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
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概说

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父”,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确立。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

①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研究审美对象

②以审美心理为核心来研究美感

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3、美学定义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一、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美的哲思,人的赞颂)

小结:

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立了西方美学研究的第一种范式。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人的心灵的启迪和赞颂。 二、十七、十八世纪美学 (转向内心,深入心灵)

理性主义美学 → 经验主义美学 → 启蒙主义美学

小结:

美学研究的重心已经由美的形而上学的思考转向对人类美感经验的考察;

由泛美走向艺术,转而研究艺术。

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 (登上高峰,走向繁荣)

笛卡尔:

“清晰明白的理念”

布瓦洛:

三原则“事之常理”

“人之常情”“普遍永恒人生”

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

地否定了神学、

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又走上

了一个极端,

过于重视理性,而否定了感性。

夏夫兹博里、哈奇生 休谟 博克 荷加兹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方面和客观形式的影响方面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 伏尔泰、狄德罗、莱辛、文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 歌德评论莱辛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

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方心理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高峰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

现代西方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心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

马克思主义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西方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

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心)

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人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心)

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四、西方美学的现当代发展(斑驳陆离,异彩纷呈)

两大美学思潮: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现代科学主义科学思潮

(一)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柏格森:生命直觉主义

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

英伽登和海纳:现象学

海德格尔和萨特:存在主义

卡西格和苏珊朗格:符号论

立普斯:移情说

布鲁斯:内模仿说

布洛:心理距离说

闵斯特堡:孤立说

伽达默尔:解释美

(二)现代科学主义科学思潮

克莱夫·贝尔和弗莱:形式主义美学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

恰瑞兹:语义学美学

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

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美学

皮亚杰:结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小结:

对美的本质的悬隔和对于艺术本质的摧毁——三种范式的分裂乃至美学体系的瓦解——反美学(美学的泛化)

第三章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西汉

老子——中国美学史的起点道、气、象

1、审美创作——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2、审美趣味——恬淡否定形式美,追求一种淡雅风格

3、审美心胸——涤除玄鉴

道家美学从精神的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构成了中华古典美学的一个主体。飘在虚处,落在实处,是对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研究。

孔子

1、文艺价值论

2、文艺标准

3、比德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观点,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转折期)

审美意象→审美和文艺本身特征

①研究中心的转折

②审美理想(风尚)的转折

唐代:“意境”(审美)

明代后期:个性解放,人本主义色彩的美学命题和美学观点

李贽《焚书》“童心”说

汤显祖“惟情”说

公安三袁“性灵”说

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清代前期

双子星座叶燮《原诗》以理、事、情—才、胆、识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小结:

研究侧重点:体验论

基本品格:从主客合一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艺术创造,将情感的激活与情感的造型放在关键地位。

基本模式:气动—物动—生情—舞咏

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就是意境。

四、中国近现代美学——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1949年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

鲁迅《摩罗诗力说》

1949~1976年美学大讨论

⑴主观论吕荧、高尔泰

⑵客观论蔡仪

⑶主客统一朱光潜

⑷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

1976年~至今

强大学术声势

美学学科

美学原理著作

第四章西方美学主要流派选讲

第一节黑格尔和康德

◇黑格尔(1770~1831)

代表作品:《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史讲稿录》《美学》

1、黑格尔美学观点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本源,是概念与现实的统一。

2、美学观点归纳

观点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观点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黑格尔美学观点的意义

⑴体现了深刻的辨证思想。

⑵把实践论引入。

⑶指出了想象的伟大作用。

◇康德(1724~1804)

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1、康德“美”的定义

“质”的层面: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个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量”的层面: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关系方面:美是一种对象的符号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判断方式: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总结

⑴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

⑵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是一种愉快的感觉。

⑶审美快感所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⑷审美判断显现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

3、崇高、天才与艺术

4、影响——唯美主义思潮

唯美主义是19世纪20、3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影响英国及至整个世界的美学潮流,它上承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康德美学)和近代美学,下开西方现代美学,以其独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向传统的文艺理论提出挑战,并引起轩然大波,是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一种美学思潮。

(一)唯美主义在法国

法国:戈蒂尔(1811~1872)唯美主义的旗手

基本观点:①艺术无功利(戈蒂尔的核心观点)

②形式等于美

③艺术意味着自由、享受和放浪

(二)唯美主义在英国

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

拉斐尔先派

瓦尔特·佩特

奥斯卡·王尔德

(三)唯美主义的意义与作用

①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

②是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一个转折。

③有着强烈的唯心主义倾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二节唯意志主义美学

唯意志主义美学是19世纪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潮,其基础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强调意志对审美的作用,反叛于西方文化理性传统。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

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意志的核心是追求生存的欲望。

摆脱欲望痛苦的途径是自杀和修身养性。

基本哲学观点:

“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浓重的悲观主义哲学观

“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是意志—内心世界的本能和冲动—情感、生命,其核心是欲望。基本美学观点:

①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克和否定——艺术价值论

②艺术的本质是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

③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

◇尼采

主要著作:《瞧这个人》《快乐的科学》《超越善与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论》

基本观点:

“强力意志”论

“超人”理论

“上帝死了”

尼采的影响: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塑造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美学思潮。

第三节精神分析美学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性欲三论》《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

基本观点(基础理论):

①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

②儿童性欲说——里比多理论

③梦的学说——梦是一种被压抑、压制的欲望,分为显相和隐义。

美学和文艺观点:

①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②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③俄狄甫斯情结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幼儿的性欲被压抑后,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情结”

意义与影响:

①无意识理论的伟大意义: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也很巨大,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产生都直接得益于弗洛伊德理论。

②片面性、不足: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及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荣格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以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的理论而著称。

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第四节“移情说”美学

以德国美学家弗肖尔父子为先驱,立普斯为主要代表,主要阐释了情感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

一、移情说的提出

先驱:弗肖尔父子

主要代表:立普斯(德国)

书:《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美学》

论文:《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再论移情作用》

二、立普斯“移情说”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一种错觉。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即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情感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所以审美对象的原因不是对象,而是通过移情作用的自我。唯心主义立场。

三、立普斯“移情说”特点

①审美对象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

②审美的主体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

③就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来说,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

四、对立普斯“移情说”简要分析

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略了对客体这一因素的分析。

五、“移情说”与西方相关理论的比较

内模仿说:布鲁斯、浮龙·李

认为①移情现象起源于人的“内模仿”,即主体模仿客体②内模仿产生美感

思考题:“移情说”与“内模仿说”比较

同:①都强调移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②都承认“内模仿”的存在

异:内模仿强调客体的性质及作用,而移情说认为美感是对主体自我情感的价值认同;内模仿强调客观根源,移情说强调主体根源

西方移情说与中国移情理论的比较

西方移情说与西方人强调以人为本,对世界作概念解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偏重于人的感情外射于物,使物成为人化的自然,却忽略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而成为“物化的我”。

中国移情理论比西方移情说更为全面,不仅看到了情感的外移而且从物化的角度阐释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当然这也是中国古老哲学的突出特点(天人合一)。

第五节“心理距离说”美学

布洛(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一、布洛基本观点:

“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布洛“心理距离”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与现实功利隔开的审美状态,是一种情感上的距离。

距离的内部矛盾(二律背反)距离的丧失可以出于以下两种原因:距离太近,距离太远。“距离太近”是主体方面常见的通病,“距离太远”则是艺术的通病。

二、深度研究:心理距离产生机制

如何建立审美的心理距离?在审美发生的过程中或生成美时,主导者是谁?

两条路线:

主体转换在先:主体通过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客体。

客体转换在先:客体首先成为审美对象,刺激主体速发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

第六节“直觉说”美学

最主要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美是直觉。

克罗齐

“五正”①直觉即抒情的表现②直觉即艺术③直觉即欣赏④美是直觉的成功变现⑤语言就是艺术“五反”①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②艺术不是功利活动③艺术不是道德活动④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⑤艺术不能分类

“五正”“五反”肯定了直觉即表现,把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化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开辟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新趋向。

第七节完形心理学美学

完形心理学美学又称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同完形心理学一起产生并以其为理论工具的一种美学潮流,最早产生于20世纪德国,后来以美国为主要发展阵地,影响至全世界,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依据之一。主要代表是鲁道夫·阿恩海姆。

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

①关于“格式塔”“完型”

②“大脑力场”

③“同形同构”“异质同构”

格式塔美学理论

①论艺术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理念及理念的物质显现的统一

②论艺术思维强调抽象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

③论现代派十分推崇与欣赏现代抽象派艺术

第五章意境

意境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基本特色的中华美学和艺术史的一个极其重要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范畴,也是中华艺术和美学对全人类艺术和美学的一大贡献。

一、什么是艺术

(一)意境的产生于发展

王昌龄物镜、情境、意境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明清:意与境的关系

(二)意境的内涵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鉴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是艺术意境,它主于美。其美学本质在于:它是主客统一、情景交融,通过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形成的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包括意和境两部分,意(指主观的思想情感)为虚,境(客观的景与生活)为实,两者在艺术表现里通过交融互渗而创造的意溢于象的浑融完整、生动活泼、寓无限于有限的艺术世界。

二、意境的特点

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②境是基础,意是主导

③意境并非有限的孤立的象,而是完整的图景,具有模糊形象性和精神导引性。

三、意境与意象的比较

意象是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的指形象与情感的契合。

意境则不是指有限的独立的象,而是指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包括象与象外,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四、意境的创造

如何创造艺术境界?

①对客观万象的透彻把握和传神写照、写生、体验生活,能由眼中到手中——直觉感相的模写。

②主观情思的渗入即化景化为情思,绘情思为物象。

③最高灵界的气势,即由所传达出的景与情的交融对人的心灵的启迪与暗示所形成的味之无穷的题外之旨。

第六章美感

第一节美感概说

美感的概念

面对美产生的一种悦耳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心理体验;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第二节美感的心理构成要素分析

美感的心理构成要素

①美感离不开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感觉,感觉是进入美感的门户——审美感知

②美感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与想象

③美感离不开思维,或者说美感也是一种认识——审美理解

④美感离不开情感,而且它主要就是呈现为一种情感体验状态——审美情感

审美感知(门户/基础)

⑴局限性:是心理活动,建立在生理基础机构上

⑵综合性:美感与人的全部感官有关,各种感觉之间相互贯通,产生“联觉”,即“通感”

⑶选择性:知觉点的选择与视觉定势主体在知觉前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主体的修养经历情感

⑷错觉与幻想

审美情感

⑴审美情感的主体性

⑵审美情感的形式性

⑶审美情感的趣味性

⑷审美情感的精神性

审美理解

⑴主观性⑵客观性⑶非概念性⑷潜在性⑸模糊性⑹广泛渗透性

第三节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直觉性愉悦性体验认识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直觉性

西方直觉说美学:意大利克罗齐,英国鲍桑葵

中国直觉说理论:王夫之《相宗络索三量》“现量说”《庄子·人世间》

⑴形象性(始于直觉,审美直觉必然会形成一个完整、鲜明而又生动的形象)

⑵非自觉性

⑶无意识性(无意识突然觉醒,参与审美的体验与认识)

⑷思维性

⑸物我两忘

二、愉悦性

愉悦——美感的构成层次

⑴生理上的快感

⑵精神上的愉悦

⑶美感愉快的两个层面是密不可分的

美感愉悦的含义

愉悦指精神上的正面效应,有直接的快感,也有间接的快感(如痛感),甚至是恐惧感,但最终都将转化为一种欣慰感,从而使人获得哲理上的启迪与道德上的正义,最终获得一种欣慰、振奋与愉快。即痛并快乐着,而且由痛的内涵与过程而使这种愉悦显得凝重、内敛,而更有分量。

三、体验认识性

体验:情感性的感受、体察和体悟

认识:在人的意识中反应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结果

总结:

⑴美感主要是一种体验

⑵美感是一种富有认识性的情感体验

⑶美感中的体验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但认识依附于体验

①在体验中认识有助于认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认识的正确性

②在认识之后体验,有助于体验深入,促使体验走向深刻

③处在审美情感中的美感体验和美感认识都应算作审美,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四、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美感的个性

⑴个体性—主体经历、性格、趣味、爱好

⑵当下性—心境

2、美感的共性(原因如下)

⑴客观事物的美具有稳定性

⑵主观的人在生理构造上都有共同性

⑶人的本质具有相似性—审美理想趋同

3、美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⑵个性表现共性

⑶两者辨证统一在一起

⑷但相对而言,个性更是美感的根本

第七章 美的存在形式(领域)

一、社会美

1、定义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它以生活形象为主体,包括人物、事件、场景和产品等等。

⑴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和事件上

⑵表现在劳动产品上,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智慧的劳动产品

体验

感性的

具有情绪或情感态度

形象思维方式为体悟

重在主体对客体的体会、体悟

路线有外向内

认识 理性的 力求排除情绪或情感色彩 抽象思维方式为推理 重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路线由内向外

2、特点

⑴社会美的表现重在生活形象,以人物为中心,体现了人的智慧、创造和力量。

⑵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它重在内容和理想密切相关。

二、自然美

1、定义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

2、特点

⑴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

⑵主要是以它的自然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自然性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3、延伸问题:自然美能够自觉为美?它与社会实践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自然美并不能自觉为美,它虽不直接产生于生产实践,但也是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原因如下:

⑴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因为自然美丑对人才有意义。

⑵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也不是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而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美的领域才逐渐扩大的。

⑶自然美与人的性格品质等也有相通之处,如中国古代比德理论。

⑷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美感的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

三、形式美

1、含义

形式美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则的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2、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区别与联系

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二者都是统一的,而形式美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联系:形式美源自美的形式,形式美主要体现为一些基本法则。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3、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①单纯齐一②对称均衡③调和对比④比例⑤节奏韵律⑥多样统一

四、艺术美

1、艺术的基本准则

①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②艺术都是美的

③艺术带给人愉悦

⑴艺术表现论列夫·托尔斯泰科林伍德

⑵形式主义美学恩斯特·卡西尔克莱夫·贝尔苏姗·朗格

2、丑学的兴起

现代先锋派艺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3、达达主义艺术

代表:马塞尔·杜桑

二、艺术的本质

(一)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艺术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二)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

审美活动的类型

①相对独立型的审美活动②相对依附型的审美活动

(三)艺术的本质——审美

⑴艺术形象的构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类似于审美意象,但必须借助艺术媒介而物态化。

⑵艺术形象的创造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⑶艺术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以审美为主旨。

三、艺术的分类

艺术分类的原则

1、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模仿所用的媒体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2、黑格尔

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划分

⑴象征艺术理念压倒形式

⑵古典艺术理念与形式和谐统一

⑶浪漫艺术形式压倒理念

3、近代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

艺术存在的外部风貌: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

主体感受: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象艺术

四、关于艺术美的争论

1、车尔尼雪夫斯基

⑴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⑵在艺术创造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⑶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缺陷

结论:艺术美低于现实美

2、黑格尔

⑴否定现实美,认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的美,即艺术美

⑵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巨大作用

⑶反对机械模仿自然

结论:艺术美是真正的美

3、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归纳

⑴艺术源于生活

⑵艺术高于生活

⑶想象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动力

4、在艺术创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主观与客观

⑵内容与形式

①从内容出发探索美的形式

②形式美的价值在于现实内容

③在艺术创造中自觉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八章审美类型——美

第一节关于审美类型的划分

一、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类型

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

二、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类型

气韵意境妙和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八类

典雅运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司徒空《二十四诗品》

魏僖、姚鼐阳刚之美、阴柔之美

三、中国众多美学原理关于审美类型的四类划分

⑴照搬西方审美类型

⑵中西合并

⑶中西融合

⑷其他独特的划分

四、本课程的审美类型

美(优美、壮美、典雅)悲(崇高、悲剧、荒诞)喜(喜剧)

第二节西方美学中的美

一、美的含义

广义:泛指一切审美类型的美。

狭义:作为类型的美。

二、美的历史研究

最基本最早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为美

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体积与安排”

荷加兹美的比例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博克美的性质的论述

三、美的特点

⑴必然是正常的事物、正常的尺度

⑵必然是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事物

⑶必然与主体关系和谐,令人一经感知便产生愉悦

第三节中国美学中的美——优美与壮美

一、优美

优美的特点

⑴主客关系:是处在主客体矛盾相对统一平衡状态的美

⑵形式特点:小巧、轻缓、柔和

⑶审美感受:给人以轻快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

⑷存在领域:自然、社会、艺术等各种领域

二、壮美

壮美的特点

⑴主客关系:是处在主客体矛盾激化中的美,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一种强劲的不可阻遏的气势时的美

⑵形式特点:巨大、急驰、刚强

⑶审美感受:给人以夺目惊心的审美愉悦,刺激、痛苦、豪放、舒畅

⑷存在领域:自然、社会、艺术

三、典雅

1、典雅的特点和存在领域

⑴特点:代表的是上流社会与文人学士的审美理想,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⑵存在领域:存在领域很广,但对象均为人工造物。

2、典雅的例子

⑴饮食文化⑵人的举止风度⑶艺术

3、形式特点与审美感受

高贵、精致、清新、脱俗、飘逸

4、典雅的分类

⑴高雅⑵淡雅

第九章审美类型——悲

第一节崇高

一、崇高的形式特点和美感特点

1、形式特点:

客观特点:体现为可掩饰性或与人的敌对性,具体为巨大、急驰、迅猛、危险、恐怖、可怕等

主体条件:①安全地带②意志力量

2、美感特点:突破阻遏后的解放感,痛感转化来的快感,否定之后的肯定与张扬,与人的心灵超越密切

相关。

3、存在领域:自然、社会、艺术

二、壮美与崇高的比较

⑴都是审美类型,所描述的审美对象在空间和力量上都具有巨大的感性特征。

⑵都属于刚性美,动态美和矛盾中趋向统一的美

⑴壮美是美的范畴,崇高是悲的范畴,表现在:

①客体对象与主体的关系不同

壮美所描述的客体是人所把握了的客体,它与人的心理结构有同构关系,与人的审美感受是核心统一的。崇高所描述的客体是人尚未把握的客体,是与人的心理内容和感官知觉处于矛盾冲突中的客体

②审美感受不同

壮美所带来的美感是一种与人同质的对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

崇高所带来的美感是一种间接的快感,是人因在心理上战胜一个可怖对象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⑵侧重点不同

通常情况下,壮美更多的体现在事物外在表现力和量上,对象多为自然界对象,崇高更多得体现在事物的内在本质上,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所以不仅比优美有着特殊的威力,而且有使人更高尚的特点,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人的巨大潜能,促使人去和卑鄙、猥亵做斗争,产生一种高临于平庸的审美感受。

第二节悲剧

一、定义

(美学角度)通过悲剧艺术体现出来的并令人升华到对人类面对矛盾和悲剧境遇时应当如何作为的哲学思辨高度的一种美的具体形态。它集中体现在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中,尤其会通过具有肯定价值的对象的冲突、抗争、毁灭,向人们展示苦难和死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富有哲理和心灵启迪性,并最终让人产生崇高感

二、美学史的悲剧理论

1、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研究悲剧的人“净化说”“过失说”

“净化说”是其关于悲剧功能与作用的重要理论,他认为人与生具有同情和悲悯的情绪,积聚多了就会使人情绪失衡。悲剧可以使人积聚的这种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使人类情感得以净化,恢复到平衡状态。“过失说”是关于悲剧人物的理论,即悲剧主人公既不能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也不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应该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平常人,由于犯了某种过失而遭受了磨难甚至毁灭。

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

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各以其片面性与对方发生冲突和矛盾,其结果就是人物的死亡或毁灭。但其所代表的理想并没有毁灭或受到损伤,反而使对方的冲突与矛盾在毁灭中得以和解,从而使理想达到永恒正义。

3、马克思美学: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比较性冲突

4、鲁迅: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三、悲剧的三要素

⑴悲剧性

⑵悲剧人物

⑶悲剧情感

悲剧的怜悯不是指向作为外在客体的悲剧主人公,而是指向通过同感已与观众等同起来的悲剧主人公。

四、悲剧的审美感受、存在领域

1、悲剧感

首先是悲伤、震撼、刺激和怜悯,其次是鼓励、振奋、沉思、启迪,产生崇高感——否定性的快感

2、存在的领域:艺术

第三节荒诞

一、荒诞的产生

从文化史意义——人对自身理性的全面质疑永恒情结

1、古典世界—潜在的情绪、非主流。虽存在但不能动摇人类对自我的确信。

2、西方现代社会—荒诞成为一种普泛华的情绪

⑴在哲学上

开始:尼采的“上帝死了”

权能和评判:律令—自由—庇护与确定性

发展与本体化:现代存在主义思潮

⑵在科学上——非确定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非欧几何、罗素悖论等

⑶文学艺术上

20世纪50时代,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二、荒诞的形式和美感特点

1、荒诞在形式上的特点:废墟性、不规则性、非逻辑的物化形象的组合。

2、荒诞的美感:虚无与意义价值沦丧——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荒诞感的基本内容,也是所有荒诞艺术所要揭示的一个共同主题。

三、荒诞的美学意义

1、它是人类对于无意义性的一种体验和觉知(否定)

2、它是意识唤醒:面对荒诞,人该怎么办?

⑴自我弃绝,彻底投身于虚无

⑵勇敢地走向荒诞,用自己的勇敢承担生命的全部对自身的召唤,通过正视荒诞来征服自己的命运。本章总结:比较崇高—悲剧—荒诞

敌对—逻辑上呈递进关系

1、崇高:对象的敌对性质总是以一定的可怖形式表现的,感情阻滞—理性的静观—快感

2、悲剧:生命而对冲突和矛盾,不是凭借理性的静观去完成生命的飞跃,而是要采取行动要抗争,尽管结局总要灭亡,但悲剧的意义却在于通过抗争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肯定了某种形而上的东西的终极在场。

3、荒诞:对象的可怖是深层的、不可见的,体现为一种纯粹的否定性和感性形式的不确定性,从感受讲,既没有由痛感而来的快感,也没有同抗争而来的终极肯定,其本质是虚无,在终极价值的永远缺席。没有崇高的心灵,也没有明知不可谓的悲剧英雄,只有在荒诞的世界中存在荒诞的人。

第十章审美类型——喜剧

一、含义

戏剧性艺术——可笑性

二、喜剧的本质

(一)美学史的探讨

柏拉图“无害的自我吹嘘”《费利布斯篇》

亚里士多德“喜剧是对卑劣人物的模仿”,“卑劣”是指“滑稽”

霍布斯“突然荣耀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当丑力炫为美的时候才是滑稽”

康德“乖讹说”“预期失望说”

黑格尔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把极端的乖讹荒谬打扮成具有实体性力量的假象

柏格森“生命机械说”

(二)喜剧的特点

笑——可笑性(乖讹、倒错、自相矛盾)

发笑者(精神上的优越感)

(三)喜剧的本质

以丑为美

寓庄于谐

可笑——表

深刻含义——里

哲学高度: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乖讹、倒错、自相矛盾的可笑中显示生活的本质,使人在笑声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体现了先进力量在实践和精神上的胜利,是美对丑的压倒。

喜—丑(滑稽)

⑴形式:必定是对正常尺度的偏离或变形

正常尺度:是人类文化心理的预设,而非自然而然的状态

偏理或变形:天然和人为

⑵内容:必须是对我们无害,不会引起痛感

对自然界的偏离与变形

人体的畸形,艺术的畸形

痛感和恐惧感

普希金“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卓别林“我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

果戈理艺术风格被后人命名为“含泪的微笑”

三、喜剧的类型

第一种分类

1、否定性的滑稽

把丑的否定性的事物打扮成美的肯定的外观(如堂吉诃德、东施效颦、螳臂当车、刘姥姥)2、肯定性的滑稽

把美的事物打扮成丑的外观(《苏三起解》《七品芝麻官》)

第二种分类

幽默、诙谐、讽刺等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广东2015年自考设计美学课程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自考设计美学课程(04026、单项选择题一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1 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年出版的《新工具》,1620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3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4 (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在现代设计史上,5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6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7 .帕克斯顿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保时捷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DIA”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BIIA”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CAI”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NRD”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庞蒂是2014吉奥GM 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15年19231882—德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奥尼斯的《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班牙、拉美诗选》中;文丘里。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17 .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8 .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上海土山湾工艺院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22清政府于1905 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 术院校—23中国近代于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3 商品有计划的废止方式主要有三种:A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使前期的产品不断老化;B不断更新产品的流行形式,使前期的产品很快过时;C直接控制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 设计美学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设计美的特征:(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5 6 设计美学的分类:(环境设计类、工业产品设计类、视觉传达类) 7 现代设计的三大范畴:(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绘画》约翰·拉斯金设计作品有《建筑的七盏明灯》、8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 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

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五者一社区记忆技巧: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教师职业的价值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完整版)《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上篇 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 3 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伊斯兰文化(包括西班牙)的内院式街道,这种街道的外墙仍然形成了街道,不过因为有了内部的室外生活 空间因此没有了意大利街道的那么多的生活气息。 所以,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 3 种基本类型: ⒈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⒉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伊斯兰和西班牙式样,也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个里。 ⒊ 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最新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 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 艺术性: 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 1、高度逼真性: 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 艺术真实 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 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 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 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 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 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 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 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 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 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 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程序。电影生产虽然不能不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毕竟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这就为进步的电影生产者打破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电影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亦大有人在,例如卓别林,他的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打闹喜剧形式出现,在保证电影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大生产状况下大众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深层事实,从而为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一、何为美?从六个方面展开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的形式(从形式方面) 比如一个物体的平衡、对称、变化、比例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美在于变化中的统一,美在于比例,美是和谐与比例,美是杂多与统一 美就在与体积大小的秩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美。——罗马共和国-西塞罗最美的线性是蜿蜒型曲线,因为它最符合于文华与整齐的原则——英-霍加兹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德-康德 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这种美他们认为是不假思索,凭自己的直觉感官作出来的 2、新柏拉图主义:美即完善美即完善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 美表现为内外的相应,同生的相应只有引起人的感应,才产生美。 3、经验主义:美即是愉快 将美的研究的重点对象从形式的分析转移到美感活动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分析。开始强调主观的人。代表人:伯

克————“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 4、德国的古典美学: 强调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与感性的形式。 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黑格尔。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证了艺术的真实性、倾向性、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 了必须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美学原理 高尔基 6、叔本华和弗洛伊德: 叔本华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他提出美这个概念是根据于性的冲动至终,美是潜意识的本能和性的欲望的表现的命题,他认为人有二种重要的心理动机: 1、自我意识 2、性的欲望。 弗洛伊德确认为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人的本能的欲望的发泄。何为美学 美学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的学科 二、形态篇 形态即形状和神态。形式外在的轮廓而态是内在的精神、理念。形与态统一才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 形态可分为1、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背(上下午)→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题,2分/题) 1-5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题考查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涉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 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 ,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笔记整理 1.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 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 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 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 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 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 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例如梅兰竹菊; 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