态,是微生物得利而机体受害的一种生活关系。共生包括互生、共栖和寄生。 (2)病原体 是引起机体感染而致病的微生物。 (3)正常菌群 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长期适应,处于微生态平衡。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促进机体免疫,与衰老有关,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使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老人、新生儿及慢性消耗性疾患和重危病人等发生感染。 (4)菌群失调 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强弱、进入机体的数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比荚膜要薄),如微荚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2)菌毛: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菌毛,通过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细菌侵入。

2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一、单5选1 1.细菌的致病性是指: A.病原菌侵入机体的能力 B.病原菌在体内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能力C.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D. 病原菌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E.以上均是 2.与病原菌的毒力无关的是: A.荚膜 B.毒素 C.干扰素 D.侵袭性酶类 E.菌毛 3.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入机体的途径 4.使伤口局限脓汁黄而粘稠的细菌成份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结构是: A.质粒 B.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表面结构是: A.荚膜 B.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7.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M蛋白 E.透明质酸酶 8.可以保护菌体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免受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的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鞭毛 E.透明质酸酶 9. 关于外毒素,下述错误的是: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0.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 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可制成类毒素 E.耐热

11.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 12.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3.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 E.脑膜炎奈瑟菌 14.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梭菌 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 E.沙门菌 15.关于内毒素,下述错误的是: A.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7.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发热 B.休克 C.DIC D.白细胞反应 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 18.感染来自于患者或带菌者称为: A.外源性感染 B.内源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状态 19.感染来自于自身的正常菌群称: A.外源性感染 B.内源性感染 C.隐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