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节群落的结构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生命观念—基于对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分析,人体探究视角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研究的问题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实例(连线)

提示:①—Ⅲ②—Ⅳ③—Ⅰ④—Ⅱ⑤—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类型现象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群落的季节性原因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某种生物生态位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提示:1.×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2.√ 3.√

4.×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比较表格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捕食

图甲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

兔;青蛙与昆

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

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

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

乙;生存能力相同,如图

牛与羊;农作

物与杂草;大

草履虫与小

草履虫

寄生

图丁

A寄生生物

B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

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

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

侵染的细菌

互利共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

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

生图戊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戊。

(2)一升

一降

―→

竞争

寄生

―→一方灭绝―→竞争,如图乙

―→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丁

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应用实践: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

提示:捕食、寄生、寄生。

(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

2.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①②③④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_。

(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③②①④(2)不同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1.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D[由曲线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于中部,而甲主要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鱼类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

2.(不定项)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丙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ABD[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

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B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间互助与竞争,但竞争强度较弱,后来X种群密度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正确。]

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③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水平结构

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3)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对生态位的理解

(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

③结果

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

c.出现优势物种。

(3)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生活联系:如图为山坡m、海洋n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山坡m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提示:(1)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海洋n中各种藻类植物的分布是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理由。

提示:(2)属于。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

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与物种的生态位密不可分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各种植物在山坡上呈镶嵌分布,体现

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物种的生态位密不可分,B正确。不同种类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C正确。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而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不定项)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ABD[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认识群落结构的两个误区

(1)不能误认为同种生物内的个体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高度差异属于垂直结构。

(2)不能误认为恶劣环境中的生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就低,生物的进化程度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探究步骤 准备——⎩⎨⎧(1)制作取样器(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1)去表层落叶

(2)取一定土壤样品(3)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采集小动物——⎩⎨⎧(1)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2)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观察和分类——⎩⎨⎧(1)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2)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3)使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

统计和分析——⎩⎨⎧(1)统计丰富度(2)完成研究报告

2.探究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3.易混淆的采集小动物仪器

A B

(1)诱虫器(A 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1.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同一时间段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C[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发生改变。]

2.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甲乙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由题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归纳

1.群落是指在相同间聚集在一定地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

富度。

3.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捕

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

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

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

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

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

种的生态位。

6.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不定项)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AC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群落中动物的分布受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等影响,所以动物的水平分布不一定均匀,B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正确;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2.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C[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昼行性动物和夜伏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 C

4.如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A B C D

A[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符合题意;B项中两种生物呈现“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应为互利共生关系;C项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竞争关系。]

5.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中层下层

植物乔木灌木草本

动物林鸽长尾山雀鹪鹩、昆虫

(1)

(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

哪种环境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栎林中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

(3)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同时动物的这种分层现象可以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1)垂直结构(2)光照(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竞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1 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 2.1节群落的结构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形成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从不同探究视角,尝试对种群和群落水平问题进行区分研究。 一、生物群落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醒]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示意图 1.成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类型 类型特点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分层现象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地上分层)、水分及无机盐(地下分层)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提醒]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四、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五、生态位 (1)一些物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也属于优势种。() (2)进行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存。() (3)湖泊中的挺水层、浮水层和沉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群落的外貌和空间结构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变化。() (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即是该物种的生态位。() (6)四大家鱼的混养是因为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1)×(2)×(3)√(4)√(5)×(6)√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节群落的结构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生命观念—基于对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分析,人体探究视角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研究的问题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实例(连线) 提示:①—Ⅲ②—Ⅳ③—Ⅰ④—Ⅱ⑤—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类型现象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群落的季节性原因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 课后练习答案 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 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 讨论 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 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5.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 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 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 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 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可以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晨背晚默: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晨背晚默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第36天时间:月日 1.在相同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P22) 2.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例如: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P22) 3.一个群落中,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P23) 4.种间关系主要有(互惠)、、、捕食和寄生等。(P24) 5.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P24) 6.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鬓鬣狗。(P24) 7.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结构和水平结构等。(P25) 8.植物的分层与对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等。(P26)

9.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和,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P26) 10.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分布。(P26)11.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P27) 1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niche)。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P27)1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结果。(P28) 14.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许多土壤动物有较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P30“探究·实践”) 15.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P30“探究·实践”)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时间:月日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等类型。(P33)

高中生物 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2章第1节

第2章第1节 [基础达标] 题组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捕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构成的种间关系 C.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解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种间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因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吸收其养分以维持生活,B错误;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为镶嵌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2020·江西南昌联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答案】C【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题组二种间关系 3.(2020·河北衡水检测)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按蚊幼虫和藻类是捕食关系D.鱼类和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 【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之间是寄生关系,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主要结构(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演替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说出生物群落的不同类型 2、通过对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分析和比较,说出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3、通过对群落内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讨论,认同生物的适应性还体现为彼此相互适应,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群落是一个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教学难点 (1)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探讨”引入新课,通过比较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特点,逐步剖析出不同群落的特征,通过资料和教材中的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视频,根据视频中的森林、河流、草地和雪山等美景,让学生谈谈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或沙漠上植树造林。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2、新课讲授 一、荒漠生物群落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荒漠生物群落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师利用资料讲解荒漠群落的特点,并介绍荒漠中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根据资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时:1 主备人: 第二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跟群落的结构有关的内容—群落的空间结构。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 2、理解并识记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2min) 认真阅读课本P25-P29的上半部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作出标记。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阅读P25-29,限时5分钟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种? 2、什么是垂直结构?并举例说明 3、植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有?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 4、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有?并举例说明 5、什么是水平结构?其特点是? 6、什么是群落的季节性?并举例说明 7、什么是生态位?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分别是? 8、完成P28思考讨论的4个讨论。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学生展示 (二)点拨 3.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等;

②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 水分、无机盐等 5、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8、(1)①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 ②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③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2)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3)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与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4)青脚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鶴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六、课堂小结、构建知识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意义。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1.群落的空间结构 2.生态位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课本P29,概念检测题 九、板书设计

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分析群落内的空间结构。 2.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 (1)群落的生态位。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了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本节课知识要点与生活联系密切,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对自然环境高度的概括,从而形成一些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客观规律等。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有生活体验和经验,所以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知来推导未知,把生活认知提升为理论高度。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知识回顾:群落的概念。 ✓课件展示知识回顾:种间关系。 教师: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空间结构及群落的演替。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群落的

空间结构和生态位的问题。 2.新课讲授 (一)群落的结构 ✓课件展示群落的垂直结构。 教师: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问:你能举例说明群落的分层现象吗? 学生1:在森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学生2:在湖泊中,挺水层、浮水层、沉水层。 学生3:在海洋中,绿藻、褐藻、红藻。 学生4:动物也是分层的。 ✓课件展示动物的垂直结构。 提问: (1)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2)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1)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 (2)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 (3)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空间展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教师: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植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其他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举例: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山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区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高低不同,水平结构是不同地段上种群的分布不同。 (二)群落的季节性 ✓课件展示群落的季节性。 (三)生态位

2.1群落的结构讲义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群落的结构 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注意:时间、地域、全部生物且生物之间有一定关系,不是随机结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生态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演替。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例:新疆北部针叶林:五针松、冷杉、云杉等。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米槠、甜槠、木荷等。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时间和环境变化)2)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靠近热带,(环境条件越优越)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 3)优势物种:对群落的影响重大的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优势。 4)常见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不占优势。 4.群落的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海葵和寄居蟹:海葵随寄居蟹而活动,更有效的捕食,海葵用有毒的刺细胞保护寄居蟹。 蚜虫和蚂蚁:蚂蚁吃蚜虫分泌的蜜露,蚂蚁会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冬天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它们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物”,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而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 区分: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养料。拓展:小丑鱼与海葵小丑鱼(genus Amphiprion, family Pomacentridae)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 些鱼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在陆地环境,有一种鸟以擅长捕食鳄鱼身上的寄生虫而出名,而鳄鱼也欢迎鸟类在身上寻找寄生虫、甚至张大口颚以利鸟儿安全地至鳄鱼口中觅食,对鸟来说,这不仅是现成的食物来源,也是一个很安全的环境,因为许多掠食者不敢在鳄鱼身边攻击这些鸟类。 如白蚁与其肠道中的多鞭毛虫的关系便属共生。白蚁吃木材,但其肠道中却没有消化木质纤维的酶;生活在白蚁肠道中的多鞭毛虫能分泌纤维素水解酶,将木质纤维消化分解成糖,这些糖既供多鞭毛虫利用,又为白蚁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果没有多鞭毛虫,白蚁就会饿死;但若离开白蚁的肠道,多鞭毛虫也无法生存。当白蚁蜕皮时,多鞭毛虫便同时被从肠道中抛出来,而蜕皮的白蚁则靠吃未蜕皮白蚁的粪便而重新获得多鞭毛虫。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的例子。真菌的菌丝不伸入根细胞内,而是紧紧地缠绕在根外。真菌利用根的分泌物提供营养,而高等植物的根则利用菌丝增加其吸收面积,真菌还为根系提供氮素和矿物质。如果缺乏相应的共生真菌,植物的水分和营养吸收便受影响,甚至生长缓慢或死亡;而某些真菌若不与特定种类的高等植物的根系共生也无法单独生存。共生也是两个物种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人的消化道里有无数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事实上,人排出的食物残渣主要依靠细菌对食物的分解产生。这些细菌具有多种功能,但其首要职责是分解消化道内的物质,如果没有它们,人的消化道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大量未经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肠道中的细菌能把它们分解成可以吸收和转化的各种酸性物质。就这样,人体利用细菌消化,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热量,而消化道 (肠道)的细菌则通过人体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 此图不代表所有互利共生的数量变化(人与肠道益生菌)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例:马蛔虫与马 拓展:有很多种病毒寄生在一定的活细胞内,它们直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自身的营养,营寄生生活。例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各种病毒(5张)某些细菌生活在人体或动植物体 内,也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例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还有一些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是营寄生生活的。例如痢疾内变形虫、疟原虫等。蛔虫则是多细胞动物,它是人体肠道内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直接吸收人体消化后的养料作为自身的营养。除此,还有绦虫、蛲虫、血吸虫等等,都属于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生活在人体体表的体虱、跳蚤等是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它们主要吸人血作为自身的营养。使人患足癣的某些菌物生活在人体的足趾间和足底,依靠吸收人体体液作为自身的营养。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基础巩固 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某海域发现了27处“海底黑烟囱”(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 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在曾经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地方也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生物, 包括海葵、海蟹、管虫、蠕虫、硫细菌、嗜热古细菌等。“海底黑烟囱”中的全部生物构成(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C 解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是( ) 答案:A 解析:群落是指同一地域中所有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 3.松球鱼身体表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黏液,发光细菌生活在这种黏液上并发出柔和的光,引诱其他 生物靠近,有利于松球鱼捕获猎物。松球鱼和发光细菌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捕食 D.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松球鱼和发光细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它们的关系是互 利共生。 4.北半球的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A.季节性 B.水平结构 C.垂直结构 D.分层现象 答案:A 5.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6.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种间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种间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解析:苗和草会争夺阳光、营养等,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种间竞争。 8.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9.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示意图。 A., B., C.。 (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是。 (3)若3种种间关系中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a代表的生物有利的是。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 是。 (5)曲线a或b的变化属于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曲线a和b代表的生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属于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填“种群”或“群落”) 答案:(1)③②① (2)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 (3)②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复习学案含答案

高二宏志生物期末复习学案 N0.2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核心考点】 1.群落的结构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 (3)优势种:在群落中数量,对_______________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②为判断种间关系的类型,请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1)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出现“同升同降”的有____________,出现“你升我降”的有,出现“升降紧相随”的是_______。 (2)从最终结果看,能长期共存的除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外,还有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可能会淘汰一方的是种间竞争。 ③群落的空间结构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3)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4)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④群落季节性的意义:显著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生态位 某人工鱼塘混合放养甲、乙、丙、丁四种鱼。甲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乙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以水草为食;丙鱼生活在 水体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用部分浮游植物;丁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的上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均栖息在中下层,生态位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2)仅从觅食角度分析,与丁有竞争关系的鱼类有哪些? (3)此人工鱼塘混合放养四种鱼的意义是什么? 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土壤动物具有、趋湿、的习性。 (2)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 (4)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5)统计方法:一是;二是。 2).实验步骤

2023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

第2章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C项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B.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若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则意味着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某种杂草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该群落的丰富度不变,D错误。 3.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

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B ) A.互利共生和寄生B.寄生和寄生 C.捕食和寄生D.捕食和互利共生 解析: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题组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 4.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草原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项错误。 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或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 解析: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 错误;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

202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 学案讲义(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2章群落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 (1)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类型 (8) 探究实践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12)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7)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 必备知识 一、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水平结构 (1)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2)现象:镶嵌分布。 (3)决定因素:光照强度、地形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等。 3.垂直结构 (1)概念:是指群落垂直分化形成的群落分层现象。 (2)现象:分层。 (3)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阳光等。 动物分层:食物、特定的栖息环境等。 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竞争和捕食等关系在群落结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2)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也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 二、群落随时间而改变 1.群落的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2.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群落的外貌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生态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1.×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2.×3.√ 4.×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核心突破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分析 (1)垂直结构 ①表现——分层现象。 ②B处的结构分析: ③C处的结构分析:由于不同光质其波长不同所含有的能量不同,导致穿透力不同,其中紫光的穿透力最强,而红光的穿透力最弱,导致了不同藻类的垂直分布。影响动物分布的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①表现——镶嵌分布。 ②A处影响因素分析: 地形的变化是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除上述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外,还有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知识点 总结

生物选二知识点填空认真填、读、背 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标记重 捕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