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答案心理实验设计真题(02-11年)(汇编)

2002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4P112

A. 差别阈限法

B. 感觉等距法

C. 数量估计法

D.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2. 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4P113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确定

3.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4.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4P115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否定

5. 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0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6. 考察因变量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B )2P34

A. 效度

B. 信度

C. 敏感度

D. 可控度

7. 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A )6P161

A. I类错误

B. II类错误

C. III类错误

D. IV类错误

8. 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B )3P52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9. 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4P126

A. 越高

B. 不变

C. 越低

D. 不确定

10.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D)4P95

A. 空间误差

B. 期望误差

C. 动作误差

D. 时间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1P19

A. 直接观察

B. 自然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12. 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 B D )2P45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分层取样

D. 人工选择

13. 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 C )3P52

A. 随机组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匹配组设计

D. 完全平衡设计

14.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4P122

A. 减半法

B. 有无法

C. 评价法

D. 次数法

15.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5P149

A. 刺激类型

B. 准备状态

C. 酒精和药物

D. 年龄

三.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 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2P37

17. 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来。4P113

18.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说明存在习惯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期望误差。4P86

19.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20.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3P65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

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每当我们要计算时,我们

就要定量。 1P15

22. 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

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2P35

23. 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3P55

24. 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即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

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把

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作图,就可以形象的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

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情形。这就是ROC曲线。 4P117

25. 阶梯法: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一个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

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

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

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4P87

五.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1P17

答:1. 基础研究是指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2. 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3.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并不绝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 二者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2.. 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3.. 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4.. 应用研究的结果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27.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2P40

答:1. 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2. 例如:比较集中学习和分散学校效果的实验,第一组被试在第1天学习3小时,第二组被试在第1、2

天各学习3小时,第三组被试在第1、2、3天分别学习3小时;第5天进行测试,结果是第

三组效果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但这并不能说明分散学习效果好于集中学习,因

为发生了自变量混淆,即实验组并非只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的学习时间也不同,

并且距离考试时间的长短也存在差别。

3.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

变量的影响。

28. 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3P66

答:1.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控制组)的结果比较,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2. 例如,某公司计划使用新的员工作息时间,为了考察新的安排相比旧的安排是否提高了员工士气,增加

产量而进行实验研究。计划用该公司的两家工厂作为实验的处理组和控制组,由于不能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工厂,也很难在两个工厂之间匹配被试,所以只能采用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29. 举例说明如何用感觉等距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2

答:1. 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

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

2. 例如 R1 和 R5 是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且 R5>R1。被试者的任务是:

1.. 找出 R3,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5 之间也即 R5- R3=R3-R1。

2.. 再找出 R4,使其响度正好在 R3 和 R5 之间,也即 R5-R4=R4-R3。

3.. 再找出 R2,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3 之间,也即 R3-R2=R2-R1。

这样,利用三次二分法把R1和R5之间在响度上分成四分,即 R5-R4=R4-R3=R3-R2=R2- R1。

这就得到了按等距变化的一系列刺激。

把这一系列的刺激作为横座标,把等响单位作为纵座标画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响度的等距量表。

30. 举例说明反应时间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的权衡现象。5P145

答:1. 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性,

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2. 例如,当一个人快速完成某个作业时,他会比慢慢地完成这个作业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准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就会变慢。

六. 分析题(共10分)

31. 请结合下图说明,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积概率?4p129

答:结合上图来看,对C5来说,击中率P (y/SN )是当SN 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

P (y/SN ),除了SN 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 ”(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C4,所以对于C4来说,P (y/SN )应为SN 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 (y/SN )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 (y/SN )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 (y/N )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七. 实验设计题(共10分)

32. 请设计实验考察中断正在完成的任务对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影响。

答:1. 实验采用混合设计;

2. 实验的自变量是:抑郁者和非抑郁者

3. 实验的因变量是:记忆成绩

4. 实验的额外变量:被试的年龄,实验场所,被试对记忆材料的兴趣 等等。

5. 实验过程:

1.. 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2.. 其中,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即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即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

6. 实验结果可用下表记录: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比较

2003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物理学纲要》的作者是( D )1P12

A.韦伯 B.艾宾浩斯C.斯蒂文斯 D.费希纳

2.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A )3P77 A.时间迟滞研究B.横断研究C.纵向研究 D.比较研究

3.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C )2P33

A.任务难度B.个性特征C.时间 D.指导语

4.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是( D )4P103

A.分段法 B.数量估计法C.对偶比较法 D.差别阈限法

5.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称为( A )5P142 A.“开窗”实验B.相加因素法C.反应时相减法 D.ABC反应时

6.在信号检测论中,P(y/SN)指( D )4P121

A.正确否定率B.虚报率C.漏报率D.击中率

7.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 B )6P174 A.简单效应检验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 D.交互作用检验

8.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也就是指( C )4P86

A.主观相等点 B.相等地带 C.韦伯比例 D.不肯定间距

9.随着判断标准的提高,击中率和虚报率都会( C )4P117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0. 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双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B )4P111

A.线性定律 B.幂定律 C.对数定律 D.韦伯定律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的心理比例量表符合( BC )4P110

A.对数定律 B.幂定律C.斯蒂文斯定律 D.费希纳定律

12. 确保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有( ABCD )2P46

A.分层取样 B.成团取样 C.配额取样 D.雪球式取样

13.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ABD )2P39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 C.反应变量D.额外变量

14. 下列哪些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AC )3P66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随机区组设计 C.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D.混合设计

15. 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几个方面( ACD )2P36

A.其他人群 B.其他研究 C.其他环境 D.其他时间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1P10

17.变量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2P29

18.恒定刺激法中计算绝对阈限的方法,除了直线内插法之外,还有平均Z分数法和最小二乘法。4P89 19.心理顺序量表可以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4P98

20.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交互作用:一个因素设计实验实际上包含两个或更多的单因素的实验。采用因素实验设计可以揭示实验中每一个单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又可以揭示几个因素相互影响对因变量产生的作用,这种

作用称之为交互作用。 7P195

22.双盲实验:是一种更有效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接受的实验条件。3P56

23.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

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2P39 24.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坐标,

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4P102

25.简单效应:是指在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仅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效应。7P20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1P26

答:1.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2. 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

3. 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4.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

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

5. 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27.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设计模式。3P73

答:1.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2. 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建立基线: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

2.. 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

3.. 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3. 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他字母表示。

28.举例说明如何根据ROC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4P126

答: 1. 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0)和(⒈0,⒈0)的45°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

2. 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

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就向45对角线*拢。

换句话说,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

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他倾向于少说信号;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他倾向于多说信号。

29.举例说明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5P148

答:1. 反应时间相对于其他一些因变量而言经常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

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

体现出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具有更强的敏感性。

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

2.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和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大致是:刺激是绘在卡片上的一条粗的黑色水平线,两端各有一条短垂直线,另一条垂直线分水平线为两段。左边一段永远是50mm,作为标准刺激;右边线段是比较刺激,变化范围从40mm到60mm,每次变化2mm。用速示器呈现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两边线段哪个更长,并分别按两个键做出反应。反应时间以百分秒为单位。每次反应后,被试还要在另一条线段上画出记号,表示他判断正确的信心。在线段中间画个记号表示完全没有信心,画在线段最右边表示完全肯定右边一段长些,画在最左边则表示完全肯定左边长一些。其间各点表示肯定的各种程度。

标有%L的累积曲线,代表把比较刺激判断为长于标准刺激的累积百分数,应看最左边的纵坐标;标有C M 的累积曲线,是对于每一比较刺激所作的10次判断的信心估价的平均数,使用从左数第二个纵坐标。范围从-l00到+100,分别相当于判断左边线段长或右边线段长的肯定程度。其零点表示完全不肯定,正与%L累积曲线的50%点相交,在那里被试是在猜。但是它从零点却向两端伸展得较远,这说明当刺激差别还没有大到足以使被试绝对肯定他的判断时,他便能做到l00%的正确判断了。标有T M的是反应时间曲线,可以看出,它在比较刺激为50毫米,即和标准刺激相等处达到峰值。附带说明,这个峰值与另两条曲线相比较显得常误少得多。

从这条曲线上可以看到,反应时间是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差别的函数,二者的差别越大,RT越短,曲线从峰值向左右两端逐渐下降,形成一条平滑、对称的常态曲线。另外,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l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体现出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

这一实验的主要目的似乎在于探索判断的信心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其结论中可以说,当怀疑或不肯定以等差方式增加时,判断的时间是以等比方式增加的。两者都是判断困难的明显的度量,在许多方面完全可与更为熟悉的判断的正确百分数的累积曲线相比拟。

由此可见,反应时问的确可以作为制作心理物理学量表中的一项重要度量。

30.信号检测论(SDT)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4P112

答:1. 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2. 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下图是一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请结合图示说明其研究方法和结论。5P138

答:1. 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

2. 实验过程:在波斯纳那试验中,他向被试呈现两个字母。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是

先后呈现。要求被试指出这对字母是否相同。并记录反应时间。所呈现的字母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读音字形相匹配,如(A,A);另一种是同音不同形,如(A,a)。在这两种情况下,

正确反映均为“相同”,两个字母以0.5秒、1秒、1.5秒相继呈现。

3.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随着两字母呈现时间

间隔增加(A,A)的反应时也增加,但(A,a)反应时变化不大。这样便使(A,A)和(A,

a)的反应时只差逐渐减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反应时差别变得很小。

4. 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随着两字母呈现时间增加,视

觉编码逐渐消失,听觉编码逐渐增大,其反应时也加长,从而缩小二者间差别。

5. 此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请设计实验考察自我评价高低以及是否有观众在场对作业成绩的影响。7P199

2004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 B )1P10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2. 《论记忆》一书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著作( C )1P13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3.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结构效度

C. 外部效度

D. 统计效度

4. 随着判断标准的降低,击中率与虚报率都会( A )4P117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5. 在信号检测论中,P(y/N)指( B )4P121

A. 正确否定率

B. 虚报率

C. 漏报率

D. 击中率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 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包括变量、样本、设计和分析四个重要成分。1P27

17. 心理量表包括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种类型。4P98

18.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时,要注意平衡空间误差;

而当二者相继呈现时,要注意平衡时间误差。4P95

19. 消除组间设计各组被试间差异的方法有随机组间设计和匹配组间设计。3P52

20.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实验者效应:我们通常把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3P55

22. 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3P56

23.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其结果

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用

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4P112

24. 数量估计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

字估计。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

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根据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

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以便使每个数字同被试感觉的刺激相匹配。4P110

25. 事后检验: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再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叫事后检验。6P17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1P14

答: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2.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3. 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1.. 纯定量研究观点;

2.. 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 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 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 纯定性研究观点。

27. 简述多基线设计模式3P74

答:1. 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针对多个不同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在不同环境下建立的多基线设计。

2. 以多个不同被试的多基线设计为例:三名被试在基线期的结果都保持平稳状态,而且在施加自变量后因

变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产生了作用。如果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而第二位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了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证了被试一和被试二的变化。

28. 简述评价法相对于有无法的优点4P129 SN=信号 N=噪音

答:1. 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

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3. 用评价法的结果,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

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在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29. 什么是”开窗”实验?请举例说明5P142

答:1. 开窗实验是心理学中测量反应时间的方法之一。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

实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的实验技术。

2. 实验描述:主试向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符串,并在这串字母后有一个数字,这一数字表明把该数字

之前的字母或字符串中的每个字母按照英文字母表的位置替换到数字表明位置上的字母。如呈现“HFBO+4”,被试最后替换的结果是“LJFS”。

3. 实验的具体程序:主试先整体呈现出“HFBO4”,然后再将每个字母顺次分别呈现。从被试按一下键开

始(记时开始),第一个字母“H”出现,被试立刻开始说“I-J-K-L”,然后再按一下键,第2个

字母“F”出现,被试说出“G-H-I-J”如此把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将完整转化结果4个字母“LJFS”连在一起说出,记时停止。

4. 由此分析出完成字母转换需要3个阶段:

1.. 编码阶段:从一开始按键出现第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

2.. 转换阶段: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3.. 贮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下一次按键的时间。

5. 开窗实验通过字母转换实验将认知加工成分的每个过程都直接呈现出来。

因此它比相减法和相加法都更直接。

30. 请结合实验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3P68

答:1.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

2. 根据被试组的设置情况,可以分为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3.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与其他种类前测

后测设计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比较组,并且不是仅有一次前测和后测,而是对一

个实验组或一个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前测和后测。

例如:“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

的研究。时间1919年8月一直到1920年8月。得出结论:工作时间从10小时

降到8小时,提高了每小时的产量。

4.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延伸。它是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一个

没有接受过实验处理的比较组,以提高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功能。增加一个控

制组可以为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信息。

例如:在“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

响的研究中,如果可以增加另外一个没有改变工作时间的工厂作为控制组,则

会大大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5.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存在的问题:

1.. 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

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

2.. 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

3..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

4.. 数据收集较难。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 下图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实验结果,请结合图示解释这一结果及其意义5P147

答:

1.. 赛奥的实验来说明

反应的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

2.. 实验是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给这个数字命名。

自变量是数字呈现的概率,从0.2~0.8;

这个实验所得的反应时间的数据,如图所示;

3.. 据此可认为,呈现刺激的概率对反应时间没有影响。

4.. 如果考虑到反应的错误率时,就会得出另外的解释。

5.. 根据刺激呈现的概率(自变量),

错误率是系统变化的:

刺激呈现概率最低时,它的错误率最高6%,

当刺激概率提高时,错误率便降低。

6.. 按照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可以推论,

为了降低错误率,

在刺激呈现概率低的条件下,必须延长反应时间。

7.. 由于反应时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

所以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

应该既考虑反应的速度,

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 请设计实验考察对于内外倾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来说,工作压力如何影响他们的业绩有什么不同?

2005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位心理学家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 D )1P10

A.冯特 B.詹姆斯 C.费西纳 D.霍尔

2.费西纳定律认为,感觉量和刺激量之间是( C )1P12

A.线性关系 B.幂函数关系 C.对数关系 D.非线性关系

3.在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仅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 C )7P204 A.主效应 B.交互作用 C.简单效应 D.事后效应

4.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反映了( B )2P36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统计效度 D.结构效度

5.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增加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时间,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6.考察因变量的有效性的指标是( A )2P35

A .效度

B .信度

C .敏感度

D .可控度

7.当两个总体存在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没有差异,就犯了( B )6P161

A .Ι类错误

B .II 类错误

C .III 类错误

D .IV 类错误

8.对于被试变量,只能采用( B )3P51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9.ROC 曲线的曲度越小,即离45°对角线越近,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C )4P127

A .越高

B .不变

C .越低

D .不确定

10.当刺激强度提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 A )4P104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容易出现的误差有( BC )4P97

A .时间误差

B .习惯误差

C .期望误差

D .空间误差

12.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BCD )2P34

A .有效性

B .客观性

C .数量化

D .可靠性

13.下列哪些是变量不敏感的例子( ABCD )2P37

A .高限效应

B .地板效应

C .低限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14.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BC )4P82

A .评价法

B .恒定刺激法

C .最小变化法

D .有无法

15.下列哪些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AB )2P33

A .噪音

B .时间

C .个性特征

D .指导语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有无法 和 评价法 。4P122

17.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方法有 感觉等距法 和 差别阈限法 。4P102

18.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感觉阈限的测量 ;

另一类是 阈上感觉的测量 ,也就是 心理量表的制作 。4P79

19.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它们是 无意义音节 和 测量记忆的方法 ,即 节省法 。1P14

20.韦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两个主要的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 两点阈的概念 ;

二是提出了 韦伯定律 。1P12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即

年龄、分类、性别、职业)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得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有时

比较研究指的是横断研究或跨文化研究,我们通常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

3P76

22.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它取决于研究者是否使用了合适的统计方法和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可靠。2P37

2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

拉丁方设计排列分两种:奇数自变量和偶数自变量的拉丁方排列。3P64

24.直线内插法:根据实验事实,正确判断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与两个受刺激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常呈肩形曲线,

在25%~75%判断为两点的这一段往往是一条直线。因此,可以根据直线关系,用计算法或作

图法求出两点阈。计算法是用直线内插法的公式来计算两点阈的数值:

x = 1x ﹢

)())((12112y y y y x x ---

公式中x1、x2、y1、y2为实验结果,y1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的刺

激为x1;y2是感觉到两点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刺激为x2。y为所求的感觉为两

点的百分数,即50%,x是其对应的刺激值,即两点阈。4P89

25.操作定义:为了产生或测量某个概念而用操作过程来解释概念。1P7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举例说明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的优越性。2P40

答:1. 心理学研究很少只用一个自变量进行实验,常常同时选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这样做的优点是:

1.. 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验效率高。

2.. 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使控制变量保持恒定。

3.. 最重要的是,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

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2. 最简单的多自变量的实验包括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这样的实验设计称为2×2设计。

1991年哈斯等人利用2×2设计研究了跨种族之间的评价。

27.简述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3P76

答:1. 横断研究: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之间的比较;

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

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其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这也是任何使用独立样本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

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优点是: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使用纵向研究法既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变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

稳定性。

缺点是: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28.简述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积概率。4P131

答:结合上图来看,对C5来说,击中率P(y/SN)是当SN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P(y/SN),除了SN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C4,所以对于C4来说,P(y/SN)应为SN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y/SN)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y/SN)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 (y/N)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29.举例说明如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10

答:1.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按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

2. 下面我们以斯蒂文斯1975年的一项数量估计法实验为例来对斯蒂文斯定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验中声音刺激的频率固定为1000Hz,共有8种强度:40、50、60、70、80、90、100、110dB。主试将这8种声音一次一种地随机呈现给32个被试,每种声音呈现两次,对每个被试来说,各种声音的呈现顺序都是不同的。被试听到第一个声音后,给出他认为适当的数目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对以后听到的声音则按其与刚才听到的声音的强度比例给出适当的数目。告诉被试,回答的数字无所谓正确与否,主试感兴趣的是被试怎样感觉声音强度,而不在于回答的“准确性”。这些指示语目的在于使被试的内部经验尽可能地单纯与直接。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形式下,表现为一条直线。

30.举例说明反应时相减法。5P137

答:1. 我们可以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相减来估算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时间。

2. 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反应时间,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时间。

3. 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包括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仅包括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

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时间。

4. 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做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请结合下图说明阶梯法的实验过程和处理方法。p88

答:1.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

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当这个实验达到先定的标准或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2. 图中就是用阶梯法来测定听觉响度阈限所得到的结果。

图中纵坐标代表刺激的强度。强度是以参考点以下的分贝数来计算的,因此,数字越大强度越小。

实验从66dB开始,开始时被试报告听不见,在图上记一个“○”。

主试以相差1dB的刺激强度递增,到65dB、64dB被试还听不见,

增到63dB时被试听见了,在图上记一个“●”。

然后又把刺激强度减小,减到64dB,被试又听不见,又把刺激强度递增,增到61dB时被试才听见。

按这个程序下去,直到完成第30次为止。

从图中可以看到,30次实验中共有18个转折点。

18个转折点的平均值为61.4dB,这就是所测的听觉响度绝对阈限。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复制法来测量,即要求被试复制出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因此复制法又称平均差误法。例如,主试呈现一段声音,被试通过操作仪器复制相同长度的声音:按键声响,同时计时器启动;松键声停,同时计时器停。有研究发现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受刺激的久暂和感觉道的影响,请设计实验考察这一问题。

2006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如果实验包括3个或3个以上的实验处理,

要求比较3个总体平均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时,就要采用( A )6P162

A. F检验

B. t检验

C. F检验. t检验都可以

D. F检验. t检验都不行

2. 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3.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说明该研究具有较高的(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统计效度

D. 结构效度

4. 《论触觉》的作者是( D )1P12

A. 费希纳

B. 艾宾浩斯

C. 斯蒂文斯

D. 韦伯

5.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判断标准降低时,击中率将( A )4P117,118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6. 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半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心物关系符合( C )4P105

A. 线性定律

B. 幂定律

C. 对数定律

D. 韦伯定律

7.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SN和N和强度不变,SN分布N分布重叠越多,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B )4P123

A. 越强

B. 越弱

C. 不变

D. 以上三种都可能

8. 科学假设和非科学假设的主要区别是( D )1P5

A. 可控性

B. 逻辑性

C. 预测性

D. 可测量性

9. 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误差是不同的,信度考虑的是下列哪种误差的影响( A )1P9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操作误差

D. 仪器误差

10. 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 B )6P174

A.简单效应检验 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 D.交互作用检验

二. 多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1.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类型有( BCD )3P74

A. ABA设计

B. ABAB设计

C. ABACA设计

D. AB1AB2A设计。

12.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 BCD )3P51

A. 多基线设计

B. 组间设计

C. 组内设计

D. 混合设计

13. 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方法有( AD )4P107

A. 数量估计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差别阈限法

D. 分段法

14. 下列哪些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AC ) 3P66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随机区组设计 C.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D.混合设计

15. ROC曲线的曲度是下列哪些因素同决定的( CD )4P127

A. 判断标准

B. 信号出现的概率

C. 信号强度

D. 感受性

三. 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1.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在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

即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5P147

2. 在简单反应时间的测试中,如果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这类反应被称为假反应,防止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5P144

3.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有无法和评价法。4P122

4.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 ≈.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5.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就越低;但大样本也存在着弊端,不仅费钱又费时,同时会掩盖不适当的设计和被试变量。2P49

四. 名词解释。(第个4分,共5题,共20分)

1.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1P23

2. 随机组设计: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消除组间设计组被试差异的办法是随机分配被试。可以随机选择或随机分派

被试到不同的实验组中,是因为假设每个被试被分配到某一组的概率是相同的。

随机组设计的逻辑是: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

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通常有两种形成随机组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3P52

3. 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3P77

4. 韦伯定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ΔT/I=k这个等式

表示。其中Δ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

例或韦伯分数。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 4P81

5.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

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3P65

五. 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结合实验说明反应时相加因素法。5P139

答:1. 斯腾伯格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他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2. 相加因素法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腾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1.. 实验方法: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1~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然后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让被试判定是

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否反应并记录反应时。

2.. 实验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a:识记项目的数量;

b:探测刺激的质量;

c:反应的类型;

d: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3.. 这四个因素分别对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起作用,这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依次为:

a:探测刺激的编码阶段;

b:顺序比较阶段;

c:二择一的决策阶段;

d:反应组织阶段。

4..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如下:

1... 改变探测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的、模糊的刺激的编码比对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刺激花

的时间较长,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集影响相似,表明在系列比较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2... 改变记忆集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集大小与反应时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

存在,即随着记忆集中项目的增多,反应时增加;

3... 分别计算“是”“否”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集,都是“否”反应时长于“是”反应时,

表明了决策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背时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

4... 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

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2. 举例说明如何用差别阈限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3

答:1.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2. 费希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的心理量表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

示。例如在绝对阈限和某刺激之间有3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强度就是3。这样费希纳是以差别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单位,以绝对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上的0点的。因此,为制作理论上的等距量表,只需要知道绝对阈限与韦伯比例就够了。

3. 例如:某种感觉绝对阈限的刺激值为10 的单位,韦伯比例为1/5;

每一个新的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值为前一个刺激值的1(1/5)。

随着最小可觉差数目变大,所需要的物理刺激值越来越大,因此,用对数形式来表示刺激值就方便多了。

心理量每增加一个j.n.d,物理量,即刺激值得对数增量都是恒定的。

当以物理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心理量为纵坐标画图时,就得到一条直线,

这说明了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3. 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3P54

答:1. 匹配组设计: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动物研究中最常用的匹配方法是分窝技术,即把同一窝的动物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同一窝动物遗

传的相似性构成匹配的基础。

3. 类似的方法是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结

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把双生子分别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那么,这两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4. 在有些研究中也经常采用前测任务来匹配被试。

研究者经常选择的理想匹配方式包括:相同任务;类似任务;相关任务。

4. 举例说明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3P56

答:1. 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2.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和双盲实验;

1.. 安慰剂控制方法: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例如:研究两种药物对减轻精神病患者由于紧张导致的唤醒水平的作用。其中安慰剂控制组服用的胶囊和两种药物组服用的胶囊完全相同,即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但主要成为是乳糖

和牛奶混合物;由于安慰剂控制组的被试不知道他们服用的胶囊中不含药物成分,各组被试

都认为服用了药物。所以,安慰剂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就是由实验组被试服用药物造成的。

2.. 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例如:例如在上述的研究中,第一个研究者负责准备药物胶囊,并以特殊方式编号;第二个研究者负责把药物发给被试,并负责记录每个被试服用药物的编号;因此,在这个试验中,被试和实验

者都不知道哪位被试服用了哪种药物。

5. 什么是75%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4P94

答:1.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算差别阈限值。

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

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

2. 优点: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

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六. 分析题。(10分)

1. 下图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图示对这一研究及结果进行分析。5P146

答:

1.. 赛奥的实验来说明

反应的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

2.. 实验是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给这个数字命名。

自变量是数字呈现的概率,从0.2~0.8;

这个实验所得的反应时间的数据,如图所示;

3.. 据此可认为,呈现刺激的概率对反应时间没有影响。

4.. 如果考虑到反应的错误率时,就会得出另外的解释。

5.. 根据刺激呈现的概率(自变量),

错误率是系统变化的:

刺激呈现概率最低时,它的错误率最高6%,

当刺激概率提高时,错误率便降低。

6.. 按照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可以推论,

为了降低错误率,

在刺激呈现概率低的条件下,必须延长反应时间。

7.. 由于反应时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

所以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

应该既考虑反应的速度,

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七. 实验设计题。(10分)

1. 听觉适应过去称为听觉疲劳,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听一个声音后,对这个声音的感受性减低的现象,它表现为响亮绝对阈限的增高。有研究者发现听觉适应的程度受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考察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如何影响听觉适应。

2007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 C )5P137(教材中的图是错的)

A. 基线时间

B. 刺激辨别时间

C. 反映选择时间

D. A反应时

2. 如果样本非常大,这时应该关心的不再是F值是否显著,而应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

反映这一强度的统计指标是( B )6P175

A. β

B. ω2

C. δ

D. σ

3. 在多因素设计中,考察某一因素各水平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需要检验( C )7P196

A. 简单效应

B. 交互效应

C. 主效应

D. 相关效应

4.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 D )1P10

A. 冯特

B. 费希纳

C. 霍尔

D. 詹姆斯

5. 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 A )3P58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混合设计

D. 准实验设计

6. 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D )3P77

A. 比较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纵向研究

D. 时间迟滞研究

7.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一个被试的击中率提高时,虚报率会( A )5P118

A. 提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8.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9. 在一条ROC曲线上,随着击中率的增加,被试的感受性会( B )4P123,125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10.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这是为了消除( D )4P95

A. 习惯误差

B. 时间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如果我们要研究拥挤程度和任务难度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所涉及的自变量类型有( BCD )2P33

A. 被试自变量

B. 环境自变量

C. 任务自变量

D. 指导语自变量

12.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其中包括( ABD )2P39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反应变量

D. 额外变量

13.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包括( AD )4P98

A. 对偶比较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分段法

D. 等级排列法

14. 要开展一项心理学的研究,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下列哪些成分( ABCD )1P27

A. 变量

B. 样本

C. 设计

D. 分析

15. 在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量表时,将许多被试的实验结果合并处理时要用( CD )4P110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三. 填空题

16. 完全的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列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和疲劳的影响。3P58

17.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

说明存在期望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习惯误差。4P86

18.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者叫做相等地带。4P84

19. 根据实验控制条件严密程度的不同,

也就是根据对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

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

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3P51

20. 调查研究的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试的机体变量;另一类是被试的反应变量。1P22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1P22

22. 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

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

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

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4P95

23. 75%差别阈限: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

算差别阈限值。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取25%次感觉重

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

阈限了。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4P94

24. 反应时间:缩写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

间的时距。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刺激引起了感觉器官的活动,经由神经传

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肌肉,肌肉收缩,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这一过程的

所有环节都需要时间,而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长。5P134

25. 匹配组设计: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

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3P5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非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类型。1P18

答:1. 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2.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1..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2..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3. 非实验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1..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收集科学事实、获得经验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目的通常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意见,澄清事实。

3..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4..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

27. 举例说明如何用分段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07

答:1. 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

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

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

2. 例如:以线段长度的比例为例,用减半法制作比例量表。首先确定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准刺激,

要求被试对每个标准刺激画出他们自己感觉是减断一半的线段长度,这个长度就是要取得的实验

数据。然后将许多被试判断的结果平均起来,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绘制心理量表。

28. 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2P31

答:1.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2. 操作定义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检测假设构造的有效方法,虽然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构造。很难想象

操作定义能够充分体现出智力丰富而又多变的含义,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们都必须说清楚是用什么来检测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比如,几个学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29. 请举例说明因变量的敏感性。2P37

答:1. 因变量变化的范围越大,获得的测量就越能显示自变量对它的作用。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

2.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

1.. 高限效应: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

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2.. 低限效应: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

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3. 举例说明:我们做一个运动适应性训练的实验。实验共包括6组被试,每一组被试分别进行10分钟、30

分钟和60分钟的训练,训练任务的难度分为难、易两种。自变量是训练的时间(10分钟、

30分钟和60分钟)和任务难度(难、易),因变量是在训练后进行的15分钟测试中完成的

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

结果表明:练习时间的效果对难、易两种实验条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较难的训练任务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也增加,但对于比较容易的训练任

务而言,30分钟和60分钟训练后,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没有差异,

都达到10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比较容易的训练任务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它表明在此

种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对训练时间这个自变量不敏感。

30. 简述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5P149

答:1. 刺激类型及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2. 刺激强度;

3.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4. 被试的机体状态;

1.. 适应水平;

2.. 准备状态;

3.. 额外动机;

4.. 被试的年龄;

5.. 练习;

6.. 个体差异;

7.. 酒精及药物作用。

六. 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126

31. 下表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表中数据对这项研究的目的和结论加以说明。4P126

答:

1.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

结合表的假想的实验结果来对此进行说明。

2.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如:F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有信号就会获得+2的奖励,

而说无信号却导致-2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

3.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如:D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无信号就会获得+1的奖励,

而说有信号却导致-1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少说有信号。

七. 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 螺旋后效是一种运动后效,是指观看一段时间旋转的螺旋后,当螺旋停下来不转时,会看到螺旋倒转。例如,如果先看到的是螺旋向中心收缩,后效中会看到螺旋从中心向外扩散。因此螺旋后效是一种错觉现象。有研究者发现螺旋后效持续的时间受刺激时间和被试内外类型的影响。请设计实验考察这一问题。

2008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各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对感官直觉学说的贡献》的作者是( B )1P13

A. 韦伯

B. 冯特

C. 斯蒂文斯

D. 费希纳

2. 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C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结构效度

D. 统计效度

3. 在一个三因素实验中,如果A和C为组间因素,B为组内因素,用符号可以表示为( D )7P215

A. SABC

B. BSAC

C. ABCS

D. ACSB

4. 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机体变量( B )2P32

A. 任务难度

B. 个性特征

C. 时间

D. 指导语

5.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虚报率增加时,漏报率会( C )4P125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6. 在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安排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要检验这两个总体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通常采用( B )6P161

A. F检验

B. t检验

C. 事后检验

D. 简单效应检验

7. B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 D )5P137

A. C反应时间

B. 基线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C. 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D. 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8. 研究者公开其观察身份,但要充当某种角色参与被观察群体的活动,这类观察着被称为( B )1P21

A. 完全的参与者

B.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C.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D. 完全的观察者

9.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值将( C )4P126

A. 偏高

B. 不变

C. 偏低

D. 不确定

10. 我们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选择当时10岁的儿童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A )3P77

A. 时间迟滞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纵向研究

D. 比较研究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各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制作心里等距离表的方法有( BD )4P102

A. 分段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对偶比较法

D. 差别阈限法

12. 根据对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 ACD )3P51

A. 非实验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准实验设计

D. 真实验设计

13.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 AC )4P84

A. 不肯定间距

B. 主管相等点

C. 相等地带

D. 绝对差别阈限

14. 随机取样的方法有( ABD )2P45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配额取样

D. 人工选择

15.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BCD )2P34

A. 有效性

B. 客观性

C. 数量化

D. 可靠性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5P134

17. 信号检测论(SDT)提出了一些分析试验结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使主试对被试的作业从感受性和反应倾向两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评价。4P112

18.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1P19

19. 比较研究包括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3P76

20.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组内设计、组间设计和混合设计。3P51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不真实的主效应:在一个因素设计的实验中,当检验结果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时,常常会出现某一因素的主

效应不显著的现象。这是一种假的不显著,称为不真实的主效应。7P207

22.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

论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他人群、其他环境和其他时间。

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之间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是外部效度的指标之一。

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是外部效度的一个指标。2P36

23. 高限效应:也称为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

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3P37

24. 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

自考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含答案)

《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1990年~2010年 1999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 1. 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对反应时产生下列哪些影响(D )4P114 A. 减慢 B. 无影响 C. 先减慢后加快 D. 加快 2. 两点阈是哪一种阈限(A )5P152 A. 绝对阈限 B. 差别阈限 C. 绝对差别阈限 D. 相对差别阈限 3. 在单字学习的再认和再测验中,能够再认和再现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D )1P4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潜在自变量 D. 因变量 4. 实验结果要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组内设计是(C )2P18 A. 较困难的 B. 不可能的 C. 较容易的 D. 肯定的 5. 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A )4P110 A. 选择反应 B. 简单反应 C. 辨别反应 D. 延缓反应 6. 实验中出现低限效应的原因是(B )1P6 A. 任务中等困难 B. 任务过于困难 C. 练习交数不够 D. 任务过于容易 7. 当进行再认测验时,低频字比高频字成绩(C )6P200 A. 更差 B. 一样 C. 更好 D. 无规律 8. 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另一种在气味的阈限将( B )5P151 A. 不影响 B. 提高 C. 降低 D. 先提高后降低 9.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哪些方面的影响( A )3P70 A. 态度 B. 血压 C. 性别 D. 智力 10. 因变量的效度是指( B )1P5 A. 一致性 B. 有效性 C. 敏感性 D. 可测量性 二、多项选择 1. 儿童的电报语言包括(AC )7P208 A. 内容词 B. 轴心词 C. 算符 D. 开放性词 2. 知觉恒常性包括(BD )5P165 A. 嗅适应 B. 大小恒常性

2011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1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 1.ABA实验设计属于( )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对照组设计 正确答案:A 解析:被试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或每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实验设计。ABA中的A和B分别指代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水平。故本题选A。 2.内隐联想测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 A.反应类型 B.反应时 C.正确率 D.信心评价 正确答案:B 解析:内隐联想测验是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类词(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故本题选B。 3.下列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中,最容易产生动作误差的是( ) A.平均差误法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信号检测法 正确答案:A 解析: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因此,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操纵仪器会导致动作误差。故本题选A。 4.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 A.人工语法范式 B.序列学习范式 C.复杂系统范式

D.样例学习范式 正确答案:A 解析:内隐学习是指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测试表现出来,但在意识层面无法觉知,不能外显地表现出来。Reber首次设计并使用人工语法来研究内隐学习。故本题选A。 5.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 A.搜索范式 B.双侧任务范式 C.负启动范式 D.整体一局部范式 正确答案:C 解析:Tripper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分心物的刺激,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将此分心物的刺激作为目标时,被试对目标的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要长。故本题选C。 6.在选择因变量的测定指标时,应综合考虑( ) A.稳定性、客观性、可辨别性 B.恒定性、数量化、整体性 C.情景性、整体性、可辨别性 D.客观性、数量化、组织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有效的因变量特征:信度、效度较高,反应敏感。对应选项应综合考虑稳定性,与自变量关系的客观性,可辨别性。故本题选A。 7.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不包括( ) A.注视 B.眼跳 C.回视 D.眨眼 正确答案:D 解析: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包括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包括回视)。故本题选D。 8.一个实验有3组被试,方差分析的组内自由度为27,则该实验的被试总数为( ) A.24 B.28 C.30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发展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分数:6.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以下关于纵向研究设计,表述正确的是( )【江西师范大学2011】 (分数:2.00) A.可以对心理发展进行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 B.对同一被试群体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观察或研究√ C.样本容易丢失√ D.研究效率高,比较经济实用 解析:解析:纵向研究设计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又名追踪研究。需要对同一被试群体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观察或研究。优点是能够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是样本随研究时间的延续容易减少;反复测量影响数据的可靠性;时间较长导致影响心理发展的变量增多;时间较长,效率较低。 3.适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稳定性的实验设计有( )【西南大学2014】 (分数:2.00) A.横向研究 B.跨文化研究 C.纵向研究√ D.序列研究√ 解析:解析: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横断研究(又译为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是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缺点是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②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其优点是能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是样本容易减少,反复测量会产生练习效应,时间较长会导致其他干扰变量增多。③聚合交叉研究: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保持了两者的优点,但是操作复杂,又叫序列研究。跨文化研究运用来自许多不同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10.00) 4.横断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12、2016;曲阜师范大学2011】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横断研究(又译为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 解析: 5.纵向研究设计【江西师范大学2014】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纵向研究设计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最早起源于普莱尔对他儿子三年观察的心理发展报告。纵向研究设计能系统地、详尽地了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期末考试中,一班学生成绩很好,二班学生成绩很差,我们追溯出一班教师要比二班教师好。这种实验设计是( )。 A.相关研究设计 B.单组后测设计 C.准则组设计 D.相等样本设计 正确答案:C 解析:A、C属于事后回溯设计,B、D属于准实验设计。由题意可知,此题的实验类型属于事后回溯设计。相关研究设计:指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而准则组设计与相关研究设计的区别在于:有另一些被试作为非准则组,他们不具有要观察的结果特征的状态。准则组设计有两组被试,题干中二班(非准则组)不具有一班(准则组)好成绩的特点,题干中二班不具有好成绩就符合此特点。还有同学可根据被试数目来判断,准则组设计有两组被试,与题干相符,故选择c。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实验中测定30名学生记忆无意义音节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朗诵的次数:一次或五次。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5名学生,一组朗诵五次,一组朗诵一次。该实验设计类型为( )。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事后回溯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正确答案:B 解析:被试问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题干中很明显,两组被试分别只接受了一种处理,所以是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被试间与被试内设计的区别是高频考点,须同时掌握这两种实验设计的优缺点。)事后回溯设计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随机区组设计是按额外变量将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区组,要求组内同质,组间异质。要对随机区组设计加深理解。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3.在一个2×3×4的多因素试验设计中,有交互作用( )。 A.2个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9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9 (总分52, 做题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大小常性测量器测定大小常性的原理是 SSS_SINGLE_SEL A 比配法 B 最小变化法 C 恒定刺激法 D 平衡法 分值: 2 答案:A 解析:大小常性测量器是用比配法原理来测定大小常性的仪器。此仪器一般有两件,每一件都有一个可调面积的等边三角形放在立柱上,立柱的高矮可以调节。测定大小常性时,主试把一个三角形放在原处,把三角形的高调到一定的尺寸,要求被试调节近处三角形面积,使之与原处三角形的面积看起来相等,然后根据两个三角形的高之差,计算大小常性系统。因此本题选A。 2. 长度和面积估计器测定线段长度的感觉阈限和估计面积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SSS_SINGLE_SEL A 平衡法 B 最小变化法 C 恒定刺激法 D 平均差误法 分值: 2 答案:D 解析:长度和面积估计器是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的感觉阈限和估计面积的仪器。因此本题选D。 3. 巴甫洛夫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 SSS_SINGLE_SEL A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 B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C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D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 分值: 2 答案:A 解析: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经过反复配对,不管条件刺激是什么,最终都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因此本题选A。

4. 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 SSS_SINGLE_SEL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华生 分值: 2 答案:A 解析:在桑代克的研究中,猫被放入迷笼中,猫逃出去就会得到食物,经过反复,猫的正确反应越来越多,错误反应越来越少。桑代克提出猫形成了工具性的条件反射。因此本题选A。 5. 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 SSS_SINGLE_SEL A 个体的自发行为后获得强化刺激 B 环境刺激与随后的反应形成联系 C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形成联系 D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形成联系 分值: 2 答案:A 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个体自发行为之后获得相应的强化刺激,从而导致这个自发行为在相应的环境刺激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因此本题选A。 6. 下面的实验中属于认知性学习实验的是 SSS_SINGLE_SEL A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B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C 斯金纳使用“斯金纳箱”做的实验 D 苛勒的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分值: 2 答案:D 解析:苛勒所作的大猩猩“取香蕉”实验证明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组织一种完形,因此本题选D。 7. 镜画描图实验可用来考察 SSS_SINGLE_SEL A 条件反射的形成 B 顿悟学习的过程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含答案与解析)-交互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 (总分300, 做题时间180分钟) 单选题 1.在向被试呈现的知情同意书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2015年) SSS_SINGLE_SEL A 被试有权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 B 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 C 告知被试可以自由参加实验、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 D 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风险、感觉不适等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1.2 答案:B 在心理学实验中,要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对待人类被试需注意:知情同意与科学欺瞒,退出自由的权利,保护个人隐私,尊重被试,保护易感人群,与被试保持良好沟通,提供信息咨询和实验结果反馈,合理安排实验,有效完成实验。选项B剥夺了被试随时自由退出的权利,违背了实验伦理。本题为常识题,需考生对实验伦理要了解。 2.某企业想考察不同工龄员工的离职意向,将整个企业3000名员工按工龄分为三组:两年以下的有1000人,两年至五年有1500人,五年以上的有500人。如果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容量为600的样本,那么,从两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2017年) SSS_SINGLE_SEL A 100 B 200 C 300 D 400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1.2 答案:C 本题的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分配的比例为2:3:1,样本容量为600,则具体的样本分配的人数为:200,300,100。因此两年到五年工龄的员工应该抽取300人。本题需考生理解分层抽样的含义,并具备简单的计算能力。统计部分的计算题难度不大,重在考查考生对公式的理解,并会灵活应用。 3.事后回溯设计属于( )。(2015年)

带答案心理实验设计真题(02-11年)(汇编)

2002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4P112 A. 差别阈限法 B. 感觉等距法 C. 数量估计法 D.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2. 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4P113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确定 3.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4.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4P115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否定 5. 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0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6. 考察因变量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B )2P34 A. 效度 B. 信度 C. 敏感度 D. 可控度 7. 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A )6P161 A. I类错误 B. II类错误 C. III类错误 D. IV类错误 8. 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B )3P52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9. 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4P126 A. 越高 B. 不变 C. 越低 D. 不确定 10.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D)4P95 A. 空间误差 B. 期望误差 C. 动作误差 D. 时间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1P19 A. 直接观察 B. 自然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12. 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 B D )2P45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分层取样 D. 人工选择 13. 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 C )3P52 A. 随机组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匹配组设计 D. 完全平衡设计 14.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4P122 A. 减半法 B. 有无法 C. 评价法 D. 次数法 15.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5P149 A. 刺激类型 B. 准备状态 C. 酒精和药物 D. 年龄 三.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 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2P37 17. 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来。4P113 18.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说明存在习惯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期望误差。4P86 19.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20.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3P65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 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每当我们要计算时,我们 就要定量。 1P15 22. 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 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2P35

最新心理学考研统考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附答案

心理学考研统考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汇编2 一、单选题 1.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2014年) (A)韦伯 (B)费希纳 (C)缪勒 (D)赫尔姆霍茨 2.为考察汉字字频(高频、低频)与声旁规则性(规则、不规则)对汉字阅读的影响,研究者将5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一组既阅读高频—规则字,也阅读高频—不规则字;另一组既阅读低频—规则字,也阅读低频—不规则字。该实验中的声旁规则性属于( )。(2018年) (A)被试内变量 (B)被试间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3.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 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2016年) (A)历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 4.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2014年)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5.在不同类型的、自变量中,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所操纵的是( )。(2013年) (A)刺激特点 (B)环境特点

(C)被试特点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6.ABA实验设计属于( )。(2011年)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对照组设计 7.在考察旁观者人数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2010年) (A)被试特点 (B)作业特点 (C)环境特点 (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8.在一个实验中,被试的简单反应时是300 ms,辨别反应时是450ms,选择反应时是850ms。该被试的选择时间是( )。(2014年) (A)550ms (B)400ms (C)150ms (D)100ms 9.在制作心理量表时,用下表的顺序来呈现刺激的方法是( )。(2014年) (A)感觉比例法 (B)等级排列法 (C)感觉等距法 (D)对偶比较法 10.在史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幂函数的指数决定按其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当指数值大于1时,曲线是( )。(2010年) (A)S形曲线 (B)反S形曲线 (C)正加速曲线 (D)负加速曲线 11.下列关于纯音掩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2018年) (A)掩蔽音对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B)掩蔽音越强,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D)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要大于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

上海 2023年心理学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模拟汇编(共124题)

上海 2023年心理学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 模拟汇编 (共124题) 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单选题) A. 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 桑代克 D. 班杜拉 试题答案:B 2、由海德提出,并由维纳进行系统探讨的动机理论是()。(单选题) A. 归因理论 B. 强化理论 C. 自我实现理论 D. 成就动机理论 试题答案:A 3、弱智儿童的智商一般在()以下。(单选题) A. 70 B. 90 C. 110 D. 140 试题答案:A 4、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单选题)

A. 学习需要 B. 学习期待 C. 学习动机 D. 学习态度 试题答案:C 5、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叫做()。(单选题)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教育经验总结法 试题答案:C 6、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单选题) A. 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 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 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试题答案:C 7、()为超常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单选题) A. 自然环境 B. 社会环境 C. 遗传素质 D. 教育 试题答案:C

8、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单选题) A.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 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 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试题答案:B 9、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方法称为()。(单选题)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研究法 D. 自然实验法 试题答案:C 10、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单选题) A. 学习心理学 B. 人格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动机心理学 试题答案:C 1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单选题) A. 品德 B. 态度 C. 意象 D. 个性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名词解释 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2023年心理学考试:心理学研究方法真题模拟汇编(共78题)

2023年心理学考试:心理学研究方法真题模 拟汇编 (共78题) 1、敏感性和开放性问题应放在问卷的()。(单选题) A. 前面 B. 中间 C. 后面 D. 随机放置 试题答案:C 2、外部维度的概括性不包括()。(单选题) A. 被试之间的概括性 B. 物种之间的概括性 C. 情境之间的概括性 D. 心理过程的概括性 试题答案:D 3、依据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根据结果建立或验证理论等内容是在研究报告的哪个部分?()(单选题) A. 方法 B. 结果 C. 讨论和分析 D. 结论 试题答案:C 4、统计检验力的表示方法是()。(单选题)

A. 1-β B. α C. 1-α D. β 试题答案:A 5、社会测量法中的关系分析方法是()。(单选题) A. 采用他人评价的形式,估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选择 B. 采用他人评价的形式,估计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或选择 C. 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估计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或选择 D. 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估计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或选择 试题答案:C 6、确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途径不包括()。(单选题) A. 归纳法 B. 实验设计法 C. 统计分析法 D. 模型方法 试题答案:D 7、下列选项中,根据问卷的传递方式来划分的问卷是()。(单选题) A. 访问问卷 B. 结构问卷 C. 开放式问卷 D. 人格问卷 试题答案:A 8、准实验设计不同于真实验设计的表现为()。(单选题)

A. 自然发生的自变量 B. 自然发生的因变量 C. 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不同 D. 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如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 试题答案:C 9、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已有成果体现了文献阅读中的什么原则?()(单选题) A. 计划性原则 B. 顺序性原则 C. 批判性原则 D. 同时性原则 试题答案:C 10、自然观察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因为()。(单选题) A. 允许进行广泛的实验控制 B. 研究容易重复 C. 它主要是描述性的 D. 它可定义一个问题领域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试题答案:D 11、研究报告的摘要必须精练而完整,一般在()字以内。(单选题) A. 100 B. 300 C. 500 D. 700 试题答案:B

2011年考研心理学(实验统计与测量)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1年考研心理学(实验统计与测量)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数据类型属于比率数据的是( ) A.智商分数 B.反应时 C.年级 D.数学成绩 正确答案:B 解析:比率数据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反应时属于比率数据。而智商分数和年级都有高低之分,没有绝对零点,因而都属于等级数据。数学成绩有高低之分,也有相对零点,因而属于等距数据。故本题选B。 2.下列选项中,可以不写进测验使用手册的是( ) A.测验题目 B.信度证据 C.效度证据 D.测试对象 正确答案:A 解析:测验使用手册是对某测验的总体说明,需要提供表示该测验一致性水平和有效水平即信度和效度证据,以及对该测验的适用人群特点和性质的介绍。不需要提供测验题目。故本题选A。 3.下列是四位儿童的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结果。心理年龄超过8岁的儿童是( ) A.小明、小丽 B.小丽、小芳 C.小刚、小芳 D.小刚、小明 正确答案:B 解析: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测得的智商分数为比率智商,即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以100。对于6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6×100=133;题中小明的生理年龄为6岁,比率智商为120,因此其心理年龄没有超过8岁。对于7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7×100=114;题中小丽生理年龄为7岁,比率智商为115,因此其心理年龄刚刚超过8岁。对于8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8×100=100;题中小刚生理年龄为8岁,比率智商为95,因此其心理年龄小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总题数:1,分数:2.00) 1.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研究者研究某一因素对多个因素的影响。( )【四川大学2015】 (分数: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意思是有多个自变量。所以,研究者研究的是多个因素对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 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3.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影响的实验设计类型是( )【华南师范大学2016】 (分数:2.00) A.完全随机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解析:解析: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由于每个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所以得出的因变量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是由自变量的差异造成的,而不会有被试的差异混淆进去。 4.如果要研究不同字体对男女阅读速度的影响,那么该实验的自变量,说法正确的是( )【华南师范大学2016】 (分数:2.00) A.两个被试内变量 B.两个被试问变量 C.至少一个被试间变量√ D.至少一个被试内变量 解析:解析:第一个自变量是字体,可以是被试内变量也可以作为被试间变量。第二个自变量是性别,有两个水平:男和女。性别是被试特点的自变量,只能作为被试间变量。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华南师范大学2016】 (分数:2.00) A.被试内设计中要注意使用拉丁方方法平衡顺序效应 B.凡是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都要设法消除√ C.访谈研究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是设计好访谈问题 D.多因素实验设计相对于单因素实验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分析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解析:解析:凡是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都要设法消除,会使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无法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现实中去,即实验结果会缺乏普遍性、代表性和适用性。另外,无关变量也无法全部消除,有些无关变量只能采取恰当的方法控制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6.用一份满分是10分的问卷测量两组幼儿的数字计算能力,下列结果中存在天花板效应的是( )【华南师范大学2016】 (分数:2.00)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汇编及答案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几种重要的学习理论中,认知一结构论是()提出的。 (A)布鲁纳 (B)苛勒 (C)桑代克 (D)奥苏伯尔 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3.()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4.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o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5.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 (A)信号学习 (B)刺激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概念学习 6.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o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7.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o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8.()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垂直迁移 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0.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1.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称为()。 (A)发展法 (B)实验法 (C)系统法 (D)观察法

心理学自考题-1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心理学自考题-11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 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______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测验法 • D.实验法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本题题干中的教师,正是运用了问卷与谈话两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考生在掌握调查法内容的同时,应注意它与观察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的区别。答案为B。 2. 在四种典型的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 A.年 • B.月 •**分钟 D.日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D [解析] 在生物节律中,年、月、90分钟三种循环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不算太大,而日周期则有重大影响。答案为D。 3. 在催眠状态下,有些被催眠者可能会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那些在一般情况下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该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______ • A.感觉麻痹 • B.感觉扭曲和幻觉 • C.解除抑制 • D.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C [解析]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该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解除抑制。答案为C。 4. 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______ • A.大小恒常性 • B.重量恒常性 • C.形状恒常性 • D.颜色恒常性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B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答案为B。 5. 下列关于长时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 A.容量大 • B.保持时间长 • C.信息编码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 • D.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在接收什么、做什么 SSS_SIMPLE_SIN A B C D 分值: 2 答案:D [解析]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存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所以选项A、B、C是正确的。一切信息都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的。为了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也就是将当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事实上,有的信息似乎不需要意识努力,是自动编码进入长时记忆中的。答案为D。 6. 心情好时,人们往往回忆出更多美好的往事;心情不佳时,人们更多记起的是倒霉的往事。这种现象的提取线索是______ • A.与编码信息的联系

河北 2023年心理学考试:心理统计学真题模拟汇编(共135题)

河北 2023年心理学考试:心理统计学真题 模拟汇编 (共135题) 1、如果某同学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分数位于75的百分等级,这意味着()。(单选题) A. 参加测验的人中,有75%被试的分数高于该同学 B. 参加测验的人中,有25%被试的分数低于该同学 C. 参加测验的人中,有75%被试的分数低于该同学 D. 该同学正确回答了75%的测验题 试题答案:C 2、被试的个体差异是很多实验都会遇到的额外变量,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困扰的实验设计方法是()。(单选题) A. 组间设计 B. 组内设计 C. 混合设计 D. 随机化设计 试题答案:B 3、测定系数的取值范围是()。(单选题) A. 0<r<1 B. 0≤r≤1 C. -1≤r≤1 D. -1<r<1 试题答案:B 4、从人类学角度,首先发现回归现象的是()。(单选题)

A. 达尔文 B. 高尔顿 C. 高斯 D. 瑟斯顿 试题答案:B 5、检验一个因素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与某理论次数是否接近,这种卡方检验是()。(单选题) A. 配合度检验 B. 独立性检验 C. 同质性检验 D. 符号检验 试题答案:A 6、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两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但不呈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单选题) A. 积差相关 B.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 二列相关 D. 点二列相关 试题答案:B 7、运用非参数分析时,要求处理的数据是()。(单选题) A. 十分精确的 B. 自由分布的 C. 大量的 D. 等级形式的 试题答案:B

8、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是()。(单选题) A. α=β B. α+β=1 C. α+β=1/2 D. α+β不一定等于1 试题答案:D 9、实验设计的不同效应模型影响方差分析的()。(单选题) A. 交互作用的均方 B. 误差项的均方 C. F值计算的分母项 D. F值计算的分子项 试题答案:C 10、下面哪一指标较小时,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单选题) A. 变异系数 B. 标准差 C. 极差 D. 标准误 试题答案:D 11、二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中,交互作用的效应是F(2,74)=2.86,由此可知()。(单选题) A. 研究中有78名被试 B. 一个因素有2个水平,另一个因素有3个水平 C. 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作用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有变化 D. 其主效应是不显著的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汇编)

北京自考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历年真题整理版2002~2010 第二部分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则 11% 1: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假设和非科学假设的主要区别是( D )1P5 A. 可控性 B. 逻辑性 C. 预测性 D. 可测量性 2. 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误差是不同的,信度考虑的是下列哪种误差的影响( A )1P9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操作误差 D. 仪器误差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效度:当自变量确实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1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其中时间是最重要的自变量,几乎没有不用时间做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2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3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于主试给予的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3.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 D )1P10 A. 冯特 B. 费希纳 C. 霍尔 D. 詹姆斯 4. 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 B )1P10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5.下列哪位心理学家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 D )1P10 A.冯特 B.詹姆斯 C.费西纳 D.霍尔 6. 下列哪位科学家采用反应时间的实验,测量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A )1P11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7.《心理物理学纲要》的作者是( D )1P12 A.韦伯 B.艾宾浩斯 C.斯蒂文斯 D.费希纳 8.费西纳定律认为,感觉量和刺激量之间是( C )1P12 A.线性关系 B.幂函数关系 C.对数关系 D.非线性关系 费希纳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身心之间或心物之间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9. 《论触觉》的作者是( D )1P12 A. 费希纳 B. 艾宾浩斯 C. 斯蒂文斯 D. 韦伯 10. 《论记忆》一书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著作( C )1P13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11. 《对感官直觉学说的贡献》的作者是( B )1P13 A. 韦伯 B. 冯特 C. 斯蒂文斯 D. 费希纳 12. 研究者公开其观察身份,但要充当某种角色参与被观察群体的活动,这类观察着被称为( B )1P21 A. 完全的参与者 B.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C.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D. 完全的观察者 2:多项选择题 1.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1P19 A. 直接观察 B. 自然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2023年心理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真题模拟汇编(共226题)

2023年心理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真题模拟汇 编 (共226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单选题) A. 交换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强化原则 D. 相互性原则 试题答案:C 2、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单选题) A. 发展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试题答案:C 3、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单选题) A. 低程度的畏惧 B. 中等程度的畏惧 C. 高程度的畏惧 D. 任何程度的畏惧 试题答案:B 4、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年。(单选题)

B. 1897 C. 1908 D. 1924 试题答案:C 5、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单选题) A.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C. 自愿的 D.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试题答案:B 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单选题) A. 智慧 B. 真诚 C. 热情 D. 幽默 试题答案:B 7、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单选题) A. 有无情感的交流 B. 有无态度的交流 C. 有无媒体的中介 D. 有无言语的出现 试题答案:C 8、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单选题)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试题答案:A 9、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单选题) A. 最稳定 B. 最难预测 C. 最小 D. 最大 试题答案:D 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从社会领域来划分的社会化目标。(单选题) A. 政治社会化 B. 法制社会化 C. 价值观念社会化 D. 道德社会化 试题答案:C 1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单选题) A. 信息内容 B. 信息数量 C. 信息顺序 D. 信息真实性 试题答案: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