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4升华和凝华知识点精细梳理

3.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三、物质的三态联系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关系的是

A.B.

C.D.

2.一名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时,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后,忘记了移动游码,当时游码处在0.2g的位置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放入50g、10g、5g 的砝码各一个,指针正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A.65g B.65.2g C.64.8g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生活中光学元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利用凹透镜制成的

B.幻灯机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

C.利用照相机拍摄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4.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D.雨后彩虹﹣﹣光的折射

5.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6.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远视眼镜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相机镜头2倍焦距以内的地方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7.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⑤冰冻的衣服变干;⑥蜡烛的液滴掉落在桌面上变成蜡块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我们看到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D.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2015年9月14日LIGO“引力波探测器”探测到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它的频率大约是100Hz。人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关于这个引力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属于次声波B.在1s内,振动约100次

C.它属于超声波D.频率太低,人耳听不到它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二、填空题

11.冬天里,户外装有水的水缸常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其质量_____,密度_____,体积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如图所示,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光屏上可以依次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此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底边偏折,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_______作用,对于同一凸透镜,_______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焦距更大.

13.近视眼需要戴_____,远视眼需要戴_____。(选填“凸透镜”“凹透镜”)

14.老门东是南京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南京的古建筑风貌、感受文化积淀,还能品尝到各种新奇美食,奇奇发现,“液氮冰激凌”和“油炸冰淇淋”不仅美味,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涂上液态氮,它会迅速_____成气态,同时_____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就制成了“液氮冰激凌”再说“油炸冰激凌”,用油炸而不用水煮,其中一个原因是食用油的_____比水的高,能快速加热表皮,避免里面的冰激凌熔化。15.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柱________产生,通过_________传入人耳的;推拉活塞可以使声音的 _____ 发生改变。

16.如果说明理论是物理的国王,那实验就是物理的王后;实验误差不可避免,但是减少误差方法很多。例如①选用精密测量工具;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等; 三、计算题

17.2017年10月19日,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在北海始发,小王观看比赛后想了解更多有关自行车的知识,他称出一辆自行车的总质量为34.2g ,并得知自行车所有钢材质量为31.6kg ,其中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ρ铜=7.9x103kg/m 3)求: (1)此车所用钢材的体积; (2)橡胶的密度。

18.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高度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 ,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 ,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3)若此路段限速为120km/h ,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四、实验题

19.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红在调节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零。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端移动;

(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0.8.g 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3cm ;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 ;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______ 3

/kg m 。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放置在广局座的C点处,如图所示。

(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的B点处时,移动光屏到光具座B点处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 cm,此时光屏应位于图中___(填写字母)点的位置。

(2)再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20cm”刻度线处,则应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_____。

(3)再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则所成的像是否完整且亮度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刚应在玻璃板____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重合。

①蜡烛B与A外形相同是为了探究像和物___________.

②从多个角度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只点燃蜡烛A,而不点燃蜡烛B,使实验中观察到A的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_______。(4)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增加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下面的记录表格中①②两处填写的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 4 5 ……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_____(铁圈/铁夹)的位置。

(2)温度计放置在水中的要求是:_______。某次测量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温度是______0C. (3)实验时,小华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90C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观察(4)小华在水温升高到0

到第4分钟水开始沸腾。

t0 1 2 3 4 5 6 7

时间/min

温度0/t C90 94 97 98 99 99 99 99

①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_______)

②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习小宇知道了水沸腾的条件,他提出疑问:曾经看见刚刚端上桌子的砂锅里的汤没有火加热,仍然沸腾,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3.小明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乐器的弦在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实验所用的琴弦的规格和材料。

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20 0.3

B 钢20 0.7

C 尼龙丝30 0.5

D 铜40 0.5

E 尼龙丝40 0.5

(1)要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时,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填写编号字母)。(2)选用编号为D、E的两根琴弦可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_______的关系。

(3)实验探究过程通常采用如下步骤:

①分析归纳:②进行实验:③提出问题:④假设与猜想:⑤得出结论等。则探究过程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填写序号)。

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中,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表中第1、3两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_________(选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时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________,致使________,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C D C D B D 二、填空题

11.不变 变小 变大 12.色散 会聚 红光 13.凹透镜 凸透镜 14.汽化 吸收 沸点 15.振动 空气 音调

16.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三、计算题

17.(1)4×10-3m 3(2)0.65×103kg/m 3 18.(1)68m ;(2)34m ;(3)超速. 四、实验题

19.右 40 72.8 31.210

20.D 左 缩小 照相机 左 完整变暗

21.前面 反射 大小关系 找准像的位置 增强光的反射,更容易成像。 刻度尺 物距u/cm 像距v/cm

22.铁圈 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不碰杯底和杯壁 98 缩短实验时间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砂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23.A、B 琴弦的材料③④②①⑤

24.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 ; 56越长变长停车距离变长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C.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悬浮在水中

D.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2.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3.如图,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A.成像时像距大于物距

B.使相机靠近两位被拍照的人,可以看到全身像

C.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D.要使人像更亮,应在被拍照人前面“补光”

4.老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5.如图列出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从后视镜中看车后景物

B.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

D.桥在水中的倒影

6.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

C.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D.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

7.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冷

B.﹣6℃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9.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B.医生利用B超査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C.倒车雷达帮助司机倒车D.发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

10.在2018年《歌手2》的总决赛中,来自美国的歌手Jessie·J获得了冠军,当她在台上与帮唱嘉宾李玫一起高歌时,她们两人声音最大的不同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

二、填空题

11.“彩球温度计”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如图所示,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的小球,按照密度大小排序,依次沉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变小、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使沉在容器底部的一些小球依次浮起,我们就用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来表示外界的气温.根据图中小球的位置可以判断,小球B上标的温度应该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4℃。

12.周末,小明约小刚逛公园,看见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可以用光的_______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_______(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_______ 形成的像.

(3)蜻蜓在距离平静水面 1m 高处以 0.8m/s 速度水平飞行,若以其在水中的“倒影”为参照物,它的飞行速度是 _______m/s,小明和小刚他们看到蜻蜓在水中的“倒影”紧贴河底,则河底实际深度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m.

13.“老花眼”患者剧增,患者主要表现为观察近处物体不清晰,这种疾病的形成原理与下面_____(选填甲”或“乙”)图相符,应配戴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予以矫正。

14.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除去白纸上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在均匀的空气中激光是沿_____传播的。

15.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_____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16.海口“双创”以来,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小谦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谦是______的,他以的速度,匀速直线骑行500m的时间是______s。

三、计算题

17.质量为232g的铜铝合金球,其中含铝54g,铜的密度为8.9g/cm3,铝的密度为2.7g/cm3求:

(1)其中所含铜的体积

(2)合金球的密度

18.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

(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题

19.地沟油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的物质,些不法商人对其进行简单的脱水、脱杂、脱臭处理后,提供给餐馆使用,假冒色拉油,严重伤害市民身体健康小明学了密度知识后,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色拉油和地沟油他查得色拉油的密度在0.90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然后他进行了如图实验鉴别: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线处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B.取适量样品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m1,如图乙所示,则m1=____g;

C.然后,将烧杯中部分样品油倒人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样品油的总质量m2=25g则量筒中样品油的质量表达式为m1﹣m2;

D.如图丙所示,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

E.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油的密度ρ=______kg/m3;

F.根据测算出的密度,小明通过比对,该样品油______地沟油(选填“是”或“不是”)。

20.如图所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cm。

(2)爱米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到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光屏,得到一个倒立、____的实像,我们使用的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摘掉眼镜的爱米观察像时,离光屏很近才看清烛焰的像,则他的眼镜是____透镜。

2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1)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__ 入射角;

(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角为 ________ 度;

(3)在某次实验中,一束光线斜射入水面并与水面成40度,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 ________ 度,折射角为 ________ 度。

22.探究“碘的升华”时,实验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方案乙方案

如图所示,小雨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确的碘升华管加热,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如图所示,叶子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3℃.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_____℃,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现象。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寒露”分别是夏秋、初秋时夜间形成的露水。露水是空气中的_____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3.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2)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乙、丙、丁所示,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①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比较乙与甲,发现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此时充有二

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某种作用,相当于_____透镜对光的作用,比较丁与甲,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_____作用,由此可见,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③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的_____声波,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24.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r/cm 剪掉的扇形圆

心角θ/°

纸锥锥角α

下落时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完成此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和_____。

(2)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选填“A”或“B”)。(3)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___。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5)同学们在实验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了4号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即每隔0.2s就成一次像),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

①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②若纸锥之间实际距离是照片上距离的10倍,则纸锥在下落过程中A、B阶段的速度为_____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A B D D B D C

二、填空题

11.变大大于

12.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0 大于

13.甲凸

14.升华直线

15.振动空气频率

16.静止 100

三、计算题

17.20cm3 5.8g/cm3

18.(1)1080m;(2)3m/s.

四、实验题

19.左 63 0.95 是

20.缩小照相机凹

21.小于 0 50 40

22.乙 100 熔化水蒸气液化放出

23.相同凸发散超

24.秒表 A 纸锥下落快慢与扇形纸片半径无关,与纸锥锥角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慢 B C 0.5

物理八年级上3.4升华和凝华复习导学案

§3.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易错提示:1、升华和汽化、凝华和凝固的辨析2、舞台上的“白雾”的形成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升华凝华 1.物态的变化并不总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或者气态、液态、固态的顺序进行,有的时候,有些物体的物态变化也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进行.在热学上,物体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叫做;物体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叫做. 2.升华热,凝华热 知识点二自然现象与物态变化 3、 当堂检测: 1、日光灯用久了玻璃管的两头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______现象,然后降温在灯管上______的缘故. 2、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尽管室外的气温始终在0℃以下,结冰的衣服最后也会变干,这是由于冰__________的缘故.霜的形成是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3、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个月会变小或消失,这是卫生球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 4、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属于凝华的是() A、冰封的河面解冻 B、钢水浇铸成车轮 C、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D、冰雕展上,冰雕的质量会慢慢减小 5、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检测提升: 1、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用火箭弹把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投撒到高空,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大量的热,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许多水蒸气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热而变为液态的水,落到地面形成雨。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3、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4、下列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A、冰熔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樟脑球逐渐变小 D、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及综合提升: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及综合提升: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知识梳理】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物质发生升华时要热。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2.凝华过程中要热。 【注意】由固态向气态方向转化的都吸热,反过来都放热。 【激活思维】常见自然现象的成因 ①云、雨、雪:水蒸气遇冷成的小水珠和成的小冰晶的集合体飘在空中就是云;小水滴在空中大量聚集不能悬浮在空中下落就成为雨;云中的小冰晶大量聚集下落就成为雪;如果雪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也会形成雨。 ②露:水蒸气成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砂石上就形成露。 ③霜:水蒸气成小冰晶附着在草木砂石上就形成霜。 ④冰花:水蒸气成小冰晶附着在窗户玻璃壁上就形成窗花。 【A双基巩固】 知识点1 升华 1.(现象)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熔化C.升华D.蒸发 2.(实验) 如图所示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在碘锤中加入少量固态碘,加热后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观察图片后,请思考该实验装置改进(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知识点2 凝华 3.(现象)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C.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4.(实验)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示,这层霜是由经过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知识点3 升华吸热与凝华放热 5.(实例)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6.(实验)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_________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选填“升高”或“降低”)。 【B综合提升】 一、选择题 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是液化现象 B.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熔化现象 C.秋天,荷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固现象 D.冬天,草木上出现霜是凝华现象 9.下列物理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升华和凝华_知识点总结

升 华和凝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樟脑蒸气,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凝华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升华现象,要吸收(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干冰升华获得低温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环 一、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 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 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和。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物理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中的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 一、定义和区别: 1. 升华:物质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无涉及液态的过程。例如,干冰在常温下由固态直接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 2. 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无涉及液态的过程。例如,水蒸气在冷凝器中由气态转变为水。 二、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1. 升华:当物质的升华温度低于其熔化温度时,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升华。升华温度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2. 凝华:当物质的凝华温度高于其沸点时,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凝华。凝华温度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三、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1. 升华:除了干冰的例子,还有一些常见的物质也可以发生升华,如苏打粉、氨水等。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 凝华:水蒸气在冷凝器中凝结成水是凝华的典型例子。此外,硫磺蒸汽在低温下也可以凝华成固态硫磺。 四、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 升华:升华广泛应用于干燥、净化和分离等领域。例如,将湿漉漉的衣物晾晒在阳光下,水分会逐渐蒸发,使衣物变干。 2. 凝华:凝华广泛应用于冷凝器、净化和制冷等领域。例如,冷凝器可以利用凝华原理将蒸汽转变为液体,从而实现蒸汽的回收和净化。 五、升华和凝华的规律: 1. 升华:物质的升华温度是固定的,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升华温度不同,例如干冰的升华温度为-78.5℃。 2. 凝华:物质的凝华温度也是固定的,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凝华温度不同,例如水蒸气的凝华温度为100℃。 六、升华和凝华的能量变化: 1. 升华: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即升华潜热。升华潜热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 2. 凝华: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即凝华潜热。凝华潜热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 七、升华和凝华的影响因素: 1. 升华:升华速率受到温度、压力和表面积的影响。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和表面积增大都有助于加快升华速率。 2. 凝华:凝华速率受到温度、压力和气体浓度的影响。温度降低、压力增加和气体浓度增加都有助于加快凝华速率。

3.4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物质三态变化的区分。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变小了或者不见了;冬天晾晒的衣服也能干了。 (2)升华吸热。例如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来降低温度,创造一个低温环境,便于食品在低温下储藏,防止腐烂变质。升华也有致冷作用。 (3)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有两个途径:①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物态过程为先熔化再汽化。 ②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物态过程只是升华。 (4)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在升华,加之蒸发也是任何情况下都在发生,所以在0℃的环境下,有0℃水,有0℃冰,有0℃的冰水混合物,还有0℃的水蒸气。 2、凝华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如:冬天树枝上的“雾凇”;窗户上的冰花;路面上的霜。 (2)凝华放热。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就是因为下雪是凝华放热,化雪是熔化吸热。 3、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打入冰云层,干冰很快升华,冰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中遇到暖气流熔化为雨滴降落到地面。 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高度固定的。(选填“酒精灯”、 “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解析:(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固定的。 (2)由于研究的是碘的物态变化,所以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碘。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与凝华最全笔记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一、升华 现象原因 冬天,晾在外面的湿衣服结冰后在没有熔化的情况下也会慢慢变干在衣服变干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或消失,但在衣服上不留任何痕迹在樟脑丸变小的过程中,樟脑丸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用久了的灯泡内壁会变黑,仔细观察会发现钨丝变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从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 2、升华的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3 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 固态气态直接 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声,主要是冰、碘、樟脑、干冰这几种物质的升华。 (2)分清“汽化”和“升华”,它们最后的状态相同,都是气态,但是发生物态变化前的状态不同,物质汽化前是液态,而物质升华前是固态。 知识点二、凝华 现象原因 深秋或初春的早晨,草木、瓦石上出现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草木、瓦石(温度在0℃以下)从气态直 接变成固态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树枝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室内空气中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探究归纳:上述物质都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凝华的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3 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 气态固态直接 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因此对一些常见现象要记住。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凝华现象:霜、冰晶、冰花、雾凇、灯泡变黑等。 (2)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状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中间环节——液态,注意凝华过程并不是液化和凝固这两个过程之和。 知识点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烧杯,上面盖上盛水的蒸发皿,然后微微加热,在用慢 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渐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的烧杯中并没有液 体出现,而在整个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也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吸热过程。接着停止加热,慢慢的 我们看到烧杯中的碘蒸气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盛水的蒸发皿底上。升华吸热, 而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所以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探究归纳:①升华吸热;①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如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 【例题1】如图所示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是由于水蒸发吸热所致;B选项中水烧开冒出的“白气”是从壶中汽化出来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放出热量液化而成的小液滴;C选项中雪在低于0℃的环境中发生了升华现象,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跑到空气中去了;D选项中湿衣服变干是水发生了蒸发,属于汽化现象. 【例题2】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A、河里的冰化成水,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知识点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例题3】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了小雨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液化。 【解析】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盒内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此过程中吸热,使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雾”。 【例题4】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杯中液态氮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不变;凝华. 【解析】物质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出热量. 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 知识点三:物质的三态联系 【例题5】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成小水滴或直接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八年级上册物理之升华和凝华(基础) 知识讲解

升华和凝华(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3.理解升华吸热与凝华放热; 4.掌握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升华 1、定义:【高清课堂:《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要点诠释: 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要点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要点三、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1、人工降雨: 关于人工降雨原因: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烟雾: 关于舞台“烟雾”的之谜: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3、储藏食物、医学手术: 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该特点,可以用来作强制冷剂,用来储藏食物或用在医学研究上,现代医学中的“冷冻疗法”就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部分组织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使其组织坏死。 要点诠释: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__固__态直接变成__气__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__吸__热。 凝华物质从__气__态直接变成__固__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__放__热。 [说明]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碘、冰、萘、金属钨易升华,气态碘、气态萘、气态钨易凝华。 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吸、放热情况 2.六种物态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示例典例示范高屋建瓴 类型一升华现象及其特点 图3-4-2 例1 如图3-4-2所示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却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解析] A 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低于冰的熔点,冰不会熔化;而冰雕一天天变小,是冰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成为水蒸气的缘故。 [知识警示]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中间不经过液态过程,升华吸热制冷。樟脑球变小、人工降雨等都涉及升华现象。 类型二凝华现象及其特点 例2 图3-4-3是我国某地出现的雾凇景象。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解析] B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后附着在树上形成的,故B正确。 [知识警示] ①雾凇和雾是不同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而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②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或"水雾"分别是由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或液化形成的,故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一侧,如冬天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侧。 类型三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例3 水的循环对自然界的影响很大。 (1)分析图3-4-4所示的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物态变化的信息? (2)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员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②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天气条件?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液化: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汽化(或蒸发):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2)①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冷空气降低了暖湿气流的温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才会液化成小水珠。②干旱时,实施人工降雨的条件是天空中必须有暖湿气流(或大量的水蒸气);干冰的作用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暖湿气流的温度降低,形成降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拔高版)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程导入】 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4)现象观察: 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7)归纳总结: ①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演示一碘的升华和凝华 (1)如图所示,在大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粒,在试管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管内有什么变化? 答:会看到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 (2)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什么变化? 答: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固体的碘颗粒. (3)过程中会出现液态的碘吗? 答:不会出现液态的碘. (4)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5)继续对试管加热,待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管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没有.说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向外放热. 2、升华和凝华 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1)定义: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①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就是一种什么现象? ②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 ③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 ④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 ⑤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原理是什么? 知识拓展:某些物质极易升华,如樟脑丸、干冰等;某些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升华或凝华,如室内的水蒸气,只有遇到寒冷的窗户等物体时才会凝华,白炽灯中的灯丝是由金属钨制成的,只有在高温下钨才会升华,使灯丝变细.总之升华、凝华的形成,及升华、凝华的快慢与温度及材料自身的性质有关。 3、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1)以上有关升华的生活现象分别是什么? 答:樟脑丸变小、冰冻衣服变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全]名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名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知识点一: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升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升华时要吸热。如: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3.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知识点二: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凝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3.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知识点三:水的三态 1.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 2.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3.水循环 云: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 雨:云中小水滴或小冰晶随气流变化,体积增大,下落过程中小水滴变大,小冰晶熔化,大水滴下落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遇0°C以下气温,凝华成小冰晶,体积增大下落。 冰雹:云中水蒸气遇冷气团,凝华成小冰块,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落到地面。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 二、真题再现 二、真题再现 考向一: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升华与凝华)

1.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冰融水开B. 雾绕险峰 C. 露润绿叶D.

3.4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精细梳理 (新版)新人教版

3.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三、物质的三态联系 5.5显微镜和

望远镜 1.显微镜: 主要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载物片、反光镜等。 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最终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 主要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 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物镜所成的像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并且目镜可以放大物象,所以视角就会变得很大。 因为望远镜物镜的直径很大,所以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如反射式望远镜。 望远镜最终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哈勃空间望远镜: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可以免受大气层的干扰,得到更清晰的天体照片。 3.视角(见右图):我们看物体时,它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大;反之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小。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大小有关,还和物体远近有关。 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 物体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远处的物体视角小。

第4节升华和凝华(双基过关考点突破)-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人教版)(原卷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 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升华: 1.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只有冰、碘等少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升华现象。 3.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到消失;白炽灯丝变细;固态碘变为碘蒸气;冰变为水蒸气;干冰消失等。 4.升华不同于汽化,它们初始状态不同,末状态相同。 5.特点:升华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 6.应用 (1)冷冻疗法: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冷冻,使组织细胞坏死; (2)舞台烟雾: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基础自测: 1.对升华的理解 (1)升华是指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存在_____这一状态。 (2)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______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都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 (3)加热可以_______固态物质的升华现象。 2.小明打开装有一定量“干冰”的月饼包装盒,发现空气中出现了“白雾”,这是因干冰在_____过程中需_____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3.储藏物品:干冰升华不但能吸收______,还没有残留物,因而可以将干冰制成强制冷剂,用于储藏物品。 4.小儿感冒发烧时,常用的降温方法如图所示: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固态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固体胶状物会直接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你认为小孩发烧时___________(选填“要”或“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5.2018年初,马鞍山遭遇大降雪,雪后几日,气温虽然持续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但是路边的积雪体积却在不断减小,这是因为积雪() A.熔化B.先熔化后汽化 C.升华D.液化

北京四中八年级物理上册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 新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4、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识要点精析: 1.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它们都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即都属于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和沸腾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来实现。要减少液体的蒸发,就采取相反的措施。 4.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跟汽化过程正好相反。 5.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材中的“沸点表”注明的条件是“在标准大气压下”,这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系。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例如用高压锅做饭时,饭熟得快,就是因为高压锅内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的沸点高于的缘故。 6.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当温度降到足够低,即降到它的沸点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例如在温度降低到 时,很难被液化的氦气也被液化了,而有些气体则容易液化,如水蒸气在温度降到这样的高温时,就液化成水了。 (2)压缩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液化的压强的越大,就越容易液化。如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靠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制成的。 注意: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一切气体都能被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 采用先降低温度到某一数值以下,再压缩体积,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 7.理解“白气”和“白雾”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