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赣南地处华南褶皱系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与武夷山隆褶断带。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崇余饶地区则位于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内次级北北东向复式向斜的东翼。区域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而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都有相应的岩浆岩形成,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特征。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稀有等金属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各旋回的岩浆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矿专属性。中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断块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有利于钨、锡等稀有元素不断析出和演化,矿化的高峰和岩浆演化的高峰相一致,区内燕山期构造旋回的演讲活动最为强烈,具有多其次侵入的特点,常形成一些复式花岗岩体,岩浆分异演化较为完善的燕山期花岗岩是主要成矿母岩,也是寻找钨矿床的重要前提。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WanYang mount drape the extensive mountain bend so as to breakstubborn plait -- and wuyi mountain long plait broken broken belt. GuYaZhou Paleozoic stage of Mesozoic tectonic domain, the coast of stage. Chung region WanYang located more than give -- the wide mountain mountain in fault depression plait subprime north to the entry

to the east wing. Areas of experience and strong tectonic movement and almost every important crust tectonic movement, have corresponding magmatite, polycyclic magma activity. Widespread magmatic rocks, the area from the east to the Himalayan period since the intensity of the magma activity times. In the rock types, each big rock types are different degree of distribution, which dominates, class of granite rock type. Yanshanian granite magma intrusion activities, and with the tungsten, tin, rare metal mineralization is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Each cycle of magma movement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specificity. The Mesozoic frequent and strong fault block tectonic movement and many times for the magma activity, tungsten, tin, etc rare elements constantly sepa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eak, mineralization and magma evolution is consistent, the peak of yanshan period to tectonic activity, with the most intense speech more into the next, often formed some compound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granite rock relatively perfect yanshanian granite rocks, is also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ungsten bed.

关键词:赣南钨矿区域地质花岗岩找矿标志

绪论:中国钨矿最初在江西发现,而赣南的西华山钨矿又是发现最早

的矿区。该矿床开采历史悠久,地质勘探和研究程度较高,是一个产于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岩株内的大型黑钨矿—石英脉型典型矿床,早已驰名中外,并广为国内外岩石学家、矿床学家所关注。西华山钨矿是我国黑钨矿资源重要产地之一。矿床地处赣粤两省交界的大余岭山脉之北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北西九公里处。赣南素有世界钨都之称,而西华山钨矿更是赣南钨矿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西华山钨矿的形成与地质特征的讨论,来简单论述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第一节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西华山钨矿床(田)地处我国南岭稀有—有色金属成矿域中心地带,赣西南崇义—大余—上饶(以下简称崇余饶地区)钨锡成矿区内,产于西华山—棕树坑钨、锡矿带的南端。矿床所在区域地层以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为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钨、锡等成矿作用发育,尤以脉状钨(锡)矿床多而密集,是南岭钨矿高度集中的地区。

一、区域地层

崇余饶地区地层保存尚较齐全,除志留系、下泥盆统、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下古生界分布广泛,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仅见于断陷盆地或拗陷带中。地层系统的划分,采用了《江西省区域地质志》的成果,并补充了部分大比例尺的区域调查资料。同时为了说明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的发展,还引用了邻近地区的侏罗系和上三叠系的资料。

(一)震旦系(Z)

主要分布于赣州与池江断陷盆地之间及铅厂断陷盆地两侧和池江盆地南侧。其中上统主要分布于北部,下统出露于南部。

下统(上施组和下坊组)由青灰、灰绿、黄绿色巨厚层千枚状质板岩与千枚状粉砂岩组成,夹薄层变余砂岩,局部具冰水沉积特征。厚度大于486-986米。

上统(老虎塘组)为灰绿、黄绿、浅灰色中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细砂岩与中厚层状板岩、粉砂板岩互层,并夹硅质岩、凝灰质砂岩及灰黑色沉凝灰岩。在大余大梅关一带本统几乎全为火山凝灰质组成的片岩、千枚岩及砂岩类岩石。在上部还见有二层安山之熔岩及变流纹斑岩、变玄武岩。顶部硅灰质岩呈淡紫色或淡绿色。在南康等地相变为厚层状大理岩和具黑色条带大理岩夹白色,浅灰色薄层硅质岩。厚度一般为3100米左右。震旦纪地层沉积旋回明显。韵律清晰,原生条纹、条带或斜层里构造均可见及,组成类复理石建造,是江西南部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各统、组间为连续沉积,顶部以较稳定的硅质岩层为标志,与上覆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二)寒武系(∈)

为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可化为上、中、下三个统,各统之间呈连续过度沉积关系。

下统(牛角河群)为较封闭的浅海—泻湖湘类复理石及硅质岩沉积。下统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变余凝灰岩及含炭硅质板岩,夹变余波屑凝灰砂岩、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及含炭硅质岩。均有清晰之韵

律层,在炭质板岩中含黄铁矿结核、菱铁矿结核及燧石结核,许多地段均见有石煤层,盛产Protospongia sp。上部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状变余硬砂质板岩、硬砂质长石砂岩及灰黑色状余沉凝灰岩、深灰至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和千枚状板岩,夹灰色含炭硅质岩、含炭硅质板岩及炭质板岩等,其中常含有磷、硅质结核,韵律及序粒层等沉积构造甚为清晰,显示比较典型的浊流沉积特点。

中统(高滩群)为正常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为灰绿、青灰色巨厚层状中细粒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变余硬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及同色千枚状板岩、含炭板岩。板岩中水平微层里发育,常呈黑、白相间的顶部常出现微粒灰岩。产Acrothele sp和Homotreta sp为代表的小型无铰腕足类动物化石。厚度1747-2152米。

上统(水石群)为正常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变余长石砂岩和粉砂质板岩、板岩互层。板岩的微层里发育。上部加少量含炭板岩,顶部发育不稳定灰岩或透镜状灰岩。(三)奥陶系(O)

主要分布于大余—崇义一线以西,可划分为上、中、下三统,其中下、中统各分为两个组,各统、各组间均为连续过渡趁机关系。

下统(爵山沟组和七溪岭组)为或闭塞海湾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为黑色薄—中层状含炭硅质绢云板岩,灰绿、深灰色厚—巨厚层状绢云绿泥板岩,夹黑色薄层板岩及粉砂质板岩。产笔石。厚度约1400-1530米。

中统(龙溪组和江组)属闭塞海湾笔石页岩相类沉积。岩性主要为灰

黑色薄—中层状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夹灰、灰绿色中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砂岩,以及深灰色中层状硅质岩,硅质板岩夹黑色薄层状含炭绢云母板岩、凝灰质粉砂岩。板岩长发育有条带状构造。产笔石glosscograptus hincksii nicholsoni diapason等。厚度约169-694米。

上统(石组和浦陇组)岩性以灰绿色板岩和黑色含硅板岩为主,往上变余粉砂岩及砂岩逐渐发育。产笔石orthograptus truncatus normalis等。本统厚度大于263-406米。

本区缺失志留系及下泥盆统的沉积。

(四)泥盆系(D)

本区仅发育有中、上统,主要分布于铅厂、吉村等向斜盆地内,局部零星残留于山脊上。

中统主要为陆相沉积,以高角度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可进一步划分为陡水组及罗塅组。陡水组上部为紫红色页岩、粉砂岩及砂岩互层,下部为白色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砂砾岩、砾岩,夹紫红色和灰绿色页岩及沉凝灰岩等,一般厚度400-590米。罗塅组主要为灰白、灰紫色石英砂岩、含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及暗紫、黄绿色粉砂岩、页岩和砂质白云岩等,厚达300-640米。本统产植物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platyphyllun sp等;以及腕足类emanuelle sp/ambocoelia sp;产鱼类。在本区北部上饶陡水及崇义磨刀坑一带,在陡水组底部石英砾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中,局部地段产有古砂锡矿,但尚未发现有工业矿床。

上统以浅海相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分为余田桥组和锡矿山组。余田桥组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母板岩,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灰质结晶白云岩;厚度248-350米。锡矿山组岩性以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白云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为主,夹紫红、灰绿、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及石英砂砾岩、薄层或透镜状灰岩;厚度约387米。上泥盆产腕足类和产植物。

(五)石炭系(C)

区内主要分布于铅厂断陷盆地,池江断陷盆地边缘也有零星出露。下统(梓山组)为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替相沉积,岩性为灰绿、灰紫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页岩、粉砂岩及灰黑色炭质页岩,夹钙质粉砂岩,不纯灰岩透镜体,底部为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在炭质粉砂岩及炭质页岩中,含菱铁矿或黄铁矿结核,夹不稳定的煤层。产植物;此外还产珊瑚等。厚度90-150米。与上泥盆统呈假整合接触。

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浅海相碳酸盐沉积。黄龙组由灰白至浅灰色厚层到巨厚层状结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所含筳类化石以fusuinella 和fusulina最为繁盛,厚度约290米。船山组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近顶部常具鲕状或球状构造。产筳类、珊瑚等。厚度约286米。船山组与黄龙组之间为连续沉积关系,而黄龙组与下统呈假整合接触。

(六)二叠系(P)

仅出露于铅厂断陷盆地,下统为栖霞组和小江边组,上统分为雾林山组和大隆组。

下统主要为浅海或滨海碳酸盐沉积。栖霞组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夹燧石结核灰岩与少量薄层炭质页岩。产筳类。厚度83-248米。小江边组为黑色炭质页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沉凝灰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与钙质页岩、粉砂岩。产腕足类。厚度变化大,一般40-135米。栖霞组与小江边组为连续沉积,栖霞组与下伏上石炭统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上统主要为陆相为主的海陆交替相沉积。雾林山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以紫灰色叶片状粉砂岩为主,往下部灰色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增多,夹多层炭质页岩及煤层,粉砂岩中常含有菱铁质结核。产植物等极为丰富。厚度约194米。大隆组一般为粉砂岩、石英细砂岩及泥岩,常夹有少量泥质灰岩;产菊石。厚度12-23米。与雾林山组为连续沉积。二叠系上、下统之间呈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七)三叠系(T)

区内仅在崇义左溪见有下三叠统出露,江西南部缺失中三叠统的沉积,上三叠统则见于本区东侧于都地区。

下统(大冶群)主要为灰黄、黄绿色薄层状泥质页岩,粉砂岩及钙质页岩,间夹少量泥质灰岩,近上部常发育紫红、褐红色粉砂岩。出露厚度195米。整合与上二叠统大隆组之上。

上统(安源组)区内未见出露。本组直接不整合与石炭系船山组之上。为砂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夹炭质粉砂岩及煤层,下部石英粗砂岩发育,夹

砾岩和含炭泥岩,底部为含粒粗砂岩及砾岩,厚度为201米。

(八)侏罗系(J)

区内未见侏罗纪地层出露。

(九)白垩系(K)

分布于赣州、池江、油石断陷盆地,未见下白垩统出露,上白垩统分为赣州组和南雄组。

上统赣州组为紫红、棕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间夹灰绿、灰、灰黄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局部地区有玄武岩、沉凝灰岩一级岩盐、石膏、卤水、泥灰岩、含铜砂岩等。产脊椎动物及植物等。厚度595-2406米。不整合在白垩纪以前的老地层之上。

上统南雄组上部为紫红、砖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夹少量砂砾岩和灰绿色细砂岩;产脊椎动物等。南雄组下部为紫红、砖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少量细砂岩和粉砂岩,偶夹灰绿、黄绿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产腹足类,还产介行类以及产植物等。厚度584-7300米。下与赣州组普遍为整合关系或直接超覆于较老地层及岩体之上。

(十)新近系(E)

分布于池江断陷盆地,主要为下第三系的古新统和始新统,尚未发现渐新统和古近系。新近系为陆相红色建造。

下、中古新统(狮子口组)为砖红色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砂砾岩组成。产哺乳类。厚度约128米。下与南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上古新统(池江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砂岩、粉砂岩;下部为紫红色厚层状泥岩夹砖红色、灰绿色钙质泥岩和砾岩。产哺乳类。厚度约

473米。与狮子口组为连续沉积。

中、下始新统(坪湖组)主要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或浅灰、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砾岩。产哺乳类和介行类、轮藻。厚度118-239米,未见顶。与下伏池江组呈整合接触。

(十一)第四系(Q)

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南康磹口—唐江一带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河湖沉积类型,均为松散砾石。砂砾和粘土,厚度变化大。在冲积或洪积相产有钨、锡砂矿,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二.区域构造

江西南部地处华南褶皱系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与武夷山隆褶断带。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崇余饶地区则位于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内次级北北东向复式向斜的东翼。区域曾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

崇余饶地区内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褶皱发育,一紧密线形褶皱为主,部分为同斜倒转褶皱,褶皱轴向多为北北西—北西向、近南北向或近东向向。本区西部对耳石—聂都一带主要为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组成的复向斜,轴线北部为北北西向,往南渐变为北西向,期间有两个大致横交轴线的扬起端;复向斜内部褶皱相当发育,一般向斜宽阔,背斜较窄,西部和南部被花岗岩体与断裂所破坏。本区东部上饶—新城一带为震旦系与寒武系构成的复背斜,轴线近南北向呈反“S”型延伸;复背斜西翼普遍倒转,次级褶皱十分发育。

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由于断裂和侵入体的破坏,加之风化剥蚀,仅残存于一些小型向斜或断陷之中,延伸多为北北东向或北西向,少数呈东西向展布。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以宽展型为主,其中以斜贯本区中部的陡水—铅厂向斜规模较大,由泥盆系到下三叠统构成,轴线自南而北由北北东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呈“S”型延伸,与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轴线斜交;此向斜西翼被断裂破坏。此外,还有思顺向斜等,多数仅有泥盆系所构成。

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堆积,主要受基底构造特别是大断裂的控制,分布范围较大的有赣州、池江、油石等盆地。盆地内中新生代的褶皱极其微弱,仅形成一些拗曲和平缓短轴褶曲。盆地形态和延伸方向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崇余饶地区内断裂构造复杂多样,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断块作用,形成一系列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以及北西向、南北向多组断裂带,其中以北东-北北东、东西向断裂带发育最好、组成区域构造格架。

北东向断裂带在区内以池江深切断裂规模最大,为大余—南城深断裂的组成部分,沿断裂带尚有玄武岩溢出以及温泉和震中出现,重力场也存在一清晰的重力梯度带。池江深切断裂经历了长期反复多次强烈活动,控制着晚古生代以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和分布,亦控制着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此外还有义安、窑下、高滩等次级北东向断裂带。北北东向断裂主要有铅厂断裂带,属崇义—万安大断裂的南段,由十余条冲断、裂平行斜列组成,具明显的坐行扭动特征;控制了晚古生

代地层的展布和油石中生代盆地的沉积。与铅厂断裂带相似的还有北西部的上堡北北东向断裂带。在西华山以北地区,次级北北东向扭压性断裂与其伴生的北东东向扭裂、北西-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十分发育,对该期燕山期花岗岩和钨矿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区内东西向断裂带也相当发育,以古亭-南康东西向挤压断裂带规模较大,但连续性较差。在崇义与大余之间,次级东西向断裂发育,自南往北有总隆口、九龙脑—木梓园、漂塘、左拔、五子云—八仙脑等,各断裂大致呈4千米左右等间距出现,对九龙脑等燕山期花岗岩和钨矿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三.区域岩浆岩

区域地质发展史上,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而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都有相应的岩浆岩形成,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特征。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稀有等金属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一)加里东期岩浆旋回

加里东岩浆旋回区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其分布广度和发育程度仅次于燕山期岩浆活动,并有其独自的特点。

加里东旋回的早期,除有分布相当广泛的火山喷发活动外,由于区域热动力变质,选择性重熔—交代,曾发生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出现有混合花岗岩。到加里东旋回晚期,混合岩浆发展成混染岩浆,

并导致岩浆的侵入作用,形成混染花岗岩,以及岩浆侵入型花岗岩。在崇余饶成矿区内,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岩浆侵入型花岗岩类,多呈中小型岩基或岩株产出,其中以上饶掩体比较典型。

上饶岩体分布于上饶县城以西,成椭圆状,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为以小型岩基。岩体的南、东南及西北角与寒武纪地层呈清晰地侵入接触关系,热接触变质现象明显,具有一定的同化混染作用;岩体北侧为上白垩统南雄组所覆盖;岩体西侧被中泥盆统陡水组直接沉积覆盖,界限较平直。故岩体形成时期应属加里东晚期。

上饶岩体主要为中-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边缘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常具交代净边现象和蠕虫状结构。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20-30%,钾长石30-40%,石英35%,黑云母3-4%;主要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锡石、独居石、榍石,并见有褐帘石。二氧化硅含量变化较大,从72.14-75.94%,基性组份偏低,为富硅钾贪铁镁的岩石。岩石中微量元素普遍出项Sn\W\Pb\Zn\Cu\Bi\Mo等,其中W\Sn含量高于酸性岩平均值,钨高出数十倍。

在上饶岩体西北部陡水一带出现几处小掩体,呈岩瘤或岩枝状侵入于上饶花岗岩中,称为陡水花岗岩,为形成上饶花岗岩的岩浆深部分异后期侵入体。岩浆后期蚀变普遍,形成大量气成矿物和气泡状云英岩。属加里东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产物。

陡水岩体为白云母花岗岩,灰白色或微带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主要造岩矿物平均含量为:斜长石20.4%,钾长石41.5%,石英34.1%,白云母 3.8%,主要副矿物有锆石、锡石、电气石等。其岩石化学成

分与燕山期成矿花岗岩十分相似,具有高硅、低铝、贫钙、铁、镁、钛等特点。岩石中微量元素W\Sn\Mo\Be的丰度很高,其中W\SN含量分别高于酸性岩平均值16倍和24倍。说明随着岩浆分异演化趋于完善,成矿元素有相对集中的趋势。

(二)海西—印支期岩浆旋回

区域海西—印支期(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尚有争论,目前已证实这个时期有范围不广的火山活动,形成有关的熔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并且也有基性、酸性侵入岩。同时许多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海西—印支期岩浆活动不仅存在,而且还伴有混合岩化或花岗岩化的出现。

根据许多同位素年龄资料,并结合岩体产出特征与其它地质体的关系,初步认为西华山一带的大余城南片麻状花岗岩,以及漂塘、大龙山、罗家背等石英闪长岩,主要为海西—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产物。

属查氏系列的2类四科二氧化硅饱和中碱性岩石。岩石中微量元素钨、锡含量很高,Mo\Bi\Cu\Pb\Ag等元素也有一定的含量。

关于大余城南片麻状花岗岩体的时代划分,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归属加里东晚期,一种认为属海西期岩体。

B. 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区域所见海西—印支期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较多,但一般规模较小,呈小岩株、岩瘤或岩盖状产出。主要出露于漂塘、大龙山、罗家背、塘下、河皮等地,岩体分布受北东或北西向断裂控制较为明显。

漂塘石英闪长岩岩体规模较大,东西长1.2千米,南北宽0.4千米,

岩体长轴作北西方向延展,岩体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南部侵入于寒武系,北侧与中泥盆统陡水组呈断层接接触,同位素年龄242MA、253MA、287MA。漂塘岩体之难5千米处与之相同的罗家背石英闪长岩侵入于中泥盆统陡水组,并使陡水组石英砂岩强烈变质。可见,这两个岩体形成的地质时代较为可靠。

漂塘石英闪长岩主要造岩矿物含量(%):斜长石40-50,钾长石10-15,角闪石12-18,石英5-10,辉石3-5,黑云母5-20.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以及少量钛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黑钨矿和锡石等。微量元素中锡含量高达60,铜、铅含量分别为30与40.

各主要石英闪长岩与闪长岩岩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列表如上图。漂塘石英闪长岩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已接近花岗闪长岩类化学成分,K2O+Na2O总量达7.72%;Fe2O3/FeO比值较低,说明岩体是在深度较大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形成的。

(三)燕山期岩浆旋回

区域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就岩浆作用类型而言,有火山喷发作用和次火山浅成—超浅成的侵入作用,也有深成演讲的侵入作用。岩石类型颇为复杂,从喷出岩类到深成岩类,从深源岩浆的侵入的中基性岩类,与火山作用有一成因联系的中酸性岩类,到重熔再生岩浆侵入的花岗岩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其中花岗岩类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区,形成规模不等的岩基,岩株,岩瘤和岩脉。岩浆活动具有典型的多期多阶段特征,并常形成复式岩体,根据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点,可划分为燕山早期三个阶段和燕山晚期二个阶段。

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与钨锡,稀有稀土等矿产的形成有着成因联系,是区域上最重要的一个成矿期。

在西华山—棕树坑矿带范围,燕山期岩浆活动也十分频繁,形成了多期次的侵入的复式花岗岩体,部分已暴露地表,但大部分仍隐伏于地下一定深度;其中西华山花岗岩株为出露范围最大的燕山期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此外,还有洞脑、太平山等花岗岩呈岩瘤产出,与花岗岩有关的酸性岩脉分布更为普遍。根据深部钻孔和坑道工程揭露资料,已相继在漂塘、大龙山、木梓园、新安子、鸭子脑等矿床深部发现隐伏燕山期花岗岩,其中漂塘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钾-氩法同位素年龄155.69_+1.8MA,推测在一定的深度彼此有连成一体的趋势。隐伏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边部或顶部常见含石榴子石细粒二云母或白云母花岗岩,其边缘往往出现“似伟晶岩边或团块”或“云英岩壳”等,并常见细晶岩脉、伟晶岩脉以及钾、钠化或云英岩化花岗岩脉等。

各隐伏花岗岩中钾长石的含量多于斜长石,且以微斜长石或微斜条纹长石为主,正长石少见;斜长石主要为奥纳长石,一般An值为7-13,并经常有少量钠长石;暗色矿物较少;主要为黑云母,含量一般在5%之下;石英含量多在30%之上。花岗岩中副

矿物常有黑钨矿、锡石、辉钼矿存在,并以含硅铍钇矿等稀土矿物为特征;而褐帘石,榍石、金红石、钛铁矿。磁铁矿等含量甚微;石榴子石与萤石、电气石含量较多,有时石榴子石的含量占副矿物总量的绝大部分。花岗岩普遍有程度不等的自交代蚀变作用,常以钾微斜长

石化为主,此为白云母化,而钠长石化微弱。这些均为本区各隐伏花岗岩体岩石学的共同特征,但是,与不同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也有一定的差异。

燕山期花岗岩普遍含有较高丰度的Wu\Sn\Bi\Mo\Be\Ta等矿化成分,其中钨的含量一般高于酸性岩平均值的13-26倍;这些花岗岩中li\Rb的含量也明显偏高。

上述燕山期花岗岩的共同特点,是本区钨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反映出与钨矿有关花岗岩的一般特征。但是,燕山期花岗岩之间的岩石特征及分异演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其矿化特征和矿化强度也有所不同。

(四)喜马拉雅期岩浆旋回

区域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比较微弱,在池江中新生代盆地内的大合一带,见有喜马拉雅期辉绿岩呈岩瘤产出,与下伏第三系古新统池江组呈侵入接触,与围岩接触面很陡。岩石为黑色,风化后呈黄褐色,具斑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辉石,石基为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磁铁矿,玻璃质组成。岩石次生蚀变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并见有次生方解石,沸石组成。其主要氧化物二氧化硅含量为47.04%,属钠、铁质基—超基性岩类。并发现有镍的矿化现象。

此外,沿池江北东向大断裂,在江西坳、崩岗下等地,见有岩瘤状产出的花岗岩,据有关资料报道可能为喜马拉雅期侵入体,但具体不详。(五)岩浆活动在成矿中的作用

本区一系列钨矿床(点),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或成矿物质来源,均

与燕山期花岗岩有者密切的成因联系。

各钨矿床在形成时间上与燕山期各阶段花岗岩紧密相随,同位数年龄值为205-108Ma,由于燕山期构造-岩浆的反复强烈活动,其成矿具有明显的多次性,各次成矿作用在矿化强度上、成矿特点上也有所不同(相见第四章)。其中以燕山早期第二和第三阶段为主要成矿时期,同位数年龄大多数为175-135Ma 。钨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与燕山期花岗岩体密切相伴,只要发现燕山期花岗岩体(包括隐伏花岗岩体)的存在,其附近往往可以见到钨矿床(点),反之亦然。

本区与钨矿有关的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碱长花岗岩,其岩体顶部或边缘常有含石榴子石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而且“似伟晶岩边或团块”“云英岩壳”等发育;具有超酸、富碱、贫暗色组份等特征,均属钙碱性岩石系列。花岗岩中普遍含W\Sn\Mo\Bi等矿化组份丰度较高,在岩体顶部W的丰度一般高于酸性岩平均值的十倍以上;而且li\Rb\Ta\Nb\REE等元素的含量也明显偏高。花岗岩中钨等成矿元素的高丰度,是成矿的重要物质基础。

此外,区内四个主要钨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二个钨矿床氢、氧同位素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均一致表明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源于花岗岩浆。

本区具有多旋回、多期次岩浆活动的特点,各期次岩浆活动的强度和方式与不同地质作用有关,区内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花岗岩的演化规律性并不明显。

区内加里东期岩浆岩与燕山期花岗岩较为相似,具有高酸富碱贫暗色

组分的特征,它们与海西期花岗岩则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上饶—陡水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等方面,同与钨矿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特征极为相近,而且具有从黑云母花岗岩向白云母花岗岩演变的规律性。现已查明盖覆此岩体之上的中泥盆统陡水组底部有古砂锡矿的存在,同时在岩体边缘发现有钨矿点。因此,岩石分异演化较为完善的加里东期岩浆侵入型花岗岩,也存在着形成钨、锡矿的可能性,这对于扩大钨、锡矿找矿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钨、锡等地壳中分布含量很低的元素来说,往往易于在岩浆分异演化高峰阶段富集成矿。本区燕山期花岗岩浆的分异演化程度也不完全一致,与其有关的矿化特征及矿化强度也有一定差异,甚至有的燕山期花岗岩并不成矿。对于具体岩体来说,岩浆演化往往从一个高峰向另一个高峰波浪式发展,岩浆演化的高峰不一定在最晚阶段,而且出现几个相对高峰阶段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岩浆演化较为完善的侵入阶段,一般具有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的发展过程。因此,岩浆分异演化完善程度与否,和钨、锡等稀有元素的成矿有着密切关系,也是判别成矿岩体和非成矿岩体的重要标志。富含碱金属、挥发高酸富碱贫暗色组分的花岗岩浆分异演化易于完善,对成矿较为有利。

综上所述,区域多旋回的构造运动伴随有多旋回的岩浆运动,各旋回的岩浆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矿专属性。中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断块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有利于钨、锡等稀有元素不断析出和演化,矿化的高峰和岩浆演化的高峰相一致,区内燕山期构造旋回的演

讲活动最为强烈,具有多其次侵入的特点,常形成一些复式花岗岩体,岩浆分异演化较为完善的燕山期花岗岩是主要成矿母岩,也是寻找钨矿床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矿床实例分析

一.西华山钨矿床

西华山钨矿床位于西华山复式岩株的西南部,产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体(r5 2-2)及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体(r5 2-1)内,为黑钨矿—长石石英脉活石英脉型矿床。在2.9平方千米矿化面积范围内,已发现大小工业矿脉(包括盲矿脉)615条,按照矿脉排列格式及地理上的分布,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区段,南区和中区有各自分为东、西两段。北区与中区紧相跐连,中区与南区之间近东西向F3断层明显隔开,两区之间出现100-200米宽的无矿空白带。

脉侧蚀变

西华山钨矿床脉旁侧围岩蚀变较为复杂,常见者主要为各种云英岩化、钾长石化与硅化,局部地段尚有黄玉化、电气石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不同阶段中的花岗岩中的矿脉,或者同一阶段花岗岩中不同区段的矿脉,脉侧蚀变往往有很大的变化。同一矿脉的围岩蚀变,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在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矿脉旁侧围岩蚀变主要为云英岩化,并以正常云英岩最为常见,蚀变宽度10-40厘米,最宽达1米以上。正常云英岩的外侧,一般常见有宽2-5厘米的钾长石化边。

产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矿脉旁侧,上部云英岩化较强,多数为正

钨矿地质特征

钨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的钨矿床成矿时代[以矿床(点)数量为基础],前寒武纪成矿期占2%,加里东期占4%,海西期占9%,印支期占2%,燕山期占83%。从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三大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说明空间分布广泛。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大坪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大坪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大坪金矿是云南省著名的金矿山之一,其矿床成因类型属低温热液石英脉型,特征明显,石英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大坪金矿礀腲縀矿标志 Abstract: DaPing gold mine is the yunnan province famous gold mine, one of the causes of low temperature hot type ore deposit liquid quartz vein type, feature is apparent, quartz vein is important prospecting marks. Key words: DaPing features gold prospecting marks 1、地质背景 大坪金矿位于杨子准地台丽江台缘褶皱带点苍山~哀牢山断褶束南端断块上。分布有大面积的岩浆岩,出露地层有泥盆系、志留率、奥陶系、元古界等地层,大坪金矿属于断层控矿且与岩体关系密切。 1.1构造 哀牢山群主要构成一个复式背斜(蓬春岭复式大背斜)和两个向斜。诸褶皱的轴线彼此平行,大体作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岩层倾角通常在50°~65°以上。纵观哀牢山群分布区,呈现着北西略微收敛,向南东逐渐撒开的构造图案。 蓬春岭复式大背斜:位于哀牢山主脉的北坡,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北西端延入元阳幅与元阳~新城背斜相接,向南东侧伸入越南境内。其北东侧为红河深大断裂所截,往南被花岗岩侵吞,长46公里,宽15公里,为一巨大的交扭式不对称反向复式背斜。 断裂主要发育有北西向,该组断裂为主要构造,控制了地层展布、岩体的侵入、矿体走向及规模。断裂破碎带成为后期矿液上升的通道和储积场所。断层两盘均为闪长岩。破碎带宽1~3米,角砾间有铁质、硅质充填,并有大量含矿石英脉分布,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含铜铅的金矿体。 1.2岩浆岩 矿区内有在面积晚古生代第一期闪长岩体和中生代第二期花岗岩体。 闪长岩体:为浅灰或灰绿色细~中粒闪长岩组成,局部可过渡为石英闪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_二_

2011年4月April,2011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T S 第30卷 第2期 V ol.30 No.2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二) 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50多处产地,其中以掸邦北部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图1),规模也较大。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大多产于古生界,尤其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呈似层状或层状,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围岩蚀变较弱,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其产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形成新的富矿体。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50km的Baw dw in矿床最为典型,其矿化带长4km,宽400m,在NW向断裂带侧旁,有3个富矿体,长度分别为380m、400m和550m,平均厚度分别为6m、42m和6m。在富矿体周围分布着低品位的铅矿化带,以及厚度在1m左右的重晶石脉。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少量车轮矿、斜方砷铁矿、辉砷锑矿等。矿石品位(质量分数)较高,Pb为21%,Zn为15%,Cu为0.3%,Ag为0.055%。该矿床在15世纪曾由中国人开发,用于炼银;1918年改由缅甸人经营,曾开采了18万t铅锌矿,目前年开采矿石量为1万t左右。此外,东技西北部的Baw saing铅锌银矿床、腊戍西南部的Nymy ae铅矿床和东技东南部的Loungh H ken锌矿床等,其成矿特点与Baw dw in矿床基本相似,并都具有一定远景,但目前大多数矿床仅开采浅部的氧化矿(如Nymyse矿床的白铅矿,Loumg h H ken的菱锌矿)以及由岩溶作用导致次生再富集的矿体,开采量不大,每年产精矿数百吨。 铜矿资源 缅甸目前已知的铜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掸邦地区,近年,在中部皆实省和伊洛瓦底省也有所发现。在掸邦,绝大多数铜矿是作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矿出现,其中,与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层状铅锌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在Namtu Smelter,每年可获品位为51%的铜精矿300多吨。其次为含铜石英脉,产于古生界,规模十分有限,但矿石都比较富。在缅甸西部,铜矿主要产于第三纪火山弧带内,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矿化与斑岩体在时空上有密切关系。如下钦德敏(Chindw in)的Monywa铜矿产于火山颈相的黑云母斑岩附近,后者侵位于海相砂岩、泥岩与凝灰岩互层的层位内,在斑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而在火山岩中则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矿体出露长约300余m。矿石以浸染状和脉状为主,其次为块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铁矿和斑铜矿。围岩蚀变以明矾石化为主,分布广泛并较强烈。地表次生富集带发育。在M onyw a以南,还有Kyingw a Taung、Sabe T aung和Letpadaung等产地,其地质特点与M onyw a基本相似,经初步工作后估算,其铜矿资源储量约200万t,品位平均为1%。文多(Wuntho)地区也有相似的矿化点,产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沿NW向断裂带分布,矿化以火山岩裂隙细脉充填为主,具有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特点,通常有石英 电气石、辉钼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和黄铜矿演变序列。在缅甸北部密支那西南和西部钦邦地区,曾发现岩浆型铜矿,铜矿化产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以构造裂隙充填为主,黄铜矿、辉铜矿常与铬铁矿相伴,矿化规模一般不大。据说,上世纪初在北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开采了500t铜矿石。新近,在西部钦邦维多利亚山NNW向15km处的M indat地区发现了赋存在绿片岩中的铁、铜硫化物矿化带,断续延长8 km,目前尚未对其开展工作。 钨锡矿资源 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图1),在掸邦 克耶邦 德林达依省一带,约有120处产地,是东南亚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可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钨锡矿带相接,向北与中国华南成矿带相连。缅甸的钨锡矿与第三纪花岗岩侵入体在时空及成因上有关,其含钨锡花岗岩带是东南亚半岛3个花岗岩带中最西部的花岗岩带。花岗岩大多侵入于上古生界墨古(Merg ui)群中,钨锡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个别产在岩体顶部和沉积围岩中,以岩浆热液型为主,大多呈含矿石英脉产出,有少量的含矿

中国钨矿资源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11000km2范围内也有100多处钨矿床(点)分布,平均每100km2就有1处矿床。在南岭每一个密集区里往往产有1~2个大型钨矿并有“卫星”式一批中小型矿床围绕大型矿床产出而成群成组的分布。在每个矿床中几乎都有1~2条“王牌”矿脉(即规模大、品位富的矿脉),如西华山钨矿的299号“王牌”脉长920m,脉宽最大3.60m,而且品位富。每个矿区的含钨石英脉成群成带的产出(即许多脉钨矿体一起产出而形成矿体群;按矿体分布疏密程度而分为脉带型矿脉和单脉形矿脉)。如赣南的西华山、大吉山,湘南的瑶岗仙,粤北的锯板坑、梅子窝、石人嶂等特大型、大中型钨矿床中的矿脉,均是成群成带的分布。这种成群成带的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摘要】华铜矿是一座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出在距接触带一定范围内,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接触带凹部是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特别是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富,成矿规律明显,找矿标志清晰,对该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矽卡岩地质特征矿体蚀变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境内,濒临渤海,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年当地居民开采沙金,以后发现金矿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后,先后对华铜北大山大黑脉金矿、南山地表磁铁矿及北山接触带铜矿进行掠夺性开采。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矿山获得新生并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处,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是一座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矽卡岩型中型矿床,钙镁矽卡岩分布广泛,矽卡岩矿物多达30余种,金属矿物组合具多样化,成矿呈多期性多阶段性,具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 1 矿床地质 华铜矿位于华北地台东侧营口-宽甸古隆起西端,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州向斜北翼与营口背斜衔接部位。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盖县组片岩和震旦系永宁组碎屑岩,其中,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成矿的有利赋矿围岩。区内构造发育,有早期的东西向构造体系,稍晚期的北西向构造体系及晚期的北东向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体系控制了辽河群地层的分布,北西向构造仅使作为盖层的盖县组片岩产生明显褶皱,北东向构造体系最为发育,控制了矿区东侧大型岩浆岩体的侵入,同时也控制了铜、铅锌、金等金属矿化活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 岗岩,斑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1-3],在岩体与辽河群白云质大理岩接触部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图1)。 2 矿体地质特征 华铜矽卡岩型铜矿赋存在斑状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正接触带上,接触面凹部是控矿的主要构造,赋存在接触面凹部的储量占总储量95%以上,尤以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处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图2、图3)。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大理岩一侧的接触带及离接触带200m范围内,200m以外矽卡岩化及矿化明显减弱。矿化带北部近东西向,向东转为近南北向,呈半弧形,在长达3700m的矿化带上发现大小矿体215条,成群、成带出现,矿床延深大,地表向下垂深达900m。 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摘要: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床位于云南文山县境内,地处滇东南褶皱一系,属于中到大型钨矿床。本文从这个矿区的地质构造入手,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控制机理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成矿的主要构造因素是花岗岩和围岩的接触带,挤压抬升是形成此矿的基础。这些成果对在该矿区继续找矿和研究成矿规律的构造因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文山钨矿;矿区地质;勘探分析 云南东南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锌、钨、银、铅等矿产的产地。分布着像白牛厂、个旧以及都龙等很多个超大型和大型的多金属矿床。经过对云南省文山官房矿区进行勘察,已查明此钨矿床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矿石的种类为矽卡岩白钨矿,根据专业人员的规划,该矿山的未来年处理矿石能力可达7万吨,该矿区的生产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1.矿区的地质背景 文山官房矿区的地质构造位于滇东南—富宁褶皱以及束薄竹山穹窿的南翼,在区内有震旦系屏边群地层出露,是复理石建造的,在屏边群之上为寒武系假整合,下部是由浅海相石英砂岩建造的,从下往上逐渐变为由浅海相和滨海相碳酸盐以及砂泥质建造。本区的地质构造是环绕越北古陆环状的弧形,而且其间自北向东方向的断裂穿插,这主要是在晚印支运动中形成的。在该区域的构造隆起位置和断裂的两侧有酸性侵入岩,这些侵入岩发育在华里西期和燕山期,主要有都龙岩体、南温河岩体等,有很多锌、钨、银、铅等矿床是在这些岩体边缘和外围地区发现的。 2.矿区地质情况 官房矿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出露于寒武系,其他部分出露于第四系。冲庄组、大丫口组以及田蓬组自下而上排列,主要的含矿层位是后两者。地层自北向南慢慢变新,因为受到花岗岩体的侵入,引起了变质作用,所以有广泛的角岩和钙质矽卡岩在矿区内形成。矿区总体属于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在矿区中部有一条正断层,东西走向。官房矿区地处薄竹山花岗岩体的西南边缘,此岩体沿着北西

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其矿体特征、矿脉生成顺序、矿化富集特点等,并进行了矿床成因分析,提出成矿模式。 【关键词】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成矿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处于连山后加里东隆起北东缘,连县上古生代坳陷北部,东西向西山岩体东南部。 区域地层寒武系分布广,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是本区钨、锡主要赋存层位,也是南岭地区钨、锡重要赋存层位。泥盆—石炭系广泛分布,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其中中泥盆统含炭质硅质灰岩是区内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连县小带中型铅锌银矿产于该层位)。二叠系与三叠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是本区煤的主要赋存层位。白垩纪为一套复陆屑红色碎屑岩建造,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区域上大面积分布的西山岩体(九凝山复式岩体东部),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燕山三期(γ52(3))。此外区内岩脉较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岩脉及闪长岩脉等。据重力异常推测,西山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向南倾伏。 区域构造为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英德弧形构造前弧西翼(北西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在本区交汇,构造相当复杂,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构造均发育。北西向构造有大雾山复背斜及该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中生代盆地分布;南北向构造以连州断褶带规模最大;东西向构造以西山构造岩浆岩带规模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属寒武系高滩组(∈g),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根据岩性组合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总体呈粗—细(碎屑岩)三个旋廻的韵律性变化。地层呈北西走向,总体倾向南西,倾角中等-陡,总体呈一单斜构造,但局部发育小规模的背斜和向斜。 矿区北西面4km为西山花岗斑岩体,区域物探资料推测矿区内有隐伏岩体存在。矿区发育有石英斑岩脉和细粒花岗岩脉。 矿区发育褶皱与断裂,节理裂隙也较发育。矿区处于大雾山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岭脚向斜北东翼。区内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倾向南西,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区内发育的次一级褶曲皆为小型褶曲,轴向北西西—北西,主要为同斜、倒转或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赣南地处华南褶皱系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与武夷山隆褶断带。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崇余饶地区则位于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内次级北北东向复式向斜的东翼。区域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而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都有相应的岩浆岩形成,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特征。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稀有等金属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各旋回的岩浆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矿专属性。中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断块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有利于钨、锡等稀有元素不断析出和演化,矿化的高峰和岩浆演化的高峰相一致,区内燕山期构造旋回的演讲活动最为强烈,具有多其次侵入的特点,常形成一些复式花岗岩体,岩浆分异演化较为完善的燕山期花岗岩是主要成矿母岩,也是寻找钨矿床的重要前提。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WanYang mount drape the extensive mountain bend so as to breakstubborn plait -- and wuyi mountain long plait broken broken belt. GuYaZhou Paleozoic stage of Mesozoic tectonic domain, the coast of stage. Chung region WanYang located more than give -- the wide mountain mountain in fault depression plait subprime north to the entry

矿产资源勘察规范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